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础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37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基础教育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6
页码: 282-287
摘要: 本文介绍龙观乡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级教育。
关键词: 龙观乡 地方教育 基础教育

内容

一、学前教育
  二十世纪20~30年代,乡境内开办县立养正幼稚园,地点设在鄞江桥它山庙东。解放后,乡间无幼稚园。1958年大跃进中,为解决妇女参加集体劳动时的后顾之忧,社队纷纷开办简陋幼儿园,时全社各队均有幼儿园。1962年调整教育事业时社队幼儿园停办。此后,凡农忙季节社队大都开办幼儿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妇女进厂渐多,本乡始办中心幼儿园,隶属于乡中心学校。之后,各村校因学前儿童的增多,增设了学前班。1985年,县政府规定把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作为乡镇干部考核内容之一,各村校纷纷办起了幼儿园。至今,全乡有中心幼儿园1所,乡中心附属学校幼儿班、村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4所。入园儿童150余人,开设有游戏、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启蒙课程。
  二、小学教育
  本乡小学教育起源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的真吾义塾和光绪三十年(1904)的惠江私塾。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绅士王友集在环村王氏旧祠创办的“王氏继兰义务学堂”开学,本乡正式有小学教育模式。
  民国初,改学堂为学校,遂王氏继兰义务学堂改为“王氏继兰小学校”,为初等小学校,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课程。1915年,初等小学改称国民学校,即龙观乡王氏国民学校。翌年,实施教育部公布的《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提倡体育、智育、情育、志育并重,并自第三学年起,修身兼授公民须知。1919年起,改修身科为公民、卫生科,国文为国语科,手工、图画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科。并增加社会、自然科。1929年,县政府派警察取缔办理不合要求的私塾,并成立义务教育委员会,制定计划、法规,在全县推广义务教育,同时对6~12岁儿童实行强迫教育。1936年6月,县政府训令全县小学教员的教学与读文悉用国语标准语或近于标准语的口语,以培养儿童的国语能力。1940年以后,根据教育部《国民教育实施纲要》,乡镇设中心小学校,各保设国民学校,原短期小学归并为中心小学或国民学校,全乡设中心学校1所,国民学校几乎每保都有设立。抗战期间,除中心学校时续时断开展教育外,各保学校几乎全部停办。其间,公立学校一律改为私立,以作掩护。抗战期间,部分共产党员曾以教书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本乡后隆小学就是李敏烈士以教书作掩护的学校之一。1945年下半年本乡小学采用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编辑的新民主主义教科书,并进行教育改革。
  解放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并提倡理论与实践一致的教育方法。1951年2月,王芳德被任命龙观乡中心小学首任校长。1952年根据教育部《小学教学计划》,开设了语文、算术、自然、历史、体育、图画、音乐等8门课程。是年下半年,全县除道淮等4所为私立学校外,全部改为公立学校。1953年,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提倡五个环节,将百分制改为五级记分制,一度甚见生色,但多有生搬硬套的偏向。1955年秋,增设了手工劳动课,并把生产劳动列入课外活动内容。1956年,全面推行普通话。1957年为实现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和生产劳动。1958年9月,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学校把生产劳动订入教育计划。其时,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统一管理中,学校劳动任务日益加重,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质量明显下降。1960年,学校虽然在语文教法上学习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经验,“集中学、集中练,学、练、用分步进行”,仅搬用形式,不能根本上提高质量。其后,又经历了三年经济暂时困难,学生流失严重,小学普及率下降。
  1962年,贯彻国家和群众“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翌年3月,贯彻中共中央《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小学始重新以教学为主。《条例》保证了小学每年有9.5个月的教育时间,纠正了1958年以来生产劳动过多现象。其时,各小学开展“学雷锋”活动和阶级教育。1964年,为了让上几年流失的学生重新获得教育,本乡创办了简易小学(9月改为耕读小学),吸收未入全日制小学的儿童入学,课程以较实用的语文(应用文)、算术(珠算)、农业常识为主。1966年下半年,小学教学秩序开始受“文革”影响,翌年2月,因批判教材,原课本停止使用,各年级在“以阶级斗争为主课”的要求下均以毛主席语录和浅近的著作,如“老三篇”为教材,并兼学语文、算术。其后,校长“靠边站”,教学秩序随之混乱。在批判“两种教育制度”中耕读小学有的停办,有的合并,有的改为民办。1968年暑假,为使全县有相对统一的教材,县文教局抽调一部分小学校教师自编“政治”、“数学”教材,供各学校使用。1969年7月,全县公办小学均下放给生产大队,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本社中心学校和各村村校全部成立“贫管会”,学校教学、劳动、德育、体育由贫管会决定。1972年,根据周恩来提出的“普及农村小学五年级教育是一项大政”的指示,小学教育普及再次推行。
