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艰难地度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78
颗粒名称: 第二节/艰难地度过
分类号: F323.6
页数: 5
页码: 69-73
摘要: 本文讲述了1959年至1961年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在这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和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然而,1962年至1965年可称为恢复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村经济和生活条件,包括精简回村、借田到户、自留地的分配、购打水机、打击经商活动等。
关键词: 大跃进 粮食短缺 藕池村

内容

1959年至1961年,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1962—1965年,可以称为恢复时期。
  一、精简回村
  徐信华,1955年10月起,在西北铁路局204工程队当工人。1962年5月,回乡支农。
  徐信定、吴升月夫妇,从镇海回村务农。吴升月说:“我们俩人1962年4月下放,到藕池村做农民来了。那时候农民饭有得吃,饭总可以吃饱。他妈妈那时候穷,要饿死了,买细糠吃,是叫别人买来的,里面有点白白的,别人骗她说是米,实际上那白白的不是碎米,是碎骨头。他妈妈吃了以后,大便也拉不出,面黄肌瘦。他走到屋里跟我说,我妈妈要饿死了,我要么种田去。我说你地也不怎么会种呀?他说现在有生产队,没有关系,我跟着去做。他人雪白(皮肤很白),种田吃得消吧?人家也客气,你思想这么好,给你评9级。按劳动评的话,只有6、7级。就这样来了藕池,我也只好跟来。4月来的,粮票带回去,他29斤,我也29斤。他妈妈开心死了,有米了,可以吃饭了。1962年8月,早稻分进来了,我女儿名字取良芬,意思就是粮食分进来了,有的吃了,我女儿1962年八月初四出生。”
  张昌浩,从浙江水电水利工程处回村务农,原在公司当电工。
  洪根庆,从浙江长广煤矿回村。1956年2月进机械厂,1962年7月回村。
  仇友芳,1958年进宁波石油公司,1961年回村。
  张彩英,从萧山棉纺织厂回藕池。她是1957年4月招工进萧山棉纺织厂做挡车工的。因为是农村户口,精简时,随夫到藕池居住。
  二、“借田到户”
  张加昌说:“1962年,刘少奇提出‘借田到户’政策,当时田是集体的,借给你们个人,借去种种菜,种稻了要还,这叫借田到户。”张小康说:“刘少奇的政策来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谁种谁收。一下子会议开了,传达下来,大家很高兴。贫下中农都去翻地种了,当时坟滩很多的,可以种土豆什么的。这个快,几个月就好了,半年够了,就可以翻了。吃的东西又种下去。到1961年下半年,已经慢慢好了。”
  三、自留地的分配
  1962年生产队开始分自留地了。姜芬琴说:“我是1958年出生的,那时候你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就可以自己用。到1962年以后,有自留地了,房前屋后可以种种了,我们每户人家自留地都种得很丰富的,种向日葵、南瓜、冬瓜,旁边都可以种的,就是这种宅基地。”陈高华说:“那时候自留地分过来,只有600斤定粮,自留地7分8厘,乘以3,才2亩左右。自留地的政策很不好,和现在的股份一样的,生出的人、会吃会跑的人没有股份,死掉的人、火葬场老早都烧掉的人反而有股份。有人死掉已经快10年了,还在拿股份,人家已经在读书的人没有股份。我两个小孩加我老婆,还有我自己,每天都要干活,饭很会吃的;有些人女儿嫁人了,大人死了,他有七八分自留地,种了两三亩,他的粮食就多了,我们没有什么粮食的。”
  四、购打水机
  姜岳祥说:“1962年还好,下半年就是抗旱,1963年就没有粮食了。农民其实很不好当,没有农具,这个种子还要国家拨下来。早稻种子有的,晚稻的种子已经被晒死了,那就要去打报告,国家发下来。到下半年割了稻子,要去还给国家。国家说不用还了,那还好。那时候稻子种不大的。后来用机器了,那块田好,有打水机了,两个小时,田里水就灌溉好。之前这种田不要的,因为每天晚上你要想,是睡觉好还是去赶水好,不去赶水的话,明天田就晒死。”五、打击经商活动
  姜岳祥说:“藕池每两年换一个队长。这里一开始没人当,妇女主任来做也做不好。上面来叫我去当队长,我说我不去,这帮人,我弄不过他们的。他们起来非常早,4点不到,就走出去做生意了,等到种田干活了,叫不来人,所以产量非常低。在外面做生意,称为‘吃龙头’。比如这个东西你在卖,多少钱一个?1毛5分,那买2桶,一桶有10个,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1毛5卖2毛,卖完了再回来。不是只卖一样,比如看见鱼或者虾都会买,反正样样都有的,就这样做生意,做好回来了。做的话,至少5个小时,早上好卖。后来管得严了,队长、书记社长都要抓了。”
