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编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湖街道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724
颗粒名称: 第十一编 文化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49
页码: 473-521
摘要: 本编记述了月湖街道文化的情况。其中包括文化设施和文化市场、文化活动和管理、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
关键词: 宁波市 月湖街道 文化

内容

月湖周边历来为宁波市文化中心,人文渊薮,名家辈出,文化遗存丰厚。南宋时期,官宦会聚,文士云集。明代的天一阁藏书楼和清代的浙东史学派,更彰显月湖文化底蕴。在这块土地上,历代文学创作兴盛,戏剧曲艺丰富多彩,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久盛不衰。“帝制皇权俱灭,月湖活水长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万象更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文化活动更趋活跃,设施日臻完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第一章 文化设施和文化市场
  从南宋至明清,月湖周边有藏书楼14处之多,最著名的是天一阁藏书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文化设施逐年增加。1953年,市少年之家(市青少年宫前身)创立;1976年,宁波剧院建成;1979年,镇明区少年宫成立;20世纪80年代,平桥、惠政、月岛等专业书场先后开设。进入21世纪,随着月湖景区建成,许多保留的古建筑开发为博物馆、陈列馆。辖区内文化市场包括演出、娱乐、艺术品经营、文物经营、网吧、出版物等,其中范宅文化市场最为出名。第一节文化设施和机构
  月湖一带以藏书文化最显特色。古时,宁波境内文人学者及官宦人家向有藏书传统,尤以月湖周边为最。从南宋至明清,月湖周边有藏书楼14处之多:宋有楼钥的东楼;元有袁桷的清容居;清有徐时栋的烟屿楼、水北阁。最著名的是明代范钦藏书楼天一阁,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是世界上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随着月湖景区建成,许多保留的古建筑开发为博物馆、陈列馆,展示着月湖的历史,为月湖增添了文化内涵。
  宁波逸夫剧院是境内演出文化设施的主要代表,集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会议活动等功能于一体,也是宁波市重要会议召开的主要场地之一。
  宁波市青少年宫是青少年开展业余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开设有美术、音乐、英语、舞蹈等各种兴趣辅导班,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
  境内还有过许多文化传媒机构,随着历史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这些机构也在不断变迁。
  藏书楼博物馆
  天一阁博物馆 天一阁是明代范钦的藏书楼,藏书7万卷,位于天一街10号,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东楼 东楼是南宋楼钥的藏书楼,藏书1万余卷,原址在月湖竹洲。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等。楼钥性喜藏书,祖父楼郁家中藏书万余卷,筑东楼于月湖畔,藏书楼名“东楼”。楼钥好书不倦,家藏书万卷,手抄居半。凡精椠著本、刻本、抄本,必一一收藏,皆手自校雠,甚至动员奴婢亦参与校书之事,称善本者颇多。至晚年,为得潘景宪的八十二篇《春秋繁露》一书,仍转辗访求,得而后快,是当今传世的唯一之本,《崇文总目》中所载只30篇。历几十年之聚集,东楼藏书逾万卷。内有楼钥随使金时所撰《北行日录》和深得世人推崇的楼钥名著《攻媿集》一百二十卷。时东楼经常接待读者,“客有愿传者,辄欣然启帙以授。”(光绪《鄞县志》)“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见观未见书。”(楼钥诗句,王应麟札)藏书乐于出借给他人观览,有愿抄录者,则欣然启帙以授。楼钥与同邑藏书家史守之并称为“南楼北史”。藏书印有“四明楼钥”。到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东楼藏书终随改朝换代而渐渐散失。至明末更全数败落,旧宅多归王家墩汤氏所有。
  碧沚 南宋史守之的藏书楼,藏书1万余卷,位于月湖芳草洲。史守之(1166—1224),南宋时期诗人、学者、藏书家。字子仁,是宰相史浩之孙,史弥大之子,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年轻时跟随学者杨简、袁燮游学。史守之厌恶其叔权相史弥远的所作所为,史弥远也害怕这位侄子(“弥远畏之”)。朝廷屡次征召他出仕,史守之均辞不就,以承事郎监平江府料院,从杨简门下游,主管绍兴府千秋沤禧观,以朝奉大夫致仕。中年隐居家乡月湖,闭门藏书,与慈湖诸公讲学为乐,为当时一大藏书家。宋宁宗闻其藏书之名,曾特地御书“碧沚”二字赐给史守之,意为清修好古之士。后来史守之的宅第和藏书楼就被称为“碧沚亭”。史守之学古文于楼钥,家富藏书,与楼钥并称,时有“南楼北史”之称。家有“旧学堂”,为藏书籍之所。藏书印有“碧沚”“旧学图书”“旧学史氏”“旧学复隐书印”“史氏家传翰林收藏书画图章”等,吴中图书有此印者,多为他的遗书。
  清容居 元代袁桷的藏书楼,故址在南湖学士桥旁,藏书据称“甲于浙东”。袁桷(1266—1327),字伯长,元庆元鄞县人。师事王应麟,精史学,习掌故,长考据,通诗文,工书法。初任丽泽书院山长,后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终为侍讲学士。袁桷承曾祖父袁韶、祖父袁似道、父袁洪三世素业,广藏书卷。藏书之富,元朝以来甲于浙东。编有《袁氏新旧书目》,著有《<易>说》《<春秋>说》《清容居士集》《延祐四明志》共四部,前二部因世久无传,后二部尚存。殁后子孙不肖,藏书为仆从窃去转卖他人或为婢妾所毁者过半。又因朝廷议修宋辽金三史,其孙袁曮将遗存数千卷全部上呈。
  云在楼 明代陈朝辅的藏书楼,据称藏书量仅次于天一阁。陈朝辅,明末清初藏书家,鄞县人,居鄞城竹湖(今带河巷)。据《鄞县通志》记载,其嗜藏书,筑“四香居”“云在楼”“桂松轩”,极林泉之胜,晚年隐退其中。子陈自舜精于小学,凡《字汇》《古今韵略》诸书,有一字未经搜入者,分别为之补辑,亦喜购书,故收藏益富。辑有《四明文献》,增订有《汇刻建安七子全集》。
  南轩 明代陆宝的藏书楼“南轩”,藏书“仅次于云在楼”,楼址在桂井巷1—10号。陆宝,字敬身,一字青霞,号中条,鄞县人。建“辟尘居”于鄞城月湖畔,内设南轩书屋,藏书甚富,多善本,仅亚于范氏天一阁与陈氏四香居。后为抗击清军入关,陆宝将全部家产捐输军饷,披发遁入山林,藏书四散。全祖望在其飘零之后收拾,得其宋刻版《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二志及《草庐春秋纂言》,皆属海内孤本。著有《霜镜辟尘》《悟香》等集。
  水北阁 水北阁是清代徐时栋的藏书楼,藏书10万卷。水北阁原在宁波亨六巷2号,二层楼房,建筑基本完好,但早已改作民居。1994年9月,因城市拓展,原地无法保存,便迁移到天一阁南园,恢复原貌,加以保护。
  徐时栋(1814—1873),清代浙东著名的藏书家,字定宇,又字同叔,号柳泉,鄞县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赐内阁中书。同治七年(1868)主持《鄞县志》编纂总纲至同治十二年(1873)殁止。素酷嗜藏书,手抄校勘,通宵达旦。著述三十余种,刻《宋元四明六志》,考异订误,堪称善本。造诣之深,超越前人。他生活在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年代,两遭兵火,所著多有散佚,所藏图籍亦一再被毁。然而他毫不气馁,藏书失而复聚,从烟屿楼到城西草堂和水北阁,其经历在我国藏书楼史上是罕见的。徐时栋的“城西草堂”于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九日二时遭火灾,藏书付之一炬。同治三年(1864)六月,徐时栋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书楼设于北面洞旁,取名“水北阁”。致力于收集藏书,经几年苦心收聚,藏书凡30大橱,计798种,9815册,44000多卷,编列经、史、子、集、丛书5部,渐渐恢复旧观。同治八年(1869),鄞县志局迁到水北阁,徐出示所藏图书供需要。殁后不到40年,即宣统三年(1911),遗书尽售予上海书贾,少量流入近代宁波藏家和天一阁。
  双韭山房 双韭山房是清代全祖望的藏书楼,藏书5万卷,楼址在桂井巷。全祖望(1705—1755),著名史学家、藏书家。字绍衣,号谢山,小名补,乾隆元年(1736)进士。双韭山房本是全祖望六世祖全元立别墅之名,在鄞县大雷群山中大皎和小皎双溪间。因山溪多野韭,故名“双韭山房”。早毁。全祖望之祖父全大程沿用此名为其书斋,原址在宁波月湖西岸(今桂井街8—9号)。乾隆五年(1740)迁青石街(今青石街8号),因年久易主,已非旧貌。
  全氏家族自明中叶以来,世代藏书。先世“阿育山房”藏书甚富,大半抄自城西丰坊“万卷楼”,然过后皆为其子孙尽以遗书为故纸,权斤而卖之,无一存传。继而有“平淡斋”,藏书亦多,然亦为诸孙各分而有之,遂难复聚。再继而有“春云轩”,经两代收藏相传后,藏书几复“阿育山房”之旧,惜终因战乱,宅第为一营将所据,初见巨库,疑内藏金,及开库视之皆书,大怒,令付之一炬。
  全祖望之祖父在鄞江教书,稍节约能购书,无钱购则手抄之。其父借叔父均以抄书作字课,祖望少时亦从其父抄书。后祖望遍访宁波著名藏书家,登范氏天一阁、谢氏博雅堂、陈氏云在楼、陆氏南轩书屋,又到杭州赵氏小山堂借抄,历累藏书5万卷,多抄本,冠于同年代之藏书楼。藏有南宋宝庆至明嘉靖间7种四明方志,极为珍贵。生平著述甚多,有《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答问》《鲒埼亭集》等30余种,凡400余卷。其著述为后人研考四明历史和文献提供丰富资料。30岁时曾在京师以优异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终因大学士张廷玉与内阁学士李绂不和,全祖望不介其间而左右为难,值次年翰林院散馆,竟被列为下等,分配候选知县。“长安米贵”,全祖望穷困潦倒,遂将随带藏书2万卷典当给仁和黄氏。辞官回乡后,晚年倍加穷困,至死无钱安葬,将余藏万余卷典籍以200两白银尽归卢址“抱经楼”。
  博雅堂 “博雅堂”是清代谢三宾的藏书楼,藏书约1万种。谢三宾,鄞县人,官至太仆寺卿。辞官归来后在月湖滨(今宁波谢家巷)筑“天赐园”,其书室称“博雅堂”,收藏之富几与其师钱谦益“绛云楼”相等。清兵入关后,把书迁于密林山寨,将大册图书蘸上油,短小图书用棉花包上,一炬了之。其所藏海内珍本如宋版《汉书》《后汉书》,虽传其后代子孙,但终于辗转流入清朝廷藏书阁。
  诒砚室 “诒砚室”是清代陈鉴的藏书楼,藏书3万余卷。陈鉴,字镜三,鄞县人。为人敦厚,崇尚名节,见朋友过失,苦口规劝。生平以古学为家教。其家庭系鄞城迎凤桥(今境内迎凤街)陈氏大族。其弟陈政钟,在同治年间提供藏书为《鄞县志》编纂参考。
