第六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榭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958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农业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14
页码: 90-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王榭村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和蔬菜。解放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开始种植棉花、茶叶等作物,农用电器普及并提高了生产效率。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种植品种转向柑桔、花木等经济作物。至2002年,耕地基本被征用,农业规模生产结束。具体的水利建设情况详见第八章《水利》。
关键词: 王榭村 农业 地方农业

内容

解放前王榭村为传统农业区,个体劳动,分散经营。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以及萝卜、青菜等蔬菜。解放后规模生产、集体经营,种植品种扩大,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还种植棉花、茶叶等。农机具逐渐替代了传统农具,农用电器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1984年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可自由种植,种植品种从粮棉转为柑桔、花木。至2002年,耕地基本被征用,规模农业生产宣告结束。水利建设详见第八章《水利》。
  第一节 粮食种植
  王榭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玉米、番薯。1994年前,王榭村农业一直以粮食种植为主。先是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番薯,还有大麦、小麦、芦穄(高粱)、芋艿、洋芋艿、豆类等杂粮,1967年起规模种植玉米。
  1964年王榭大队种植粮食作物764亩,平均亩产865斤,户均养猪2.5头,各项指标提前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尤其是超过粮食指标(800斤),成为大榭公社较早超《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的四个大队(东岙大队、西岙大队、樟岙大队、王榭大队)之一。1964年镇海县各大队按粮食亩产排队,王榭大队位居113位。
  春粮产量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5%。因为春粮是套种模式,通常是预留棉花田套种大小麦、蚕豆,故产量不高。1983年春粮种植95亩,亩产306斤,总产291担。1984年种植101亩,亩产246斤,总产248担。1985年种植37亩大麦,1986年种春粮355亩。1988年种植杂粮332亩,总产780担。其中春粮136亩,亩产179斤,计390担;大麦188亩,亩产206斤,计386担;蚕豆8亩,亩产53斤,计4担。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1956年王榭高级社种植731.58亩。由于水资源匮乏,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66年种植599亩,1967年548亩,1980年503亩。1994年仅种136亩。
  1956年后推广双季稻种植,1964年试种矮脚南特2亩,1965年种植428亩,留种5600斤;1964种农垦58号3亩,1965年种180亩,留种1800斤。上世纪80年代后种杂交稻,改双季稻为单季稻。
  1983年种植中稻447亩,亩产756斤,产3379担。中晚稻240亩,亩产400斤,产1360担。两者合计,总产稻谷4730担。1984年种植中稻447亩,亩产969斤,产4331担。中晚稻314亩,亩产670斤,产2104担。两者合计,总产稻谷6435担。1988年种早稻400亩,亩产869斤,产3476担。晚稻450亩,亩产595斤,总产2678担。两者相加,总产6154担。之后改种单季稻,数量未作统计。到1994年仅种136亩单季稻。再后部分水稻田改种花木,至2002年基本被征用。
  番薯是传统种植的粮食作物。据统计:1983年种植84亩,亩产892斤,总产749担。1984年种植72亩,亩产1410斤,总产1015担。1985年种32亩,亩产1000余斤,计收450担。1988年种36亩,品种有改变,亩产500余斤,计收200余担。收获的新鲜番薯除少量食用,大批量的用作于晒制番薯干。番薯干销售给国家,可以兑大米。1994年后小块零散山地仍种植番薯,种植品种大有变化,日益小型化、商品化,产量难以统计。收获的番薯主要用于鲜食。
  大麦、小麦、芦穄(高粱)、芋艿、洋芋艿、豆类等杂粮,也是粮食作物,但仅起补充作用,或用作养殖禽兽的饲料。1970年杂粮种植60亩,亩产294斤,计收218.2担。1984年种12亩,亩产200斤,计收22担;大麦40亩,亩产400斤,计收160担。1985年种杂粮183亩。亩产938斤,计收1717担。1988年种杂粮128亩,亩产411斤,计收773担。
