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图书馆
海曙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海曙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故事 歌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湖街道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5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故事 歌谣
分类号:
I207.73;I276.2
页数:
52
页码:
912-96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月湖区域流传的传说故事和民间歌谣。传说故事部分包括了吃麻糍延年益寿的传说和老神医救治皇后的传说。民间歌谣部分介绍了宁波糕点的特色和味道。这些故事和歌谣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特色。
关键词:
月湖区域
传说故事
民间歌谣
内容
月湖区域流传的故事歌谣,地方特色浓厚,内容丰富,有神话传说、人物传说、史实传说、地名传说等等。这些民间口头流传的作品,往往能揭示民生民情,反映人民爱憎。本章内容大部分选自1989年出版的海曙区文化教育局编纂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和2009年出版的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辑的《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海曙区·月湖街道》。
第一节 传说故事
吃麻糍长命的传说
阿拉宁波人清明上坟要吃麻糍,这是有来历的。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那时的人都长有尾巴。尾巴共有十节,等到尾巴黄到了第九节,人就马上要死了。古人一旦看到自己的尾巴上第九节开始发黄了,就知道自己快要死了,那他就会自己到山里头去挖个洞,爬到里头去等死。在人还没死之前总要吃东西的,他就把糯米舂糊做成麻糍被,上面撒上松花,带进洞里盖在身上,肚皮饿了就拉起来咬一口。当活着的人一旦发现这个人已经死了,就把洞口封好。有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他年纪轻轻就发现自己的尾巴黄到了第九节。百般无奈之下,他也只好挖个洞,带着一大沓的麻糍被去等待死神的到来。勿晓得(谁知)他一等等了100年,他的子孙给他送去的麻糍被,他吃了一条又一条,最后总算在清明节时寿终正寝。大家见他如此长命,以为是多吃了麻糍被的关系,就把他吃剩的麻糍被,抢着瓜分开来吃。这些人吃了麻糍被后果然也长命了。
从此,人们每年清明前后,都会把糯米蒸熟后捣成糯米团,并把糯米团做成一块一块形状如小小被头似的麻糍,再滚上黄澄澄的松花,然后去上坟祭祖,让祖先们尝尝透骨新鲜的麻糍,祭祀结束后,这些麻糍不但自己吃,还作为点心送人,年年如此,长久成俗,成了一种期盼长命百岁的风俗习惯。
如今,人们虽然已不会相信吃麻糍能够延年益寿的这种说法,但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讲述人:徐云清 整理者:钱健
仓桥头的传说
在仓桥头有一座宁波最早的神庙,当地人俗称大庙。大庙里有个菩萨,老百姓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都去那里求雨,据说很灵。所以许多人又把大庙叫作灵应庙。关于“仓桥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唐代时,明州府有一个叫鲍盖的官吏。他为人正直,两袖清风,除暴安良,保境安民,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后来,鲍盖奉旨守护地处现今仓桥边的粮仓。有一年明州一带遇上旱灾,四乡田地颗粒无收,百姓只有靠树皮草根充饥,饿殍遍地,惨不忍睹。鲍盖走到街上,一眼望去老老少少一个个都饿得皮包骨头。他看到这种情景,不禁悲从中来,泪沾衣襟,当即决定打开掌管的粮仓,分发官粮救济灾民。但是这个善举却引来了一些贪官污吏的诬告,那些人以此为借口诬告鲍盖私自挪用皇粮,并且上奏给了皇帝。皇帝不明真相,于是下了道圣旨,要斩鲍盖的头。
当地百姓纷纷向皇上请命,但是由于贪官污吏的阻挠,最终没有让鲍盖逃脱杀身之祸,他还是被砍了头。当天全城的老百姓都来为鲍盖送行,哭声震天。老百姓为了纪念赈济灾民的清官鲍盖,在他被斩头的粮仓附近造了一座庙,并把这座纪念他的庙宇所在地取名为“仓桥头”,仓桥头的名字就由此而来。说来也奇,每次明州百姓遇到旱灾去大庙祈雨,几乎回回应验。
讲述人:崔水祥 整理者:胡慧仙
躲债庙的传说
宁波有句老话,叫“欠债不过年,过年债要清”,年关到了,放债的到处去讨债,欠债的人则各处躲来躲去地逃债。
在南门望湖市场附近有座“义庄庙”,又名“躲债庙”。关于这座庙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呢!
相传有一年,一个店老板做生意忙碌了一个年头,但是仍亏了本,欠下了许多债务。眼看年底就要到了,债主要上门来讨债,这下可怎么办呢?老板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他走亲访友,东奔西跑,想凑齐铜钱还债,但东拼西凑地也只凑齐了两百铜钱,还不够零头呢。转眼大年三十到了,老板不敢回家,于是他来到月湖旁,在湖边踱来踱去,边走边叹气。一阵北风吹来,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的疼,这个老板又冷又饿,再加上连日来疲于奔波,显得更加憔悴不堪。他漫无目的地朝前走去,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一座土地堂里。
夜幕降临了,天色暗了下来。这时土地堂里又进来三个人,他们也是为了躲债来到这里的。四个人碰到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叹起了苦经。
一个说:“唉,真是没想到呀,今年做了一年,辛苦了一年,还倒欠人家五十铜钱,还不了债,这年可怎么过啊!唉,这可如何是好啊!”
一个说:“我比你还糟呢,我做小本生意,原来生意还不错,日子倒也过得去,但是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想到今年货色竟卖不出去,赔了本且不说,还倒欠了七十铜钱,这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可怎么挨过去呀!”
还有一个说:“我拼拼凑凑积了一百,可还欠人家八十。”店老板听了,心里忖忖后就对他们说:“唉,你们三个人的债加起来还不及我的零头。俗话说,虱多勿痒,债多不愁。这样吧,我呢,身边正好有两百个铜钱,反正这个数目对我还债无济于事,不如给你们拿去还债吧!”另外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这怎么成呢,你若把钱给了我们,你自己怎么办呢?”“这你们就不要管了。”店老板说。“不行,这钱我们不能要。”一个说。其他两个人随声附和着说:“是啊,这钱还是你自己留着用吧!”“唉,我自己留着有什么用哪,还是还不了债呀!这两百个铜钱对你们来说却够还债了,它可以帮你们暂渡难关。”老板说着便把铜钱分成三份,当场交给他们。三个人接过铜钱,激动得热泪盈眶:“恩公,您的大恩大德,我们会终身牢记,可您自己千万要保重啊!”三个人千恩万谢之后,走出土地堂,回家还债过年去了。此时,土地堂里只剩下店老板一个人了。过了一会儿,他走出了土地堂,来到小河边。他想:虽然我未能把债还清,但我的两百个铜钱解了那三个人的燃眉之急,也算做了一件好事,现在自己背了这一身债,再活下去还有啥意思。他最后朝土地堂瞥了一眼,然后投入了河中,河面上霎时泛起圈圈涟漪,不久便平静了,夜静悄悄的,只有树枝头的乌鸦时不时地哀号几声。仿佛在为店老板的死感到惋惜。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几年过去了,那曾蒙店老板援助的三个人当中,有一个做生意发了财,回想当年土地堂躲债的事,心中不免又涌起感激之情:“当年要不是那位恩公接济,我哪有今天啊!”于是他就派人四处打听这位恩公的下落,却毫无音讯。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继续打探这位恩公的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一位长年在土地堂烧香的人口中得知,恩公就在那天夜里投河自尽了。这个人知道了这一消息之后,十分悲痛,好几天脸上都没有笑容。为了纪念这位恩公,他就在土地堂旁边造起了一座庙,在庙里塑了恩公的像,并给这座庙取名为“义庄庙”。
从此以后,每逢大年三十,欠了债的穷人都到“义庄庙”里去躲债。就这样,时间一长,当地人就将“义庄庙”叫作“躲债庙”了。
讲述人:杜德卿 整理者:蒋玲爱
关帝庙的传说
位于柳汀岛上(今柳汀街98号)的关帝庙,据《宁波市志》记载,它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为大理寺卿陆世科所建,所以俗称陆殿庙,里面奉祀关羽。清康熙年间(1662—1722),提督李显祖重修。民国四年(1915)改为关岳庙,同祀宋武穆王岳飞。但有关这座庙的来历,在民间却另有传说。
相传,明代刑科执事陆懋龙是阿拉宁波人。他在朝中做官的时候,交关(非常)会拍马屁。为了寻找做官的靠山,他就千方百计地去讨好当时的东厂总管、大太监魏忠贤。为了表明他对魏忠贤忠心耿耿,他就在如今月湖居士林东面的地块上大兴土木,挖空心思地为魏忠贤建立一座生祠。可是就在生祠刚刚造好之后不久,魏忠贤却倒台了。陆懋龙一想不好,交关(非常)怕因为这件事而受到牵连,就又急忙差人对魏忠贤的塑像来了个彻底“整容”。原本魏忠贤面白而无须,他就将魏忠贤像的面孔涂成了红色,下巴处添上了长长的胡须,这样就使魏忠贤的塑像摇身一变,变成了关公的塑像,当然衣服也换成了关老爷的;并且在其旁又增塑了关平、周仓等塑像。经过这样对魏忠贤祠的一番改造之后,生祠终于变成了关帝庙,而且重新题写了庙额。所以,当朝廷派人前来查抄有关魏忠贤的东西时,看到的就只是一座关帝庙了。又因为人们都交关(非常)敬重关公,所以也就没有人前去管闲账(多管闲事)告发他。这样就使得陆懋龙侥幸地逃过了一劫,关帝庙也就这样保存至今。
讲述人:徐兰芳 整理者:王芳
魟桥的传说
青石街北口原有一条小河从西塘河直通月湖,从青石街巷出来到西大街(中山西路)必经一座无名石桥。关于这座桥有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桥脚边住有一户人家,男人出门做生意,长年不在家,只有女的在家服侍公公、婆婆。这个媳妇待其公公、婆婆真是孝顺得没话好讲,而阿公、阿婆对其也是像亲生囡一样。
有一年快过年时,男人回家来过年,其老婆赶快到河埠头淘米,好煮饭给老公吃。突然河埠头石头缝里钻出来一条大河鳗,吃起了米浆泔水。女的眼疾手快用手中的淘米箩一挽,就把这条河鳗挽进箩里。她交关(非常)开心地回家后,杀了河鳗,在饭镬里清炖炖,给老公一个人吃,好补补身子。
不料,老公吃了河鳗之后,坐了没多少辰光(时候),突然肚子痛煞了,人倒在地上礌地十八滚(形容翻来覆去),还没等老婆倒了茶来就七窍流血而死!
哭声惊动了四邻八舍,有人认为这桩事体交关蹊跷,男人一回家,就七窍流血而死,莫非是谋杀亲夫?于是就马上禀报了知府老爷。当时的高知府,是个精明强干之人,接到报案后,立即来现场踏勘。男人果然是中毒而死,但是公公、婆婆却一口咬定其媳妇交关好,绝对勿会做出这种恶毒的事体来。高知府只好暂时将这女人收监关押,自己连夜翻阅《洗冤录》等著作,以便公正断案。功夫不负有心人,高知府在一本古籍中找到有关魟的记录,说是:魟必雌雄同生一处,形似鳗,游动时尾侧摆,有剧毒。
第二天一早,高知府升堂详细审问这个女人,问她这条河鳗究竟啥样子,这女人还算头脑灵清,讲到了这条河鳗尾巴是侧着摆动的。高知府立马率领众衙役押着女人来到那个河埠头,命令众人把河埠两边垒起土堰,抽干了里面的水,叫人跳下去寻找。果然在一块大石板底下,又寻出来条魟。高知府叫人将它煮熟后,放在地上,唤来一猫一狗,给它们吃。猫狗看到介好吃的东西,当然毫不客气地将它分享了。不多一会儿,原本活龙鲜跳的猫和狗,也滚倒在地,七窍流血而死。
高知府晓得那男人的死因后,就当场释放了这个被冤枉的女人,并将这座无名石桥,题名叫“魟桥”。当地百姓因为“魟”“缸”二字形近,久而久之就把石桥呕(叫)成了“缸桥”或“缸桥头”。
讲述人:韩颖 整理者:张朝英
花果园庙的传说
如今月园当中的花果园庙,本来是南宋越王史浩府中花园内的一座土地庙,到了明代中叶之后甬城百姓才开始在庙内祭祀南宋建炎初的抗金将领杜恺。那么宁波老百姓为什么会在花果园庙中祭祀杜恺将军的呢?
