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图书馆
海曙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海曙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湖街道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79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7
页码:
634-640
摘要:
本章介绍了月湖地区的礼仪习俗与浙东其他地区的大致相同,但由于城市化的变异,丧葬改革在该地区推行得更早,火葬成为主流,导致丧葬习俗发生了改变,如大殓、出柩等传统礼仪已经不再见于该地区。
关键词:
月湖街道
民俗
礼仪习俗
内容
月湖区域的礼仪习俗与浙东各地大体相同,但相比之下有城市化的变异,在丧葬改革中,境内推行火葬就比其他各地起步早,完成得更彻底,因此丧葬习俗也有所改变,比如现在本区域已经看不到大殓、出柩等礼仪习俗了。
第一节 诞生礼
求子 旧时甬俗,妇女久婚不育,到寺庙求签问卜,向送子观音许愿求子。
掩耳朵 妇人怀孕称“有喜”,也叫“避鱼”。外婆家送金团、鱼、肉等,送女儿喜欢吃的食品。否则,传说生下小孩会“馋痨”。俗称“掩耳朵”。
胎忌 旧时,在新生婴儿即将诞生时,甬俗孕妇有许多胎忌,如孕妇忌坐地,否则将招难产。忌吃兔子肉和看人砌灶,否则生下小孩会“缺唇”。忌食生姜,防小孩生下“叉指头”。忌看蛇,小孩生下会伸舌头。忌拿高悬篮子,防胎儿脱落。孕妇家忌养猫,特别是产后,养猫为大忌。
催生担 孕妇临产之月,外婆家为婴儿送去黄棉袄、黄夹袄、毛毛衫、叉襟衣、大衲(用许多破旧碎布补缀成)、横衲(尿布)等物。毛毛衫和叉襟衣忌缝下襟,要露出毛边,黄色布制作,说旺子旺孙。这些衣物凑成一担,俗称“催生担”。
稳婆 稳婆,月湖居民叫“老娘”。旧时孕妇做产多不去医院,在自己家里完成,请“老娘”接生。老娘进门先拜灶君菩萨,祝祷“顺顺利利,快生快养”。同时将破碗爿放入茶壶中让沸水消毒,生下小孩时,用于割断脐带。婴儿临盆,产妇多由阿婶或阿姆怀抱,产下男婴,老娘报:小官人传代来了,生个女婴,说是“千金”。现时妇女做产都去医院,较多施行剖宫产。
开口奶 婴儿生下喂第一口奶,称“开口奶”。本区域民间有“头口奶要吃好”之说。婴儿头口奶不吃生母奶,富家相习叫用人挈着提桶去向他人讨奶。产男婴者须去求产女婴者奶,产女婴者须去乞产男婴者奶。对舍奶产妇,俗以长面谢之。富家在给婴儿喂头口奶之前,多先喂一口“犀黄”,平民多喂黄连汤,说小儿吃了不会生疮。
做三朝 婴儿诞生三日,称“三朝”。家人用米筛搁至床前,烧香点烛,以花生、豆腐、素鸡、豆芽等素食祀床公床婆,叫“做三朝”。是日,又用十只茶盏盛米饭,饭上放一撮黄糖送给邻居孩子吃,说孩子长大后会和睦相处,俗称“商量盏”。
生姆羹 甬俗,妇女做产称“做生姆”,娘家为女儿送“生姆羹”,有鸭子、鸭蛋、肉、长面、红糖、桂圆、核桃、鲫鱼、蹄髈等,说吃了奶水多。“生姆羹”忌送鸡。
取名字 旧时甬俗,为婴儿取名字极其郑重,多请族里有声望者或自己亲属长辈,如阿爷、外公取名。首先按族谱辈分排名,或照孩子生辰八字,金木水火土“五行”取名,多以吉祥字定名,如永吉、阿祥、福生、财发等。本区域人有不少取“贱”名,如阿狗、阿猫(毛)、阿兔(土)、毛毛。有“阿狗阿猫,生落会跑”,以避邪求孩子平安好养。
满月 旧时甬俗外婆家送“满月担”,有绣冠、金银饰品、文葆杂衣、鱼肉蛋鸭等礼品。亲戚朋友亦前来祝贺,赠以饰物彩线、银钱。家人设祭享神祀先。富家都具盛筵以饷亲友,俗称“满月酒”,并向四邻送肉丝炒面。
