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包产到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包产到户
分类号: F321.41
页数: 3
页码: 95-97
摘要: 本文描述了过去包产到户生产的情况,包括村民们普遍认为的辛苦和喜悦。一些村民回忆了包产到户后的种田经历和生活变化。他们提到了种田的辛苦和努力以及收入的增加。一些村民后来进入工厂或从事其他工作,提高了收入。此外,还有一些村民谈到了在包产到户后遇到的困难,如找不到对象等。一些村民还提到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变化和他们的创业经历。
关键词: 藕池村 包产到户 经济变化

内容

说及往日的包产到户生产,村民们普遍的说法是辛苦,当然也有喜悦。张加昌说:“在生产队的时候每天上班,1982年包产到户,到现在又三十几年了。以前大家讲笑话都说,集体种了一行稻,一颗都不是我的。后来分田了,都是我自己的。像我种了六七亩的田,还要去厂里上班。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田都还要承包掉,活都来不及做。当时化肥也没有,包产到户了以后,化肥也跟上了。”陈高华说:“最苦就是分到户的前一两年。在生产队的时候,你可以讲别人。一旦分到户了,你产量拿不出来,这不是要被人家戳手指头吗?那时候非常苦,当然那时候身体也好,活也能做,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也行。那时候我儿子还不会下田,我自己种了三亩田的菜籽、两亩田的麦子,只能用拖拉机耙一下,其他时候都要用锄头锄。到礼嘉桥去换油,满满四箩的菜籽,我一户一户去喊。后面两年,改种日本席草。”陈惠信说:“分田到户后,大部分人家生活都好起来了。我自己生活好起来是从1982年28岁当队长开始的,以前队里那么多人要吃饭,是没办法,1982年分田到户生活就好了。以前是苦的,后面就惬意了,在生产队做队长最苦了,每天要带头。以前苦是苦,但旧社会更苦,活要做,吃又没得吃。生产队是大伙一起弄,分田到户以后,就凭个人能力了,那挺好的,没饭吃的人也没有了。生产队时,没饭吃的人每天要借谷,到收成的时候还要再扣回去。形势始终是在变化的,现在大不一样了。”
  包文华说得更为详细,称:“1982年下半年田分开了,每个人自己干活了。我们种田是会种的,在生产队里,还可以养鸡、做农业植保员。现在田分开了,我们自己种,我的稻种得就比别人的好。种了两年,我就到宁波赚钱去了,拉黄鱼车,那时候可以赚20块一天。那时候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人家做社办企业。村办企业、社办企业我们是进不去的,但人家已经进去了。我们是1982年分田的,田分到有了,然后出去赚钱了,有一个和我同年的,他是贫下中农,安排进社办企业里了,比如铁厂什么的。我就问了,你现在在厂里按照老师傅算的话,现在可以赚多少钱啊?他说今年加了,有42块,早两年才38块。我心里想,你这个42块、38块,我做两天的活就有了,虽然累是累了点,但是20块一天呢。我就有动力了。我家老太婆就跟人家贩卖凉帽的人一起做生意,凉帽3毛钱、2毛钱一顶的,他们要零钱,我们就去跟他们换,我们是最好要整钱,像10块、5块,可以放到银行去。后来到藕池造房子了,田分好了,仓库间没了,又分地基,按照实际劳动情况分,分完以后自己造房子。仓库也不造了,造自己儿子结婚的房子了。我儿子当时只有一两岁,家里又没有钱,人家造房子了,水泥横条拉上去。那时候我已经借了钱了,自己田里也干,宁波那边拉车的活也在做。改革开放了以后,1980年,我28岁的时候结婚的。那时候我看起来比较壮实,但是人家要问,我家里什么成分,一听说富农就没戏了。在我们藕池,也不止我是这样,很多人都找不到对象。两年以后,成分没有了,但是村里比我小两年的姑娘也已经没有了。之前我找隔壁村的,人家也不肯,听说富农就不要。那时候大家挑坟砖造房子,我们家也挑了坟砖,人家就说,你们这样的家庭能拿坟砖啊,只有我们贫下中农才能拿,你地主富农不能拿的,要钱,要2分一块。那时候能拿出这么多钱吗?那就只能拆掉了。人家造房子,我们家又没有的。我父亲也是在劳动的,虽然成分差了点,但技术很好。以后改革开放了,就好了。”
  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岁的马善祥分到8亩多地,开始“摸六株”(种田)。但不管怎样努力,年收入只有三四百元,一年忙到头,想给家里添个大件也难。1985年,马善祥进了家门口的机械制造厂,将承包田交给了临海人,年收入涨到五六百元。1995年,鄞州进行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专业户发展效益农业。马善祥开始养鸭。规模最大时一度达到五六千只,多时一年赚了两三万元,但也有赔的时候,不过,比种田和厂里干收入都要高。徐森林亲自销售多余的粮食。他说:“一开始多余的粮食卖给粮站,头一年粮站还收的,第二年、第三年,粮食多了,粮站也不想收了。去卖掉的时候,他们还要把谷子翻一翻,说你没有晒干。特别是晚稻,晒7天都晒不干,挑过去又得挑回来。后来是上市场卖,上半年晒干了去卖,还好卖一点。那时候早稻米才1毛3角8分一斤,晚稻米才1毛6分一斤。后来到1989年,就个人自己去卖了,骑着自行车到宁波老江桥市场去卖,价钱稍微好一点,最好的时候是8毛多一斤,那是最贵的了。后来又降下来了,价钱便宜了。”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加昌
相关人物
陈高华
相关人物
陈惠信
相关人物
包文华
相关人物
马善祥
相关人物
徐森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临海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