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宗教信仰(含民间崇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20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宗教信仰(含民间崇拜)
分类号: B92
页数: 12
页码: 367-378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农村地区的饮食、服饰和社交习俗,以及当地的佛教寺庙和基督教传教活动。
关键词: 洞桥镇 民俗 宗教

内容

佛教
  流传 佛教自唐开始。据考,唐时,有两寺(天王寺、兴教寺)、两庙(上李君庙、新丰庙)。至宋时,有两寺、六庙(名称不详)。清鼎盛时期,境内建有两寺、十三庙(名称不详)、六庵(名称不详)。佛教寺庙,以从事忏佛事的居多,而从事持戒、参禅、研究教义的逐步减少,民间烧香念佛比以前旺盛。民国元年(1912),中华佛教总会宁波分会成立。民国19年(1930)2月,鄞县佛教会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寺庵由政府按法令予以保护。土改时,僧尼都分到田地,其后便亦僧亦农自食其力。“大跃进”运动中,寺庵均作他用,佛像多被毁,僧尼还俗,成家立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正常的宗教活动被强行停止,寺庵房权均由房管部门接管,“天王寺”、“兴教寺”被毁,后于20世纪90年代重建。
  寺院 圣寿寺,位于蕙江村北,距百梁桥北堍200公尺,据鄞县《光绪鄞县志》记载:“唐咸通五年(864)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赐额,建炎元年(1127)兵毁,绍兴间重建,明崇祯十三年(1640)复建,国(清)朝康熙间建成斋楼。”经多次修建,范围逐渐缩小,面积比原址小一半左右。寺的大路边尚有圣寿寺木栅门,围墙外,东西两侧为水稻田和旱地,约一亩(属寺产),头门建在放生池北面。土地改革时,寺之大殿、廊屋保留,后归国有,20世纪50年代为国家粮食收购站稻谷仓库,1957年折价归大队,为大队会计间和村办公室。1980年,村办工厂从街上迁至寺内。1986年下半年,殿及两相廊屋全部拆除,翻建厂房,放生池于1987年附近居民建房时,为废土瓦砾填平。放生池东边,有一水井,历代村民逢旱天咸潮进江,井水供里人饮用,现虽覆盖,并未填塞。(见第十六章“文献辑录”《宋僧希颜重建圣寿寺记》)圣寿寺近代住持,30年代时为昌寿师,后来荫泉和尚住持。荫泉足残,人称拐脚和尚,此僧知识广博,突出的有两件:一为人治病,信者甚众,二精通古建筑工程,近地的江口塔山庙重建以及其他的庵堂寺庙大修,来聘请荫泉设计和监督工者不少。40年代末,鄞江它山庙大殿重建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由他一手操办,在施工中,合理用料,严把质量关,并巧妙地使用土法起吊巨大石柱,广为董事和群众称赞。新中国成立前夕,修牮百梁桥,但牮后桥屋并未牮直,经荫泉察看,认为23间桥屋必须拆卸当中一间,两面牮拢才能牮直,1952年再次修牮桥时,采用他的方法,确实有效。
