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业余训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52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业余训练
分类号: G812.5
页数: 28
页码: 204-2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田径、游泳、三项棋类、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等体育项目情况。
关键词: 海曙区 体育项目 业余训练

内容

民国时期域内无专门体育训练单位,运动员主要由学校体育教师课余训练和参加各级体育竞赛自然成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地体委所属训练单位——宁波市第一少体校、第二少体校、地区少体校等相继在域内建立,其专业教练亦大多长期居住和工作在域内。体育优秀苗子由学校体育教师发现特长后在启蒙训练基础上进行初选,继而就近送入市级训练单位,由专职教练每天下午课后集中训练,谓之“走训”;或录入市第一少体校实行“三集中”训练。教练择优上送省级训练单位进行试训、代训、集训等,最后正式录入省体工队进行专业强化训练。早期主要送训项目是游泳、乒乓球、“三棋”,后增加羽毛球、田径、网球、射击等。1984年区设体委后直接监管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并通过逐步增加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输送体育人才。1987年位于西郊文化路的宁波体育运动学校(中专)开办后,小学体育苗子还可由家长支持、学校推荐报考入学,专业成绩优异者向省送训或录入专业体工队继续深造,多数中专生毕业后回原籍安排任教小学体育。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域内的市级训练单位先后全部迁出,中小学生体育苗子的送训难度增大。
  1984年建局始,区体委(局)在监管好学校按大纲开展体育教学、按国家锻炼标准(今为健康标准)监测的基础上,每学年与教育部门联合举办一届全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市属中学下放区管期间为中小学生运动会)和8—10项大小球类、跳绳、踢毽子、拔河等单项比赛。1991年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始,累计各校学年度所得各项体育竞赛之总分值,对学校前10名体育教师予以表扬奖励,同时对历届小学生运动会破纪录运动员及带训教师予以同奖。1986年组队参加第十届市运动会始,对获得名次的运动员按分值进行奖励,对直接带训的教练、教师按所得分值划定比例予以奖励。2006年区局制定“输送奖”并付诸实施。
  20世纪中期开始,域内中小学校学生运动队课余训练和主要获奖项目是田径、游泳、“三棋”、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等项,其余训练项目尚有篮球、跆拳道、摔跤、健美操等。以下分别记录近30年来8种主要的训练和获奖项目。
  第一节 田径
  田径运动是以走、跑、跳跃、投掷等运动技能组成的以个人为主的运动项目。
  1845年宁波开埠通商后,现代田径运动及竞赛规则首先在教会办的学校中施行。后渐传入国立、私立中小学校。
  域内田径训练最早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宁波府中学堂建成风雨操场,开展田径训练。民国十六年(1927),省立四中(宁波中学)举行全校联合运动会,竞赛项目以田径为主,学生朱守训获男子甲组100米、200米、400米、低栏、跳远、跳高、撑竿跳高、铁饼8项第一名,赵志安、毛阿兴分获1500米和铁球第一名,径赛田赛各项初现端倪。此后,田径竞赛逐渐成为各校和各级运动会的主要比赛项目。
  民国十八年(1929)辟建的市立运动场,其田径场跑道内周长306米。民国二十四年(1935)省立四中重修田径场,为400米环形跑道,直道8道、弯道6道,成为现代田径运动在区境内发展的起始坐标。民国十七年(1928)六月市体育协进会在省立四中操场举办“宁波、鄞县联合运动会”,参加田径比赛的有中学组151人、小学组294人。田径运动已发展到大多数中小学校。
