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村办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98
颗粒名称: 第三节/村办企业
分类号: F279.275.5
页数: 12
页码: 155-166
摘要: 本节主要描述了藕池村的铁厂(锻压厂)的成立和发展情况,以及村里其他小型企业的建立。文章提到了铁厂的开办时间、人员组成和生产情况,同时也涉及到了办厂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关键词: 藕池村 村办企业 企业经济

内容

在大队时期,农业为主,工业为辅,是一条基本原则。两者之间,多少有一些矛盾。当时村中领导,往往将杨家路头工业区称为“梁山巢”。因为他们赚了钱,只会私分,上交村里的财政很少。
  乡里有乡办企业,大队有队办企业。1971年可能是个高峰期,办厂都是1971年开始的。
  一、藕池铁厂
  铁厂,也被村人叫作锻压厂。1969年,永康商人来1队办铁厂加工。1971年,大队接手,独立办厂。徐信定当厂长,成员有张明芳、龚财良、李忠尧、陈再明、戚明亮、张小康等人。藕池为了办打铁厂,领导与技工曾去上海参与培训。
  张小康说:“我那时候28岁(1969),有一个永康人到我们第一生产队来问:你们有会打铁的吗?我们给你办厂,你们生产队的人去工作,给生产队60元一个月。我们队长一听挺好的,就同意了。厂子是以打农具为主的。我当时在畜牧场,他们打铁厂有所发展了,炉灶开得多了,要叫更多的人去。生产队的人打铁毕竟是外行,不想打了,就来叫我来了。我想想打铁是吃技术饭的,就同意了。我在生产队里就是打铁,做了两年。两年下来,已经有点学会了。因为我做事非常勤快,永康人很喜欢我。结果,生产队里矛盾很大,说厂里这么早下班,农民早上4点钟还要下田。结果,这个厂开不下去了,就关掉了。
  “大队书记江根星听说后就讲,大队去开,这个厂就给了大队。大队就开社员大会,社员全部报名想去。因为我的成分不好,是富农子女,就没有去报名。结果大队干部说,你为什么昨天没报名?我说报跟不报也是一样,到时候也要被淘汰下来的。他说,这个不用管的。过了八个月,永康那个老板说:张小康人很勤劳,这个人很好。结果,我又被他叫去了。我那时候29岁(1970)。我们藕池前一代,基本上个个都打过铁,但都没干长久,只有我一个人做得长。
  “厂给了大队以后,大队人去厂里做工的人多了,工资就付不起了。我们村里书记说,从农业收入里调过去。还有一家米厂,去轧米,给4毛5分一天。这个时候塑料厂刚开始有,这个利润也蛮好,赚了一些钱。我们藕池铁厂没有设备,想来想去,都觉得做不下去。为什么呢?一天的时间,两个人只能打一段铁,三天打下来,没多少好做,所以很烦。买铁要到耐火厂去买的,买了以后,用船拖回来。耐火厂那边回来,要路过三江口的,因为太重,船有时候会翻,人没有淹死,算运气好了。我是一直打铁的,打到1986年实行厂长责任制,厂被承包了为止。我打铁18年,这样风风雨雨过来,我是从一无所有开始,是从农民起家的。”
  吴升月说:“1971年已经办打铁厂了,这是村里第一个厂,在藕池村庙里办,是机器打的。厂办了很多年,我老头1975年去了。这是藕池村第一个工厂,规模比较大,有二十几个职工,产品的销售也很好,那时候劳动力不紧张,生产队劳动不紧张,办厂能给村里增加收入。我老头那时候34岁了,下面的人都是18、19岁的小青年。厂一直到很晚才关。主要是做模具坯子,这个要用铁打出来,相当于做铸模的坯子,然后把这个坯子拿到模具厂去开模,他们不会开模,就只能打坯子。那时候是书记江根星、大队长姜岳海和我老头讨论出来要办这样一个厂,然后叫我老头去负责,他就从生产队走出来去办厂了。厂里都是拿工分,没有补贴的。”
  1974年1月到1976年12月,徐信华回村铁厂工作,担任厂长。由此可知,徐信定走前,村中已经将徐信华安排为厂长了。