  兴教寺,位于洞桥村村西,旧号小溪兴福院,始建于唐太和年(827—835)中(又说咸通二年“861”或咸通八年“867”);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今额兴教寺;北宋熙宁十年(1077),僧仲明扩建;明正统十年(1445),建山门、方丈廊庑,塑四天王;《成化志》记后废;《闻志》记国朝康熙六年(1667)重建,民国初期衰落,1966年县房管所拆除。《宋刘褒兴教寺纪略》:四面山西南隅曰,小溪,乃口之隶镇也,虽非水陆往来要冲,然摄景胜,概四面江山之丽秀,尽在于兹,窃以为松之森森郁茂,则其下有异卉灵根地之真,境胜绝宜,建精蓝梵刹,三代释教,莫如我送之盛。天下伽蓝,惟东南尤炽,是以山川胜地,必多建焉,是境也有院曰:“兴教”。在小溪东北隅。始自唐太和年中置立,即古号兴福。至今朝治平元年,赐今额是院之兴。初为甲乙徒弟,继踵住持,至僧维谷,则又易作传教,命十方僧徒主之。熙宁末,本院仲明者,精心专行所得,施资戮力修院,功成身退。守能者又从而营,辑殿阁参差,松筠卷翠,梁雕宇峻,金碧灿烂,学者市归,僧徒云会。余调官小溪已三考,富有佳山奇水,得此吏隐优游俾。于古老遗言记其本文。
  天王寺,位于洞桥村西,旧号天王院,始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天王”;永乐年间,僧并圣寿寺;宣德八年(1433),重建山门;天顺七年(1463),建两廊及塑四大金刚(天王);天王寺几经兴衰,在宋、明、清初最为旺盛,传有僧近百人,有罗汉堂五百,后逐渐衰败;民国7年(1918),天王寺住持雪峰重建西厢房;民国29年(1940),住持英才募资重建天王殿;1951年春,土地改革时提倡破除迷信,村里干部毁众佛;“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大钟、大鼓被捣碎;1995年,天王寺重建,今香火甚盛。(见第十六章“文献辑录”《故人游天王寺留诗三首》)
  碧溪寺,位于石臼庙村川堂,北宋魏文芦公杞建,清僧照空重修,称碧溪庵,住持释宏达;1998年重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千手观音殿、地藏殿、香房和厨房,初具规模。
  基督教
  流传 基督教在19世纪初传入中国,但发展不大,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传教权,迅速发展传教活动。鄞县是浙江省基督教传入最早的县。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入鄞传教布道。次年,美国北长老会传入鄞县。道光二十八年(1848)和咸丰五年(1855),英国圣公会和英国内地会相继传入。至咸丰十年(1860),全省5个基督教总党中有4个在鄞县。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百余年间,鄞县有基督教大小宗派14个,教徒多达2.5万人。西方基督教各派传入鄞县后,互争传教范围,在多次抵牾后订立口头的所谓“眭谊条约”,划定界限。为培养教牧人员,基督教各派在鄞县开设神道院、圣经学院,专收教徒及其子女入学。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各派摆脱国外传教士的控制。1954年,县境内有基督教派别8个、教堂46所、教徒2676人。是年,成立县基督教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学习小组,组织各教堂负责人通过学习,开展“三自”爱国运动。1958年,在全县宗教界开展社会主义学习,基督教各派求同存异进行联合礼拜。其时,全县有基督教堂(点)40个、教徒2230人,经协商全县保留9个教堂。至1963年3月,9个教堂在册基督教徒仅有1054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所有教堂停止活动,房产相继被他用,教徒仅于无人处潜祈默祷,不敢张扬传播。1978年后,各地基督教陆续自发聚会,发展新教徒,境内入教人数由几人发展到百余人。1982年10月,鄞县召开基督教第一次代表大会,并成立鄞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简称“三自会”),此后,境内入教人数进一步增加。1984年,鄞江、樟水两个教堂相继开放,为教徒就近做礼拜和管理教徒,境内王家桥、梁桥相继成立基督教管理小组,开展经常性的基督教礼拜活动。