  1978年,恢复社中心小学制,并成立学校教研组,重新提倡“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1983年8月,根据省教育厅《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一至六年级均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劳动等课。在四至六年级开设自然课,五年级开设地理课,六年级开设历史课。并逐步开辟科技、书法、珠算、工艺、园艺等课程,开展各项政治思想活动,重建少年先锋队,贯彻《小学生守则》,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
  1986年,全乡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超过县教育部门规定的普及初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由于业绩突出,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尊师重教”先进集体。是年,始对全乡各村校根据地理环境、学生人数、师资力量进行了兼并,至1999年,从原来的乡中心、金溪、后隆、古山、上茶、观顶、潘溪、玄旦、半山、大路、山下、李岙、雪岙13个完小,下茶、大庄、铜坑、南坑、庙跟、天井岙6个初小,合并为1个乡中心学校,金溪、后隆、雪岙、古山设4个完小,潘溪1个初小。经兼并,全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列全县山区、半山区前茅。其后,随着教学设施的改善,先后建造了乡中心九年一贯制学校和观岭、金谷两个完小,基础教育纳入正常轨道,师资力量加强,小学教育全部由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任课,自90年代中期以来,全乡教学“四率”几乎达到100%。1997年龙观乡中心小学新校舍落成,1998年观岭小学教学楼落成,2003年后隆小学奥克斯教学楼落成,使全乡完小设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教育质量出现质的飞跃。
  三、初级教育
  本地初级中学教学始于1969年,时在后隆庙跟创办农业中学,有建筑面积2829平方米、占地6亩,有教职员工18人,设7个班级、289个学生。之前,本乡学生就学大都在宁波或在就近的四明中学、启明女子中学,但入学者寥寥无几。1923年浸会、崇信合并为四明中学;1925年2月,中共宁波支部为掩护革命活动和培训干部创办启明女子中学,后改为培英女校。抗战时,三一中学迁蜜岩,本乡有个别学生就读于此。1941年,县城沦陷后,本县学校大都迁往外县,本地几无学生就学。1942年2月,中共鄞奉县委以“三青团鄞西区队”名义开办黄古林补习中学,培养抗日干部,本地有些许热血青年就学。次年春因日军侵驻而停办。1944年日伪为了施行奴化教育,曾在鄞江、樟村等地办过中等学校,本地无人入学,抗战结束全部停办。解放战争时期,本地学生大都就学于县城所办的学校,但人数屈指可数。
  1952年县人民政府在樟村蜜岩创办第二初级中学,不久迁至樟村,1956年又在鄞江新办初中,这一时期,强调教育为工农服务,主要招收和培养工农子女,提倡学习苏联经验,本地有一批农民子女入学。1961年,在教育调整中,保留了樟村等4所完全中学;鄞江等10所初级中学,本地就读高中的在樟村中学,就读初中的在鄞江初级中学。1966年6月后,学校因“文化大革命”先后停课,搞串联、斗领导,学生相互攻讦,进行“造反有理,停课闹革命”。1968年9月起学校陆续复课,但回校学生稀少,正常教学秩序无法建立,复课流于形式。
  1969年9月,县革命委员会为便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将15所县属中学的教师、校具、仪器分到53个公社,以实现“社社有初中”的目标,本地始有初级中学,即庙跟农业中学。这期间,学校中所设课程除浅近常识外,还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还要“批判资产阶级”。1970年起,公社在桓村叶家山下新建初级中学校舍,于1971年7月竣工后,将庙跟农业中学迁至该地,并改名为龙观公社初级中学。1974年初,在教育界反“复辟”,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再次被批判,考试形式又被否定,教师再次受到冲击。为此,语文补“大批判”、“小评论”,数理化课程改上工农实用知识。1976年10月后,文革虽结束,但在全国“新长征”中,盲目办学再度成风,其时,社办高中,大队办初中,本地初级中学升为高中,各村村校均设有初中班,学制小学5年,初中和高中均为2年,师资不胜负担,学生文化程度名不符实。
  1978年起,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全县中学进行了大调整,取消社办高中、村办初中。高考制度恢复后,完中出现高考率竞赛,学校经常采用假期补课、增加作业量、增加考试等手段,追求升学率的提高。为此,从1983年秋季起,试行《浙江省全日制第二类教育计划》,初中开设农业知识课外活动,以培养当地生产所需要的人材。1984年又贯彻教育部《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学校强调端正办学思想、减少考试、减轻作业。为加强教学实验,本乡中学建立了理化实验中心,并开展了体育“达标”(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通讯赛。1985年下半年开始,试行《宁波市办好各级各类中学的基本纲要》进行规范化建设,经过验收,本乡及樟村等41所中学达标。1990年后,本乡正式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1999年7月,龙观乡初级中学教学楼落成,并与龙观乡中心小学合并,从此,实行了九年一贯制教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考入重点中学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