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校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湖街道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68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学校教育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14
页码: 380-3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月湖街道学校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
关键词: 月湖街道 学校教育

内容

月湖境内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初等教育。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即有小学堂创办,民国时期初等教育逐步发展,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有小学5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等教育发展迅速,最多时有10所小学,但规模较小,且不均衡,每校有200—700名学生不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学多次撤并、调整、优化。至2015年底,月湖街道有小学2所,在校学生4200余人。
  第一节 幼儿教育
  月湖境内的幼儿教育始于民国七年(1918)8月,当时称“蒙养园”,民国十一年(1922)“蒙养园”改为“幼稚园”。是年2月,中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张雪门等人创办的湖西幼稚师范学校附设湖西幼稚园招收幼儿20余人。民国十九年(1930),有翰香幼稚园、郧西幼稚园、云石(原星萌)幼稚园、山幼稚园。抗日战争宁波沦陷期间,幼稚园全部停办。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幼稚园”改称“幼儿园”。1952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草案)》,指出幼儿园应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养工作,使用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幼儿教材。1956年,幼儿教育实行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企事业单位、街道居民区都可办幼儿园,境内有了宁波市第二幼儿园、宁波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宁波市教工幼儿园等一批幼儿园。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被破坏,幼儿园也每周开设6节毛泽东思想教育课,幼儿每天早晨也读《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
  1978年后幼儿教育恢复发展,1980年起,提倡国家、集体、个人办幼儿教育。1981年,试行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设置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6门课程。1984年11月,宁波市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市第二幼儿园史娴红当选为第一届幼儿教育研究会副会长。1989年6月,国家教委颁布《幼儿园工作教程》,重申幼儿园是对3岁以后学历教育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境内幼儿园一般为3年制,每年秋季招生。对烈士子女、家中无人照顾、残疾人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予以照顾。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设置的幼儿园,除招收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外,有条件的也向社会开放。至1989年底,境内有宁波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宁波市第一医院幼儿园、宁波线厂幼儿园、镇明区湖西幼儿园、云石幼儿园等一批幼儿园。
  1991年,宁波市外经贸幼儿园创办,原址在三板桥巷10号,幼儿园实施双语教育,从外聘教师到配备专业英语教师,初步形成英语教学特色,1997年迁往筱墙巷22号。1993年3月合作幼儿园停办。从1999年开始,为适应幼儿入学年龄的降低,境内幼儿园开始招收由3周岁半调整到3周岁的幼儿入园,部分幼儿园进行“托幼一体化”探索,2周岁或2周岁半的幼儿也可以入园,单独编为小小班或幼托班。从2000年开始,辖区内各小学停办学前班。
