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物 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物 古迹
分类号: K878;K928.7
页数: 6
页码: 275-2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洞桥镇历史名人众多,上庄山遗址发现了约1500年间的古墓葬和史前文化层,康家园遗址发现了6000年文化遗址,三国时期古墓是鄞州区目前发掘砖室墓葬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义棺会旧址是鄞州区历史上善举事业的实物见证。全祖望墓和楼钥墓是鄞州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天兴庙碑记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 洞桥镇 文物 古迹

内容

遗址、旧址
  上庄山遗址 洞桥镇域内历史遗址,地处镇西南约2公里处,紧邻甬金高速公路。2005年,在建造垃圾填埋场时被发现。经考古发掘,共发现自东汉、三国、西晋至宋、元、明时期约1500年间的土坑砖结构古墓葬20座,并带有甬道和中间有砖砌隔断的墓室,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其中4座是三国、西晋时期墓葬。出土文物包括:壶、瓿、水盂、碗等近乎完整的多件早期青瓷器及铜镜、斗、铜钱、耳环等小件青铜器和玛瑙、玻璃坠饰。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相当于6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晚期的陶片和厚达3米左右的史前文化层,确切表明上庄山及其周围地区至少在6000年前就已开始有人类活动,这对于研究宁波一带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康家园遗址 位于百梁村的张鄞(张家垫—鄞江)公路北侧,为新石器时期氏族部落遗址。该遗址原为一小山坡,坡上曾栽橘树,山下四周为平地,东边有一条小河,是古时部落理想的生产生活之处。2006年,省考古部孙国平主任在为正准备开工的鄞州区垃圾填埋场地址做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偶然发现碎片,经考证,属新石器时期。该遗址呈长方形,分布范围为:东起小河边,西至场内乱石堆处,南起鄞张公路8米处,北至场内围墙。通过对器物的简单探测得出为6000年文化遗址,比鄞州区此前发现的5000年芦家桥、董家跳文化遗址早了1000年,鄞地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鄞州区的部落人类发迹和古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国时期古墓 古墓地处洞桥镇宣裴村蜈蚣山,在2005年建造垃圾填埋场时发现。古墓由墓室和墓道组成,墓室长约5米,宽2.5米,高近4米,呈穹形,墓壁古砖上有各种图案,如龙身、猩面、虎头、灵鸟,还有古钱、文字等。这些图案雕刻相当精美,纹路清晰,保存完好。有几块砖上清晰地刻着“太平三年”、“永安六年”的字样。墓葬底部还铺着一块很大的石块。该墓是鄞州区目前发掘砖室墓葬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有1700多年的历史,出土文物和墓形的发现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人文历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现文物在区文保所。
  义棺会旧址 位于洞桥镇百梁桥村百梁自然村,清代建筑。主体坐南朝北,原为合院式结构,由前后两进建筑构成,现前进建筑大部改建,仅明间门楼尚存原貌,占地面积878平方米。前进为单檐硬山顶平屋,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五檩,其中明间为门楼,次梢间木质门窗、槛墙、前庑廊用材较小,做工简朴。后进结构和面阔与前同,进深五柱五檩,穿斗式,屋前设廊,檐柱施斗,牛腿、雀替等无雕刻,做工简朴实用。义棺会为旧时贫困人家过世而无偿领棺之所,据张海祥老人回忆,义棺会初有36个股东,皆为当地富裕或有爱心之人,捐置四五十亩义田,以租税钱供义棺会的日常开支、添置棺木及日常维修,且在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放焰口、烧纸钱以悼念死去的穷苦贫民。义棺会建筑的发现是鄞州区历史上善举事业的又一实物见证,对研究鄞地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价值。
