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地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2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地建设
分类号: F293.2
页数: 3
页码: 047-0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龙观乡通过土地平整、改造低产畈、改溪造田、改良土壤等手段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同时建立排灌设施、机耕路和电力排灌等田间工程,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生产效益。
关键词: 龙观乡 耕地建设 生产效益

内容

本乡耕地多分布于平原及丘陵。旧时由于家分户割的土地私有制的局限,土地多为小块零角,故田间坟墓、土堆累累,田块高低不平。解放后,虽经公社化、农业合作化等耕地建设运动,部分坟墓土堆进行了平整,但仍未彻底改造土地零碎现状。
  1970年起,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化和耕地机械的大批推广,根据鄞县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全社掀起第二次土地平整热潮,山区、半山区实现耕地梯田化、灌溉自流化,小丘并大,加深耕作层,建造“小平原”。
  一、改造低产畈
  因水利条件和土壤环境不良,建国初本地约有3000余亩耕地常年亩产量低于当地均产量20%以上。其品类有冷水田、烂糊田、靠天田、沙砾田等。冷水田多为山谷、山脚坡田,受山泉或田坎内缘侧渗水影响,土层浅薄,沙质重,酸度高,水冷、土温低加之日照少,稻苗易冷害发僵。烂糊田常为屋边湿田或山谷低田,地表终年积水、田土糊烂,土壤始终处于潜育状态,水有余、气不足,无明显犁底层,多为冬闲田。靠天田多为山坡田,田丘高低悬殊,灌溉多靠溪水或雨水,山区常见。沙砾田多在溪流两侧,表土层浅薄,田底土多粗沙砾石,土壤有气无力,漏水漏肥,俗称水、土、肥“三跑田”,且土层中常出现焦塥层和白土层等,影响作物根系深扎,缺钾严重。
  建国后,政府拨出资金、物资,提供技术指导,农民则依靠集体化生产的组织优势,根据全县改造低产田的规划,从1951年起采取农田基本设施配套、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和建造专门水利设施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至70年代底,全社3000余亩低产畈全面进行了改造。
  二、改溪造田
  改溪造田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10年间,全社共投入资金156万元,投放了劳动力154.27万工,人均劳动力投工303.5天。在桓村新田畈、后隆龙王溪等地,劈山改溪造田557亩。另据“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的方针,新建和修建了观顶、外牌楼等水库溢洪道和大坝加固加高,新建山塘小水库31只,使总蓄水量增加了100多万立方米。同时治理中溪河、北溪河、南溪河、樟溪河等,使河流拓宽延伸11300多米,其它小溪5000余米。新浇制绕山水渠22条,长达15290多米,新开雪岙、李岙等隧洞3个,长达370米。1996年起县实施造田补助政策,全乡又一次掀起造热潮,对低山缓坡进行改造,至2005年底统计,造田达800余亩。
  三、改良土壤
  本乡耕地总体素质尚可,有机质丰富,全氮含量较高,含钾量也颇丰富,但速效氮低,磷素含量除部分山谷田外均属不足。(详见《自然环境·土壤》)。由于地形、成土母质、水分不同,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各地各时期地力不尽相同。故民间向来种田、养田并重,有些许实践经验而缺少科学认识和能动改造。
  建国后上级有关部门总结农民经验,指导农民改善水利条件、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推行深耕的以客土增厚耕作层等综合措施改良土壤,培养地力。从二十世纪50年代中旬起,开始兴建水库、山塘控制上游洪水,以保持水土,并开辟沿山水渠,以防山水冲走肥土并提高山区土温。为提高有机质含量,引导农民种绿肥,大力养猪以增积厩肥,并经常组织农民和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割青草、柴脑肥田,并养殖革命草、水葫芦,推行稻草还田。全乡7000余亩水田播种草子(紫云英)以改良土壤。经建国后30多年的土壤改良,全乡耕地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均有显著提高。
  四、田间工程
  建国初,本地田间除牛力水车外无其它设施。农业合作化后,开始建立抽水机站及与此配套的排灌渠道。二十世纪60年代初贯彻毛泽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指示,田间工程开始为机械化耕作配套,根据田、林、路、渠综合治理方针,进行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工程由排灌、机耕路、电动力线路等组成。
  排灌设施详见“水利排灌”、“农机”两节。
  50年代至70年代中旬,田间渠多用粘土夯筑,山区、半山区水库输水渠道则采用三面衬石板用水泥封缝建筑,石料多取自无主坟墓。80年代中后期,全县推广混凝土“三面光”渠道,具有输水顺畅不漏水,维修简单,占地少的优点,受农民欢迎。县政府为扶持“三面光”渠道,每米给予7元贴金。全乡浇制水泥渠道近50公里,机耕路30余公里,机耕桥30余座。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县政府对“三面光”渠道贴金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各村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的信心,至今,全乡农田水渠建设基本完成。
  电力排灌,本乡始于70年代。据统计,至今,全乡用于农田建设的电力网架设共投入资金达500余万元,架设低压线路百余公里。
  田间机耕路,始建于70年代初的第二次平整土地中,全乡全面修筑机耕路,村与村,畈与畈之间建立机耕路,路面均宽约4米,多为沙石路;田间则筑支耕路,均宽约3米,多为土路。进入新世纪后开始改建水泥机耕路、机耕桥,并在两旁植树造林。至今,全乡浇制水泥路约50公里,机耕桥梁30余座。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