  教派 基督教自传入到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在鄞县存在过14个派别。其中,由西方基督教差会直接传入县内的8个;由西方基督教差会传入中国,再由国人从他地传入鄞县有4个;由国人创立并传入鄞县的有2个。各派教徒均于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加入“三自”运动,此后再无派别之分。境内基督教属“基督徒公会”宗派,是独特的基督教宗派体系,除宁波外,全国各地均无此教会。清光绪十九年(1893),英人霍普伍德(C.A.Hopewood)偕妹华路依(LH.Hopewood)及丁爱大(Bentinson)3人至鄞,欲与偕我公会合作传教,为偕我公会拒绝,遂决定自创教会。在江北“小瀛洲”(今桃渡路)租房设堂传教,霍普伍德为首任会督。不久,教堂迁至江东树行弄,并向鄞东乡村山区传道。次年十月,郭全诚、林小玲和宋爱珠3人到甬,与霍普伍德一起传道。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江东张斌桥附近购得住宅及地基建成教堂和学校,并正式定名为“基督徒公会”,为教堂取名“基督圣教堂”,为此基督徒公会总堂。该教堂举行开堂典礼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因与霍普伍德同学,特致电光绪皇帝,要求予以保护。光绪即下旨浙江巡抚,巡抚行文宁绍台道尹,派“绿勇”200人保护,鄞城为之轰动。其间,霍普伍德任用华人张睦九、周再亲在鄞东等地开设圣教堂分堂16座。宣统元年(1909),霍普伍德去世,其妹华路依继任会督。民国11年(1922),华路依去世,郭全城继任会督,直至民国37年(1948)离鄞回国。此后,该公会一直由华人负责。今镇内教徒800人分布于各村。
  庙祀崇拜
  旧时,境内祀庙众多,庙祀在乡民精神生活和社区的重大事务的决策、磋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记录这种现今衰落的民俗现象,有助于对本地民间心态及其文化背景的考察。
  庙祀最早的形成无从稽考。境内在逐渐开拓中不断形成新的居民聚落,聚落中一般均有一个或数个氏族,氏族之间或一族中的各大宗房之间商议后共奉一神祗作为保护神。建立祀庙,费用由各族按人口或经济状况公摊,聚落中的居民便成为庙籍人口,俗称“庙下”或“庙脚”。庙脚人口不等,境内有记录的祀庙有天兴庙、上李君庙、潘君庙、李兵马司庙等。“庙脚”人口均在近百户,乃至上百户之多,以供奉香火为义务。因此,被认为受到神祗庇护。庙籍人口故世时由该祀庙发放关牒,作为通向天国的通行证。贫困的氏族大多没有祀庙。在农村不入庙籍的流民,被称为外乡人,倍遭歧视。祀庙的另一作用,为协调庙下各氏族的关系,相当于乡社组织,“凡期会要,约必于社”(民国《鄞县通志》)。故有乡谚“动六堡讲过”,意为开庙门讲理。民俗约定,凡要公众共同承担重大责任的,必召集附近18个庙社联合决议。
  庙社下设堡、柱和各种会。其中,堡以族为单位,大族大堡,小族小堡;柱为族(祠堂)下属的数个“房”联合组成;各种会为庙会的具体活动单位。各堡、柱根据需要与可能自行设立,每庙设正副总干首;柱设柱首或干首,受庙礼总干首的领导,负责贯彻落实决议事项。柱首由联合组成的房内辈分最大者充任,干首由庙脚下、堡下、柱内选举德才兼备有声望者担任。庙事待决,由总干首决定日期,叫庙祝(又称庙堂人)通知各柱首、干首来庙堂议事,一成决议,必须贯彻。凡在神前确定的与氏族共同利益有关的重大事宜,必须共同遵守。氏族建造的祀庙虽允许其他聚落居民供奉,实际上除娱神演戏外,居民不到他族祀庙祈拜,故大多祀庙实为聚落的私庙和公共娱乐场所。祀庙建立后,都规定娱神的报赛(祀日),只在居民迁散或资金缺乏时才停止祀神。
