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1971—1976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80
颗粒名称: 第四节/1971—1976
分类号: D652
页数: 9
页码: 79-87
摘要: 本文讲述了1971—1976年藕池村变化包括20世纪70年代初的大队、兴办企业、编村简报、修皎口水库、水库移民来村等情况。
关键词: 藕池村 村政 领导

内容

1971年9月,林彪外逃坠机,这件事导致革委会产生调整,洪康华为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江根星重新担任大队书记。1971—1972年,姜岳海为副书记、大队长。1973年起,赵宏海为大队长。
  1971年2月,大队下面建立3个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名单是张如芳、俞名(明)福、林德庆。1971—1974年,张昌浩为生产队长。
  1975年时,5个队长分别是吴德利、姜冲德、俞名昌、吴祝庆、张杏芳。
  一、20世纪70年代初的大队
  张国章说:“我一直在村里,最早担任书记的是江根星,我跟他交往比较多。那时候村里穷,过年过节,村民请他吃饭都很少的。他当书记的时候,村里破破烂烂的。后来老百姓慢慢有了电灯、电话,都高兴得不得了。他那时候就是办厂,给老百姓办事。那时候我当医生,村里很艰苦,支出方面也很紧。为了减少开支,江根星书记一边让我当医生,还让我兼做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我都干不过来了,开会老是迟到。后来,就换了其他人。各人有各人的想法,那时候我的上进心也比较小。
  “书记也想让我到厂里去。1977年,工作队来了以后,镊子厂调人了,让我去厂里做厂长,与我谈过,我说我不干,我还是安安稳稳做个小医生算了。那时候跟我谈入党问题,问我为什么不入党。我说入党做什么,我只不过一个平头百姓,每天过过日子好了。那时候他也很看好我,好几次让我去公社开会,对上面也发发言,说慢慢来,以后好接班。我还是想安安稳稳做医生,我不喜欢去外面。”
  赵宏海说:“那时候我跟老江书记搭档,老江那时候当书记,我做大队长。我在生产队劳动的年数不长,14岁去的生产队,20岁提上来当干部,生产队做了五六年,就当领导了。大队长我是从1973年开始做的。最苦还是当大队长,凭良心讲,那时候最苦。一天到晚都没有在家里坐过,‘双抢’到了,天天在外面劳动,要带头。那时候很苦,没有拖拉机;后来有拖拉机了,但是一个大队1000多亩田,只有一台拖拉机,给谁用好?那时候也没有机耕路,都是小路。我们的田,这边也有,那边也有,河塘边也有,拖拉机转来转去的,有时候不小心会翻倒,那就推起来,修好再弄。‘双抢’到了,一会儿那个人来叫,一会儿这个人来叫。那时候生产队很难弄,有8个队,你想能弄得好吗,8个队只有一台拖拉机怎么弄。一会儿拖拉机又翻倒了,耕不了,那又要起矛盾了。
  “我跟老江书记说,还是让我去企业好了,所以最后两年我到企业去了。那时候也没有特权,当大队长只有2级工分,8级向队里拿。那时候白天开会、夜里开会,没办法。每天开早工,人家生产队开早工,你也要去开早工,早工只有2级。白天开会、晚上开会,又没有钱。那时候有很多会,抓生产会是一种,其他会也很多。那时候上级文件很多,文件下来都要学习。”据档案,1982—1983年,赵宏海在村电器绝缘厂工作。
  姜岳祥说:“电灯是1971年通的,板桥是从像鉴桥拉电线过来的。我们用了一年多以后,藕池也接进了电线,是从板桥接过去的。最早是宁波一个阿三师傅说起来的,他是做电工的。他说:你们怎么没有电灯呀?我们那时候没有电的,习惯用油灯。用了电灯以后,大家都说:这怎么这么好!藕池迟一年,那时候是书记江根星做主装起来的。那时候大队没有钱,都是拿工分抵的。”
  二、兴办企业
