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浙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30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浙贝
分类号: R282.71
页数: 2
页码: 146-1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观乡浙贝是中药“浙八味”之一,本地是主要产区之一。浙贝喜温凉湿润,要求肥沃的砂质壤土。栽种品种以细叶种为主,商品贝母和种子分别种植,防治病害以灰霉病为主,虫害主要有蛴螬等。加工方法包括去芯、装抄箱、加蛎壳灰等。
关键词: 龙观乡 经济作物 浙贝

内容

浙贝母是中药“浙八味”之一。本地是浙贝主要产区之一。浙贝在清初由野生转入家种,始由象山农民种植,故称“象贝”。康熙时传入本县樟村和龙观种植。是时本地有农户以种植粮食、养蚕为业,种植贝母仅作副业,后因收益甚高,面积扩大。清初,万斯同《〓西竹枝词》有“种谷无如种药材(指贝母),南村沙土尽堪栽”之句,说明此时本地浙贝已相当普遍。民国初期,丝绸业因战祸而萧条,种植贝母成了本地农民一大副业。1940年因旱灾粮食歉收,县政府禁植贝母,以广粮田。翌年又因县境沦陷,销路受阻,贝母生产一度中断。抗战胜利后,虽稍有回升,但起势甚微。建国初,贝母生产得以发展,1951年本地贝母种植达百余亩。1960年后,遇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为扩大粮食作物面积,贝母面积大减。1978年政府采取减少征粮和对老区增加返销粮的办法,鼓励贝母生产,1979年贝母种植面积回升。1985年贝母市场开放后,在各家收销单位的竞争中,价格猛增五、六倍,故新老产区竞相扩种,是年面积达600余亩。2003年,贝母价格每公斤达200余元,贝母种植面积猛增到2000余亩,2005年因贝母价格下跌,贝母面积种植有所回落。
  浙贝性喜温凉湿润,要求肥沃的砂质壤土。品种以细叶种为主,常年栽种占总面积85%以上。另有轮叶种、大叶种和“三只头”品种,至今还有“一子多头”贝母品种繁育,多时可与洋芋艿相匹配。轮叶种高产且抗病性强,但鳞片小,质量差。大叶种高产优质,但抗病性差。“三只头”一株产三茎,繁殖系数高,但产量不稳定,因此栽种均少。“一子多头”一株产3~6个茎,繁殖力极强,产量也高,目前大多数农户都种植此品种。
  商品贝母与种子分别种植。种前翻耕作畦,畦宽1.5~2米,沟深20厘米左右。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下种,以早为宜。常见行株距为23×20、20×13、17×13(厘米)等,入土深度7~8厘米。不施种肥,12月下旬重施土杂肥,次年出苗后薄施苗肥二次。顶端有1~2朵花欲开时,摘花打顶,并施追肥。5月下旬茎叶枯萎即可起土收获。唯种子地除去杂草套种瓜菜、花生,遮阴越夏,待9月下旬挖起鳞茎,按大小分为四档,将第二档原地留作种子,其余种入商品贝母地。
  浙贝主要病害是灰霉病,1979年鄞县浙贝研究所经四年试验研究,采用烧毁病秆、轮作、喷施多菌灵等方法防治,效果显著。还有黑斑病、炭疽病、病毒病、干腐病、软腐病等。虫害以蛴螬(金龟子幼虫)为主,还有豆芫青、沟金针虫、线虫、葱螨等。
  商品贝母分元宝贝和珠贝两种。鳞茎起土后,去芯,大者一剖为二,做成元宝贝,小者做珠贝。洗净后装入船形抄箱来回推动,至表皮脱净,浆液渗出时加蛎壳灰,每50公斤鲜贝母加2.5公斤,使表面完全上灰后,盛箩阴置过夜,翌日起薄摊暴晒5~7天后,阴凉1~2天,再晒至表里均干。1978年推广浙贝两用擦皮机,3~5分钟即可加工100公斤鲜贝。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