原来杜恺在建炎中随着小康王赵构来到明州,后因生病,就暂时客居在花果园庙之中。杜恺将军闲居庙中,身边还有两只出自安南(即今越南)的异兽陪伴。这两只异兽像煞(极像)咩咩羊,却又没有羊角;又好像是马,却又没有马鬣;背上面既没有鞍形的驼峰,脚下头也没有牛脚蹄,整个是两只四勿(不)像。其中雄的一只叫作“虾”,雌的一只名叫“佳”(宁波土音读作虾和佳)。将军病故之后,两只异兽也在厩中绝食而死。
到了明代中期,有一年宁波城内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这场瘟疫来势汹汹,很快,城里几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接二连三地染上了这种时疫病,得病的人全都半死不活地哭哭啼啼,痛苦不堪。一时间宁波城里好像变成了一座活地狱,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全城的啼哭声,惊动了天庭,也惊动了这时已升天成仙的杜恺将军。他决定普降药雨,拯救宁波的百姓,并托梦给地方的父母官,叫他贴布告告知百姓,届时齐来沐浴自天而降的药雨。果然,发布告后的第三日,天上突然乌云密布,有交关多的人看到:杜恺将车带着那两只异兽腾云驾雾地出现在城市上空,药雨向城中倾盆而下。那些得瘟疫的人,身上只要沾到一点雨水,疫病立即不治而愈。就这样一场危及全城的疫病,被杜恺将军和那两只异兽轻轻松松地扑灭了。
事后,宁波城的士绅们为了纪念这个救命菩萨,以及紧跟在他身边的那两只异兽,就将他原来住过的花果园庙,改成了奉祀杜恺将军的神庙,并且在庙门口的左右两侧,安放了两尊雕刻得活灵活现的异兽,让它们永远陪伴在杜恺将军身边。
讲述人:洪火庚 整理者:韩莲亭
冷静街的传说
现今宁波月湖菜场旁有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叫作冷静街。关于这条街的来历有一个小传说呢。
相传在明朝时,宰相余有丁在今仓基街、白果巷一带建造了一座府第。这座府第有前、中、后三进,装饰着砖木雕刻的门楼和影壁,气势十分恢宏。宅第内的砖、木、石三雕装饰更是让人赞叹。宅内还有一个很大的后花园,百花齐放,四季不败。这座宅第就被阿拉宁波人称之为宰相府,在其周围还居住着其他几户有名望的大官,于是这一带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达官贵人聚居之地。尤其是在这宰相府的门前,更是车水马龙,各路文武官员时常前来拜见。他们自南面的杨家牌楼经过兵马司桥,至宰相府正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宾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而相府的后门口(即在今天的冷静街),却是条老百姓经常路过的街巷。但是余家却恐怕夜间从后门经过的百姓鱼龙混杂,担心府内的财物被人偷去,便贴出告示,勒令百姓只准白天在相府后门所在的街巷通行,天黑之后则禁止通过,违者必受严惩。告示贴出之后,百姓们议论纷纷,但是慑于宰相的权势全都无可奈何,只得在夜里绕道而行。于是,每到夜里,宰相府后门那条街便无人敢贸然经过,变得安静无比,它与相府正门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十分冷清。久而久之,民间便称之为“冷静街”。
随着历史的变迁,宰相府已经不复存在,而这个传说却伴随着“冷静街”的叫法留存至今。
讲述人:方芳 整理者:胡慧仙
梅园庵的传说
海曙区月湖街道境内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老巷,叫梅园巷,它闻名甬上。关于梅园巷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南宋时大学士楼钥有个善于作诗的族孙,名叫楼㭈。为了让自己那些文人墨客朋友们有一个雅致的聚会场所,在吟风弄月时能助助雅兴,就在当时月湖东岸的小山上种了不少暗香悠悠的白梅,白梅的花朵异常漂亮,纯净的白色可以赛雪傲霜,当时人把其地称为“梅麓”。
到了元末,有一位姓梅的大户人家的小妾,大约二十来岁,她对家里的争风吃醋、尔虞我诈厌倦了,有一天恰巧见了月湖边这块花香水美的静幽之地,欢喜得不得了,于是便毅然决定削发出家,并在这里建了一个小庵,取名“梅园庵”。后来,许多善男信女听说梅园庵的这位梅师太自绝凡尘,酷爱白梅,琴棋书画又样样精通,纷纷前来梅园庵,想一睹这位年轻貌美的梅师太的风采,一时间梅园庵香火鼎盛,传为佳话。
梅师太不仅人美而且心地善良,她看见许多老百姓的小孩虽然聪明却因为家境贫苦上不起学,就在梅园庵内办起私塾,让这些穷苦的小孩也能读书认字。这样一来,梅园庵又成了教书育人的地方,培养了不少人才。
民国十八年(1929)地方政府整改街巷名时,因历经修葺的梅园庵还在,于是,便将此庵所在的这条小巷起名为“梅园巷”,沿用至今。梅园社区其名亦由巷名而来。
讲述人:金谷 整理者:潘红蕾
平字碑的传说
南宋时期,宁波老闹旱灾。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将河里和水池里的水都晒干了,庄稼地里一片干旱。老百姓面对旱灾,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县官老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只好到城隍庙求城隍菩萨:“我管阳间,你管阴间。现在阳间百姓受灾,请城隍菩萨救救百姓,救救百姓!”当天夜里,城隍菩萨果然前来托梦,叫他去西南方向的寺院中求和尚。
第二天县官叫来地保问:“西南方向有什么寺院?”地保回答:“有宝云寺。”县官一听立即吩咐手下人备轿前往宝云寺。寺内和尚听说县官老爷来了,马上在大殿前列队迎候。当家和尚见了县官老爷问:“父母官来小寺有何贵干?”县官为难地说:“老天爷长久没有落雨,我为民前来讨教求雨之法。”当家和尚心想:“我哪有这么大的本事!不过先问问大家再说。”他马上召集寺中的和尚到佛堂说:“县老爷要求雨,谁有办法?”在场的和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头不语。这时,有个和尚突然记起来说:“我寺还有一个烧火的和尚没来。这个和尚有些古怪,他冬不怕冷,夏不怕热,一年到头都穿一件布衣,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三天吃一餐,从来不讲闲话,好像是个哑巴。”
县官听后,叫小和尚引路到灶间,一看这个和尚目光神色果然与众不同,连忙下跪。谁知烧火和尚不理不睬,县官只好也一声不响地跪着。跪呀跪,直跪到脚麻,腰酸,背痛。县官忖:为了黎民百姓,我一定要真心实意,这样方能打动那和尚。过了一个时辰,那和尚终于开口说:“你做啥来?”县官忙道:“活佛慈悲,救苦救难,恩赐雨水,以救万民。”那和尚也不回话,转身跳向灶火中。县官想一把拖住他,可已经来不及了。烧火和尚从灶火烟囱中腾空驾云而去。
这时,当差的来报:“老爷,湖西河水冒出来了……”县官赶到河边,只见湖西河水正在上涨。突然天空中落下一块长方石,竖立在河中,石上刻有一个“平”字。从此无论下大雨或干旱,“平”字碑总在水面之上,城内既不会发大水,也不会再闹旱灾了。
讲述人:韩云 整理者:俞美仕
三板桥下有“锦里”的传说
青石街有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两条街巷,其中南北走向的这条街中段,民国时有座石质三孔桥,称为“三板桥”。三板桥,《宁波简要志》又称“锦里桥”。那么,三板桥和“锦里”又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三板桥是鲁班的弟子造的,最早建于南宋末年。原先矗立在河上的是座木桥,每逢发大水(台风或者暴雨引发的洪灾),其桥必毁,百姓被困两岸,交通十分不便。后来,人们见木桥不坚牢,每次被洪水冲毁,便集资想请鲁班师傅嫡传弟子来造。最后,人们请到鲁班的三个徒弟。这座桥一共造了三个月,一共有三个桥孔,每孔盖巨大的石板一块,宽八鲁尺(鲁班师傅自己制定的尺,约合2.1米),造桥的工匠又是三个,介许多“三”合在一起,所以后来桥造好后就起名为“三板桥”。
那么,为何又叫“锦里桥”呢?明朝时,三板桥畔有一片豪宅,宅第的主人是当时的工部尚书杨守随,衣锦还乡,声名显赫,而杨的弟弟据说也是当朝尚书,人们便称其豪宅为“锦里”。三板桥就在他的家门口,人们就称此桥为“锦里桥”了,且习以为俗。
据《宁波地名志》《宁波市志》等记载:三板桥废于民国二十年(1931),是为改善城市道路交通而拆除的。如今,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之影虽早已如同烟云般散去,但以此桥命名的街巷——三板桥街、三板桥巷仍在,见证着三板桥和“锦里”的传说。
讲述人:崔江红 整理者:胡慧仙
太阳殿的传说
月湖马眼漕西有条南接柳汀街、北至马衙街的小巷,叫太阳巷。因清代在这里有座太阳殿,巷以殿名,俗称“太阳殿跟”。说起太阳殿,它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明万历年间,洪必高从慈水搬到了这儿,拿出来一些钱财,派人砌岸修路,经过一番改造,才开始有了这条小弄堂。后来,他的孙子明末志士洪承芳(介眉)在明朝灭亡之后,就在自家屋里头设置了一间日月圣宫,以祭祀日月之神。其实洪介眉与闻性道、陆观、费伟样、陆山辉等人,常常在这一个冷角落头(冷僻的地方),相互倾诉国破家亡之苦闷。因此在这里设立了崇祯皇帝的灵位,假托其名为日月之神,而日、月两字合起来即是一个“明”字,这也是明末志士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并且他们还规定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蒙难之日,为太阳菩萨的生日。洪介眉还自编了一首《太阳经》:“念念太阳经,太阳发光明。太阳朱光佛,普照众黎民。”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难免都有忠君爱国的思想,但这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后来,洪介眉去世,他的儿子便舍宅建殿,在乾隆初年正式定其名为太阳神殿。
讲述人:韩莲亭 整理者:韩莲亭
维卫佛的传说
旧时镇明岭旁的郧山街有一座戒香庵,庵中供奉着一尊维卫佛。有关此佛还有一则流传了近千年的民间传说。
相传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广东地方有一位交关相信菩萨的陈员外。有一日夜快(傍晚),他屋里头忽然来了一个梳着两根羊角辫子的小娘(小姑娘),背来一包碎铜交给他,并说:“请施主将它铸成佛像一尊,相貌就同我一般,铸成之后请送往浙东明州戒香庵。”说完,这个小娘就不见了。第二天一早,他打开包裹一看,这包碎铜竟然已经自己变成了佛像,相貌果然和那个梳羊角辫子的小娘一模一样。陈员外又惊又信,觉得那小娘说得果然不错,就立即斋戒沐浴,择了一个黄道吉日,千里迢迢地从广东虔诚地将那尊佛像送到明州(宁波)戒香庵。
庵中全体尼僧鸣钟击鼓,恭迎铜佛像,将她供于庵内。大家在瞻仰之后,都惊奇地说:“这不是阿拉庵里头每天打扫佛堂的哑子小娘吗?她不是已经仙逝,火化之后的骨灰还葬在南门外柳亭庵里呢!”众人对于这个平平常常的哑子小娘,在死了之后竟然能够成佛,都感到交关奇怪。后来人们就将那尊铜像尊称为维卫佛——即过去佛。
