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新老交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新老交替
分类号: D675.5
页数: 8
页码: 97-104
摘要: 本文描述了藕池村在1983年至1994年期间的村务情况。文章提到了村干部的变动,包括书记和村主任的更替。同时,也介绍了村干部在工作中的努力和改革措施,如推行包产到户、购买农民劳保等。此外,还提到了村里的经济困境和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村民外出打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
关键词: 书记 村主任 新老交替

内容

一、赵宏海为书记
  1983年,藕池大队改为藕池村。1983年4月,江根星退休,赵宏海为书记,吴安光为村主任,徐定良为生产合作社社长。此前的1980—1982年,徐定良为大队长。
  徐彩宝谈及丈夫江根星时说:“他书记当了这么多年,人家拿东西来,他都不要的,鸡蛋拿过来也不要。如果送了一只手表过来,那真的是要生气了。人家叫他去吃饭,他还会讲:吃什么饭?别人的东西,他都不要的,这一点思想是非常好的。儿子要去厂里,也不让去,说就这样种种地就好了,不用去。”江根星是一个大公无私的老书记。
  老书记赵宏海回忆说:“我书记当了三年,到1985年不当了。那时候薛家有一个种子厂,公社党委书记是张世生,他到我们村里做工作,意思是礼嘉桥、方家耷、藕池三个自然村弄一百亩田,种桃子,种出来给那个厂里。当初我是不同意,藕池土质非常差,种稻产量都没有。如果说种桃子的话,没有一两年,肯定没有收入。张书记说我小农思想,没有市场经济观念。就这样,我与上面闹矛盾了。没过多少时间,大概一个月,就把我调掉了。他的意思,让我到俞家大队当书记。我说调掉没有关系,我不去俞家。拖了一年,他说机遇来了,去插企业,我给你安排好了。那时候我想不去,但他一直来说,我就插企业去了。我是1986年去的,去厂里做副书记。后来厂转型,转给个人了,我就走出来了。又给我安排到电熨机厂,我做了一天就跑了,到外面打打工。据档案,1985—1986年,赵宏海在村保温建筑材料厂工作。李小平说:“赵宏海书记这个人做事情很实在,话也不多说的。当时藕池人说,上一辈的性格比较实在。旁边村有的书记很活络,我们村这种人基本上没有的。”吴安光说:“张世生书记做事是军队作风。”据吴安光简历,他20岁(1974)时,大队分小队了,分到种子队去干活,在种子队里做了三年。
  1975年底,到张家潭村参加工作。1977年1月,入党。1979年,到工作队,担任陈横楼工作组长。1980年,到种子队当队长,同时,兼大队治保主任。1979年到1980年之间,当了一届支部委员。一届支部委员当完以后,第二届又选举了,结果支部委员也落选了。等隔了一届以后,又给推选上了,又当支部委员。
  “1982年,承包翻砂厂。1983年,叫我当村长。当村长的话,翻砂厂就不能承包了,就给别人弄了。1983年,担任村主任,当了两年。当时一边当村长,一边到公社培训班里去培训,读书也没有读几个月,大约半年。”
  二、李阿凤退休
  1983年,老妇女主任李阿凤退休,于春玲为妇女主任。于春玲说:“村里老妇女主任56岁了,从年轻干部上来的张世生书记在乡里开会,就问了:你们藕池村年轻的人难道没有了吗?当时,藕池村也需要招收小学老师。村里几个领导经过开会讨论选定了我,有两个位置让我选:是当小学老师还是当妇女主任。我想,当老师的话,我学历不高,当时也只是初中生,教学吃力,那我就选择了妇女主任尝试一下。当上村妇女主任是1983年的事,阿凤嬷嬷带我到葑水港开会,这样慢慢带了我一段时间,就把事情全部交给我了。”
  1984年,李阿凤正式退居二线。李阿凤说:“我当妇女主任,是国家委托我办事,大队书记让我去干我就去干,我文化不高,记忆力很好,有的事只能让别人讲给我听,然后我跟群众讲讲,就是传话,别的事也不会做。”于春玲说:“阿凤嬷嬷人比较直爽,一是一,二是二。我刚来藕池的时候,与她接触不多。后来当了妇女主任,她带我去开了几次会,在村里大家都比较尊重她,开党员会议时,说话也比较实事求是。我们也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事情。我接她的班之后,她就退休了。我第一次跟她去开会的时候,她孙女骑在她脖子上,她走路像跑一样的,我后面小跑跟着。大家都挺尊重她的,她能力也是有的。开会时,一边听,一边还能做些凉帽,赚点小钱。她家里有四个儿子,都省吃俭用的。老嬷嬷一生蛮辛苦的,我现在经常去看她,她看到我经常跟我说,我奶奶对她很好。”李小平说:“母亲做妇女主任年数很长,55岁时,按照规定要退休了。布政乡有个领导叫她到敬老院去负责,她不肯去。她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外面,都是很优秀很公道的,记得她年年都是先进,评上布政乡的先进也有好几次。”姜爱珍说:“李阿凤在村民中的威信相当高,她虽然没有文化,但会干活。她人实在,讲话接地气,不讲大头话,别人听得进去。”
