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路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路交通
分类号: F552.755
页数: 3
页码: 158-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洞桥地区的水路交通发达,有多条河流和航道,如鄞江和南塘河。可通过航船从鄞江镇经鄞江、奉化江到达宁波,也可乘坐舟楫往来于南塘河和仲夏江之间的支流。此外,还有渡口和航道渡口提供便利。在过去,航船和田装船是主要的水路运输工具,现如今已经逐渐转向汽车和其他交通方式。航道渡口段鄞线是一条重要的航道,有多个停靠站可供乘客上下车。
关键词: 洞桥镇 运输经济 水路交通

内容

洞桥腹地有自西向东流的鄞江,自鄞江镇经马湖流入奉化江,有鄞江镇经鄞江、奉化江到宁波的航船(货运);自西向东流的南塘河自鄞江镇,过境流向宁波,20世纪初至80年代,南塘河上有鄞江至宁波的航船在域内停靠,2001年停航;有惠民江(老江填平,新江挖起)、新河(五丰桥河)、野猫洞江和照天江4条支流连接南塘河和自西向东流的仲夏江,可舟楫往来;在潘家〓与沙港和罗家漕与塘堰之间的鄞江边有渡口,1996年,潘沙大桥建成,后摆渡作古。
  航道渡口
  段鄞线(西乡南塘河) 起自宁波向阳桥,经段塘、石碶、栎社、横涨、洞桥,终于鄞江镇,全长21.95公里,属8级航道。航道航宽5.6—21米,航深0.6—1.3米,最小转弯半径7.82米。主要水源来自四明山麓,历代均有疏浚整治。鄞县航运公司鄞西客运站曾经营客运业务,于沿途设多处停靠站,境内的有洞桥头、吴家庄、沙港口、王家桥、上水碶(由上游西往东至下游)。
  潘家〓渡 位于宁锋乡潘家〓村,滨鄞江下游,曾是该村通往沙港村之要津,1996年潘沙大桥建成而撤销。
  唐堰渡 位于洞桥唐堰村,滨鄞江下游,曾是唐堰村通往罗家漕村之要津。1999年12月撤销。
  水路运输
  航船 南塘河的航船客运始于清末民初。以一人摇橹兼二人拉纤(南塘河南岸都设有纤路)使船前行,多于夜间行驶,故称夜航船,大则载客40余人,小则载客5—6人。洞桥村汪阿才(船主)和王家桥村张阿尧(船主)的航船往返于洞桥村至宁波浩河头,沙港村杨全木(船主)的航船来回于沙港与宁波浩河头间。民国时期,宁锋百梁桥有航船1艘,在鄞江经奉化江行驶,往来于宁波,人力摇橹,随潮水涨落而航行,客货兼营,航程约6小时左右。民国8年(1919),宁波轮船公司开辟宁波至鄞江桥火轮往返航船班,“海江”船停靠百梁桥,火轮为蒸汽机动力,其速度比航船快,分上下舱,火轮船停靠码头设在百梁桥南堍至弯塘中间。宁波码头设在外濠河,不久因江滩和潘家〓下沙墩水浅,进出不便,故改道奉化西坞,所以后称“西坞火轮”。自此,百梁附近的村民去宁波城里,先到洞桥村搭(汪阿才)驳船至横涨羊坎头,再乘西坞火轮。20世纪30年代起,受上河(南塘河)汽船和汽车的影响,百梁桥航船业务逐渐衰落,几经易主后于新中国成立前停航。30年代,有“江宁”、“鄞甬”两艘汽轮(可乘坐40—50人)穿梭于南塘河里,每日上午、下午各4班,航程从鄞江至宁波浩河头。洞桥境内设洞桥下游、回龙庵后面、沙港、王家桥、上水碶5个停靠站。夜间有2艘航船作运输,往返于甬、鄞。自公路开通后,航运逐渐减少。1988年,航行在南塘中的汽船(早期称汽轮)停航。
  田装船 始于民国时期,最初主要用于捻河泥,也用于装载稻谷、肥料。20世纪60年代后,运输企业原材料、产品,社员外出入甬城、婚丧喜事均用之。木质田装船仅载运2吨左右,成本大维修难。70年代开始,水泥船逐步取代田装船,水泥船能够装运3—5吨,而且成本低,维修方便快捷。田装船与水泥船船型相同,首尾小而中间大,船头微翘,用一支橹(桨),人摇作动力。有时根据需要(或载重量大,或赶时间求速度)也有手摇橹兼拉纤,有一人摇橹一人拉纤,也有一人摇橹几人拉纤。70年代末,在田装船和水泥船尾部安装挂桨机(马力3匹左右),作为机械动力,操作人既可管理又可掌舵,航行比较方便,速度比人工快,时速在10公里上下,农运为主。80年代中期,挂桨机船投入运营,90年代,由于拖拉机和汽车运输发展,挂桨机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今存量很少。
  乌山船 木质底平,首尾尖稍翘,船肚(舱)大,自重轻,吃水浅、航速快,装载量大(5—6吨),船尾设艄棚,供船员生活之用,有帆借风驶,有橹一人摇,加速再拉纤。民国时期广泛应用(大多从鄞江经过南塘河),20世纪80年代消失。
  百官船 是内河航行的大型船只,大的可载20吨,小的也可载4—5吨。因上虞县百官镇而得名,后传入境内。由于船头呈红色,也称红头百官船。木质,平底方头,方艄船肚(舱)大,两道帆一支橹,也可帆橹并使再拉纤,船身大,稳性好,能载重。随着客轮不断发展,百官船改为客驳,后因成本高被水泥船替代。
  脚划船 以脚划桨(较长大的木桨)为动力,用手把桨(较短小的木桨)为舵,掌握航向。清咸丰年间(1851—1861),以绍兴人为主,其以船为家,脚划船载客2—3人,在河江划行,时作代步工具。民国23年(1934)后渐被航船取代,改用捕鱼。今脚划船已凤毛麟角,仅渔民用鸬鹚捕鱼偶尔看到。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