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图书馆
海曙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海曙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天一阁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湖街道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69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天一阁形成
分类号:
G259.258.3
页数:
5
页码:
402-4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月湖街道天一阁形成情况。其中包括范钦集书、 建阁藏书、书楼形制和园林等。
关键词:
月湖街道
天一阁
形成
内容
宁波之地“矧是邦为诗书之乡,逸民之黄,纯孝之董,文士之任,自汉以来为美谈”(南宋王应麟《庆元路重建儒学记》)。至宋代,境内丰氏就富藏书。至明代“而宦业科第,于今尤为显焉”(明成化《宁波郡志》)。范钦生活在富有文化气息的宁波海曙境内,在文化环境的熏陶下,他酷爱藏书,中了进士后到各地当官,更为他提供了收集书籍的便利条件,因此收藏了大批书籍。致仕后修建天一阁藏书楼,保存藏书。范钦建阁之时就从藏书楼防火、防虫蛀、防霉变、防书籍流散等特殊需要出发,加以设计,颇有独到之处。清乾隆朝修《四库全书》,书成下旨,收藏的书楼仿天一阁形制建造。周密的设计和保护,使天一阁长存至今,成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
第一节 范钦集书
关于范钦,自明《嘉靖十一年进士登科录》起,《明通奉大夫兵部右侍郎东明范公墓志》《甬上耆旧诗范钦传》《四明谈助范钦传》《中华民国鄞县范氏支谱范钦传》及历代地方志,都有传记。范钦,字尧卿,号东明,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嘉靖十一年(1532)考中进士,知随州,有惠政,升工部员外郎。其时大工程频兴,武定侯郭勋督工,专横跋扈。范钦以事触犯郭勋,郭勋向皇帝进谗言,范钦因此受到廷杖处罚。此后,出知袁州。当时严嵩擅权,袁州是严嵩故里,严嵩儿子严世蕃仗势欲侵吞当地公产,范钦不畏权势予以阻止。后调任按察副使,备兵九江。继升广西参政,分守桂平。转福建按察使,进云南右布政使,迁陕西左布政使。因居父母丧去职。嘉靖三十八年(1559)起复,升任副都御史,巡抚赣南汀漳诸郡,镇压农民起义,又部署赣、闽、粤三省防倭设施。范钦被委任为九江按察副使时,严嵩以诗相送:“歌襦棠郡留遗爱,建节霜台拜宠荣。此去威名庐岳重,向来风节秀江青。春城祖席维征骑,晓驿楼船动水程。别后相思何处所,烟消湓浦暮潮平。”范钦卒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自明至清各种志书及《四明谈助》《甬上耆旧诗·范钦传》众多文献,均载范钦享年八十有三。民国《鄞县通志》有范钦传,但传中没有记载范钦的年龄。1995年出版的《宁波市志》记为“范钦(1505—1585)”。刻印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的冯贞群编《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以下简称“《内编》”),收录《光绪鄞县志范钦传》,并在其后注道:“范氏谱曰:钦生于正德元年丙寅九月十九日,卒于万历十三年乙酉九月二十八日,年八十。娶袁氏封宜人,侧室徐氏合葬三十二都茅山,御赐祭葬崇祀名宦乡贤祠案范氏谱钦年八十而终,县志作年八十三,误也。”据此,范钦生卒年月应为正德元年至万历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06—1585年。从时间上推算,范钦致仕后在宁波居住时间长达25年,其中20余年是在天一阁建成后度过的。这使范钦有充裕的时间收集乡邦文献藏入天一阁。
明代中期,士大夫藏书、刻书成风。范钦性喜藏书,他从政近30年,宦迹遍及半个中国,为搜集藏书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财力基础。据《明通奉大夫兵部右侍郎东明范公墓志》记载,范钦曾在湖北、北京、江西、广西、福建、云南、陕西、河南等地方当官,他每到一处就购买书籍,这些地方都是天一阁藏书的来源地。
范钦藏书有自己的眼光与计划。他广泛收购海内异本,每到一处,便注意收集当地的公私刻本,无法买到的便设法抄录。他尤其致力于收藏朱明一代文献,包括明朝的实录、邸抄、揭帖、招供、地方志、进士登科录、名人传记及诗文集等,其中许多是一般藏书家不屑一顾的时人之集、三式之书、下邑陋志,而范钦却不遗余力,尽心搜集。范钦的官员身份,使其能接触内部官书文件。天一阁藏书中,有《军令》1卷,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颁行,同年刻本;《大阅录》2卷,收有明张居正、霍冀等奏疏,隆庆二年(1568)兵部刻本;《营规》1卷,嘉靖四十年(1561)兵部颁布,同年刻本;《宁波通判谕保甲条约》1卷,嘉靖三十四年(1555)通判吴允裕撰,同年刻本;《吏部四司条例》3卷、《考功验封条例》3卷,明蹇羲撰,抄本;《船政》1卷,明南京兵部车驾司编,嘉靖官刻本;《工部为建殿堂修都城劝民捐款章程》1卷,嘉靖三十八年(1559)颁发,同年刻本;《户部集议揭帖》1卷,每页骑缝有明户部印钤记,嘉靖年间抄本。
