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统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46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传统体育
分类号: G811.4
页数: 22
页码: 7-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代民间体育多寓于庙会、节庆活动和练武、比武之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域内有松溪派内家拳传承至清康熙年间,后隐踪奉化剁源民间,21世纪初在域内复兴。
关键词: 海曙区 传统体育 体育

内容

古代民间体育多寓于庙会、节庆活动和练武、比武之中。自南北朝时的弈棋到宋时的民间习射,至明起浙东民间为抗倭盛行练武之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域内有松溪派内家拳传承至清康熙年间,前后百余年,后隐踪奉化剁源民间,21世纪初在域内复兴。14世纪以来至当代,流行于域内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武术(太极拳、内家拳、木兰拳和气功),休闲体育(钓鱼、风筝、信鸽、体育舞蹈、台球、保龄球、门球、健身球、柔力球)、传统游戏(少儿游戏、益智游戏和跳绳、拔河、踢種子)和棋牌活动(象棋、围棋、国际象棋、麻将、桥牌)等四大类。段塘一带还传承扎布龙工艺和舞龙庆典活动。第一节 武术和气功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源于原始人狩猎和自卫技能。秦置鄞郡时民间已有角抵和手搏,比武时已有裁判。唐时首开武举选拔人才。明起域内武风渐盛,拳术界和营伍中流行应敌诸打法,如穴法、练手三十五、练步十八、七十二跌、三十五拿、十四禁犯病法等。
  明正德年间有鄞人万表(1498—1556),17岁世袭父职为宁波指挥佥事,正德十四年(1579)中武举第一,翌年成武进士,授职浙江总兵,累官至南京中军都督府佥事,其间长期主持漕政,任漕运总兵。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骚扰沿海时率众抗倭俱获全胜,嘉靖三十五年(1556)授浙直海防总兵。嘉靖三十八年(1559)鄞人杨斌(原紫薇巷人)世袭宁波卫指挥使司后所(镇明路原天德巷内)副千户之职,于任上考中己未科武科举会试第一名,是为域内首个武状元。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559—1560)在镇海口设防抗倭时,结识新科武状元杨斌及其同门师兄张松溪后,一起创编戚氏长拳即南兵拳(宁波架式)(《武当》2008年第五期蒋兴材《戚继光与三十二式长拳与南兵拳(宁波架式)》)。万历三十四年(1606)告老还乡的鄞人沈一贯(世居广济街,万历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所撰《搏者张松溪传》载:时城内(鄞县城厢,今区境)有拳师张松溪,名出边诚。其师孙十三佬(一名孙拾山),大梁街人,有徒十三人,民间戏称“十三太保”,张为十三徒中拳技最著者,风格与边诚迥然不同。倭乱时(1553),张松溪曾与少林僧人在迎凤桥(即今迎凤街)酒楼比武。张“袖手而坐,一僧跳跃来蹴,张稍侧身,举手而送之。如飞丸度窗中,堕重楼下,几死”。沈一贯称其法曰“搏”。孙授张“勤、紧、径”三字,张据练拳心得增“敬、切”二字,遂秘传为“勤、紧、径、敬、切”内家五字秘诀。清康熙八年(1669)黄宗羲在宁波讲学时为好友——拳师王来咸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首称其为内家拳。康熙年间(1662—1722)每年正月初九在孝闻街太岁殿校武(一说每年元宵在佑圣观比武),届时宁属各县武术高手云集,各献技艺,观者如堵。民国十八年(1929)由中医界知名人士吴涵秋、钟一贵等人借江北岸青年会会所组建的“技击社”于十一月由县政府接管改为县国术馆,移于县民众体育场(时江东大教场址)内,民国二十年(1931)撤市后迁入县立体育场(原北大路体育场,今中山广场址)大成殿内,县长陈宝麟兼任馆长,阮增辉任副馆长兼教务部主任并兼任总教习,上海精武会会员朱润身任教习。国术馆教授少林拳、太极拳、十二路谭腿、功力拳、战拳、节拳、黑虎拳、十字战拳、脱战拳、合战拳、达摩拳、群羊棍、棋盘大刀等,并设技击摔跤班,持续十二届,至民国三十年(1941)县城沦陷时闭馆,累计教授民众数万人,多次派员外出比武,有省摔跤冠军施品贵、女子拳术冠军崔雪英、醉拳亚军毛元坤、散手亚军刘允修、娄文淼、汪闻标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二月县首次举办国术表演,至1949年共办5次,参赛
  15队110余名运动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得到继承、挖掘整理和提高。1957年市武术协会在域内成立后,首届主席陈仁镐等拳师连年开展办班授技活动。1977年在省体育工作队武术队受训的徐香梅入选中国武术团出访西欧。1984年吕益康获全国武术太极推手52公斤级金牌。1986年徐香梅入选市代表团赴日访问演出。80年代中期,全市开展武术挖掘整理工作,1986年陈仁镐被评为全国武术挖掘工作先进个人,1992年被授予“中国武术协会荣誉会员”。1993年顾敏敏参加中国舟山国际武术比赛获女子棍术、女子其他拳二类、女子其他器械三类各1枚银牌和女子长拳、女子剑术各1枚铜牌。翌年9月在第十届浙江省运动会上顾敏敏获女子武术4枚金牌。同年区总工会组织35名女职工参加市大众体育木兰拳比赛。1996年5月,顾敏敏在全国武术锦标赛(套路团体赛)上,以8.53分的成绩获棍术第六名,与队友合作以9.03分的成绩获团体金牌1枚。2003年12月,市武术协会所属市太极馆建于月湖畔的三支街46号吴氏支祠内。2004年奉化剡源教房传人夏宝峰携祖上内家拳经落户域内,传授内家拳并成立市武术协会“四明内家拳”分会。2005年7月,域内部分武术爱好者入选市队由夏宝峰带队赴杭参加“青春宝杯”第三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获8金8银9铜。其中孝闻街小学徐晓燕的“精武脱战拳”获金牌,其“二路初级长拳”获银牌;灵塔居民邵永冲获42式太极拳金牌。2006年6月孙嘉祥等发起成立海曙区武术协会,夏宝峰任常务副主席并主持日常工作。翌年8月区武协选派16人参加“第五届杭州国际传统武术大赛”,获28枚金牌、12枚银牌、1枚铜牌。
  域内曾获省武术“武英级”运动员的有胡坚强、顾敏敏,获1984年全国武术千名优秀辅导员的有陈仁镐、印运泽、钟华黎、余斌,同年获省武术百名优秀辅导员的有陈仁镐、印运泽、钟华黎、余斌、朱鹿鸣、夏中心、徐兵。2004年始省局几度行文审核批准涉外传统武术教练员,域内有特级5人:蔡天彪、印运泽、钟华黎(太极拳)、张斌(木兰拳)、夏宝峰(内家拳);一级1人:孙嘉祥(太极拳)。
  传统气功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基本手段,以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与大众体育武术项目——太极拳、内家拳、木兰拳等颇有关系。
  内家拳
