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榭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95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社会经济发展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17
页码: 73-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榭村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概述、二次创业、居住条件改善、角色转换、工商业及活动、民营企业经营者选介等。
关键词: 王榭村 社会经济 地方经济

内容

1984年以后,王榭村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村民开始洗足上田。1994年改革开放以后,村民开始二次创业,转而开始角色转换,由村民变成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广泛开展工商业及服务业活动,民营企业经营者成批出现。王榭村村民逐渐富足、裕乐。
  第一节 概述
  王榭村经济自古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副渔业,居民基本上为农民。解放后,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农民变为高级社、人民公社社员。农业得以发展、提升,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空前发展。1980年前后建大队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84年由社员又变成村民。个私工商业活动由零星发展至上规模上等级,开发后经济活动呈多样化。
  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陆续“洗足上田”,经济活动呈现多样化,出现各类专业户。1994年后由于大榭开展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村民进行二次创业,角色转换,务工从事服务业,甚至外出经商。
  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发生巨变。村民广建两层楼房、装修住宅、改善居住环境。种植桔子、花木以及商品粮、蔬菜,发挥承包地最大经济效应。培育盆景、养殖宠物,钓鱼旅游,增添生活情趣。讲究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重休闲养生,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村民年人均收入逐年提高。1985年约为600元,1988年为800余元,1993年为1400元左右。1994年后大榭开发,未作这方面的统计。但可以这样说,人均年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成倍增加,部分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幅惊人。据粗略估计,2019年村民年人均收入最低在1.3—1.4万元之间。
  第二节 二次创业
  王榭村村民自古以来以务农为主,俗称为“摸六株”、“绣地球”,兼营林牧副渔业。尤其是在1958年—1983年人民公社期间,几乎清一色为农民。社员们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分口粮、分柴禾,年终分配少量现金,维持一家生活,无从择业。据资料记载,1970年仅有非农人口12人,1977年在大队办企业如钢丝锯厂、窑厂石灰厂工作的有93人,1979年王榭大队社员在公社办企业中工作的有36人,次年增为47人,绝大多数仍在田间从事体力劳动。
  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可以灵活安排劳动时间,家庭辅助劳力可以完成劳动任务,主要劳力就开始寻找新职业,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作“洗足上田”。据档案资料,1984年王榭村民在村办企业工作的有百余人,其中村塑料厂32人,村预制场7人。社办企业工作62人,还有4人从事建筑业,8人从事商饮服务业,77人从事“五匠”(木匠、泥水匠、箍桶匠、簟匠、船匠或漆匠)。之后年份日趋增加。还有村民利用一技之长,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的农户,俗称专业户,如养猪、养蜂、种植、加工、养殖、运输等专业户,不一一列举。
  1994年大榭开发,土地逐渐被征用,村民成为失地农民,逐渐“农转非”,转变为新市民。于是掀起了一股二次创业的热潮,很快形成高潮。至2002年,全村耕地基本征用,几乎所有劳动力都改了行。如泥水、木匠改作装潢工,年轻村民进厂务工,或开办企业,还有村民从事服务业,部分村民外出经商。如外王榭有8户村民开办旅馆,有村民不仅在本地或北仑、宁波开办商店,还去广东、西安、新疆等地经商。
  大部分村民改行当保安、门卫、协警、幼儿园保育员、保洁员、食堂炊事员、公益性岗位、山林水利员、物业管理员、企业职工等……,不一而足,屡见不鲜。他们努力转变观念,学习新技术,适应新岗位,积极参身大榭开发建设事业,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第三节 居住条件改善
