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湖街道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69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等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5
页码: 389-3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月湖街道中等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普通中学、中等师范、职业技术学校、部分学校简介等。
关键词: 月湖街道 学校教育 中等教育

内容

普通中学
  辖区内的中等教育开始于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书院渐改为学堂。1898年,宁波知府程云俶与慈溪旅沪商人严信厚等效仿上海“广方言馆”办学章程,在湖西崇教寺(今偃月街小学址)筹建中西学堂。翌年春开学,定名“储才学堂”(即宁波中学前身),开设中西课程,以培养革新图强人才为宗旨。这是宁波第一所官办新式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德馨、张世芳在西门长庚庵(今菱池街)创办宁波府女学堂(1911年停办)。
  民国十四年(1925)2月,中共宁波独立支部为掩护革命活动和培训干部,联络地方士绅张葆灵,创办启明女子中学(地址在醋务桥),由杨眉山主持校务。次年8月,改办为培英女校。民国十六年(1927)3月,培英女校与鄞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合并,改办为中山公学,杨眉山任校长,设高中部在湖西竹洲,初中部于鼎新街,首创男女同校,6月被查封。同年7月,在湖西竹洲改办为宁波市立女子中学,民国二十年(1931)改称为鄞县县立女子中学。
  民国三十年(1941)9月,日伪政权在湖西竹洲原县立女子中学址设立公立浙东中学,次年8月迁广仁街,改称为鄞县县立中学。地方人士借仓基街翰香小学址,办私立明州中学,后改为私立器贞中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8月,在湖西马衙街秦家祠堂开办私立集思中学。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县立联合中学迁回城区,并于次年1月解散。翌年,县立临时联合中学普通科改建为县立中学(宁波二中前身),先借广仁街原三一中学校舍复校,后迁至月湖竹洲;商科在北大路91号旧址复校,仍称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师范科单独设校,称鄞县县立师范学校。校址先在月湖竹洲,后迁至湖西马衙街秦氏宗祠,又迁往鄞县西乡接待寺。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宁波市军管会分批接管原有公、私立中学,成立校务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首批接管的是两所公立学校宁波中学和鄞县县中(现宁波二中)。1952年,浙江省宁波卫生学校开办(由1925年开办的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学校与浙江省宁波医院医事技术学校合并而成),校址在广济街56号。
  1954年,云石街宁波私立崇实商校改为崇实中学。1956年,宁波市人民政府接办效实、崇实两所私立中学,并分别改名为宁波市第五中学和宁波市第二初级中学。原灵塔中心、偃月街、西郊路3所中心小学办戴帽初中,分别定名为第三、第四、第五初级中学。1959年,市第三初级中学改为镇明初级中学。是年,辖区内中等学校有第二中学、宁波卫生学校和第八中学。第二中学校址在湖西,班级数23个,学生人数1108人,教职工64人。宁波卫生学校校址在广济街,班级数12个,学生数470人。第八中学校址在云石街35号,班级14个,学生人数656人,教职工41人。1966年5月,镇明初级中学改为宁波市第九中学。1969年,筹建中的云石半工半读初级职业中学改为宁波市第十一中学。
  从20世纪70年代至2001年,辖区内有普通中学2所:宁波市第二中学和宁波市第十一中学。2002年,宁波市第十一中学、宁波市第二中学初中部和东恩中学合并,校名为东恩中学,校址迁往灵桥路164号原宁波中学址。
  2015年,辖区内普通中学有宁波市第二中学。学校有班级数24个,学生人数1021人,教职工109人,建筑面积20206.8平方米,校址在月湖竹洲和共青路20号。
  中等师范
  辖区内师范教育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府城士绅张美翊、陈训正向宁波知府建议并获准在月湖书院旧址(今月湖饭店)首创宁波府师范学堂,首届招生30名,监督孙绍康。这是全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堂。开办初设一年制简习师范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增设初级完全师范班,次年有完全师范科。
  民国元年(1912),学堂、书院改称学校,宁波府师范学堂改名为宁波师范学校。同年,三一书院附设师范科。是年2月,宁属六邑人士在月湖竹洲办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为施国祺,学制5年(预科1年,本科4年),招收对象为高小毕业女学生,首届招生17人。民国十年(1921)4月,张雪门、杨菊庭等人为解决幼稚园教师缺乏,发起募捐,于翌年2月创办两年制宁波湖西幼稚师范学校(地址在湖西马衙街),校长为张雪门,学制2年。这是国人自办的国内最早的幼稚师范学校之一。首届招生12名,并附设幼稚园。学生毕业后,因办学经费困难,学校停办。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鄞县县立联合中学迁回城区并于次年1月解散。师范科单独设校,称鄞县县立师范学校,校址先在月湖竹洲,后迁湖西马衙街秦氏宗祠,最后迁往鄞县西乡接待寺。1949年并入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
  职业技术学校
  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称实业教育。
