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12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洞桥镇位于鄞州区西南部,因镇域西南有一座南北走向的洞桥而得名。镇内河渠密布,由江、河、溪组成,主流有鄞江和南塘河。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分属仲夏乡、马湖乡、百梁乡;1961年改设洞桥、宁锋两个公社,1983年改为洞桥乡和宁锋乡,1992年两乡合并为洞桥乡,1998年改为镇。2004年,镇所辖的26个行政村调整为20个行政村,成立1个居委会。2012年末,全镇户籍总数为9387户,总人口21806人。镇可用资金1452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025元。
关键词: 洞桥镇 地方志 综述

内容

东南江陬 富饶绿原
  洞桥镇位于鄞州区西南部,距宁波市区约15公里,镇政府所在地王家桥村,因镇域西南有一座南北走向始建于宋的廊屋结构洞桥,镇以此得名。地理坐标为北纬29°44′—29°47′、东经121°22′—121°25′之间,版图轮廓呈斜“田”字形,东西与南北皆5公里许,面积约31.27平方公里。四边接壤:东是石碶街道;东南临奉化市江口街道;西接鄞江镇;北连古林镇。镇内南北两端是四明山延脉:南有鱼山、张家山等;北为凤凰山、虎山、陈山、朝北山等;中为鄞西平原,阡陌纵横,绿原广袤,平均海拔仅3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左右,1月平均气温4.1℃—4.8℃,7月平均气温27.4℃—27.8℃。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1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1300毫米左右,土壤中性偏酸,适宜种植水稻等作物,是鄞州区主要的产粮地之一。
  境内河渠如网,主要由江、河、溪组成,主流有自西向东的鄞江与南塘河2条,长均在5公里左右,其中鄞江是奉化江支流之一,自鄞江镇经宁锋流入奉化江;南塘河上游有樟溪经境内流向石碶街道至宁波,复经支渠脉络供城市之需。支流有仲夏江、幸福河、惠明江、新河、夜猫洞江及照天江等,总长50余公里,像人的血脉那样,遍布全镇大地。河道以碶闸启闭泄蓄:泄以排洪涝为主;蓄以供灌溉、航行。密布的河网水流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乡人在这里得从繁衍生息。
  现代交通便捷,南北向的34省道从镇东穿过:北达宁波、杭州,南至奉化、温州;甬金高速公路明州大道深入腹地;荷晓公路、张鄞公路横贯东西;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毗邻于侧(约5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分属仲夏乡、马湖乡、百梁乡;1961年改设洞桥、宁锋两个公社(共28个生产大队);1983年改为洞桥乡(11个行政村)、宁锋乡(15个行政村);1992年,洞桥、宁锋两乡合并,新建洞桥乡,辖26个行政村;1998年7月,改乡为镇。2004年,镇所辖的26个行政村调整为20个行政村,成立1个居委会(2008年更名为明苑社区居委会)。2012年末,全镇户籍总数为9387户,总人口21806人,其中男性10763人、女性11043人。有姓氏251个,其中王姓居首,计2395人。有外来暂住人员14481人。镇可用资金1452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025元,是1980年(宁锋)的97.7倍。全镇共参加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农保、居保)15207人,占年末户籍人数的69.7%,参加医保(城镇职工、农保)21425人,占总人数的98.3%。
  农业名镇 工贸小城
  2005年,宣裴村的上庄山发现距今6000年以上的文化层遗址,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文化遗存,当时,境域已有先人繁衍生息。海侵之后的海退、浅海滩涂是祖先农耕的基本条件。
  公元前5世纪,越人建国于会稽山,宁波平原成为经济腹地。
  汉初之时,土地垦辟较少,大批浅海滩涂和盐碱地等待进一步开发,汉中期后,北方移民尤其是不少强宗大族和贫困民众南下会稽,人口方才增加。2005年,宣裴村蜈蚣山东坡发现距今1600多年的汉至六朝古墓近20座,可见当时境内已是一个人口较集中的地方。
  “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带来牛耕之法和麦、粟等旱粮作物,在平原开垦水田之时,丘陵地带也得到开发以种植旱粮作物,境内逐渐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旱粮作物为辅的多样化粮食结构。