是日,婴儿剃“满月头”,多请福寿双全老年男人或妇女在堂前抱着,剃下的胎发包起来搁至高阁,有的做胎笔,故“满月酒”又叫“剃头酒”。筵席散时,主家多抱着婴儿向亲戚朋友致谢,客人逗着婴儿说:“咋会介难看啊!”明明生得好看,也要说难看。这天,抱婴儿去串门或看外婆,多在婴儿鼻间抹点墨,叫“黑鼻头管望外婆”。
孥周 婴儿生下满一周岁,外婆家又须赠衣饰鞋袜,富家多至百件,亲友间也有赠送饰物银钱,称“孥周”礼。是日,官宦士绅家亦有行孥周仪式,预测小儿将来事业和命运,特地罗列百玩,任婴儿随抓孥,如《红楼梦》所说,贾宝玉抓周抓了脂粉,于是贾政等预测他是女儿行中人,须加以约束。
做生 本区域民谚有“三十不错过,四十不做,三十做生平平过”。做生时,多是阿舅、阿姨、阿哥、阿姐、阿弟、阿妹、外甥表兄弟、表姐妹及同辈亲朋好友持礼品前来祝贺。富家多送长面、寿桃、金团、油包、黄鱼、蹄髈、桂圆、红枣等。
是日清早,在堂前屋檐头口设两张八仙桌,供奉福礼,先请“平安菩萨”,然后为做生者祝贺生日。
做寿 甬城民众风俗,人到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称大寿,谚有“富做生,穷做亲,一双红烛可结婚”“请吃酒,挜拜生”,所以,富家人做寿场面甚大,有的想挜都挜不进苦。
是日,宾客纷纷前来祝寿,寿礼多用扛箱抬,六格宾蓬篮挑,你挤我拥进门,屋内屋外热闹非凡。
寿堂悬挂纱灯,两厢挂满寿幛,寿堂上方是“寿”屏,两旁:“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不老松”,女寿星是“麻姑献寿”图,两旁:“宝婺腾辉堂悬锦悦,麻姑进酒曲奏霓裳”。
做寿分“庆寿”“寿宴”“寿戏”,庆寿多用三牲、五牲福礼,鲤鱼、肉、鹅,有的用全猪、全羊。一束束长面往上盘,一只只金团由大到小往上叠,如两座金塔与大红寿烛一样高。
拜寿仪式多按“引”者(司仪)唱词次序进行,如鸣炮、启灯、主香入位,拜寿开始,孙辈拜寿多赠以小红包,称“拜寿钱”,贵宾、上司或同辈好友前来祝寿,寿翁亲自迎上还礼,或由儿孙代为还礼。
庆寿毕,寿宴开筵,贺客们端着手中长寿面拥向寿翁席挑起长寿面说为寿翁添寿。
寿宴毕,寿戏开演,寿戏多请京班在寿宴时演唱。忌请“的笃班”(越剧)和“串客班”(甬剧)。开场戏惯演“八仙庆寿”。“八仙庆寿”又分“大八仙”和“小八仙”。
做六十六过“缺” 月湖民谚有“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说人到66岁有个“缺口”(关),甬俗女儿要为父亲或母亲送去一碗盛有66块一样大小的猪肉和一碗糯米饭,上放一条“龙头鲓”和三根带根须的葱,说龙头鲓为龙头拐杖,乾隆皇帝用的,带根须的葱栽得牢,但盛肉的碗必须有缺口,且要从窗口递进去,不得从正门而入。等父亲或母亲接过碗后,方可进门,开始净手,点燃香烛,拜灶君菩萨,“保佑我父亲或母亲吃过66块肉后脚健手健,平平安安,顺顺流流,长命百岁”。有趣的是,后来有人用66元、660元钞票当作猪肉为父母“过缺”。
做阴寿 旧时本区域有的市民与外地一样,由于受万物有灵,特别受佛教“转阴生”(投胎)观念的影响,有为亡故的父母做阴寿的习俗。父母死后设灵堂做寿,七七四十九天,断七后,做百日,做“周年”“三周年”,一直做到100岁。
第二节 结婚礼
旧时结婚礼
纳彩 甬俗婚礼多由古代“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演变而来。旧时月湖子女到了婚配年龄,父母开始为子女选婿择媳,或浼亲托友撮合儿女婚事,中上富家多请媒人说合,所谓“明媒正娶”,天上无云难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双。男家请媒人去说亲,妇家同意议婚,男方备礼物去求婚,礼物用鹅,古时用雁,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爱情忠贞之意,故甬人多用家鹅代替,称“纳彩”。