  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7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本课程。宁波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教育游戏化、游戏教育化”的游戏课程,强调幼儿自发生成、自愿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建构,注重课程内容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至2015年,月湖辖区内幼儿园有宁波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地址在长春路96号)、宁波市第二幼儿园(地址在解放南路111弄4号)、宁波市德财幼儿园(地址在小沙泥街)。
  辖区内幼儿园简介
  宁波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 前身为宁波地专机关幼儿园。1955年1月创办,首任园长为王之文。曾改名为培红幼儿园、天一幼儿园,1984年改为宁波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隶属于宁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幼儿园确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求创新、以科研求突破”的目标,形成“健康教育”与“游戏化课程小班化教育、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办园风格。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幼儿园”,2003年被评为“宁波市首批六星级幼儿园”“市现代化建设达纲幼儿园”,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级一类幼儿园”,2014年被评为“浙江省体育示范幼儿园”,2015年幼儿园共青团支部被评为“浙江省青年文明号”。园址在长春路96号,占地面积3560平方米,建筑面积3555平方米。2009年,该园和宁波市高新园区教育文体局合作承办“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高新区分园”,位于高新区科新路59号,占地面积2587平方米。至2015年底,总园有12个班级,幼儿308名,分园9班,幼儿241名,教职工总数95人,其中编制内39人,社会用工56人。教师中高级教师16名,高级保育教师7名,有市教坛中坚1名,市级优秀教师1名,市级教坛新秀4名,区级骨干教师4名,区级学科骨干2名。
  宁波市德财幼儿园 宁波市德财幼儿园是旅日华侨卢德财先生捐资建造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于1988年10月落成。园宿建筑面积1190平方米。随着幼教事业改革和创新,该园环境、设施逐步得到美化和完善,被市教委和物价局核定为三星级幼儿园。幼儿园共有教职员工31名,90%教师已获得大专文凭,部分教师大专在读,其余教职工都有正规的上岗证。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幼儿园荣获“浙江省爱国卫生达标单位”“海曙区文明卫生单位”“海曙区文明先进单位”“海曙区帼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还荣获宁波市幼儿体操一等奖、韵律操三等奖;在历届海曙区苗苗杯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有3名幼儿在跨国书法绘画比赛中获铜奖、佳作奖,有2名幼儿考取上海芭蕾舞团。
  第二节 初等教育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颁布《钦定小学堂章程》,宁波国人自办的小学堂开始发展。宁波知府高英在城区内创办南城、西城、北城小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二年间(1902—1910),辖区内有新建和改办的小学堂。
  发展概况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城小学堂(地址在湖西竹洲今二中址)创办,创始人高英。三十二年(1906)南城小学堂改名为“崇正小学堂”。三十二年(1906),县立高等小学堂(地址在山街廿四间)创办,创始人高子勋;翰香小学堂(地址在仓基街陈氏宗祠)创办,创始人陈隆泽;宁波府女学堂(原菱池小学址)创办,创始人陈德馨、张世芳。三十四年(1908),柳汀小学堂(地址在柳汀街关帝庙对面)由柳汀义学改办,创始人徐蔚如。清宣统三年(1911),轫初小学堂(原址在新桥头,后移至今冷静街)创办,创始人盛薪翘。