戒香庵的维卫佛与阿育王寺的释迦牟尼佛——即现在佛、雪窦寺的弥勒佛——即未来佛,三佛并称。于是,人们就将这三个寺庵共称为“四明三佛地”。
讲述人:王介堂 整理者:韩莲亭
望乡台的传说
镇海有个望乡台,至今依然屹立在招宝山上。讲起这个望乡台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宁波有个姓卢的后生,婚后好吃懒做还赌博,家里穷得叮当响,大年三十,他的老婆只能拿出自己的围裙叫他去当掉,然后把典当来的钱拿去籴米。可其把当围裙的钱又输掉了,没有脸再回家,便来到老江桥浮桥(今灵桥)上想歇一会儿,但因又困又饿,竟昏睡过去了。那时桥下正好泊着一只福建贩糖船,那个后生睡着睡着竟掉下去了,刚好掉在这条糖船的舱里。船开时没有人发现他,等发现时,他已经被带到了福建。后来,这个后生因生得眉宇清秀,一表人才,加上嘴巴又甜竟被糖商的独养囡(独生女儿)看中,做了上门女婿,从此经营食糖生意并继承了岳父的家业。
第八年上,他带着老婆回宁波,想在家乡开设经营食糖的分号(分店)。在老江桥边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卖糖,觉得交关奇怪,就问他为啥小小年纪就做生意。小男孩告诉他,他的爹爹在大年三十去当围裙后,人就无影无踪了,但有人亲眼看见他的爹爹就在这桥边睡觉,所以自己就在这里边卖糖边等着爹爹回家。姓卢的糖商一听,心里一酸,觉得孩子要找的那个爹爹就是他,于是又问了孩子姓名和年龄以及住在哪里,那孩子说:“我姓卢,今年8岁,住在湖西。”这一来姓卢的全明白了。原来他出走时,前头的老婆已经有了身孕,眼前这个小孩子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他自然又难过又欢喜。于是糖商就给这小孩一包糖,糖里夹了一锭金元宝。小孩回家发现金元宝后,就把这桩事的来龙去脉讲给自家姆妈听,娘俩都以为遇见了好心人,是菩萨显灵保佑他们孤苦伶仃的母子。
在小孩13岁那年,姓卢的糖商在宁波已开了七爿(个)分号,财源滚滚,人称“卢百万”,卢百万告诫店里的阿大先生,糖号的收入除去给伙计们发工钿(钱),其余的都要如数交给那个卖糖的男孩,并关照他们要好生照顾孩子。那孩子的姆妈因为感激,就对儿子说:“阿囡,阿拉请这位恩人吃顿饭好伐?”卢百万接到邀请后对他的儿子讲:“我别的都不要侬谢,只要侬姆妈给我洗一回脚。”小孩回去跟他的姆妈商量,他姆妈感到很为难。为啥呢?从前的女人连家门都不能出,怎么能给陌生的男人洗脚,何况自己还是个孤丧老戎(寡妇)!但一想那糖号的老板有恩于自己家,还是答应了,不过只能请那老板自己上门。在低头洗脚时,孩子的姆妈却发现这个人的脚底有颗大黑痣,一想自己的老公脚掌上也有一颗一模一样的痣,心里暗暗吃惊,便悄悄抬起头来,仔细打量,一看,果然是老公。她便很想与老公相认,但又怕太唐突,想等以后寻找机会再相认。但其还是把这桩蹊跷的事告诉了儿子。
再说自从洗脚后,卢百万便匆匆忙忙地返回福建,从此再也不来宁波了,只是通过那糖号的阿大先生转告他的儿子,宁波所有的分号就归他了。男孩想,爹爹为啥勿和他们母子相认呢,真的就像姆妈所说的那样,爹在那边又娶了新老婆?他心里很难过,想找他爹爹问个明白,于是日思夜想,盼他爹爹再来宁波,可他爹爹却从此再也没有露面。
后来,卢百万的儿子就在进入宁波港的镇海口造了这个望乡台。据说,年年在他姆妈给爹爹洗脚的那个日子,他都会登上高台面向茫茫洋面,翘首期盼,期盼有一片孤帆载着他爹爹归来。
讲述人:陈玲娣 整理者:王芳
王应麟与“乱话三千”的传说
南宋末年,阿拉宁波城的念书巷里头出了一个神童,叫王应麟。他18岁就考上了进士,后来步步高升,一直做到礼部尚书。
皇帝总是糊涂的多。那辰光,皇帝竟然让一个奸臣当了宰相。王应麟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但恨归恨,其除奸臣呒(没有)门,要拍其马屁又勿肯,忖来忖去还是早一眼(早一点)告老还乡上算(合算)。所以其就一封奏章上去,提早告老还乡。
回到宁波老家,王应麟就关起门来,一门心思读书做文章。周围邻居每日都可以听到他老先生琅琅的念书声,因此后人就把王应麟故居所在的这条小巷叫作“念书巷”。
有一年元宵灯节,王应麟进了书房,正在磨墨,只听“吱咯”一声,夫人推门进来,笑着讲:“相公啊,侬孙子今年已经5岁了,我想亲自教他念书学字,侬看好伐?”王应麟听了连连点头说:“交关好,交关好!我也是这个年纪开笔的。这件事就拜托夫人了。”夫人讲:“不过有样事体交关犯关(犯难),其介小年纪要是读‘四书五经’,还勿是山东人吃麦冬——懂呀勿懂。相公何勿另外写一本教教省力、背背便当的新书,给阿拉好作课本。”“夫人此话有理,老夫早已打算写一本《三字经》,供学童启蒙。”真是难者勿会,会者勿难,王应麟摊开白纸,提笔就写了起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
昔孟母,择邻处……
王应麟刚写到这里,猛听到夫人叫道:“停停!这第三句咋讲?”王应麟讲:“那还勿明白,这是讲孔圣人教化了弟子三千,其中有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夫人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乱话,乱话!啥人讲其有三千学生?”
王应麟顺手从书橱里取出来一本《史记》。翻到一页,指着一行字说:“夫人请看,这里勿是写着: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至于这四句话,是唐代白云禅师告诫郭祥正的话,我是照抄现成的。”
夫人讲:“全本乱话!”随手也翻开桌子上的《论语》,也点着一行字说:“相公请看,这里勿是写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话勿是孔子自家讲的?一个学生送了十条干肉,三千学生送的干肉勿是要有三万条?为啥这里又讲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要是其有三千学生,收了三万条干肉,其还会三个月勿晓得肉的味道吗?所以这勿是乱话三千吗(胡说)?”讲到这里,其索性拿起笔来,嗖嗖几笔,把这一行十二个字统统画掉了。
从那辰光起,阿拉宁波人听见别人讲闲话勿实或者胡说八道,就会讲其是“乱话三千”,而那本一直流传下来的《三字经》,也就勿提孔子了。
讲述人:董锦云 整理者:韩莲亭
月湖的三则传说
一、月湖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天河边有一只玉兔和一只彩蝶经常在一块儿玩耍。
一天,他俩在一座仙岛上发现了一块碧绿的石头。他们都交关喜欢这块石头,于是就一天天、一年年地把石块磨成了一颗圆溜溜的珠子,玉兔和彩蝶用天河水喷在珠子上,使珠子放射出碧绿的光芒。当这颗明珠照到哪里,哪里就变得非常美丽。
一天,王母娘娘走出宫门,被明珠的宝光吸引住了。半夜里,王母娘娘派了个天兵趁玉兔和彩蝶熟睡时把明珠盗走了。王母娘娘得到明珠后高兴得不得了,赶忙把明珠藏到仙宫里,严严实实地关起了九重门,上了九道锁,并日夜让天兵把守。玉兔和彩蝶苏醒后发现宝珠不见了,急得团团转,他们找遍每一个角落也没找到。
这天,王母娘娘过生日,四面八方的神仙都赶到瑶池来祝寿。王母娘娘一高兴就把明珠拿了出来让众仙欣赏,神仙们见了都齐声叫好。这时玉兔和彩蝶发现了明珠的绿光,立刻朝亮光找去,一直找到王母娘娘的厅堂里。那些神仙们正伸头探脑围着明珠叫好,玉兔和彩蝶就上前说这明珠是他们的。王母娘娘恼羞成怒,冲着玉兔和彩蝶就骂,说天上的宝物都是她的。玉兔和彩蝶一听也火了,说这明珠明明是他们辛辛苦苦磨出来的。王母娘娘用手护着明珠喝令天兵把玉兔和彩蝶赶出去,玉兔和彩蝶躲开天兵朝王母娘娘扑去。三人争夺之间,明珠掉了下来,向人间飞坠。玉兔和彩蝶怕明珠打碎急忙返身保护这颗明珠,使它慢慢地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这颗明珠一落地,瞬间化为一片碧绿的湖水,这便是今天的月湖。
明珠化作一湖碧水之后,玉兔和彩蝶十分难过。于是,他们便化为湖边的岩石一直在湖旁陪伴着它。
二、月湖七宝井遇仙的故事
很久以前,每当连月大旱之时,月湖东岸北端几家靠水吃饭的豆制品作坊就只好被迫停工,因为湖里只剩下今天的童家埠头、柳汀前后等七只小水潭里的水供全城百姓饮用。
无事可做的湖边宝奎巷口水工场、豆芽工场小老板向富贵和赵天德弄口火作坊、豆腐作坊的何老板两个人心里本来就烦,晚饭时又都喝了点烧酒,饭后到童家埠头湖堤边乘风凉时,两个人一见面就又有讲呒讲地争了起来。向富贵用蒲扇指指眼前的水潭说:“每日介许多人来打水,这水仍旧有介许多,恐怕这底下通海吧?”何老板偏偏死勿买账,有意寻造孽(吵架):“通海?这水还会好吃啊?咸都咸煞来!我看这底下是条地下河,水是山里通过地下河流过来的。”两个人平时已经是“水火不相容”,这时候为了这空头事体,又慢慢地从讲笑话一样开始,借着酒劲,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让,越讲火越大,终于吵了起来。何老板说:“好!是话这底下通海,我把豆腐作坊送拨侬!”向富贵也不甘示弱地说:“那,若话这底下是条地下河,我把豆芽工场押拨侬!”口说无凭,两人还借着灯笼光立下字据,又叫旁边看闹热的众人做了中央人。岸边讲讲勿算数,终要差人下去探个究竟吧。于是向富贵说:“阿拉小鬼得宝水性交关好,明早天亮我叫他跳落去看看。”何老板一忖勿对,侬叫自家儿子落去看,那我还不是包输!就连忙对自家长工说:“老七,明早你也跟下去。”老七已经毛三十岁,魂灵交关多,忖起这湖里每年河水鬼要拖人,脚娘肚立刻抽筋。他连忙说:“老板,我刚刚发痧气肚子痛,浑身一点力气也没呢。”何老板气得直叫:“你这坏坯子,我要派侬用场,你却打退堂鼓!”气得他脱下木拖鞋就追去打老七。但他反过来忖忖:介呒用场的小胆鬼,即使跳落去,也没用场可派。结果除了得宝,还是没人去水中。这时哄闹热的人中有个人说:“富贵工场里的小长工汪阿三,水性勿是也一只鼎吗,而且两人年纪也差不多,都是十二三岁,勿对就叫小阿三跟落去好了。”何老板忖忖:“也只好如此,有人跟总比呒人跟好。”于是决定明早一早,就派两个小鬼跳落水中取证。
第二天早上,居士林背阴处的一只大水潭边围满了人。阿三在前,得宝紧跟着跳进潭中,潜了下去。他越潜越深,水温也越来越低,水色越暗,得宝胖嘟嘟的身子冻得发抖,似乎感到快要被冻死了。突然,他碰到了壁上的一块小石头,就连忙用力将它挖了下来,回头拼命往上游,很快就钻出了水面。岸边围着的人,一看有人浮出水面,就赶快把他拖了上来。得宝两眼充血,浑身发紫,嘴唇抖得说不出话来。得宝娘吓得一把将儿子搂入怀中,用自己的体温来焐热宝贝儿子。过了好多辰光,得宝才缓过劲来,他哆哆嗦嗦地说:“下面冷得像冰洞一样,漆漆黑啥也看不见。喏,我摸到底啦!”人们这才发现他手里捏着块黑石头。
有人问:“这下头的水究竟从哪里来的?”得宝却摇摇头说不清。看来只有等汪阿三上来才会有结果了。但人们等啊,等啊,焦急地等到昼过(中午),还不见阿三上来,有人说:“阿三恐怕是被石头夹牢上不来了,介多辰光,闷也闷煞了!”突然空中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久旱逢甘霖,淋雨也开心。但人们的身上虽然感到清凉凉非常舒服,心头却是热辣辣地苦涩难受,因为阿三还没有上来呢!