  俞阿秀(秀莲)长期协助妇女工作,她说:“我给妇女主任做做助手,她也不认识字的,以前人不认识字的多了。上头文件下来,都靠口口相传的,口头传达一下,我就去带带头。以前开会很多,一会儿去乡里开会,一会儿去村里开会,活都是靠群众做的,都是靠他们的支持。”
  1983年,李小平担任村出纳。李小平说:“21岁,到村里做出纳。那时候村里很穷,企业刚刚开始发展,村里有个出纳叫杨裕祥,铁厂发展了,他就去企业做出纳了,村里出纳他就不当了,让我来做了。那时候村里有工分,出纳是六级,还有四级要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我出纳做了很多年,直到1992年左右。那时候办公有两个地方,一个就是藕池大厦那边,那房子是属于藕池工业区,那时候刚刚开发。我跟张会计两个人在新学堂办公。做出纳的那一段时间,我民兵队长、治保主任也在做,都是兼职的。做出纳最大的事情是处理老百姓卖谷,我每日要到段塘去,因为粮站在段塘,每天都要去粮站。大家有谷要卖给粮站,粮站称好以后,给一张纸,写了某某人谷多少斤,多少钱,钱要到村里去拿,老百姓就要来找我拿,我再到银行去把钱拿出来付给老百姓,每天基本上都没有空。那时候做出纳,村里没有别的事情,因为没有钱,支出也没有,就是卖粮食那段时间忙。像村里菜籽收了要卖菜籽,都要经过我们这个渠道,卖给粮站,每天都有人卖,所以我每天都要去,结账要到我们村里结,粮站直接把钱打到我们村里。那时候也不多,大多一次几十块钱,一百块以上那就是大卖主了。那时候村里有公积金,每年几块。上交公粮,每个人都要扣,提存,收过来放在村里。不像现在,一分钱都不能向老百姓收。此外是麦子、油菜、谷,那时候其他东西也没有。”
  三、吴安光任书记
  吴安光任书记(1985—1994),藕池生产合作社社长徐定良兼村主任(1985—1987)。
  吴安光说:“1985年,公社张世生书记找我谈话了,说这个担子要由我来挑。我说:这我也不行的,年纪轻,没有经验,这个担子太重。那时候,我才29岁。他说:不管行不行,都要上。面对上级领导的信任与托付,我马上行动起来,积极思考怎么干。那天晚上我就睡不着了。既然领导这样说了,那总归去试试看,就这样在村里当书记了。
  “村里当时很穷,村办企业可以说是有名无实的,一年下来上交的很少,没有钱的。我第一年当书记,村里只有26000元的总收入,村里的五保户、困难户,包括几十号人的工资,都在这里了。说难听点,生产队的拖拉机坏掉了,要去修,都要发愁的。当时村里的条件是怎么样个穷法呢?要买一辆拖拉机,钱不够,问信用社去贷款。信用社的主任讲:这个是不能贷你们村的,你们村整个的家产才值多少钱,拖拉机贷给你,你以后还得出吗?我说:不管还不还得出,现在有实际困难,你总归要贷给我。他说:我相信你,你年纪还轻,贷也总归要贷给你。拖拉机就是这样弄来的。就是这样穷的情况下,经过村委与村民的努力,两年后经济情况基本上也可以了。
  “开始分田到户后的老百姓重视个人利益,想法多啊。比如说今年承包,要开社员大会,都开害怕了。为什么害怕呢?你书记还没有讲话,老百姓老早在讲话了:还讲什么呢,我们老百姓又没有收入的,我们要求是不高的,什么地方的东西没有弄好,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开会,是老百姓发牢骚的机会,不是你讲话的机会。头一两年开社员大会,老百姓都是发牢骚。后来村里也慢慢发展了,老百姓牢骚发的相对来说也少了。
  “村里的资金也有了一部分了,那怎么办事呢?当时农民劳保还都没有的,我想既然村里有点钱了,就向保险公司提出,拿出一部分钱,买农民劳保,钱给保险公司。但是这个钱先不用,利息拿来付劳保。我们在鄞州区还是第一个做这件事的,记者都来采访了。以前儿子给父母才50块钱,现在村里是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50块、60块好拿了,这是很好的,是为老百姓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老百姓真的很开心。后来随着宁波经济形势的发展,这笔钱对百姓来说也不算什么了。”