  民国时期,初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但规模较小。民国元年(1912),教育部颁发《小学校令》,学堂称学校。宁波府女学堂改为育德第二校(地址在西门菱池街)。民国二年(1913)春,开办县立贯桥初级小学,地址在贯桥关帝庙内;县立梅园初级小学,地址在梅园巷梅园庙内;县立湖亭初级小学,地址在湖西湖亭庙;民国八年(1919),王丙庆办私立丙庆女校,地址在白果巷,民国十一年(1922)兼收男生,改称私立丙庆小学。民国十八年(1929),统一学校名称,办有高级者称小学,只办初级者称初级小学,县、区立小学原以数字排列者改为以所在地地名命名之。私立小学同名的限期更改。是年,开办私立云石小学,地址在云石街东堂庙。民国十九年(1930),城区分为6个学区,第三学区(市西南)中心小学是市立山小学,地址在山街廿四间。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933—1935),月湖辖区小学有鄞县县立山小学,校址在山街廿四间,创办人高子勋,由山书院改办;私立陈氏翰香小学,校址在仓基街陈氏宗祠,创始人陈隆泽,由翰香书塾改办;县级梅园初级小学,校址在梅园巷梅园庙内,创办人李彭龄(校长);县立湖亭初级小学,校址在湖西湖亭庙,创办人城自治;私立云石小学,校址在云石街东堂庙,创办人范恒毅。民国二十四年(1935)6月,鄞县举行一次小学自然实验竞赛,县立山小学、私立翰香小学均有一名学生获小组第一名。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军一度入侵镇海,宁波形势紧张。为应付紧张局面,鄞县县政府制定市中心区小学疏散移乡设置的办法和补充办法,并发文通知市区各校执行。下半年,翰香小学在鄞县樟村设分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下半年起,根据教育部《国民教育实施纲要》精神,推行国民教育制度,实施政教合一新体制,各小学设小学部、民众教育部,把儿童教育和民众教育合二为一。布局调整后,辖区内中心国民学校有两所:鄞县湖西镇中心学校,原校名县立醋务桥小学,地址在偃月街;鄞县湖东镇中心学校,原名县立山小学,地址在云石街。民国三十年(1941)4月,日军占领城区,宁波沦陷。这两所镇中心小学被日伪控制,推行奴化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政府接管整顿曾被日伪控制的学校,小学教育一度复苏。但随着内战扩大,小学教育又趋萎缩。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市军管会对学校采取“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方针。是月,市军管会接管辖区的长春中心小学(偃月街小学)、镇明中心小学两所公立小学。1952年,所有学校更改校名。辖区内的宁波市立月湖第一中心小学改为宁波市镇明区第二中心小学,宁波市立月湖第二中心小学改为宁波市镇明区第三中心小学,宁波市民办仓桥小学改为宁波市白水巷小学,宁波市民办柳汀小学改为宁波市民办柳汀街小学,宁波市民办湖西小学改为宁波市湖西小学,宁波市私立忠义初级小学改为宁波市镇明路小学。
  1956年1月20日,市政府把镇明区内12所私立小学和聋哑学校改为公立。辖区内的私立翰香小学改为宁波市仓基街小学,私立乐群、永济初级小学改为宁波市月湖第一中心小学分部,私立继述小学改为宁波市菱池街小学,私立民光初级小学改为宁波市平桥初级小学。是年10月,市区举行第一次航空模型比赛,市月湖第一中心小学(现镇明中心小学)获小学组第一名。1957年7月开始,各街道开办一批民办小学,辖区有仓桥小学、县学小学、湖西小学。是年10月,月湖辖区有小学11所:宁波市第二中心小学(镇明中心)、宁波市白水巷小学、宁波市仓基街小学、宁波市平桥街小学、宁波市偃月街小学、宁波市菱池街小学、宁波市书院巷小学、宁波市柳汀街小学、宁波市民办县学小学、宁波市民办湖西小学、宁波市民办仓桥小学。1961年,市教育局确定全市18所重点小学,辖区内偃月街小学(市住宿制小学)位列其中。1962—1963年,月湖辖区内小学有海曙区中心小学(山街1号)、书院巷小学(书院巷33号)、柳汀街小学(柳汀街59号)、白水巷小学(白水巷6号)、菱池街小学(菱池街14号)、平桥小学(镇明路670号)、民办仓桥小学(紫金巷39号)、民办湖西小学(马衙街48号)、偃月街小学(偃月街120号)、仓基街小学(仓基街25号)。
  1980—1981年,月湖辖区内小学有镇明区中心小学、广济街小学、平桥小学、仓基街小学、偃月街小学、书院巷小学、仓桥街小学。1980年12月,宁波市举行首届中小学无线电收音机制作比赛,仓基街小学获小学女子组第一名。
   1983年,翰香小学按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特长开设书法、绘画、武术、小足球等兴趣小组。其中书法组培养了许多书画尖子,有47人分别在区、市、省、全国比赛中获奖,人民日报还刊登有关新闻照片。1983年后,镇明中心小学建立班校两级兴趣小组,有写作、故事、书法、数学、绘画、气象、养殖、田径等,设立了鼓号队、游泳队等,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率达100%,还建造了宁波市第一个儿童乐园,宁波市第一个校游泳池。镇明中心小学学生董晶晶的作文《我送老师上北京》和李海的绘画作品获省三等奖,陈华获全国国际和平年(1986年)电子琴比赛二等奖,王俊获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