  “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的内家拳,其名始见于清康熙八年(1669)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据史料记载,此术在域内始自明嘉靖时大梁街衣工张松溪。传至四明叶继美后有五支,其中一支传单思南至王征南至黄百家,流传于鄞县城厢;另一支传陈贞石至奉化剡源夏枝溪,直至夏氏第十一代传人——民国教馆拳师夏明土,隐踪奉化民间,代代传
  承不息。
  王征南,字来咸(1617—1669),时为城西白云寺(今白云庄址)居士,从钱肃乐抗清失败后,迁隐鄞东宝幢同岙,在铁佛寺传技于黄宗羲季子黄百家。王殁后七年,百家著《王征南先生传》(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另有《内家拳法》一书,实为其删节本),记述有“五不能”、“打法”、“穴法”、“禁犯病”、“练手者卅五”、“练步者十八”等。清雍正《宁波府志》载:“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有哑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轻重击之,无毫发爽者。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此法自黄百家后有乾隆时的内家拳名师王瑞伯、徐遇金(江东大墩人)及稍后的陆士逵(江北人)等相传。18世纪后因内家拳师多参与反清复明起事,清政府下令禁练内家拳,故此法隐踪奉化民间300余年。
  2004年3月,奉化剡源夏氏(枝溪)内家拳第十一代传人夏明土之孙夏宝峰携祖传书于地契背面的拳经及套路(《告后昆书》和《源流》两文)在域内藕池新村购房落户。4月,获准在白云庄成立市武术协会内家拳分会并正式命名为“四明内家拳”。6月,夏打破内家拳秘传禁规,在域内多处设点向社会公开招收内家拳学员办班传技。同月,在白云庄“黄过草堂”举办四明内家拳首届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武协副主席吴彬、国际文化交流教授乔然及省武协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忠农等到会。夏坚持“以商养拳”,不断注入资金支持内家拳在域内的传授普及。2008年7月4日,中央电视台4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秘传内家拳——宁波四明内家拳”节目。迄今内家拳分会刊印资料3辑,建立培训点8个,授徒1400余名,培训涉外武术内家拳教练32名、裁判7名,取得中国武术段位的有13名。该拳在域内复兴之初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申报确认海曙区为内家拳“祖庭”一说。
  夏氏这支内家拳之传承,历经奉化畸山夏氏鼎字辈清流太公、剡源夏氏震字辈夏本龙、夏升千、夏必贤、夏氏定字辈族人、夏氏高字辈族人、夏氏明字辈夏明土、夏氏全字辈夏全龙及子夏宝峰。
  剡源夏氏在域内复兴的内家拳谱(亦称鹅头颈拳)有14种:落路架、顺风锤、推板手、内家醉八仙、行字七十二、雷公飞心腿、三十六计拳、小九天(阴阳十八法)、十二成一(十二归约)、龙形圣手一盘打、四明兵谱、暗器类、古传黄百家原始拳谱、甘(凤池)氏拳谱。
  南兵拳
  南兵拳,指的是明朝嘉靖后浙兵练习的拳种。明朝王士性《广志绎》中说:“九塞五岭,满地浙兵……至今称南兵者,皆其遗也。”南兵拳就是浙兵练兵的拳法。南兵拳起始戚继光、俞大猷来浙江抗倭作战时编定的兵营拳术,后在浙江使用该拳术。《干城录》记载:“嘉
  靖三十三年,俞代汤将,为苏浙副总兵,恐士兵懈怠,乃纂拳练武。人习武艺,手足勤便,且可号令也。未几,戚南塘佥书浙江,询诸艺而教习之,定拳法为艺首,所部日操必先,时谓南兵善张拳(张松溪内家拳),盖得力于斯也。”因南兵拳实用价值大,至明隆庆以后,在浙广为流传,尤以天启年后,凡应武科考试的浙江生员,皆以此拳法为“技击之本”,到清朝亦顺沿其法。在顺治、康熙、乾隆三朝间,中武进士者有五十余人,其中武状元七人,武探花五人。三百余年中一直被浙江省武人奉为武门之径路,南兵拳被称为“打擂台,求功名”的拳法,也是在浙的抚、提、镇协各标用以练兵操卒的拳法。
  南兵拳又名雄拳或长拳,传戚继光在明嘉靖年间,常率浙兵在甬江口训练,得到了宁波新科武状元杨斌的帮助。他结识杨斌的师傅孙十三老(孙武子)及孙十一位徒弟,采纳结合张松溪等人的武艺特长,汇编简单实用的招数,形成典型的浙东武术风格,拳式手脚相应,长短互用,内外周全,刚柔并举,拳路无固定顺序,可先后颠倒,但前后招式都可相连,有雄胆、明眼、快手、力脚、便身等特点。历来奉为兵营拳经,明清广泛流行于浙东,现分布于浙东沿海一带。
  宁波南拳
  南拳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各地的拳术统称。南拳历史悠久,《拳经》里说:“吾国技击之学,发端于战国,昌明于唐宋,盛极于明清。”据《小知录》记载,在明代有“使拳之家十一”、“使枪之家十七”。其拳有“赵家拳”、“南拳”、“勾挂拳”、“披挂拳”……可见南拳的发源可追溯到400多年前。
  南拳内容丰富,各地流传的南拳往往自成体系,各具特色。中国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江苏、江西等南方多数省区都有风格各异的南拳流传,浙江南拳亦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相关的历史影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拳种。浙江南拳主要分布在温州、台州、杭州、金华以及宁波、绍兴、嘉兴等地。
  各地各派的南拳其共同特点主要有:一、手法多样。如《拳谚》所说“一势多手”、“一步几变手”,而且“多短拳”。故人称“南拳北腿”;二、动作紧凑,劲力刚健;三、步伐稳固,重心较低,强调桩步为基本功,快慢相间,长短并用,刚柔相济,以刚为主;四、身法吞吐浮沉,靠蹦闪转,腰腿身手贯串一致,手起肩随,完整一气;五、气沉丹田,发声吐气;六、出手居中,注意门户,反应敏捷,“触即变,发如箭”。
  宁波的南拳讲究架式,对每一个动作要求巧、灵、细、多,下盘稳固,以“齐马,转马,弓马”为主要步型。目前在海曙流传的土著南拳有“边诚拳”、“黑虎拳”、“缩山拳”、“金枪拳”、“刚柔佛门”、“杨斌拳”、“雷公飞心腿”、“八仙醉酒”等。
  据初步考证,海曙流传的土著南拳是在浙江一带经过长期实践,因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不同,由浙东山越遗民结合当地营卫所拳和其他本地沿海抗倭抗盗的拳种的技击特点,逐渐演变而成,是很有地方特色的拳种之一,现广泛流传于浙东一带。早在1929年秋,在杭州举办的旧中国首次擂台赛——浙江国术游艺大会,鄞县11岁的王玉堂表演了五虎拳,奉化籍武术名家阮增辉表演了雷公飞心腿。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思维与武术、医术、气功引导术等的完美结合。其拳理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经典著作,并吸收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涵,被誉为“国粹”。它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开合有序、刚柔相济,轻灵沉着、柔和慢匀。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于明末清初传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由陈王廷初创,依次流传发展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流派。1931年迁入北大路公共体育场(原孔庙大殿内)的县国术馆开始向民众办班传授太极拳。50年代师从田兆麟的陈志远在市区教授太极拳,精武会会员陈仁镐在市体育场、中山公园、延庆寺、海曙工人俱乐部等处设站义务传技,至1956年共办班26期,学员2000余人次。1956年11月陈仁镐赴京观摩全国武术评奖大会,其间受习并带回24式简化太极拳,翌年即同周克朝、刘沛雄(第二医院医师)等十多名武术师在市体育场等处宣传推广。