  墓、碑记
  全祖望墓 位于宁波市南郊祖关山,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详见第十四章“太史全祖望”)
  楼钥墓 位于龙观乡龙溪村磻溪自然村茶叶山,墓毁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现可见长7米、宽4.4米的墓丘,可见通石盖板下有盗洞。后期在水库内发现的一批楼钥墓前的石刻,有文臣、武将、石马、享亭、墓志铭碑等石构残件数十件,其中武将上部较为完整。现已将这批石刻从水库中整理出来,集中保护于楼钥墓前的中轴线山脚下。
  天兴庙碑记 此碑记于天兴庙址挖基发现,已碎成6块,尚缺二角无着落,现由洞桥村委会保存,下附原文抄自《鄞县通志》,核对石碑相符。此碑刻于元大德三年(1299),高1.80米,宽1.03米,碑额为“庙记”两字,篆书,字高与宽均为0.12米;整篇碑文均为行楷书就,字高0.025米,宽0.024米,共16行,记述天兴庙建庙缘故,由名人宋礼部尚书王应麟书就。该碑记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5年公布为区文保点。
  句章,汉县也,隋省入鄮,唐以鄮为明州,其后名乡曰句章,镇曰小溪,山水清远地灵磅礴,丞相文节魏公祀,国史吏部安公刘居焉。吏部之子松阳主簿庶谓余曰:镇之土神,自唐迨宋,分派它山庙,食朝阳里,耆老相传,号为天兴,惠我嘉师,祥之响,建炎(1127—1130)兵毁,祠宇魏存,嘉熙庚子(1240),扎瘥胥渐,乃桧乃禳,若有呵护,家用平康,咸淳甲戌(1274)旱,叹苗将槁,吁祷之。口曰。云油雨沛,甫田登成,明年,盗弄鉏挺,津途便塞,阖境帖安。医神之休,其弭炎御患,施及邻境,非其直福泽一方而已,庶先君子率乡士民挖于郡守,部使者精闻于朝下,仪曹泰常议奏,赐庙额曰天兴,敕牍将颁。而世故缊纷费获,被成命,然旧牍具在,愿书以口永久,余昔者长春官,实与闻斯事害,敢不诺,相古先民有周命祀达乎。乡遂水旱之不时于党鄙乎,萦之而正师位焉,疾疠之费蠲于族酂乎,酺之而师长准焉。正辞荐信,义之修礼之藏,惟以保艾受民。自里社废,乡礼缺,越民祈报,勿替敬典,无从匪举,无即口滔,礼之大经也,惟兹有神武,克敷佐夭氓,销诊为和,易歉为丰,咸曰,耿耿衽哉,夫神聪明正直,而一依人而行,士竟于教,农力于穑,修其孝弟忠信,惟德馨,祀兰翰,终古丕灵,承暇命以莫不兴,斯所谓民利,而神降之福,法宜书,又为之诗曰。
  神之徕,飚肃然,时雨赐,介康年。协气翔,妖历蠲,溪沄沄,福如川。
  神归上,驾飞云,兴多佑,监一纯。节春秋,荐苾芬,世世享,榖我民。
  元贞元年(1295)秋八月甲子记。
  堰碶
  乌金碶(俗称“上水碶”) 位于洞桥镇上水碶村东侧,唐大和年间(827—835)由鄮令王元〓所建,宋元祐六年(1091)重修,嘉定十四年(1221)又修,民国13年(1924)邑绅朱炳蕃、张传保又出资对其进行了修缮。现存碶长14.9米,碶桥宽2.75米,共5孔,孔距2.8米,闸门在石槽的基础上又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并采用平板闸,螺杆式起闭装置。该碶位于它山堰下游,是唐时它山堰引流排洪的第一道配套设施,自建成迄今一直承担着阻咸蓄淡的作用,原碶孔尚能通船,但在民国维修时改为水泥闸,目前该碶保存状况良好。2011年6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拦浦堰 位于洞桥镇洞桥村,其始建年代待考,元《至正续志》曾有记载。另据《鄞县通志》记载,该碶曾于清咸丰七年(1857)修,民国13年(1924)又修,1955年改堰为碶。碶桥全长10.4米,宽3.1米,单孔,孔净宽2.6米,闸门为钢筋混凝土平板形式,采用螺杆式启闭装置,碶桥栏板上刻“拦浦堰”三个大字。拦浦堰是它山堰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成以来一直起着阻咸蓄淡、排泄洪水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拦浦堰的排洪小河已填为田。