  1978年,由李安明当厂长。李安明说:“1973年,村里叫我开拖拉机。到1977年,布政乡镇府把我叫去培养。1978年,藕池的锻压厂叫我去当厂长。①当时我妈是支委,大队开夜会说有个队办企业,非常不容易,这个厂的厂长没有人当。我妈就跟江书记说:这个厂长还是让我儿子去当。我妈夜会开回来跟我说:江书记同意让你去做这个厂的厂长。我答应了。我们有两班,一班是做钣金工,一班是做锻带,到宁波海洋有限公司造船的。我们电焊工去上班,4.8元一天,一班是我们村里的锻压厂打铁的。这个矛盾很大,他们4.8元一天,骑着自行车回来了。我们还在打铁,打完铁,还要造围墙。我跟江书记说,矛盾太大了。这个时候杨家路头还是坟滩,企业尚在起步阶段。江书记问我有何意见,我说还是以打铁为主,4.8元一天我也不赚了,并在一起。我们锻带以前两班,工作量很大,来不及。江书记说好的,就并在一起了。在海洋公司的那些人,平时空惯了,他们不会干活。我上白班,晚上我就去盯着。上夜班,我白天就去盯着,都是睡在厂里的。谁有不对的地方,我会指出来,如果真的不行,只能开除。有一个职工,每周有三四天总要提前走,招呼也不打一声。我告诉他,只允许每周有一天可以提早走。结果他屡教不改,我就让他不要来上班了。如果他写保证书愿意改过,那就再考虑一下。
  “1985年至1988年,企业多了,有铁厂、保温材料厂、轨钢厂、翻砂厂、镊子厂。1986年,我当时到村里去了,做副书记,管全村的企业,人称‘工业社长’。铁厂培养史幼芳做厂长,我跑业务,慈溪、奉化到处走。当时,我阿姨的儿子吴安光做村书记。我做的时候不长,才一年多。
  “到1994年,小型企业转制了,我和小兄弟就开始自己打铁了。上午做点活,下午送送货。我们当时有两个跑业务的人,我定了规则,跑的业务越多,奖励越多。当时奖励3%,跑业务的人是叔侄俩,叔叔业务能力、交际能力比较强,所以业务很多。弄到2002年左右,我们这个房子拆迁了,村里吴书记叫我不要弄了,去村里管拆迁。等房子造好之后,我就开始管物业了,比如房子漏了要修这些。我对工业这方面比较内行。企业要做大,就要有实力。”
  葛小其说:“锻压厂在现在造庙的位置,是以前大庙拆光了后造的。八几年,那时还未开放,政策有点放松,就相继办了很多厂。我在厂里做了三年,1987、1988年左右,我开始管村里的事了,管管养猪等杂事。八几年,生产队已经分成组了,生产队长就空了,我就负责了村里的一些杂事。那时候新学堂是村办公室。”姜芬琴说:“锻造厂在藕池,工厂做在学校里的。我们村里的村办企业也算办得早了,其他村是没有的。人是不多的,只有十来个人。以前的厂,规模不大的。我一个三姐夫李忠尧就是在锻造厂,他的活干得很好。”
  徐建波说:“我爸(徐月定)一直在铁厂上班,一直干到厂关闭为止。这个铁厂是1971年左右开始办的,这个时候厂里只有六七个人,一开始手工敲,后来用皮带榔头敲。我们徐家人都很实在,包括我在内,都是实话实说的人,我的家族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我爸一生也是为了企业,当时打铁工作是很辛苦的,一开始都是用手工打铁的,他是当时厂里的副厂长,是不可缺少的。我爸在铁厂做的时间是最久的一个。我爸这个人不怎么讲话,他很苦的,一直在做,他是师傅,就一直在打模板。以前模板都是一块块打出来的,才能开模子做产品,以前不像现在开模子,都可以用机器,以前是用很大的皮带榔头敲打的。我在铁厂也做过了,我做的时候,已经用空气锥了。我20岁到铁厂上班,做了4年。以前很难进去的,因为我爸爸在里面,照顾我,才让我去那里上班。具体干的活是给人家加工打毛坯。以前铁也很缺少的,材料也不能浪费。以前的皮带榔头都有几百斤的,要拉上去然后放下来。之后用空气锥了,自动化了。做铁厂真的很苦很热,也很危险,每个人都会烫伤。当榔头打下来,火花就会飞溅起来,就算戴着手套也会溅进去。一定要等那几下敲完,才能去脱手套。严重的时候,一层皮连带手套一起被脱了。我身上的疤就是工作时候留下的,这个是高风险工作。一开始厂里说打锄头铁把,后来给别人加工。”徐月定,1958年前在塘西益智小学读书,1959年在石碶中学读书,1961年务农,1964年加入共青团,1971年起在铁厂上班,1980年入党,后担任生产厂长。