  1988年,市青少年宫为广济中心小学学生石磊举办个人油画展,中央电视台对此做了报道。是年6月,平桥小学并入偃月街小学。此时,月湖辖区内小学有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宁波市翰香小学、宁波市偃月街小学、宁波市书院巷小学、宁波市仓桥小学、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1993年7月,仓桥街小学并入翰香小学。同年,镇明中心小学在省小学生游泳、传统项目学校运动会上获团体第一名。1994年10月,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创办。1993—2008年,镇明中心小学在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有8届保持田径总分第一名。规模为12个班级的偃月街小学6届次获田径总分第二名。在2001年第18届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广济中心小学7项次破区纪录,学校获田径总分第一名。1995年,镇明中心小学获得省传统学校游泳比赛团体总分第二名。
  1998年海曙区学校布局调整,先后撤并8所学校。其中辖区内书院巷小学并入偃月街小学;大梁街小学并入广济中心小学,并在大梁街设分部。2003年,广济中心小学在联丰四季苑创办实验校区,纳入中心一体化管理。2004年9月,镇明中心小学在南都花城建立实验校区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2005年,广济中心小学举办第一届小太阳节(书画节)。
  2008年,月湖辖区内小学有镇明中心小学、翰香小学、偃月街小学、广济中心小学、爱菊艺术学校。
  至2015年底,月湖辖区小学有2所:镇明中心小学、广济中心小学。
  课程设置和教育改革
  民国十一年(1922),教育部颁布《小学课程纲要》,对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四二分段制”,课程也作了相应的修改,设国语、算术公民、卫生、历史地理(后4科初等小学合为社会科)、自然体育、音乐、手工和图画(后分别改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科)。当时翰香小学注重国语、英语、算术,国语注重文言文,高年级选读《左传》《论语》《孟子》和《古文观止》,还自编自印教材,如《高级国语补充读物》,选入《桃花源记》等传统名篇。民国二十一年(1932),山小学被鄞县教育局定为担任中心教练、科学表现、儿童自治、复式教学等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
  1955年9月,辖区内学校执行教育部新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一至四年级体育课从每周1节增加到2节。1958年,各年级增加生产劳动课,一、二年级进行手工劳动,三、四年级进行校内生产劳动和手工劳动,五、六年级参加生产劳动。1959年,镇明中心小学学生还参加大办钢铁、炼小高炉、填河劳动等。1961年,市教育局确定偃月街小学(市住宿制小学)为全市重点小学。1963年,城镇试行中共中央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镇明中心小学被定为省试点单位。1976年,广济中心小学创办少体班。1983年7月,省颁布《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恢复六年制。1984年,广济中心小学创办文艺班。是年9月起,镇明中心小学开展低幼衔接、电化教育、自然常识、英语口语及体育课高段男女分班,低段增设唱游课等多项教改实验,同年11月得到来甬考察教改情况的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等领导的肯定,中央教科所为该校提供自然常识实验课本。
  1985年,镇明中心小学以“三面向为指导积极开展教育改革”的经验,在宁波市区中心校长会议上作介绍,并被编入《宁波市教育改革经验集》。
  1984—1985年,宁波师范附小、镇明中心小学、海曙中心小学等学校先后开展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1987年秋,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在海曙区内各小学普遍推广。1989年起,全部恢复六年制。1990年以后,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法。镇明中心小学进行弹性教学实验。1999学年起,小学新生入学年龄提前到6周岁。
  2002年,遵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海曙区教育局开发和设置地方课程。从秋季起,将“小学法制教育”列入三至六年级课程。把“我爱月湖”列入一至六年级课程。此外,各小学五至六年级学生每学期安排半天劳动实践课,内容为陶艺、烹饪、精细木工、手工制作等。2008年9月起,镇明中心小学总部、广济中心小学总部、翰香小学、解放南路小学、偃月街小学和与其对口的东恩中学改为“五四”制试点学校。
  小学简介
  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 学校前身为山书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停办。三十二年(1906)正月,学校开办,校舍由山书院改建,定名鄞县县立高等学堂,校长冯丙然,编制单式11学级,6个学年,有教职员工20人,学生488人。