  祀庙建成后,庙脚的氏族需捐助钱财购置庙产,本地的庙产均以购置田地为主,以田租收入向祀庙缴纳规定的数额后,其余部分归经营者所有。聚落越悠久兴旺,其祀庙庙产也越多,祀庙的供奉活动也越兴旺。
  民间崇拜意识
  旧时,境内俗重鬼神,佛道的传入只在传统的意识中增加新的敬畏之物,鬼神观念是民间崇拜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无固定的庙祀和偶像崇拜植根于民间的意识中,其广度与深度甚于庙祀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一定的影响。
  至尊崇拜 农村信奉玉皇大帝、如来佛为最高神。两神在民间信仰中已超出佛、道两教,成为广义的至高无上的至尊天神。
  自然崇拜 源于原始宗教中的对天体(太阳、月亮、星辰)和有关气象的自然现象的崇拜。明代前,民间信奉太阳菩萨,以农历二月十三日祭祀。由于明末清初浙东抗清斗争在民间的影响,遂于三月十九日崇祯帝忌日为祭祀太阳神之日。靠太阳与“朱”、“明”的联系,以此寄托对明代所代表的汉文化的认同和对清贵族统治的排斥。
  土地崇拜 除信奉城隍后土、土地菩萨外,民间又普遍信奉门神、文武财神、灶神、路神、桥神等,尤以灶神最受重视。各户设神龛,俗称“灶君菩萨”,被认为是玉皇大帝派保护和监视各家行为之神。腊月廿三日回天庭述职,于是香烛祭祀,烧纸船、纸马,供果品,称“祭灶”,祈求灶君菩萨“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今民间灶具多已改革,但祭灶之俗依然存在。土地神信仰盛于宋,凡城乡、住宅、园林、寺庙、山岳均有土地神,后俗称为“当方土地”。土地庙多建于桥旁、村头,内塑布衫草履如田农的“土地公公”。门神为驱鬼辟邪、保家护院之神,民间初多贴钟馗或秦琼、尉迟恭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人们不仅要求门神辟邪免灾,还希望赐以功名利禄。商业已较发达的洞桥,以福禄寿星、和合(和气生财)、财神等为门神的风气。
  灵物崇拜 崇拜某些日常物件上附着的神灵以此获得庇护。民间崇拜灵物有床公床婆、扫帚太公、筷子姑娘、屙坑姑娘等,旧时常有“显灵”之说。对石神的崇拜主要是“石敢当”(至清代又称泰山石敢当),常刻石作住宅、路镇物。
  灵魂崇拜 民间普遍信奉灵魂不灭。据记载,鬼魂传说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搜神记》卷十六记有:“吴赤乌三年(240),句章民杨度去余姚途中与鬼相遇之事”。佛教传入后,又将地藏王、阎罗王主管阴间的菩萨,与道教的丰都大帝合为鬼魂世界的统治者。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鬼节,盛行放焰口和“做羹饭”以祭祀无主野鬼,以免其侵扰人间。由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而来的人神崇拜在唐代后得以发展。洞桥人神多由历史人物衍化,有王元〓、陈胜、李均、张鳞、潘凤山、万洪、唐亿等。
  民间信仰
  民间常于传说中的信仰诸神的生、忌日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进行祭祀,纪念活动相沿成习,成为富有地方色彩的节日。旧时活动较多,今多不传。
  弥勒佛生日 正月初一日。妇女此日多到各庙进香,或在除夕夜即往庙中守夜,以祈护佑。