  宁波中学曾于民国十九年(1930)浙江省第一届运动大会上获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民国三十七年(1948)浙江省第六届运动大会上获径赛锦标(总分第一名);在新中国成立后历年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共获得团体和年龄组团体第一名30队次、个人金牌215枚,在有记录的21年市元旦环城长跑比赛中曾获团体第一名24队次、团体第二名7队次,获女子长跑个人第一名3人次。1964年1月,以该校为主组建的市田径代表队获省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三名,当年入选省体工队15人。1981—2002年,该校连续22次组队参加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校团体总分第一名13队次,各组别团体总分第一名9队次。师生参加历届市运动会共获各项目金牌33枚。该校历任体育教研组长是冯马兴、沈德明、李纪浩、季梅珍。该校于1989年、1998年、2001年先后3次被命名为市级田径传校。
  20世纪50年代起,域内小学基本每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1984年建局至2008年共举办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5届。其中镇明中心小学在1993—2000年获田径总分八连冠;1992—1994年3次参加市级“育才杯”田径赛,获男子、女子组团体总分第一名4队次。在2001年第十八届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广济中心小学获田径总分第一名,并有9人破6项区记录,此后至2008年共6届次获得田径总分第一名。
  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性项目,历来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和投入,新建学校的田径场地建设得到学校现代化建设制度的有效保障。域内学校(含学
  院)现有中小运动场地32片、6环道8直道体育场4片,达到每校均有运动场。场地质量亦有明显改善,近几年来投资改造塑胶田径赛场地22个,占田径场地总数的63%。
  域内田径运动的基础在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各级田径传校是田径苗子培养和输送的主要基地。20世纪下半叶,小学田径苗子主要向在域内的市级训练单位——二少体(走训制,主要教练王悌康、王雅婷)、一少体(三集中制,主要教练徐国楣)和具备田径训练条件的宁波中学(教师沈德明、李纪浩等)、市第二中学(教师水振年)、李兴贵中学(教师干俊伟)输送和提高。1984年至2006年的22年间,区体、教两部门联合评定和命名区级田径传校24所次,市体、教两部门命名的市级田径传校12所次。
  1949年至1990年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最高成绩记录表上载:1987年5月区儿童女子组4×100米接力55秒9,1989年6月区儿童男子组4×100米接力53秒5,1990年4月儿童女子组周静波100米13秒3,10月儿童男子组包俊跃100米12秒2,均创市小学生相关项目成绩历史最高纪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区在市级比赛中获金牌的高峰期。1973年至2007年共9届市运动会上,计获田径实时金牌167枚,平均每届约获19金。
  1973年第七届市运动会上,域内各中学、小学学区和原海曙队计获田径金牌84枚,占田径金牌总数的55.6%。
  1人破1项省纪录:市第五中学卢国裕男子田径五项全能成绩为2558分。
  4人破4项市成年组纪录:市第十五中学卢雅仙中学女子丙组200米成绩为27秒7、王瑞娣中学女子乙组成绩为200米27秒6,第一中学吴建琴在中学女子乙组200米成绩为27秒4,市第二中学郭玲在中学女子乙组200米成绩为28秒4。
  3人(队)破3项市中学生记录:市第二中学郭凤在中学女子甲组200米成绩为27秒6,第六中学杨光明在中学女子乙组手榴弹成绩为43.70米,第市第五中学学女子甲组4×200米成绩为1分55秒3。
  5人破2项市小学生记录:江厦街小学邵亚飞,天封塔小学沈善芳、陈美君,县学街小学沈翠玲女子小学丙组400米成绩分别为1分11秒7、1分13秒6、1分14秒4、1分16秒2,天封塔小学林爱萍在女子丙组手榴弹成绩为37.81米。
  1979年第八届市运动会上,区田径获金牌43枚,占田径金牌总数的45.2%。
  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上,1人破1项市纪录:女子81年组冯晶娜100米成绩13秒2。
  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上,1人超1项省年龄组记录:男子85、86年组蒋宁铅球成绩16.41米;1人破1项市年龄组记录:男子89年组朱骏标枪成绩37.24米。
  市局2003年公布域内(含籍内)25名运动员保持19项宁波田径最高纪录。详见表3-4-3。
  第二节 游泳
  游泳运动源于古代水乡先民为生存和生产劳动与江河湖泊、洪水狂涛作斗争的基本
