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图书馆
海曙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海曙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行业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湖街道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78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行业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5
页码:
621-625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月湖地区的行业习俗。商业方面,有居间商和行贩,还有坐商和摊位商。在商业交易中,口头声响和吹打声响被广泛使用,招牌标志也是商铺宣传的方式之一。商民还有财神堂信仰和分岁酒的习俗。在匠作业方面,有木匠、泥瓦匠、铜铁锡匠、竹藤棕匠和弹花匠等行业。此外,还有佣作和杂业,其中佣作指供职于各行业的劳力,杂业指小技能的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
关键词:
月湖街道
民俗
行业习俗
内容
月湖区域地处宁波市城区中心,既是甬上文化繁盛之地,也是有悠久经商传统的商贸之乡。自清末废科举后,更是商多士少。城区商铺林立,鱼盐盈市,小贩云集,更有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因此百业辐辏,其行业习俗事象,既有浓烈的商俗特色,又呈多样性。
第一节 商业
区域内商帮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特有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商业习俗。
商的交易
居间商 本区域商品交易,有专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俗称“掮客”。如蔬菜行将船来车到的蔬菜水果投售者接至行内热情招待,白天请酒吃饭,晚上留宿看戏,说合买卖者成交,从中取佣金,所谓“一手拉两人”。佣金轻则九五扣、九四扣、九三扣、九二扣,重则“重八除四”,即扣16%。居间商背大秤的“牙郎”,叫“卖场先生”,专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抽取佣金,抽卖者10%,买者5%,抑或取卖者7%,买者3%,没有统一标准。“卖场先生”熟悉行情,眼头活络,看人头做手脚,有的为图利,八十斤唱一百斤,反之,一百斤唱八十斤。
行贩 亦叫“游动行贩”。多为小商小贩,他们向商行赊得货物,挑货走街串巷叫卖,赚点脚力钱。也有赶市集、赶庙会、跟“戏班”招徕生意者,雇一条木船,闻戏班换台基,即乘船去抢占位置。在小商小贩中,一种手摇拨浪鼓的“兑糖担”,以麦芽糖兑换废铜烂铁、破鞋、头发、牙膏壳、鸡胗皮等物。这些物物交换,带有古市遗俗。还有一种叫长途行贩,从城里贩货物到乡下,从乡下收得农副产品进城交易赚钱。
坐商 本区域内坐商居多,如做金融货币生产的钱庄业,就有大同行、小同行、现兑行3种,统称“银钱业”,主要经营存款、转账业务。各行各业货款往来,不用现金,都通过钱庄“过账”方式,所以称“宁波为‘过账’码头”。“过账”唯大同行牌号有“过账效能”,而“小同行”和“现兑行”则须经“大同行”间接办理。甬俗商业每年正月初五开市,唯钱庄为正月廿五始“过账”,谓之“开笔”。市肆贸易均以端午、中秋、腊月为三节。腊月因大月小月,俗有廿九夜、三十年夜之称,各店于这两夜前索讨欠节账。
摊位商都有固定摊位,摊位等级分甲、乙、丙、丁。甲级摊位多在街口,顾客多,生意好。官府每年抽签一次,按摊位优劣缴纳摊税,抽到好摊位,私人间可互相转卖。桩头行贩,一般有店面,并雇人相帮,其货物多以商行成批折价行得。亦有与农户挂钩成批收购。
本区域坐商最多为店铺商。店铺多以行业聚集,所谓“店多拢市”。街道巷弄也有以商行、店铺冠名。也有以族人、亲邻、同乡结帮开业。如染坊、酒坊为绍兴人,薪炭店为奉化帮,理发店为天台人,钟表店大都是鄞县樟村人,中药业为慈溪帮,钱业以“三北”(镇海、慈溪、余姚三县的北边)人居多。所谓“夫妻老婆店”“兄弟店”遍及全市,本区域为集中地之一。