  民国二年(1913),学校改名为鄞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民国十六年(1927)改称为宁波市第一小学。民国十八年(1929)8月,改名为宁波市山小学。民国二十年(1931)2月,宁波市废,重隶鄞县,学校改名为县立山小学,有教职员工21人,班级11班,并附设幼稚园。
  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学校改名为湖东中心小学,下属14所小学。1949年5月宁波解放,学校改名为宁波镇明中心小学,有15个班级,800名左右学生。
  1950年6月,宁波市第一个少年儿童队组织在该校建立(宁波地区建队试点单位)。1952年,学校改名为宁波市月湖第一中心小学。1957年,学校改名为宁波市第二中心小学,1958年又改名为镇明中心小学。
  1962年被列为市重点小学。次年,为贯彻《浙江省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即“小教四十条”,被列为省试点单位。是年,全市掀起“学雷锋、树新风”活动,镇明、江东、江北三所中心小学在当年度第一学期做好事4万余件。1963年被定为贯彻《浙江省全日制小学暂行条例》省重点试行单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作组进驻学校,9月中旬起,学校停课闹革命,校长被批斗,校歌等作为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东西进行批判,学校一度出现无政府状态。1968年下半年,学校由“停课闹革命”转入“复课闹革命”,教工实现“大联合”,成立“大联会”,教育秩序逐渐稳定。
  1978年下半年,学校进行学制改革,六年制改为五年制,至1981年又恢复六年制。1982年,教师孙曾佑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优秀教师。1983年,学校建造全市第一个儿童乐园。园内有假山、喷泉、金鱼池、五角亭,错落有致,设计精巧;还有水车、秋千、滑梯、浪船、旋转器等各种活动器具;还种植桃树、黄杨、梧桐、樟树、石榴和广玉兰等多种树木。1984年3月,镇明、海曙两区合并,学校划归海曙区文教局管辖。1985年,香港甬江联谊会邹星培副会长一行参观学校,捐资人民币3000元购买图书。同年,学校在宁波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平之热情关怀、支持下创办少儿音乐班。1985年,学校被列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田径游泳学校。
  1986年8月,学校有教职工52人,班级20个,学生1064人。学校占地面积10.3亩,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是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体育(游泳)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学校曾向市、省及国家队输送游泳运动员60余人,田径运动员20人。1992年,建造4号教学楼,面积1596平方米,投资160万元。 2000年,学校拆迁儿童乐园东侧民宅11户,赔偿144万元,建造3号教学楼,面积1769平方米,投资160万元。同年,学校进行大规模装修,耗资110万元。是年,学校成立教科室,建立规范的教育科研五项管理制度,即专家指导制度、队伍培养制度、课题论证制度、成果交流制度和奖励推广制度,有效提升教师教研水平和办学质量。2004年,学校拆迁原宁波轻工技术学校,赔偿545万元,扩建运动场3200平方米,投资273万元。是年,南都花城小区配套小学落成,占地面积1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划归学校作为实验校区,总投资1200万元。9月1日开学,招收一年级4个班,学生135人。同年,宁波旅港同乡会捐赠50万元投资实验校区行政楼。2005年10月24日,由澳门同胞、上海银润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春荣先生捐赠100万元改建的“华琴体艺馆”揭牌仪式在学校(总部)隆重举行。
  至2015年,学校有图书46853册,多媒体设备38套,移动式设备1套,计算机教室4个,计算机319台(教师每人1台),校园广播系统2套,闭路电视1套(卫星天线接收),外线电话13部,学生公用电话2部,校车1辆,内部电话室室通。学校重点部位均安装电子防盗系统,并与“110”连通。学校总固定资产为1772万元,校址在云石街52号,总占地面积25798平方米(含分校)。有46个教学班,2105名学生,在职教职工106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5名,小学高级教师43名。有市级名师1名,省教坛新秀3名,市教坛新秀13名。