  技能,域内古已有之,民间俗称“游河”。
  区境内游泳赛事最早见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宁波举行的浙江省第二届运动会第二赛区游泳比赛。新中国成立后域内陆续建有战船街泳池、握兰巷儿童室内泳池、西郊少体校室外池等开展学生游泳业余训练。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大桥室内温水池(主要教练为徐惠)和西郊少体校室内温水池(主要教练为钱洪元)后,域内中小学生的游泳业余训练开始常年进行。此后,镇明中心小学、纺织学校、宁波中学以及一批经营性泳池共16座先后投入使用,夏季群众性游泳活动兴起,域内中小学校游泳苗子的输送和训练更为便捷。2002年9月东恩中学迁入原宁波中学校址,2007年初将原室外泳池改扩建为室内温水长短两池,一个8道50米标准池和一个热身训练25米短池,并于2007年6月落成并全天候向社会开放。
  1984年后区局每年举行一次小学生游泳比赛,先后审定批准区级游泳传校5所次。
  镇明中心小学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在学生中开展游泳活动。1959年,酷爱游泳的张自康调入该校任体育教师,业余训练重点抓小学生的课余游泳训练,历年组队参加市小学生游泳比赛多次获奖。1972年,学生潘维成在全国游泳比赛上,获女子100米仰泳金牌并破全国纪录。该校于1989年建成全市第一座小学泳池后,年年开展游泳达标活动和举办游泳运动会,全校近七成学生游泳达标。在1997年省少年儿童游泳赛上该校有6人破省纪录,1人1项平省纪录,1人1项破全国纪录。翌年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该校学生破市以上少儿纪录40余人次,向上输送游泳运动员56名。该校1986—1995年有纪录8次参加省传校游泳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次、第二名3次、第三名1次。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上,该校运动员共获8金。输入省专业泳队的朱凌、张伟拓分获运动健将、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该校于1986年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游泳)先进单位”称号,翌年体育教师张自康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个人。1988、2006年两次被评为省级体育传校先进集体。于1987年、1992年、1998年、2003年共4次被命名为省级游泳传校。
  新芝小学于1995年由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的体育教师王妙凤负责组建10名小学生游泳队,每天下午3时许放学后集中带到西郊市运动学校室内温水游泳池全年进行游泳训练。1997年8月该校游泳选手入选区队参加第十三届市运动会游泳获丙组团体金牌。1999年区小学生游泳赛上该校选手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00年在市小学生游泳比赛上该校选手获2金2银,是年入选市队参加省少儿游泳比赛获1金4银2铜。1998年第十一届省运动会上,马旭巧获1银1铜。2002年在第十二届省运动会上,何天虬、马旭巧获1银1铜。该校曾于1989年、1998年两次获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并获1994—1997年度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1993年、1994年两次被命名为区级篮球传校,2002年、2006年两次被命名为区级游泳传校。
  1995—2008年,区局每年组队参加市小学生游泳比赛,在有资料记载的6年中获团体
  总分第一名5次。
  1973—2007年域内选手参加第七至第十五届市运动会共获游泳金牌272枚,平均每届获30金。
  历届市运动会海曙区游泳获金牌及破纪录概况
  1973年第七届市运动会,海曙游泳大项获84金,占大会游泳金牌总数(117金)的71.8%%,其中市第二中学、市第十五中学包揽了成年男女乙组和中学男女丙组全部金牌计30枚,各小学学区在小学男女共6个组别中计获40金(共61金)。