  祈雨日 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为祈雨日。民间庙里多设醮诵经,以祈求风调雨顺。其间卜年成丰歉,稻麦瓜果收成。此日有的人手持七炷香,走七根桥,以免死后到阴间时过奈何桥。
  三官菩萨生日 正月十五日。老年妇女多在此日去十个庙烧香拜神,称“烧十庙香”。有的到桥边也拜,称“拜十桥”。农民在此日晚提灯普照园圃,认为可驱虫害,称“照蝗虫”。
  狗猫生日 民间以六月初六为“狗猫节”,亦称“狗猫洗澡日”。人们在此日多为小孩沐浴,以求将来像狗猫一样可爱,无病无灾。长者于此日做寿衣、晒佛经,望能长寿。
  观音菩萨生日 六月十九日。信佛妇女多在家供奉观音,吃素戒荤,有的结队到普陀山跪拜观音菩萨。近年来此俗甚盛。
  送灶神 腊月廿三日夜。民间各家购置红球、白球、麻枣、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等什锦糕点合成的“祭灶果”,祀灶神,点香烛跪拜。祭毕,烧纸钱和灶神像,称送“灶神”上天。此俗今存。
  祈福求神
  算命 算命为业者旧时多为盲人,有两类,一为手弹三弦,口唱俚语,根据求算命者所报年龄,生辰排演“八字”,不时停弦套问,编词迎合,常常预示一些吉凶祸福。一为直接根据求卜者提供的生辰八字排演命运,并探以口风,或渲染其事,或虚与委蛇。旧时,这种算命先生随时可见,并敲击铁板走街串巷。算命今在农村仍有。
  占卜 用钱币或阴阳爻等进行占卜以决大事,此事在境内流行已久。一为据阴阳八卦、六十四卦预测凶吉。由于八卦文化要求较高,近代多由知识人士案头搓玩,未见有营业。近年来,《周易》及有关读物印行较多,占卜又复流行。民间有以摇筷出筒,转钱印看出数的奇偶或画面、字而来定凶吉的,称求“筷箕笼姑娘”或“猜乌白”,实为原始占卜。
  求签诗 旧时,寺院道观神佛像前设竹筒,贮竹签数十支,分别书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字样,并编以序号,求者焚香捧筒跪拜后,摇筒出一签,对签号向僧道取签诗。签诗多用七言,语言含混,可随意解释。药王殿求药签,签筒内常杂置“求神不诚,罚油三斤”等罚签数支以牟利。
  测(拆)字 鄞方言测、拆不分。常谓测的实有两种,一为拆字,求测去凶者任书一字。拆者根据组字的偏旁结构,各结构增减笔画后合成的新字或此字可组成的新词来信口解释,预测未来凶吉。二为测字,测字分人测字和鸟测字。业此者以折叠的纸牌几十张,内画表示种种含义的图像,求测者男左手、女右手撮纸牌一张,告知求测之事。测字者即根据图像,附会解说,迎合求意,亦可连撮三张。鸟测字,由业者事先在其纸牌上的一边嵌上芝麻一粒,驯养小鸟啄食。久之,小鸟可敏锐其事,可啄有芝麻点的牌,后由业者信口解释。
  看相 明代鄞县人袁珙、袁忠彻父子俩的相术负有盛名。袁珙一生所相者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百姓,达数万人之多,著有《柳庄相法》。受其影响,旧时,境内求相之习甚盛。业者以人的面相、体相、掌纹、指纹的差异变化解释命运。手相以男左女右为准。新中国成立后被禁止,近年民间又有流行。
  招魂 孩童受惊谓灵魂出窍,需招魂,称“呕魂灵”。其法有两种,其一为插香于扫帚上,给受惊小孩的衣服披上,一人在旁反复叫唤:“扫帚公公呕拉来(叫来)”,一人在旁答应,香尽后认为魂归。其二以碗一只贮满清水,上盖一张薄纸,放在米筛中间,移于灶台,一人立灶前,一人坐灶后,前者以筷挑清水点于纸上并呼喊小儿名字:“××来!”一个答应,反复数次。待水由纸滤入碗内渐满,有水泡贴于纸下,晃动如珠,称“水魂灵”,即可认为灵魂已招来。此法在部分村庄依然存在,前者叫“扫帚太公招魂”,后者称“灶君菩萨招魂”。
