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肥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29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肥料
分类号: S963.9
页数: 3
页码: 135-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观乡农业肥料使用历史和现状显示,有机肥被无机肥逐渐取代,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草木灰等传统钾肥来源逐渐减少。氮肥、磷肥和钾肥的使用效果和施用面积在不同作物上有所不同。
关键词: 龙观乡 粮食作物 肥料

内容

一、有机肥
  紫云英 素为早稻的当家肥料。其“梢间开紫花、结弯角、中有子、黍米大,状如腰子”(《群芳谱》)。本地在清末已广为种植。《鄞县通志》载:“紫云英即四乡所种草子也,深秋撒之,三月开花……割后淹水之,用以肥田。”解放前农户偶有种之,建国后,政府重视积肥,面积扩大,至1957年,占总面积的87%以上。后因多种春粮、油菜,面积逐年减少。1962年调减春粮、油菜,面积有所上升,至1970年后又因多种春粮、油菜,面积又逐年减少,至1974年占总面积60%左右。1977年后,逐步推广“绿肥搬家”,沤制草浆泥,一亩绿肥二亩用。1982年后,面积稳定在50%左右。由于务农劳力减少,农民无心种大草子,产量锐减,至今几乎没有种草子农户了。
  绿萍 1962年从温州引入,能增肥、改土、灭草、增产。试种后,于1966年推广,是年养萍20%,至1971年达到50%以上。由于农民没有掌握养萍、倒萍技术,使早稻田后期贪青减产,1973年减至几十亩。1974年全面改进养萍技术,改自然倒萍为人工倒萍,早稻田放养荐口由绿肥田改养于春花田,同时在县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建立绿萍越冬基地,萍种自给,是年养萍有所发展。1978年又引入西德的细绿萍品种,因该品种繁殖快,逐步取代了本地绿萍,1979年在早稻田和晚稻田养了30%左右。其后化肥供应增加,花工较大的稻田养萍面积遂逐年减少,至1982年,人工养萍绝迹。
  水花生(俗称革命草) 农民素有捞草肥田习惯,1951年本地河塘就有野生革命草繁衍。1955年起,有留草种放养河漕的做法。由于肥料不足,1965年起,大面积人工养殖革命草,几乎将河塘覆盖,至1977年,基本实现了“大河两边青,河塘满天星”。后因与绿萍同样原因,水花生放养面积减少,至1982年基本绝迹。
  人粪尿 素为农田优质肥料,除农村自给自用外,宁波市环卫处每年有大量人粪尿下乡,1958年前,农民竞相购买,以订购合同形式常年销售量为4~5万吨。1959年后,实行计划分配。70年代本乡农民每年以生产队为单位去甬购买人粪尿。1980年后,因化肥供应增加,务农人员减少,不再去换人粪尿。至今,因无机肥供应充足,绝大多数农户安装了家庭卫生厕,人粪尿作为污水处理了。
  稻草 建国初期,早稻收割时,已有农民将早稻草撒于晚稻行间,但面积不广。1956年始将稻草还田列为肥源之一,1959年因稻草还田数量过多,且因化肥不足,部分晚稻发僵减产。1960年后稻草还田面积下降,此后十年间徘徊在20%左右。1971年以后,春粮、油菜面积扩大,需肥量增加,稻草还田面积有所回升。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机肥大减,为保持土壤肥力,政府采取措施,稻草还田面积猛增,1986年起达70%以上。据三年试验,稻草还田能改土肥田,每亩增产稻谷26公斤以上。近些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很少种水稻,稻草还田也随之消失。
  二、无机肥
  氮肥 初称肥田粉,据《鄞县通志》载:“民国22年,全县施用硫酸铵5223.5袋”。建国初期施用量极少,据统计,平均每亩稻田0.75公斤,山区几乎不使用。其后十年内有所增加,至1963年平均每亩为5.8公斤。后由于化肥工业发展,氮化肥供应量增多,1965年平均每亩稻田27.6公斤,此后十余年增减不大。1978年进口化肥增加,是年平均每亩稻田62.6公斤。1980年后,兴办地方化肥厂,平均每亩稳定在89~98公斤之间。
  磷肥 本地农民传统习惯施用骨粉,多数作紫云英肥,少数施用于大小麦、水稻。平均每亩紫云英用量,1951年为1公斤,1953年~1959年增加至3.5~4.5公斤,1959年~1961年下降至0.5~1.5公斤。1962年增至2.7公斤,以后稳定在5公斤左右。1982年以后由于务农劳力减少,农民不愿种大绿肥,骨粉用量减少,1986年平均每亩用量为1.6公斤,至今基本不施用骨粉。
  化学磷肥 主要是过磷酸钙。据《鄞县通志》载:“民国22年。输入突尼斯磷酸钙、硫磷酸钙和过磷酸钙409529袋”,主要用于旱地杂粮作物。1953年普遍试用磷肥,后逐年增加,主要用于紫云英田。1958年后,推广施用大小麦、油菜,销售量继续增加。1965年开始扩大施用水稻秧田,十年内基本普及。1976年扩大施用至早、晚稻,因早稻施磷增产效果好于晚稻,此后,早稻施磷面积逐年扩大,至1988年,占早稻面积的75%左右。
  钾肥 本地农家素以柴草为燃料,每年都有大量的草木灰,施用农田作为钾肥,1978年以后,农村燃料改用煤球、煤气,并逐年增加,至1987年草木灰的用量,减少了一半以上,至今几乎没有草木灰了。
  化学钾肥 由于化学钾肥靠国外进口,建国初,施用量较少。1974年鄞县部分地区才试用,每亩增产稻谷35公斤左右,以后在全县推广。结果表现晚稻施钾肥后增产效果好于早稻。1977年全面推广晚稻施用钾肥,施用面积占68%以上。至1988年,施用面积达80%以上。
  复合肥 1976年进口,开始在杂交晚稻中施用,后扩大到常规水稻和大麦。至1987年,施用面积占85%以上。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