  铁厂迁移到杨家路头,是1974年的事。这与机耕路铺好有关。史幼芳说:“我是1971年下半年到大队企业的。我是第二批,当时大概4个人。此前,第一批大概五六个人。原来在庙里,后来机耕路铺好了,这条车路通了,大概1974年搬过去的。杨家路头的发展也蛮好,厂有十多间房子,后来有了资金,就造了一排楼房。我们本来是锻压厂,专门打机械零件、打塑料模板的,塑料模子要开的话,就需要这个模板的,等于是给大的国有企业做材料加工。
  “那时候办厂困难有的,集体企业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技术性的,在庙里的大树上把架子搭起来,用皮带拖榔头上去,然后掉下来。打铁,那是以前的土方法,没有什么技术性,也没有什么科学性。以前一开始是靠手工敲的,用八角榔头,农村钱也难赚。1987年,买了空气锤。空气锤买了以后,跟以前就不一样了,设备先进了,打铁就好打了。
  “一开始是拿工分的,1971年进去,18块一月,后来大概是25块,然后再加一点,30块一个月。生产队有些人就有怨言了,队办企业有30块一个月,我们每天种田,一个月只有几块。我们1971年、1972年,毛30块一月。1980年,工资有60块了,很高了。特别是如果到外面去做钣金,那工资就更高了。1986年,就自己承包厂了,营业执照上法人代表是我,厂的名字是藕池锻压厂。自己承包了,资金可以自己安排。买点东西,要村里支部书记批,等于自主权还在村里。”
  “1994年,转制了,自己办厂,改为新星不锈钢厂。改革开放之后,政策就两样了,最多时带过20多个人。我们做那种不锈钢,人家用锭子炼出来,打好,钢带就做不锈钢杯子,不锈钢什么东西都可以做。我们是第一道工序,就是先把锭子加热。后来厂区就用来造房子了,造商品房,后来就转到现在这里来,把地给他们了。生产不锈钢,因为是烧煤的,灰尘比较大,环保不达标,后来就关掉了,大概是2001年关掉的。”
  据吴安光的说法,铁厂(锻压厂)是藕池第一家企业,也是最好的企业,当时村人以能进铁厂为荣。铁厂的职工也十分牛,觉得村里的钱都是靠他们赚来的。有时,旁边的小厂想在休息时间用一下他们的设备,让他们来开门,他们都是十分不耐烦的。
  二、藕池水平仪厂
  姜芬琴说:“办企业,我们这个村的思想倒是蛮进步的,很早的时候就办了两个厂,一个是锻造厂,一个是水平仪厂。水平仪厂是怎么办起来的呢?我老爸有一点文化,村里书记叫我老爸去做知青工作,有一个女知青是苏州来的,叫胡克荣,她有做水平仪的技术。我也不知道她原来的经历,反正她有这个技术,包括这个知青的妹妹也会做的。那时候厂也是很小的,用的是玻璃钢管,差不多2—3厘米粗的玻璃钢管,这是原材料,还有酒精灯,上面有酒精。酒精灯的火没有烟的,把玻璃钢管加热。有一个机器,用脚可以踩的,踩一会儿这个火可以调节大小。看起来操作简单,但里面包含了一定技术,控制不好就做不好的。水平仪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我们做泥工,这个墙直不直,把这个一放就可以知道了。如果不直的话,水平仪就不在中间了,就斜到一边去了。”姜爱珍说:“这个厂是一个知青厂,职工大多是知青。”这印证了姜芬琴的话,水平仪厂是由苏州来的知青为首办起来的。蔡菊英说:“父亲1969年过世后,我们家里日子也比较难过。1971年,我到皎口水库去。没有做多久,就回来了。没有多久,藕池头开厂了,开的是水表厂(水平仪厂),就是在火车轨道里面,一根水平尺滑来滑去的。吴老师的老公徐信定做厂长。这些厂的人住在我家里,我的胆子也锻炼大了。15、16岁时,我在厂里干活。后来,厂也关掉了。”从有关情况来看,徐信定为厂长是对的。蔡菊英是当事人,所以话更有权威性。吴升月也明确说,是她老公办的厂。当时有女工20多人。姜芬琴说:“后来村里不办了,拿到公社去办过,这边会做的人也跟过去了,像我大姐,还有我隔壁的徐爱珠,这些人都去这个厂做过了。”