  20世纪50至70年代,辖区内的职业技术教育种类主要有商业会计、护士职业、农业职业等。1978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宁波卫生学校建于1951年。原址为清代的提台衙门,民国时曾为宁波防守司令部,1951年建为市第一医院附属医事技术学校,1952年由省政府、卫生厅定名为宁波卫生学校,驻广济街50号。20世纪80年代设医士、产医士、检验士、护士4个专业,教工170人,学生600人。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化学、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病理、药理、解剖与生理、细菌学内外科、儿科、妇产科、传染病皮肤科、性病科、卫生勤务五官科、护理(营养学)。
  1958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境内发展了一批农业职业学校,1961年调整时停办。1960年,市轻工业局化工技工学校创办,校址在镇明路郁家巷。
  “文化大革命”中,辖区多数职业技术学校裁撤。1969年下半年,除卫生学校、农业学校外,其余均停办。1972年,商业学校复设。1978年起,中等技术、技工学校恢复发展。
  1979年4月,浙江宁波商业技工学校开办,前身是1972年创办的宁波商校烹饪专业,校址在共青路18号。1980年,宁波市第十一中学职高班创办,在校学生89人,累计毕业生数119人。1990年,辖区内技工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有浙江宁波商业技工学校、宁波市轻工技工学校、浙江宁波卫生学校、宁波第一医院护士学校等。
  部分学校简介
  宁波市第二中学 前身为建于民国元年(1912)的“旧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后设初中部),校址在月湖竹洲。民国十六年(1927),北伐军光复宁波。3月,“女师”与培英女校合并为中山公学,高中部设于竹洲。同年6月,中山公学遭封闭。7月,改办为宁波市市立女子中学。民国二十年(1931),撤市立女子中学,改名为鄞县县立女子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迁往鄞西黄古林,民国三十年(1941)9月,与鄞县商校、鄞县简易师范共建鄞县临时联合中学。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联中”迁回宁波,普通科改建为鄞县县立中学。1949年5月,宁波解放,7月学校被市军管会接管,翌年2月改名为“宁波市市立中学”。1952年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54年改今名。学校校风严谨。1984年,围绕“从严求实”的校风提出“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16字教风和“勤奋学习、尊师守纪、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的16字学风。1986年,提出“高质量、严要求、有特色”的办学目标。2001年,学校制定“十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确立创“省一流、有特色”省级重点中学办学目标,2006年通过省一级重点中学评估。
  大革命时期,中山公学由中共宁波地委书记杨眉山任校长。竹洲“师竹楼”是中共宁波地下党活动中心。恽代英、罗亦农、张秋人、宣中华等先后到校指导革命活动和教育工作。学生中涌现了一批像陈修良、朱贻荫(朱枫烈士)、美籍华人著名作家於梨华等杰出人才。百多年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3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科院原院长、两院院士路甬祥,建设部原部长叶如棠,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戴漠安,发明女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获得者、有杰出贡献科学家徐锦航,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励名强,国家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原司长罗精奋,卫生部中药评审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沈自尹、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仲殊等。
  学校现为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2012—2015),全国示范家长学校(2012),浙江省首批示范性高中,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8—2015年,曾荣获“浙江省首批文明学校”“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浙江省先进家长学校”“浙江省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浙江省高中证书会考先进学校”“宁波市文明单位”“宁波市五四红旗团委”等省、市荣誉近百项。
  学校现占地面积27835.6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6.8平方米。在职在编教职工109人,专任教师95人,其中高级教师57人,中级教师34人,初级教师4人,中高级职称占教师人数的96%。至2015年,有班级数24个,学生1021人。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月湖街道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月湖、社区、街区管理和建设、街区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政、民俗、方言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宁波市第二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月湖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