  银台第官宅博物馆 位于迎凤街133号(今月湖景区北端),是20世纪月湖景区改造中完整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之一。宅主人童槐,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至山东、江西按察使、通政司副使。通政司别称银台,故童宅有“银台第”之称。童槐之子童华官至礼部右侍郎,当过光绪皇帝的老师,故童宅又称为“帝师故居”。官宅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整体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加东西厢房,建筑布局规整、合理,装饰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是宁波清代中晚期典型的传统官宅建筑。2000年10月,宅按原貌修复,辟为“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馆内展厅设有省武堂、祭厅、书房、议事厅、家塾、宴席厅、雅玩室、沐浴室、绣房、卧室、佛堂等,全方位立体地展现清中晚期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场景,为后人了解该阶层的生活、思想、心态及民俗、艺术、宗教、建筑等传统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提供实物资料。2001年,在全国博物馆陈列十佳评选中,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月湖史迹陈列馆 位于镇明路465弄6号,大方岳第内。2001年12月开馆。大方岳第是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东侧现存唯一一座明代建筑,系明代贵州布政史张渊故居。陈列馆布展分“三江二湖孕明州”“十州三岛育邹鲁”“水色依然续文采”和“喜看春风绿湖岸”四个部分,介绍月湖的历史沿革、人文景观、名人史迹以及月湖在宁波城市发展中的作用。2003年12月,陈列馆布展格局重新调整,新增50多个图片版面,不少为首次露面的月湖老照片,透出浓郁的人文生活气息。在名为“月湖人家”的第二展厅内,新添从民间征集的40余件生活器物,构成月湖人家生活场景。2008年,月湖史迹陈列馆移至后进,前进由宁波市文化馆打造开辟成“群星展厅”。这是个面向市民开放的公益性展厅,为宁波市个人、群众性社会团体、群文系统艺术工作者提供艺术展示的空间,也成为省内外、国内外艺术家来甬进行各种视觉文化艺术交流的展示空间。至2015年,共推出展览200多个。小展厅还做大文章,延伸服务,将有特色的展览推广到北仑、镇海、奉化等地,形成公益展厅联盟。2012年,“群星展厅”获得浙江省文化厅颁发的“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创新奖一等奖”。
  麻将博物馆 位于天一街10号天一阁博物馆内陈氏宗祠,即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宗祠。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位于天一街10号(天一阁博物馆南园)。
  宁波服装博物馆 始建于1998年10月,2003年从石碶镇迁至月湖景区北侧,并于同年10月开馆,是中国首家服装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共设36个展室,陈列图片607张,实物1079件,包括4个蜡像馆、5个历史环境窗、做衣展示区及雕像、创作画等,以展示宁波红帮服装史为重点。陈列内容分为华夏源远流长服装史、宁波早期的织绣缝纫业、红帮裁缝创业史、宁波红帮裁缝杰出代表和传统场景复原5个部分。2009年10月,迁往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天工路蓝海巷80号。
  明州与高丽交往史陈列馆 馆址在镇明路宝奎巷口。北宋熙宁七年(1074),因北方战乱,高丽要求以宁波作为出入口岸,从此宁波与高丽交往日益频繁,宁波成为通往高丽的重要港口,商船和使团往来不绝。政和七年(1117),朝廷敕旨明州刺史楼异,在明州城内建高丽贡使馆,接待高丽使者。高丽国都开城也设馆接待中国商旅。南宋朝廷也通过明州舶商传递文牒。南宋绍兴五年(1135),该地为郡酒务。淳熙十年(1183),丞相史浩在原使馆旧址盖“寿乐府”,府后建土地庙(宝奎庙)。1999年,辟为“明州与高丽交往陈列馆”。
  演出娱乐
  宁波逸夫剧院 位于解放南路187号,是宁波市集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会议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心剧院。1972年拆除民房兴建,1976年竣工,同年10月1日对外正式开放演出。1980年营业额285313.19元。初名“宁波剧院”,1996年装修改造时得香港著名人士邵逸夫的部分捐助,更名为“宁波逸夫剧院”。剧院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使用面积3000平方米,设座位1433只。休息大厅宽敞明亮,设施俱全,观众厅分一、二楼,设豪华软席964座,其中250座具翻板书写功能,并配备3种语言系统同步翻译器。主舞台台口宽15米,深20.5米,高8.5米,配有平衡吊杆36道和约50平方米升降乐池,置有恒温式冷暖中央空调及先进的电脑数字控制调光台192路,灯位250路,侧光固定灯具150余只,采用进口全环绕立体声音响设备。两侧有副台。后台有可供100位演员住宿的房间和多功能排练厅,配有化妆室、服装室、卸装室等。配备12.2平方米大屏幕电子屏和电脑订票、售票、查询系统,成为浙江省首家实现宣传、售票电脑化的剧院。剧院外观造型气派,气势恢宏,为市区一座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剧院引进一大批国内外艺术表演团体在此演出。国外的比利时管弦乐团、德国现代芭蕾舞团、俄罗斯普希金芭蕾舞团、库克艺术团、奥地利下奥州交响乐团等表演团体,国内的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华夏室内乐、香港芭蕾舞团、广州芭蕾舞团等表演团体都曾在此演出。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钢琴演奏家孔祥东、歌唱家宋祖英等曾在此演出。剧院还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决赛剧目演出,并作为“宁波市第七届艺术节”“宁波市第九届戏剧节”主剧场,承办甬剧《典妻》等获奖剧目演出。承接原生态舞蹈诗《云南映象》、京剧交响诗《梅兰芳》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京剧《宰相刘罗锅》、越剧《陆游与唐琬》、昆剧《班昭》、豫剧《程婴救孤》等演出。2005年,剧院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集体”。剧院坚持高雅艺术低票价市场运作,据2008年统计,其中20元的低票价占全年售票额40%。2011年起,每年12月举办甬剧艺术节。为了培养市民的艺术欣赏能力,2015年开始,宁波逸夫剧院还举办戏曲、舞蹈、音乐等艺术沙龙,为街道社区、大专院校、老年大学的艺术团队提供场地、请专业老师开办讲座。
  海曙区文化馆月岛分部设立于1985年,地址在镇明路365号,设有桌球、旱溜冰、音乐茶座、录像放映、书刊出租等文化娱乐活动。后迁往灵桥路219号。
  茶坊书场宁波传统演出场所以演唱地方曲艺为主,分为临时性与固定性两种。临时性演出场所有集市、庙会、喜庆堂会、船埠、车站、祠堂、墙门、晒场等。固定性演出场所有茶坊(楼)、专业书场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广播书场、电视书场等。宋元时期,境内已有“瓦舍”(书棚),供“说书人”演唱。明末清初出现曲艺茶坊,至清末中华民国初,往往此衰彼兴,无专业书场。1979—1989年,辖区有平桥、惠政、月岛等专业书场3个,规模在400至450座,有专业演唱走书、评话。惠政书场、月岛书场还兼演越剧、甬剧。随着人们欣赏习惯转变、电视普及和旧城改造加快,专业书场随地方曲艺衰落逐渐消失。
  广播书场又称“空中书场”,是繁荣地方曲艺重要阵地。1952年,境内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始创,每天播出曲艺节目少则30分钟,多则1个半小时,还专题向听众介绍四明南词和宁波走书等曲艺知识。1953—1966年,先后播出《水浒传》《杨家将》《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红岩》等长篇评话50多部。1978—1986年,录制、播出的宁波曲艺书(曲)目有《严惩伪乡长》《西厢记》《英台抗婚》《珍珠塔》等22部。1987年12月,宁波电视台开播“电视书场”,播出中篇走书《九龙夺宝》。1995年5月,宁波电视台二套专设“三江书场”栏目,首播长篇评话《水浒》,收视率达10%。嗣后又录制播放《王瑞伯》等多部长篇评话。2002年“三江书场”栏目撤销。
  青少年宫
  宁波市青少年宫 位于柳汀街191号,是公益性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前身为市少年之家,始建于1953年,为全国最早创建的12个少年之家之一。1987年完成新宫一期工程,1998年完成二期工程,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设有多功能剧场、展览厅、乒乓球馆、跆拳道和音乐馆等场馆,计算机房、天文观察室等一批现代教学设备,科技、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体育等各类培训班,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劳动技术及社会实践能力培训。每年举办“宁波市少儿风筝比赛”“少儿服饰文化节”“青少年创意造型大赛”“大手拉小手——科学传播行动讲座”等青少年文化活动。2009年8月8—11日,承办2009年全国少年儿童五子棋锦标赛,124名小选手参加角逐。同时,首家浙江省青少年五子棋培训基地在宁波市青少年宫成立。2012年暑假,开辟首届“宁波市红领巾游戏节”,7月5日,暑假第一天就有8000多名青少年参加“格子跳房”“玩转魔方”等20多个游戏项目和观看免费电影放映。宁波市青少年宫还有宁波市学生艺术团、天文爱好者协会、小记者团等学生社团,以及“好妈咪”早教园、儿童智慧潜能开发中心等幼教机构。每年有外宾和港、澳、台同胞前来参观。青少年宫艺术团也多次出访日本等地。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类青少年宫”,2001年和2003年两次被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和团中央等单位命名为“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青少年宫”。
