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36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交通
分类号: F512.755
页数: 4
页码: 271-274
摘要: 本文介绍龙观乡的公路建设始于1968年,经历了多个阶段。首条公路为乌头门至天井岙的战备路,随后由社、队、社员自筹资金建造了多条公路,总长56.5公里。主要干线有乌头门-观顶公路、厂跟-半山公路、龙观-上茶〓公路、桓村-铜坑公路、双坑口-南坑公路、张家-里村公路等,共有桥梁30余座,多为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其中龙观大桥是最大的桥梁,是通往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三星桥是通往桓溪坑、观岭坑的必经之桥;金溪大桥和蜈蚣桥是金谷坑民众交通枢纽;后隆大桥是通往五龙潭风景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龙溪桥是连接桓村与后隆重要交通枢纽;大庄桥是连接大庄、半山的主要交通枢纽。
关键词: 龙观乡 交通 城乡建设

内容

第一节 公路交通
  境内公路均属乡道,始建于1968年。当时正值“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全社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夜以继日,掀起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建造乡村公路为重点的热潮。同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运用传统劳动日进行劈山造路,人定胜天,开创龙观建乡史上先河。据统计,1971~1980年十年间,全社用于公路建设资金76.4万元,社员投入劳动日64.2万工,搬运土石方141.7万立方米,建造公路49.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汽车工程,1979年获“全国公路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一、公路主干线
  境内首条公路为乌头门至天井岙的战备路,由国家投资建造樟溪河和龙王溪大桥,为“文革”时的备战需要而建造的沙石路,1968年开工,1970年建成。其后,由社、队、社员自筹资金先后建造了潘溪公路、雪岙公路、半山公路、茶〓公路、观顶公路等,全长56.5公里。主要干线有:
  乌头门——观顶公路 全长20.2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有桥梁2座,设计荷载汽—10,属4级公路,1973年5月建成沙石路。1990年,乌头门至桓村段改建为黑色路面。1995年,乌头门至厂跟段改建拓宽13~10米的水泥路面,并安装路灯、绿化隔离带。
  厂跟——半山公路 全长6.6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有桥梁1座,涵洞道57个,设计荷载汽—10,属4级公路,1976年3月建成沙石路。2001年厂跟至大庄段拓宽改建为水泥路,2005年8月大庄至上半山段拓宽改建为水泥路。
  龙观——上茶〓公路 全长14.3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3.5米,有桥梁3座,涵洞道80个,设计荷载汽—10,属4级公路,1970年建成乌头门至天井岙沙石路,1980年6月天井岙至上茶〓沙石公路全线建成贯通。2000年因开发五龙潭风景区整条公路全部拓宽改建为水泥路。
  桓村——铜坑公路 全长11.4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有桥梁6座,设计荷载汽—10,属4级公路,1980年6月建成沙石路。2001年桓村至雪岙段拓宽改建为水泥路。
  双坑口——南坑公路 全长2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有桥梁1座,涵洞道19个,设计荷载汽—10,属4级公路,1980年6月建成沙石路。
  张家——里村公路 全长5.6公里,其中至李岙为2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4.5米,属4级公路,1980年10月建成沙石路,2002年拓宽改建为水泥路。
  二、公路主要桥梁
  公路桥梁随公路修筑拓展而起。或新建,或由民间桥梁改造。自1968年乌头门至天井岙公路建造后,至2005年全乡有公路大小桥梁30余座,多为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
  龙观大桥 位于樟溪河上,距乡政府驻地东1公里,是本乡与外界联络的重要交通枢纽。建于1970年,为5孔钢筋混凝土平板公路桥,长55米。1997年公路浇制水泥路时增高桥面,桥宽增至9米,载重量50吨。