市、商标志
口头声响 口头声响多出自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唱卖声。如卖白果的唱“糯米炒白果,只只鹅蛋大”(甬语“大”念“驮”)。卖茴香豆的唱:“喷香茴香豆,三个铜板买一包,可以吃到吴淞口(每天下午宁波有夜轮船开往上海)。”不仅小商小贩善唱,坐商、居间商都善唱。咸货店称渔货,唱鱼名,唱斤两,唱价格。蛋行数蛋唱数字,唱生意经讨彩头:“一手来、两手来,连中三元,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利,七巧生意,八仙过海,九十快得利……”
吹打声响 吹打声响向来为小商小贩招徕顾客的手段之一,如卖芦稷(高粱)汤果的敲竹管,钉碗匠挥铁片,铜匠担晃铜串,货郎担摇皮鼓,算命测字弹三弦。用吹打敲击声响标志的,在坐商中也是这样。如大布店每到生意淡季,专门雇一班“吹行”(多为堕民),坐店堂楼台,日夜吹打。亦有雇“西乐队”,吹打洋号洋鼓以吸引顾客。
吹打敲击声响常和口头声响配合,使声响更富有节奏感、音乐感,更有诱惑性。如做货币生意的贩子,手敲古钱币,叮叮当当,嘴上唱:“四十九个铜板兑二角,十二个角子兑一元……”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唱得有板有眼,嗓子好的贩子唱得听客不散。卖老鼠药的手打竹板,的的笃笃,嘴上唱:“包吃包死,早吃早死,那里吃,那里死。”卖小糖的用小锣伴唱:“一分一粒三角糖,两分一块生姜糖,三分一根葱管糖,四分一块线板糖,眼睛看大小,小糖吃味道,破零破碎找一找,不换糖吃也烂掉……”街上卖棒冰的敲着箱子叫卖。他们都将“竹板”“小锣”“银币”“货箱”当作口头声响的伴奏“乐器”,自奏自唱,像街头卖唱艺人。
招牌标志 坐商把商店的招牌悬挂在店铺门前,亦有为对应建筑结构,用砖雕、石刻、镀金文字做标识的“金字招牌”。左称“青龙招牌”,俗叫“青龙首”。典当业在屋外高墙上写“當”字。药店习惯在大墙上写“道地药材”。茶馆挂“茶”字。酱园挂“酱”字。棺材店挂“大老寿”牌子。有的借店主姓氏或商号之谐音做文章,如“葛年成”酒店,因甬语“葛”与“隔”,“成”与“陈”谐音,成为“隔年陈”谐音。宁波人有“喝茶要喝新茶,吃酒要吃陈酒”之说,以此迎合顾客心理。有的商店借绘画图像作店铺招牌,如五老峰酒馆店,挂“五老图”。还有在店门外撑旗帘、挂灯具等来做招牌,吸引顾客。
此外,还有用广告等形式推销商品的。有的是用商品做广告:打铁店悬挂各种铁器,银楼店陈列大型银鼎银盾,“寿庄”摆设死者专用衣衾,烛坊悬挂各种蜡烛。有的是用模型做广告:鞋子模型,大如皮箱,小似烟盒。有的是用图像做广告:药店出售“虎骨木瓜酒”,悬挂“猛虎图”;卜易馆悬挂“鬼谷仙师”神像;还有张贴戏剧人物画,展览珍藏名画。有的办“菊花会”,引人观赏,设“音乐会”,听者奉茶。乡村顾客夜里返家,商店赠送灯笼,灯笼上书店号,既讨顾客欢心,又做广告宣传。此外,招头纸、包装纸也是宣传商品或商号的载体。
商民信仰
财神堂 商民笃信财神菩萨,多设有“财神堂”。药店供奉葛仙翁(葛洪),理发店供奉吕祖大仙(吕洞宾)。新开商店,习惯张贴“新张之喜,开业大吉”,点蜡烛,放鞭炮,潮涨开门,供木雕或泥塑财神菩萨像。在神像背孔挂一“银菱”(灵)。正月初五日,称“财神日”,亦叫“五路日”。商民五更即起祭祀财神菩萨,烧“檀香”,点红烛,供糕饼、金果、水果、十二杯净茶(闰月十三杯)、“三牲”、“五牲”或“七牲”福礼(猪、羊、鸡、鹅、鱼)。鸡要雄鸡,意为鸡啼鹅叫会发。鱼多用两条金黄透鲜大黄鱼,意为“金子”。若以“鲤鱼”祭祀,供毕放生江河,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彩头。接财神时,店主须整衣沐浴,恭恭敬敬,手拿三炷香,从屋外摇至店堂,意为接“财神”进屋。商家依序膜拜,然后焚化“阡张”“纸马”“纸元宝”,说火焰冲得越高越好。此日,商店吃“财神酒”。头道菜为“蛤蜊”,称吃“元宝”。这天第一个顾客登门敬奉“元宝茶”,认为开门头一桩生意顺利,一年生意都会顺顺利利。
分岁酒 腊月,店铺老板摆设“分岁酒”,亦叫“吃岁饭”,宴请商店经理等。有的经理随带当年账目清单,俗称“红单”,向老板汇报。席间,老板亲自执壶为这年盈利最多之经理斟酒,并请其坐上横头。
禁忌 商店禁忌繁多。店堂门口不许站人,不可打呵欠、伸懒腰、踏地栿、手托门枋,否则认为挡住了财神菩萨进门,把生意赶跑了;背不可朝外,背朝外为大忌。商民扫店堂只能往里扫,不可往外扫,谓金银财富扫进来。猪头谓“利市”。《说卦传》谓商民往往以猪首祭财神,以求福利,故谓猪首为“利市”。药店习规,年初进货须进“胖大海”和“大莲子”(意为大发大利)。学徒进店,先拣“万金枝”“金银花”和“金斗”(意为黄金、银子)。春以“冬术”开刀,冬为“丹皮”收刀,药铺扎“药包”,正月须用红线扎结,形如“金印”。药铺店员忌嗅药。送药忌说“送药”,要说“送药补”。