  海曙区青少年宫 前身是镇明区少年宫,1979年9月由原开明街小学改建,占地面积仅500平方米。1984年海曙、镇明区合并后,改名为“海曙区少年宫”,是区教育局直属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2000年9月迁至紫金街38号。2015年迁至丰柏街7号。现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内设教育、培训用房50余间,辟有少儿艺术剧场、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舞蹈室和科技中心等,并建有宫外培训基地6个。少年宫每年接纳参加公益性科技教育活动的青少年,开设各类培训班。2002年组建400余人规模的区青少年艺术总团,下设二胡演奏团、键盘演奏团、舞蹈团、合唱队、航模队等。其中二胡演奏团曾获少儿民乐比赛省二等奖、市一等奖,舞蹈团获省少儿舞蹈会演二等奖,航模队获省青少年航空模型锦标赛团体第二名、单项金牌。多次承办市民乐考级、舞蹈考级、市少儿油画展和区教师节文艺晚会等。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青少年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校外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一级青少年宫”“全国先进青少年宫”。
  传媒
  宁波人民广播电台 1951年筹建,1953年正式播出,位于广济巷3号。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职工80人。1996年,解放南路全面改建,广济巷废止,台址改为解放南路221号。发射机房设在望京路1号,发射功率200瓦,频率750千周,后迁往西郊体育场等地。始播时,每日定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外,还自办国内外新闻、地方新闻、文艺节目,后增办各类专题节目及各类文艺节目。1966年6月,地方新闻、专题节目停办,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文艺节目播“样板戏”“语录歌”。1967年1月实行军事管制,恢复自办节目。1978年后节目逐渐增多,1985年开办立体声调频节目,1991年春节后,调频立体声节目以“宁波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呼号每日播出。1985年起,宁波电台的“听众服务台”节目部还多次举办“觅知音”等大型群众活动,开创宁波大型相亲活动的先河。1981—1990年,宁波人民广播电台获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优秀广播新闻作品奖4个,其中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获浙江省优秀广播新闻、广播奖12个,其中一等奖4个。2000年5月,宁波人民广播电台迁往和义路109号。
  宁波电视台 1990年4月,宁波电视台由开明街4号迁到长春路146号新大楼。在此期间,以新闻为主打,办有社教、专题、文艺、体育、少儿等多种门类、各具特色的栏目,分别通过无线和有线传输方式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及邻近地区部分县市,直接受众人口达1000万。1995年4月,新成立的宁波有线电视台开播,与宁波电视台分离。1998年迁往环城西路南段的宁波电视中心大楼。
  宁波市广播影视艺术中心 位于长春路146号,前身为宁波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创办于1998年10月,2003年1月重新组建成宁波市广播影视艺术中心。至2006年,《至高利益》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天地粮人》获“飞天奖”一等奖,《利益与代价》获“牡丹奖”一等奖。2009—2010年,36集电视连续剧《北风那个吹》分别获第11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电视剧《名校》在第27届电视剧“飞天奖”评比中,获少儿电视剧唯一的一个一等奖。2011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获第28届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2012—2014年,长篇电视连续剧《向东是大海》分别获第12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29届电视剧“飞天奖”,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宁波市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心 2000年5月创办,位于解放南路221号,主要职能为负责全大市广播电视光缆主干及有线接入网的建设、改造、管理和维护;负责中央、省、市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和市“两台”现场直播节目的光缆传送任务;收取和管理市区有线电视的入网费及视听维护费。2005年,在宁波市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心基础上组建成立“宁波市数字电视有限公司”。2014年4月29日,重组成立“宁波华数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全面实施“全省一网”工作,向市民提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付费电视、广电宽带等服务,在互动点播平台提供52000小时的影视剧和电视节目。
  《文学港》杂志社 前身为《宁波文艺》,1979年创刊,1999年迁至柳汀街150号。刊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同时也培养了多名地方作家。因纯文学不景气,缺乏财力,办刊艰难,陷入低谷。2004年,改由市文联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历任主编有叶文艺、李建树、褚佩荣等。
  宁波经济瞭望报 前身为《管理与探讨》,1986年5月创刊,由市经济委员会主办,设址于偃月街75号5楼。1991年12月改名为《宁波经济瞭望报》,下设编辑委员会。周报,初为4开4版,1993年改为对开4版彩印,系宁波市第一张彩印报纸。第一版焦点透视,第二版地方经济,第三版经济文摘,第四版社会纵横。最高发行量6万份。1999年停刊。
  宁波经济信息报 1992年8月,由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创办,设址于广济巷3号。周报,4开4版。第一版经济要闻,第二版经济天地,第三版经济文荟,第四版经济信息。最高发行量1万份。2000年1月停刊。
  宁波城市金融报 1992年11月创刊,由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主办,设址于中山西路69号。旬报,初为4开4版,后为4开8版。第一版要闻,第二版地方金融,第三版经济纵览,第四版存储信息,第五版国际金融,第六版域外风情,第七版、第八版文艺副刊。最高发行量1万份。2000年7月停刊。
  宁波老年报 1986年11月创刊,由市老龄委员会、市委老干部局合办,设址于镇明巷21号。月报,4开4版。2001年1月停刊。
  乡镇企业之友 1991年8月创刊,由市乡镇企业局主办,设址于中山西路239号原望京大厦内。旬报,4开4版。第一版要闻,第二版乡镇经济,第三版经济天地,第四版博览。1998年1月停刊。
  民生报 民国三十六年(1947)8月24日创刊,负责人郑熙,位于镇明路20号。日刊,初为8开2版,后为8开4版。栏目设置与停刊时间不详。
  敦煌报 1989年11月创刊,由宁波线厂(后易名为“宁波敦煌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设址于长春路。月报,4开4版。1999年1月停刊。
  宁波通讯社 民国二十二年(1933)9月创办,设址于县学街155号,社长先后为国民党鄞县县党部委员陈伯昂、左洵、郑宗贤等,设采访、编辑等部,记者4人。向宁属各报社及杭州、上海等地编发地方新闻稿。《宁波民国日报》《宁波商报》《时事公报》《上海宁波日报》等都采用其稿。宁波沦陷时中断。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恢复,设址于和义路58号,社长沈渔,经费由宁波鱼市场提供。1949年停办。
  四明广播电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开办,开办人林肯堂,设址于冷静街65号,后迁至中山公园内。发射功率25瓦,频率770千周,波长324.8米,呼号XHTD,主播广告、文艺节目。民国二十七年(1938)停办。
  宁钟广播电台 民国三十五年(1946)5月,赵宁钟开办并自任台长,设址于县学街仁和巷1号。人员6名,发射功率50瓦,后增至200瓦;呼号XLAS,后改为BEC-33;频率890千周,波长337米;日播音最多为17小时,以广告为主,兼播新闻、文艺。1949年5月,宁波解放后继续播出,设经济商情、时事讲座等栏目,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财政讲座、教唱歌曲、俄语讲座、当日地方新闻等。1952年9月15日停播。
  第二节 文化市场
  境内文化市场包括演出、出版物(音像、书报刊)、网吧(游戏厅)、古玩邮票等多个门类。
  成立于1980年的海曙曲艺队,队址在平桥紫薇巷(原海曙区文教局内),系民间文艺团体。主要演员有郭鹏飞、何百忍、王美芳、杨玲娣、邱波、缪定华、朱培生等。何百忍、郭鹏飞先后任队长。演出曲种有宁波走书、评话和宁波滩簧等。1983年,改由区文广局管理。1986年、1988年举行两次曲艺会演,并对演出节目评奖。1990年,曲艺市场不景气,曲艺队入不敷出,自行解散。至2008年,境内有各类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店7家。经营产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录像带、音乐盒带转变为CD、VCD及高品质的DVD。
  清代,书坊是书籍出版和流通的主要场所。民国时期,区域内有私人开设书店,经营图书发行。改革开放前,境内仅新华书店等几家书店,改革开放后境内有多家书报刊店,书报刊市场繁荣发展。至2008年境内有报刊亭5家,都属于宁波新文书报刊经营有限公司,散布于街头巷尾。经营图书的企业,包括饭店、宾馆、便利店、文化用品店等有13家。有的烟杂店也经营图书业务。
  境内迎凤街曾是宁波市有名的电玩软件街,百米之遥聚集宁波市海曙华云电玩店、永乐电子玩具店等多家电玩店家。境内电子游戏厅不多,海曙金鑫电子游戏室开设在镇明路207-1号。
  范宅文化市场位于月湖与中山西路之间,面对月湖,与鼓楼,天宁寺塔成崎角之势,为月湖景区的北入口。范宅是宁波市现存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住宅建筑。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当时典型的民居建筑。
  范宅据说是范仲淹17代后人范亿所建。范亿的父亲客死他乡,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范亿不惜徒步千里,去寻找父亲的遗骸。他年轻的时候曾学习医术,并在寻父的途中遇到高人指点,因此医术非常精湛。范亿行医过程中,为穷人看病,从不问诊费多少,如果真是穷困至极,他反而送别人钱财。范亿的后人中,著名的人物有清朝的台湾知府范廷谋。范廷谋对台湾的制度建设做出过积极贡献。现在范宅大门上的“大夫第”横匾,大夫指的就是范廷谋。