  1979年第八届市运动会,除成年组外,少年组、儿童组的8个组别中,原镇明、海曙两区和市第二中学游泳队员计获71金,占少年、儿童组金牌总数(共75金)的94.67%,占游泳大项金牌总数的75%。共获12个游泳团体冠军(组别总分第一名),占大会所设游泳团体冠军数的80%,其中市第二中学获3个、原镇明区获7个、原海曙区获2个。3人(队)创3项市纪录:原镇明女子乙组区联队范启英200米个人混合泳成绩为4分5秒2,儿童女子乙组镇明队4×100米自由泳接力成绩为8分25秒0,原海曙区联队男子乙组周开山200米个人混合泳成绩为3分46秒0。12人(队)破16项市组别记录:原镇明小学学生王前卫1人破儿童男子甲组游泳6项市纪录(自由泳50米成绩为34秒4、100米成绩为1分14秒2、200米成绩为2分40秒2、400米成绩为5分29秒4、50米蝶泳成绩为42秒0、200米个人混合泳成绩为3分7秒6项),原海曙区联队儿童女子甲组陈丽、陈效邠50米自由泳成绩为38秒31、41秒0,50米仰泳成绩为46秒11、49秒4,原镇明区联队少年女子乙组蒋春芬200米个人混合泳成绩为3分24秒2,市第二中学王国茵、许佩芬200米个人混合泳成绩分别为3分5秒0、3分5秒01、3分9秒6,原海曙区联队儿童男子乙组李海云200米仰泳成绩为3分38秒3,镇明队陈明杰、海曙队唐晓峰儿童男子乙组100米蛙泳成绩均为1分34秒0,海曙队儿童男子乙组4×100米自由泳接力成绩为6分55秒9,镇明陈明杰儿童男子甲组50米仰泳成绩为41秒8,少年男子乙组200米个人混合泳成绩为3分9秒7,镇明张振华、冯捷少年男子乙组200米混合泳成绩分别为3分23秒41、3分25秒3。
  1982年第九届市运动会,原镇明区获游泳团体冠军4个,原海曙区获1个,共获团体冠军5个,占大会所设游泳团体冠军数的50%。在少年、儿童的8个组别中(即除成年组
  外),原镇明、海曙两队计获金牌31枚,亦占50%。5人破9项市游泳纪录:原镇明队儿童女子乙组董小芸50米自由泳36秒9,原海曙队沈志伟儿童男子甲组50米自由泳33秒、儿童女子甲组戴星50米自由泳36秒6、50米蝶泳37秒、200米蝶泳3分1秒,儿童女子甲组陈丽200米自由泳2分45秒、400米自由泳5分46秒、800米自由泳11分43秒5,儿童女子甲组张益琴100米自由泳1分16秒6。
  1986年第十届市运动会,女子游泳少年乙组和儿童组中,计获12金,占两组金牌总数的86%。
  1989年第十一届市运动会,获青少年部游泳19金,占游泳金牌总数的28.6%。2人破4项市游泳纪录:儿童男子甲组(11—12岁)严俊50米蝶泳36秒23,儿童男子乙组(10岁以下)崔天一50米蛙泳成绩为43秒5、100米蛙泳成绩为1分33秒27、400米自由泳成绩为5分28秒65。
  1997年第十三届市运动会,游泳获12金,占游泳金牌总数的20%。
  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游泳获12金,其中新芝小学获7金,镇明中心小学获5金。10岁组陈晓妤女子全能100米蝶泳成绩为1分15秒83,破一项市年龄组纪录。
  2007年第十五届市运动会,游泳获19金,占游泳金牌总数的20%。其中,游泳传校镇明中心小学9名选手参加单项和接力共获9金。
  2003年市局公布域内(含籍内)25名运动员保持24项次宁波游泳最高纪录,其中保持19项次纪录者皆出自传校镇明中心小学,约占八成。
  第三节 三项棋类
  “三项棋类”即中国象棋、围棋和国际象棋。象棋和围棋为中国传统棋种,在域内流传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国际象棋在20世纪中叶由国外传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域内开展起来。
  域内最早的棋类竞赛是1932年10月由县举办的首届象棋比赛。1937年5月鄞人陈昌荣等6人组织环城象棋团并举办象棋擂台赛。1943年11月底,县民教馆举办民众棋类比赛。1956年成立的市棋类协会主要活跃在区域内。
  棋类运动员的培养贵在从小抓起。1986年市体育俱乐部在原平桥小学址开办后即举办三项棋类培训,招收城区小学生每周进行2—3次对弈训练(主要教练王志安、舒逸民)。区青少年宫每年举办小学生象棋比赛,选拔尖子送市体育倶乐部培训。1989年海曙体育培英学校成立之初便招收三棋和游泳学员70余名,从学前班开始进行三棋训练。区体委于90年代连续4年举办中国象棋“海曙棋王赛”,王志安4次夺冠并正式被冠以“海曙棋王”后,即调入市体育俱乐部任专职教练。同时举办3届“曙光杯”棋类流动锦标赛和3届“迎春杯”象棋赛,区总工会连办3届区属职工棋类赛。群众性棋类运动推进了域内棋类的竞技水平。21世纪初,海曙中心小学幵展棋类训练,一次被命名为区级传校,三次被命名为市级传校。在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上,该校5名棋手获个人、团体3金,占区队所获棋类金牌数的60%。
  1989年第十一届市运动会上获得棋类金牌5枚,其中包揽青少年部国际象棋男女个人和团体3枚,占三棋金牌总数的55.65%。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共获棋类金牌8枚,其中青少年部包揽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男女个人和团体6枚,占棋类金牌总数的77.8%,另外成年部选手亦获2金。1997年第十三届市运动会共获棋类金牌8枚,其中男子包揽三项棋类个人和团体6枚,占棋类金牌总数的89%。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共获棋类金牌5枚,其中包揽国际象棋男女个人和团体3金,占棋类金牌总数的41.7%。20世纪90年代域内群众性棋类活动和竞技水平达到高峰时期。
