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编 交通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366
颗粒名称: 第十三编 交通 城乡建设
分类号: F512.755;TU984.2
页数: 10
页码: 269-278
摘要: 本文介绍龙观乡的公路交通发展始于1968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共建成了多条主干线和桥梁以连通各村和周边地区。主要的公路桥梁包括龙观大桥、三星桥、金溪大桥、蜈蚣桥、后隆大桥和龙溪桥等。这些桥梁的修建和改造,为当地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桓村和本地的集镇建设和村落建设,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和生产建筑等。集镇建设包括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公共建筑包括大会堂、学校、卫生院、敬老院等,生产建筑包括车间、仓库、办公楼等。
关键词: 龙观乡 交通 城乡建设

内容

第一章 交通
  第一节 公路交通
  境内公路均属乡道,始建于1968年。当时正值“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全社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夜以继日,掀起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建造乡村公路为重点的热潮。同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运用传统劳动日进行劈山造路,人定胜天,开创龙观建乡史上先河。据统计,1971~1980年十年间,全社用于公路建设资金76.4万元,社员投入劳动日64.2万工,搬运土石方141.7万立方米,建造公路49.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汽车工程,1979年获“全国公路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一、公路主干线
  境内首条公路为乌头门至天井岙的战备路,由国家投资建造樟溪河和龙王溪大桥,为“文革”时的备战需要而建造的沙石路,1968年开工,1970年建成。其后,由社、队、社员自筹资金先后建造了潘溪公路、雪岙公路、半山公路、茶〓公路、观顶公路等,全长56.5公里。主要干线有:
  乌头门——观顶公路 全长20.2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有桥梁2座,设计荷载汽—10,属4级公路,1973年5月建成沙石路。1990年,乌头门至桓村段改建为黑色路面。1995年,乌头门至厂跟段改建拓宽13~10米的水泥路面,并安装路灯、绿化隔离带。
  厂跟——半山公路 全长6.6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有桥梁1座,涵洞道57个,设计荷载汽—10,属4级公路,1976年3月建成沙石路。2001年厂跟至大庄段拓宽改建为水泥路,2005年8月大庄至上半山段拓宽改建为水泥路。
  龙观——上茶〓公路 全长14.3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3.5米,有桥梁3座,涵洞道80个,设计荷载汽—10,属4级公路,1970年建成乌头门至天井岙沙石路,1980年6月天井岙至上茶〓沙石公路全线建成贯通。2000年因开发五龙潭风景区整条公路全部拓宽改建为水泥路。
  桓村——铜坑公路 全长11.4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有桥梁6座,设计荷载汽—10,属4级公路,1980年6月建成沙石路。2001年桓村至雪岙段拓宽改建为水泥路。
  双坑口——南坑公路 全长2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有桥梁1座,涵洞道19个,设计荷载汽—10,属4级公路,1980年6月建成沙石路。
  张家——里村公路 全长5.6公里,其中至李岙为2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4.5米,属4级公路,1980年10月建成沙石路,2002年拓宽改建为水泥路。
