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41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佛教
分类号: B949.2
页数: 3
页码: 336-3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观乡佛教历史悠久,寺院众多,其中天井寺等名寺仍存。历史上多次遭受战火和政治运动的破坏,现逐渐恢复。
关键词: 龙观乡 佛教 寺院

内容

一、流传
  本地佛教盛行于宋朝鼎盛时期,境内禅寺林立,高僧辈出。北宋建隆元年(960),从道凝和尚开始在天井岙建“天井院”时起,各宗派竞创教义,阐扬禅风,涌现了道凝、锡峰等一批名僧。其时,鄞籍朝臣多信佛学禅遂起推波助澜之势,真、仁、徽、高孝宗等皇帝为鄞县佛寺或赐寺额、或书御匾、或赠金银;本地僧人也或召京说法、或敕谥封号。仕宦豪绅随之竞修佛寺,研习佛学。
  元代的本地佛教寺院,以从事忏佛事的居多,而从事持戒、参禅、研究教义的逐步减少,故民间烧香念佛比以前更盛。至清末,本地有“十寺十八庵”之称。
  1912年中华佛教总会宁波分会成立。1930年2月,鄞县佛教会成立。至解放前,本地有寺庵10余座,僧尼约60余人。
  解放后,本地寺庵由当地政府按法令予以保护。土地改革时,僧尼均分得土地,其后便亦教亦农,自食其力。并以“农禅并重”方式组织僧尼参加农、副业生产。此后的“大跃进”运动中,寺庵移作他用,僧尼还俗,佛像多被损毁。
  “文革”开始后,正常的宗教活动被强行禁止,各寺庵僧尼全部改装还俗,寺庵产权由房管部门接管,房屋均因建造学校、工厂等被拆除。至今,除天井寺尚在修复外,其它寺庵无一重建,但有部分庙宇被修复。
  二、寺院
  龙观寺庵众多,且负盛名,今择可考证的主要寺院记其沿革。
  天井寺 原为鄞县佛教名寺,位于本乡龙谷村天井岙自然村山岙内,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僧人道凝见天井岙山色幽静,树木茂盛,民间又有神龙显灵传说,便筑茅为庐,称“天井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英宗皇帝登基,因该年为龙年(1064年为甲辰年,属龙)便大封与龙有关的寺庙,钦赐天井院以“天寿”额,从此改“天井院”为“天寿院”。
  明洪武初年(1368)恢复天井寺名称。明正统十年(1445),方丈殿朽坏,重建方丈殿。明景泰元年(1450)建山门,重塑佛像及四大天王像。明万历年间(1573~1619)重修全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寺院毁于火灾,仅剩偏房二、三间。
  清顺治十一年(1654),镜宗和尚主持,重建寺院,较明朝时规模增加了法堂、两廊;寺内又新建了“五井龙神祠”。当时寺院内尚有一块元朝时皇帝加封天井山龙神的圣旨碑。(注:佛教宗教场所称“寺院”,“祠”是中国宗族祭祀场所,两者本不相容,此处的“五井龙神祠”实际上是祀龙的庙。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属多神教,故把祀龙与礼佛揉杂在一起了。这种情况,其它寺庵也有,也就不足为奇了。)清同治元年(1862),又遭火灾(可能是太平天国的太平军战火,因为古籍记载“毁于寇”),全寺基本上毁成平地,仅存一幢前庑。光绪九年(1883)再次重修,几乎是新造了。
  民国十年(1921)重修大殿,并新建南廊。从此后,天井寺没有修葺过。解放后,因破除迷信,寺院自行衰败。“文革”中,为修建上下古山学校作材料,被彻底拆除。现今因发展旅游业又开始重建。
  天井寺的佛教教派属临济宗。民国时,住持方丈为锡峰和尚。鼎盛时期有上百僧人。
  章圣寺 原为鄞县佛教名寺,位于本乡龙溪村玄坛殿自然村山岙中,《鄞县通志》载:“……县西南七十里,旧号峒山院,踞峒山东南支众峰环合,状若芙蓉。唐光启二年(886)建,宋大中详符元年(1008)赐名彰圣寺,嘉定二年(1209)参政楼钥请为功德寺,赐报忠福善额,元时复名彰圣寺。”
  章圣寺被称为功德寺与楼钥墓有关,楼钥卒年与石刻相符均为南宋早期。其入道口牌楼“四明山”石牌枋为扩大章圣寺影响而建。《鄞县通志》又载;“彰圣寺,泰定四年(1327)重建殿宇……明永乐元年(1403)重修。后废,僧并杖锡寺。宣德三年(1428)创建方丈殿,正统四年(1439)建入山亭,揭四明山额……万历间县令杨芳廉得寺所侵……”可见,正统时建入山亭卦“四明山”额,已开始兴盛(可惜此亭至今无存)。
  建国后,因破除迷信,寺院自行衰败。1958年,大台风时部分被毁,70年代被改为“知青房”,80年代建造水库时,原址被淹,寺移至水库大坝边,即为水库管理房。
  妙智寺 原为鄞县佛教名寺,位于本乡大路村杏村自然村山岙中,建于宋元祐六年(1091),曾屡遭火灾屡重修。解放后,因破除迷信,寺院自行衰败。最终于二十世纪70年代建造鄞县化工二厂时彻底拆除。至今,在原址边修了一座小庙,其它无遗迹。
  小岭峰寺 原为鄞县佛教名寺,位于山下村小岭峰,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清咸丰六年(1856)朝廷见该寺名声鼎盛,僧人云集,赐名“四明佛殿”。该寺曾为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三五支队联络站,革命烈士僧海陀和尚(1906~1945.9)曾用名海徒、海渡,早期参加革命工作,系四明山游击队地下党交通员。1945年9月不幸被捕后被国民党浙保部队杀害。建国后,因破除迷信,寺院自行衰败。“文革”期间被毁,1993年经民众捐资重修,但规模比原来小得多。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