  第四节 网球
  城区网球运动于19世纪末经由外籍人员传入。区境内网球运动最早见于民国九年(1920)华美医院(今第二医院永丰路分部址)组建的网球队。民国十七年(1928),市体育协进会举办网球赛。民国十九年(1930),市立公共体育场网球场曾举办夏令网球公开赛,设有单打和双打两组。抗战胜利后,县体育协进会、效实中学和宁波青年会等均在域内办过网球赛,时华美医院医生林秉权屡屡夺冠。民国二十一年(1932)六月,私立三一中学“飞燕”网球队参加城区青年会举办的“美球杯”网球赛。九月,宁波青年会在省立四中网球场举办“唯一杯”网球赛。民国三十七年(1948),第六届浙江省运动会上,效实中学陈中伟、于铁获高中男子组网球赛锦标。
  20世纪90年代初,解放北路体育场内修建露天网球场2片,市二少体招收中小学生开展青少年课余网球训练(主要教练贺初、徐世姣),主要对象为域内小学生。体育场的室外网球场、一少体的羽毛球馆和宁波中学室内网球馆成为域内网球苗子的主要训练培养基地。2003年偃月街小学开办短式网球(适应少儿特征的短场、短拍、低网)训练队,在2007年第十五届市运动会上获2枚金牌。该校被命名为2007—2008年度市级网球传校。
  历届市运动会上网球共获11金: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上,区队包揽男、女单打和团体共4金。1997年第十三届市运动会上包揽女子单、双打和团体共3金,独占其金之半,并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上,成年部女子单、双打均获金。2007年第十五届市运动会上,男子乙组单打和团体均获金。
  网球在历届省运动会上共获3金3银1铜:1998年第十一届省运动会青少年部网球比赛中,宁波中学吴静静、卢鹰、贺蓉蓉分获女子单打第一、二、三名,并获双打第一、二名和女子团体第二名。2002年第十二届省运动会上,新芝小学陈露加盟市队女子甲组获团体金牌。
  第五节 乒乓球
  域内乒乓球运动亦经由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传入国立学校和民间。最早见于民国九年(1920)城区永耀电力公司、四明电话公司等开始组建职工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业余运动队。1925年省立四中组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运动部,向社会开放,指导民众训练,
  并将乒乓运动列入学生课余活动项目。
  乒乓球运动一般宜在室内进行,设备简单,球小速度快,旋球变化多,趣味性强。1961年北京举办第二十六届乒乓球世锦赛,我国夺得团体冠军后,域内群众性乒乓球运动发展迅速,在学校中开展更为普遍。一批室内场地紧缺、球台不足的小学校在校园内空闲角落搭造水泥球台供学生练习乒乓球。
  布政巷小学的乒乓球运动
  1968年原布政巷小学(今孙文英小学)体育教师胡万炳组建第一支乒乓球队开展业余训练,1972年获浙江省少年乒乓球比赛女子团体和男子团体第二、三名。1974年市二少体开办乒乓球训练班,开展中小学生乒乓球培训,1989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是域内中小学生提高球技水平的主要基地(主要教练有周美珍、罗炳荣、司徒圆芬)。
  域内乒乓球选手参加历届市运动会共获23金:1973年第七届市运动会上乒乓球获10金,占乒乓球金牌总数的71.4%。1989年第十一届市运动会上包揽乒乓球男女乙组单打、团体共4金,占乒乓球金牌总数的66.7%。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上,女子团体获1金。1997年第十三届市运动会上,包揽女子乒乓球甲组单打、双打和团体3枚金牌,共获6金,占其金之半。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上,女子乙组双打、团体获2枚金牌。
  域内乒乓球选手参加历届省运动会共获2金3银2铜,参加全国城市运动会获1金,参加全国运动会获1银1铜。1986年第八届省运动会上,原布政巷小学丁亚萍、应荣辉在女子单打、双打均获银牌。1994年第十届省运动会上,第一中学蒋海雄、书院巷小学李欣远、市实验小学方筲分别参加男子乙组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分获金、铜牌。1998年第十一届省运动会上,书院巷小学何可一参加男子乙组单打、加盟双打和混合双打获1金2银。2002年第十二届省运动会上,第八中学学生李丹加盟女子丙组团体获铜牌。何可一在2003年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加盟男子团体获第七名。孙伟芬于1975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加盟浙江省队获混双铜。丁亚萍于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加盟浙江省队获女子团体银牌。