  二、公路主要桥梁
  公路桥梁随公路修筑拓展而起。或新建,或由民间桥梁改造。自1968年乌头门至天井岙公路建造后,至2005年全乡有公路大小桥梁30余座,多为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
  龙观大桥 位于樟溪河上,距乡政府驻地东1公里,是本乡与外界联络的重要交通枢纽。建于1970年,为5孔钢筋混凝土平板公路桥,长55米。1997年公路浇制水泥路时增高桥面,桥宽增至9米,载重量50吨。
  此桥为龙观乡唯一通往外界的公路桥,也是龙观最大的桥梁,故命名。
  三星桥 位于中溪河下游,距乡政府驻地东0.2公里,是通往桓溪坑、观岭坑的必经之桥。原桥始建于1970年修建潘溪公路时,命名为桓村下山角桥。1997年建龙兴路时拓宽改建命名为三星桥。钢筋混凝土3孔桥墩,长28米,宽8.5米。
  因桥位建于宁波三星集团厂房前,故改名为三星桥。
  金溪大桥 位于樟溪河上,距乡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是金谷坑民众交通枢纽。原为木板桥,只容人畜和人工手拉车通过。197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板桥,长60米,宽4.1米,为10孔流水桥,载重量10吨。
  此桥以驻地村名而命名。
  蜈蚣桥 位于后隆屯家河上,距乡政府驻地北2公里,是金谷坑民众交通枢纽。原为石块桥,只容人畜和人工手拉车通过。198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5孔平板桥,长29米,宽4.5米,载重量10吨。
  桥名因民间传说而得名。很早以前,有一条蜈蚣精在炎热夏天正常到此河洗澡,久而久之,河道上便成了一个很深的潭,民众无法过河,便在此深潭上建了石块桥,命名为蜈蚣桥。
  后隆大桥 位于后隆村龙王溪上,距乡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为金谷坑尤其是通往五龙潭风景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原桥建于1970年乌古乡村公路建造时,1990年秋台风季节时,被洪水冲毁后重建,并于1991年1月建成通车,为钢筋混凝土2孔平板桥,长20米,宽7米,载重量16吨。
  此桥以驻地后隆村命名。
  龙溪桥 位于中溪河上,距乡政府驻地西0.15公里,是连接桓村与后隆重要交通枢纽。建于2001年春,为钢筋混凝土2孔平板桥,长16米,宽10米,载重量50吨。
  此桥建在龙溪公路上,故名。
  大庄桥 位于外牌楼水库下游中溪河上,距乡政府驻地西1公里,是连接大庄、半山的主要交通枢纽。建于1974年,199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2孔拱形桥,长20米,宽5米。
  此桥以建于大庄村口命名。
  观岭大桥 位于张家清源溪上,距乡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是通往山下、李岙、雪岙及奉化里村的主要交通枢纽。建于1972年,为2孔石拱桥,长30米,宽6米。2001年7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并加固了桥墩。
  因此桥为观岭坑居民主要交通枢纽,故名。
  三、客运
  本乡客运为宁波市汽车南站始发站,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有客车通运,当时设上茶〓、潘溪、上半山、奉化里村4个过夜班,86年后增设铜坑、赤水箭峰过夜班。至此,全乡有5个过夜班,每天早晚两班接送本地及外地民众往来于龙观与宁波之间。90年代后,个体客运因得到国家政策许可而迅速发展,客运车辆有大客车、中客车、小客车、机动三轮车、摩托车等,尤以小客车和机动三轮车客运发展为快;大客车、中客车行驶线路均按营业登记固定行驶,而小客车、机动三轮车、摩托车一般无固定线路,据乘客需要自由营运。个体客运因其服务周到、停靠方便、候车费时少,为乘客所欢迎,故其客流量逐年上升。不久,本乡过夜班车由每天5班降到2班,进入新世纪后,全乡撤消了过夜班。客运由汽车南站与个体客运交替在白天原客运线路每天两趟运送,节假日增加班次。2005年9月,公交系统开通城乡公交车运输业务,本乡每天有6辆公交车往返于宁波、横涨喇叭口之间,农民进城“乘车难”问题得以缓解。