  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 原名宁波市广济街小学,创办于1964年,首任校长为王尚美。校舍占地6.3亩,建筑面积2568平方米,校舍落成后,是年秋季开学。并确定分别从镇明中心小学、偃月街小学、大梁街小学、白水巷小学、灵塔中心小学等学校抽调二一六年级共11班学生到广济街小学(由于学校校舍尚未竣工,故这11班学生暂时留在原校上课)。同时学校首次公开对外招收一年级新生4班(也先暂借大梁街小学等其他学校上课)。这样,广济街小学初始的办学规模为15个班。次年2月,学校校舍全部竣工落成,暂借外校上课的15个班700多名学生搬入新校舍,广济街小学正式开校,当时学校有21名专任教师。
  1971年,宁波市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广济街小学按街道辖区与大梁街小学、平桥小学、县学小学(民办)等4所小学组成县学学区。1972年,因宁波市学校布局调整,柳汀街小学、灵塔中心小学、县学小学部分班级相继并入,学校规模扩大。1976年,宁波市要求部分小学“戴帽”办初中班,广济街小学办了两班初中班,初一时在广济街小学上课,初二时由于教师无法胜任教学化学、物理等初中课程,所以学生移至宁波九中上课。原来带班教师也跟到九中上班,部分初中课程则由九中教师帮助执教,到该两班初二毕业(当时初中、高中均为二年制)后,几位带班教师仍回原校。同年,学校还试办“少体班”,并组建成立“广济小红花艺术团”,开展文体特色教育,在宁波市产生较大的影响。
  1978年,宁波市撤销以街道辖区划分的学校,广济街小学仍回归隶属于镇明学区,同时,学校被确定为宁波地区首批重点小学。1980年,学校被定为宁波市第一所对外开放学校,先后迎送、接待来自欧、亚、美、澳等世界各国几十批次的来访外宾及港澳地区代表团。1984年,成立“广济学区”,广济街小学更名为“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下辖9所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弱智特殊学校。是年,创办“文艺班”,首批招生30名,至此,学校办学规模为19班(18个普通班、1个文艺班),有48名专任教师,近千名学生。
  1988年,为适应学校文艺特色教育的需要,由宁波市政府、市教委、市外办、区文教局共同拨款,筹建“文艺楼”,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1990年,文艺楼竣工落成,组建“宁波市红领巾艺术学校”,附设于广济中心小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广济中心小学办学规模扩至24班(广济中心小学18班、红领巾艺术学校6班),1200多名学生。1994年,香港爱国同胞孔爱菊女士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另建校舍,将宁波市红领巾艺术学校迁出,独立运行,易名为“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
  1997年,经多方争取,由美籍华人陈绍华先生提议,美国FNT基金会捐赠人民币500万元,市、区两级政府拨款300万元,对校舍进行改扩建。1999年8月,改扩建的新校舍竣工落成,学校(包括设在原大梁街小学的分部)共占地12.6亩,总建筑面积11319平方米,办学规模增至31个教学班,有74名专任教师,1500多名在校学生。并附设哲英书画学校。由于学校地处宁波市中心地段。场地狭小难以发展,经海曙区教育局审核批准,于2003年在联丰世纪苑设立实验校区供试“一校两址”集团化办学模式。FNT基金会再次捐助120万元人民币用于实验校区的设施购置。至2007年,实验校区规模达到23班,并取得较为成熟的“一校两址、平行管理”的办学经验。至此,广济中心小学的办学规模增至48个班(广济街校区25班)。
  2006年,根据宁波市的整体规划,市政府将广济街北侧,市老年大学西侧近10亩地划拨给学校,并由区政府拨款8900万元扩建文体中心。2012年正式投入试用。同时,宁波偃月街小学并入广济中心小学,学校办学规模扩大至53个教学班。2014年8月,学校办学规模调整至51班,2154名学生,129名专任教师。
  第三节 中等教育
  普通中学
  辖区内的中等教育开始于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书院渐改为学堂。1898年,宁波知府程云俶与慈溪旅沪商人严信厚等效仿上海“广方言馆”办学章程,在湖西崇教寺(今偃月街小学址)筹建中西学堂。翌年春开学,定名“储才学堂”(即宁波中学前身),开设中西课程,以培养革新图强人才为宗旨。这是宁波第一所官办新式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德馨、张世芳在西门长庚庵(今菱池街)创办宁波府女学堂(1911年停办)。
  民国十四年(1925)2月,中共宁波独立支部为掩护革命活动和培训干部,联络地方士绅张葆灵,创办启明女子中学(地址在醋务桥),由杨眉山主持校务。次年8月,改办为培英女校。民国十六年(1927)3月,培英女校与鄞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合并,改办为中山公学,杨眉山任校长,设高中部在湖西竹洲,初中部于鼎新街,首创男女同校,6月被查封。同年7月,在湖西竹洲改办为宁波市立女子中学,民国二十年(1931)改称为鄞县县立女子中学。