这个厂称为布政公社机械仪器厂。徐爱珠说:“我进厂时,十七八岁(1970年左右)。这家厂是苏州来的知青胡克荣、庄惠珠等人办起来了。胡克荣妹妹是苏州水平仪厂的,她会做。一段时间后,她妹妹也来帮忙。厂办在张昌浩家中。玻璃比较危险,掉到地上,脚容易伤着。1973年,胡克荣、庄惠珠到皎口水库去做了,厂也就停了。1975年,公社拿去办了。胡克荣与姜素琴作为师傅,也到布政工作。职工有二三十人。我做了15年,直到工厂关门。”也就是说,1989年关门。按徐爱珠的说法,水平仪厂在做皎口水库前,地点在张昌浩家。而蔡菊英的说法是,在做皎口水库后,地点在他家中。
  三、藕池塑料厂
  姜岳海当厂长,1974年创办。轧机是靠人掰的。姜岳祥说:“有三台轧机,分三班。多时有七八人。有生意做一下,无生意时停了。也就存在四五年时间。”陈惠信老婆张吉英也做过。陈惠信说:“当时很难进,他老婆是因为丈人张文良被牛踩死,出于照顾一下而进厂的。”此事发生于1978年,张文良被吴家大队的牛踩死的。
  吴祝庆老婆王月娥也在此厂中做过。徐定良说:“姜岳海后来搞工业了,就跟农业不大接触了。工业也搞得不太好。”
  四、藕池镊子厂
  洪根庆当厂长,1975—1976年间创办。张杏芳说:“原来在藕池办企业,办得很好。他到上海也去过的,做钣金。以前有的厂要用桶的,是用铁做的,用电焊焊住,那个很苦的,用手敲的。”龚财良说:“我18岁时候打铁,一两年以后,再做钣金。当时要抓阄,有些人去打铁,我抓着钣金,就去做钣金了。我做钣金也做了五六年。到宁波那把洪根庆的业务接过来,再去做(宁波海洋渔业公司)。那时候还是记工分的。我们是社会工厂,到宁波,今天给这家做,明天给另外的做,这家厂活干好了,再到别的厂去,不是固定的,我们自己没有厂的。”龚财良1949年生,18岁时当为1966年。二年后,当为1968年。洪根庆做钣金时,接来做镊子的生意,就办了这个厂,大队包给他,做钣金、镊子。他管理两家厂,镊子厂大概15个人在做。洪桂棠、张方平等人做过。1982年,徐仁定接手。
  五、藕池翻砂厂
  第一任厂长是吴安光,第二任是林振华,第三任是龚财良,第四任是俞云华,第五任是周厚裕,第六任是徐仁定。
  翻砂厂是1981年成立的。吴安光说:“1982年,分田到户了。田里的收入,一直没有提高上去。那时候,大队里的翻砂厂关门了,人家办不起来。当时是集体承包,超额完成任务就按比例分成。我就跟(江)书记提出来,是不是田可以不要分,但这个厂由我来承包。当时他说:田没有人种不行,你要去办厂就去办好了,但田也要分去的,田不分去,我叫谁种呢?所以,我田也分到了。翻砂厂就由我承包下来了,叫来林振华等人。当时上交大队里是3000块一年,这个账目是要公开的。超出部分,按比例分成,三成可以归厂里职工分配,七成归企业集体。当时我承包的时候,老书记(江根星)说:你刚刚从田里上来的,包翻砂厂,你做得了吗?我说这个就不用你管了,反正3000块钱一年给你,有分成的话就拿一点。就这样承包来了。我当时经营翻砂厂的策略是,把主要的人员组织好,供销也弄好,自己亲自管理生产。那当时翻砂厂还是做得很好的。”
  李和平说:“我是17岁(1982)进村翻砂厂的,翻砂是最土的一种铸造方法。那时候有二十多个人,厂长是林振华。我在厂里做了三年。藕池翻砂厂没有变样.我师父是老思想,不知道到外面去开发,收一点废铁来当原料,那产品当然做不好。三年后(1985),我从翻砂厂走出来了,到维多利厂上班。那时候厂里好一点业务会放到外面,让别人做,简单一点的拿回来,给厂里做。厂又瘫了。然后分开了,给俞云华承包了。后来鄞江铸造厂的周厚裕来藕池村承包,他能力有,弄得还可以,但毕竟是外地人,有些人老是整他,产品老是故意做报废,就又瘫了。然后就是徐仁定了,他是村里的党员,被派下来当厂长,他运气好,那时候好买断,钞票赚了一点。”