  1992年9月26日上午,区在市解放北路体育场举行“迎国庆、庆国际老人节和省老人节”海曙区千人太极拳表演赛。各街道组建百人队、各部队干休所组50人队,共13队1100名中老年运动员参加大会集体表演和分队比赛。来甬考察老龄工作的省老龄委员会领导在区、市有关领导陪同下全程观赛。1994年9月24日,全区5个街道组成五百人太极拳队参加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下称“老体协”)在市体育场举行的“迎国庆、庆国际老年节和庆祝市老体协成立10周年”老三区千人太极拳大会操表演赛,三区共12个街道队1200人参加。1993年起任市武协主席至今的蔡天彪积多年传习研究太极拳之经验,在吸收各流派精华基础上先后创编36式陈式太极拳(以24式陈式为基础增加陈式一路难度动作精华)、28式田式太极拳(田兆麟杨门田式的精缩)和6式太极拳(以传统太极拳新编)。太极拳是域内居民晨练和各类广场体育表演的首选项目,爱好者中多为陈式、杨式,吴式次之,简化24式流行在中老年初学者中。区老体协每两年一届的区老年人运动会迄今已办9届,每届均设有太极拳剑比赛。2000年5月区老体协组队参加市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获太极拳团
  体第一名。2006年,域内选手王汝妃(女,今就读于浙江大学)获全国太极拳锦标赛青少年组金牌。2007年10月底,市“海天杯”第九届太极拳(械)大赛在效实中学宽诚体艺馆举行,30多支队伍、380多名运动员参赛,决出各项目组别金牌计148枚。区武术协会组2队参赛,获24金10银6铜以及陈式扇集体一等奖、杨式40式集体二等奖,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木兰拳
  木兰拳是一项武舞相融、刚柔相济、造型优美、乐曲动听的健身项目,由上海市木兰拳协会会长应美凤创编,1985年由上海民间拳师杨文娣大弟子卓文健来甬教授木兰花架拳起传入域内,直接受教者十人。它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技击基本功、体操基本功及舞台艺术造型有机结合,以吐纳之道和阴阳二气合理运动为理论依据,动静结合,在优雅的乐曲声中意守拳路而自然入静,从而防病治病、延年益寿。1987年市气功协会下成立木兰花架拳研究小组,时域内中老年妇女习练木兰花架拳者达千人以上。1992年市武术协会木兰拳分会成立,秘书长张斌(女,常住白云街道),多次组织外出培训交流并参加各级比赛,域内木兰拳队伍进一步扩大,成为女子健身健美的主要运动项目。近20多年来域内流行较久的是“木兰报春”(徒手操)、“鹤舞云天”(木兰单扇)、“春色满园”(木兰双扇)三套规范套路。在市、区老年运动会,街道和社区运动会中常设有木兰拳竞赛套路的比赛。1996年区老体协和域内市退教协会组队参加市老体协举办的木兰拳团体赛,市退教协会获第一名。1997年6月23日晚,灵塔街道组训的千人木兰拳队参加“天堂鸟杯”迎香港回归“1997年宁波市万人全民健身表演大会”获一等奖。2002年6月15日清晨,在中山广场举行区“喜悦杯”全民健身大汇展,区拳操辅导总站组织500名中老年人组成木兰双扇舞队参加集体表演。2004年10月,南门街道木兰拳队参加市“清凉杯”木兰拳比赛获中年组规定套路一等奖、自选套路二等奖,总分第三名。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中山广场举行千人木兰拳表演大会操,欢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气功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古称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功等。它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基本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一词首见于晋代道士许逊的《净明宗教录》,有练气、修德之意。至清末《少林拳术秘诀》一书《气功阐微》章中才明确提出气功。1953年现代医家刘贵珍(1902—1983年,河北威县人)把自己的功法(内养功)定名为“气功疗法”,创办河北气功疗养院、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并主持
  临床、教学工作,著有《气功疗法实践》,“气功”一词始为民众认知并获逐步推广。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气功锻炼已成为域内居民群众晨练健身的主要项目之一。域内曾经流行过的主要功法有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形神庄、大雁气功、回春保健操、中华益智功、香功等。
  气功大致有静气功和动气功两类。静气功着重练身体内部,亦称内气功。动气功有动作表现于外,又称外气功。武术气功主要以锻炼身体、防身和提高击技为目的,通过运气、闭气和意念高度集中而作出过人之举,如劈砖裂石、腹托千斤、手折钢筋等。
  1981年4月,农工民主党宁波市委会开设医疗体育指导站,开办气功培训班,至1983年共办22期,培训气功学员1200名,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体育先进单位”称号。1986年7月,省、市体委推广形神庄气功、健美操等新兴体育项目,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骨干。10月在解放北路体育场进行的市首届老年运动会开幕式上,12名气功辅导员表演静功、动功、大雁功、五禽戏等功法。1987年市气功科学研究会在域内成立。12月,在市体育场举行市气功功法表演会,72人表演8个功法20余个节目。1990年10月区气功协会成立,首届主席陶玄福(兼),常务副主席陈兴久兼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1992年4月开办气功咨询辅导站,陈兴久兼任站长。10月成立香功辅导站,站长徐长蓉。12月,区气功协会在江厦公园A字楼前组织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文体活动和气功咨询服务。1993年区老体协组队参加市第三届老年运动会五禽戏比赛获团体第一名。翌年4月中华养生益智功辅导总站成立,站长李翠娥。1998年9月区气功协会2000多名会员自发向长江、嫩江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的灾区人民义捐善款6520元。1999年域内出现邪教组织“法轮功”活动,翌年,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协会在做好结束工作后报区民政局办理自行注销手续后停止活动。此后域内民间气功活动趋于分散自发状态。2006年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健身气功管理办法》后,民间健身气功陆续恢复活动。健身气功系指群众通过气功锻炼,从而强身健体,以自身运动为特点,达到健身的目的。