雨整整落了一夜,湖水一早已经浃(溢)上了河沿,向富贵夫妻俩绕着月湖想寻找不知死活的阿三。何老板也领着女儿阿芳在寻找阿三。两个老板心里都交关难过,为了一时意气打赌,送了小阿三一条性命,真是罪过!但阿三的死,却换来满湖清水,这恐怕是河神接到了童男阿三,就下起了大雨?那汪阿三也可算是为全城百姓立了大功的人,于是,在两个老板牵头下,人们在月湖西北的偃月街边跨青石河造了座小小的水仙庙,供奉汪阿三。每逢有了旱情,人们就会去那里求雨祷告,求阿三小神仙降雨。
再说汪阿三那天往下潜时,也冷得要命。但忖忖得宝就在他身后,如果自己先回头就会被其取笑,所以他拼命往下游,后来反而感到人暖和些。游啊游,到后来他感到水色反而清亮起来,一看前面有扇月洞门,门内竟然没有水。他进去后,沿着小路走到一座八角亭。亭子中有黑白两位老人在下棋:白须白衣老人下白棋,黑须黑衣老人下黑棋。阿三也就悄悄地立在那儿看他们下棋。不久,他发现白衣老人下棋下得直冒汗,就拿起扇子使劲地给他扇风。白衣老人精神一振,下棋速度明显加快,转瞬他就高兴地说:“老家伙,我赢啦,还不快去下雨!”黑衣老人叹口气说:“若不是这小孩助你几扇,今天你咋能赢我?”说完大笑着出亭去降雨。
白衣老人对阿三说:“因明州大旱,奉玉帝之命,他是前来降雨的洞庭湖龙王,而我是前来督察降雨的鄱阳湖龙君。事先我们在湖底凿开七口水井,运两湖之水来此化解干旱,所以那水,既不是海水,也不是山水,而是湖水呀!”又自言自语地说:“仙境方一日,世上已百年。”并对阿三说:“孩子,你来这儿已大半天,赶快回去吧,再晚怕连家都摸不到了。”说完,送给阿三黑白两枚棋子,嘱他:“回去后若想再回来找我,可仍到这亭上,敲三下亭柱,我就会来见你。”当阿三正要相谢时,不知哪儿涌来一股清水,将他轻轻托起,瞬间已浮上水面。他感到奇怪:早上去时还湖底朝天,啥辰光湖水涨得介满?他用力划水,爬上岸后,发现路人都已穿上厚厚的冬装,而自己仍旧是赤膊短裤,真是非常奇怪。他只好骨骨抖抖,狂奔到豆芽工场旧地,一看平屋已成楼房,大门也变得高大,他顾不得细想,举拳用力敲门。
开门的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人。他见这小孩介冷天家(气候)还是赤膊短裤,冻得浑身察紫,就连忙拉进屋,赶紧拿出孙子的棉袄裤给他穿上,并问他来自哪儿。阿三回过神一看四周,心想难道我走错了?就抖抖着说:“我来寻一个人,逃上来的胆小鬼向得宝。”“啥西!你找向得宝?那你又是谁?”“我是汪阿三呀。”“这咋会可能?向得宝是我老阿爹,几年前已高寿去世了。”老人惊道。但他想起这小孩刚进门时的样子,忽然若有所悟地说:“噢!你就是那次下水后再没有回转来的阿三伯啊!来!”他拉着阿三的手来到中堂。阿三一看也惊呆了,靠墙搁几上,端放着一排向家祖宗牌位,那斑驳褪色的向得宝神位旁紧靠着汪阿三的牌位!前面还供奉着三炷清香。汪阿三顿时泪眼模糊,他深情地抚摸着得宝的牌位,顺手将自己的神主牌位塞进棉袄里。
此后,在水仙庙门前经常可以看见一位瘦削的白须老人,坐在一块大青石边,口中念念有词地玩弄着手里的黑白两粒棋子,不知不觉老人就不见了踪影。但第二日又见其坐在庙门口。
三、龟板浮地芳草洲的传说
宁波有民谚云:“月湖十洲九死一生,风水宝地魂断一池。”月湖北端中间这个南北长三十余丈,东西宽二十余丈的鸭蛋形小岛,因其只长花草不长树木,所以被人雅称为“芳草洲”;又因其水涨不被淹,水落不露底,被人们看作是块活脉风水宝地。
相传明州人赵天官告老还乡之时,带回来大批古董、字画。他急于找一地方藏宝,一日偶然路过偃月街,忽见对面的湖中小岛,其眼睛不由得一亮,雇船上岛察看了一番,交关满意。就向官府申请买地文书,不久获准小岛由赵天官支配。于是,他在岛上大兴土木,造起了亭台楼阁,收藏那些宝贝。不过令他感到美中不足的是,进出小岛都要用船摆渡,交关勿便当。他也曾在朝东大门前造过石桥,但是新桥造好无缘无故几天就坍,再造又坍,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为此,他请城中有名的算命先生张铁嘴来看风水。张铁嘴先绕岛一圈,一路赞不绝口,最后向赵天官说:“老爷住的这个小岛,能随水起伏,是世上少有的活脉浮地,所以造好的桥哪有不坍之理!如不出意外,保你儿孙满堂,代代金榜题名。”赵天官听后心花怒放,也解掉了心头之虑。但张铁嘴没有讲清爽岛上为啥只长花草不长树木的缘故。
一日,他的一个家住湖南的老朋友,听说赵天官在湖中小岛造了新居,就特地差人给他送来几筐珍品莲藕。他先是分种在几口大水缸之中,可是第二年夏天,虽然荷香四溢,终感到缸中的荷花显得挨挤勿开(拥挤不堪)。但是他又不甘心将珍荷移入湖中漂养,让别人共享。经过苦苦思索,他终于想出了在岛上挖池种荷的办法。
于是他命管家领着众家丁在岛北端中央挖只大池。众人挖掉尺把浮土之后,下面竟然是铁板一样的硬石,任凭你挖得锄损粑缺,人人虎口震裂、鲜血直流,石块纹丝不动。有人就说:“还是请一班石匠来吧。”管家就叫来一班石匠,两人一伙,叮叮当当地凿了起来。众石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凿穿了这铁板似的硬石。下面反而是些软绵绵、湿答答、暗红色、血腥气的土不像土、泥不像泥的东西。原来这是一只留在月湖中长期休眠的大海龟,今天却被打碎龟壳,挖出内脏,活生生地被弄死!赵府的风水从此破掉,后代也就渐渐地衰败下去,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芳草洲却依旧为月湖十洲之一留存于今。
讲述人:戴自立、林江云、江小玲 整理者:俞美仕
烟屿楼的传说
桂井巷口(共青路79号)的烟屿楼,是清代浙东著名学者、方志学家徐时栋的故居。因此地原为月湖西畔烟屿洲,所以楼以地名。关于这幢房子的来历还有着一个传说。
相传,徐时栋的太公后生(年轻)辰光给东津浮桥(现灵桥)边一家米店做伙计。一天晌午,在店门口扫地,看见一个年轻人骑着一匹马飞驰而来,看见那人黄汗嗒嗒滴(汗流满面),徐时栋的太公就好心地叫那人下马喝点茶水。他看那人喝茶水时还那么性急,就问:“到底有啥事体,侬会急得这样火烧眉毛?”那人讲,外敌入侵,台湾要打仗了,他要给军队送情报去,接着还感慨地说,台湾产糖,如果打仗,糖就运不到宁波来了。徐时栋的太公一听就记在心里。等那人走后,他就马上给老板出主意,说台湾快打仗了,糖会涨价,不如趁现在还没打仗的时候先进一批糖存着。老板听了他的话吃进了一大批糖。果然,台湾不久就打起仗来,台湾跟外地的生意一中断,糖自然也运不出来,宁波的糖价很快涨了上去,徐时栋太公的老板因此发了大财。从此,老板对其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后生做生意有一套。老板的独养囡看这小伙子眉清目秀人又机灵,就喜欢上了他,后来就嫁给了他。从此,徐时栋的太公凭着老板的丰厚的资财和自己的智慧,发家致富,造了烟屿楼这座祖宅并不断扩展,后来在现在的江东徐戎地块又造了几进大房子,还有徐家祠堂,成为宁波的望族。
讲述人:徐思丞 整理者:王芳
一元桥的传说
旧时宁波河港遍布,水道纵横,就像绍兴一样,是典型的江南水城。俗话说:“有河必有桥,有山必有路。”那么宁波有许多桥自然就不用说了。在众多的桥中,有一座桥的名字既通俗又形象,叫“一元”,就是一块钱(银圆)的意思,那么这座桥为什么叫“一元”呢?说起来它还有一个传说。
这座石质平桥原位于今镇明路、长春路交接处的西侧(望湖市场对面),原来是四明山水注入城中的通道之一——南水关,其上置有水门,水门下就是南水关的里直河(俗称老龙湾)。当时的老龙湾河对面辟有四明会馆、寿义会馆等,专门用来暂厝待葬棺木,死者家属要把棺材抬到那儿,送殡队伍一般走三市路的向阳桥,但向阳桥是座高高的石拱桥,灵柩抬过桥时因为桥的坡度陡峭,棺木自然会翘起来,众人以为这样会令躺在棺材里的死者不安稳,便合请政府在其旁边的河面上再建造一座平桥,以便利民众。民国初,时任鄞县县长的陈显知情之后,即着手解决造桥所需要的经费,经过协商,决定由他和陈道兰、俞佐宸、毛稼生等发起筹集桥资,提出“每个人捐一元”的集资方法。老百姓见政府为民众办实事,就纷纷响应,踊跃捐款,最后在原水门处拆水门造了一座平桥,新桥落成后,桥需题名,因为这座桥的经费来自每个人捐的一元钱,就索性将此桥命名为“一元桥”。
后来,大约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因城市发展需要,南水关里河填塞,其后该桥也随之被拆除。
讲述人:吴振芳 整理者:蒋玲爱
张松溪迎凤酒楼会少林僧兵的传说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宁波人张松溪从大梁街衣工(即裁缝)孙十三处学得了内家拳术。他经过勤奋苦练,融会贯通,将从师傅处学来的三字诀,完善为内家学的“五字秘诀”,成了四明内家拳的创始人。他曾说:“一棒一痕,吾犹轻之,胡暇作此间事。”讲究“犯者应手立仆”“发则所当必靡”。张松溪已经将武艺练到了上乘境界,至嘉靖末年,他已蜚声武林。
嘉靖年间戚继光来宁波抗倭之时,70多个南少林寺僧兵也到宁波来参加抗倭斗争。他们到了宁波之后,听说了张松溪的来头(名声),就要求与他见面磋商武功。但是张松溪认为大敌当前此事可暂且搁一搁,故避而不见。这群僧兵寓居于城内迎凤街的酒楼上,在那里自己切磋少林外家功夫。有喜欢闹热的一群后生,得知少林武僧要和张松溪切磋功夫的消息,就怂恿张松溪一道前去那儿观看。张松溪一时兴起,就随同他们来到酒楼偷偷地观看少林僧兵的搏击。他一看之下,不禁一笑,却被僧兵们发觉。僧兵们听说他就是张松溪,就一定要和他比试武艺,分出高低。张松溪无奈之下,就要求请来当地的里正、保长,双方立下生死文书,才肯与之比武。众僧人个个都是长得呆长呆大、结结棍棍(实实),而看那张松溪却生得像个文弱书生的模样,于是就毫不犹豫地与他当众立下了生死文书。僧兵中的一名为首者,向张松溪跳跃而来,对着张当胸就是一拳;张松溪稍侧其身,举手顺势搭住他的脉门向后一送,那僧兵“如飞丸度窗中,坠重楼下,几死”。这一招正是四明内家拳的基本拳法之一——“落路架”中的“弃物投先”势。这样一来,其他僧兵全都被他一举慑服,从此再也不谈比武之事。