范钦之后100余年,这些“时人之集”显示出价值。清代甬上学者李邺嗣(详见本编第六章第一节),一生潜心家乡文献,曾入阁观书,见到郑荥阳、黄南山、谢廷兰、魏松雪诸先生诗集,录入选中,入选诗作都是以前选家所未选者。范钦当时广泛收集的当时通行图籍,以及实录、邸抄、揭帖、招供等作为“直接史部”,历年既久,咸成珍本。
范钦所收书籍极为广泛,经史百家兼收并蓄,保存至今,能够被各学科的学者所利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科研人员深入天一阁,辑录天文、地学、理工、医药、农业、水利、印刷术、陶瓷器、古迹建筑、手工业、港口史、边界划定、民族发展、农民起义、地方文化、政治制度、科举沿革、人物传记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资料。
第二节 建阁藏书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范钦晋职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未赴任去职归里。范钦致仕后回到宁波,在月湖西侧建造住宅,之后又在住宅之左建造藏书楼,地点就在当时月湖的芙蓉洲,时间当在嘉靖四十年(1561)至四十五年(1566)之间。
藏书楼建成后,范钦写有《七月晦集诸彦于十洲阁分得何字》《夏日集十洲阁》《秋日集十洲阁》等诗篇。明代诗人沈明臣写有《为范司马题十洲阁二首》,有“高阁俯平流,居然旧十洲”和“何处有高楼,乾坤此十洲”之句。从这些诗句来看,藏书楼建成之初似名为“十洲阁”。藏书楼建成后又在楼前凿池,周围种植竹木。范钦因搜碑版,得到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字为元人揭傒斯所书,背面有记载。范钦见到后十分喜欢,以为这与自己建阁凿池的意图恰好吻合,因此用“天一阁”来命名藏书楼。全祖望在《天一阁碑目记》中记载了这件事,其他文献也有记载。
民国十九年(1930)戏曲史家、教育家钱南扬登楼后撰写《天一阁之现状》(民国二十二年12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一号)详细记载了当时藏书楼上书橱排列情况:“天一书藏”匾下一橱不编字号。髹红漆,两扇橱门各画一条金龙。居中3间排列大橱10口,内6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便于空气流通。后面排列中橱2口、小橱2口。西面1间,排列中橱12口。橱下各置英石1块,以免潮湿。藏书楼上,大中小橱共26口,这些书橱高下深广及数目尺寸,俱含六数。各橱形体阔大,橱上书橱编号,都是双开门的,横隔为4,只有第一至第五号橱只有3格。其中第二至第五橱以“日月星辰”编号,以上五号专藏爱新觉罗·弘历奖给天一阁的《图书集成》。书橱围起来的空间中,设有椅案,案上陈列弘历奖给天一阁的《平定回部得胜图》《历代帝王名臣像》及《范文正公墨迹》。第六至第十橱以“温良恭俭让”编号,所藏大部为各地方志。第十一至第十四橱以“仁义礼智”编号,这四橱所藏各类书籍兼有。其余第十五橱至第二十二橱,以“信角亢氐房心尾箕”编号。藏书楼建成时,这8橱当藏有书籍。至民国十九年(1930)钱南扬重登此楼时,这8橱中已是空的。《天一阁之现状》一文所记天一阁共有书橱22口。
范钦将天一阁作为自己的藏书之所。他的藏书中,有相当部分是手抄的海内异本。这些手抄本有些在他宦迹所至之处抄录,也有建阁后抄录。此外,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据《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统计,范钦当时收集的明代地方志多达415种,比《明史·艺文志》著录还要多。天一阁现存的271种明代地方志中,海内孤本占164种。明代文献的另一部分是登科录,明代共开89科,天一阁藏有首科洪武四年(1371)会试录和进士登科录,其中,建文二年(1400)会试录和进士录极为罕见。目前天一阁犹存明代科举录370种,占全国现存明代科举录总数的80%,其中90%以上为海内孤本。
第三节 书楼形制和园林
书楼形制