  南朝刘宋大明四年(460),山阴(今绍兴)因土地大批兼并而失地的农民迁入句章,来此垦湖造田。大明七年(463),会稽大守刘子尚因旱在今鄞、奉劝农,鄞西平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唐宋之时,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洞桥楼氏潜县令楼璹,他绘制家乡农耕、纺织的《耕织图》45幅,从春种、夏育、秋收,妇纺,图文并茂,直观详尽。宋高宗下诏将该图颁行全国,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本域的水稻种植由间作稻、单季稻逐步改为双季稻或稻麦(冬种的其他作物)三季,1965年粮食亩产超《农业纲要》标准。20世纪70年代,洞桥公社养猪(户养、队牧场养)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成为“学上华、赶洞桥”的全省养猪先进典型,是全国有名的畜牧公社。六七十年代,挑坟堆、填河漕,全镇(原洞、宁两个公社)扩大水田面积2500余亩。同时兴修水利,主要是掘新河(原洞桥公社的新河、新仲夏江、新惠明江等;原宁锋公社的幸福河、中后横河等)、平整土地,为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打下了基础。
  2012年,全镇有水田面积20165亩,其中标准化农田16200余亩。随着水稻品种的优化和栽培技术的提高,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粮食总产仍达到1143万余千克。百梁桥村种田大户许跃进承包农田890亩,组建洞桥南瑞粮机专业合作社并任社长,合作社规模农田5000亩。2008年“甬优12号”单季晚稻亩产836.69千克,夺全省冠军,创省农业吉尼斯纪录,百亩方亩产798.15千克,创全省第一;2011年,“扬麦12号”小麦攻关最高亩产511千克,百亩方亩产506千克,创省小麦亩产和百亩方亩产吉尼斯纪录;当年单季晚稻“甬优12号”亩产943.1千克,百亩方亩产912.7千克再夺省高产第一名;连作晚稻“甬优538号”亩产695.8千克创省吉尼斯纪录,年均亩产达1419.5千克,创省最高纪录;2012年“甬优12号”单季晚稻亩产1014千克,再创省吉尼斯纪录,示范方亩产963.65千克,刷新全国超级稻纪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实施品牌战略。2001年成功注册“八戒”西瓜品牌,对西瓜的种植推行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培育等措施,先后获得浙江省、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开发雷竹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并采用砻糠覆盖技术,雷笋可在深冬或早春上市;在荷晓公路两旁种植紫葡萄,采用避雨遮阳棚架,形成“千亩葡萄走廊”,成功地打造了“一品二园”工程。
  境内工业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末,只有洞桥公社的农机厂和宁锋公社的电镀厂。70年代初,随着农村电网的开通,社队企业逐步发展起来,大多为五金加工厂、胶木厂、服装厂等。7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建房改革的兴起,洞桥、宁锋逐步办起了砖瓦厂、石灰窑等企业,对社队企业职工实行“三定一奖”制度:定全年基本劳动日、定年务农时间、定全年劳动报酬和超额奖励。80年代初,社队企业实行“五定一奖”的经济责任制:定产量或产值、定消耗(支出),定固定资产,定流动资金,定利润,定超额利润提取奖金。后随着农业生产体制改革,乡镇企业也实行厂长(经理)经济责任承包制;利润上缴包干,超额分成奖励,承包期一定几年。1994年,洞桥乡(洞桥、宁锋两个乡已合并)乡办企业职工人数4972人,企业营业收入17827万元,职工工资总额3350万元。1994—1996年,乡镇企业进行经营体制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或资产重组的方式转私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2012年末,全镇共有民营企业457家,从业职工11081人,工业产值686083万元,销售672358万元,增加值15557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9家,实现工业产值46340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7.5%,销售额449383万元,占工业总销售额的66.8%。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前期只有规模较大的自然村有小店供应简单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买其他的生活用品及鱼、肉等副食和生产小工具、草席(席草)的交易,必须到集市上进行。当地集市地点先后有百梁桥、洞桥、王家桥等。新中国成立后,草席(席草)归供销社收购。1958年,商品由供销社统一购销(2002年供销社拍卖给个人经营)。1961年以后,由于农副产品奇缺,为有利于发展生产,允许自由交易,集市恢复,但品种有严格限制,因此交易冷落。1979年以后商品交易逐步放开,集市渐处活跃。1983年,新洞桥建成,供销合作社在桥旁边新建楼房,1984年,王家桥市日(集)迁入洞桥新街。1996年,洞桥室内贸易市场落成,取代洞桥新街马路市场。1996年秋张家垫村,1997年春百梁桥村,2000年上水碶村、洞桥村先后建成室内菜场。至2012年,全镇21个村(居民会)66个自然村,共有三产企业1195家,商品批发零售和服务额44000余万元,增加值达17400余万元。
  文教昌明 体卫兴盛