  姜岳祥又说:“老江书记不住在村里,住在詹家耷他姐姐家。他要了解村里一般事务,譬如村里有多少田,他都要清楚。村里有哪些人是好的,哪些人是坏的,也要关注。他来了,会问队长,某人在吧?队长说:不在,到宁波‘吃龙头’去了。他会说,派两个人去找来。‘吃龙头’,是我们这边人的术语,跟小生意有点不一样,小生意是批发东西过来卖。他是看到东西先买来,再卖给别人。不是每天有货,赚得不多的。像这种‘吃龙头’的人,老江是自己出去找。找到了,就说:你好好种田去,没饭吃是大家都没得吃,不是你一个人没得吃。大道理跟他讲讲好,弄过两回,人家也不去了。规定支部开会,每个月3次,譬如说这任务交给谁做,你不做好,我就来看看你是怎么做的。要过年了,那时候有生猪出卖任务,有国家收购任务,有些人动歪主意,晚上把猪杀掉。第二天问他:猪呢,你自己说,到哪里去了?他说:杀掉了。这样,肚子里面的心脏肝脏肺都可以自己拿去了,但白肉要卖给供销社。然后那人说:我思想坏。检讨两句,事情也就算了。那时候饭都吃不饱,有的人在仓库里拿点,队长发现了,也不处理,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苦。拿过一次,你不责备他,下次他也不会再拿了。你对他好,他也心中有数,一直做坏事的人也没有,那时候也是讲思想的。总要讲好话,生产才能上去。如果你恶来恶去,别人会跳起来了,不给你做了,因为反正就拿你这一点东西。我们生产搞得好,跟领导好大有关系。”
  吃龙头,近于“投机倒把”(指倒买倒卖)。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专有名词,就是买空卖空,它破坏当时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所以成为当时的打击对象。1963年3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即关于“五反”的指示)要求坚决打击和取缔“私商长途贩运、投机倒把、私设地下工厂、倒卖票证等违法活动”。所以,江书记上来后,每天要关注这些坏分子的动态。非常有意思的是,笔者采访姜岳祥时,他说及“吃龙头”一词,笔者感觉就是做小生意,他马上纠正说,与小生意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当时没有批发市场,物资在个人手中,须从个人手中购得,又复销售出去而已。当时不准个人经商,所以将这些人定为“坏分子”。没得吃,偷生产队仓库的粮食,也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特有现象。
  六、没有电灯的时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电灯,用火油灯。姜岳祥说:“那时候用火油灯,下面一个瓶,上面一个灯头,就这样点。火油灯很危险,很难弄的。”说及1962年刚刚到村里的情况,吴升月说:“那时候村里条件很差,有一句老话,说藕池村是牛粪成堆,实际上我们是莲藕的‘藕’,但这时候大家都只记住牛粪。那时候,藕池村牛粪成堆,满路都是牛粪,条件很差,没有电灯。那时候我说镇海这么好,到这里来,点的是火油灯,黑乎乎的。生产队多少苦呀,那时候又没有钱买菜,我们下放到这,只拿了200多块钱,交给村里180块。村里说要交生产资金,不交的话,不能到生产队劳动。那时候也很困难,没有钱买菜,所以要种菜、种豆,他背石头,我提篮,非常辛苦。
  “村里坟头多,藕池的坟非常多,大坟头、小坟头,都是坟。学校也是小小的。村里办公室在庙里,我们有个会计,就是张吉安,他的写字台破破的。他的办公室也是在庙里,课堂也在庙里。1962年,那时候人少,学生也少,只有三十多个学生。后来村里赤脚医生也在庙里。这一座庙等于是村行政中心了。庙里菩萨没有了,都弄掉了,‘文化大革命’弄掉的,庙也是破破的。”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徐信华
相关人物
徐信定
相关人物
吴升月
相关人物
张昌浩
相关人物
洪根庆
相关人物
仇友芳
相关人物
张彩英
相关人物
张加昌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张小康
相关人物
姜芬琴
相关人物
陈高华
相关人物
姜岳祥
相关人物
张吉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浙江长广煤矿
相关机构
宁波石油公司
相关机构
萧山棉纺织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镇海区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