  范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前进、中楼、后楼,两侧是厢房,大门坐西朝东,三开间。范宅整体建筑呈“日”字形,但从左右厢房的后走廊与第三进的后走廊相接,又与第二、三进的前走廊相连来看,又呈“月”字形,暗寓一“明”字,独具匠心。明代建筑一般用材硕大,而雕饰少,简洁为美,范宅就有这些特点。
  1997年,根据“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方针,范宅修复。整修后的范宅有固定店铺50多家,经营画廊、文房四宝、古玩、字画、玉器、邮票等的销售及收购,还有字画装裱制框、明清家具交易等。范宅文化市场内还有许多地摊。每到周日,摊位更是多达160摊到180摊,宁波本地的以及周边城市如杭州、绍兴、上海等地的古玩商贩都来范宅庭院里摆摊。地摊上有旧邮票、古家具、印石、古钱币、旧书籍、古董钟表、古书画、青铜器、旧瓷器等,琳琅满目;还有老宁波小时候常见的印糕版、铜熨斗,各色提篮、酒器等等。众多古玩爱好者前来淘宝把玩,熙熙攘攘,甚是热闹。
  第二章 文化活动和管理
  月湖区域的传统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旧时每逢佳节庆典,常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抬阁、玩龙舟、举办灯会等。随着现代文化的普及,此类文化样式渐趋衰落。月湖街道成立后,挖掘和利用辖区丰富的文化资源,调动社区群众的积极性,辖区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多次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表彰。
  第一节 文化活动
  月湖周边历来都是文化活动的活跃之地。1986年,辖区街道文化站成立后,加强组织和辅导工作,群众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海曙、镇明两区合并新建海曙区后,每年都举办区一级各类文化活动和群众文艺比赛活动。辖区街道认真准备,积极参加,取得不俗的成绩,并集聚文化资源、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和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进入21世纪,以月湖街道主办月湖文化艺术月为标志,街道对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水平有了新的提升,街道多次主办大型文艺会演、展演和巡演活动,月湖文化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大型文化活动
  1986年8月,县学街道参加市群艺馆举办的“新、奇、乐”活动,有魔术节目参加表演。同年,参加市群艺馆举办的“燎原杯”文艺比赛,街道选送的“少儿芭蕾”获二等奖。1988年5月,参加海曙区举办的“海曙艺术节开幕式暨千人歌咏大会”,街道组织合唱《歌声与微笑》《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并获优秀组织奖。1989年5月,参加海曙区举办的“首届文化艺术节”,民间小戏《半边钱》获优秀演出奖、优秀导演奖、剧本创作奖。
  1991年6月,参加海曙区举办的“光辉七十年千人歌会暨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街道组织的由120人组成的大合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获优胜奖。1992年5月,组织参加“海曙之春音乐舞蹈调演”,双人舞《西部情歌》获优秀组织奖、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一等奖。1986—1992年,县学街道和街道文化站积极组织和推动辖区群众文化活动,认真组织参加宁波市及海曙区的文化活动,获得“浙江省一级文化站”“浙江省群众工作先进集体”“市级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1995年7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月湖街道举办多项活动,其中“抗战知识知多少”活动获海曙区比赛一等奖。8月下旬,参加海曙区举办的“百人合唱”歌咏比赛,获一等奖。1996年6月下旬,在“1996宁波市、区文明之光”文艺会演中,群舞《宁波桥》获市表演二等奖,舞蹈《生命从这里诞生》获市三等奖。1997年12月上旬,组织参加海曙区第二届“文明之光”文艺会演,近百名演员参加的大型歌舞《港城月湖》获优秀创作奖、优秀组织奖和表演二等奖。1998年9月底,参加区第五届文化艺术节“都市群英”大型广场健身展演,街道创作的60人大型团体舞蹈《茉莉花》、80人旗语《天蓝蓝、海蓝蓝》以及70人拳操表演《太极雄风》参加表演,舞蹈《茉莉花》、太极表演《太极雄风》表演队获“十佳明星健身舞队”称号。11月,街道组织推选的小品《科普情深》参加市科协举办的科普演出,获一等奖。
  2000年6月,街道创作的京剧表演《咏菊》、女声二重唱《美丽的月湖》参加海曙区第四届“文明之光”文艺会演暨音乐舞蹈调研,均获银奖。8月下旬,在街道文化站多功能厅举办“月湖社区少儿短剧比赛”,小品短剧《一件毛衣》获胜并参加全区决赛,获金奖。10月1—31日,月湖街道主办月湖文化艺术月。先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媒体推出“知我月湖,爱我月湖”有奖知识竞赛、月湖人家有奖征文、月湖老照片征集暨“情系月湖”摄影比赛三大板块;随后组织中小学生千古诗韵朗诵音乐会、“文化之光”社区文化展示、科普之光广场文艺、名家写名湖书画创作暨新老月湖影展、月湖文化艺术月首日封首发仪式、月湖琴韵江南丝竹欣赏会、壶王迎客中外茶艺表演、戏迷擂台赛等一系列文艺活动;并邀请作家魏明伦当文化顾问,魏明伦撰写的《月湖铭》,后刻碑立于月园内。活动演职员达千余人,参与群众数万人,新闻媒体先后67次作详细报道。11月,小品《自食其果》在中山广场参加市科普大行动文艺会演,获金奖。
  2001年3月,街道组织创作、编排的舞蹈《月湖女》在海曙区庆“三八”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和最佳演出奖。6月中旬,街道与市青少年宫联合在月湖广场举办“庆贺建党八十周年暨宁波青少年社区文化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7月,街道创作的歌曲《港城明月》,太阳社区创作的歌曲《托起心中的太阳》在海曙区“夏之情”社区之歌文艺大赛中均获第二名。同月,参加宁波市银亿杯社区之歌创作演出大赛,获社区之歌创作一等奖、优秀演唱奖。2002年1月,参加区举办的“社区广场文体团队展示”活动,《月湖响响扇》表演队获精品团队称号。5月,策划、编排的双簧《法轮功是邪教》参加宁波市科普文艺会演,获金奖。10月,组织参加“海曙区杯中老年歌咏比赛”,小组唱《洪湖水浪打浪》获一等奖,合唱《英雄们战胜大渡河》获一等奖、优秀演出奖。2010年10月,街道排舞队参加浙江省排舞比赛,荣获金奖。
  传统文化活动
  随着时代变迁,境内的传统文化活动大多趋于衰落。到了20世纪80年代,每逢元宵节和中秋节,辖区街道及周边居委会经常组织小学生做花灯、游花灯,月湖灯会重新出现。1993年,月湖街道发动25个居委会和众多辖区单位举办“首届月湖灯会”,将数千盏各类灯饰布置在月湖公园内和湖面上。1996年举办第二届月湖灯会,有3000多盏灯笼参会,并以大型灯饰见长。1999年3月,街道组织举办“九九元宵千兔灯展”。从2007年开始,街道和社区每年举办元宵节“放灯”“亮灯”“游灯”“玩灯”“灯展”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
  1987年1月,在县学街道会场举办“迎春文艺晚会”,100多人参加,18个节目亮相。1989年9月,在民乐剧场举办“辖区大型迎国庆歌咏比赛”活动,区有关领导、辖区单位代表、市甬剧团、德财幼儿园、烈军属、五保户代表、各居民区干部等200余人参加。1997年2月,街道在月湖公园举办“月湖街道1997新春文化大拜年全民健身艺术大展演”活动,活动获海曙区委、区政府1997新春文化大拜年集体组织奖。2000年6月,与浙江电视台在月湖公园联合举办“月湖中老年越剧戏迷擂台赛”,20多名越剧爱好者参加,经过四轮比赛,评出擂主和优胜者,这次活动由浙江卫视分期播出。
  2001—2005年,举办“庆贺建党八十周年暨宁波青少年社区文化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举办“月湖之春”大型广场体育舞蹈,“玫瑰婚典满月湖”集体婚礼;与市青少年宫、区团委联合举办“永远跟党走——纪念建团80周年月湖广场活动”;举办“月湖情韵”百姓时尚文艺展演,月湖人家——讲述自己的故事游艺活动,“老墙门、新居民——月湖人家大拜年”文艺会演,“爱家园、保护母亲湖”环保活动,“知我月湖、爱我月湖”家庭知识竞赛;举办“千年回望月湖年”,“小手牵大手、邻里传友情”对对碰游艺活动等。2006年,举办“月湖映象”历史文化艺术周。活动项目有“月湖映象”历史文化艺术周开幕式暨“月湖韵”音乐诗会、月湖社戏夜夜演、月湖丝竹夜宴、月湖新娘婚纱秀、“我与月湖”征文大赛、月湖史氏900周年纪念活动、月湖茶文化体验会等。
  2007—2010年,举办“文化遗产大篷车”走进社区暨“月湖情韵”暑期读书活动,“月湖印象”点灯亮歌晚会,庆祝第十二个浙江省环卫工人节“城市美容师”月湖环卫保洁员联谊会,月湖文化小导游大赛暨月湖少儿艺术团汇报演出,“老宁波话新年”“吟唱三江潮——乙丑端午诗会”“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等文化活动。2010年,举办“茶路通五洲,茶香溢三江——茶文化进月湖”文化活动。此活动由海曙区人民政府主办,月湖街道承办。2011年9月12日晚,“我们的节日——中秋宁波地方曲艺展演”在月湖月园举行,四明南词、马灯调、宁波走书、唱新闻、三北小罗书等宁波曲艺重新展示在观众面前。2014年6月,“粽情端午爱满盛园”儿童双节助力公益——爱心小鬼当街公益集市在月湖盛园举行。台下是小朋友开设的公益集市,人们在小朋友精心准备的、琳琅满目的小物件中淘宝;台上是小朋友优美的舞蹈和动听的歌声。街道将公益集市、公益拍卖以及现场自发募捐到的爱心公益金,以鼓励基金和学习用品的形式捐助给西郊学校以及月湖街道的10名优秀学生和20名贫困学生。公益集市上,月湖街道各个表演队以及小朋友为市民表演文艺节目。9月,由月湖街道和月湖盛园联合主办的“爱满中秋,情满月湖”中秋爱心盛典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巡演活动在月湖盛园广场举行。晚会节目有国学朗诵越剧表演、少儿时装秀、器乐演奏、评弹清唱等。活动期间,现场创作的剪纸作品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家书传情”活动表达家长对孩子的寄语与希冀,共收到3000余封家书,选取10封优秀家书陈列在家书墙。
  其他各类文化创作活动
  文学 月湖周边,自唐至宋,文化活动臻于鼎盛,涌现出不少诗人、作家。史浩的大曲朝野闻名,王应麟的《三字经》成不朽之作。环湖而居的史氏家族有诗文集多种问世。元代有诗人袁桷、袁士元等名传江南。明代,张氏叔侄(张邦奇、张时彻)诗文并著,成就卓然。张时彻与范钦、屠大山主甬上一时文柄,人称“东海三司马”。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史学著述丰硕,文学亦富建树,至今天一阁留有《南雷诗历》。浙东史学集大成者全祖望为一代文宗。居月湖西岸烟雨洲的徐时栋以“烟雨楼”藏书著称,曾主四明文坛三十载,有《烟雨楼文集》问世,还专心校勘《宋元四明六志》,使六志得以流传后世。