  第二节 养护
  本地公路养护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以道班专业养护为主,民工养护为辅。养护经费由宁波地区公路段下拨给鄞县工区,再由工区补助给公社养护队。本社由1972年5月成立潘溪道班,共10人,养护乌头门至潘溪20.2公里社队公路。当时称农工道班,属公社管辖,县工区负责技术指导。1974年成立古山道班,共3人,养护龙观大桥至天井岙6公里社队公路;雪岙道班共5人,管理养护山下、李岙、雪岙等10.4公里社队公路。大路道班共2人,管理养护桓村至小岭峰3公路社队公路。1975年,省、地交通部门在鄞县试行社队养护并推广全县,养护事宜划归县交通局管理。1976年3月成立半山道班共3人,管理养护厂跟至上半山6.6公里社队公路。1979年4月成立茶〓道班共5人,管理养护天井岙至上茶〓8.3公里社队公路。1980年后贯通铜坑、南坑公路,养护工作由雪岙道班负责。至此,全社56.5公里社队公路全部由县社两级出资护养。90年代后,由于沙石路逐步改建为水泥、柏油马路,道班养护组织也逐年撤消。至今,公路养护道班全部撤消,公路养护管理由乡城建办派专人负责,对剩余的部分沙石公路由乡城建办定段定酬派民工养护。
  第二章 城乡建设
  第一节 集镇建设
  本地集镇建设随经济发展人口聚居自然形成。1993年起,采用社会集资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建造商住房、农贸市场、自来水、卫生、教育、文化、邮电、派出所、信用社、敬老院、幼儿园、商场、企业等设施,至2005年底,以桓村(乡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集镇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近1亿元,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目前已形成商贸、交通、旅游、给排水、环境绿化、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和文化、教育、卫生、邮电、金融、社会事业等于一体的山乡集镇。
  第二节 村落建设
  住宅 建国初,本乡尚有部分泥木草屋,根本无高楼大厦。通过建国后逐年建设,全乡泥木草屋住宅绝迹,并有一批统一规划建造的住宅新村,如潘溪新村、铜坑新村、南坑新村、商住房等。1995年全乡农村房屋总建筑面积约为4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2005年达到5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约为45平方米。
  公共建筑 民国时,本乡多数村庄只有一些祠堂、庙宇。社会兴办新学以后,学校多以祠庙作校舍。祠堂建筑模式按纵轴线,从外向内依次设置门屋、戏台、殿堂,两侧建有对称廊屋、围墙。主体建筑殿堂采用粗柱大梁大跨结构。当时,全乡有庙宇20几个,祠堂分族而建,通常为一村数姓建数祠。
  建国后,农村共公用房在利用旧祠庙、旧房基础上,均有数量不一的新建设。二十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本地先后建成大会堂10余座,建筑面积约0.7万平方米。该批会堂建筑面积大小不一,桓村、后隆、金溪、李岙等村会堂建筑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会堂建筑开始多采取小型砖木大空间结构,由门厅、观众厅、舞台3部分组成。1983年起,农村学校建房增加,乡中心村商店、信用社、邮电所、卫生院、敬老院、农贸市场、乡村政府等单位也普遍建房。1983年至2005年,全乡农村新建公共用房5万多平方米。其中学校用房1万余平方米,医疗卫生用房2000多平方米,敬老院用房700多平方米,文化活动用房250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3000多平方米;商业用房(包括旅游点)8600余平方米。
  生产建筑 解放前,本乡农村农业生产设施,主要是一些地主和富裕农民的牛棚、酒间等杂屋。工业设施只有中心村上的几间油坊和轧米厂房。建国后,各地兴建多是合作化和公社化时期的集体牛舍、畜牧场、米厂、粮食农机具仓库等农业生产用房,70年代起,社队企业开始发展,厂房建筑逐年增多。1979年起,社队企业建筑成为农村建设的重点。至2005年,全乡已申报建筑许可证共有车间、仓库、办公楼、茶场、鸡场、猪场、水果场等生产基建工程建筑面积达0.5万平方米,实际兴建、改建数倍于此。
