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1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21
页数: 14
页码: 48-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洞桥镇自然环境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地址地貌、土壤、动物与植被、气候、水系等。
关键词: 洞桥镇 自然环境 地理

内容

第一节 地质地貌
  洞桥镇地处鄞西平原,平均海拔3米,南北两端有山丘,最高海拔116米。
  地质
  据《鄞县志》(1996年版)记载,早在中生代(1.95亿年前)今洞桥地域属江南古陆的一部分。
  侏罗纪(1.95亿—1.37亿年前)由于大面积的火山活动,使本地地貌形成基本骨架。白垩纪(1.37亿—1200万年前)浙江古陆的一系列北东向断裂下陷,造成宁波向斜盆地。
  上第三纪(1200万—200万年前)有零星盆地堆积及火山活动,其后鄞州东西两侧不断隆起,在宁波向斜盆地等洼地上,堆积了第四纪地层。
  早在更新世以前,鄞州地一直处于抬升阶段,因而原来形成的丘陵山地持续遭受剥蚀、侵蚀,故下更新统地层缺失。
  中更新世,地壳层转入以沉降为主的阶段,从山前到盆地,陆缘物质大量堆积,填淹了因长期隆起而遭受到侵蚀、剥蚀所形成的洼地和古侵蚀面。山前常形成洪积坡积扇裙地貌。奉化—姜山隆起两侧深切漕谷被后期地层沉积填平。从中更新统地层红土化及网纹构造推断,该层在形成过程或形成之后曾经历过湿热化气候环境。
  晚更新世初期,此期平原河道以奉化—姜山隆起为分水岭,东侧是奉化江古道,约自甲村起,流经下应、邱隘、姜家垅,向北经镇海入东海;西侧是奉化西江、鄞江、庄家溪及大隐溪古河道,在今宁波市区北部汇合,向北经宁波市江北区洪家入东海。由于晚更新世初期海面继续上升,河流后缩,在宁波平原北部地区逐渐演化成湖泊,并向平原中部不断扩大,形成较稳定的以湖相为主夹带冲积相物质的灰绿色亚黏土沉积层。
  晚更新世中期初,海面有所下降,河流再次处延,湖相地层普遍遭受切割,流水活跃、河流往复摆动,由山前、山麓河谷地区向平原逐渐堆积了河流相沙砾石层,分布范围较晚更新世初期广泛,构成本区以冲积平原为主的地貌景观。奉化—姜山隆起两侧发育着比晚更新世初期更宽阔的古河床。在其后的海面上升中,河流后退,沉积了以湖相为主的灰褐、灰黑色亚黏土层。
  晚更新世中期,气温较暖,海面上升,沿海受第二次海侵,规模不大,只波及到平原中部,今栎社附近。
  更新世末期,气候寒冷干燥,海面低于今海平面150—160米,使宁波、舟山连接成陆。
  全新世早期,气候湿凉,海陆变化频繁,平原处于滨海环境。中期气候温湿,海面迅速升高,本地沿海发生规模巨大海侵,海水直扑山前,平原全为海水淹没,沉积了厚达50余米的海相黏土性土层。晚期,海退,脱离海退的山前一带成为湖泊、沼泽环境。距今7000年左右,河姆渡人开始在这依山傍水的滨海地带营居活动。
  地貌
  鄞西山地,习惯上又称低山丘陵地,鄞西山地分为南北两脉。本地属南脉。
  大坑岗—鱼山 为剡溪与鄞江水系的分水岭,山脉大坑岗向东,经龙潭墩(877米)—大岩头(906米)至奶部山(915米,此为县内最高峰,与其紧相毗邻的奉化商量岗,建有浙江电视台转播台)。再向东经长湾(752米)—后门下(581米)—明底岗(681米)—鹁鸪岭(450.7米)—笔架山(430米)—骑岭头(301米)—小西岭(270.20米)—四角尖(253米)。此段山脉北侧为狭长的金陆—雪岙沟谷盆地,北坡水流入清源溪,山脉终于奉化江口塔山,自大坑岗起全程为鄞奉两县界山。余脉北折入洞桥镇宁锋马湖山(116米),表现为平原。北坑岭向东延伸与裴岙的老虎山(82米)、岐山(92米)、外岙(22米)以及火线山、王子龙山、乌贼岩山、自岙台等山丘相接。