  1990年,应荣辉与乔红、邓亚萍等合作先后获亚洲锦标赛、日本锦标赛的女双冠军。丁亚萍先后于1989年、1991年第四十、四十一届世乒赛上与队友合作均获女双季军。
  布政巷(孙文英)小学于1972年至2000年的28年间输送乒乓苗子到省队和省体校22名,其中进入部队体工队2名,后转为国家队4名。1995年该校建成476平方米的乒乓球训练馆一座。
  1985年至2005年,区教、体两局命名区级乒乓传校6所次。域内有市级乒乓传校2所次。布政巷(孙文英)小学2次被命名为区级乒乓传校、3次被命名为市级传校。
  第六节 羽毛球
  20世纪60年代域内中小学校开始开展羽毛球活动,70年代城区群众性羽毛球运动开展广泛,街头巷尾常可见羽毛球爱好者的学练踪迹。时有灵桥路小学(1986年停办)、第八中学、第十一中学等校幵展更为活跃,为市级羽毛球传校。原镇海中学教师董平于80年代退休后定居孝闻街,一直在区属高塘、孝闻等多所小学开展羽毛球课余训练,经其启蒙培养的高塘小学陈炎、陈研两人曾分获省运动会羽毛球赛冠、亚军。曾兼任市、区两级羽协多届副主席之职的肖寿发从1998年组织中老年羽毛球爱好者自费或冠名组队参加第五届“华人杯”国际羽毛球邀请赛起,至2008年第十五届,共参加8届次“华人杯”、1届“广通杯”国际性羽赛,北上北京,南至昆明、澳门甚至跨越国界线到马来西亚,先后计获4金5银8铜;同期参加全国老年羽毛球邀请赛共5届次。羽毛球活动在群体健身活动中较为普遍,域内市、区两级羽毛球协会在东恩中学和南苑小学办有常年性俱乐部供群众健身消费之需。1996年到2008年共7届次机关运动会,曾有5届次设有羽毛球赛项目。
  1984年以来市体委(局)审定批准羽毛球传校19所次,孝闻街小学曾三次被命名为市级羽毛球传校。详见表3-4-11.
  镇明中心小学、南苑小学、高塘小学、新芝小学、区实验小学域内羽毛球选手参加历届市运动会共获21金:1973年第七届市运动会上,域内中学、小学学区和单位运动员计获12金,占羽毛球金牌总数的86%。1997年第十三届市运动会上,女子甲组团体获金牌。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上女子乙组单打和团体各获1枚金牌。2007年第十五届市运动会上,包揽女子乙、丙两组单打、双打和混双及团体共6枚金牌,占本项金牌总数的35%。
  参加历届省运动会共获3金4银4铜,在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获2个第八名:1994年,陈炎在第十届省运动会上加盟女子甲组双打、单打,分获银牌、铜牌各一枚;1998年,陈研和市第二中学的黄张迪在第十一届省运动会上获2金3铜;2002年,孝闻街小学莫俊杰、翠柏小学缪诚在第十二届省运动会上获1金3银;1999年,陈炎在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加盟女子双打、团体,均获第八名。
  第七节 足球
  古之足球运动源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球戏“蹴鞠”。盛于唐宋并发展为充气球,设球门,创有多种踢法。至清代渐趋衰落。古之蹴鞠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公元10世纪后,法、意、英等国始有足球游戏。至19世纪中叶现代足球运动诞生,世纪末普及于西欧各国。1896年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足球被列为表演赛项目,1900年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始,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至今。1958年7月,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阿维兰热博士访华时曾坦言足球起源于中国,至2004年初,得到国际足联的确认。