  1987—1995年,于春玲担任村主任。于春玲说:“妇女主任我当了两年,我是从慈溪过来的,公公是地主,婆婆是富农,但是大家也默认了,因为我工作能力还是有的,人也随和。公社张世生书记看我有能力,想让我做村主任。当村主任需要投票的,有些人觉得地主、富农的儿媳妇怎么可以当村主任,他们的观念比较陈旧,觉得如果我做了村主任会报复他们。其实这种思想要不得。在选举的那一天,我十分紧张,根据规定半数以上就可以了。我们发了700多张票,有400多张选我,算通过了。1987年,我就通过选举当上了村主任,入党也是在1987年。我在工作期间,当过村长、妇女主任、治保主任。当时村里没有集体经济的,80年代我当村长才两年,那会要上缴公粮,公粮缴不出怎么办,我只好去娘家借钱,买好粮食,再上缴公粮。党委一直催促缴,下面的老百姓都不肯,只有村里承担。但是村里又没有钱,那我坐在这个位置,又必须要解决,那只能先垫付一下。我当妇女主任的时候是困难阶段,在这十几年过程当中,藕池村的张世生书记观念很超前,我们整个布政属于东大门,他就提出要建设藕池新村,当初居委会还未成立,要藕池一定数量的人家聚在一起,才能批居委会。这整个过程都是村里管的。这里造房子的时候,包工头、民工吵架打架很多,而我刚刚好住在这里,晚上他们打得头破血流地来我家,要我处理这个事。当时治保主任、村长都是我,我无法推掉,重大事情可以叫派出所,一般事情都是我自己处理掉。新村建好,居委会还未成立,这段日子真的难熬。
  “后来搞新农村建设,村里事务也是繁杂的。在工作中碰到的事情也不少,比如村里的电费付得多,问老百姓收来的少,相差很多,就要清查了,于是叫来了村民组长、电工召开紧急会议,全程都是保密状态,查出来之后发现偷电的人很多,每户人家都有借口。那这种情况已经存在了,不处理是不可能的,但面子还是会给百姓的,找个借口,就说可能是关门太重,导致保险丝脱开了。这也是一种工作方法,给了台阶下,把电费补足就好了,罚款也不用交了,通报也不出了,圆满解决了。又比如说藕池有几户人家吵架、打架了,人受伤了,大家都说自己有理,受伤方的医药费要四十几元,我暗自拿出了以后就跟打伤方讲,他嘴上说不赔,但是也知道自己不对,医药费后来就还给我了。收了医药费的人家,觉得对方也上道的,钱肯出,证明自己知道错了,双方之间的敌意会慢慢淡化的。随着岁月的流走,他们和好了。后来他们讲起这个事情,才发现原来是我出的钱。在村里短短的12年,1985年刚当妇女主任工资只有20元一月,外面的人都说在藕池我是大材小用了,我说再做个几年,也算有个交代。”
  1986年,李安明担任副书记。担任了一年多,主持村中工业工作。
  1988年,洪康华担任村副书记。洪康华从公社革委会副主任退下后,去布政公社提炼五金电器厂当书记。后来到布政建设工程队当书记。吴安光说:“后来党委派洪康华来村里当副书记,原来他在社办厂当厂长。党委张世生书记跟我说:安光,他年纪也大了,到你这里来吧。他会讲话,也有文化水平,到你这里来做个搭档,应该比较理想。乡领导既然这样讲了,我也没有办法。这样,洪康华到村里当副书记了。”两年以后,村里讨论,让洪康华办轧钢厂。
  1989年,徐定良调到布政乡工作。1990年,葛小其接任社长。1991年底,徐定良再次回来担任社长。葛小其说:“在1990年,我们村里有个社长年纪到了,要退居二线,我就到村里来了。最早是大队长,后来名称换成了社长,事情做的是一样的。村长管社区的安全、计生等方面,社长就是以前的大队长,就负责农业,去看人插秧、如何除虫,荒地问题也要解决好。旺季每天都要去看,生产要按照进度来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公粮要交足。我们村里也有很多人外出打工,不想种田,就叫外地人来种。等我负责时,我们的前任社长已经叫了很多外地人来种。有段时间,外地人也叫不来,是因为政策关系,要保持村里农民的收入。改革开放以后,去外面打工的人更多了,实在不行,村里就想办法,派党员、共青团员一起帮助种,可以承包的话就承包掉。如果村里有人要种空置的地,也给他们种。
  “我负责了两年左右,不想做了。一个是因为工资太低。当时厂里和村里的收入不一样,村里收入低,厂里的收入高。新村刚开始要准备发展,老书记跟我说,两者的收入是差不多的,于是我去了村里。村里事情比较繁杂,经济条件差。干完一年之后,干部考核发了2900元,但当时我们在厂里的工资是3600元一年,相差700元。我管农业的还要打7折,书记是发全部,社长、村长打7折,会计、出纳是8.7折,村里当时就这5个人。二是村里的事情太繁杂,以前的农药、化肥都是分配的,不是在供销社随便买的,多少化肥过来,都要去分配好,村里没有钱,拖拉机坏了要去修,都是靠信用社的贷款,靠个人的面子去贷的。我们藕池村没有资金,我要想办法贷款。”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宏海
相关人物
吴安光
相关人物
徐定良
相关人物
徐彩宝
相关人物
江根星
相关人物
张世生
相关人物
李小平
相关人物
李阿凤
相关人物
于春玲
相关人物
姜爱珍
相关人物
俞阿秀
相关人物
杨裕祥
相关人物
张会计
相关人物
洪康华
相关人物
葛小其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张家潭村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
高新村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