  大石头岗—响岩山 在此脉之东,隔桓溪另起一支小脉,自稻占山(226米),经蜘蛛岭(100米)—塔岭岙山(168米)—庙山(75.3米)到鄞江的绛山岭,为桓溪与清源溪的分水岭,其余脉向东表现为鄞江的宕山,洞桥蕙江村的响岩山、后山下等丘陵。本地南有山脉(裴岙),北有山丘(石臼庙村的凤凰山、虎山、陈山、朝北山)。向东延向宁波为平原。
  第二节 土壤
  土壤种类
  根据1979—1984年鄞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境内土壤以黄泥土、青紫泥土为主,另有泥质田土、培泥沙土等。
  土壤特性
  黄斑〓土属 黄斑〓土种,土壤剖面颜色以棕色为主,心底土锈斑较多,在犁底层附近锈斑尤为明显,有的还含有褐色的铁锰斑点。一般该土的排水条件较好,土壤的通气渗水性能好,其厚度在60—70厘米左右,黄斑〓土起因介于粉土田与青紫泥田之间,酸碱度在6.0—6.5之间。泥质头黄斑〓土,属导源母质,剖面40厘米以下母质和以上不同,上层是河流冲积母质。不到40厘米,表层质地是轻壤到重壤,pH值在5.5左右,而40厘米以下是河相沉积物质地,以重壤为主,黄斑层次明显,pH值在7.8左右。耕作层浅,一般在13厘米。主要分布在洞桥的杨家畈、邵虞畈、沙港南畈、吴家庄畈、照天江上凌江边,约有3900亩,及宁锋马湖一带。
  青紫泥田土属 质量匀细,且黏性较重、犁底层以下质地都在轻黏至中黏之间。青紫泥全剖呈青灰色。从上到下分三层:一层是熟化的耕作层,二层是较密实的犁底层,三层是含有泥炭或〓泥的底层。耕作层pH值在5.5—6.0之间,犁底层以下pH值在7.5—7.8之间。黄心青紫泥田,由青紫泥演变而来,还未达到黄斑〓田程度,属过渡型土壤。青紫泥田土属。洞桥主要分布在荷花池头一带,约有2400亩,宁锋在树桥一带。腐泥〓青紫泥田,母质为河湖相沉积物,地势较低,土层较厚,层次发育明细,上层较疏松,下层黏重,pH值上层低,下层高,在5—7.2之间。主要分布在宁锋的张家垫、前王、鱼山一带。泥质头青紫泥田,土质比较密实,层次发育明细,结构良好,pH值在5.5—6.3之间,主要分布在宁锋张家垫黄蚬畈。泥质头泥炭心青紫泥田,特点40厘米以下出现炭层,pH值5.3—6.8之间,主要分布在宁锋裴岙一带。
  泥质田土属 田块分布在河谷地形中的山脚到河边的过渡地段,其母质是老河流冲积体,土层较厚,质地均一。泥质地土种,剖面中发育层次明显,耕作层熟化程度较高,一般都呈棕灰色或深灰,疏松而发育有团粒。犁底层以下有较多的锈纹、锈斑,质地较松,土质多呈酸性,pH值在5.5—6.0之间。黄斑底泥质田,土种所处部位是过渡地带,底层是河相沉积母质,后期受到河流冲积影响,其冲击土层,厚度超过40厘米。整个剖面上下质地不一,上层质地较松,pH值在7.5—7.8之间,上层颜色棕灰,犁底层以下逐步过渡到棕黄色。主要分布在洞桥前王畈、野鸭畈,约有2500亩,及鄞江两岸等。
  培泥沙土属 该属土质的母质是洪水泛滥时搬运来的较肥泥土沉积物。冲积层一般较厚,土壤的自然肥力较高,表土含泥较多,下面砂性重。全剖面呈浅黄棕色,心底土由地下水影响,略有锈斑。该土属主要分布在南塘河、鄞江和里横河一带,约1200亩,及蕙江、百梁一带。
  江涂泥土属 江涂泥分布于近海的沿江两岸,一般质地较松,但洞桥的江涂泥,由于离海较远,同时又受到上游河流冲积影响,粉砂含量高,定为粉砂江涂泥田,主要分布在元贞桥、上水碶沿鄞江一带,约320亩。江涂泥田土,宁锋主要分布在剡江下游江流侵蚀对岸淤积的地方,经过人为的作用发育而成,现经筑塘已与江水影响割断,与内地稻田连成一批。土壤粉砂含量高,质地轻,耕作性能好,有良好的通透性,但保水性能差,速效养分低,速效氮、磷、钾及pH值有下层高于上层倾向。主要分布在宝丰以北、张家垫北及前王以西等地块