天一阁的主建筑是藏书楼。范钦建阁后,书楼前后就建起平台和假山,楼前平台与假山之间为水池。共占地约840平方米,其中书楼占地为281平方米。书楼坐北朝南,为六楹木结构建筑,其梁柱都使用松木和杉木等木材,楼分上下两层,楼上1间,楼下共6间,取“地六成”之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出自汉朝郑玄注《易经》注释,按照五行学说,水能克火,范钦希望以“天一地六”的形式,以水克火,避免火灾。西偏一间,安设楼梯。东偏一间,以近墙壁恐受潮湿,并不贮书。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屋顶为硬山式,纯用砖甃。藏书楼楼下为厅事,楼上为藏书处。楼上正中有匾,题“宝书楼”三字,为明隆庆五年(1571)郡守东粤王相原所书。这块匾前面,还有清道光二十年(1840)经学家阮元(详见本编第六章第一节)所题匾额,上书“天一书藏”四字。民国二十三年(1934),天一阁重修,竣工后阁内式样一切仍遵旧式,新配木料多用花梨、杉木、银杏之类,绝未加入洋松。钩阑改用乌老雅绿石,堂前门及后挂面,俱加菱窗。中间照壁门八扇围屏式,前刻黄梨洲《天一阁藏书记》,后刻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阁下藻井,特请画师袁建人手绘,其彩色图案仿宋李明仲《营造法式》。《重修天一阁初步工程记》(刊于《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第三卷第六期)称其为“海内绝无而仅见者”。
1974年,市政府拨专款对天一阁藏书楼已被白蚁蛀空的前内柱、檐柱和楼板等进行大修。1977年,国家投资建造新书库。新书库由市设计院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专家审议,在设计时,特别注意吸取天一阁古建筑的优点,方向朝南,前后开窗,二楼、三楼库房各通为1间,以利通风防潮;两旁砖墙作壁,以利防火;屋顶用小青瓦,筑马头墙,力求与周围古建筑相协调。1981年2月竣工。新书库是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使用面积980平方米,可贮存30万卷图书,原“宝书楼”上藏书陆续搬入新建书库。现在“宝书楼”已不存放书籍,但仍放书橱一架以供登楼者观看。
园林
天一阁园林由天一阁正殿前后假山园林、东园、南园3个主要部分构成。正殿前的假山园林是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增筑修缮,为庆祝天一阁建阁100年,请了能工巧匠,在天一池边用海边的礁石堆砌起假山群,增筑小桥亭榭,环植竹木。由于是用来庆祝并寄托祝愿的园林,故将假山堆砌成“九狮一象”“老人牧羊”及“福、禄、寿”的形象。“九狮一象”中,狮、象均为菩萨的坐骑,是吉祥之物;“羊”则代表财富及通财之意;“福、禄、寿”则以形似的手法来表现。“福”字体现在香樟与假山上的亭阁的结合,香樟代表“礻”,而旁边的亭阁则象征着“畐”;“禄”字则由假山与池水组成,最为特别的是,“禄”字的“彐”部分其实是将“山”字向左倒放形成;“寿”字是由一座假山形成的,外形与草书的寿字极为相似。天一阁正殿园林近看山上重峦叠嶂,高峰秀出,山下茂林修竹,曲径通幽,石兽出没其间,禽鸟飞鸣不绝;远远望去,山重水复,生机勃勃。殿后假山园林主要用于障隔正殿与尊经阁,面积虽小,却相当精巧,颇具宁波园林特色。
东园位于正殿南方,仅一墙之隔,1959年始建。4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座小桥流水的美丽花园,是明朝尚书闻渊的住宅花园。1959年翻土绿化平整土地,种植竹木,迁移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形,占地10亩。1974年将搜集到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开始续建,挖土成池,堆土成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此工程由古建专家陈从周设计。整体布局围水构筑,环园建廊,寓古迹于园林中,藏而不露,亦藏亦露。凿有大池塘,池名“明池”,与园名相合为范钦的号“东明”,以此纪念天一阁的创始者。主体建筑“凝晖堂”,系清硬山式木结构建筑。
南园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0.0094平方千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工,历时2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真隐观”,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主要景点有碑林、千晋斋、陈祠、闻祠、秦祠、状元厅、南轩、昼锦堂、水北阁,由天一阁博物馆管理。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月湖、社区、街区管理和建设、街区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政、民俗、方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月湖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