  1971年,对藕池村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年,大队创办了铁厂,地点在新学堂。张国章说:“江根星书记会动脑筋,想把村里经济慢慢弄上去。铁厂办了以后,村领导又动脑筋,办了镊子厂、翻砂厂,这样村里经济有所好转了。”1971年,乡镇企业的兴起,是一个契机,打破了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乡村也可以办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来的知青进了水平仪厂,活跃的永康五金商人带来了打铁行业。原来的村书记姜岳海及1962年精简回乡的人才徐信定、洪根庆,成为办厂骨干。20世纪70年代办厂,农工杂处,大家作息时间不同,收入不同,导致彼此间的矛盾很大。
  关于铁厂搬至杨家路头的时间,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1971年庙里拆迁造新学堂以后,企业就搬来了;一种说法是1973年地区工作队任队长来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因为布政至宁波市区的机耕路修通了,方便了藕池村人的出行,马路是当代工商业发展之本,于是,杨家路头位置优势初显,村人便将铁厂迁移到此。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说法。史幼芳也认为,铁厂是在1973年左右搬迁的。
  三、编村简报
  20世纪70年代,“双抢”期间,吴升月老师负责编辑村简报,16开。吴升月说:“老师放假了,要参加农业劳动。后来我没有参加农业劳动了,就叫我编简报。中饭吃好饭到生产队去统计,今天田种了多少,有多少好人好事,像工作汇报一样,然后到学校把材料写好,第二天上半天,用蜡纸刻好印好,然后发下去,明天上半天又这样做了,非常忙。70年代开始编简报,一直到布政并到古林(1992)后,没怎么编了。简报是我们自己藕池村的简报,跟别人没有关系。内容是种田进度、好人好事,村里有什么政策命令也通过简报宣传。差不多要印二十多张,一个生产队一份,还有书记、大队长也要给。快报要每天印,16开。本来每天都要去劳动,这样的话,空了去劳动,没有空不去劳动,也没有关系了。因为快报要刻要印,还要自己排版。那时候老师比较苦,后来放暑假,我们就去学习、备课。开始都是跟生产队打交道。这种简报,有的生产队也有,有的比较少,他们不弄,统计倒是会做。简报有的生产队不弄,我们是书记要我做,他也有眼睛,对情况也知道得比较多,好人好事开会也表扬。那时候队长开会非常多,要布置任务,工作也肯做,也会做,所以领导对我也很好,我也尽力。”
  四、修皎口水库
  皎口水库所在河流樟溪,是甬江水系奉化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四明山对岗岭东部莲花村。樟溪水直接关系鄞西水利,“樟溪不治,鄞西难安”。修水库,是几代人的梦想。水库上游就是大皎和小皎,二皎相汇成皎口,故名皎口水库。1970年5月动工兴建,1973年5月封孔蓄水。皎口水库是鄞县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当时宁波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施工主体是由鄞西农民组成的民工队伍。8300多位农民组成15个民工连,由3个指挥所指挥。那时搞的是群众运动,施工方法称之为“土洋结合”,沙砾料、块石开采,浆料运送上坝都是民工做的。民工是按合理负担原则,由鄞西受益区出工的。施工高峰期,每百亩农田出民工四人,共投入劳力958万工。民工在工地劳动,回队评分,工地每天只补给3角钱伙食费。1970年5月4日,皎口水库大坝在红旗簇拥、万人欢呼声中挖出第一铲土,宣告工程正式开工,开始了第一期围堰建筑及基坑开挖。同年冬,开始二期围堰,半年内进行二期围堰及基坑开挖称得上施工中的奇迹。1971年10月大江截流,开始第三期围堰基坑开挖。1972年坝体全面升高。1973年5月大坝封孔蓄水,水库下游开始受益。1974年5月,大坝土建工程结束,实现三年受益、四年建成的计划目标。1975年1月主体工程完工。①