  村内交通 本乡农村村落,自古傍水而建,宅隙为巷,村内外交通由若干干道、桥梁构通。道路建筑多夯泥地面。桥梁多竹木构搭,宋代起,石砌桥梁增多,出现少数艺术造型的石拱桥。清时,多数村内河岸、溪岸已驳石碶,村桥、河埠普遍用石砌,宅弄、村道铺设石板、卵石。50年代末起,随着农田水利基建和公路交通建设,农村交通得到改造、建设。村境河流经过疏浚,部分通向农田的小道普遍改成机耕路段或过境公路;桥梁改建为砼质平桥或缓坡拱桥。至90年代,村路建设作为“文明村”建设项目列入考核,村境干道进行改建和新建,部分村间干道通过加宽和路面改建,变为乡道公路。至今,全乡几乎村村的干道浇制了混凝土路面。
  第三节 建筑业
  解放初,本乡泥、木、石工匠仅十几人。1956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后,成立了工匠社。70年代,农业生产队抽调农民工匠从事当地公共用户建筑,后加入以手工业社为主体的综合社。80年代起,社会上一些零星手工业者从事单干作业,多以修补和建筑民房,闲时从事农业生产。本乡因无有规模等级的建筑队,建筑工程较大的项目多以象山建筑队承包施工。
  建筑材料生产,本乡有砖瓦厂、石料开采、水泥预制构件等。50~60年代时,本乡有小土窑十几座,以烧制砖瓦为主,仅供民房建造之用,70年代起,砖瓦生产作为农村多种经营得以发展。1986年,龙观轮窑厂竣工,窑体为24门,采用半机械化流水线作业,专烧红砖,供宁波等地大型建筑之用,现发展为机器制砖、水泥混煤渣砖、空心砖等,年平均产砖1300万块,相当于是27座小土窑年总产量。石料开采始于60年代,当时召集农民工石匠,在大庄等地岩宕开采块石运往上海等地供驳码头之用,70年代后各地大兴钢筋混凝土建筑时,石料生产衰落,即由生产块石产品转为砂石,并建立半机械化流水作业轧石场,产品大都运销沪、杭、甬等城市。水泥预制构件生产始于80年代“建房热”中,当时建立了龙观水泥预制品厂,以生产圆孔水泥平板、过梁、桁条等,年生产水泥预制板6000余块,主要供民房建筑之用,后因设施、质量达不到国家建材行业标准而关闭。建筑管理原以乡工办管理为主,后转为乡城建办落实专人管理,1995年成立龙观建筑安装公司后,建筑工程队划归公司管理,但由于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管理不善,现名存实亡。
  第四节 环境保护
  二十世纪90年代前,本地对环境保护意识较弱。1999年,在县环境保护委员会督促下,乡建立了环境保护监测站,设立环保员,由乡城建办落实专人分管这项工作,开始对全乡的环境卫生、环境污染等进行监督管理。
  一、环境污染
  本乡大气质量、水源饮水水质均属一级标准。近年来,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水质有所下降,尤其是河水污染,遇旱季或低气压时,河水发黑、变臭。水污染的污染源多为工业废水和化肥、农药的化学毒素。工业废水以水煮笋加工、化工等生产门类排放为大量。生活废水为次之,因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入河流,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溶解氧降低。自然水生物腐烂物质增加,80年代后,河底浮泥和繁殖的水生植物,已很少作有机肥料、饲料捞用,累年沉积河底,日积月累,严重污染水质。
  二、环境治理
  乡环保站成立后,开始对全乡的“三废”进行综合治理,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重视环保工作,平时加强监督制度的落实管理,对经说服教育、整改措施不落实的,则通过县环保局依法采取停业整顿、罚款、征收排污费等措施限期治理,并酌情赔偿受污染损害单位经济损失。凡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严禁兴办污染严重的企业。严禁含有不易分解的、在生物体内容易蓄积的剧毒污染物,及含致癌成份的汞、砷、铅、镉、放射性元素的制品生产,对石棉、土硫酸、电镀、制革、造纸制浆、土炼焦、漂染、有色金属冶炼等小化工业不准建造。90年代下旬始,逐年关闭了境内的电镀、漂璜及污染严重的行业。进入新世纪后,乡村兴办垃圾处理场及各企事业单位和村垃圾处理箱、堆,进行集中填埋,并与各单位签订环保责任状,使全乡环保工作进入正常管理渠道,民众环保意识得以加强。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