  民国三十年(1941)9月,日伪政权在湖西竹洲原县立女子中学址设立公立浙东中学,次年8月迁广仁街,改称为鄞县县立中学。地方人士借仓基街翰香小学址,办私立明州中学,后改为私立器贞中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8月,在湖西马衙街秦家祠堂开办私立集思中学。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县立联合中学迁回城区,并于次年1月解散。翌年,县立临时联合中学普通科改建为县立中学(宁波二中前身),先借广仁街原三一中学校舍复校,后迁至月湖竹洲;商科在北大路91号旧址复校,仍称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师范科单独设校,称鄞县县立师范学校。校址先在月湖竹洲,后迁至湖西马衙街秦氏宗祠,又迁往鄞县西乡接待寺。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宁波市军管会分批接管原有公、私立中学,成立校务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首批接管的是两所公立学校宁波中学和鄞县县中(现宁波二中)。1952年,浙江省宁波卫生学校开办(由1925年开办的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学校与浙江省宁波医院医事技术学校合并而成),校址在广济街56号。
  1954年,云石街宁波私立崇实商校改为崇实中学。1956年,宁波市人民政府接办效实、崇实两所私立中学,并分别改名为宁波市第五中学和宁波市第二初级中学。原灵塔中心、偃月街、西郊路3所中心小学办戴帽初中,分别定名为第三、第四、第五初级中学。1959年,市第三初级中学改为镇明初级中学。是年,辖区内中等学校有第二中学、宁波卫生学校和第八中学。第二中学校址在湖西,班级数23个,学生人数1108人,教职工64人。宁波卫生学校校址在广济街,班级数12个,学生数470人。第八中学校址在云石街35号,班级14个,学生人数656人,教职工41人。1966年5月,镇明初级中学改为宁波市第九中学。1969年,筹建中的云石半工半读初级职业中学改为宁波市第十一中学。
  从20世纪70年代至2001年,辖区内有普通中学2所:宁波市第二中学和宁波市第十一中学。2002年,宁波市第十一中学、宁波市第二中学初中部和东恩中学合并,校名为东恩中学,校址迁往灵桥路164号原宁波中学址。
  2015年,辖区内普通中学有宁波市第二中学。学校有班级数24个,学生人数1021人,教职工109人,建筑面积20206.8平方米,校址在月湖竹洲和共青路20号。
  中等师范
  辖区内师范教育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府城士绅张美翊、陈训正向宁波知府建议并获准在月湖书院旧址(今月湖饭店)首创宁波府师范学堂,首届招生30名,监督孙绍康。这是全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堂。开办初设一年制简习师范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增设初级完全师范班,次年有完全师范科。
  民国元年(1912),学堂、书院改称学校,宁波府师范学堂改名为宁波师范学校。同年,三一书院附设师范科。是年2月,宁属六邑人士在月湖竹洲办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为施国祺,学制5年(预科1年,本科4年),招收对象为高小毕业女学生,首届招生17人。民国十年(1921)4月,张雪门、杨菊庭等人为解决幼稚园教师缺乏,发起募捐,于翌年2月创办两年制宁波湖西幼稚师范学校(地址在湖西马衙街),校长为张雪门,学制2年。这是国人自办的国内最早的幼稚师范学校之一。首届招生12名,并附设幼稚园。学生毕业后,因办学经费困难,学校停办。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鄞县县立联合中学迁回城区并于次年1月解散。师范科单独设校,称鄞县县立师范学校,校址先在月湖竹洲,后迁湖西马衙街秦氏宗祠,最后迁往鄞县西乡接待寺。1949年并入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
  职业技术学校
  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称实业教育。
  20世纪50至70年代,辖区内的职业技术教育种类主要有商业会计、护士职业、农业职业等。1978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宁波卫生学校建于1951年。原址为清代的提台衙门,民国时曾为宁波防守司令部,1951年建为市第一医院附属医事技术学校,1952年由省政府、卫生厅定名为宁波卫生学校,驻广济街50号。20世纪80年代设医士、产医士、检验士、护士4个专业,教工170人,学生600人。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化学、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病理、药理、解剖与生理、细菌学内外科、儿科、妇产科、传染病皮肤科、性病科、卫生勤务五官科、护理(营养学)。
  1958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境内发展了一批农业职业学校,1961年调整时停办。1960年,市轻工业局化工技工学校创办,校址在镇明路郁家巷。