  1955年起少量种植玉米,1967年起规模种植,1983年起大规模种植。据统计:1983年种植玉米157亩,亩产464斤,计650担;1984年种植127亩,亩产475斤,计603担。1985年种151亩,亩产786斤,计收1493担。1988年种160亩,亩产569斤,计收910担。因国家规定每百斤干燥玉米粒可兑大米90斤,故集体和村民个人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极高,几乎所有旱地和部分园地都种上玉米。现有村民利用山地及零散边角地种植,所收获的新鲜玉米主要用于自家食用,产量不作统计。
  此外农民还热衷养猪、种棉花,因为生猪和棉花向国家投售时,既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奖励粮票,还可分得一定的饲料地,这对于口粮不足的包括王榭在內的大榭农民们绝对是一个利好。
  第二节 棉花种植
  1964年,因水源匮乏等实际情况,镇海县委指示大榭公社“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大力发展需水量较少的棉花生产。王榭大队积极响应,利用咸碱地,规模种植棉花。
  王榭大队棉花地主要分布于公社综合厂后田畈及永丰塘内的围垦土地,成片成畈,总面积有200余亩,土壤呈碱性,种其他作物长势均不好,但适宜种植棉花。起先产量不高,后由于土壤逐步改良,栽培技术得以进步,平均亩产增加,总产量逐渐提高。
  先种植由鄂光棉和由岱字棉15号纯复壮的镇棉1号,1981—1982年推广沪棉204和协作1号、协作2号,1983年—1985年主要品种有沪棉204、85—1、浙萧棉1号和协作2号、宁青5号。
  据有关资料记载,1970年王榭大队种植棉花150亩,亩产111斤,总产166.8担。其中围垦地种9亩,亩产50斤,总产4.5担。1983年和1984年,按计划均种植棉花123亩,亩产102斤,总产125担,年总价值均15000元。种植的棉花全部由国家收购,采摘后送到大榭棉花站去交售,国家奖励粮票、布票及化肥。1984年后棉地被分割承包到户,由于种种原因,承包户们弃种棉花,改种经济利益高的商品蔬菜及瓜果、水果等。棉花地形存实亡。但仍有个别村民少量种植,产量不作统计。
  王榭大队曾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立棉花队,棉花队长长期由王锡金担任。地点在公社综合厂旁东岙塘下,120余亩棉花地为生产基地,1983年因实行承包责任制而解散,棉花地分户承包。
  据大榭开发区1994年地类调查,王榭村时有原棉花地233亩,其中永丰塘为100亩。但已不种棉花,棉地逐渐改种芦笋和柑桔,棉花地也因大项目落户而被征用而消失,2002年后棉花地成为历史记载名词之一。
  第三节 其他作物种植
  绿肥(紫云英、苜蓿、浮萍)及油菜
  其他农作物指绿肥、豆类、油菜籽、芝麻、蔬菜瓜果等。
  为了水稻增产,解放后水稻田里广种绿肥。秋冬季节在晚稻田里散种秕花(紫云英,也叫红花),晚稻收割后让其自由生长,来年二月茂盛旺发,三月中下旬翻耕将其浸泡使之腐烂,耙平水田后插水稻秧苗,是水稻的最好肥料,因主体绿色,故称之绿肥。在棉花田里套种草子(苜蓿,也叫黄花),棉花播种前将其翻耕入土壤底层,也是棉花的好绿肥。还有一种绿肥叫浮萍,早稻种植时植入,随禾苗长大。苜蓿又叫草子,也称为黄花,散种于春花田或山旱地上。秕花、苜蓿均可用作耕牛饲料,干湿均行。新鲜秕花、草子均可制作菜肴。但这两种作物只计面积不计产量。据记载:1964年王榭大队种植绿肥470亩,1967年种456亩。1973年王榭大队种绿肥面积不详,只有留种数据:草子(黄花)留种39亩,亩产102斤,总产40担;秕花(红花)留种3亩,亩产70斤,总产2担。1983年王榭村种317亩,1984年种303亩;其中绿肥间作60亩。之后因化肥普及,绿肥停止种植。
  豆类可种在贫瘠土地和边角地上,不用施肥,收获后反能增加土壤肥力,因而很受王榭农民欢迎。每年5—11月间能不间断收获各种豆类作物:豌豆、蚕豆、黄豆、油豆轮番上市,干鲜均可食用。种植品种有上述四种豆类。据记载,有关年份集体种植的豆类数据记录如下:
  1964年种豌豆27亩,亩产160斤,收获4306斤。1981年种秋大豆(油豆)74亩。1983年种大豆93亩,亩产44斤,计41担。1984年种大豆12亩,亩产200斤,计收22担;种蚕豆58亩,亩产100斤,计收50余担。1985年种蚕豆36亩,亩产102斤,总产37担。1988年仅种蚕豆8亩,收4担。种黄豆93亩,亩产152斤,总产141担。
  油菜因其结出的籽成熟收获后,可压榨出油脂供食用,又称菜油。压榨出的菜油分配到户,供社员(村民)食用。因而王榭村(大队)大量种植,如1983年种植89亩。1984年种油菜69亩,平均亩产209斤,总产量144担。1985年种108亩,亩产227斤,总产234担。1988年种油菜145亩,亩产219斤,总产318担。
  蔬菜瓜果包括青菜、胶菜、西瓜、马铃薯、萝卜、芋艿等,集体种植,分配到户。除萝卜收获后加工成大榭萝卜干出售给供销社外。其余都分配给村民(社员)。查阅档案,仅见零星记载:1964年春秋季蔬菜(包括瓜、芋艿)地面积27亩,1967年种植蔬瓜类作物58亩,1983年仍种蔬菜20亩,其中西瓜2亩。1964年种有马铃薯46亩,亩产400斤,总产18356斤。
