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习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活习惯
分类号: K892
页数: 5
页码: 363-367
摘要: 这段内容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农村地区的饮食、服饰和社交习俗。饮食方面,一日三餐为主食,菜肴以自产蔬菜为主,烹饪方式多种多样。点心以米制品为特色,包括汤团、汤果、圆子、年糕等。服饰方面,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穿着不同,旧时男性商人、知识分子多穿长衫马褂,工人农民则穿直襟胡桃纽扣衫和肥大的裤子,城市妇女流行穿旗袍,农村妇女则习惯穿中式大襟衫。新中国成立后,衣着朴素宽大,“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卡其布料。在重要节日或喜庆场合,人们会制作粽子、面结等食品来招待客人。
关键词: 洞桥镇 民俗 生活习惯

内容

饮食
  餐次 一日三餐,称早饭为天亮饭,中饭为昼饭,晚饭为夜饭。农民在“春扦”和“双夏”(即夏收夏种)时因劳动强度大,多吃点心。上午称“上点心”,下午称“下点心”。有时请工匠或帮工时均备点心。
  主食 以大米为主食,面粉、玉米、番薯为辅食。
  菜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菜肴基本保持传统特色,农家平时以自产地作货蔬菜为主,烧菜力求省柴省油,每餐一般二菜一汤。农民家大多腌咸菜,主要有雪里蕻、苋菜、冬瓜、霉干菜等称为长羹下饭。70年代末,人民生活改善,菜肴讲究质量,初以新鲜可吃为主,烹煮时多放油和味精。80年代起,城乡居民喜欢上集市买新鲜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每天大多有新鲜鱼肉,并增为四菜或六菜一汤,且讲究营养搭配。菜肴开支在家庭开支中占主要地位。
  烹调 烹调以红烧、生炒、白切、炸、炖、烤、蒸、煮为主,要求色、香、味、形、脆,偏咸,不喜辣。
  点心 以米制品为特色,尤以水磨年糕、糯米制品见长,作田头点心,兼作家庭待客点心。点心制作精细、品种繁多,且香而可口。
  汤团 糯米水泡浸过夜后水磨再抽干,嵌以猪油芝麻馅或黄糖豆沙馅搓成球丸,以沸水汆熟装碗,称汤团。
  汤果 糯米粉团搓成柱形,截成扁柱状以青菜或糖煮汤叫汤果。
  圆子 糯米粉团搓成小球状,以糖、豆沙或酒酿烧成汤,称圆子,尤以酒酿圆子著名。
  年糕 年糕以粳米为原料,泡涨米碾成粉或水磨粉,蒸熟后在石臼中捣烂,再搓成小条状揿(印)扁。20世纪80年代起,年糕多由机器制成,少数农户仍由手工制作。年糕晾干7—10天浸在水中待用,切成片或以菜成汤,或炒成装盆,尤以咸菜年糕汤和肉丝、笋丝炒年糕特具风味。
  金团 水磨糯米粉蒸熟后嵌豆沙或芝麻白糖馅,放入雕花模子中成圆饼形,累以松花,可冷食。龙凤金团是农村喜庆和访友时馈赠佳品,小孩周岁、上学、老人庆寿多以此馈赠亲朋四邻。或青(一种草本植物)、猫脚脚(俗称黄花囡囡)用开水汆一下,切碎掺入到糯米粉,则为青金团。
  雪团 糯米粉嵌入甜馅子,成圆团外滚上糯米蒸熟即可食。
  麻团 又称“雷莎鸡”,糯米制成,趁热在锅上捣糊,成团滚以白糖芝麻粉,质白表乌,香甜柔软。
  米鸭蛋 糯米粉加糖蒸熟,搓成鸭蛋形,滚以松花粉,其色鹅黄,冷热均可食。当地大多嵌馅子(见节气习俗——立夏吃米鸭蛋)
  灰汁团 早米磨粉拌以早稻草烧灰滤成的汁,加糖揉成粉泥做饼蒸熟,色金黄清香,热、冷可食。
  米馒头 米粉浆状以酒酿发酵后,用勺舀之笼布上蒸熟后成扁形馒头状。
  粽子 糯米用食用碱浸泡一夜,用竹壳或荷叶包成三角形或其他形状,用文火煮几小时,蘸白糖柔而可口,或里面嵌咸肉成肉粽。
  蚕豆糯米饭 上市蚕豆剥肉烧糯米饭,配以茶叶蛋蘸精盐,为立夏节佳品。
  面结 用豆制百叶(俗称千层)包荤、素馅成条状,水汆之即可食,味鲜美可口。
  酒 原多喝黄酒,俗称“老酒”,夏天多喝白酒,俗称“烧酒”,以请酒师傅自烧自饮为主,部分农民在冬季自酿米酒(未加色的黄酒)。20世纪70年代末,各类瓶装酒上市,开始在部分家宴上出现,一般有啤酒、葡萄酒、大曲等。至21世纪,家宴中所饮酒逐步趋于高档,有的家宴出现“剑南春”、“汾酒”、“五粮液”、“茅台”等名酒。民间夏季多饮啤酒和普通烧酒,冬天饮黄酒居多。