  求巫 巫师治病与他处方法相近。此处另有一种巫师,声称可通信息于阴阳之间,模仿鬼魂附体之状,仿死者声音,告以在阴间生活情况,俗称“讲肚仙”。此术已被政府取缔,近年有所抬头。
  夜啼郎 婴儿夜哭称“夜啼”。由父母写若干纸条,上书“天皇皇,地皇皇,小儿夜哭在娘床,过路君子念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贴于路口、桥旁等处。翌夜,哭郎可治。
  踏药渣 将中药渣倒于十字路口,任人踩踏,称病可以踏散清除。此俗在农村依然盛行。
  庙社
  宝积庵 又名沙渚潭庵(原来是全氏侍御公家庵),位于沙港村东,南塘河南岸。建造年份不详,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20世纪60年代为公社小学,70年代中期为洞桥公社政府驻地,90年代后期拍卖给个私企业。(见第十四章太史全祖望的宝积庵记、附文十二“宝积庵追记”)
  唐君庙 位于沙港村唐家堰自然村,祀神唐亿,字居正,江陵人,宋熙宁年间(1068—1077)中由它山堰浚河引水自北而东,又于蕙江北开河一带,甃之以石,民德而祀之。清道光十九年(1839)里人全纶重建,“文化大革命”时拆除,后重建。
  乌金庙 位于乌金碶旁,分祀善政侯王元〓,属上水碶村。宋时建,旧历十月十日祭祀演戏。群众称上水碶庙,“文化大革命”时拆除。1993年重建。
  天兴庙 位于洞桥村,始建于唐太和(827—835)年间,中鄮令王元〓之行祠(按王元〓祠庙一览表查考,在鄞县范围内共有16处,此外镇海北半里也有它山庙1处,共17处。其中望春、岐阳各1处,横溪、钱岙各1处,章水龙观4处,在鄞江本区的8处)。宋建炎兵火,祠宇岿然独存。嘉熙年间(1237—1240)旱祷有应,状闻于朝,赐额天兴,改行祠新建庙宇。元朝时朱、楼、翁、金四财丁最旺而合心出资筹建天兴庙,邀请里人巧匠黄彦兴设计监工,赵是后期加入,故为客保。天兴庙规模宏大,为鄞西南庙宇之冠,前后四幢,两厢建有关帝殿、三官殿、东太尉殿、西太尉殿,菩萨众多,王应麟有碑记(见第十六章文献辑录中“南宋末期礼部尚书王应麟的天兴庙碑记”)。相传当时在新建庙宇时已有一棵很大的古柏,树冠葱郁,高达20余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道光十年(1830)、民国9年(1920)重修。旧历十一月十五为神诞期。新中国成立后,天兴庙一直作为国家粮库,庙宇的头门、二门和二厢在1974—1976年被鄞江粮管所拆除(古柏也在当时砍伐,砍伐时古柏胸围要5人合抱,直径2米有余),大殿1987年拆尽。1995年庙宇又重建,但规模不如以前。
  潘君庙 位于洞桥村西,祀宗监司潘凤山,属洞桥村。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嘉庆元年(1796)、同治四年(1865)、光绪十年(1884)重修。旧历十月十五为神诞期。拆后于1995年重建。
  文昌阁 位于洞桥村东的河北岸,祀文昌帝君。长期来为学校,20世纪80年代拆除,在原基上建两层楼房为洞桥小学。2002年8月,学校撤并,现为洞桥村委办公室。
  斑鸠庙 明朝武举人(洞桥人)因与强盗搏斗有功,村民在村附近造了“斑鸠庙”以作纪念。后毁于1959年。
  石臼庙 位于石臼庙村里龙江自然村,祀晋抱朴子葛洪。宋时建,清光绪丙子(1876)重修。每岁于农历九月九日,演戏敬神。《光绪志》谓昔葛氏炼丹药臼在焉,故名石臼庙。“文化大革命”中拆除建校。20世纪80年代末,群众捐款距庙东500米山前建庙塑神。
  湖山庙 位于横山东麓,石臼庙村的葛家湾自然村西面,祀晋葛洪,属石臼庙村。清同治九年(1870)、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每年正月演戏两天敬神。民国时已毁,现山嘴开石宕,庙址全无。