问名 月湖居民婚礼习俗,女方同意议婚后,男方即托请媒人提“拜帖箱”去互换双方年庚八字,将年庚八字压至灶君神像前净茶杯下,或香炉底下祀求神意,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造孽(吵架)、猫狗不宁等异常现象发生,被视为双方相配。还要去星相馆请算命先生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否相克。所谓鸡犬不和、龙虎相斗、羊落虎口、蛇鼠不配、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大三沈万山、女大三瓦爿滩、女子十九不嫁等俗谚,说的都是不相般配的意思。如八字相配,神意好合,就确定这桩婚事。
纳吉 男方使媒人把问名后占卜结果告诉女方,旧时礼俗称“订盟”,今叫“订婚”。男方再备礼物请媒人到女方家订婚约,礼物照例用活鹅,信物有戒指、首饰、绸缎等。女方使人要来未来夫婿、公婆鞋样和夫婿鞋帽尺寸,预先制作鞋帽。旧时月湖居民叫送定、“过小礼”。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女方回帖认可,叫“文定”。故有的妇女说:我是有“红绿书纸”明媒正娶的。
纳征 亦叫纳币,后甬人演变为聘金。订婚后,男方择吉日要向女方赠送大礼,礼物不能用鹅,富家多送鱼、肉、蛋、酒、金团一百廿、麻饼六十双、黑枣、桂圆、莲子、白糖、包头、糕点。聘金少者三十六银圆,多者六十四甚至一百廿银圆。用箱笼、幢篮挑抬,一路鼓乐伴行,由媒人和押礼者护送至女家,旧称“过大礼”。女方回礼,多赠送制成的新婚鞋帽、公婆之履,以及锦囊、扇袋,上绣松鹤、鸳鸯、荷花、百莲以及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图案字样,缀以金丝彩线、金银饰片。
请期 旧时本区域市民称“送日子”,男方送完聘礼后,即择结婚日期,甬人称“好日”。备礼物由媒人送至女家。用红纸笺书写迎娶日子,叫“请期礼书”。亦有口头告知对方的。男方亲戚朋友始送银圆、幛联、轴子,多书吉祥祝贺词。女家亲戚送礼称“送嫁”,甬俗后来请期“送日子礼”与纳征“过大礼”,两礼合一、于送聘礼时双方已定下“好日”。
亲迎 旧时亲迎礼,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后演变为托媒人赍名帖前去迎娶。是日,甬俗叫“好日”。
安床 迎娶之前,男方有安床风俗,将二十四双筷子(用红线系成),安放在新郎席子下,称“安床”。由小顽(男童)伴新郎同睡,晚给小顽吃包子、鸡蛋、花生,至“好日”早晨小顽离开时要赏其红包,俗称“挈出尿瓶”。
享先 “好日”五更,婿家于厅堂前设案桌置“五祀”,拜“天地君亲师”牌子,两旁摆设龙虎牌。富家多用全副猪羊,五牲福礼果品,隆重举行祭祀,称“享先”。
开面酒 “好日”上午,女家由“送娘子”为新娘梳妆,用棉纱线绞净新娘脸上细毛,俗称“开面”。女家摆设酒宴称“开面酒”,亦叫“起嫁酒”,宴请贺客及男家前来迎娶客人。
开门钱 婿不亲迎,男家派堕民为使者,执名帖导彩舆至女家,甬俗女家闭门不开,使者无奈,用事前所备“红包”塞入门缝,称“开门钱”。
抱上轿 花轿进门后,使者多以鼓乐催妆,一催、再催、三催。新娘头戴凤冠、身穿霞帔,盖“红头篷”由兄弟抱上轿,亦有由侍女牵其花袖,扶她登舆,甬称“领上轿”。母亲及姊妹以哭相送,但不下堂,其兄弟送至半途,与男方前来迎轿者相接后返回。
请方巾 花轿至男家台阶,甬俗要由一盛服幼女(出轿娘子)至轿前三揖,拽新娘下轿,俗称“请出轿”。新娘跨过一只木制朱漆“马鞍子”,步入华堂,新娘面向内立于右方拜位,由一着盛服妇人向华堂内外各三揖,然后用秤杆微叩妇首,揭其头上外巾,叫“请方巾”。