讲述人:夏宝峰 整理者:韩莲亭
房小小为何会吃醋的故事
无论男女,为情爱之事而嫉妒,人们就会说他(她)是“吃醋”了,而对这类因嫉妒很深产生反常举动的人,就会说他(她)“打破了醋坛子”。那么“吃醋”两字是怎样来的呢?在宁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不仅对大臣们论功行赏,封官加爵,而且还允许他们纳妾。其中有一位大臣的夫人名叫房小小,生得美丽而娇小,但遇事颇有主见,秉性刚烈。她听说皇帝竟准许臣子们讨小老婆,便对自己的丈夫说:“如果你也讨小老婆,我先吊死给你看!”这个惧内的大臣把自己欲纳妾遭夫人训斥的事告诉了唐太宗,不久房小小就收到了皇帝派御使送来的圣旨和一壶兰陵美酒,聪慧的房小小知道这是皇帝想让她自尽,故送来鸩酒(毒酒),但她二话没说,便接过斟满的酒,一饮而尽,奇怪的是,她没有七窍流血,而是觉得这兰陵美酒好酸好酸,酸得眼泪直流。原来,唐太宗送来的不是鸩酒而是山西老陈醋,只是来吓吓这位敢提反对意见的大臣夫人的,以便让这女人同意自己的丈夫纳妾,但这样一来,房小小为维护自己的爱情而舍命吃醋的举动,便传为佳话。
讲述人:胡永在 整理者:林俊燕
牡丹灯笼的故事
在元代末年的明州(宁波)城内的镇明岭下住着一个姓乔的秀才,这个秀才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妻子温柔贤惠,夫妻很是恩爱,可是有一年妻子却在元宵灯会前几天因病去世了,秀才交关难过,这年的元宵灯会也没有心思去看了,只是一个人靠在门旁发呆。
等到半夜三更,他看见一个丫鬟,手里提着一盏交关好看的画有牡丹图案的纸灯笼,后面跟着一位相貌交关好的小娘子,走着小碎步,往湖西方向走去。秀才有点好奇,心想这是啥人家的小姐半夜走在路上。于是就一路跟随着她们,想看个明白。
秀才跟着走了一段路之后,只见那个小娘子突然回头对着自己微微一笑。于是秀才便快步走上前去作揖行礼,并且和其攀谈起来,那位娘子说自己姓符,名叫淑芳,字丽卿,奉化人,是州判的女儿。如今她双亲都已过世,家里就只有这么一个小丫鬟和她做伴了,现在住在湖西。秀才说:“天都这么暗了,两个姑娘家走夜路太危险,还不如在我家休息一下,等到天亮再走。”姑娘们同意了,可是天还没亮,姑娘们就回去了。这样,天天夜里来天亮之前离去,不知不觉已过去半个月。
乔秀才隔壁邻舍家是个老头,知道乔秀才的老婆已经过世了,可是天天半夜听到女人的笑声,就很奇怪。于是他就从自家墙壁缝里偷看,想看到底是咋回事体。这勿看勿要紧,一看可是把老头吓煞了,竟然看见一具女骷髅和乔秀才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第二天早上,这个老头就赶忙来告诫乔秀才说:“侬不知道侬现在可是天天和阴人在一起啊,哎,侬快要大祸临头了!”并催他赶快去湖西看一下有没有这个人,秀才将信将疑地去湖西打听,果然湖西根本没有这个娘子的影踪。
在回来的半路上,乔秀才到湖心寺歇息,一抬头看见西廊有寄存的棺材,上面写着“符州判女丽娘之柩”,棺材前挂着一盏双头牡丹灯笼,灯下有一个毛竹扎的用纸糊的丫鬟。乔秀才看到这些才明白过来,心里特别害怕,连忙跑着去邻舍隔壁那个老头屋里,老头陪其去玄庙观魏法师那里求符。魏法师给了乔秀才两个符,叫其一个符贴在门背后,另一个挂在床头上,并叫他自己当心,日后不要再去湖心寺。乔秀才按照法师说的做了,那娘子真的就再也没有出现。
过了一个月后,乔秀才去衮绣桥看朋友,喝醉酒就忘了魏法师的叮嘱,竟然又去了湖心寺,被那娘子给接进寺里头去了。几日后邻舍家发现秀才家一直没有任何响动,心里就交关奇怪。前去秀才家看看,这时才发现秀才早已失踪。这老头就四处打听,一直寻到寺里厢,看见乔秀才已经死在棺材里那个叫丽娘的娘子的尸体旁,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寺庙里的和尚只好将两个人的尸体安葬在城西八角楼下。从此以后,每到月黑之夜,就能看见乔秀才和一个姑娘两个人手牵着手一起行走在夜路上,乔秀才手里总是提着一盏牡丹灯笼。
讲述人:林定华 整理者:陆雅君
钦封天一阁
明朝嘉靖年间,富阳地方有一个告老还乡的丞相董高,闲来无事,就坐着一只百官船,到宁波游山玩水。董老丞相上岸走了一段路,发现前面有一户人家交关热闹。一打听,原来这家姓范,正在给150岁的太祖宗做寿。只见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门口洗蛏子,人家叫他“老孙子”。董老丞相抬脚走了进去。范家人看其身着青衣小帽,头发雪白,举步大方,眼睛有神,气势勿凡,就奉为贵客。董老丞相和老寿星谈得交关投机。
喝寿酒辰光,有人提议写一副寿轴祝贺,宾客都推白发老先生代笔。董高也不推辞,拿起扫帚笔一挥,写好了“风、年、眼、文”四个字,就回到座位上。当时站在一旁的许多客人看了这四个字,都觉得莫明其妙,就请白发老人指教。董老先生又提笔在四个字下面补好了全文:“风留厅堂客,年有二甲半,眼看七代孙,文星拜寿星。”下面的落款是“富阳董高题”。到这时,范家上上下下的人才晓得是董丞相亲临祝寿,高兴得勿得了,连连拜谢丞相。
董老丞相看到范家人福气介好,子孙又都做官,后来到京都时,就向皇上奏了一本,皇帝就封宁波范家为“天一阁”。天一阁藏书楼就这样保存下来,到现在还好好的呢。
讲述人:李允富 整理者:陶玄福
白水巷的来历
过去,宁波南门仓桥头一条小巷里,住着一个医道高明、姓张的郎中,远近都有些名气。
当时宁波知府老爷有一个千金小姐,一年夏天,在花园阳台上乘凉,迷迷糊糊睏熟了。刚巧,这时半空中有两条青龙交配,小姐被龙心照进。以后,小姐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饭不想吃,常常想吐,人也瘦了。老爷看女儿这副样子,就差人把张郎中请来给小组看病。先生一搭脉就说:“恭喜老爷!小姐有喜了。”老爷一听,怒气冲冲对郎中说:“胡说!我女儿还未出嫁,哪会有这种伤风败俗之事!若诊断错了,我要与你算账。”张郎中一听,晓得当官人家的病难看,但也不能说假话,就说:“既然老爷叫我给小姐看病,我就实情相告,信不信由你。要是我诊错了,任你老爷定罪是了。”老爷听了没话好说,就气呼呼要女儿自尽,免得败坏门风。女儿是娘心头肉。夫人一听,再三求情,老爷才答应让她生下来再说。
10个月过去了,没有生。一直等了20个月,小姐一阵肚痛,生下一只玉手。家里人正奇怪的辰光,只见天空飞来一块墨黑的乌云,接着一阵乌风猛暴,一道忽闪把这只玉手收走了。
女儿生的是玉手,老爷也不再怪罪,这件事就这样平息了,老爷一面关照家人不要把这件事张扬出去,一面派人送去“白水青松”横匾一块,挂到张家大门上,颂扬张先生心地像白水一样清白坦荡,品德像青松一样高洁。
从此以后,这条小巷就叫白水巷。这块匾也一直挂到20世纪50年代,后来不知被啥人收走了。
讲述人:周祥生 整理者:余玉生
太后认阿囡
镇明路三支街口有座小尚书桥,是清朝辰光官封尚书的邵洪出钱造的。
邵尚书有一个结发妻子,生一双大脚,相貌勿大好看。一天,邵尚书正在宫中议事,皇帝忽然对他说:“爱卿为朕操劳,无暇顾家,实为难得。听说夫人颇有才气,朕想见见。”邵尚书听说皇帝要亲自接见夫人,交关高兴。
第二天,邵洪带着夫人先拜见了皇上,后来又去拜见皇太后。尚书夫人做梦也没想到,刚走到太后面前,心一慌,脚一软,跌了一跤。太后一看,脱口喊出:“阿囡快起来!”一面招招手,叫太监扶起尚书夫人。太后一句话讲出,不好收回,从这以后,朝内朝外人都晓得皇太后认了个干囡,邵尚书在朝中更加得志了。
后来,邵尚书告老还乡,在三支街口一条小河上造起一座桥,只因为湖西有个陆尚书早先造了一座“尚书桥”,所以百姓就叫它“小尚书桥”。
讲述人:张恒裕 整理者:唐采凤
范钦赶考
据传,后来建造藏书楼天一阁的范钦是个遗腹子,刚生出辰光,正巧当朝皇上得了个太子。这太子脾气交关古怪,不管是啥人,抱拢就哭。皇上没办法,就下圣旨给太子招乳母娘。
黄榜贴到宁波,范家亲戚劝范家女人去试一试。其忖,自己家里磨豆腐介穷,当乳母娘也是一条出路,就答应了。
一日,范钦阿姆来到皇宫,和交关多奶娘一道参加考试。别的奶娘抱起太子,太子就哭,轮到其把太子抱拢,太子勿哭了还会笑。其就留在皇宫里做了太子的乳母娘了。
吃奶的范钦也跟着阿姆进了皇宫,就和太子一道吃,一道玩,一道读书。范钦长大了交关聪明,书也读得好。有一日,其兴冲冲对阿姆话:“阿姆,我要去考状元。”阿姆点点头,心忖总算苦出头了,心里交关开心。
谁知,没过多久,范钦瘪兮兮地回来了。其阿姆问清事情经过,交关伤心,嘤嘤地哭了起来。这时,太子走过来问:“乳母,侬为啥哭?”
其阿姆话:“我儿子去赶考,被主考官赶出来了。”
“为啥赶出来?”
“朝廷规定豆腐郎子孙勿能考。”
“乳母,侬勿要伤心,我一定想办法让范兄去考。”
巧也真巧,太子闲话讲落没几日,老皇上死了,太子就坐了龙庭。
三年一考,时间又到,范钦阿姆就跟小皇上去话了。小皇上说:“乳母侬放心,明朝我和范兄一道去考。”
第二日,范钦赶到考场,主考官问过三代,把眼睛一瞪,手一挥,讲:“豆腐郎不能进考场!”