  诗社 也是月湖的一个文化特色,自晚唐国宁寺住持宗亮开月湖诗社之先河,北宋、南宋、明、清,月湖都是历代诗人雅集之地,他们以诗结社,以诗会友,彼此唱和,成为佳话。
  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孙钿又名郁文源,出版诗集《击退敌人去》《旗》《望远镜》。
  城市雕塑 境内城市雕塑表现城市文化内涵和艺术景观,也体现人居生态环境。进入21世纪,结合月湖景区等大型项目建设,境内先后建成较优秀的现代城市雕塑作品。
  月湖雕塑群 设立地点共青路,水泥浇铸,内镶嵌仿紫铜玻璃钢浮雕。雕塑分“序”“三江一湖哺甬城”“海上丝路达五洲”“浙东学术源流长”“名楼古阁传书香”“四明风雅聚才俊”“宁波商帮走天下”“节义英烈垂千龄”“云蒸霞蔚前程美”等9组,散布于共青路左侧,成为迎接从火车南站进入月湖景区各方友人的首道风景线。
  全祖望像 设立地点共青路,铜质,背景有沙孟海书全祖望诗“久不登天一阁偶过有感”石刻。全祖望是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雕塑还原了一个在桂井巷(全祖望出生地)口独步沉思的睿智老人的形象。老人背握书卷,长衫临风,面对月湖,或在思考南明遗事,或在推敲“湖语”诗文,反映了他的治学风格和文学造诣。
  日月龙凤雕塑 设立地点长春路,石质。日、月、龙、凤雕塑石柱分立月湖南广场圆形月坛四周。雕塑运用传统手法,与月湖的文化和环境相融合,雕塑的静与湖水的动相互映衬,成为永恒乐章。
  凿 设立地点天一阁,铜质辅以石材。雕塑生动地再现石刻艺人匠心独运,专心致志,精心雕琢的劳作。
  卖油翁系列雕塑 设立地点月湖公园北段,铜质。由“卖油翁”“货郎老汉”“磨刀老头”组成。雕塑以典型的动作和表情,刻画人物特征,以细节概括丰厚的精神内涵,展现宁波地方文化特色和乡土风貌。
  书法篆刻 境内历史上书家辈出。明代,丰坊堪称一代大家,名闻朝野,他五体并能,功力深厚,运笔严谨,传世墨宝颇多,且精于书法理论,著有《书诀》。屠隆擅草书,书法追求意趣,作品气势磅礴,存有《草书诗轴》等。金篆隶行草皆工,擅摹印,书画印多为自治。清代,全祖望精通书艺,尤工楷体。
  民国时钱罕等均名闻四明。钱罕尤擅正书,有书迹“明州碑林”题额等多件作品遗世。民国二十六年(1937),丁乙卯在沪创办丁氏书法馆,订润鬻书,设馆授徒,其间曾办个人书展。民国三十六年(1947)由上海春明书店出版字帖《星华小楷》,一时蜚声沪上。
  20世纪80—90年代,老书家勤奋耕耘,新书家秀作迭出。丁乙卯书法馆在三支街招生授艺,成为宁波书艺播种人。2001年7月,海曙、镇海、北仑三区书画联展“墨韵飘香”在大方岳第开展,海曙、江东、江北三区100多位书画名家的作品参加展出。2007年6月,高丽使馆文化交流厅举行“日新·七大甬上书法展”。7月,市书协在大方岳第举办“清风·和韵”防腐倡廉书画大赛获奖作品展,展出区、市书家作品69幅;市硬笔书法协会在大方岳第举办“迎奥运宁波市硬笔书法精品展”。同月,周节之“岳武穆满江红·鲁迅笔名篆刻”暨线装书首发式在群星厅举行。
  摄影 2012年2月15日,月湖街道在高丽使馆首展“老月湖新生活”主题摄影展,150张照片都是从拆迁户手中收集,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生活的样貌;自发参与的几位摄影师拍了1000余张照片,展现了月湖西区拆迁户20年后真实的生活状态,该次影展持续20天,还在凯洲大酒店、月湖盛园等地进行巡展,供市民鉴赏。
  第二节 文化管理
  光绪年间,各省设立宣讲馆,县区公署设立宣讲所,辛亥革命成功后,在蔡元培、陶行知等倡导下,各地宣讲所着重针对中国农村“贫、愚、弱、私”四大弊病开展工作。民国十六年(1927),均改为“民众教育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人民文化馆(站)”。“月湖文化站”是国家设立的街道办事处一级的最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具有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辖区文化市场的职能。管理工作概况
  “月湖文化站”前身是“县学俱乐部”,成立于1980年。初期还具有文化经营职能。1980—1985年,县学俱乐部开设图书室、康乐球馆、棋类馆。1986—1992年,县学文化站先后开设有康乐球、乒乓球、棋类、录像放映、麻将(茶室)、广播、书场、图书阅览、老年活动室、台球、电子游戏室等场馆,还有文化工艺服务、文娱咨询服务等。
  1992年10月—1999年,月湖文化站先后开设过录像放映、小卖部、电子游戏室、南洋印务中心、捷兴开发部、文化工艺服务、文娱咨询服务、书场、废品回收站(图书)、昇月歌舞厅、月湖影楼、敦煌影视发展中心、图腾设计发展中心、文化艺术培训等场馆。2000—2001年,月湖文化站开设文化艺术中心、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2002—2015年,月湖文化站开设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
  1999年,月湖景区改造,月湖文化站的经营性用房基本都在拆迁范围。2005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月湖文化站承担起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职能,行政归街道办事处领导,业务上由市、区各职能部门指导,组织开展街道一级文体、科普、普法等活动,并对辖区内社区相关工作进行指导。文化站站长兼任街道社会事业科副科长。街道文化站还配合区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整治、规范网吧营业场所,开展净化文化市场的工作,及时遏制接纳未成年人进网吧等现象;同时与文化部门和学校、家长联合加强电子游戏市场监管,有效控制中小学生节假日外上机游戏现象。
  第三章 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月湖周边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境内文物丰厚,历史遗存众多。随着旧城改造,城市升格,文物管理和保护诸问题凸显。为有效保护不可移动的地面文物,月湖街道建立一支以街道、社区干部和社会各界热心文保人士为骨干的业余文保员队伍,对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程及周边建设控制地带的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监管。
  第一节 文物古迹
  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宁波市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后,宁波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10余年间,文物保护部门摸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护古城风貌,又能保证城市设施现代化的途径,城市道路建设多次为文物建筑让路就是一例。拓宽后的柳汀街,街路在居士林、关帝庙、尚书桥、陆殿桥、牌坊前拐弯,保护了一批文物建筑。1997年,制定《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市区内划定6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有月湖历史街区。
  1998年起,宁波市政府投资6亿元进行月湖景区改造工程。月湖边有10余处古建筑被保留下来,并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得到有效修葺。
  2003年,修订《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2个“历史建筑群”,辖区内郁家巷历史建筑群为其中之一。2005年10月,海曙区对境内的历史街区和街区以外的历史建筑进行规划,并划定紫线。月湖历史街区、郁家巷历史街区属规划划定的历史街区。
  月湖历史文化景区
  于1997年12月被公布为宁波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月湖位于宁波城区西南部,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60—100米。现有水面6.5公顷,是宁波古城内现存唯一的大面积水域。月湖在宋代已形成“十洲”胜景,历来是学者讲学、市民游息之处,现存文物史迹较为集中,是浙东的文化学术重地。保护区的范围,东至镇明路,北抵中山西路,西南面临北斗河,总面积96.7公顷。保护的重点为“四岛”及环湖景观,严格保护现有水面、湖畔共青路、桂井巷、桂井街等地的传统街巷及民居,严格控制外围新建建筑的高度,使之成为风光优美、具有月湖传统风貌的文化景区。月湖历史街区、郁家巷历史街区均在本景区内。
  月湖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东至镇明路,南到三支街,西临护城河,北抵中山西路,总面积87.97公顷。保护目标:以天一阁为龙头,严格保护月湖现有水面及湖畔传统风貌,“四岛”及环湖景观。重点保护建筑轮廓线和高墙深巷、青灰瓦墙的传统风貌;保护天一阁周围及中营巷、青石街历史风貌,共青路、桂井巷、桂井街地块高墙深巷的传统街巷风貌与民居,花屿岛民居及银台第等传统建筑。保护措施:月湖西岸保护工作依据《月湖(西岸)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月湖西区保护改造详细规划》执行。月湖东岸改造完成后镇明路东侧沿街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层。宁波城墙原址上建设的长春路,设立宁波城墙标志,原有城门处设城门标志。护城河西岸限制建造高层建筑,沿河进行绿化建设。
  郁家巷历史街区 紫线范围:东南到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北到大沙泥街,总面积2.60公顷。保护以盛氏花厅为核心的明清住宅建筑群,保护白水巷、带河巷高墙深巷的传统风貌。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按其历史原状修整,恢复后期改建建筑,拆除后期增建建筑,疏解人口。核心保护区外的建筑逐步拆除,新建建筑必须与核心保护区内的保留建筑相协调。街区外围的建设控制保护要求镇明路、解放路、大沙泥街的街区周边路段,不准建设高层建筑。镇明路西侧的现有建筑其面向街区的立面进行改造,建筑形态如色彩与街区内文物建筑相协调。
  月湖盛园 位于郁家巷历史街区,总建筑面积约4.9万平方米。区域内聚集众多的文物和传统类建筑,其中3处区级文保单位(盛世花厅、灵应庙、李氏宗祠)、2处市级文保点(陈鱼门故居、杨坊故居)、15处保留建筑,组成一个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完整历史街区,既保留原有江南院落风貌,又赋予其新的商业经营价值。
  镇明岭庙