  19世纪中叶宁波开埠后,现代足球运动传入域内。1920年,永耀电力公司、四明电话公司、华美医院等开始组建职工足球业余运动队;1925年城区足球队曾与来访的意大利军舰水手足球队在北大路体育场进行比赛。是年,省立四中组建足球等多个运动部,向社会开放,指导民众训练球类运动。1927年11月,市体育协进会在市立体育场首次举办足球联赛。翌年,城区青年会举办县首届足球锦标赛。1945年7月1日下午,第六专区(相当于宁波专署)运动会结束前夕,城区足球混合队与应邀的十师甲足球队进行足球表演赛。1947年县举办第二届足球锦标赛。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元帅兼任国家体委主任时,三大球中首抓的是足球运动。1956年在域内成立的市足球协会在市体育场首次举办市和工人足球等级赛。是年9月,在地区和市联合举行的首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上,由公私合营永耀电力公司、甬江印刷厂等企业组建的红旗体协足球队参赛并获冠军。10月,在省首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上,由永耀电力公司、甬江印刷厂、文化用品商店、容光理发店、火车站等单位职工组建的市工人足球队获冠
  军。同月,在市体育场成立的市少体校首次举办以中小学生为主的小足球训练班,由苍水街小学、电工子弟学校、解放北路小学、北门外小学等校输送20多名小学生参加课余训练,两年后向省足球队输送运动员8名。1957年5月上旬,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响应开展市全民健身活动周号召,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棋类等活动。1959年5月位于城西文化路12号的市西郊体育场建成,内有标准足球场一片。同月,域内选手施安甫、袁福年、倪永福、陈涉、郑积华5人入选省足球队参加在天津举行的首届全国运动会足球预赛——天津分区赛(共4队)。1962年12月上旬,省职工六单位足球比赛在市体育场进行,运动员126人,以域内职工为主组队的市职工足球队获男子组第一名。1964年7月上旬,省小学生足球比赛在市体育场进行,运动员126人,以少体校训练学生为主的市男队获第一名。7月底至8月上旬,省少年足球锦标赛暨杭宁温三市小足球“三好杯”循环赛在宁波举行,运动员252人。宁波八中足球队代表市参赛获九人制足球第一名,宁波一中队获第四名,西郊路小学队(市实验小学前身)获小学组第四名。1978年10月,全国青年足球联赛(第二阶段)宁波赛区比赛在解放北路和西郊的两个体育场进行,域内曾有11名裁判员参加执裁。
  市第六中学的足球运动
  宁波第六中学(前身为甬江女中)在20世纪50年代的市级体育竞赛中其成绩逼近市第五中学、直追市第二中学。70年代酷爱足球的体育教师李光甫调入后组建学生足球队开展课余训练。李还兼任二少体足球教练近30年,先后带训并获得市、省中学生足球赛冠军28队次,其中1983年8月六中足球队获省冠军。1993年夏,足球教练赵生祥组织以六中足球队为主的宁波市足球代表队赴日本益田市进行友谊比赛。
  翰香小学的足球运动
  翰香小学的足球课余训练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坚持长年不断,所获成果凸显于域内各校。1978年底,足球爱好者任舍予支边返甬后调入原仓基街小学(1988年复名“翰香小学”)任体育教师,在市专职教练赵生祥、陈安康等协助下,开始组织20余名小学生开展足球课余训练,翌年底市教育局、市体委联合进行训练点竞选赛时,域内参选的有海曙中心小学、孝闻街小学、解放北路小学、庄家巷小学、南郊小学、仓基街小学、红旗小学(苍水小学前身,已撤并)、镇明中心小学等8支校队。仓基街小学等校被选定为市级训练点。该校训练人数多时达男女4队计60余人。1979年至2008年的30年间,曾单独组队或为主组队参加区、市、省、全国和中日小学生足球赛90队次,获区小学生足球赛冠军16次,获市小学生足球赛冠军12次、亚军11次,获1982年省小学生足球赛冠军1次、季军2次,
  1983年获全国小学生足球赛第六名,中日小学生足球友谊赛平局和胜局各一次。1983年8月,队员陈勇被《中国少年报》评为全国南方“少先杯”小足球赛最佳左边锋。该校曾培养输送省技巧队员马素萍(省体育局办公室)、陈文娟,省游泳队员徐惠(运动学校教练),省足球队员乐辛升,省体操队员楼桂花、董亚萍(效实中学体育教师)等多名。学校被评为1982年度市群体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度市体育业余训练工作先进集体,3次被命名为区级足球传校,5次被命名为市级足球传校。体育教师任舍予曾先后被评为市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市业余训练工作和市社团先进工作者6次,被评为市优秀教练员3次、省优秀足球裁判员1次。
  1984年后区局每年组织一次小学生足球赛,并组队参加市小学生足球赛。曾4批次审定命名区级足球传校8次。域内翰香小学、范桂馥小学和东恩中学曾10次被命名为市级足球传校。
  1983年,宁波第六中学代表市参加省青少年足球赛获冠军。1986年2月,市足球队与抵甬的巴西提普拉号油轮船员足球队在市体育场举行友谊赛。1990年8月,翰香小足队与来访的日本长冈井市少足队在解放北路体育场进行友谊赛,以1:1踢成平局。1992年,翰香小足队、宁波中学队和宁波二中队与来访的日本大野市青少年足球友好代表团(一行125人)在宁波中学足球场进行友谊赛,翰香小足队以5:0胜大野小足队。1993年,域内足球教练赵生祥组训以六中足球队为基础的市足球代表队赴日本益田市比赛获亚军,双方运动员在比赛现场合影签名。1996年市少年足球队代表省赴日本静冈县友谊赛获亚军。同年,效实中学足球队获市中学生足球比赛高中组第一名,实现1992—1995年四连冠。