  第二节 休闲体育
  域内消遣、休闲、娱乐性体育古已有之,诸如踏青、登高、放风筝,钓鱼、游河、荡秋千,以至当代的台球、门球、健身球、保龄球、溜旱冰和柔力球等。段塘一带还传承着节庆舞龙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1995年国家施行双休日制度(40小时工作周)和人性化管理后,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倍增,传统休闲体育活动成为当代人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选择。
  钓 鱼
  钓鱼起源于水乡先民谋生手段之一的渔猎活动。最初使用顶端系有手工蜡线和钓钩、浮子的竹竿在江、河、湖、塘中诱捕鱼类。20世纪末以来多以高分子聚合物尼龙丝取代钓线,以碳素套杆取代竹竿,竿长可伸展10米以上且方便调节和携带。域内西、南两郊的河塘小且不多,垂钓爱好者往往利用双休日远至江北、鄞州、余姚等地广布的河塘、水库下钓取乐。
  1984年12月,市钓鱼协会在域内成立。1991年5月区老体协在鄞县横溪水库举行老年人钓鱼比赛,高塘海军干休所离休干部抛钩钓得10余斤青鱼一条,是为20余年来域内有组织垂钓单尾之最。6月,区钓鱼协会成立,名誉主席裘仰峰(副区长兼)、钟祥云(宁波白纸板厂党委书记兼),主席朱承宗(区老干部局局长兼),下设30个团体会员单位,每年组织1—3次团体会员赛,并派员参加市钓协一年一届举办市钓鱼比赛。1992年3月,区钓协在余姚陆埠水库举办1992年春季手竿赛,团体会员单位共60名运动员参赛,宁波洗衣机总厂队、市长运公司队、市新华书店队分获团体前三名。4月区钓协在余姚陆埠水库举办抛杆比赛。9月在鄞县大公鱼塘举行手竿赛,30个团体会员单位70多名运动员参赛。新华书店李思聪、区检察院戴友定、市长运公司王柏全分获手竿总重前三名。同月在大公鱼塘举行抛竿赛,印染织厂黄利滨、人丰布厂张明龙、市肉联厂王锡富分获抛竿总重前三名。11月区钓协派员参加市钓鱼赛获个人总重量第一、第五名各1个,并获团体总重量第一名。
  1993年5月区钓协增补市长运公司工会主席应柏金为副主席。有团体会员24个。6月换届,有委员18人,名誉主席叶正儒,顾问朱承宗、张仕祥,主席林贤平(区老干部局局长兼)。有团体会员单位11个。翌年10月钓协组织会员单位钓鱼比赛,宁波汽修厂队、宁波洗衣机总厂队、市公路运输总公司队分获前三名。1998年11月灵塔街道举办第二届“灵塔杯”钓鱼比赛,辖内20多个企业事业单位组队,60余名运动员参赛,城隍庙商城队、区府办队、市果品公司队分获团体前三名,城隍庙商城沈国兴获个人第一名。20世纪90年代,区老干部局每年组织1—2次域内离休干部钓鱼活动以自娱自乐。
  风筝
  风筝俗称“纸鹞”。春秋时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天。后以纸代木,故称“纸鸢”。五代时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即称“风筝”。域内民间流传较久,作为时令活动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在清明节前后季风相对稳定的时节利用开阔地带放飞。风筝制作材料不断更新,近十几年来趋于“以绢代纸”或“以尼龙纺代纸”扎糊。近几年在沿江公园一年四季的晚间均可见现代工艺大风筝(由尼龙纺加碳素骨架即时组合而成)在放飞,一般在风
  筝上缀以各色发光二极管,由手机锂电池供电。风筝以人物、动物为雏形扎制和彩绘成如老鹰、美女、蝴蝶及各种鱼类等形状。小型风筝制作方便,放飞简单;多节纸鹞(即串类)由若干小纸鹞组合成串。域内偶见中、小型串类,大型如龙鹞、蜈蚣鹞等基本未见。
  20世纪90年代地处城西的原宁波师范学校教师段振利(余姚人)善于扎制和彩绘风筝,工于“扎、糊、画、放”四艺,所带学生亦多擅长制作风筝。1992年区体委举办风筝比赛并成立区风筝运动协会,宁波工艺美术厂、段塘学校、市聋哑学校和各街道组队参赛。10月,区风筝协会组队代表市赴广东阳江参加首届国际风筝会暨全国第二届风筝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五名,个人单项获2金1银4铜,共获奖项11项。此后协会举办过数届区级风筝比赛,组队参加市风筝比赛均有获奖。
  域内市聋哑学校于1993年分配调入师范生姜佩芳(全国风筝比赛冠军),兼有美工、劳作和放飞操作的风筝运动在校内兴起。是年至2001年学校先后10次组队参加市级风筝比赛,共获28枚金牌;6次组队参加市少儿风筝赛(市青少年宫为主举办),共获17枚金牌。1994年组队参加全国中学生风筝夏令营,获金、银牌各1枚。
  信鸽
  信鸽亦称“通信鸽”,人们利用鸽子天生的归巢本能来传递紧要信息,现今特指用于飞翔竞赛的鸽子。1928年开明街曾设有店铺经营信鸽,时沿袭上海称“彩鸽”,有不少信鸽爱好者业余从事信鸽驯养和竞翔活动。1982年市信鸽协会在域内成立后,一直把域内分为城西、城南两片组织活动。1988年8月区信鸽协会成立,发起人兼首届主席汪自义,秘书长崔永乐。协会把域内信鸽爱好者统一组织起来,使用定制的足环开展科学驯养、定期放飞和参加各级竞翔比赛。翌年4月举行信鸽放飞大赛。1990年8月协会换届,有会员鸽户200余户。每年举行空距500—1000公里的信鸽放飞训练活动,组织优秀赛鸽参加市、省鸽协举办的信鸽赛。1989年起区信鸽协会与杭州市信鸽协会连续5年举办500公里友谊对抗赛,区鸽协获5次冠军,还举办了一次1000公里对抗赛,杭州市鸽协获得冠军。1990年举办合肥—宁波500公里信鸽大奖赛,首创借用部队返航直升机将参赛信鸽和监放人员空运至合肥后由当地鸽协监督放飞,前三名奖品分别为彩电和自行车,大赛参加者以老三区鸽户居多。1994年中国最早成立的石狮市国际赛鸽棚信鸽运抵宁波放飞,区鸽协会员十几羽信鸽参加,并由协会负责监放。后漳州、福州、厦门、汕头等鸽协到宁波放飞均由区鸽协监放。区鸽协多次按各单位要求集拢数百至2000羽信鸽参加市、区大型庆典仪式中的彩鸽放飞活动。2001年底,区鸽协举行秋季赛表彰大会,向在大奖赛、幼鸽赛、单飞赛中获奖的50多名信鸽运动员授奖,奖额达7.5万元人民币。
  轮滑运动
  轮滑即溜旱冰,简称“溜冰”,是一种脚穿装有四副轮子的特制轮滑鞋在平整的硬质地面上滑行的有氧娱乐运动,能锻炼全身肌群的协调性和快速滑行中的肢体平衡能力。20世纪50年代域内出现业余轮滑活动。1957年市体委在城隍庙(握兰巷,今郡庙商场)首建一个溜冰场,吸引不少青少年加入溜旱冰行列。至80年代,一些游泳场所入秋后利用池周宽阔平台开展轮滑运动,也有的干脆放水溜冰,或利用水泥篮排球场地开展轮滑。1985年市轮滑协会在域内成立。时区体委曾数次举行域内轮滑比赛暨选拔赛,择优参加市宁海、镇海等地举办的市轮滑赛。80年代末,市解放北路体育场灯光球场改建为面积6000平方米的溜冰场。至20世纪末,域内商家建有经营性溜冰场4处,即位于南门街道的三五八溜冰娱乐厅、位于白云街道的联丰菜场轮滑场、位于江厦街道的天一溜冰休闲俱乐部和位于月湖街道的阿拉丁溜冰场等。迄今,每到夏秋晚间乘凉之时,在一些广场的硬质开阔地带,有专业教练指导、家长陪同的少年儿童轮滑学习班在一批批进行。