  烟 旧时,农民多吸旱烟,城镇居民多吸“老刀”、“联珠”、“飞马”等。20世纪60年代起,吸卷烟者居多,但要凭票定量供应,均为低价质差的低档烟。如“大红鹰”、“雄狮”、“双燕”等,宁波产“上游”、“五一”为高档烟、作客用烟。至90年代,吸进口烟风行,先是“良友”,继而“万宝路”、“健牌”、“三五”等。现生活水平提高,烟民一般吸中高档过滤嘴香烟,如“云烟”、“黄鹤楼”、“利群”、软硬“中华”。
  茶 以茶待客已成风尚。民间喝绿茶者居多,俗称“赤泡茶”。亦有喝花茶(茉莉花茶等)、红茶或菊花茶等。近年,樟村产“贝母”茶也有饮之。
  服饰
  服式 旧时,男性商人、知识分子以穿长衫马褂居多,俗称“长衫马褂先生”。工人农民以穿直襟胡桃纽扣衫居多,裤子以中式白腰头大裤裆居多。蔬菜行、咸货行的人喜穿青龙布裤,裤脚肥大,套在裤外面以便作业。冬季有系围裙,一如女裙,但质地甚厚。城市妇女流行旗袍,农村妇女习惯穿中式大襟衫,腰间常围蓝布兜。其时富家衣料绸缎、呢绒和机制棉布,市民穿“洋布”居多,贫民以土布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衣着朴素、宽大。“文化大革命”时,全民尚武,青年男女以穿卡其军装扎腰带戴军帽为时尚,凡穿线条突出、色彩华丽、暴露面较大的衣衫者,必遭非议,甚至被乱刮剪破。时尚服装布料以卡其布为主,偶用灯芯绒、绸缎等高档面料。裙子、旗袍等服装无人问津,男女皆穿直筒裤。服装几乎无性别之分,多系男装女穿。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流行国产灯芯绒,新娘常以大红灯芯绒做婚服。1974年以后,部分上海知青和供销社人员开始穿的确凉化纤服装,色彩以蓝白为主。70年代末,的确凉、涤纶面料的服装风行城乡。中山装再度流行,蓝色的卡其中山装为男青年的时装,女青年的服式、面料、色彩较丰富,夏季开始穿裙子。80年代,衣着有很大变化,毛料、呢料、中长纤维替代卡其面料,西装、夹克衫开始流行。服装色料部分老年人以蓝色、黑色见多,青年人喜欢追随流行的色彩。此后,服装年年更新,除少数老年人请裁缝做衣裤外,大多数都到商店购买。
  鞋、袜 旧时,本地人穿布鞋,也有穿草鞋,雨天穿元宝套鞋,也有穿木屐钉鞋,春、夏、秋季赤脚居多。20世纪60年代后,多穿橡胶鞋、塑料鞋和布鞋,夏天穿海绵拖鞋,也有穿木制拖鞋和草制拖鞋。80年代初,本地居民多穿皮鞋、旅游鞋、牛筋鞋,室内穿绣花拖鞋、布拖鞋。儿童旧时穿绣花虎头鞋、绣花草鞋。新中国成立初至70年代,多穿布鞋、橡胶跑鞋、塑料鞋。今穿体操鞋、旅游鞋且选名牌产品。新中国成立初至60年代,仍穿纱袜为主,70年代开始穿尼龙袜、卡普龙袜。80年代后,穿裙子的女子多配穿长筒袜、连裤袜。
  帽式 旧时,冬天农民多戴罗宋帽,商人、文人戴西瓜帽或礼帽。春、夏、秋季农民戴草帽或竹编凉帽,儿童帽子多仿戏帽,帽前绣“长命富贵”。20世纪50年代,青年男子流行有耳布棉帽、单舌呢帽,女子冬天多以围巾包头。60年代,草绿色军帽为男女青年青睐之帽,并风行配以大口罩。80年代后,帽子式样和质地日趋丰富,男子曾一度流行鸭舌头帽。其后,由于部分男青年流行蓄长发,冬天戴帽者不多,个别女子在穿大衣时配有风帽。夏季,室外劳动者戴草帽居多,其余都戴旅游帽和金丝草帽,女子开始流行“贝雷帽”。
  饰品 新中国成立前,城乡殷富人家多用金银饰物,农村中银项圈、银制长命锁较常见,男女青年以镶金银牙齿为时尚,女子戴银镯、玉手镯、金银戒指、项链、耳环。20世纪50年代,城乡殷富人家尚存遗风,孩童戴银项链仍常见。“文化大革命”期间,首饰作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奢侈品而被批判,民间的金银首饰大多兑卖。80年代初,市场供应仿金银戒指和项链为青年男女所青睐。80年代末,金银首饰大量上市,男子多戴金戒指,青年女子多戴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宝石、玛瑙等戒指也陆续面世。今以戴钻石戒指、钻石项链为富有的象征。
  发式 旧时,农村年长者多剃光头,中青年剃平头见多,孩子多剃童花头,青年女子梳辫子或“一刀齐”刘海式,老年妇女挽髻,俗称“绕绕头”。20世纪50年代,青年男子多西式分头,女子大多养长发(长辫),城镇女子剪刘海“一刀齐”披发。60—70年代,男子吹包头被谑称为“阿姨夜叔头”,前看如男,后看像女,也剪有游泳式。女子开始烫发,或剪“三刀式”泳发。“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子以西式头和“杨梅”平头为主,女子以短披发或短辫者居多。80年代起,发型日益增多,男女都有烫发,男青年曾一度流行“菊花狮子头”,女子多为披肩“长波浪”,或独束后披式,俗称“马尾巴”,中老年妇女则留短发或梳头挽髻,姑娘也有时尚挽髻的。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