  位于镇明巷22号,东接镇明巷住宅区,南临镇明巷,西至镇明路,北依兴业银行。庙属明清风格建筑,坐东朝西,正殿为硬山式三开间平屋,占地面积269平方米,由山门、前天井、大殿、后天井、后殿组成。其南隔巷为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其西隔路有院士林及园中园——月园。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宋元禧年间(1017—1021),民间约定俗称并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宋元禧年间,明州郡守李夷庚浚清澜池,运土至镇明巷口,堆土成岭,时称“镇明岭”。岭旁有庙,祀六邑城隍之神,故称“镇明岭庙”。该庙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当年不少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人从海路出发到宁波之后,就集居在此一带,这里便是他们在中国境内的根据地和落脚点,因为在此居住办公既能联络内地,又便于出海远航,既便于办货购物又便于抛泊船只。因此小小镇明岭庙在当时的日本和韩国有着不小的影响,它同宁波的海上丝绸之路保持重要的联系。2005年8月被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2007年大修,始恢复外貌。
  碑刻保护
  月湖周边是宁波市碑刻最多最集中的场所,其中唐会昌四年(844)“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并序”碑,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这些碑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称为“石头书”和“活化石”,富有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研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境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礼仪、传说、知识、技能和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祭祀和节庆的习俗,又如做汤团、包粽子、写春联、行灯会等传统风俗。这是他们对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的表达,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代代传承。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至今,虽然随着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断在变化创新,但人们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历史感始终不变。月湖周边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
  古籍修复技艺
  自发明造纸技术以后,纸张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传递者,在纸质修复技术上中国也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宁波天一阁拥有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设施,并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纸质类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和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称号。天一阁的纸质修复中心一般有两种修复方式,一种是现代修补方式,在实验室中通过纸张分析检测,用化学手段造浆修补;而另一种是中国传统修补方式,也是天一阁使用比较多的一种方式。
  天一阁现藏古籍30万卷16万册2.2万余种,善本古籍5000余种3万余册,其中约40%的古籍因虫蛀、鼠噬、絮化、酸化、老化、断线、缺损等病害需要修复。拆书、洗书、补书、折页、喷水、剪页、压平、捶书……每人一个工作台,上面架着一盏台灯。手边一盆打稀的糨糊,糨糊里泡一支毛刷。取备用纸,用手撕出一角,蘸上浆糊,衬托在破洞背面,再将多余部分移去,熟练细致地完成每一道修复程序。修复破损书页视情况而定:如果只是填补一下轻微破损的话一天可以修复10页左右;如果情况严重,也许花一天时间,只能修补一页。拿一本出版于1549年的《明代科举录》为例,因为虫蛀、受潮、霉变等原因,经历近500年的岁月,如今这本纸质书已经变得破旧不堪。工作人员想要修补,首先要做的就是拆分书页,把这本古籍每一页都先拆开,铺平放好,再拍照留档,之后用清水冲洗书页,用多少的水,泡多久都有讲究,这里就需要技术人员依靠自己的经验、知识做出严谨的判断。冲洗书页之后,工作人员还会拿毛笔进行局部清洗,对冲洗时没有洗干净的部位再刷洗一遍,这样做完之后才会进行撤水处理。等书页干了之后,工作人员还会进行对齐书页、锤平书页、装订书页的步骤。最终一本整洁如新的《明代科举录》就这样出炉了。
  在2015年底,天一阁精湛的古籍修复技艺被写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纸张保护:东亚纸张保护方法与纸张制造传统”项目的重要成果《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操作指南》之中,以天一阁馆藏古籍《台东涧溪鲍氏宗谱》与文书《清光绪三年张嘉禄翰林院庶吉士敕封》的修复工作为例,详细介绍了古籍与文书的修复流程。
  工艺沥粉画
  沥粉画是用沥粉材质结合绘画技法而创作的工艺画,其最大的优点是线条刚劲有力,色彩明快,雅俗共赏。通过沥粉的工艺处理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装饰性,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
  沥粉画起源于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由于其是一种特殊的民间工艺美术,加之流传较少,20世纪50年代开始渐趋衰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工艺品出口业务的需要,沥粉画创作又逐渐兴起,宁波的沥粉画制作全盛时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后来由于社会的变革,曾经辉煌的沥粉画创作又渐入低谷。
  沥粉画传承人钱凤英,女,1945年5月出生。从艺时间50余年,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大型展览和研讨活动,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装饰设计、浙江省赴港工艺美术展、日本国际博览会文化交流活动等。曾获国家级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类一等奖,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创作设计一等奖。她的代表作有《韩熙载夜宴图》《林则徐禁烟》《十八罗汉战大鹏》《三国故事》等。
  沥粉画的传承无正规的美术院教授,多为师生、师徒间传承,目前从事创新与学习的人已越来越少,传承已出现断层。钱凤英现在主要的精力花在对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的指导上,同时从事创作,主要为大型建筑内作壁画,如华园宾馆、城隍庙大殿、前门的壁画等。沥粉画的不同题材有不同的寓意,如传统的蝙蝠,即寓福之意;鹿暗寓禄之意;桃寓长寿之意;葫芦、芭蕉扇、宝剑、阴阳板、渔鼓、玉笛、花篮、荷花暗寓八仙之意。沥粉画主要用作匾额及楹联的四周或背景处的装饰,大型建筑物及会场、礼堂的内部装饰,也可作展览和收藏。
  制作沥粉画的材料有底板、油漆、颜料、老粉、骨胶、金粉等。老粉(作油漆底粉用)必须经过精筛,去掉杂质后备用。将固态的骨胶用水浸泡后再加温,直至融化成黏稠适度的骨胶液,将两者调和成黏度适中的沥粉,需准备绘画工具、沥粉挤出专用工具、油漆工具等。
  工艺流程有4步:1.构图。制作一块经过髹漆完备的底板,在此底板上绘出底图。2.做第一道沥粉。将调制好的沥粉材料倒入准备好的沥粉工具内即可。沥粉工具自制,类似于做奶油蛋糕时的裱花工具,通过挤压出料,依据底图需要,挤制出块面和线条。沥粉的技巧极为重要,全凭经验与感觉掌控,技艺高低直接影响作品的品质。3.色彩绘制。待沥出的粉料干燥后进行色彩绘制,这是体现画工工艺水平的关键。4.修饰。待色彩不粘手后,将每条出白的沥粉部分涂上金色或其他色彩,使整个画面协调,最后再给沥粉部分涂上保护液,一幅精美的沥粉画就完成了。
  昇阳泰宁式月饼制作技艺
  相传,元末农民军定于某年中秋起义。为防互相联络时泄密,就制成一种圆圆的油饼,下面垫的纸就写上起义信息。随着圆油饼的传送,起义信息也就可靠地传递到有关人员的手中。起义胜利后,农民军就将这种圆油饼命名为月饼,并互相馈赠,以示庆贺。以后相沿成俗,流传至今。月饼也从原有的实心,变成嵌馅子,而馅子也由早先简单的水晶馅、豆沙馅、苔菜馅等,演变成现在花色繁多的馅子,如椰蓉、五仁、蛋黄、火腿、鲍翅甚至冰激淋等。昇阳泰所制的月饼为“宁式月饼”,其历史已有80余年。
  宁式月饼制作技艺传承人冯洁耀,男,1951年12月出生,从业时间近50年。宁式月饼制作技艺在昇阳泰食品厂中主要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
  宁式月饼制作的主要原料:面粉、糖、油,猪油、苔菜、豆沙、莲蓉等馅子,发酵粉及各种食用色素、食用香精等。主要工具:面板、各种刀具、搅拌机、烘箱、烤盘、各种模子板等。制作工艺:1.用面粉按一定比例加入水、油、发酵粉;2.用搅拌机将面粉搅拌成酥油面团至不粘手;3.用刀切成一个个小团子,里面嵌入猪油、苔菜、豆沙、莲蓉等馅子;4.用月饼模子将它们压制成型;5.将成型的生月饼一只只放入烤盘中;6.将烤盘放进烘箱内直到月饼烤熟。
  月湖灯会
  月湖灯会相传已有800多年历史。最初一些街旁茶馆,元宵节时悬挂花灯售卖,后渐成气候,形成灯市。每逢新春佳节,官方玩赏花灯,民间制灯出售。民国时期,月湖周边民间自发举行规模大小不一的“行灯会”,年年皆有,元宵前后尤甚。元宵时节,月湖周边大街小巷灯火辉煌,萧鼓震天,各种花灯,应有尽有。随着时代变迁,此类民俗活动日渐衰减。“文化大革命”后,月湖周边每年又有灯会出现。每年元宵及中秋,辖区街道及周边居委会经常组织小学生做花灯,游花灯。1991年3月,县学街道组织“欢歌载舞闹元宵”灯会,几百盏彩灯组成的灯会队伍在锣鼓队、大头娃娃表演队带领下,沿街游行。《宁波晚报》、宁波电视台分别做了报道。
  1993年除夕,月湖街道成立一周年之际,月湖街道举办“首届月湖灯会”。街道发动25个居委会和众多的辖区单位,赶制以“月湖”为主题的数千盏各类灯饰布置在月湖公园内和湖面上,把整个公园点缀得五彩缤纷。1996年10月21日晚,在海曙区第四届文化艺术节开幕期间,月湖街道组织举办了“第二届月湖灯会”(又名“缤纷月湖夜游园会”)活动。这届灯会的发动面更广,有30多个辖区单位汇集包括宝塔灯、折叠灯、宫灯、十二生肖灯等3000多盏灯笼。除保留原先的一些品种、内容和风格外,突出辖区理念,注重吸引辖区单位参加,并以大型灯饰见长,有些落地式的灯饰,面积有十几平方米,且大多集光、电、声于一体,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第二届月湖灯会”因既创新又出彩,彰显传统非物质文化的魅力,被评为海曙区十大文化佳事之一。1999年3月初,在海曙区举办的“九九元宵千兔灯展”活动中,街道组织的由200余只玉兔灯饰组成的“月湖玉兔映鼓楼”获区级“金兔奖”。