这时,小皇上走过来话:“其阿爸磨豆腐,难道其也是磨豆腐的吗?”主考官见是皇上亲自驾到,吓得连忙跪下叩头,让范钦进了考场。就这样,范钦考出做了官,一直做到兵部右侍郎。
讲述人:裘龙法 整理者:刘利宁
强中自有强中手
从前,宁波城里有户人家,只有祖孙两人,阿爷武艺高强,远近闻名;孙子从小跟阿爷练武,也学了一身武功。冬去春来,这年孙子长到16岁,阿爷托朋友帮忙,送孙子去镇海一爿当铺学生意,临出门辰光,阿爷叮嘱孙子:武艺只为防身之用,不可随便与人交手,更不可无故伤人。还立下一条规矩:三年之内不许把指甲剪掉。孙子一一点头答应,就拜别阿爷到镇海去了。
孙子来到当铺后,日里做生活,夜里管店堂,规规矩矩,老板看了交关中意。店里数其年纪顶小,大家都叫其“小囝”。小囝每夜睏在店堂里,睏前总先要坐在被窝里看看书,一盏菜油灯放在柜台上,离眠床有好几尺远,睏觉时其懒得爬起把灯吹灭,就在床头旁放一把黄豆,用黄豆把灯打灭。开头几次打勿中,后来日日练,练得百发百中。
再讲镇海有两个恶霸,一个是和尚,一个是道士。两人无恶不作,到处敲诈勒索,欺侮百姓,本地人一提起他们,心里又怕又恨。有一日,当铺刚刚开门,小囝正在收拾店堂,两个恶棍就走进门来,小囝勿认得这两人,没与他们打招呼,和尚、道士一见小囝介勿客气,就一屁股坐在柜台上,还脱掉鞋子挖脚,小囝一看,就上前讲:“两位师傅要当啥东西请吩咐,店有店规,家有家法,柜台上勿好坐人。”小囝话音未落,两个恶霸就火冒三丈,开口大骂,接着走到门口,捧进一只石狮子,上落勿问掼在柜台上,在一旁哈哈大笑。门口过路人都围拢来看热闹,霎时店堂内乱哄哄。老板听到声音从里面出来,一看这情形吓得面色雪白,速速向两个恶霸打躬作揖讲:“我这伙计学生意没几日,有眼勿识泰山,如有冒犯之处,请两位多多包涵,还望师傅先把石狮子拿掉,有话到里头去讲。”两个恶霸只顾冷笑,睬也勿睬,老板看着这柜台上足足有四五百斤重的石狮子,急得团团打转。小囝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就随手拿起柜台上的鸡毛掸帚,把石狮子轻轻一拨,“轰隆隆”一声,石狮子从柜台上滑落在和尚脚旁边,吓得他连忙跳到一旁,周围人连连喝彩叫好。两个恶霸互相交换眼色,就对小囝拱拱手说:“小兄弟,阿拉后会有期。”说完就轧出人群走了。
日子过得真快,一眨眼三年过去了,这日小囝学生意期满,准备回家看望阿爷。到了码头刚要上船,只见一人挡住去路,这人勿是别人,就是当年在当铺里闹事的和尚。只见和尚二话不说,撩起一拳就朝小囝打来,小囝顺势一滚,和尚扑了空,接着又打来第二拳,又被小囝避开,小囝正想还手,发现自己三年没剪指甲,没法捏紧拳头,这才明白临走时阿爷立下的规矩,是不许他打人。小囝没办法,只得对和尚讲:“师傅,我搭侬无冤无仇,请侬放我回家吧!”边说边往船上走去,谁知和尚又用暗器打来,幸亏小囝眼快手快躲过了。小囝见和尚这样狠毒,就从口袋里摸出一粒黄豆,朝和尚打去,不偏不斜正好打中和尚左眼,和尚眼珠被打碎,痛得“哇哇”大叫,用手捂住左眼朝小囝扑过来,小囝又从口袋里摸出一粒黄豆朝和尚右眼打去,谁知用力过猛,这粒黄头竟从眼睛穿过后脑,和尚大叫一声当即倒地死去。
码头上过往客人见这小囝本事介大,都说其是盖世英雄,称赞他为百姓除了一害。这时,混在人群中的道士见师弟死了,心里真正恨煞,也假装称赞小囝,在其肩上轻轻拍了三下,小囝马上感到头晕心跳。原来道士用了“乌龙掌”,表面上看不出,但活不到50天了。船上的人见小囝脸色苍白,以为太吃力缘故,就送他回家,道士也随后跟去。
阿爷见孙子这副样子,又听道士说:“小囝年纪轻轻,武艺竟如此高强,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我一定再来拜访。”阿爷听道士这样一说,心里明白孙子是遭他暗算了。
等众人离去后,阿爷马上给孙子吃药,运气功,总算保住小囝性命。阿爷对孙子讲:“强中自有强中手。这个道士就是害你性命之人。”
50天到了,阿爷故意对外人讲孙子已经死了,还假设了灵堂。那天道士果然来了。只见他走到棺材旁边,装模作样,连哭带拍在棺材盖上又是三下,只听见棺材里面“咯咯”响声。原来棺材里面放的是石头。坐在一旁的阿爷见道士还要把死人骨头碾成粉,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就上前轻轻一掌,道士身上的筋被抽掉了,这叫作“百步筋”。果然,道士只走出百步,就倒地死在路边凉亭里。原来这阿爷就是宁波赫赫有名的武功师傅王瑞伯。
讲述人:任复畴 整理者:沈瑞龙
“棋功想粮”匾
早年,宁波府台衙门正堂上挂的匾额,据说勿是“明镜高悬”,而是“棋功想粮”四个大字,年纪大的人都听说过。这是啥道理呢,原来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日,知县老爷坐堂,一个家住迎凤街、姓陈的来告状,对老爷讲:“阿拉陈家有五百亩大田被朱商老庙跟的朱家占去,官司打过好几代,到我已经第三代了,还没审清过。”
老爷问:“侬有啥证据?”
陈家人讲:“三代前,阿拉姑太婆出嫁,嫁到朱商老庙跟的朱家去。当时阿拉陈家交关富,嫁妆是十里红妆,还随嫁大田500亩。大田嫁去还且可,年年钱粮还要阿拉解(付),租钱给朱家收去。朱家一代代好起来,阿拉陈家解钱粮解得倾家荡产。”
老爷忖了忖,马上派人把朱家第三代子孙叫来问:“朱家现在有多少田?”
朱家人讲:“有600多亩。”
老爷问:“向来有多少?”
朱家答:“向来有100多亩,太婆的随嫁田没田契的。”
老爷问:“你们两家对亲辰光,啥人做的媒?”
朱家讲:“是50年前的宁波知府做的媒。”
老爷派人把老宁波知府的第三代也叫来了,对他们讲:“这桩事体都是你们上三代做的,上三代为了显富贵,讲排场,送嫁妆田,害了倷后代子孙吃官司。事情我给你们解决,不过每人要解一个字,讲得对,老爷来判决。”老爷说完用手指指陈家子孙。
陈家子孙讲:“老爷,我讲一个‘棋’字:有木也读棋,无木也读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读欺。阿拉上代交关老实,田没了还要解钱粮。这真是‘马老实被骑,人老实被欺’。”
老爷听了捋捋胡子说:“讲得勿错,一个‘棋’字好写起诉状了。这张状子我准其了。”
朱家人听了老爷的话,急忙讲:“老爷,我讲一个‘功’字,答辩状也勿写了。有力也读功,无力也读工;去掉功边力,加糸就读红。俗话讲‘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上代结亲相好,现在子孙有意见,讲我朱家占其大田。这是上三代事体,同我勿搭界。”
老爷点点头说:“有道理呵!这是阿爷手里事体,侬做被告勿犯法。”
站在一旁的媒人子孙早想解脱自己,听老爷讲完,马上说:“我讲个‘想’字:有心也读想,无心也读相;去掉想下心,加雨便是霜。俗话讲‘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个大媒是上代做的,与我勿搭界。”
老爷听了三个的话,心忖:他们都讲得有道理,我也要讲一个字来公断。就说:“老爷我也讲一个字,讲得好,大家就照办。我讲一个‘粮’字:有米也读粮,无米也读良;去掉粮边米,加女便是娘。俗话讲,有奶便是娘,有田要解粮。大田在朱家,朱家要解粮,陈家勿用解了。”
这桩陈年官司就这样了结了。据说“棋功想粮”这块匾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挂在宁波府正堂上呢!
讲述人:汪汝章 整理者:张慧君
七牧将军庙
北宋末年,金兵侵入中原,小康王往南方逃难过来,从杭州一直逃到宁波。有一天,逃到一个小山岗(即今镇明岭,镇明路中段)上,只见四面都是荒田,生满杂草,只有七个牧童在放牛。
眼看后面金兵快要追来,小康王派人向牧童问了一下路,急急忙忙往西南方向逃去。
过了不到一个时辰,一队金兵赶到这个小山岗上,看见牧童,就勒住马头,有一个人大声喝问:“放牛娃子,刚才有一队人马逃过,到哪里去了?”牧童们一看,这队人马穿得古里怪气,勿像是宋朝人马,就互相看了几眼,做了一个手势,顶大的那个牧童回答说:“刚刚有十几个人骑马往这条路去了。”说完,用手朝东方向指了指。金兵一看,赶忙拨转马头,往东追去。
金兵追着追着,见前面根本没人影,地上也没有人马踏过的脚印,晓得上了放牛牧童的当了,马上调转马头朝原路奔回来。远远看见七个牧童正赶着牛走下岗去,金兵气得眼睛冒火,嘴里“哇啦哇啦”乱叫,赶上去,上落勿问(即不分青红皂白),手起刀落,一刀一个,把七个牧童统统杀掉了。
后来,康王在杭州做了南宋的皇帝,听手下大臣说,明州有七个牧童为了救他的命,都被金兵杀死了,其就下了一道圣旨,追封七个牧童为“护国大将军”,还要明州府在小山岗附近造起一座庙,庙里塑了七个牧童的神像,上面一块匾额是“宋敕七牧将军庙”。
讲述人:杨光甫 记录者:唐彩凤 整理者:邱坤峰
神医救皇后
话说宋崇宁二年(1103),21岁的宋徽宗赵佶登基未满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后病重。太医院太医们用尽良方,想尽办法,皇后病情仍不见好转。
赵佶是谁?这里只说几个词,你就能了解大概:瘦金体、高俅、靖康之耻。今天我们不表赵佶的功过是非,大家只需留下一个印象,此人治国虽缺大略,但艺术禀赋不错,字是写得极漂亮的。当时,面对一群束手无策的太医,赵佶龙颜大怒:“朕养你们何用?一帮饭桶!”
无奈之下,向全国发出诏书,特征天下名医到国都汴京会诊。这位徽宗皇帝也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因此,皇诏中也提到若能治愈皇后病痛,封赏若干之类的话。
不久,皇榜就贴到明州城。当时,宁波还不叫宁波,叫明州。这皇榜一上街,皇后生病瞬间就变成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人们把皇榜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哎,你说要是这皇后‘那个’了,是不是要举国吊唁啊?我那店铺开不了张,岂不是又要歇一阵了。”
“嘘,你想被杀头啊?别乱说!”
正当人们议论之时,来了一位老人。只见他银须飘胸,仙风道骨,目光炯炯如电。众人一看这架势,纷纷侧身,让出一条路来。老人缓缓经过众人身旁,轻轻揭下皇榜。
老人看来已经60多岁。那时人们寿命普遍较短,能活到60岁已是凤毛麟角,更何况身体硬朗,步伐稳健。据旁边熟悉的人说,老人祖籍江苏,年轻时不知何故来到明州客居,如今已是四明一带一流名医。他住在月湖之畔,每天医治数十人,手到病除,诊治如神,经过他手的病人无不交口称赞。
老神医揭了皇榜,就收拾诊具,火速起程,千里迢迢赶到汴梁。还没来得及歇一歇脚,就布衣麻履跟着禁卫军来到后宫。
在皇后寝宫里,老神医隔着珠帘为皇后诊脉,神情泰然。而外头的宋徽宗,却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来回走动……过了一段时间,老神医诊毕,开出一帖药方,对宋徽宗说:“皇上,服完这帖药,如果皇后能够安心睡眠,此病便可痊愈。只是到了后半夜,皇后会想要吃粥,到时候务必请御膳房备好粥食。”徽宗自然照此吩咐下去。
果然,皇后服药后便安稳入睡,后半夜醒来,顿觉肚饿,吃了一大碗稀粥。清晨便能坐立了。调养十多天后,竟然康复。
皇后得救了,宋徽宗龙颜大悦,要留老神医在太医院,但被婉言谢绝。宋徽宗实在拗不过,只好答应他返回明州的要求,还下诏给明州官员,为老神医在月湖重修屋舍,建立牌坊,永彰后世。
诏书最后,徽宗大书一“允”字,收笔的地方,因为讲究书法,上翘很多,极像凤凰的尾羽。所以,这份诏书被称为“凤诏”,当然也含有医好皇后之病的意思。这座牌坊被命名为“迎凤坊”。连这里河上的一座桥,也被称作“迎凤桥”。再后来,这条街也叫迎凤街了。
张小飞、余木文
(资料来源:宁波《新侨报》)
第二节 民间歌谣
宁波糕点勿推板
宁波糕点勿推板,吃起味道交关赞。
猪油汤团烫下巴,吃得嘴巴油糯糯。
昇阳泰,方怡和,董生阳,加同和,
奶油蛋糕面盆大,味好香糕没浃箩[1],
苔生片,绿豆糕,千层饼,豆酥糖,
还有城隍庙小热昏,专卖百草梨膏糖。
演唱采录者:东书
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1]没浃萝:物品盛得过满从器皿中溢出。
南货六大家
宁波南货六大家,大同、大有、董生阳,
方怡和加昇阳泰,还有江东怡泰祥。
演唱者:卢庆祥 采录者:王一中
