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棉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2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棉花
分类号: S562
页数: 2
页码: 145-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观乡种棉历史始于南宋,抗战时销路受阻,建国后有所回升,70-80年代稳定,之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棉品种从大苞棉到德字棉、岱字棉和沪棉204等。棉地耕作制度从粮草间作到套种大麦。
关键词: 龙观乡 经济作物 棉花

内容

本地种棉约始于南宋。棉古称吉贝,光绪《鄞县志》称:“宋已有之”。1920年本地有农户种植约百余亩,亩产棉皮16公斤左右。三十年代后有所增加。抗战时销路受阻,面积锐减。建国后,有所回升,1956年因受“8·1”强台风侵袭,是年亩产皮棉仅9.5公斤。1963年因纺织工业发展之需,种植面积大幅度回升,亩产为29公斤。1965年面积再次扩大,达300余亩,亩产为60公斤,亩产第一年超过《纲要》。1970年至1979年间,棉花种植面积稳定,产量也较
  为稳定,为建国后面积最多、总产量最高的年份。之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目前种植面积只有零星农户有几分地田。
  民国初期以大苞棉、南阳棉等中棉品种为主。1934年引种德字棉,以后逐年减少。建国后又重新推广德字棉。至1952年已基本普及。1955年引入岱字棉15号,表现适应性广、衣分高、品质好,推广迅速。1966年引入鄂光棉,至1968年成为当家品种。1973年引入沪棉204,表现株型紧凑,结铃性好,铃壳薄,吐絮畅,遂于1976年替代鄂光棉。1980年引入抗病棉86-1,1984年抗病棉复盖率达90%以上。
  棉地耕作制度,1967年前多以粮草(苜蓿)间作,棉粮套种一年二熟三作。粮食以蚕豆为主,绿肥以黄花苜蓿居多。1976年后套种大麦,故棉花种植逐年下降。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