  章家碶 位于洞桥镇蕙江村东面,据《鄞县通志》记载,该碶始建于清代早期,碶以石块叠成,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碶桥东西向,横跨于章家碶河之上,长7.3米,宽3.5米。章家碶为它山堰配套水利设施之一,起阻咸蓄淡于南塘河的功能。
  唐堰 地处洞桥镇塘家堰村,东西横跨横河上,南向鄞江,是它山堰配套设施之一,起蓄水、泄洪和排涝的作用。始建于宋代,据《鄞县志》记载,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碶、桥为一体,单闸,宽2.6米,现东南角建有一亭,东、西两侧均有民房。堰的南面有池塘,系历年泄洪冲刷而成,1967年改堰为碶。1975年,在池塘与鄞江之间另建一座闸(详见第三章“农业经济”第八节“兴修水利堰碶——唐堰碶”),此碶逐渐不用,但其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水利、文化方面的资料。
  故居 宗祠
  全祖望故居 位于洞桥镇沙港村沙港自然村,清代建筑。其南侧为一处池塘,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故居主体坐东朝西,合院式结构,占地面积223.21平方米。故居南檐为歇山顶飞檐结构,北侧屋面现为重檐硬山顶结构,面阔五开间,进深七柱九檩,均穿斗结构,石板铺地。现明间悬匾齿德堂,设6道隔扇,隔心饰步步锦纹饰,堂内今悬全祖望画像,供纪念之用。后墙寿字石花窗,为2006年落架大修时新仿制,并在故居内布置陈列展览,主要以介绍全祖望生平业绩为主,2007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氏宗祠敦五堂 位于洞桥镇沙港村南塘河南岸,距今约280年。主体坐南朝北(故也称朝北祠堂),合院式结构,占地面积511.3平方米。山门为单檐硬山顶平屋,面阔五开间,进深四柱七檩,穿斗结构,石板错缝铺地,明间为正门,前廊卷篷顶,月梁结构,上饰灵芝、卷草等纹,廊沿石阶七级,前檐牛腿承檐檩。大殿为单檐硬山顶高平屋,面阔五开间,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双步,正背上饰铜钱纹,次间用中柱穿斗结构;东、西次间南保留有清道光年间碑记两通:《义学碑记》(为嘉庆年间进士董澜所书,见第十六章“文献辑录”)、《赡田碑记》(桓溪全氏宗谱有记)。整个大殿均为石板铺就;天井中部设有甬道,两侧为厢房,均面阔三开间。全氏宗祠格局完整,结构稳固,梁架雕刻颇具特色,是全氏家族在此地繁衍发展的重要见证。2011年6月,全氏宗祠被列为鄞州区文物保护点。(详见第十四章“太史全祖望”)
  古窑
  光溪砖瓦窑 位于洞桥镇百梁桥村梁桥自然村,现名鄞州古砖瓦建材厂。据天一阁文献记载,该厂自唐朝至今已有近1200年历史。旧称光溪窑头,曾有窑头10多座。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百梁瓦业社、宁锋古砖瓦厂。由于当地泥质好,师傅专业技术高,所制古砖瓦密实不易渗水、坚硬不会风化,质量闻名遐迩。古砖瓦厂制作的古砖瓦及古建筑的装饰品,如瓦将军、瓦狮子、洞瓦、沟头瓦、汇滴瓦、瓦花窗等,是老式房屋、庙宇、楼台亭阁的建筑材料。普陀山寺庙、绍兴鲁迅纪念馆、新昌大佛寺、天童寺、雪窦寺等处都用到该厂古砖瓦。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曾为该古窑写下一首七言绝句:“一缕青烟上碧霄,月里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
  小溪砖瓦窑 位于百梁桥村梁桥自然村北面,鄞江南岸,现在的砖瓦窑为民国建筑,由两座馒头窑组成,东西并列布局,规格大小基本相同。窑基底径14.8米,上径13米,高5米。上有用砖块砌筑的烟囱,高2米,呈圆柱形。窑外体采用不规则乱石堆砌而成。每座窑前设进门洞,洞口呈八字形,洞口与窑门间距3.2米,窑床内径11.6米,顶上设窑口,口径约1米,为烧窑后冷却及渗水之口。窑前分别搭建小屋(棚),为开窑前放置泥坯及窑工临时休息地。棚通面长22米。窑东南、东北角各有一排小屋,分别为生产泥坯的车间,窑东边有一块空地,上面堆满密密麻麻的砖瓦等通风晾晒的泥坯(半成品)。该窑历史悠久,近年曾在该村附近山上发现的千年以上墓砖,就是出自该窑,对该地的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窑已拆除。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