岁易时移,本区域现代商业业态与传统商业相比发生很大变化,但商业习俗变化不大,除部分老行当消失带来相关商业习俗断传,大部分习俗保留下来,如新店开张时放炮仗、奏欢乐;一些店铺设“财神堂”,业主正月初五放爆竹迎财神等。
第二节 匠作业
木瓦石匠 本区域木匠、石匠、泥瓦匠各自为业,但多为土木建筑业工匠。木、瓦、石匠崇拜鲁班,学徒拜师学艺,都要三跪九叩,先拜鲁班仙师。民间木、瓦、石匠作业,有点工、包工、包工包料3种。点工吃主人饭,按日拿工钿。包工,主家包料不包饭,不计时,完工付款。包工包料,主人不管工时不管材料,按合同验收付款。
木匠分大木、小木、春木、圆木等。大木,主要营造房屋住宅、庵堂寺院、祠堂庙宇,亭台楼阁、馆、殿、宫、观。小木,多制作家具,如床柜橱、桌椅面架、条凳搁几、春台衣架及店铺用的柜台货架、匾牌柜窗、钱桶神龛,做工光滑细致。圆木,多制作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如水桶、稻桶、祭盘、饭桶、拗斗、便桶、脚桶、马桶等等。
泥瓦匠,又叫“泥水匠”。属“五筑”,多为流动工匠,与木匠一起建造屋宇,也为市民打灶、打井、做坟、翻屋捉漏、砌阴沟、筑水柜等。民间有“木匠进屋三日烧,泥水进屋三日挑”之说,故称“邋遢泥水”。“邋遢泥水”有自己的规矩,用过的工具不得用水洗刷,说用水洗工具生意洗光。故完工时都用揩布揩干净,学徒倘不守行规,轻则挨骂,重则挨打。
旧时境内木匠、泥水匠行业有句话:“长刨短刨八寸刨,穿来穿去破棉袄;泥刀泥锹泥夹板,弄来弄去介眉眼。”抱怨这两个行业赚不了大钱。
境内石匠多来自鄞江、茅山一带。石匠业分雕刻石匠和平直石匠。雕刻石匠艺精工细,善雕人物花鸟、缠龙屋柱、各种柱础、台门、鼓石、碑刻、香炉、神座、窗花、臼磨等。平直石匠主要铺地面。旧时没有水泥(水门汀),街巷道路、房屋地面、天井门堂全靠石板铺就。技术好的石匠,如裁缝制衣,铺的地面既平又直,故称“平直师父”。
现时居民请木匠、泥水匠进门的不多,家庭装修房子,一般请专业装修公司,比较可靠、省心,质量较有保证。也有请零散人员装修的,俗称“游击队”,但质量没有保证,没有后续服务。
铜铁锡匠 本区域内的铜、铁、锡匠各自为业,但多奉“太上老君”为祖师爷。打铜、打铁、打锡(亦叫打镴,镴是锡与铅合金)工匠和小炉匠,有的前店后铺(即前部经营,后为工场)。市民中有“穷归穷,屋里还有三斤铜”及“冷冷风,穷穷铜”之说。前者是说,虽然穷,家中总归能找出些铜器;后者是说,如果家中连铜器也很少甚至没有,那算真正的穷了。市民崇尚铜锡制品,如铜茶壶、铜面盆、铜手炉、铜火熜、铜锣、铜勺、铜痰盂、铜门环等。锡制品有大件“五祀”、五牲祭盘、锡罐、锡缸、锡瓶、锡杯、锡筷、锡酒壶。有的铜锡兼营,其中以老顺福、新顺福较有名。
竹藤棕匠 本区域编织业主要从事竹编、藤编和棕编。竹匠信奉泰山为祖师。藤匠,多编藤椅、藤箱、藤帽等。棕匠用棕丝编穿蓑衣、棕毡、棕绷等。竹、藤、棕三匠有自开店铺、自编自卖的,亦有流动工匠,落家为市民编制竹器、藤器、棕器用品的。
弹花匠 旧时本区域有弹棉花铺多爿,多为夫妻老婆店、父母儿子店、兄弟店或师徒店。楼上住宿,楼下后间烧饭,前间弹棉花。客户送棉花上门,出收据,取货时付款。民间亦有流动弹花工匠,多上门为市民女儿出嫁弹棉絮,主人包料、包饭。
第三节 佣作 杂业
佣作
旧时,本区域居民为生计四处营生,凡供职于各行业诸肆作劳力者,皆称“头脑”。在诸肆做包饭者,称“饭司务”。航船埠头挑货者叫“脚班”,妇女外出为人做用人者称“娘姨”。
杂业
旧时,本区域未业小技者,皆称杂业。各行业间若起争执,当事双方未便进见官府的,多延聘公行先生以判断曲直。有的商铺团体或个人恐被人乘隙伤害,延聘律师谓之律师顾问。旧时称在外兜揽生意者为跑街,就是现在的营销人员。在杂业中还有医卜、星相、测字、稳婆(接生婆)等。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月湖、社区、街区管理和建设、街区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政、民俗、方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月湖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