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3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化事业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4
页码: 290-2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龙观地区群众娱乐活动的发展历程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变化。明清时期,庙会活动是主要的娱乐形式;民国时期,群众娱乐开始与宣传教育相结合;1949年后,群众娱乐形式开始多样化;1970年后,“样板戏”兴起,各种文艺活动一度盛行;进入新世纪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向求知、求乐、求富发展,民间艺术活动复兴。
关键词: 龙观乡 地方文化 文化事业

内容

一、群众娱乐
  明清时,本乡大型娱乐活动以庙会为主。“八月迎神社鼓哗,神舆突入野人家”(万斯同《〓西竹枝词》),便是明清庙会娱乐的写照。民国初,庙会有固定会期和会社,逢期由社首聚集筹划,用“标红”通告民众,费用以庙田岁入为大宗,间以挨户认捐,俗称“兜会”或“写会”。乡间庙会除神诞为期外,大多在春节和秋收后举行,本乡较大庙会有后隆灵显庙会、桓村遗德庙会和雪岙童君庙会。赛会祭神,开戏娱神,然后游行,队伍以铜铳开道,大令旗引神轿仪仗列队前行,继之以抬阁、舞龙、高跷等边行边演,有锣鼓丝竹伴奏。灵显庙会始于宋开庆元年(1259),为祀宋检校中郎将郑世忠所建,旧历正月九日为神诞期,演戏二日,庙下辖现后隆、金溪、龙谷、龙峰、赤水箭峰等村共2400户前来祭祀。遗德庙会始于唐朝,为纪念唐太和(827~836)中邑宰王元玮所建。辖下有桓溪坑3000多户人家。童君庙会初祀王元玮,清道光间改祀童义,童义于唐朝时在句章造光德桥、寿峰塔寺,故立庙。旧历九月十一日演戏敬神。庙下有雪岙、李岙、山下、大路及鄞江的它山、悬慈、禅岩、金陆等村共3000多户人家前来祭祀。
  二十世纪30年代后,群众娱乐与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开展通俗演讲、书报阅览、民众识字和娱乐体育活动等。抗战爆发后,民众的娱乐则以组织救亡协会、剧团、歌队等活动宣传抗日。
  1949年夏,从解放区传来的秧歌舞、打腰鼓及歌曲丰富了本乡群众娱乐活动。全乡各村相继组建了业余剧团。为配合三大运动的宣传,演出了《白毛女》、《血泪仇》、《刘胡兰》等戏剧。1951年4月,发起抗美援朝大宣传,剧团以本乡真人真事编演短剧、说唱等节目进行演唱,并进行秧歌、腰鼓等大巡游。1953年为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乡成立宣传队,村建宣传分队,其后在宣传互助合作社、粮食统购统销、农业纲要四十条等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在1958年大跃进中,广播说唱到田头,在“人人写诗、人人作画”的口号鼓动下,全乡民居墙上皆有粗制的宣传漫画和顺口溜。60年代初,开展了以“社史、家史”为题材的回忆对比的宣传活动,并作为“传家宝”送给贫下中农。其间,全乡各村都建立了农村俱乐部。
  1966年“文革”开始后,群众娱乐畏于政治“帽子”而收敛。次年在“三忠于”活动中,山头屋顶、村落墙面、舍外房内无处不见领袖语录和大幅标语,时称“红海洋”,公社、大队,厂矿、学校陆续建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以示对领袖的忠诚,至1969年文化干部参加“斗批改”干校,群众的宣传性文艺活动也一度中落。1970年,“样板戏”兴起,县举办学习班和折子戏调演,本社各大队的文艺宣传队有的勉强排演全剧,有的演出折子戏,南腔北调,排演了《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八个样板戏,在本地巡回演出,也风靡一时。1975年全县推行天津小靳庄经验,强令各大队办政治夜校,讲“儒法斗争”故事,唱“批林批孔”歌曲。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全乡集会,歌舞以庆。次年以悼念周恩来总理为主要内容,全乡颂歌四起,群众娱乐复兴。1975年8月成立了公社电影队,1979年,龙观公社文化站建立,采用“以团办厂、以厂养团”方式组建剧团。1982年,文化站建立专职站长制,群众业余文化娱乐活动一度盛行。之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民都以家庭式生产为主,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呈下坡趋势。群众的娱乐活动以集中收看电视、录像为主。1984年为庆祝建国35周年,本乡举办了国庆文艺晚会,这是龙观建乡史上第一次配有灯光音响的室内文艺晚会。年底,全乡普遍建立了文化活动室。1985年底,本乡举办舞蹈班,交谊舞、集体舞在农村兴起。1989年9月,为庆祝建国40周年,县举行首届文化艺术节,本乡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文化艺术系列活动,300余人次参加演出,观众15000余人次。80年代后,电视机、录像机、收录机等进入农户,群众纯娱乐活动日呈丰富,迪斯科及各种现代舞、电子游戏和棋类、台球、麻将等成为群众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90年代,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全面展开,群众自发参与热情高涨,1997年的庆祝香港回归、1999年的庆祝澳门回归及国庆50周年等大型活动,参加活动队伍人数达1100余人,沿街观众达上万人次。
  进入新世纪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向求知、求乐、求富发展,民间艺术活动复兴,全乡各村以老年协会为活动阵地和组织,成立了舞龙、腰鼓、秧歌、马灯、太极拳(剑、球)、扇子舞、健身柔力球等团队50余支,共有文体骨干600余人。在全乡举行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型踩街活动、五龙潭山水音乐节、全乡民间艺术大汇展、红灯高照闹元宵、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等大型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文化设施
  民国前,乡村演戏多用庙台,至民国,全乡十几座庙中多建有戏台。偏僻村落,也有用稻桶做底、门板作面的临时舞台。
  1945年5月,鄞县解放后,本乡开会演戏除利用祠庙戏台外,也有在露天筑土台。70年代初,全乡各村先后建造了大会堂,生产队建造演出小舞台,开会演戏并用。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群众的求知求乐愿望不断增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了乡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1997年,集镇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头戏,开始上马。改建原中心小学校舍为文化中心活动场地,并新建了1200平方米的多功能舞厅和综合文化活动楼,修建桓村影剧院,建立万册图书馆,使文化娱乐中心占地面积达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多平方米,内设有文化综合活动楼、万册图书馆、电子游戏厅、多功能舞厅、乒乓室、阅览室、培训室、音像制品出租室、办公室、文化酒家、美容美发室等。1999年10月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文化站从一个山区无级站一跃成为浙江省特级文化站。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文化设施建设从集镇转向村落,各村在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农村俱乐部、老年协会等单项性活动室的基础上,纷纷建立了综合文化活动楼,进行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并扩大文化活动阵地,建立了文化广场、文化公园、体育健身路径等。2005年10月,本乡文化宣传阵地作为全区“三点一室两员”(综合宣传点、文化阅览点、体育健身点、活动培训室和宣传教育指导员、文体活动辅导员)样板召开了现场会,并作为村落文化阵地建设样板在全省推广。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