  红砂土属 分布在海拔100—200米以下低丘区,属红壤土类,母质为白垩纪红色砂页岩或砾质砂岩,分为红砂土和砾石红砂土。红砂土主要土层为红砂岩风化物,土层深厚质地黏,砂适宜,含有少量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其速效钾含量愈到下层含量愈高,80厘米以下达万分之十五,pH值较一般土壤高,宜造经济林、果园。主要分布在宁锋的低丘区。砾石红砂土,主要土层为红色沙砾岩风化物,表土层较浅,心底土层较厚,土质较红砂土瘠薄,养分含量少,只含少量铵态氮,多为柴山或树山,主要分布在裴岙一带。
  红泥土属 属红壤土类,母质为凝灰岩,流纹岩及砂页岩风化物,土质黏性较重,土层较厚,在70厘米以上,颜色呈黄棕至棕红色,含有少量的铵态氮及速效钾,pH值5以下,主要分布在东头山、原宁锋公社良种场(百梁)一带。
  第三节 动物与植被
  动物
  哺乳类 多分布于丘陵、低山地区,本地常年见的哺乳动物有11科16种。
  鸟类 常见鸟类有27科38种,栖息、活动于山林、树丛及水边。山林鸟类活动范围的垂直分布大约3—11米之间,灌木层生活鸟类在1—6米之间。常见鸟类基本为食虫类鸟类。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有7科13种,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的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平原及丘陵区的生态环境,故近年洞桥地区所见的爬行动物数量大为减少。
  两栖动物 以蛙为主,分布于水田及其他田地,山溪湿地也常见。虎纹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日本林蛙、花臭蛙、华南湍蛙、大树蛙、泥蛙、中华大蟾蜍(俗称:蛤蟆、格霸)、泽蛙、金纹蛙、虎纹蛙(俗称石孔)、黑斑蛙(俗称青蛙)和饰纹蛙(俗称田鸡)等。
  昆虫类 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虫、稻螟蛉、稻苞虫、桑螟、蚱蜢、瓢虫、白蚁、蚊子、苍蝇、虱子、臭虫、蜻蜓、胡蜂、螳螂、蚂蚁、蜜蜂、家蚕等。
  水产类 河鳗、草鱼、鲤鱼、鲫鱼、白鲢、黑鲢、泥鳅、黄鳝、乌鳢、河虾、差鱼、土埠鱼、江鳊鱼、石蟹、沙蟹、毛蟹、黄蚬、田螺、螺蛳等。
  植被
  本地系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带,地质、土壤、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给植物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境内植物分布特征较为复杂,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多样,热带温带成分兼而有之。主要有壳斗科、蔷薇科、豆科、椴树科、山茱萸科、禾本科等,植被分为亚热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草丛5个植被型组。
  亚热带针叶林 马尾松林,是本地的主要森林资源,分布在海拔150米以下的山地酸性红壤、黄红壤、山地黄壤地带,群落外貌整齐,但大多数比较稀疏,结构也较简单;杉木林,杉木要求土壤肥沃、深厚、温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环境生长,一般多分布在山区海拔100米以下的山地中下部的山谷地区,多系人工或半人工林,萌芽林较少,在这些林带中常混生着马尾松、檫树、枫香等乔木和细齿叶柃等灌木,草本植物有狗脊、腺毛金星蕨、蕨等;柳杉林,柳杉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