  蔬菜类作物中最重要的是萝卜,品种是太湖白萝卜,也称大榭白萝卜,王榭大队(村)规模种植,年年丰收。萝卜亩产5—6千斤。如1979年就种植60亩,总产鲜萝卜约33万斤;1980年种植146亩,总产80万斤;1983年为112亩,总产62万斤。新鲜萝卜少量用于鲜食,大批量的白萝卜制作大榭萝卜干。大榭白萝卜经6道工序,才能制成大榭萝卜干,每亩可制作1000斤左右。制成的萝卜干交售给国家,运至大榭供销社收购,国家奖励化肥若干。
  社员个人还在番薯地里嵌种芝麻,因数量极少,大多又为自家食用,故很少统计。社员们在自留上种植花生,种植数量逐渐增加,但因为主要用于自家食用,故亦不作统计。
  第四节 零散种植
  自留地种植
  1956年王榭高级社有耕地1127.13亩,分配给社员的自留地有39亩,占耕地总面积3.46%。1967年王榭大队有耕地830亩,社员自留地65亩,占全大队耕地总面积的7.83%。这些自留地全部是旱地。1968年因割“资本主义尾巴”,社员自留地减少至62亩,至1983年仍为62亩。1984年村民自留地增至87亩,增加部分为饲料地。自留地饲料地占全村耕地的12.36%。2003年,全村自留地一次性由集体已征用,但青苗作物由国土局征用时赔偿,原分得自留地的村民按0.07亩×5700元/亩计算,平均每人400元。
  自留地由社员(村民)自主经营,自由种植。有种粮食的、棉花的、油菜、蔬菜的。自留地上出产对社员(村民)而言是有益的补充。据记载,1967年王榭大队社员在自留地种粮食31亩,亩产310斤,总产9600斤。1981年以种粮食作物番薯为主,总产170担。开发建设后王榭村的自留地逐渐改种花卉树苗,这些花卉树苗由大榭开发区国土局进行一次性清点丈量补偿。
  零散种植
  至2002王榭村民所承包的耕地、园地、旱地基本上被征用,2003年王榭村村民的自留地又一次性被征用,规模种植由此结束。但部分村民仍在村域范围内进行零散种植,至今不辍。
  拆迁后的宅基地、山脚荒田、征用后还未开发的闲置土地,这些土地面积小,块数多且分散,村民个人在这些地块上进行种植,故称之零散种植。他们按季节、按自己意愿种植各类蔬菜、豆类及番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品种极多,但数量较少,故不作统计。
  收获的各类蔬菜、豆类多为自家鲜食,或者用其馈赠亲友,少数剩余产品则不定期出售补贴家用。至于所种的番薯、玉米,则选用新品种,注重口味,不求数量,但求质量,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化肥,所以种植者有成就感,产品受青睐,也深得受馈赠的亲友们的喜爱。
  第五节 农具农机农用电器
  农具
  因王榭村(大队)长期以来从事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业,故多传统农具。
  据记载,1954年建王榭第一初级社,则有小水车19部,稻桶6只。1962年王榭大队有脚踏打稻机13台,小水车88部,老木犁16张,平耙13张,滚耙5张,竹簟152张,竹箩434只,小木船3只。1967年王榭大队有打稻机17台,农用小木船9只,小水车78架,手拉车9辆,竹箩648只,竹簟186张,木犁18张,木耙12张。1969年王榭大队有打稻机12台,农用小木船9只,运输船3只61吨位,手拉车2辆。1970年有人力打稻机19台,农用小船12艘,其中1只为水泥小农船。手拉车15辆,喷雾器15具。1972年有农用小船12艘,其中水泥船1艘。手拉车(含个人)34辆,竹箩306只,竹簟171条,石槽5只。1979年有打稻机22台,其中电动打稻机3台,12马力。人力喷雾器40具。
  之后因机械化普及,农用电器推广,传统农具逐渐退出。
  农机具
  1967年王榭大队有柴油机1台,8马力。添置碾米机、磨粉机各1台,1970年添置砂砻机1台。1969年添置排灌动力1台,8马力。1970年添置水泵1台。1972年添置内燃机1台,9马力,加工机械3台,茶叶机1台,其他加工机1台。1979年添置手扶拖拉机2辆,24马力,拖斗2只,机具2只。柴油机2台,13马力。农用水泵3台。1980年内燃机3台,23马力。
  1980年手扶拖拉机增至3辆。机耕面积为467亩,脱粒面积448亩。
  农用电器
  1978年通华东大电网,农用电器逐渐推广。1978年5月4日,王榭大队安装第一台变压器,30kv。安装两路低压线路:农用、照明,小工厂用电接照明线路。1989年8月,安装第二台变压器,200kv。安装三路低压线路:农用、照明、大队办企业用电。第一台变压器移之外王榭。全大队有低压电线杆约80根,有低压线约4000米。逐渐配置农用电力引下箱55只,农用引下箱里有漏电开关、三相插座等,为村民农业用电带来方便。
  1979年王榭大队有电动机1台,10瓩。电动打稻机14台,26.2瓩。1980年有电动机8台,38.3瓩。1983年后购置数条电缆线,使脱粒、灌溉全部用上电力。

知识出处

王榭村志

《王榭村志》

本文记述了王榭村是宁波市北仑区大榭街道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大榭岛的东南部。村内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王榭人民经历了漫长的忍耐和等待,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时代。他们积极参身大榭开发区的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榭人民热情支持开发开放,积极参身建设,享受着开发建设的便利和收益。王榭村志是记录村庄变迁、传承史迹文化和乡土情怀的重要载体。

阅读

相关地名

王榭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