  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即“国际标准交谊舞”,是一种以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社交性交谊舞于20世纪30年代由国外传入。1928年在省立四中操场举行的“宁波、鄞县联合运动会”上就有舞蹈集体表演项目。50年代初,学习苏联体育模式,在青年学生和职工中广泛开展跳集体舞活动。60年代中后期,中青年人以跳“忠字舞”为唯一娱乐形式,播放毛泽东语录歌和颂歌,以特定的身姿反复表示崇拜和革命。80年代初期域内开始流行交谊舞,到80年代末期域内出现多家营业性舞厅和交谊舞培训班,交谊舞在中青年和中老年人群中广为流行,包括以国内舞曲和欧美舞曲伴奏的慢三、慢四、探戈、快三、快四,也有国标和恰恰等。90年代迪斯科舞、霹雳舞和摇滚乐传入并兴起,它们以强烈的音乐节奏和不拘一格、可自由发挥的舞姿身段为主要特征。至后期发展为能展现年轻人个性自我的街舞。作为一种健身项目和心理调节手段,20多年来逐步演进的跳舞热潮至今不衰。开办于1985年的市老年大学和2003年开办的宁波星光学院(即海曙区老年大学)一直设有舞蹈教学课,入学名额年年供不应求。1995至1997年域内体育舞蹈高级教练张一丽连续举办3届市少儿拉丁舞培训。2001年10月举办省体育舞蹈一级裁判和教师培训。2002年2月举办市首届拉丁舞比赛。
  90年代区总工会组织职工交谊舞活动频繁。1991年4月区组织36人队参加市“三江杯”舞蹈比赛。1993年12月,举办区第三届艺术节职工交谊舞比赛,10个系统队98名职
  工参赛。1995年1月区7名职工参加市舞协组织的国际交谊舞裁判、选手资格培训,均获证书。5月组队参加市第三届体育舞蹈比赛。1996年10月举办职工交谊舞比赛,18个系统队90名职工参赛。区总工会退休干部史仁甫等于2002年、2004年先后获省体育舞蹈锦标赛拉丁舞常青组、拉丁舞长寿组第一名,2005年获华东六省一市体育舞蹈锦标赛拉丁舞常青组第五名。2001年4月,月湖街道举办“月湖之春”广场体育舞蹈大赛。近年来新引进的起源于美国西部乡村舞曲亦称牛仔舞的“排舞”在域内兴起。排舞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既可个人独享又可团体同乐。2008年5月,区派出9名中老年骨干参加市在东恩中学举行的体育排舞培训,以规范动作推广排舞。7月,白云街道在环科院广场举办排舞推广活动,所辖10个社区的120多名排舞爱好者参加,以适应民众健身活动求新之需。
  台球
  台球也叫桌球,源于英国,是一种用球杆在特制的台面上击球、以计分确定胜负的室内娱乐体育项目。1987年域内兴起台球运动,均为英式落袋16彩球台球。当时较为宽阔的街道和开阔地段均设台球桌,体育场馆、俱乐部、娱乐中心、宾馆、饭店大都先后开设台球厅、室。至1999年经工商登记的台球经营户达56家。2000年域内持体育经营许可证的台球户46家,2001年减至28家,至2003年列为政府日常管理项目时仅剩16家,民间台球活动渐趋低潮。域内台球爱好者以设奖自娱自乐为主,间或参加市及以上各种杯赛。
  保龄球
  保龄球源于13世纪德国的一种叫“九柱球”的宗教游戏,14世纪初由九瓶制发展为十瓶制的地滚球而流行于欧美民间。它是在木板道上滚球击柱的一种室内运动。比赛分个人赛和多人赛,击倒1瓶为1分,积分多者为胜。近代传入我国,20世纪90年代起在域内作为一项时尚体育开展起来,曾先后出现市工人文化宫保龄球馆、区文化馆海乐门保龄球俱乐部、台湾商人办的佳佳保龄球馆、新兴体育运动中心保龄球馆等。此时期,域内市、区各系统均多次举办过职工保龄球比赛、杯赛和邀请赛等。区第三届机关运动会曾设项在体育场路的佳佳保龄球馆组织保龄球比赛,各组队单位全部满员报名参赛。区老干部局曾多次组织20多位离休干部开展保龄球比赛活动。
  门 球
  门球起源于法国,1983年传入中国。比赛时以棒击球依次穿越一、二、三门和最终撞柱,计分决出胜负。1986年市老体协派送域内竺培娣、林在濂、马喜友、徐畊堂、夏宝根及
  东航王永祥等9人赴杭参加省老体协办的门球培训班,学归后开始在市区推广门球运动。1987年西郊门球场建成,3月,海军高塘干休所和苍水街道组建起第一批门球队开展活动。5月在新建的西郊门球场举办首次市门球赛。翌年3月,在原解放北路体育场西侧杠上运动区空杂地上建成15米×20米见方的门球场。同年,西门、鼓楼等街道和人丰布厂相继成立门球队开展活动。两年后苍水街道在解放北路体育场东侧、网球场以北的杂地上辟建门球训练场一片,俗称苍水门球场。天封街道在宁波中学操场以南铁路北侧空地上修建简易门球训练场一片。1991年,高塘四村门球场和宁波军分区马园干休所门球场相继建成。90年代,苍水街道先后举办“煤气杯”门球邀请赛、海军高塘干休所先后举办“迎春杯”门球邀请赛各3届。1990、1991年区老体协举办门球裁判员学习班各1期,培养出域内第一批裁判员队伍。至1992年域内已有门球队17支,门球场6个。是年3月,区门球协会成立,首届主席刘富昌,秘书长孙吉臣。此后每年举办等级赛、锦标赛,年年坚持不辍,至2008年已各办17届。还先后举办个人技能赛、夫妻赛、双人赛、单打冠军赛、门球擂台赛,协办“宁波舰杯”赛5届、“宁钟杯”赛3届、区“三八杯”女子门球赛4届、“月湖杯”赛2届、“城隍庙杯”赛、“江厦杯”赛、全国门球冠军赛浙江宁波赛区“国税杯”海曙区预赛2届,全责承办每两年一届的区老年运动会门球比赛。自门球运动引进以来域内门球队不断扩展,至2006年包括市属各系统队共有球队32支、运动员303人,有注册等级裁判员72名、等级教练员47名;5次组队参加省赛获冠军1次,第三、四名和优胜奖各1次,两次代表市参加全国门球精英赛和全国冠军赛总决赛。
  健身球
  健身球又称无极健身球,由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们依中医按摩理论创编,全称为无极健身球保健操。球具由手柄、弹性绳和内填中药的球体组成。锻炼者在音乐伴奏下借助舞姿舞步,以健身球反复拍打身体的有关穴位以求健身,是一项颇具民族特色的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可单人自练或集体表演,分单球、双球两种。
  1986年域内宋爱珠等赴杭参加省老体协举办的无极健身球操培训班回甬后在天封街道组建第一支健身球队开展健身操训练。1987年区老体协成立后,开始不定期组织健身球比赛,以期推广普及适老运动,后各街道均组建起健身球队开展晨晚练习。1993年区拳操辅导站(后为总站)成立后,集中健身球操教练员开展培训提高,并组队参加各级比赛和应邀在市、区各大庆典活动中集体表演。2005年区老体协组队参加第六届市老年运动会获健身球团体赛第二名。健身球定期列入市、区老年人运动会集体比赛项目。2007年11月初,区中老年队赴浦东张江镇参加全国“张江杯”无极健身球保健操精英赛,获规定套路
  第四套优胜奖和自选套路表演出色奖。至2008年域内已推广至第八套,每一套都针对不同的穴位群,以期达到不同的健身效果。是年,首次列入第七届机关运动会团体项目,参赛18队206人。12月,区老年队赴南宁参加“百年乐杯”全国中老年健身球操比赛,获老年组优胜奖和最佳编排奖。
  太极柔力球