拜堂 新郎里出,面向内立于左方。主婚人登堂,居中内向立,奏乐鸣炮,始率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祭告祖宗再拜高堂。拜毕,新郎新娘易位,新郎居右侧,新娘居左侧,行结婚礼。夫妻对拜俗称“拜堂”。礼毕,由捧花烛者引导新郎、新娘,男前女后。自华堂至洞房,地面铺着五只袋子,步过一袋,女侍者又易袋于前相接,直至步入洞房,俗称“传袋(代)入房”。
换妆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男左女右坐床稍歇,开始饮粉饵汤。新郎出房,送娘子开始为新娘换妆。
贺郎 洞房贺郎,男家先择有福有德者两人,待新郎与新娘三酌易酒,诵吉祥语,说是“贺郎”。少顷,新郎随客人出洞房,送娘子始施衾枕,新娘去冠易花。新郎遍拜尊长,向诸执事作揖致谢后回洞房入寝。谚有“门闩的笃响,媒婆隔壁张”。
新时代结婚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新婚姻法,婚姻制度有重大改革。男女平等,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旧时包办婚姻、纳采、请期等旧俗淡出。男女双方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婚姻。提倡婚事从简,分喜糖或设便席以示喜庆,亦有参加集体婚礼的。
结婚仪式多由婚庆公司一条龙操办,全程录像。迎亲、送亲由新郎挚友(伴郎)和新娘小姐妹(伴娘)陪同,车队接送。富有者车队名车组成长龙。有的新郎新娘到外地欢度蜜月,以旅游蜜月方式代替传统婚礼,也有的出境出国,到港澳欧美旅行结婚。有的新人婚前或婚后到梁山伯庙走一走,因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之说,期盼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现时旧婚姻观念改变,丧偶再婚为人们公认,因“感情不和”而离婚成为自由。男女青年未婚同居,老人双方丧偶,走在一起互相照顾,也渐为社会认同。
第三节 丧葬礼
送终 旧时境内老人临死之际,家人围床前目送寿终。倘某子途中尚未赶到,家人急喂参汤延长其生命,当死者咽下最后一口气,俗称咽下“海底痰”,方断寿终。此刻,家人忌号啕大哭,说大哭会将游魂哭散。然后始烧路引灯笼、纸钱锡箔,叫烧“起路盘缠”。
买水浴尸 境内习俗,人死,忌说死,多说“过老了”,尸体叫“老先生”。家人撑伞,由孝子提木盆,去水井边或河埠头烧纸钱。也有丢铜钿向水神买水。子为父浴,女为母揩,多用两块高丽手巾分上、下揩尸。然后为死者梳理头发,修剪指甲,更新衣服,叫“穿寿衣”,俗称“过老衣”,但忌着皮制衣物。
移尸 富家移尸于堂前“春凳床”上,铺白色“兜尸被”和“垫背被”。贫家则搁三块木板,铺草席。孝子赤脚散发,手捧死者头部,家人托死者,移尸堂前,给死者脸上盖一白布,俗称“盖面白”。死者脚后点一盏油灯,叫“脚后灯”。
荐包 即“烧荐包”。家人移尸时,随之收拾死者病榻及用过的枕头、席子、草荐或棕荐、垫毯等杂物,卷至三岔路口或桥边、河埠头烧毁,俗称“荐包”。
报丧 亦叫“报死讯”。丧家派人向亲戚报丧,报者倒持一雨伞,低头赶路,不与人说话。抵达被报人家,伞柄朝下倚至门外,先报告死讯,再告诉大殓日子及时辰,报毕即走,不可回头。
吊丧 甬俗丧家设灵堂,祭桌、神位牌,焚香点烛,摆“灵前羹饭”。请僧尼或念伴先生打醮诵经,或叫民间念佛婆婆念“摊尸经”。丧家眷属裁制孝服谓“破孝”,为吊唁亲眷分白布制孝服,称“散白”。孝男孝女,亲族都按族制分等级穿孝服,分执丧杖,俗称“哭丧棒”。向吊丧来宾,哭拜稽颡。孝子夜卧草荐于尸侧,叫“陪尸”。