  俞云华说:“25岁时,我也包过厂的,藕池村翻砂厂是我包来的。在全公社,工资我最高了。我是最早做承包的,时间在1985年。一年都不到,时间挺短的。那时候什么人可以来包呢,村里有领导背景的人。我们没有什么文化,我吃亏也吃亏在这。承包过去没关系,但是人事权没有的,就是人招进来或者开除出去的权力没有的。我这边来不及,他也不给你通融。人家有靠山,我没有靠山。我业务接过来,人家时间都讲好的。我这个人是讲信用的,人家说货一个礼拜要拿的,我们开炉子,开了以后,铁水要倒进去。工人不给你做,就这样坐着。我被逼得没路了,我等于失信了,我给人家好话讲尽。拿来业务,一个礼拜后要交活的。那个时候也不是国有企业,村办企业都这个样子的。现在的老板如果看你做得不对,可以把你辞退掉。你承包了,工人不肯给你干,因为都是他们村里自己人压着的价钱,我去了以后,价钱抬高了,原来的是上交2000,我那时候抬高到6000块。他们看到我就难看了。”
  其后,徐仁定接任。徐仁定说:“1985年左右,我去翻砂厂了。我的娘舅都在宁波,所以到翻砂厂去跑业务。在段塘的钢锯厂,我也做了五六个月。然后村里就把我叫去,把我放在厂里。之后调到翻砂厂,让我做了副厂长,在翻砂厂好几年。翻砂厂是村里办的,是集体的,我们村里的总收入只有几万。”
  六、布政轨钢厂
  1983—1985年,葛小其任村金属提炼厂厂长。金属提炼厂,也被称为拉丝厂。
  1989—1990年,在杨家路头,洪康华任轧钢厂厂长。张龙才说:“老洪叔叔(洪康华)年纪也大了,让我承包试试看。当时村里要求上交3万一年。当时3万块也算比较多了,还有工人工资和水电费用也要付,我就硬着头皮试试看。我的压力也很大,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想这个事情。我老婆也算村里的干部,我第一年上交的还比较多一点,多了几千块。以前卖东西要到慈溪、象山、宁海去兜兜转转,当时坐公交车去慈溪等地,早早出去,晚晚回来,像赚什么大钱似的。生产效率也有一些,工人也不喜欢半个月在做,半个月在休息,最好天天干活,来不及就加班,业务也比较多。我当时跟生产厂长说:你辛苦一点,如果做得好,下半年多分一点钱,别人年底发二百、三百,我发五百。办厂也办了四五年,慢慢转制,卖给个人,大概是1994年。我们转制应该很早,那时住在新房子。转制过来,厂房是问村里买的,村里没有上心造,厂房砖头都是用乱七八糟的烂泥弄弄的,可以算危房。后来面积不够大,我们就弄个棚,慢慢把规模弄起来。当时买厂房花了20万,我向我大舅子去借钱。我大舅子做生意,有钱的,也没有收我利息。收购的材料,都是大钢厂、小钢厂淘汰的东西,都是没有人要的。”
  七、藕池羽毛厂
  林德庆、吴安光先后担任过羽毛厂厂长。于春玲说:“我是1979年正月初六结婚的。1982年,村里开了一家羽毛厂,有广州人来给我们做指导老师。这个厂是老江书记一手策划的,做的是鸡毛掸子,地点在新学堂,办公室下面就是羽毛厂。这个时候村里没有钱的,就是招收年轻的员工。羽毛厂有100位女员工,给大家二两鸡毛,让我们挑,看谁能挑得快且好,我是第一名,张兰芳是第二名。因为我在羽毛厂出手快的,且是团员,广州人开会经常与我照面,所以就注意到我了。广州人是讲普通话的,我能讲几句话,跟广州人沟通起来方便些。于是我被广州人认可,给厂里跑跑业务、当当翻译。我原先家里大人是团支部书记,开会要去参加,他们看我档案,觉得还行,就让我去厂里做车间主任。后来,那个女的广州师傅生病了,这个厂就注销了。厂就存在一年多,1983年左右就关门了。”徐贤君是当时的出纳。吴安光说:“当时鸡毛厂(羽毛厂)经济效益差,那时我是生产队长,书记把我叫过去说:‘这个厂怎么弄?要么你去弄看看?’那我也去弄了,搞了一年两年,一边当生产队长,一边还要让我去管理鸡毛厂。当时条件十分窘迫。有一次,广州客人从杭州来宁波,我到南站接他。从永宁桥乘6路公交车到段塘,要2角钱,5分一站。如果从永宁桥头到段塘,二人乘车的话,身上的钱不够。当时南站可以走出来,我们就步行到恒丰纱厂,再乘6路公交车到段塘下,钱刚刚好。等我接手一年之后,我看看不对。我跟老书记说,这家厂不要去弄了,弄不好了,后来就关掉了。”
  八、窑厂