  力施庙 位于李家村,祀秦陈胜,属孙王村。宋时建。清同治十年(1871)重建,光绪十二年(1886)、民国17年(1928)重修。岁于九月十六日奉牲祭神。相传唐贞观间神尝以阴兵捍卫乡土,故称力施。“文化大革命”中拆除,2006年重建。
  童君庙 位于树桥村宝丰庄自然村三江口,祀唐善政侯王元〓韦,属宝丰庄屠,始建于明,俗称童君祖庙,2004年重建。
  童君上庙 位于树桥村树桥头,祀唐善政侯王元〓,属树桥、元贞桥、舒家滩,始建于元,旧历正月十一日祭神演戏,1992年重建。
  张圣君庙 位于张家垫村,祀宋苏守张鳞,自苏州护驾至明州卒,祀于此,子孙因家焉,属张家垫村,宋时建。旧历八月祀神。
  李兵马司庙 位于前王村后周,分祀唐县尉。属前王村。清道光十四年(1834)重建。拆后于2008年重建。
  酒壶潭庵 位于前王村,抗日战争时期被毁。
  虞忠肃公庙 位于鱼山头村,省道公路旁,鄞奉交界处,祀宋时虞允文。
  宋时建。旧历正月廿三演戏敬神。拆后于1993年重建。
  茶亭庵 位于鱼山头村,抗日战争时期被毁。
  近承岩庵 位于鱼山头村,抗日战争时期被毁。
  蒋姑庙 位于鱼山头村,抗日战争时期被毁。
  娄圣君庙 位于三李村后马自然村西,祀宋迂斋先生楼昉,属三李村。明万历十三年(1585)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建,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同治三年(1864)又修,宣诗千有记,诞期祭神。
  陈圣君庙 位于宣裴村豹山前,祀秦陈胜,属宣裴村,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建,道光二年(1822)重修,光绪六年(1880)又修,旧历二月二日为神诞期,有戏。已拆。
  白马塘庙 位于宣裴村周闻(周门)自然村西,相传神尝作白马塘以灌溉,故立庙祀之。属宣裴村,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改建今地。庙北距百梁桥1500米,为周闻两姓所聚合,两姓10余家。已拆。
  石观音堂 位于宣裴村,20世纪90年代重建。
  冷堂庙 位于宣裴村野猫岙,抗日战争时期被毁。
  新丰庙 位于百梁桥村梁桥自然村,祀唐太和(827—835)中县尉李均。旧时在罗家漕,明天启中迁百梁桥大池东南。清乾隆(1711—1799)中重修,道光七年(1827)里人扩大之。岁以旧历十月十三、十四两日为神诞期,奉牲致祭并演戏。
  上李君庙 位于百梁桥村,神名均,唐太和(827—835)中为县尉,佐县令王元〓,筑它山堰有功。明洪武年间造。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李增有记。嘉庆十六年(1811)又修。旧历九月十二日为神诞期。拆后迎至百梁桥西街义馆会。
  硕乔庙 位于潘家〓村,祀宋节度使潘迪,属潘家〓村,始建于宋,岁以旧历九月十日祭神。宋南渡时神护驾至鄞,遂卜居于此,殁而祀之。今潘家〓一带皆其子孙,亦作石桥庙,1990年重建。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全诚
相关人物
林小玲
相关人物
宋爱珠
相关人物
张睦九
相关人物
郭全城
相关人物
钟馗
相关人物
秦琼
相关人物
尉迟恭
相关人物
杨度
相关人物
王元〓
相关人物
陈胜
相关人物
李均
相关人物
张鳞
相关人物
潘凤山
相关人物
唐亿
相关人物
张内画
相关人物
袁珙
相关人物
袁忠彻
相关人物
全祖望
相关人物
黄彦兴
相关人物
王应麟
相关人物
葛洪
相关人物
虞允文
相关人物
宋迂斋
相关人物
楼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