  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家门口元宵“放灯”“亮灯”“游灯”“玩灯”“灯展”。2009年1月2日,月湖街道组织偃月街小学、阳光小学学生70余人,在天一阁昼锦堂与天一阁博物馆联合举办“巧动双手做灯笼,欢欢喜喜闹元宵”活动,制灯师傅还在天一阁博物馆南园为游客传授灯笼制作方法。2011年2月15日,在月湖公园月园举办了“欢乐元宵魅力月湖”月湖街道2011年元宵灯会暨《牡丹灯记》首刻644周年纪念演出活动。《牡丹灯记》的演出让更多人了解月湖的元宵灯会的悠久历史传统,知道月湖区域还有这么一个美丽神奇的传说。有300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2012年2月5日,由50余名月湖群众文艺团队组成的龙灯队、船灯队、马灯队、腰鼓队、秧歌队、大头娃娃队,在天一阁博物馆文化广场完美演绎了“金龙迎新春古阁闹元宵”广场活动。2月26日,古韵巧手队老师在天一阁博物馆为社区居民和游客进行灯笼、香袋制作培训,受训人达百人。2013年1月9日,“巧手迎新年”寒假非遗手工课堂在天一阁状元厅举办,为期3天,来自市区的80多名学生参加,这些学生通过微博或学校报名,活动内容有剪窗花、灯笼制作、做中国结,授课老师是社区文化志愿者。2月21日,“‘金蛇迎新春古韵存月湖’月湖街道2013年春·乐元宵广场活动”在月湖盛园水镜广场举办,演出的节目由月湖12支基层文艺团队自编自导,特别是发生在月湖周边的情景表演《牡丹灯记》、灯舞表演《月湖灯韵》通过不同角度展示传统文化魅力。100多位社区居民、56名市青少年宫和翰香小学的小朋友参加演出,观众1000多人。
  2014年1月18—26日,月湖盛园广场开启“同庆欢乐年共筑月湖梦”基层文艺团队展演暨乐享新春“马趣”非遗集市。民间传统手工集市有花灯、香袋、虎头鞋、串珠、春联等,还有雕版印刷、修补字画等传统工艺。2月14日(正月十五),闹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还有来自月湖街道专业戏曲队登台献唱。现场还原古代比武招亲,有文斗、武斗、掰手腕等,吸引观众踊跃参与。然后,敲锣打鼓吹唢呐,传统花灯队跟随火红的花轿、迎亲队热闹了整条街。2015年3月3日,月湖街道组织“幸福在月湖”——家门口看大戏、猜灯谜、花灯踩街闹元宵活动。
  2007年5月—2008年11月,历时1年半时间,街道组织发动7个社区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350条,整理“非遗”项目73条。内容涉及民间文学、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十大类。普查工作名列全区8个街道前列,荣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第四章 文物保护
  月湖街道境内文物丰厚,历史遗存众多。随着旧城改造,城市升格,文物管理和保护诸问题凸显。为有效保护不可移动的地面文物,择优选定文物保护点,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建立文字记录档案,并向上一级文物部门推荐,市、区和街道三级文保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并对辖区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订详尽的保护规划,对管辖范围内的文物进行保护。
  第一节 考古发掘
  水则碑亭遗址考古发掘 1999年5—7月,配合境内月湖景区改造,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月湖历史文化景区进行了历时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出土始建于南宋、重修于明清时期的“平”字水则碑亭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水位测量技术的水平。水则碑亭始建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为观文殿大学士授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主政吴潜创建。吴潜借鉴前人经验,改进水文观测设施,选址现月湖菊花洲平桥河,镇明迎风街口,设“平”字水则碑亭一座,镌“平”字于石上,以测算各处水情。城外所有碶闸均视“平”字之出没,为闭启潴泄之标准。吴潜治郡3年,勤政施民,广修水利,并亲自作《平桥水则记》,“余三年积劳于诸碶,至洪水湾一役,大略尽矣”。他还率领民众,建造直接沟通月湖水系的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时称“郑郎坝”),在宁波水利史上功不可没。
  明嘉靖十三年(1534),宁波知府郑威在水则碑亭旁构筑社学。历百余年,社学废而水则碑亭也尽埋于瓦砾之中。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观察陈中孚疏浚城河,在古址瓦砾中寻获水则碑后,重加修葺并立于原处。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后因年久,再度湮没。1999年5月,在月湖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中再次发现碑(亭),经文物考古部门发掘清理,这一古遗址再见天日。再次出土的“平”字水则碑共2块,分别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和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立的碑石。水则碑亭由亭与“平”字碑组成,坐东朝西,台基18.4平方米,亭四柱,歇山顶石构建筑。碑阴相靠的两通古碑经修补后,竖立于古朴的碑亭中。石碑上残存文字依稀可辨,记述吴潜当年注重调查研究,实测四乡碶闸所在河流水位在农田水位的高程关系,统一换算为月湖平桥处的水位,设定测水标尺“平”字碑的过程。据当代科学测定,“平”字首横上缘黄海海拔高度为1.62米,第二横上缘为1.36米,下端为1.09米。推测第二横为当时的常水位线,与现在宁波常水位1.33米基本相符。由此可见,水则碑的水位测量技术在当时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它的设立,提高了防汛抗旱能力,为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考古学家认为,水则碑亭遗址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其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弥足珍贵。2005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丽使馆遗址考古发掘 遗址位于镇明路宝奎巷1号(月湖景区菊花洲北端)。使馆建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系江南唯一一所高丽使馆,主要用来安顿高丽使者的食宿和储藏贸易货物。南宋建炎四年(1130)被攻陷明州的金兵焚毁,后在其原址建“宝奎精舍”(宝奎庙)。1999年5月配合月湖历史文化景区改造工程,对高丽使馆遗址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勘探面积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使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5间,通面宽24.5米,进深3间,通进深9.7米,一层232平方米。天井平坦完整,略低于主体建筑。天井中间山墙处置有下水道,长达20余米。天井前建有8柱建筑,整齐有序,推断为台门。柱网构筑方法与北宋《营造法式》之制相符。遗址中除出土铸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的政和通宝钱币,越窑青瓷碗、盘等外,还出土高丽青瓷片和韩瓶等酒器。考古发掘为确定使馆的准确遗址和具体规模提供了佐证,也为研究古代明州与高丽在政治外交、商贸、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史提供了实物例证。
  第二节 文物维修
  文物保护性维修一般分三种情况:国家拨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出于使用需要;列入政府大型市政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境内开始进行文物维修。
  天一阁维修 1949年人民解放军将渡江南下时,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指名要求保护好宁波天一阁。1951年,市文教局拨款400万元(旧币)对天一阁藏书楼进行维修。其后,对天一阁进行多次修缮、改建、扩建。
  居士林维修 居士林维修前破败不堪,原大殿破败,西侧和殿后砖墙倒塌,栋梁断裂,成为堆放煤饼、停放自行车的场所。1989年,宁波佛教居士林筹建组首先在东边厢房建立居士林筹建办公室和小佛堂,然后着手修复大雄宝殿、三圣殿、念佛堂、藏经楼、佛教图书室及接待室,最后修复斋厅、放生池及原月湖湖心亭(水云亭)。修复工程历时10年,全部由居士自愿捐助费用和义务助工。至1999年,经精心设计、装潢的韦驮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三进殿宇及两边厢房完全修复。
  月湖景区部分古建筑迁建和维修 1999年扩建月湖景区,拆迁月湖东岸、南岸大批传统建筑,对部分建筑进行维修和迁建。维修或迁建的古建筑有银台第、大方岳第、蒋宅、卢宅、杨宅、袁宅、月湖庵、花果园庙吴氏支祠、宝奎庙和宝奎故里。
  翰香小学原教学楼维修 翰香小学原名翰香学塾,南门仓基举人陈愈守始创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为宁波市早期的小学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翰香小学堂。民国十五年(1926)于原址新建校园,定名为鄞县私立陈氏翰香小学。2005年4月原北侧教学楼、南侧花园及西侧外墙等历史旧迹被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因周围建房打桩,原教学楼地基沉降,四周墙体出现裂缝,屋顶漏水。同年7月对这幢五开间两层的近代建筑进行全面维修。竣工后的原教学楼仍为四坡顶,人字梁架,明间设楼梯,较好地保持了历史原貌,还开辟了校史陈列室。
