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民生活
分类号: F126
页数: 3
页码: 251-2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前,农民与地主之间的贫富差距很大,地主人均拥有8.7亩土地,而贫雇农只有0.19亩。但在土地改革后,贫雇农人均土地增至2.1亩,地主和大佃农的土地分别减至1.3亩和2.9亩。农民的收入也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迅速增加。衣食住行方面,衣物、膳食、居住条件和交通逐渐改善,社会保障也更加完善。农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关键词: 洞桥镇 民生民情 人民生活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收入以耕地占有多少而相差异,地主人均占有土地8.7亩,而农民以贫雇农居多,其人均土地占有量仅0.19亩,贫富悬殊。土地改革后,贫雇农人均土地增至2.1亩,地主、大佃农的土地分别减到1.3亩和2.9亩,贫富差距缩小。1952年,全县农户年人均收入210元。1956年农业合作社后,分配主要视劳力而定,由于农村人口增长,人均分配值降低,农民年人均收入仅68元。20世纪60年代,人均收入在100—200元,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收入迅速增加。
  衣食住行
  衣物方面,新中国成立初,当时农民生活清苦,衣料大多以土布为主,衣着陈旧。男子均以直襟、内衣、夹袄、棉袄及腰头大裆裤为主,中老年人冬日系质地较厚的围裙,多穿布鞋。女人穿大襟衫,腰围蓝布兜。青年男女崇尚天蓝色,流行“列宁装”和“青年装”。子女多的人家大多是“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的现象。
  膳食方面,菜肴多以自产农家瓜菜为主,大多数人家均以咸菜、盐冬瓜为“长羹”。市面上少见海鲜、肉类、禽蛋。偶得自抲鱼、田螺、泥鳅等开荤。逢年过节,难得宰畜、禽。
  居住方面,多数人家属简陋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无计划生育政策,新婚青年生育子女多,住宅困难,父母儿女搭几张木床同睡一室居多。
  交通方面,20世纪60年代,虽有陆路荷晓线、甬临线通过,但汽车班次极少,水路仅有一班鄞江至宁波航船。候车船时间长,办事不方便,农民日常上街购物、外出办事均以步行为主。
  农村文艺生活单调,闲时男人街头巷尾聊天叙旧;女人料理家务,缝补浆洗,照看孩子,偶尔与左邻右舍聊些家常琐事。看场电影,听几场“走书”鲜见。小男孩放学回家,做完功课,玩些“打弹子”、“滚铜板”之类的游戏,偶结伴到野外以采摘“种田红”、“毛针”、“刺贝”、“野甘蔗”等野果为最大乐趣;女孩以“踢毽子”、“撮子”、“穿线棚”为快乐之事。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各大队办起俱乐部、文宣队。有线广播到村,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演红色戏剧,农村的文艺生活较为活跃。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生育的孩子成人,不少家庭住房紧缺,开始搭建房屋。时建房均为小平房,泥墙或砖墙在“山头”搁上几根桁条,以竹代木椽子,盖上油毛毡“洋瓦”即成,一间平房一般花300—500元。80年代,开始兴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内部结构十分简单,但在农村已十分气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均纯收入700元左右。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衣着开始流行灯芯绒、的确良、涤纶等面料,款式也逐年有所更新,从“青年装”、“列宁装”转向“西装”、“夹克衫”,以红、咖啡色或黑、白布料居多。
  膳食也有很大的改善,不再是青菜、淡饭,除自家产的农家菜以外,农妇常上街购买鱼、肉、禽类等,桌上的小菜花色渐多且讲究口味。
  饮用水从使用河水到自来水(见附文二“原农村农民家庭的‘三缸’”)。宁锋公社一带有些村建造小型自来水塔供水;洞桥乡1985年起开始全部饮用自来水,1989年,延伸到宁锋乡的树桥村,1990年延伸到宁锋乡的鱼山头村、三联村、李家〓村、罗家漕村、潘家〓村。撤、扩、并后,覆盖到全镇(除蕙江村外)。
  交通较前便捷,不少农户从购置自行车,到电动自行车、汽车,公共交通也迅速发展,基本解决了上街难、办事难的交通问题。
  社会保障
  1983年,洞桥乡政府建立老年职工劳保享受金制度,65名老年职工领取退休证,150人享受社会福利待遇。
  1989年,宁锋乡50—55岁的共17人,投保48.44—258元个人养老金。
  1992年,全乡6个村1516人参加农民养老保险。1996年,乡内141家企业中的2510名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签订率98%,151家企业的1324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1997—1999年,2100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2012年,全镇共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15207人,占年末户籍人数的69.7%;参加各类社会医疗保险人数21425人,参保率98.3%。
  农村居民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农村农业联产承包到规模经营、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世纪60年代的100—200元至2012年达到2万元左右。社会保障更加完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人们的穿着注重舒适、时尚;膳食讲究香、色、味、形、营养;住房宽敞(人均住房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装饰也逐渐讲究。村村建健身公园、老年活动室、篮球场、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房等供群众健身娱乐。有许多中老年男女参加广场舞、健身舞、健美操、扇子舞、腰鼓舞等健身活动。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