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老宁波买特产
缸鸭狗买汤团,五老峰买香肠,
楼茂记买香干,赵大有买金团,
老大有买高包[1],董生阳买橘饼,
宝兴斋买肉包,孟大茂买香糕,
老同源买咸货[2],崔兴泰买鲜货[3],
灵泽庙前买咸齑,城隍庙买茴香豆,
河利市桥买大米,张斌桥买黏头树[4],
天宝成银楼买金银。
摩登女郎
身穿花旗袍,头戴压发帽,
短裤、长筒袜,皮鞋后跟高,
手戴金手镯,屁股侧两侧,
两面贴胭脂,好像鹅蛋脸,
嘴巴红点点,还要吃香烟。
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演唱记录者:桑香凤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汏白纱(马灯调)
妹在河头汏白纱,失落金钗埠头下,哪一位来撩撩。
[1]高包:指桂圆、荔枝一类的南货干货。多作礼品赠人,故店主习惯用草纸包成一头高一头低称“高包”,又称“虎头包”。
[2]咸货:指咸水产。
[3]鲜货:水产。
[4]黏头树:一种有黏性的树,以此树加工成刨花卷浸泡水中成黏液,供妇女洗头用。
有一个后生过来了,叫我小妹妹走点过,由我阿哥来撩撩。
小妹妹来走过,亲阿哥就落河,
脱落裤子撩过河,看着阿妹笑呵呵。
东边一把摸,西边一把捋,
摸来捋去是黄沙,晓得妹妹哄骗我。
叫哥哥弗要取笑我,摸着金钗还还我,
心里总会向侬谢,阿妹弗会哄骗侬。
小阿妹侬请听,拿一根长手巾给我阿哥擦擦身,擦着金钗来还侬。
小妹家住三法卿,城隍庙跟第三进,
照墙描麒麟,阿哥有空好来临。
选自1996年版《鄞县志》
十忙忙
一来忙,开出窗门亮汪汪;二来忙,梳头净面落厨房;
三来忙,年老公婆送茶汤;四来忙,丈夫出门要行装;
五来忙,姑娘出门要嫁妆;六来忙,打扮孩儿进学堂;
七来忙,外甥剃头要衣裳;八来忙,讨个媳妇成成双;
九来忙,一串数珠挂经堂;十来忙,一双空手见阎王。
演唱者:徐韵梅 记录者:陈锡成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十二月花谣
正月茶花早逢春,二月兰花盆里青,
三月桃花枝上艳,四月蔷薇称人心,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飘池心,
七月凤仙染指甲,八月桂花香四邻,
九月菊花秋霜开,十月芙蓉小阳春,
十一月水仙多清净,十二月蜡梅冷冰冰。
演唱记录者:孙宗岳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真犯关
犯关犯关真犯关,宣统皇帝坐牢监,
皇后娘娘担监饭,王公大臣做行贩,
文武百官做脚班,知县知府做讨饭,
清朝会弄得介面眼,都是慈禧做事太退板。
害得满洲鞑子都完蛋。
演唱者:陈志清记录者:尤燕飞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胆大和胆小
胆大去造反,胆小去生产。
勿大勿小偷点懒。
演唱者:竺安康记录者:刘利宁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文攻武卫
文攻武卫[1],针锋相对,
打煞勿怪,棺材自备。
演唱记录者:余玉生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倭豆开花黑良心
倭豆开花黑良心,
人家呕我打老,
阿拉老侬不打,
辛辛苦苦抬来会煮煮煮饭勿,
勿会煮淡包当当饭,
省嘞格里格搭长碗盏。
讲述人:李夏芬 整理者:王芳
选自《甬上风云》
[1]“文攻武卫”:“文化大革命”中武斗口号。
打夯歌
小木人,随风飘,一飘飘到老江桥;
老江桥,水泥浇,高头电灯吊,
桥上开汽车,桥下舢板摇,
摇来舢板种家小。
讲述人:李夏芬 整理者:王芳
选自《甬上风云》
小白菜
小白菜,嫩爱爱,
丈夫出门到上海,
钞票月月带进来,
人勿来么信也来。
讲述人:殷立正 整理者:王芳
选自《甬上风云》
新娘子
新娘子,
双脚裹粽子,
生完儿子生娘子,
还要生个鸭蛋子。
讲述人:殷立正 整理者:王芳
选自《甬上风云》
买水果歌
正月铜钿多,驮出铜钿买苹果,
苹果糊叽叽,宁使买荸荠,
荸荠扁渣渣,宁使买甘蔗,
甘蔗节打节,宁使买广橘,
广橘青嗳嗳,宁使买金孟,
金孟像牙齿,宁使买桃子,
桃子半边红,宁使买吊红,
吊红大舌头,宁使买梨头,
梨头长长一根柄,宁使买老菱,
老菱像元宝,宁使买年糕,舂舂年糕。
讲述人:殷立正 整理者:王芳
选自《甬上风云》
老鼠歌
老鼠尾巴像锉刀,
老鼠眼睛像胡桃;
前脚低,后脚高,
身穿一件皮棉袄;
日里嗤嗤睏晏觉,
夜到做贼做强盗;
黄鼠狼,看见告诉老爷道,
老爷是介话,
你个赤佬也勿好,
搭人家生蛋鸡娘咬咬倒,
害得两老公婆鸡狗鸡狗吵勿好。
讲述人:殷立正 整理者:王芳
选自《甬上风云》
“十字经”歌谣
一
一牌楼,二进庙,
三发卿,四夫庙,
五台寺根,陆(六)殿桥,
七塔寺,百(八)丈街,
九曲草巷弄,日(十)新街。
二
一言堂百货多,二仁店草药多,
三一中学学生多,四明银行钞票多,
五月端午粽子多,六月蚊虫苍蝇多,
七塔寺里和尚多,八角楼下小鬼多,
九曲巷弄穷人多,十字街头赤佬多。
三
一双皮鞋美国货,两块洋钿买来哦,
三日穿过皮绕破,四穿凉棚洞眼多,
依(五)看可怜勿可怜,落(六)起活要重买过,
七先(世)不买美国货,八样东西拆烂屙,
究(九)竟要买什么货,实(十)在要买中国货。
四
一贯道,二抗美,
三法卿,狮(四)子街,
五台寺弄,陆(六)殿桥,
七塔寺,百(八)丈街,
九曲巷弄,日(十)新街。
五
一手心,二手背,
三酒盏,四肉筷,
五吃肉,六覆接,
七顶球,八水花,
九车水,十打环。
讲述人:张玉凤整理者:胡慧仙
双手亲
夫妻亲来勿算亲,同床合被各条心。
儿子亲来勿算亲,只生儿子勿生心。
兄弟亲来勿算亲,同胞同奶难同心。
左手亲来右手亲,只有双手真正亲。
演唱者:蒋宝根记录者:陈锡成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一本万利
一本万利开典当,二龙抱珠珠宝行,
三(山)珍海味南货店,四季发财水果行,
五子登科药材行,六(落)洋顺风咸货行,
七巧玲珑开银楼,八仙过海开茶坊,
九九归元开坊,十相意足绸缎庄。
演唱者:陈永康 记录者:刘利宁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店员苦
端午雄黄老酒肉,黄狼摆酒给鸡吃;
店堂忙碌两头黑,榨尽店员髓和血。
中秋明月亮堂堂,店员个个心发慌;
厄运随时会遇到,赶出店堂去流浪。
年底好比鬼门关,店员提心又吊胆;
“另请高明”四个字,踢出店堂去讨饭。
店员一生做到老,死掉好比路边草;
一张草席一块板,抬出门去把事了。
演唱者:陈独员 记录者:王茂根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天上星多月不明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下山高路不平,
河里鱼多水不清,朝中官多出奸臣,
百姓人多造新闻。
演唱记录者:陈永康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十二月歌
正月坐坐过,二月芥菜大,
三月拔茅针,四月拗乌笋,
五月吃蒲羹,六月乘风凉,
七月七秋凉,八月桂花香,
九月九重阳,十月芋艿炖鸡娘,
十一月雪子腊腊响,十二月有钿人家放炮仗,
呒钿人家掼破甏。
演唱者:倪玉英 记录者:袁晓宝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祖宗画像歌
一貌堂堂,二目无光,
三餐勿吃,四肢无力,
五行俱全,六亲无靠,
七窍不通,八面威风,
九九归原,十(实)在无用。
演唱者:陈永康 记录者:刘利宁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卖布歌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弟弟裤破,没布补裤。
卖布卖布,谁是主顾?
城里绅商,村中大户。
卖布卖布,主顾不管;
物美价贱,只爱洋布。
织布卖布,实在真苦,
无钱可赚,无饭下肚。
演唱者:徐忠林 记录者:郑企棠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火热豇豆沙
火热豇豆沙,
冷洄冰石花,
吃了生命淡洒洒。
题解:豇豆沙和冰拌石花都是当时小贩暑天担卖之物,贪食者往往不顾冷热购食。
赌钱赌钱
赌钱赌钱,
欠过九年,
过了九年,
还一翦边[1]。
题解:这是讽刺赌徒无信用。
一盏红灯点起
一盏红灯点起,
两只肩胛叉起,
三餐茶饭弗齐,
四季衣衫褴褛,
五亲六眷说忘记,
七窍弗通,
八(百)事弗管,
九(究)竞自家该死,
十(实)在无人害其。
题解:这是嘲讽吸食鸦片者。
趸趸奔到戏文场
趸趸奔到戏文场,
屁股会搡两剐生,
膏药会贴两皮箱,
药粉会用斤四两,
先生三日弗来相,
屁股烂涸浆,
先生三日弗来看,
屁股烂梗线,
先生三日弗来望,
屁股烂梗棒。
[1]翦边:当时制钱的最小单位。
题解:这是讽刺喜欢轧闹热的人。
族长族长
族长族长,
吃肉活抢走,
走到祠堂门口一张,
看见子孙相打,
快快走开推弗管账。
舅舅舅舅
舅舅舅舅,
河里游游,
鸡笼关关,
生一蛋蛋,
畀外甥过夜饭。
题解:这是嘲讽不喜欢外甥的舅舅。
你类有老叔
你类有老叔,我类毛毛虫;
你类彩牌楼,我类火柴头;
你类玻璃窗,我类水明堂。
题解:这是叹命运不如人。
甜酸苦辣咸五条桥
甜酸苦辣咸五条桥:
陆殿桥甜,
醋务桥酸,
采莲桥苦,
生姜桥辣,
咸塘桥咸。
宁波城里四楼庙
宁波城里四楼庙:
华楼庙,
乌楼庙,
杨家二楼庙。
宁波城里四个殿
宁波城里四个殿:
东殿,
西殿,
南北二殿。
一门科道
一门科道,二境庙,
三法卿,四府前,
五圣官庙,陆殿桥,
七塔寺,八角楼,
九曲巷弄,日升街。
大同大有小老班
大同大有小老班,
睏倒鸦片摊,
爬起麻雀牌。
题解:讽刺甬城南货业主的子孙不务正业。
电灯亮晶晶
电灯亮晶晶,
宁绍拉卫生,
宁绍跟北京,
江天跟甬兴,
买办虞洽卿。
题解:这是记甬人自办宁绍轮船公司。
拜八寺
拜八寺,
求八字,
拜到西方安乐寺。
题解:这是迷信男女口中流传的歌。
若要夫妻同到老
若要夫妻同到老,
梁山伯庙到一到。
题解:这是迷信男女口中流传的歌。
正月嗑瓜子
正月嗑瓜子,
二月放鹞子,
三月上坟抬轿子,
四月种田下秧子,
五月白糖揾粽子,
六月吃饭扇扇子,
七月西瓜吃心子,
八月月饼嵌馅子,
九月吊红焐柿子,
十月剥橘子,
十一月正冬至,
十二月冻煞叫花子。
正月正
正月正新新衣裳穿上身,
二月二菜羹菜饭煮露天,
三月三荠菜马兰揀屁眼,
四月四赤脚秃手拔秧子,
五月五早稻六谷担大肚,
六月六黄狗老猫滰滰浴,
七月七刺空[1]吃之要滑积[2],
八月八刺空要挖也好挖,
九月九摘来刺空像老酒,
十月十刺空一个寻弗出。
天亮天亮田螺中央
天亮天亮,
田螺中央,
昼过[3]昼过,
田螺幽过,
点心时,
田螺挂秤锤,
日头落山,
田螺摆摊,
暗暗,
田螺撮来熯,
夜到夜到,
田螺睏觉。
草子花开满天星
草子花开满天星,
油菜开花像黄金,
荠菜开花碎纷纷,
倭豆开花黑良心。
清明戴杨柳
清明戴杨柳,
下世有娘舅,
清明戴扁柏,
[1]刺空:一种野果,九月成熟。
[2]滑积:泻肚。
[3]昼过:甬语,中午。
下世有阿伯,
清明戴花,
下世有妈。
扇子扇凉风
扇子扇凉风,
扇夏弗扇冬,
日日在手中,
夜夜掸蚊虫,
有人来借我,
我要扇凉风。
夏至起九歌
一九至二九,扇子弗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滰浴;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弗入寺;
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冬至起九歌
一九至二九,滴水弗会流;
三九至四九,胶开石捣臼;
五九四十五,树头叫鹁鸪;
六九五十四,笆头出嫩刺;
七九六十三,破衣两头环;
八九七十二,黄狗睏阴地;
九九八十一,飞爬一齐出。
四月乌贼背板红
四月乌贼背板红,
打扮小妹上灵峰。
灵峰关牒处处通,
小白河头茶吃盅。
六月弹涂江边跳
六月弹涂江边跳,
小妹滰浴元宝翘,
红纱肚兜银链条。
红菊花
红菊花,
朝南开,
刘家姑娘送茶来。
送个什么茶?
