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兽医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3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兽医 防疫
分类号: S851.3
页数: 3
页码: 179-181
摘要: 本文介绍了鄞州蜃蛟卢家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畜牧业发展情况。文章提到了本地原始畜牧业可以在这个遗址中得到佐证,并详细描述了猪、牛、羊、兔等动物的饲养和疫病防治情况。此外,文章还介绍了鄞州畜牧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不同时期畜牧业的结构比重、饲养形式和饲料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文章总结了鄞州畜牧业的特色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龙观乡 畜牧业 兽医

内容

第一节 主要疫病
  牲畜口蹄疫(五号病) 1983年1月病源随肉贩从省外购入的病肉带入境内,传染至本乡牧场,死亡病猪10余只,此后,由于加强检疫,未再发。
  猪瘟 本地时有散发,俗称烂肠瘟。1963年、1967年、1982年本乡牧场均发生过此病,死亡病猪共30余头,1987年后由于加强防范,虽有病猪流入,但未造成流行事故。
  猪丹毒 俗称鬼打印、桕树班,多在六、七月间发生。建国前多有发生,死猪多。1953年和1965年本乡两次发生此病,死猪60余只,此后,有零星散发,多数治愈。
  鸡新城疫(俗称鸡瘟)和禽霍乱 本地均有发生,家鸡以混合感染居多。死亡率甚高,鸭仅发禽霍乱。1962年家鸡发生瘟疫占存养数30%,死亡率高达82%。近年发病率有所下降。
  此外,本地曾发生过的传染病还有鸭瘟、兔瘟、牛炭疽、破伤风、猪气喘病、仔猪副伤寒、黄(白)痢、雏鸡白痢、鸡痘、小鹅瘟等,但未造成区域性流行。
  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发生的普通病,如耕牛过冬饮水不足引起瓣胃阻塞(百叶干)和前胃弛缓,春季采食过量紫云英(草子)而造成瘤胃臌气。役季易发的四肢损伤和误食农药化肥中毒,生猪多发生便秘、胃肠炎、肺炎。家禽特别是群养者常因饲料搭配不当,造成的维生素缺乏症和微量元素缺乏症等,常有所见。
  第二节 预防 免疫
  免疫接种从1953年始,基本上由国家编制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担负,疫苗以牛炭疽为主,是年牛炭疽预防注射率达20%。1956年起,集体猪场进行预防注射,至1958年猪瘟预注率达到14%。1962年起以乡兽医人员为主,全面开展猪、牛、禽预防注射,但密度很低,猪的单针预注率不到10%,牛炭疽预注率为30%。“文革”期间,免疫预防很少有人问津,至1976年才引起主管部门重视,是年猪瘟预防注射率提高到70%,猪丹毒预注率40%,家禽预注率达3万羽次。1980年后县防检部门加强对预防注射的指导,1986年起又推广畜禽系统免疫程序,畜禽预注密度逐步提高,到1987年猪瘟预注密度占饲养量的116%,猪丹毒预注密度达到60%。家禽免疫注射数达5万羽次。
  第三节 兽医
  建国初,本地无兽医,由专业阉割手游医乡村,以“针挑”为主,辅以民间土药。1954年县农林局建立畜牧兽医站,并在各区农技站陆续配备畜牧兽医干部。1958年吸收民间兽医,建立区家畜保健站。1959年家畜保健站划归人民公社管理,多数兽医安置到畜牧场负责防疫治病工作。1965年区畜牧兽医站下放为公社兽医站,实行“单独核算、临诊收费”制度。1972年推广村畜病合作防治制度,实行“社队联保,两级记帐,盈亏各半”的管理办法。1974年提倡“一枚针、一根草”治病,组织兽医上山采草药治病。1981年后因集体牧场停办,兽医逐步转务他业。1994年起,乡重新建立畜牧兽医站,划归乡农业办公室管理,一直沿袭至今。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