  太极柔力球由山西晋中卫校白榕副教授始创于1991年,后经北京体院退休的刘家骥副教授编创规定套路第一套、第二套后在京津地区中老年人群中广为传播,2001年列入全国老体协推广项目。这是一项新兴的、颇具民族特色的适合老年人的运动。运动员手持专用拍子,运用弧形引化的方法抛接球。可以单人独练、两人对抛、多人互传或隔网竞技、集体表演等。
  域内于2002年冬派员随市老体协组队赴京学习引进该项运动,当年春节前后两次举办社区级教练员培训班,培训骨干70余名,翌年购拍习练者达3000余人。2003年3月,60名中老年柔力球员组队为前来龙柏社区观摩考察的全国老体协工作会议300余名代表首次表演规定套路第一套。6月,西门街道柔力球队入选市队参加省赛,黄毅自编的表演套路获团体第一名、规定套路第一套获第二名。11月入选市队赴上海参加第二届全国柔力球比赛获自编套路第一名、规定套路第二套第二名。翌年继获市赛、省赛第一名。至2008年连续参加第四至第七届全国中老年赛获团体冠军4次、亚军1次、季军5次、第四名3次,获最佳表演奖、体育道德风尚奖各1次。该球常作为团体表演项目应邀在市、区各大庆典活动中集体表演。
  第三节 游戏
  游戏源于生活。域内民间世代流传的游戏主要有少儿游戏、健身活动类游戏和益智类游戏。前者包括孩童中常见的老鹰捉小鸡、跔脚、丢绢帕、跳橡皮筋、跳房子、滚铁环、撞拐、打弹子、扔沙包、寻幽猫(捉迷藏)、打年糕爿、打杀坯(陀螺)、打水仗、打雪仗、打弹弓、穿棕绷(手指翻绳)、扔炸弹、放烂泥炮仗、掷彩棒、滚铜板、扔纸飞机、玩纸老鹰、斗蟋蟀、骑竹马、点点窝窝、猜指末头等。健身活动类有跳绳、踢毽子、拔河、掰手腕、划拳(猜拳、石头剪子布)等。益智类有七巧板、走棋子(屙缸棋、西瓜棋、牛角棋、跳棋、象棋、围棋)、扑克、麻将、牌九等。
  少儿游戏
  老鹰捉小鸡 一种多人游戏,在户外或有一定空间的室内进行。由一人扮演老鹰,一
  人扮演母鸡,其余扮演小鸡。小鸡们一个拉住一个地躲在母鸡后面。母鸡需要挡住老鹰,不让其抓到身后的小鸡,而老鹰则要通过跑动等办法抓住母鸡身后的小鸡。鹰手触碰到小鸡身体任何部位即为“捉住”,该小鸡出局,游戏继续进行,直至小鸡全部被捉出局时结束,老鹰胜。若小鸡队伍脱节断链游戏暂停,连妥后继续。游戏一段时间后一只小鸡未被捉而众人已觉劳累,可协商结束,母鸡方胜。
  跔脚 孩童群体游戏。推选出一人作为点脚者,其余小孩或躺或坐在草地(草席或阶沿)上成一排,腿脚伸直朝向点脚者。游戏开始,一人用手点,点脚者边念歌词“踢脚板板,板过南山。南山……削落蹄子跔一脚”,边一只只依次点脚过去,念一字点一脚,当念到最后一个“脚”字时点到的那只脚要跔起来。游戏继续从下一只脚开始循环点数,到最后未被点到脚的人为胜,成为下一轮的点脚者。歌词中间部分可以自己即兴创作,到最后用上末句即可。
  丢绢帕 儿童团体性游戏。参加者脸朝内围坐成一圆圈,选出一人手持绢帕或适宜物件在圆外顺圆小跑,择机将绢帕置于某人身后继续顺着圆周跑,如跑到此人背后即为“抓住”,被抓者需表演一个小节目,游戏继续;如此人中途发现身后绢帕则变为丢帕人,原丢帕人归队入座,游戏继续。
  跳橡皮筋 又称跳皮绳或跳皮筋,是女童们喜欢的健身项目。将橡皮筋串成皮绳,两端系于树枝或物件间适当高度,在两脚交替跳跃中完成各种动作,如插入“点、迈、挑、跨、压、踢、绕、盘、踩、掏、摆、顶、转”等花样组合。边跳边念自编的顺口溜,跳完一曲不间断或不出现差错视为完成一个级别,可升一个高度再跳。可一人自乐或多人比赛。
  跳房子 这是锻炼腿劲和脚控制力的游戏之一。参加者以三五人为宜。在硬质地面上画一排或两排一尺见方的格子,用跨步量出起点线(距格子1或2米)。捡一石子作投具。游戏开始,游戏者站在起点线上投石子至第一格内,投准就用单足跳至第一格内并单足站立,捡起投具单足跳回起点。接着投第二格,同样单足跳至第二格捡起石子跳回起点,如此往复依次跳完全部格子为第一阶段完成。投掷石子和单足跳均不能出格、不能触线,否则视作失败由下一个进行。先完成者进入第二阶段:将石子投入第一格,单足跳至第一格,用触地的脚将石子踢入第二格(踢出为失败),再跳入第二格将石子踢入第三格,如此下去,将所画格子都踢个遍,踢到最后一格时将石子捡回,仍用单足跳回起点算胜利完成第二阶段(规则同前)。中途失败,轮到下一次比赛时就将石子投向失败之格内,跳至此格后踢石子至下一格,继续进行下去。第二阶段胜者可在所画格子中选择一格作为自己的房子,每逢跳至此格时可双脚落地作短暂休息。其他人投石子和跳时均需越过此格不得入境。最后以得“房”多者为优胜。
  滚铁环 是男童较喜玩的活动性游戏。制作一直径为40—50厘米左右的铁环(最好
  是细钢筋焊接而成)和一根带U字形钩头的把柄。玩时依把柄钩头在环上的用力位置不同可分为推进滚、拉进滚、导向滚、自由滚等,依所在场地不同可分为速度滚、跑道滚、障碍滚、转弯滚。
  撞拐 亦称斗鸡。游戏时两人在约定大小的圈域内各以一足立地,另一足屈膝前提,以一手握住脚背,另一臂屈肘贴身,彼此以合理冲撞(躲闪)或假动作把对方挤撞出圈外或使对方所屈之腿触地所握之手松开等为胜。双方均出圈外为平局。
  打弹子 即打玻璃珠。玩的人各出弹子数枚,玩法通常有“出纲”(即出界)或“打老虎洞”两种。在地上画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界即成为赢者的战利品,叫“出纲”。在地上挖出五个小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成“老虎”,可以打着谁就吃掉谁作为战利品,叫“打老虎洞”。一方弹子全被吃光,一局游戏结束。
  扔沙包 一种群体性游戏。将参加者分为扔沙包和躲沙包两组,扔沙包的一分为二站于场地两端,躲沙包的站在中间。两头扔沙包的轮流砸中间躲沙包的人,被砸中则退下,被接住一个沙包,则可换上一个退下的人入场。如此进行下去,直到躲沙包的人全部退下,两组互换,游戏重新开始。
  寻幽猫 即捉迷藏、躲猫猫,亦称摸暗子或藏猫儿,儿童游戏。规定一个范围,蒙眼者凭感觉抓捕触摸他的人,被抓住即输,换位后继续游戏。或选定一个范围,蒙眼者数数到百之前,众人藏身于各处,到百后亮目寻找,全数找到后游戏结束。
  打年糕爿(打花绿纸、拍洋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男生最迷恋的游戏之一。将废弃的软包装烟盒纸折叠成三角牌形状,俗称年糕爿,或将大张的花绿纸依所印图片大小剪开为小画片即可。玩时可双人或多人,各人拿出1张年糕爿(画片)平放地上或桌面上,每人顺次用手去拍,把画片拍翻过面即归己有,拍不翻面则让下一个拍。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无牌出局。或双方各出2张平放地上,每人轮流用各自的年糕爿(画片)扇(摔)对方放在地上的年糕爿,以翻过另一面为战利品,可继续摔取,翻不过面让给下一位摔。或多张并列,扇时手掌稍弓,猛抽向画片边缘,借助风力将所有画片都翻到另一面为胜。
  打杀坯 即抽陀螺,明时已成儿童玩具。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木制陀螺为圆锥形,上大下小,锥端常加铁钉或钢珠。玩时,以绳绕陀螺使其旋转于地,再以带柄绳鞭抽打,使之旋转不停。抽打得越狠旋转得越快,域内俗称“打煞坯”(或“打杀坯”)。
  打水仗、打雪仗 打水仗是夏天男童们喜爱的打仗游戏之一。选取一节竹筒,竹节中心钻一射水小孔,找一根比竹筒稍长的竹筷,头上缠上适量布条成活塞状,将“活塞”置入竹筒推到底,用此竹筒在水中拉动“活塞”吸满水即成水枪。玩时可数人射水比远或追逐互射,衣湿多者为输。打雪仗在冬天进行,以雪球为飞弹相互攻击,中弹多者为输。