  解放前一部分村民住草房,大部分村民住瓦房。住房一般为平房,外王榭、里王榭各有一斢木楼房,外王榭楼房至今犹存。住房式样有三角廊、五架屋、七架屋,均为土木结构。有一些三合院分布于各自然村,俗称“五间两弄夹厍全,左右四明轩,石板明堂铺道地,大门两边围墙建”,枇把跳、吴家岙、老厂、外新屋、里王榭、外王榭、方家墩、兹生均有如此类的建筑。此类房屋屋檐低矮、窗小且少,开砖砌墙乱石掺墙肚,祓有雨廊,但潮湿、闷热,采光条件差,空气不对流,且容易渗漏,常需“捉漏”。厨房烟熏成黑色,厕所往往与猪舍同处一室,臭味萦绕。房屋密封性不好,时有蛇、虫、野蜂等光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员们建新房,大部分是采用本村窑厂生产的青砖“二五十”、二五开,石基上砌砖墙,山墙墙头搁桁条,用油毛毡盖顶,竹木做椽子,水泥预制件做桁条,俗称“墙头搁”。采光条件改善,空气能对流,墙面整洁。上世纪七十年代王榭大队共有18户社员建造新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普建新房,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的仓库、办公室、晒场、猪牛厩间空闲,出售给村民盖新房作屋基地。所以村民踊跃盖房,一般为两层楼房。两幢、两幢半、三幢、四幢不等,自成门户。砖混结构,预制件做楼板,钢筋水泥做墙基,大多房屋坐北朝南,采光好,通风爽,密封性强,但不足之处在于:楼上楼下是统间,下层楼房放便桶、放柴草,烟火熏黑墙面。据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共有95户村民建造新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村民建造的新楼房开始建成套间,或将原先建造的楼房改造为套房。上下两套,主次卧朝南、会客起居室、厨卫间配套,电信齐备,磁砖或木板做地板,吊顶装饰美。建围墙造大门明堂筑花坛,雨水顺管流走,居住条件今非昔比。
  据1994年统计,王榭村时有房屋建筑总面积64860平方米,其中砖混建筑面积30600平方米,砖木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土)木结构建筑面积31200平方米,简易建筑面积2008平方米。
  上述村民住房虽样式变化剧烈,面积增加,但均发生在本村范围内。
  进入新世纪,大榭开发建设渐入佳境。全村房屋逐渐拆迁,村民离开家乡,日渐迁入大榭开发区榭南生活区各花园小区,住上了安置房即商品房,有的还住上带电梯的高层建筑,通电通水通煤气通电信网络通数字电视,小区周边生活设施、文体设施尽配套,温馨安全舒适,身份也由村民变为新市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
  第四节 角色转换
  自1994年起,王榭村村民完成两次角色(身份)转换。即第一次从农民变成非农业户,俗称为“农转非”,第二次由农村居民变成城镇居民、城区居民。
  1994年8月29日,因能源公司液化气工程征收王榭村耕地,3个农民转为非农业户,此为第一次。之后随着建设项目的开展,不断征用王榭村土地,大量农民变为非农人口,亦被称之为失地农民。
  “农转非”数量较大的有以下几次:
  1996—1998年榭南路工程,王榭村“农转非”79个;2001年5月东西岙居住区及大榭中学项目,王榭村“农转非”140个;2001年11月榭南工业区项目,王榭村“农转非”162个;榭南工业区南侧项目,王榭村“农转非”426个。2002年,因90%土地被征收,王榭村“农转非”216人。
  据统计,自1994年8月至2002年5月,王榭村村民“农转非”累计1557人,之后出生的都是居民户口,王榭村村民的农民身份成为历史。
  这次转换是第一次角色(身份)转换,时间跨度为9年。
  2001年起大榭岛实施自愿提前拆迁,2003年6月起,大榭开发区开始大规模拆迁,王榭村村民也纳入其中。拆迁户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居住,自2003年起陆续迁入榭南生活区各住宅小区。
  村民大多选择调产安置,所以新居主要位于金海岸花园、王榭新村、金色海湾、碧海蓝湾。也有部分村民选择自选安置,其新居在山海华庭、海信花园、碧海华庭。其中碧海蓝湾、山海华庭、碧海华庭、和美佳苑及金色海湾等小区,部分楼群为电梯房。其房产均转为商品房。
  王榭村村民由此进行第二次角色(身份)转换。即由农村居民转换为城镇居民、城区居民,俗称新市民。这个过程仍在进行中。其过程是痛苦的、也是甜蜜的、幸福的、漫长的。
  第五节 工业商业活动
  大队加工厂
  王榭大队自1963年起至1983年期间,相继办过多家加工厂,如窑厂、石灰厂、冰厂、麻袋厂、钢丝锯厂、西谷米厂、草绳网厂、轧米厂等,但因其规模小,场所狭窄,产值低,故只能算加工类或来料加工厂之类小工厂,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故将其归类于副业,加以简单阐述。
  水泥预制场
  1976年建。先后在外王榭小山顶,大队部、双美碶设场地。主产水泥楼板、水泥桁条。据1989年资料,王榭村预制场共有7人,总产值10万元,销售收入11.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3万元。利润0.70万元。2000年10月,因建民康路,场地被征用而结束。
  王榭塑料厂
  1980年,王榭大队第7生产队筹资办起塑料厂,生产与电扇机配套的塑料配件。次年转为大队办企业。先后由吴其棠、胡耀富担任厂长。生产灯泡及塑料配件产品。有厂房18间,计建筑面积696.92平方米。据1989年统计,有工人32个,工资总额9.54万元。工业总产值39万元,销售收入45.7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1.77万元。1990年停办。2000年1月2日完成转制。
  商业活动
  解放以来,社员(村民)主营农业,商业活动呈小型化、分散状,量少效益低,未作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在本村、本岛试行商业活动,逐渐扩大规模,扩充经营范围,开办商店或在菜场设摊。据不完全统计,村民在本村开办小饭店、小旅社、小冷库等,在本岛开办五金店。在舟山、常州、重庆、武汉、广东等地开办灯具批发零售店,有2位村民到新疆开办保险箱销售店。2003年起,王国平等8位外王榭村民陆续开办8家旅社:顺和、如意、新星、兴隆、如家、司机之家、农家、鑫盛客房,至2018年底有7家旅社拆迁,停止营业。