  此桥为龙观乡唯一通往外界的公路桥,也是龙观最大的桥梁,故命名。
  三星桥 位于中溪河下游,距乡政府驻地东0.2公里,是通往桓溪坑、观岭坑的必经之桥。原桥始建于1970年修建潘溪公路时,命名为桓村下山角桥。1997年建龙兴路时拓宽改建命名为三星桥。钢筋混凝土3孔桥墩,长28米,宽8.5米。
  因桥位建于宁波三星集团厂房前,故改名为三星桥。
  金溪大桥 位于樟溪河上,距乡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是金谷坑民众交通枢纽。原为木板桥,只容人畜和人工手拉车通过。197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板桥,长60米,宽4.1米,为10孔流水桥,载重量10吨。
  此桥以驻地村名而命名。
  蜈蚣桥 位于后隆屯家河上,距乡政府驻地北2公里,是金谷坑民众交通枢纽。原为石块桥,只容人畜和人工手拉车通过。198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5孔平板桥,长29米,宽4.5米,载重量10吨。
  桥名因民间传说而得名。很早以前,有一条蜈蚣精在炎热夏天正常到此河洗澡,久而久之,河道上便成了一个很深的潭,民众无法过河,便在此深潭上建了石块桥,命名为蜈蚣桥。
  后隆大桥 位于后隆村龙王溪上,距乡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为金谷坑尤其是通往五龙潭风景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原桥建于1970年乌古乡村公路建造时,1990年秋台风季节时,被洪水冲毁后重建,并于1991年1月建成通车,为钢筋混凝土2孔平板桥,长20米,宽7米,载重量16吨。
  此桥以驻地后隆村命名。
  龙溪桥 位于中溪河上,距乡政府驻地西0.15公里,是连接桓村与后隆重要交通枢纽。建于2001年春,为钢筋混凝土2孔平板桥,长16米,宽10米,载重量50吨。
  此桥建在龙溪公路上,故名。
  大庄桥 位于外牌楼水库下游中溪河上,距乡政府驻地西1公里,是连接大庄、半山的主要交通枢纽。建于1974年,199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2孔拱形桥,长20米,宽5米。
  此桥以建于大庄村口命名。
  观岭大桥 位于张家清源溪上,距乡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是通往山下、李岙、雪岙及奉化里村的主要交通枢纽。建于1972年,为2孔石拱桥,长30米,宽6米。2001年7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并加固了桥墩。
  因此桥为观岭坑居民主要交通枢纽,故名。
  三、客运
  本乡客运为宁波市汽车南站始发站,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有客车通运,当时设上茶〓、潘溪、上半山、奉化里村4个过夜班,86年后增设铜坑、赤水箭峰过夜班。至此,全乡有5个过夜班,每天早晚两班接送本地及外地民众往来于龙观与宁波之间。90年代后,个体客运因得到国家政策许可而迅速发展,客运车辆有大客车、中客车、小客车、机动三轮车、摩托车等,尤以小客车和机动三轮车客运发展为快;大客车、中客车行驶线路均按营业登记固定行驶,而小客车、机动三轮车、摩托车一般无固定线路,据乘客需要自由营运。个体客运因其服务周到、停靠方便、候车费时少,为乘客所欢迎,故其客流量逐年上升。不久,本乡过夜班车由每天5班降到2班,进入新世纪后,全乡撤消了过夜班。客运由汽车南站与个体客运交替在白天原客运线路每天两趟运送,节假日增加班次。2005年9月,公交系统开通城乡公交车运输业务,本乡每天有6辆公交车往返于宁波、横涨喇叭口之间,农民进城“乘车难”问题得以缓解。
  第二节 养护
  本地公路养护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以道班专业养护为主,民工养护为辅。养护经费由宁波地区公路段下拨给鄞县工区,再由工区补助给公社养护队。本社由1972年5月成立潘溪道班,共10人,养护乌头门至潘溪20.2公里社队公路。当时称农工道班,属公社管辖,县工区负责技术指导。1974年成立古山道班,共3人,养护龙观大桥至天井岙6公里社队公路;雪岙道班共5人,管理养护山下、李岙、雪岙等10.4公里社队公路。大路道班共2人,管理养护桓村至小岭峰3公路社队公路。1975年,省、地交通部门在鄞县试行社队养护并推广全县,养护事宜划归县交通局管理。1976年3月成立半山道班共3人,管理养护厂跟至上半山6.6公里社队公路。1979年4月成立茶〓道班共5人,管理养护天井岙至上茶〓8.3公里社队公路。1980年后贯通铜坑、南坑公路,养护工作由雪岙道班负责。至此,全社56.5公里社队公路全部由县社两级出资护养。90年代后,由于沙石路逐步改建为水泥、柏油马路,道班养护组织也逐年撤消。至今,公路养护道班全部撤消,公路养护管理由乡城建办派专人负责,对剩余的部分沙石公路由乡城建办定段定酬派民工养护。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