  区足球协会的足球运动
  1997年6月区足球协会成立后,域内群众性足球运动兴起,承办的专业和业余类杯赛不断。7月举办首届少儿足球夏令营,5所小学30名小学生参加。10月下旬,组织区老年足球队在市体育中心足球场与镇海电厂队共同参加“大红鹰杯”中国演艺明星足球队对抗赛。1999年5月中旬,组队与香港明星足球队进行友谊赛。2000年8月下旬,举办由域内金融、工矿、移动、电信、电业等系统12支球队参加的首届足球邀请赛。2001年7月,承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成年部男子足球赛,后被评为优秀赛区。8月底至9月初,承办省第九届“足协杯”比赛。2002年5月,与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合作举办“2002年‘可口可乐杯’、‘弹指’三人制足球赛”,共185支球队参加。其中新芝小学、尹江岸小学、孝闻街小学、偃月街小学、爱菊艺校、翰香小学等小学组队参加“弹指”小学生足球赛,计有70队210名运动员。10月,组队参加在朱家尖举行的首届省沙滩五人制足球比赛获第六名。2003年7月初,承办9个县(市)、区参加的市2003年小学足球赛。同月,筹资25万元协办省足协交办的2002年度全国足球甲级俱乐部预备队(U15男子)联赛(宁波赛区),北京国安、大连实德、上海申花、长春亚泰、辽宁波导等6支球队150名运动员参赛,历经9天15场比赛,后被评为最佳赛区。8月,承办中国足协交办、8个省少体校队参加的2003年全国U16女子足球比赛。2004年3月,协办由中国足协、中国绿化基金会交办,省足协、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绿化江河杯”上海国际队VS浙江绿城队足球义赛,门票收益除必需支出外,余纯收益计10万元上缴中国绿化基金会作防沙治沙之用。8月,承办由9个地、市青少年女足队(202名运动员)参加的2004年省青少年(女子)足球比赛。8月,承办有5个地、市足球传校队参加的2004年省足球传统学校比赛。9月,协办由7个省、市俱乐部(足球学校)队参加的2004年全国U17后备力量第二阶段足球比赛。2005年3月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男子足球预赛宁波赛区比赛。5月协办有6个县(市)、区13支校足球队参加的市首届外来民工子弟学校足球比赛。同月协办市首届口岸系统“中海杯”足球赛。7月承办市中小学生男子足球比赛,9个县(市)、区队120名运动员参加。2006年5月,承办2006年全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预备队联赛第一阶段比赛。2007年10月在白云庄社区举办“快乐·休闲”足球进社区活动,有射门、颠球、障碍运球、过头掷球四项。
  第八节 排球
  排球运动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清末民初传入中国。排球运动的体力消耗介于篮球和网球之间,是一项群众普遍喜欢的球类运动。1956年市排球运动工作委员会在域内成立,60年代广济街小学和十字井小学为市排球训练重点小学,部分队员送入第九中学后参加全国比赛获奖。1980年恢复后定名排球运动协会。排球运动在各中小学校开展较为普及,当时广济中心小学的排球队两次赴杭州参加省少儿排球赛均获冠军。1984年至今,
  市、区分别命名排球传校6批次,其中市级2所次,区级12所次。并每两年举办一次小学生男女排球比赛以推动排球运动在学校中的普及和提高。
  市第九中学之排球运动
  宁波市第九中学女子排球队自1971年由体育教师朱元聪负责建队并开展业余训练。1973年获市排球赛少年(乙组)第一名,同年7月代表市赴绍兴参加省少年排球赛获女子乙组第三名。80年代初期,在历年市中学生排球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被市体委定为市女排传统项目学校。1981年4月代表市赴定海参加省中学生“三好杯”排球赛获女子组第一名,同年7月代表省赴九江参加全国中学生“三好杯”排球赛九江赛区比赛获女子组第二名,同月赴延边自治州参加全国中学生“三好杯”排球赛决赛获女子组第六名。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管理、体育人物等方面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叙了海曙区体育发展的轨迹和脉络。全书收录域内(含籍内)体育人物传略或简介70余人,“大事记”录有自宋至今560余条、2.7万余字的重大体育事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