酸性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条件,本地山林有少量分布,林内常混有杉、金钱松、青冈栎、枫香等乔木树种,灌木层有箬竹、青荚叶、华爪木等,草本有蕨等;金钱杉林,分布在低山丘陵,要求温凉湿润的气候和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中、酸沙质土壤,能耐低温,天然量少,常与柳杉、杉、毛竹等混生,林下植物以小竹为主,层间植物有大血藤等。
  常绿阔叶林 是境内基本森林,也是本地的地带性植被。它的结构比较复杂,一般树冠高度多在5—15米之间,覆盖度较大。分为沟谷常绿阔叶林和山坡常绿阔叶林两种。
  落叶阔叶林 是温带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落叶阔叶林分布较少,多与常绿阔叶林混生在一起,常见的有壳斗科的栎属、栗属等。
  竹林竹类植物种类较多,除毛竹外,其他竹林如龙须竹、淡竹、苦竹、乌竹林等均属零星分布,20世纪末开始,宣裴村的裴岙自然村各家农户大多在山丘、低谷发展雷竹种植,多家种植户在雷笋旺季加工成“羊尾笋”销售镇内外,且产量高,经济效益好。
  灌草丛 大多分布在山顶和低丘,分布在山顶的有芒草、葛藤、山楂、算盘子等。草丛高可达2米。灌丛类型较多,主要由壳豆科、胡桃科、杜鹃花科、金缕梅科植物构成。白栎、化香、映山红、乌饭、山茶、白莓、山矾等是灌丛中常见的主要植物。
  第四节 气候
  洞桥镇位于鄞州区西南,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地区,系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平均温度16.2℃左右,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21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左右。
  春季,为冬夏季风转换时期,冷暖气流时常交替出现,风向多变,温度起伏大,冷暖悬殊。
  春末夏初,常常低温阴雨,雨量明显增加,有时出现大到暴雨,江河渐入汛期,春季气温一般在8℃—25℃左右。
  夏季,为一年冷空气势力最弱季节,初夏时节(6月至7月上旬)南北冷暖气流在本地交汇,因而阴雨绵绵,常出现高温高湿天气,俗称“梅雨天”。7月中旬梅季结束,转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高温少雨的盛夏伏旱期。7月下旬起多台风活动,易造成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夏季气温一般在22℃—37℃左右。
  秋季,初秋仍受台风影响,随着冬季风的增强,南北冷暖气流一度对峙,秋雨涟涟,此后,温度逐渐下降,其后,由于受极地南下的变性冷高压控制,有一段晴朗少雨而温度适中的时期,俗称“十月小阳春”。秋季温度一般在10℃—22℃左右。
  冬季,盛行西北风,受北方干冷的极地气团影响,天气以晴冷干燥为主,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气温寒冷。当强冷空气南下时,会形成西北大风和降温,常伴有雨雪。冬季气温一般在3℃—10℃左右。
  第五节 水系
  河流
  本地属鄞西山地鄞江次级水系,溪可追溯到四明山。樟溪经樟村、乌头门、鄞江流入洞桥。
  境内河道属奉化江水系,河流总长76公里,河网密度2.45公里/平方公里,境内最大河流为鄞江,长6.5公里,主要支流为南塘河、幸福河、中横河等。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