  打弹弓 旧时少年儿童喜爱的简易射击活动。以铁丝弯成Y形弹弓或选合适树杈缠上橡皮筋作拉弦,以纸团或小石子或植物小坚果作弹丸,随机择定合适目标如鸟儿、树干等为目标进行比赛。但时有互射伤人之险而遭人反对,现已基本匿迹。
  串棕绷 即翻绳,亦称翻花绳。将一根不粗不细的棉纱绳打结成环,绷绕于双手指间。单人玩和双人玩均可。运用双手十指的缠、绕、钩、穿、挑、绷、翻等一次次变换花样。双人挑则需搭档间紧密配合,同样运用钩、拉、穿、绷等手指技巧翻出各种花样造型。配合不当即为一团乱绳,游戏终止。
  健身性游戏
  跳绳 在域内流行历史悠久。唐时称“透索”,清时称“跳飞”,至民国时才称跳绳。跳绳器具简单,方式多样,可单人跳、双人跳或多人跳,还有长绳多人集体跳、二长绳交替多人集体跳等。花色也多样,仅单人跳就有单摇双脚跳、后单摇双脚跳、单双脚交替跳、后摇双脚交换跳、两臂体前交叉摇绳跳、双摇双脚跳(双飞)、双摇单脚跳、带人跳等。跳绳能增强四肢力量,提高全身协调性、灵敏性,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机能,尤其对青少年生长发育有良好促进作用。因而除流行于民间,还列入小学生课内外活动项目。20世纪80年代至今,区局每年组织一次小学生跳绳比赛,以1分钟内所完成次数计算成绩。在区机关运动会和家庭运动会中也曾设过跳绳项目。1994年3月区女职工跳绳、踢毽子比赛,16个系统及单位172名女职工参赛。2003年5月,宁波电视台记者曾到孙文英小学采访小学生跳多绳活动,所录视频送中央电视台七套《东方儿童》栏目播出。136名手持长绳一端的同学排列成左右相对的两个90度圆弧形,68根长绳交汇于圆心处同时起挥,一人在圆心处起跳一次跃过全部绳子,创下一分钟完成45次的最高纪录。
  踢毽子 域内流行始于汉代、盛于唐宋明清。毽子有鸡毛毽、皮毛毽、纸条毽和绒线毽等多种。基本动作有盘踢、磕踢、拐踢和蹦踢4种。盘踢即用脚内侧交替踢,磕踢即用膝盖将毽子弹起,拐踢即用脚外侧反踢,蹦踢即用脚尖踢。踢时尚可用身体任何部位接毽反弹而不使堕地即可。比赛方法有单人踢、双人踢、团体踢或传踢等,比赛内容有踢次数、踢花样、踢难度等。域内小学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每年举行踢鸡毛毽比赛,以单人盘踢次数多者为优。1995年后随着小学生比赛项目增多,遂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未停。曾为早期举办的区老年运动会和家庭运动会及群体比赛的项目之一。
  拔河 源于民间的群体游戏,域内见诸记录始于20世纪30年代,盛行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拔河比赛简单易行,多凭体力搏击,也需一定技巧。一般10人一队相互对抗,竞争氛围浓烈,极具团体意识。现已发展成为集健身、娱乐、竞技、观赏于一体的群众喜闻乐见的
  体育项目。从1937年4月第三届全县运动会拔河比赛始,域内除地、市级人民运动大会外的历届各类运动会,包括市首届居民运动会,市级、区级机关干部运动会,消防运动会,各系统职工运动会等均把拔河列入团体竞赛项目。1989年5月,孝闻街道举办第四届墙门运动会,13个居民区、18个单位楼群计400多名运动员参加四大项比赛,时任市委常委、公安局长的牟高望,区委书记余富来参加拔河比赛。1989—1996年举办区和系统女职工拔河赛4次。1997年6月,举办“回归杯”区机关拔河比赛,10队100名机关干部参赛。是年11月9日,全区组建由10个系统职工合成的500人拔河队赴甬江新区管委会所在地参加由市政府主办、市体委承办,旨在创造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五环杯”千人拔河赛,首场为区500人队对鄞县500人队,后因发生踩踏伤亡事故而中止未果。域内数十年流行的是无级别拔河比赛。2006年第六届区级机关运动会始,拔河赛规定10人总重不得超过650千克。
  掰手腕 亦称拗手劲,古代角力的一种。运用手臂手腕的力量进行对抗的活动。两人隔桌相向而坐,各出右手相对紧握住对方大拇指根部,肘置桌面,两只右臂成垂直交叉状,两人的屈肘程度基本相等。裁判下达“开始”口令后双方发力,以把对方手臂或手腕压到桌面为胜。此项活动简单易行,在青壮年男子中较为多见。
  石头剪子布 一种流传广泛的手技游戏,有时跟“掷硬币”、“掷骰子”有相同功能,产生随机结果以作决策。双方先各自握紧拳头,然后两人一起共同念出口令,在说最后一个音节的同时,双方出示自己手势(“石头”——握紧的拳头、“剪子”——伸直食指中指成剪刀状、或“布”——伸直五指全掌张开),玩者可据经验判断对方手法而决定自己的手法。比赛无任何场地器具要求,但会有多次平局重复,以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来决定胜负。
  豁拳 又名豁指头,与“石头剪刀布”相似的饮酒时的一种博戏。作为猜拳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就有“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的记载。一般在饮酒场合,两人同时喊数并伸出拳指,以所喊数目与双方伸出拳指之和数相符者为胜,败者罚饮。
  益智游戏
  七巧板 是一种智力拼图玩具。由7块不同几何形状的图板依古算术“出入相补原理”组成,可拼出许多象形图案(等积变换),亦称“七巧图”、“智慧板”。源于北宋的“燕几图”(即宴几图),明人按“燕几图”原理设计出由13件案几拼成的“蝶翅几”,明末清初简约为现代七巧板,遂成为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清嘉庆初期(19世纪初)传入欧洲。清陆以湉《冷庐杂识》载:“七巧图……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世俗皆喜为之。”现代七巧板多系蝶式,由一块正方形切割为五个大中小勾股形和一个正方形加一
  个菱形共7件,可一人玩,亦可供多人比赛。
  第四节 棋牌活动
  棋牌类活动源于民间益智类游戏。域内民间流行较广的是中国象棋、围棋、麻将、五子棋、陆军棋和国外传入的桥牌等。
  象棋
  象棋 即中国象棋,系由古代博戏发展而成,属中国传统棋种,在域内流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1932年10月,县举行首届象棋比赛。1937年5月鄞人陈昌荣等6人组织环城象棋团并举办象棋擂台赛。1943年11月底县民教馆举办民众棋类比赛。1956年成立的市棋类协会主要活跃在域内。区总工会于1988年、1997年、1999年多次组队参加市职工桥牌和中国象棋等比赛,1990年组队赴温州参加全国沿海开放城市三项棋类比赛。1989年区成立以胡锦尧为主席的区棋类协会。1989—1991年区体委和棋类协会联合举办由街道组队参加的“曙光杯″职工棋类流动锦标赛3届,1990—1992年举办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直接组队参加的“迎春杯″职工棋赛3届。1991—1994年每年入夏,区体委举办由老三区棋手个人自由报名参加的中国象棋“海曙棋王赛″计4届。王志安每届均夺冠,终获“海曙棋王″称号。
  至2006年6届区级机关运动会均设有中国象棋比赛,每届参赛者三五十人不等。域内群众性棋类竞赛的定期举办,推动了域内棋类活动的普及和提高,公园凉亭和夏日乘凉时着棋者随处可见,亦奠定了棋类的竞技水准。从1989年第十一届市运动会至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共获三项棋类金牌27枚,平均每届约获7枚。