  吴安光说:“我17岁到皎口水库做工去了,18岁回来。为了响应号召,我19岁又去皎口水库,当时一村30人,我就去带班,那时候在是大队里。1970年,到皎口水库,叫我带班,分配干活。”当时,生产队是抓阄轮流去的。包文华说:“以前造皎口水库,在鄞江桥里面,是要走过去的,那时候10多岁,干完以后走到家里,都十点多了。那时候每天要做8个钟头,三班倒的。到家最起码要走6个小时。那时候交通工具是很少的,船最多只能坐到鄞江桥,鄞江桥上往河有的,但是不能撑船。自己就带米过去给食堂,我一个月要吃60斤米,菜就是咸菜汤,赚也赚不到什么钱。我以前去皎口水库,干活不要紧,但是饭总归要给我吃饱的。我吃饭都已经吃得怕了,那时候我已经毛20岁了,家里没有粮食,要挑米过去。我一个人要挑去60斤,家里有时候还可以煮点别的菜什么的,但是食堂里没有别的,就是饭,我一顿饭吃两斤米饭,我就说了,这个米,我7两一餐,吃了不够,又打3两,吃完了也没有觉得肚子饱。人家就问了:你再吃1斤能吃得下吗?以前那个宿舍,不是现在的房子,而是毛竹搭起来的,皎口水库这里,上面盖着油毛毡。
  这边是女寝室,那边是男寝室。那时候没有泥板的,只有毛竹搭着,用报纸糊糊的。”陈高华说:“那时候,我生了儿子敖忠(1968)。等到他2岁(1970),我从生产队走出去,去造皎口水库了。建皎口水库,苦是苦的。不过,我们还好,我们班是车水的。我头一年做时,公社党委王书记找我说:你再做一年,给我帮帮忙,说大方向管一管好了,自己不用做。不过我喜欢干活,那时候车水,力气是有的,可以车两三个小时。我又多干了一年,共干了两年。本来干一年就够了,后来大队带班的不干了,就说让我不要去干活了,来带班管理。”
  五、水库移民来村
  20世纪70年代,曾有一批皎口水库移民进入村中。第一批是皎口造水库时的政策移民,杨志忠(1932—1996)家、庄定根(1935—1991)家、崔述芳(1932—)家、龚加云(1951—)家、方美龙(1932—1985)家,共有五户人家。庄定根来自长砂头村,崔述芳来自长里方村,杨志忠、龚加云来自大皎村,他们1971年迁入。1972年,方美龙从长里方村迁入。杨志忠妻子徐早珠说:“搬出来一开始没有地方住,就在冯家桥头以前开厂的地方先住着,房子造好了再搬进去。一共两间老房子,一间楼房,一间矮屋。”
  崔述芳说,当时政策是小家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于是,他们接受了迁移。他之所以迁移藕池,是因为藕池大队徐信华带班修水库时住在他家,彼此相识了。要迁移时,徐信华鼓励他来藕池大队落户。于是,他全家五口人来到了板桥。来的时候,习惯山区生活的他们,不习惯平原种种田生活。为此,他曾反反复复,心中十分纠结。村里也照顾他,没有让他下田干农活。他40岁来到藕池板桥村以后,开始几年种蚕桑,后来养猪。包文华说:“皎口水库移民,水电是免费享受的,因为他们为水电站建设做出了牺牲。”
  六、工作队进村
  张杏芳说:“1974年,地区工作队来了,那时候每天晚上开会,白天生产。晚上开会,地区工作队来的话,要很主动的。白天生产队的事也好,村里的事情也好,都要去汇报的。那个阶段苦也是苦的,义务工非常多的,晚上开会也没有钱,白天也没有钱。”张国章说:“比较深的印象是地区工作队,那时候有工作队开进来,特别注重成分。我那时候是中农,也不是贫下中农。工作队来了,问老江书记为什么让我在村里做医生。江书记回答了一句话,我们藕池村稍微有点读过书的人找不到。地区工作队也是领导,非常严格。他住在詹家耷,地区工作队要求他每天7点汇报工作,说说今天一天打算做什么事情。那时候搞得比较紧张。稍微有一点贪污受贿苗头,那是不得了的事。记得镊子厂有一个厂长,他有一点能力,经济上有一点点问题,比如说送东西。办厂总是会有一点人情往来,比如说递香烟,送一包香烟也是送礼。后来因为这个,就说他犯了经济上的问题,把他革掉了,请他告老还乡。”