  湖心寺(月湖庵)保护维修 湖心寺位于月湖花屿东南,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是宋代《宝庆四明志》所列明州大律院中唯一现存古刹。宋神宗赐名“寿圣院”,宋高宗题额“湖心广福寿”。司马光曾有诗:“横桥通废岛,华宇出荒榛。风月逢知己,湖山得主人。”“华宇”即指湖心寺。王安石、曾巩、刘理、舒禀等都留下过赞美诗篇。湖心寺为当时明州标志性建筑之一。明成化四年(1468)日本画僧雪舟创作的《宁波府图》,就有湖心寺远眺风貌。嘉靖年间(1522—1566)兵部尚书张时彻以湖心寺部分建筑为母建“月湖庵”,其名沿用至今。湖心寺走过近千年风雨岁月,依然透露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美感。庵内花篮斗拱,大殿柱拱象鼻造型,屋顶天花彩绘,踏脚石云龙雕刻,荷花石板铺路,至今仍保存明、清时代建筑和石刻构件,精美传神,殊显珍贵。1981年,湖心寺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月湖桥保护范围。1993年,湖心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登记名称为“月湖庵”。后筹备为宁波佛教老年修养院用房,一部分由市房地产管理部门包租给市政工程管理处。同年11月,市政工程管理处决定拆除月湖庵原来的大门,在雕有云龙、荷花的石板上浇上水泥,改为停车场。筹备组心急如焚,几次与管理处交涉,工程才得以推迟。1994年9月市政管理处又一次把大批木材运入庵内,准备对月湖庵进行装修,改作他用,并切断庵内水电。庵内居士只得白天从别处抬水生活,晚上秉烛照明。经多方努力,月湖庵才收回被占的430平方米房屋使用权。1998年10月月湖景区改造启动,月湖庵列入拆迁范围,引发新的争议。有人认为宁波类似月湖庵的古建筑太多,如果“见古即保”,旧城改造将举步维艰,难以为之。杨古城、王介堂等一批热心古文化保护人士则联名呼吁,要求“抢救保护宁波月湖千年文化古迹湖心寺”,指出月湖是宁波历史文化精华之一,古湖心寺、放生池与周边古桥、花果园庙是月湖幸存的一组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观,一旦拆毁,其损失无法弥补。天童禅寺、阿育王寺、雪窦资圣禅寺、七塔寺等僧人也先后呼吁,要求保留月湖庵。是年12月,市房屋拆迁办向月湖庵发出拆迁通知,又一次切断水电。1999年2月,宁波市“两会”(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陈春玲、水存谷提交三份提案,要求妥善保护千年古刹湖心寺。3—4月,《之江晨报》《民主与法制》《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支持保护湖心寺。《人民日报》编者按说:“宁波之大,何以没有月湖庵容身之地?”3月9日,日本雪舟画宣扬会副理事长西尾真里女士踏访日本画僧雪舟行踪抵达月湖庵,写信给当时宁波市市长张蔚文,请求妥善保护湖心寺这一日中人民文化交流的见证。4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文物专家毛昭晰借参加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会议之际慷慨陈词,呼吁保护湖心寺。17日,月湖建设指挥部拆迁工程队进驻月湖庵动手拆房。21日,月湖庵大殿屋顶瓦片几乎全部揭光,热心人士全力阻止未果。毛昭晰闻讯十分生气,当即联系有关部门阐明己见。几经周折,拆房之举终于得以制止。然原来古朴的月湖庵已面目全非,所幸主体建筑结构尚未拆毁。6月21日,市城乡建委颁布月湖景区建设改造方案:“保留月湖庵,作为文化遗产供游人观赏。”9月,月湖庵被正式列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正式保护下来。其后,经古建筑队精心修缮,湖心寺(月湖庵)终于重光,千年古刹与古桥、古池、古街融为一体,成为月湖景区一道怡人胜景。
  秦氏支祠维修 秦氏支祠在宁波沦陷时曾被日寇强行占据作为驻军营地。宁波解放前夕曾一度被国民党军队用以关押壮丁。1951年移作针织厂用房。1958年改作药材仓库至20世纪80年代末。1990年,国家文物局与市政府共同出资维修。维修以“修旧如旧,恢复原貌”为原则,凸现建筑中木、砖、石三雕工艺的地方特色。祠堂大殿、两侧配殿、看楼配置门窗,作陈列室之用。整个维修分为屋面工程、室内外工程和地面工程三部分。屋面工程达到瓦流正直,瓦片密度每平方米不少于1000张。屋顶装饰如“四线屋脊”砌筑,有大型框线与砖刻制作。雕塑工艺由艺匠手工精雕细镂,矗立于屋顶上的人物、动物、花卉达到逼真、生动的艺术效果。室内外工程主要是屋架、梁枋及门窗的维修,如花板制作,为“显山露水”之处,与大殿上的褶锦绣、堂门一样,展示宁波“朱金木雕”的工艺水平。除在门上采用图板雕饰外,刻意采用宁波小木作绝技“一根藤”栲头工艺。建筑木构件一律采用中国大漆髹刷,凡梁枋、门窗、花板、栏杆的显要雕刻部位,皆加贴金箔。金箔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金碧辉煌。地面工程主要是重铺石板和修补柱础,恢复原有明堂和台阶风格。
  清真寺维修 1956年特大台风,清真寺门上方两层望月楼被毁。“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遭严重毁坏,寺内重要文物古迹悉数被毁,寺院被工厂占用。1979年清真寺修缮,恢复大门上阿拉伯经文及“清真寺”字样。1987年6月—1988年8月,再次维修,寺内布置展览,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遭回族穆斯林群众反对,改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1995年8月,市政府拨款20万元维修,扶正大殿倾斜面,重新翻修屋顶,南北厢房升高0.8米。辟出小净室,扩大大净沐浴室,寺院粉饰一新。1996年3月开始筹建修复大门望月楼。原规划道路避开清真寺向对面推移3米多,望月楼在原位重建。1997年2月工程竣工。
  关帝庙维修 庙初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晚清及民国时期,由百姓集资多次修葺。百姓每年抬关老爷(关羽塑像)出游,在庙内搞祭祀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作粮站、商场。2001年8月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由区文保所接收经管。2003年11月投资150万元,修缮主大殿、后殿、原古戏台、前院左右厢房及后院厢房,翻新屋面,修缮被损梁柱,全面粉刷油漆,铺设地面红石板。整个工程于2005年1月竣工。
  贺秘监祠维修 祠始成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民国初建造马路,祠前进拆去一半左右并后移,前天井缩成带状。因风雨侵袭,年久失修,除主体建筑用材粗大基本完好外,附属建筑毁损严重。1992年4月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来甬举办“敬乡画展”,将5幅作品捐赠给市政府,以义卖所得为修复贺秘监祠资金。其中台湾著名实业家应昌期出资4万元认购题为《老夫老妻》的花鸟画,宁波白纸板厂也出资3万元认购一幅,由此进入维修筹备阶段。祠内居民和托儿所职工由区政府负责动迁安置,搬迁所需17套房源由宁波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提供。市财政拨款40万元,从市文物经费中拨出10万元,市文联拆迁补偿经费中列出30万元作为维修经费。1995年2月15日维修工程开工,至同年9月18日告竣。重修后的贺秘监祠向前拓展2米左右,前宽18.50米,后宽18.20米,进深31.90米,总建筑面积为596.93平方米。正面为水磨青砖实叠墙,正门为半边石砖牌楼式台门。所用砖材从城区拆迁旧宅门楼中物色,十分般配。祠额采用元代《重修贺秘监祠堂记》石碑上著名书法家周伯琦篆额拓片放大后砖雕而成。前进卷棚廊屋加装花格长门,利于放置石碑和陈列贺秘监祠史迹。天井扩大成长方形,面积增至66.60平方米,基本恢复原有建筑格局。大殿马头墙升高至8.60米,屋脊与东侧佛教居士林、关帝庙主体建筑屋脊持平。为充分利用大殿宽敞的空间,在不改变基本结构前提下,东、西梢间回转楼梯做成假两层,外墙开窗。后殿及厢房梁架归正,按清代祠堂规制重建。祠内地坪全部采用石板铺设。原有建材霉损、断裂的全部更换,装饰性木结构残缺的逐一补全,窗格花形统一选用龟背式和海棠花式两种,屋面用小青瓦。祠与居士林之间通道出口改用传统民居式石框墙门和廊檐。第二期工程拨款50万元,由市文联续建二层仿古建筑1幢,高平屋3间,与祠主体建筑相配套。
  范宅维修 宅为范仲淹第十七代后裔范亿于明万历、天启年间所建。历400余年,据记载未经大修。然聚居者日众,致瓦裂渗漏,椽子朽残,墙垣坍毁,整幢建筑岌岌可危。此宅是修是拆,争议十载,1996年6月始对范宅进行全面整修。范宅八字台门已全部毁弃。根据“修复如旧”的原则,挖出台门墙脚,并查到1962年测绘图,又派人去绍兴、台州天台等地考察明代台门风格,在此基础上复原。仪门剩下两根已下沉的梅园石方形石柱,维修时用原木将已损坏的石柱紧紧夹住,用起重机慢慢起吊,再按照石柱基础,参考白云庄明式台门样式修复。中进留有大量苇编泥壁,为明代民居隔离墙特色,具有比模板墙更好的隔音、防火、防白蚁效果,维修时保留了这一明代建筑特色。被白蚁蛀空的柱子,采用现代技术“偷梁换柱”的方法,用同质本料替换。一些柱木的蝴蝶、雀替照原样雕刻。照壁墙砖大部已毁,采用经打磨的旧砖制作模子,然后再到瓦窑烧制补全。原来的门窗都已破损,采用磨、补、换的办法按原貌安装格扇、门窗,连吊钩都按原样仿制。修复后的范宅,具有明代风貌。范宅后进廊柱正好在人行道红线,下檐连同廊柱在改造中山路时已全部拆除。如去掉檐廊就不算整体保留,经各方努力,将檐廊补建。中山路改造时将路基填高,人行道彩砖路面高出范宅内地坪18.9厘米,既有碍北立面观感,又不利于排水。维修时将范宅前人行道彩砖下沉,以平坦坡面过渡,既保留彩砖拼放线条不变,使其有整体观感,又保证范宅排水顺畅。整修工程历时年余,费工3万余,投入经费1600万元,于1997年7月竣工。
  超然阁迁建 阁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在鄞县县令程璋倡导下,由徐桂林(徐时栋之父)、吴章址、陈良琨等捐资兴办柳汀义学时所建。历经百余年风雨侵袭和人为损害,至20世纪80年代已破败不堪。1992年柳汀街道路实施拓改工程,决定将超然阁迁建到月湖马衙街口湖面最开阔之处。1994年正式动工迁建。迁建后的超然阁占地225平方米,建筑面积164.06平方米,三分之一利用水面。正面朝东,底层卷棚外加装门窗,上悬“超然阁”匾额(集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行书而成)。两旁配柱对“风月逢知己,湖山得主人”,采自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诗作《咏众乐亭》。正门前有平台,凸入湖中,临湖处围有栏杆,两侧与月湖公园相通。北面紧贴偃月街建筑红线(处于马衙街口),加装槛窗,地面高出原地0.45米,设三级台阶。二、三层将原四面各三扇移窗改为四面各四扇外开花格窗。第三层仍为圆形藻井承歇山顶。屋檐长短统一,檐角翘起,屋脊增设吻兽。该阁迁建4年后,宁波市政府为保护月湖,在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从马衙街西端天一阁博物馆(秦氏支祠)前的马眼漕向东开挖一条河道,从南、北两侧绕过该阁,与月湖接通,阁由原来的一面临水变成四面环水,南侧架圆木小桥可供出入,小桥边立《迁建超然阁碑记》一方。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月湖街道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月湖、社区、街区管理和建设、街区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政、民俗、方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月湖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