大殓 叫“入木”“落棺材”。多请念伴先生拘阴阳,停尸三日,或五日,或七日,拣单日潮涨入木,有“看潮水落材”之说。旧时,平民薄皮棺材,柴草灰铺底。富家楠木棺材,石灰木炭、灯芯草末铺底,俗称“灯芯眼”。下铺材席,放头枕、搁脚,称“元宝枕”。入木时,由帮者四人提起“兜尸被”四角,孝子捧死者头部纳入棺材,用二十四或三十二包石灰,俗称“包头”,塞实尸体周围,连同死者生前爱好的器物,如烟管、折扇等及浴尸时修剪的指甲、趾甲,用媒头纸包扎一并纳入棺材。
有执事两人,一人一手拿升,另一人拿斗,向棺内佯装倒物,一呼一应,边倒边喊:黄金一斗,“有”,乌金一升,“有”,白银一斗,“有”,“有,有,有……”然后,依次覆盖亲朋好友相送之重被,亦叫“情被”,盖一床喊一声,是某某所送。最后一床称“无盖被”,亦叫“子孙被”。
盖棺前,念伴掀开死者“盖面白”,俗叫“见亲人”。时到,念伴先生按事前贴在壁上之“壁符”所示,令举家避之于外,俗称“避煞”。甬俗盖棺合梢,死者亲人抚摸棺材恸哭。贫家即日或次日出柩,富家择日出殡,摆设“入木羹饭”,孝子孝女跪拜祭奠。
题主 开灵先一日,富家请贵宾题主,举行“题主礼”仪式。设祖奠,请大宾、左右宾出堂。大宾者于神主铭主字上空,先以朱点,次用墨改,谓“题主”。诸子戴三梁草冠,穿麻衣蒲鞋,扶竹杖。诸孙、诸侄戴三梁冠,皆穿衰绖。亲友亦依次祭奠。
出丧 甬俗出丧,先设祭做“出柩羹饭”。相习拂晓棺出大门。富家多以方相先导,说是“开路神”,左右两盏大灯笼,两面“引路幡”,幡上两面书有“魄归窀穸”“魂返家堂”。中间一人提小灯笼,放炮仗,撒“地路纸”。
左右两面小锣,路中间设“西乐罗帽”“像亭”祭奠,亭内供死者遗像。吹行一路伴奏,接着是死者灵位,由大女婿捧“神主牌”,二女婿在一旁为“神主牌”打伞,再是孝帐。帐后八人搭“灵柩”,号称“太平杠”,途中有客祭奠,叫“路祭”。灵柩过桥,三响铜锣,叫一声:某某过桥了。送葬人多送至西门航船埠头或江东新河头、张斌桥,由内河船载灵柩至墓地。
柩至葬所,先祭“后土”。左右绕三圈,纳柩于圹,铺铭旌志石,掩圹复土,焚冥器于圹侧,凡草冠、竹杖、首绖、腰绖皆焚之。死者亲人须原路去原路归,临行要喊一声:“某某,回家吃羹饭。”返至家门前,有人烧一束红稻草,送葬者须从火上跨过,叫“跨火码”,俗传如此,坟场上带来的孤魂野鬼,就不会随送葬者进家门。
斋七 斋七,境内市民叫“做七”。旧时由于受佛教文化影响,认为人死后设斋七可以超度亡灵,七天一祭,要做七七四十九天。甬俗头七、五七、末七为大七。富家多请僧道诵经礼忏,亲友送馒头等面食或香烛。俗传五七时死者到了望乡台,此时方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甬语“五七望乡台,不吃家乡饭”。多由女婿设“斋”,谓之“赙荐”。
此后,甬俗有“百日”,即死后100天,家中亦要祭奠;忌日,即死后头个周年称“小祥”,两年而大祥,叫“两周年”,三年而吉禘,称“三周年”,均做周年羹饭。
现时实行火葬,人死后送殡仪馆火化,丧葬礼比昔时简单得多了。火化前有举行遗体告别会,放哀乐,供亲朋好友追思悼念。亲人穿孝服,缠黑纱,来宾送花圈、戴白花,主持者读悼词。火化后骨灰由亲人护送至公墓安葬。也有请尼姑、和尚在家念经,做羹饭礼忏。每年清明,亲人到墓地扫墓,以鲜花水果代替香烛。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月湖、社区、街区管理和建设、街区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政、民俗、方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月湖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