  围棋
  围棋即古之“弈”,一种智力游戏,为古棋类之鼻祖,起源于春秋中叶。古人称道的“琴棋书画”四艺,棋即指围棋。在汉魏时期围棋之战已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南北朝时棋局已是“纵横十九道”,与今天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清《宁波府志》载,鄞人楼达得、赵九成、范洪及屠隆(《明史·徐谓传》载)均为明初围棋国手。《鄞县通志》载:清嘉庆年间(1800年前后)鄞人郑起凤善弈,“江南李步青,成亲王之上客也。寓京十年,弈无对。慕起凤名,南游甬上,携枰登天封塔,坐而角也。观者缘梯上下,络绎不绝。步青竭其术,欲以屈起凤而不能也。比十日,一局始终。而两人皆病矣。”足见域内民间围棋之盛。
  1964—1966年间,位于碶闸街的市国防体育俱乐部增设棋室开展“三棋”(即中国象棋、围棋和国际象棋)业余训练,由域内教师裘然浔、陈敏炬执教,宁波市第八中学学生严世恩、张永明和华光中学的张维炽等10余人接受围棋启蒙教育。“文革”期间围棋训练隐入民间,裘然浔(家住大梁街)、陈敏炬(家住小沙泥街)、王熊(家住右营巷)等在家设坛摆阵,带徒传艺。后期,沈明芳在君子街家中开设民间围棋俱乐部,聚集40余名爱好者苦练棋艺,常举办小型比赛以磨砺功力,这些当时的围棋爱好者现已成为宁波围棋界的中坚力量。张永明于1962年起学习围棋,1985年晋升为国家一级裁判员,1989年获国家级裁判员证书,1993年起连任市围棋协会副秘书长至今。王亦民12岁进入省围棋集训队,1987
  年获全国冠军,1992年获全国锦标赛冠军队员并晋升为专业七段,现任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专职教练。赵伟达于1986年学习围棋,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域内(市新华书店),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裁判员。张维炽1964年开始学棋,1987年任市体育俱乐部围棋专职教练,译有《吴清源围棋高级死活集》一书,在《围棋》、《体育报》等发表文章多篇,曾兼任省围棋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市围棋协会副秘书长。现在市农行海曙支行工作的黄明磊14岁进省围棋队,1991年为全国围棋锦标赛冠军队员,被定为初段。忻志伟1998年晋升为业余六段,国家一级裁判员,任教练多年,现任市围棋协会副秘书长和协会专职工作。自1974年市第七届运动会至2001年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历届成年部围棋比赛中,域内张鸿杰、张永明、陈敏炬、孔繁茂、郑珍云、忻志伟、施佩佩、王亦民、张子言等计获4金5银1铜和3个第四名、2个第五名、1个第六名,获团体亚军、季军各一次。在第十四届市运动会青少年部围棋赛上,区队女子和男子团体分获冠、亚军。
  麻 将
  麻将即四人骨牌博戏,起源于三四千年前殷纣王时期的古博戏。江南民间戏称为“马吊”。至清中叶定型为麻将。麻将牌技复杂多变,刺激有趣,是历代官方和民间均盛行的博戏形式。
  清初鄞人李邺嗣(1622—1680)所著《马吊说》(《广虞初新志》卷一),称马吊之戏始自明朝天启中期(1625年前后)。至清末,麻将在域内有所创新。清末民初杭县人徐珂(1868—1928)所撰《清稗类钞》载:咸丰年间,世居宁波城内蒋祠巷(今月湖盛园内,为连通冷静街与原白水巷之南北小巷)的陈政钥(1817—1878,字鱼门,号仰楼。道光二十八年拔贡,以功叙内阁中书,加三品衔),于同治元年(1862)寓居江北岸同兴街时尝与英领事、总兵等旅甬洋人玩纸牌马吊为娱,于三年改纸牌为竹骨牌,按照马吊的基本花色和牌九的基本形式,新增东南西北“四风”各4张共16张,新创一对“麻雀”,创设“杠”、“吃”和用骰子定位的方法。此新法流行于同治、光绪年间。清末上虞人杜亚泉(1873—1933)所撰《博史》称:“相传麻将牌先流行于闽粤濒海各地及海舶间,清光绪初年(1875年后)由宁波江厦延及津沪商埠。”
  20世纪50—70年代,麻将一度被视为赌博形式而隐匿民间。80年代中后期渐趋公开。1998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审定制订《中国麻将竞赛规则(试行)》一书后,作为大众娱乐形式的健康麻将迅即在城乡兴起。2001年2月,市麻将运动协会在迎凤街25号成立。6月,宁波首家麻将博物馆在湖西马衙漕的陈氏宗祠开馆,时日本125人代表团抵甬参加落成仪式和麻将比赛。
  20世纪初开始,域内营业性棋牌室(实则一色麻将)发展迅速,时宾馆饭店利用客房辟建的棋牌室占半数以上。2001年5月,域内有棋牌类经营户24家。2002年5月,有营业性棋牌室42家,麻将桌近500台,可同时容纳近2000人活动。另外尚有遍布于各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大都有数台麻将桌可供人们娱乐休闲。至2004年8月,域内有营业性棋牌室119家,其中备案90家、未备案10家、无照经营的19家。麻将活动成为民间一大休闲娱乐项目,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或一桌或多桌。区离退休教师协会常组织退休教师开展麻将活动,组队参加市退教协会组织的健康麻将竞赛,屡获团体和个人名次。
  桥牌
  桥牌于20世纪中叶由国外传入,50年代中期在域内有所活动,80年代始在离休老干部和机关上层人士中较为流行。从1984年起市老干部局每年组织一届老干部桥牌比赛,区老干部局每次组队参赛,至2002年为第十八届。1990年6月张根苗、徐建国等筹资发起在区府招待所(鄮城饭店)举办桥牌名人邀请赛。7月成立海曙区桥牌协会,主席裘仰峰(副区长兼),秘书长徐建国。协会利用工余时间培训机关干部和基层骨干并组队参加上级桥牌比赛。1992年9月,集资30余万元在蓬莱大酒店举办1992年全国桥牌双人赛和俱乐部杯赛,各省、市、自治区和各行业体育协会(简称“体协”,下同)计44个代表队、300余名桥牌高手参加为期一周的双人赛和名人赛,湖北队获公开组“浙开杯”冠军,煤矿队获混双组“篮鸽杯”和女子组“海曙杯”两个冠军。翌年被国家体委评为1992年全国优秀赛区。1995年10月底,由海曙客货车队主办的宁波“海客杯”名人桥牌邀请赛在金龙饭店(今富邦大酒店)举行,全国计150人参赛。1999年起,区老干部局开设桥牌活动室,每年组织老干部比赛并一年数次组队参加市局、邻县区和镇海炼化公司等举办的桥牌邀请赛。2002年10月市在新芝宾馆举行“城展杯”2002年全国大企业桥牌赛。2006年1月初,由宁波雪龙汽车风扇制造有限公司主办、市桥牌协会承办的市“雪龙科技创新杯”桥牌邀请赛在新芝宾馆举行,96人参赛。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管理、体育人物等方面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叙了海曙区体育发展的轨迹和脉络。全书收录域内(含籍内)体育人物传略或简介70余人,“大事记”录有自宋至今560余条、2.7万余字的重大体育事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