  窑厂在保温厂里办,分了两间屋子。张杏芳说:“窑厂是通达公司办的厂,那时候搞稳产,泥土都挑不完,我们生产队,挑了很多,像我们两个生产队,田有30亩。砖头厂(窑厂)办在通达那个位置,办了五六年吧,大约在1979年到1983年这段时间。别人的砖头做得好,它做的砖头松松的,人家砌墙不喜欢用这样的。后来田分到户了,砖头厂也就不弄了,被人家买走了。”张吉峰说:“厂是李自强弄的,是村里的,就是做砖。1985年,是村里办好,承包给别人的,承包的是是集仕港人。”
  九、藕池保温厂
  1983年左右,开保温材料厂,厂开在杨家路头,厂长是张杏芳。1980年起,张杏芳到铁厂当厂长。1985年1月起,陈惠信跑外勤。此前,1982—1984年,他担任村合作社副社长。1984年入党。张杏芳当了五六年厂长,后给陈惠信当了。陈惠信的说法是,他与张杏芳分了两个组,他做玻璃珠,张杏芳做保温材料。1991年起,他承包了三年。1994年,转制给他个人,杨家路头工业区关掉,迁入新办的藕池工业区中,他老婆(张吉英)管车间。1999年,老婆病死,工厂也关门了。
  此外,藕池小学也办过校办厂,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板桥村人俞国忠承包,徐亚晨兼会计。1990年,徐亚晨第二次到藕池小学代课,兼校办厂会计。俞国忠1979—1983年当过兵。
  藕池绝缘材料厂,1985—1986年,徐仁定任厂长,赵宏海任书记。
  此外,有食品厂与海绵厂,是外来人办的。
  20世纪70、80、90年代的乡镇企业,由于人才、技术、资金不足,普遍做不大。在转制过程中,内外间、集体与个体间的矛盾加剧。集体观念强的村人,不愿意为个体承包人服务,更不愿意为外乡老板服务,成心怠工,导致企业效率十分低。政企不分,导致企业机制不灵活。于是,出现转制风,直接将村办集体企业出售给个人。1994年,农业部颁布文件《关于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要求将乡镇企业转制。到了1994年,藕池村也实行转制,村办企业出售给个人,乡村不再直接办厂,而改为服务企业,通过投资工业区,引进外来企业,收取租金,获得红利。藕池一直没有出现大型企业,只有一些小企业。村办工业区模式,只能出现小企业,不可能出现大企业。

附注

①据李安民的党员档案修订和回忆,他1970年开拖拉机,1973年到布政乡,1974年或1977年进锻件厂。所谓“我包了两个厂,一个是砖瓦厂,一是手套厂”,实际上是“参加乡基本路线工作组,到针织厂”。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徐信定
相关人物
张明芳
相关人物
龚财良
相关人物
李忠尧
相关人物
陈再明
相关人物
戚明亮
相关人物
张小康
相关人物
江根星
相关人物
吴升月
相关人物
姜岳海
相关人物
徐信华
相关人物
李安明
相关人物
史幼芳
相关人物
吴安光
相关人物
姜芬琴
相关人物
徐建波
相关人物
徐月定
相关人物
胡克荣
相关人物
姜爱珍
相关人物
蔡菊英
相关人物
徐爱珠
相关人物
庄惠珠
相关人物
张昌浩
相关人物
姜素琴
相关人物
姜岳祥
相关人物
陈惠信
相关人物
张吉英
相关人物
张文良
相关人物
吴祝庆
相关人物
王月娥
相关人物
徐定良
相关人物
洪根庆
相关人物
张杏芳
相关人物
洪桂棠
相关人物
徐仁定
相关人物
林振华
相关人物
周厚裕
相关人物
李和平
相关人物
俞云华
相关人物
徐仁
相关人物
张龙才
相关人物
洪叔叔
相关人物
洪康华
相关人物
林德庆
相关人物
于春玲
相关人物
指导老师
相关人物
张兰芳
相关人物
徐贤君
相关人物
张吉峰
相关人物
李自强
相关人物
俞国忠
相关人物
徐亚晨
相关人物
赵宏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大庙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