  “富农”张小康说:“工作队来的时候,我在厂里做,肯定要接触人的,有人就说我富农儿子贪污。工作队来了,人家去告了。工作队说:你们厂里还有这样的人啊?就把我叫去了,叫到大队办公室,来自宁波港务局的严组长跟我讲了:张小康,买煤是你买的吗?你老实交代,头上这些字认识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你不交代,明天让你坐牢去。我吓死了,当时我家有7个人要吃饭的。我快要哭地说:严组长,我真的没有。他说:人家检举你拿了,如果你没有拿过,你吃总吃过的。我就讲了,我是算过账的,付钱是别人付的,钱我从来一分也没有去碰过。那他说:你总归吃过饭的。我说:我去收煤,我把饭带去的,在人家家里吃饭,人家的菜夹一点给我吃吃,那是吃过的。他说:你还不老实,让你坐牢去,你坐牢要坐吗?我说:我不去坐,不去坐。他说:那你就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真的吓死了,就哭了。旁边一个来自银行的女工作组人员跟严组长讲:算了,张小康负担也蛮重的。如果你把这个人吓傻了,吓成神经病了,他怎么做人?他家里有7个人吃饭,他是这家的顶梁柱。这个事情还没有结束,严组长说把付钱的人叫过来。他就讲:你讲我们贪污,你去卖煤的地方去查好了。三年的账算下来,攒了600多块钱。老江书记也说了:我们总共才一个厂,都靠他在撑着。他在厂里,这样那样都做的。这个事情也就过了。二十多天以后,工作组结束工作,严组长跟我讲:张小康,我已经帮你看过了,你在厂里蛮能做的,你对这个厂也蛮有贡献的。我不会来为难你,我希望你在厂里好好地干下去。你以后在厂里好好参与财务,不然,你不会被人讲一句好的。第二个,你以后在厂里适当考虑自己的饭碗。”
  1959—1969年,俞云孝因为会挑选耕牛,屡次到临海贩黄牛,其中为小队买了50只,为别人买了2只,自己买了1只。他在经销过程中,赚了1400元。结果,在1971年12月的“一打三反”运动中,成为典型,被扣上贪污的帽子,被要求退回款项。1970年还300元,1971年还300元,1972年还400元,1973年后还清全部款项。
  1976年,工作组进驻村中,进行对比教育。包泉德说:“生产队来了一个王姓公社书记,他到村里来搞生产,我们这队因为没有共产党员,他就入我们队了。那天早上他来犁田,我也在犁田,他在我隔壁。因为我的成分问题,我一看他在我隔壁,我想这事情麻烦了,我怎么弄呢?我弄得快,他没面子。如果有什么做错了,要批我破坏生产。我想还是慢一点来,让他在前面去,我在后面,出了什么错也没有关系。我也动脑筋了,就上厕所去了。等我上完厕所回来,他问我:包泉德,你现在每天要劳动,以前你不用劳动,是以前好还是现在好呀?我说没有想过。这怎么说呀,说好也不对,说不好也不对。他一定要我说。我说王书记,你问我以前好还是现在好,我说实话还是假话?他说什么叫实话,什么叫假话?我说讲实际。他说那要讲实际。我说你让我讲实话,我就说实话,以前我不劳动,不过我身体非常坏;现在,毛泽东领导好了,劳动锻炼了身体,在生产队可以挑200斤担子了。没有共产党来,我身体就不好,没共产党,人早死掉了。国民党在的时候,我们晚上睡不着,他们老是要到家里来抢,到下半夜才可以睡。等天亮了,又找你借谷了,农民哪有这么多谷呢。你不借的话,国民党就把手枪拿出来了,只好借。现在是好了,这种人没有了,可以安心劳动了,身体也好了。我说共产党是好,共产党领导好,做像衣服一样,你一丈三尺,我一丈三尺,谁都不吃亏。”

附注

①缪复元:《记忆:皎口水库兴建始末》,见宁波水文化网。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江根星
相关人物
姜岳海
相关人物
赵宏海
相关人物
张如芳
相关人物
林德庆
相关人物
张昌浩
相关人物
吴德利
相关人物
姜冲德
相关人物
俞名昌
相关人物
吴祝庆
相关人物
张杏芳
相关人物
张国章
相关人物
姜岳祥
相关人物
徐信定
相关人物
洪根庆
相关人物
史幼芳
相关人物
吴升月
相关人物
吴安光
相关人物
包文华
相关人物
陈高华
相关人物
杨志忠
相关人物
庄定根
相关人物
崔述芳
相关人物
方美龙
相关人物
徐早珠
相关人物
徐信华
相关人物
江书记
相关人物
张小康
相关人物
钱老江
相关人物
俞云孝
相关人物
包泉德
相关人物
王书记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长砂头村
相关地名
长里方村
相关地名
大皎村
相关地名
鄞县
相关地名
莲花村
相关地名
板桥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