  “文化大革命”中,辖区多数职业技术学校裁撤。1969年下半年,除卫生学校、农业学校外,其余均停办。1972年,商业学校复设。1978年起,中等技术、技工学校恢复发展。
  1979年4月,浙江宁波商业技工学校开办,前身是1972年创办的宁波商校烹饪专业,校址在共青路18号。1980年,宁波市第十一中学职高班创办,在校学生89人,累计毕业生数119人。1990年,辖区内技工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有浙江宁波商业技工学校、宁波市轻工技工学校、浙江宁波卫生学校、宁波第一医院护士学校等。
  部分学校简介
  宁波市第二中学 前身为建于民国元年(1912)的“旧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后设初中部),校址在月湖竹洲。民国十六年(1927),北伐军光复宁波。3月,“女师”与培英女校合并为中山公学,高中部设于竹洲。同年6月,中山公学遭封闭。7月,改办为宁波市市立女子中学。民国二十年(1931),撤市立女子中学,改名为鄞县县立女子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迁往鄞西黄古林,民国三十年(1941)9月,与鄞县商校、鄞县简易师范共建鄞县临时联合中学。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联中”迁回宁波,普通科改建为鄞县县立中学。1949年5月,宁波解放,7月学校被市军管会接管,翌年2月改名为“宁波市市立中学”。1952年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54年改今名。学校校风严谨。1984年,围绕“从严求实”的校风提出“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16字教风和“勤奋学习、尊师守纪、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的16字学风。1986年,提出“高质量、严要求、有特色”的办学目标。2001年,学校制定“十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确立创“省一流、有特色”省级重点中学办学目标,2006年通过省一级重点中学评估。
  大革命时期,中山公学由中共宁波地委书记杨眉山任校长。竹洲“师竹楼”是中共宁波地下党活动中心。恽代英、罗亦农、张秋人、宣中华等先后到校指导革命活动和教育工作。学生中涌现了一批像陈修良、朱贻荫(朱枫烈士)、美籍华人著名作家於梨华等杰出人才。百多年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3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科院原院长、两院院士路甬祥,建设部原部长叶如棠,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戴漠安,发明女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获得者、有杰出贡献科学家徐锦航,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励名强,国家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原司长罗精奋,卫生部中药评审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沈自尹、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仲殊等。
  学校现为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2012—2015),全国示范家长学校(2012),浙江省首批示范性高中,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8—2015年,曾荣获“浙江省首批文明学校”“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浙江省先进家长学校”“浙江省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浙江省高中证书会考先进学校”“宁波市文明单位”“宁波市五四红旗团委”等省、市荣誉近百项。
  学校现占地面积27835.6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6.8平方米。在职在编教职工109人,专任教师95人,其中高级教师57人,中级教师34人,初级教师4人,中高级职称占教师人数的96%。至2015年,有班级数24个,学生1021人。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月湖街道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月湖、社区、街区管理和建设、街区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政、民俗、方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月湖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