送个清茶。
上头铜鼓响,
下头小姐哭。
小姐小姐,
弗要哭,
三朝满月有人来,
张家姑娘李嫂嫂,
一篮团子一篮糕,
桂圆荔枝衬胡桃。
带鱼饼
带鱼饼,
油炸脍,
小小姑娘开小会,
小会大校场,
抬阁扮送娘,
送娘梳头像剪刀,
红红胭脂搨蜂糖,
小小姑娘要时道,
青青背单绿夹袄。
第一龙
第一龙,
第二虫,
第三敲鼓骑白马,
第四四金刚,
第五五大炮[1],
第六落油锅,
第七七姊妹[2],
第八百子炮[3],
第九转轮王[4],
第十大元宝,
十一背刀枪,
十二杀爹娘,
题解:一群孩童牵手环立,各唱一句而玩乐。
啷啷啷
啷啷啷,
骑马到松江。
松江老虎喈喈叫。
心头别别跳。
题解:孩童骑竹马时所唱之歌。
[1]大炮:形容身体壮大。
[2]七姊妹:花名。
[3]百子炮:即鞭炮。
[4]转轮王:冥司阎王有十殿,转轮王属第九殿。
轿来了
轿来了,
马来了,
张家嫂嫂抬来了。
轿弗来,
马弗来,
张家嫂嫂抬弗来。
题解:几个孩童抬着一个小女孩假扮娶新娘,口唱此歌。
排排坐
排排坐,
搓汤果,
搭麦果[1],
团团坐,
吃汤果。
题解:几个孩童坐着模仿制作和共食点心,并口唱此歌。
掂掂窝窝
掂掂窝窝,
猫儿做窠,
青布白布,
捏着算数。
题解:孩童装扮猫含布做窝的游戏。
踢踢绊绊
踢踢绊绊,
绊过南山,
南山北斗,
至尊[2]买牛,
[1]搭麦果:两个孩子用左右掌互相击拍,模仿揉压面团。
[2]至尊:骨牌的首张。
牛蹄马脚,
失落蹄子跔一脚。
题解:孩童提一脚,以另一脚踢石子使其移一格,随即独脚跳过格,再踢石子重复往前并口唱此歌。
大狗叫
大狗叫,
小狗跳,
大狗叫两叫,
小狗跳两跳。
题解:两个小孩扮狗一叫一跳的游戏。
摇橹摆
摇橹摆,
摆橹摇,
一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来该纺棉花,
舅舅来该摘枇杷,
枇杷树里拗朵花,
舅母戴之走人家,
东家走西家,
西家走东家,
走得鞋拔[1]无根渣,
还话人家弗泻茶,
喥的喥的辱人家,
狗屄要其什么。
题解:两个孩子对坐牵手,一俯一仰作摇橹动作,并口唱此歌。
[1]鞋拔:旧时妇女鞋跟缀一小方布以方便穿鞋。
鞋袜
鞋,
袜,
老鼠拖鞋拔,
鞋拔九斤重,
老鼠拖弗动。
题解:这是两个小孩手相牵扯,装扮老鼠偷东西的游戏。
斗[1]斗虫虫飞
斗斗虫虫飞,
揢只麻雀剥剥皮,
翥的翥的飞得起,
飞到高山吃白米。
题解:这是教婴儿用左右手中指相碰作鸟以喙喂幼鸟状,并口唱此歌。
彭彭叉
彭彭叉,
萝卜炒豆腐渣,
公公做人家,
新妇大侈侈,
自家吃之,
还要置一盌畀邻舍家。
题解:这是教婴儿手掌相拍,并口唱此歌。
研研胡椒煮辣羹
研研胡椒煮辣羹,
外婆吃之打外孙。
题解:用额头和婴儿额头轻轻摩擦,并口唱此歌。
[1]斗:甬语发音为“丢”。
背猡猡
背猡猡,
卖香猡,
卖来卖去殠猪猡。
题解:这是背着婴儿时所唱的歌。
河水澎[1]
河水澎,
井水养,
一澎澎到河中央。
大大鲤鱼揢三梗,
一梗畀了阿姆过饭饭,
一梗畀了阿爹过饭饭,
一梗畀了阿姐过饭饭。
题解:用一手托婴儿肩背,一手托腰而使婴儿横卧,再左右摆动作河中漂布状,并口唱此歌。
外婆抱宝宝
外婆抱宝宝,
宝宝吃糖糕,
糖糕吃得饱,
宝宝哈哈笑。
题解:这是怀抱婴儿时所唱之歌。
天赤赤
天赤赤,
地黄黄,
小儿啼哭在娘房。
过路君子读一遍,
一夜睡到大天亮。
题解:婴儿夜啼,用红纸写上这些话贴在街路壁柱上,路人读之,能使婴儿安睡。
[1]澎:这里是漂布的意思。
侬要啥人抱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爸抱。”
“阿爸出门赚元宝。”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哥抱。”
“阿哥上山打柴磨镰刀。”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姐抱。”
“阿姐读书写字做文章。”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爷抱。”
“阿爷大大年纪腰骨弯勿倒。”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娘抱。”
“阿娘念佛烧香奔庵堂。”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外公抱。”
“外公腰痛背酸勿会抱。”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外婆抱。”
“外婆纺纱织布做夹袄。”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舅舅抱。”
“舅舅枇杷园里摘枇杷。”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舅母抱。”
“舅母头上戴朵花,‘额叽额叽’走人家。”
——讲来讲去呒人抱,还是自家走走好。
演唱者:袁琦 记录者:颜本炎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月亮菩萨湾湾上
月亮菩萨湾湾上,
湾到小姑进后堂。
后堂空,拜相公,
相公念经,打杀替身,
替身咒骂,打杀蛤蚆巴,
蛤蚆耘田,打杀黄鳝,
黄鳝弄枪,打杀麻雀,
麻雀吃谷,打杀阿福,
阿福抬轿,打杀阿耀,
阿耀撒污,打杀外婆,
外婆纺花,打杀南瓜,
南瓜延藤,屋山尖头开门。
题解:这是儿童望月时口唱的歌。
荷花
荷花荷花,
几时开?
明朝开,
明朝弗开后日开,
后日弗开白白开。
题解:这是儿童见花开时所唱的歌。
咩咩羊
咩咩羊,
跳过墙,
赚来铜钱畀阿娘。
题解:这是儿童见羊时所唱的歌。
燕子做窠淖泥挭
燕子做窠淖泥挭,
麻雀做窠瓦洞墙,
蜘蛛做窠搭凉棚。
题解:这是儿童见燕作窝时所唱的歌。
黄蚁呀
黄蚁呀,
来呀,
枕板薄刀带来,
前门后门关来,
阿姆阿爹呕[1]来。
题解:这是儿童用食物诱蚁出窝时口唱的歌。
火萤头[2]
火萤头,
一夜弗来两夜来,
自家门口搭灯台。
灯台破,
前门过,
张家嫂嫂要我吃汤果。
筷长短啊,
汤果生啊,
碗足底漏啊,
桌凳高高啊,
矮凳低低啊。
题解:这是夏天夜里乘凉,儿童捕捉萤火虫时口唱的歌。
火萤头
火萤头,
夜夜红,
阿公挑担卖苑葱,
新妇结麻糊灯笼,
[1]呕:叫唤之意。
[2]火萤头:这是说萤火虫飞走了,不如到这里来。
阿婆箝牌[1]取牙虫,
儿子看鸭撩污虫[21。
题解:这是夏天夜里乘凉,儿童捕捉萤火虫时口唱的歌。
笃笃笃
笃笃笃,
卖糖粥,
三斤胡桃四斤壳。
题解:这是孩童遇见卖糖粥的而无钱,聊以自慰所唱的歌。
小又小
小又小,
巧又巧,
三个铜钱买管箫。
题解:这是孩童见到卖竹箫时所唱的歌,卖竹箫的也唱此歌来吸引儿童。
忖忖苦
忖忖苦,
介也苦,
头发割落做尼姑,
尼姑做做也是苦,
跟了花鼓人打花鼓,
小小花鼓四块板,
红皮老鼠背石板,
隔壁叔婆生一孩,
名氏叫阿三。
题解:这是孩童嘲讽尼姑时所唱的歌。
七姊妹
七姊妹,
[1]箝牌:江湖上的鸟测字。
[2]撩污虫:捞蛆喂鸭。
七七开,
七把椅子上高台,
七个媒人坐起来,
七个小孩装烟来,
七个丫头搬茶来。
长手巾挂龙门,
短手巾擦茶盅,
擦来茶盅亮晶晶,
泡起茶来青秧秧,
吃落肚皮桂花香,
彭彭奔到戏文场,
戏文还即闹头场,
屁股会搡两剐生,
膏药会用两皮箱,
药粉会用斤四两。
题解:这是儿童平时信口所唱的歌,好似讽刺喜欢做说客的人。
一粒星隔邻灯
一粒星隔邻灯,
两粒星挂油瓶,
油瓶漏炒倭豆,
倭豆香加生姜,
生姜辣揢水獭,
水獭乌揢鹁鸪,
鹁鸪头上一个瘃,
剖开三斗三升血,
溅得妇女布襕红血血,
直到河头去滰滰。
题解:这一类歌谣并非歌咏一定的事物或含有特定的意义,主要是句法相连或音韵相续,
古人以此教孩童练习语言。以下几首均是。
老鹰畜生是介坏
老鹰畜生是介坏,
一拖拖到河中央,
长晾竿撩撩撩弗着,
短晾竿撩撩撩弗着,
隔壁叔婆灯芯棒一撩就撩着;
前门拕拕拕弗进,
后门拕拕拕弗进,
隔壁叔婆纸窗洞眼一拕就拕进;
大篮置置置弗落,
小篮置置置弗落,
隔壁叔婆碗头篮一置就置落;
大薄刀切切切弗落,
小薄刀切切切弗落,
隔壁叔婆剃头刀一切就切落;
大镬盖盖盖弗落,
小镬盖盖盖弗落,
隔壁叔婆夜桶盖一盖就盖落;
大人吃吃吃弗落,
小人吃吃吃弗落,
隔壁叔婆毛头奶欢一吃就吃落。
莲花莲花郎
莲花莲花郎,老鼠会拖糖;
糖是介甜,老鼠会拖盐;
盐是介咸,老鼠会拖筷;
筷是介长,老鼠会打墙;
墙是介高,老鼠会吃糟;
糟是介醉,老鼠会吃块。
节节糕
节节糕,
糖炒,
挜卖锣鼓抬敲,
敲敲,敲铜锣,
铜铜,铜火囱,
囱囱,葱管糖,
糖糖,糖货摊,
摊摊,摊膏药,
药药,药先生,
生生,生大毒,
毒毒,读文章,
章章,章家畈,
畈畈,扳鲤鱼,
鱼鱼,鱼爆仗,
仗仗,长晾竿,
竿竿,赶大水,
水水,数番饼,
饼饼,开饼店,
呕你阿姆阿爹来吃点。
哑子捧馒头
哑子捧馒头,
馒头胖,
撮块糖,
糖糖,糖货摊,
摊摊,摊膏药,
药药,药先生,
生生,生萝卜,
卜卜,伏沙蟹,
蟹蟹,蟹盖头,
盖盖,盖魂灵,
灵灵,灵桥门,
门门,门背后,
后后,后塘街,
街街,解大树。
告状
先生,先生,我要告个状。
你告什么状?我告老鼠偷我糖。
老鼠呢?老鼠花猫拖去了。
花猫呢?花猫爬到大树上。
大树呢?大树木匠锯倒了。
木匠呢?木匠老虎拖去了。
老虎呢?老虎逃到山洞了。
山洞呢?山洞潮水浸没了。
潮水呢?潮水太阳晒干了。
太阳呢?太阳乌云遮煞了。
乌云呢?乌云被风吹散了。
风儿呢?风儿风儿已停了。
演唱者:洪福龄 记录者:车翠仙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本节未注明出处的均选自《鄞县通志·文献志》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月湖、社区、街区管理和建设、街区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政、民俗、方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月湖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