  第六节 民营企业经营者选介
  男,1948年11月8日生,吴家岙人。早年参加农业生产,曾任王榭大队大队长,王榭大队党支部书记,兼任王榭大队塑料厂厂长。1983年调大榭乡工办工作,先后任大榭乡胶木厂、北仑摩托车厂、北仑大榭交通电机厂厂长等职。1998年转制,任宁波交通缸套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位于环岛东路198号,占地面积17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
  男,1949年6月5日生,里王榭人。早年学做船匠,1969年进入柴山头大榭公社船舶修造厂工作,后任负责人。1978年调入南渡口大榭公社新船厂工作,任厂长。1982年该厂改名镇海县船厂,1987年改名北仑区船厂,1994年改名宁波大榭开发区船厂。1991一1993年连续3年被评为北仑区“明星企业”,1999年年产值为1010万元,工人200余人。1999年转制为宁波大榭开发区船厂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该公司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有船坞一座,船排四座。
  吴其坤,男,1951年11月23日出生,吴家岙人。吴翰军,男,1977年11月2日出生,吴家岙人。两人系父子关系。吴其坤1976年进厂工作,曾任宁波缸套厂总经理、现任宁波缸套厂有限公司董事;吴翰军2011年任宁波缸套厂总经理。该公司位于东湖路58号,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有工人130人,年产值4000万元。
  男,1961年8月12日出生,里王榭人。1984年起先后任大榭乡绣花厂、大榭乡服装厂厂长。1995年在小西岙创立海达实业公司,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数千平方米,有工人50余人,年产值约5000万元。
  男,1964年11月27日出生,外王榭人。早年在大榭第二冷库工作。1998年企业改制,任第二冷库董事长。2004年改称百顺水产食品有限公司,2016年公司迁至横江路18号。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年产值千余万元。
  男,1966年3月21日出生,吴家岙沿山人。现任华山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位于榭南新二路1号。占地面积308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有工人20余人。
  男,1968年7月31日出生,里王榭人。1994年创办顺达运输公司,2008年驻地在龙山,2018年迁榭西,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营汽车吊车,有25吨—200吨吊车15辆,年产值约1000万元。
  丁增科,男,汉族,1969年7月20日生,浙江省宁波北仑区大榭开发区王榭人。2005年去广东发展,成立中山市小榄镇科云电子厂,任总经理,2018年改制为中山市科云电器有限公司,搬迁至新厂区。公司主要生产光源驱动、灯条、模组等照明灯具用配件,并集研发、制造、销售综合于一体,在高品质、智能化LED照明领域,与多家国内、国际知名LED灯具生产制造商合作。
  男,1970年12月16日生,外王榭人。2000年起从事企业经营活动,为虎王保险箱厂主要合伙人。2005年起创办恒发保险箱有限公司,厂址位于太白山路18号。主要生产保险箱、枪柜、金库门等。厂区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有工人100余人,年产值约5000万元。企业于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诚信企业,2014年被评为宁波市知名商标。
  男,1971年10月29日生,柴山头人。2006年合办宁波市集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2016年任总经理。该公司位于新一路22号,占地面积16195平方米,建筑面积13288平方米。主要生产与宁波万华公司配套的铁桶,年产60余万只。有工人50—60人,年产值2000余万元。2017年11月设立宁波市森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任董事长。位于横江路77号,占地面积3334平方米,建筑面积3582平方米。有工人30—40人。
  男,1974年4月12日出生,里王榭人。1989年去香港,先后在香港高中、香港中文大学完成学业,1997年起先后在李嘉诚公司、汇丰银行、中银国际部投资部从事金融工作。2012年创立健行资本投资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在香港、深圳两地从事金融工作。
  还有胡耀富、陈帮荣、方国成、方海红、苏旭军、王继舜、方永、胡高峰、吴君、吴汉彬等村民在本村或外地也创办过民营企业,进行着或进行过企业经营活动。

知识出处

王榭村志

《王榭村志》

本文记述了王榭村是宁波市北仑区大榭街道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大榭岛的东南部。村内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王榭人民经历了漫长的忍耐和等待,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时代。他们积极参身大榭开发区的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榭人民热情支持开发开放,积极参身建设,享受着开发建设的便利和收益。王榭村志是记录村庄变迁、传承史迹文化和乡土情怀的重要载体。

阅读

相关地名

王榭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