  洞桥历来是重教之地,自古崇尚教育之风,耕读传家。清乾隆年间(1736—1795),沙港口全祖煜及子孙置学田创办义学;宣统三年(1911),鄞县单级二十九小学于芦经乡后马宣氏宗祠创办。新中国成立后,各村基本上办起初级小学和完全小学。“文化大革命”时,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受到冲击。60年代末,由于小学生人数达到一定的高峰,上初中求学难,洞桥、宁锋两个乡各有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称“戴帽”初中。到1978年“戴帽”初中并入各乡中心学校(分中学部和小学部),1980年中小学分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小学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幼儿教育也逐步推开。1988年,洞桥、宁锋两乡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2004年鄞州区在全国率先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在村行政区划的变动中,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级中学的教育点逐步调整。至2012年,全镇有幼儿园4所:镇中心幼儿园(园址碧云路和洞桥明苑B区分园)、新欣幼儿园(园址周公宅村)、晨晨幼儿园(园址张家垫村)、佳豪幼儿园(园址蕙江村),入园儿童共1222人。小学由1966年洞桥、宁锋两个公社的22所合并为3所:洞桥镇中心小学、洞桥镇宁锋小学和百梁天成希望小学,共有小学生2210人,其中户籍为区外的有1461人,占总人数的66%。一所初级中学:洞桥镇中心初级中学(宁锋初级中学1999年并入),有中学生611人,其中户籍为区外的342人,占总人数的56%。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1956年5月成立联合诊所,所址在沙港村“五间头”,1958年更名为洞桥卫生所,所址在沙港村宝积庵,1992年更名为洞桥卫生院(宁锋卫生院为分院,2004年并入),1997年迁址到碧云路,2007年更名为洞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设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至2012年,洞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上水碶、洞桥、石臼庙、李家、孙王、树桥、宁锋、张家垫、鱼山头、三李、百梁桥、潘家〓12个村和洞桥明苑小区),中心共有职工86人,2012年接诊245874人次。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开展。1975年宁锋电影放映队成立(洞桥次年成立),1983年,洞桥影剧院建成,翌年成立洞桥乡文化中心(1988年更名为文化站),1996年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2002年镇文艺队成立,2008年成立镇越剧团,有业余演员、乐器演奏员等30余人,定为区二级文艺团队,列入鄞州区“天天演”剧团,到各乡镇、宁波天一广场演出,至2012年底共演出200余场次。镇图书馆办于2003年,至2012年,20个行政村1个社区都设立图书室,有各类图书58819册,年借阅量38420册。群众体育健身多种多样:体育项目有篮球队、乒乓球队、象棋队等;健身项目有腰鼓队、太极拳、广场舞等。至2012年,群体组织有:村(企业)有俱乐部27个,有业余体育队伍67支,21个村(社区)老年体协;全镇体育健身场所有室内文体活动中心1个,面积2000平方米;22个篮球场、21个乒乓室,23条健身路径等。
  人文鼎盛 古迹众多
  洞桥自古幸得天时地利,辈出俊秀之士,不乏明贤大儒,翰墨圣手。自宋至清,涌现出不少进士和仕宦。沙港村的全氏始祖权,宋进士,累官侍御史,知青州府;全元立,嘉庆年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经筵日讲官;全天叙,万历进士,任庶吉士,授编修,充日讲官;全宗淦,雍正年间进士;全祖望,乾隆年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主要代表。洞桥村的楼郁,皇祐年间进士,讲席30年,位列“庆历五先生”;其孙楼钥,隆兴年间进士,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楼昉,绍熙年间进士,博闻强记,嘉定年间为太学博士;赵敏,明正统年间进士。李家村的李光,崇宁年间进士,累迁史部尚书;李梓,绍熙年间进士,授潮州刺史,迁荆南节度使,晋秩礼部尚书;李以秉,宝祐年间进士,官从事郎。孙王村的孙德茂,清道光年间进士。鱼山村的王衡,宋大观年间进士,官至节度使;王焘,光绪年间贡生,教授甬上学生,门人尤多,擅书法,楷书工整,行书奔放,苍劲遒雅。三李村的马元演,宋宝祐年间进士,吏部侍郎,翰林学士……
  当代的乡贤俊达有:沙港村的全永昕,民国37年(1948)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全一毛,民国37年(1948)毕业于中国新闻专科学校,上海《文汇报》原编委,高级记者,笔名霖萍、乙卯;全山石,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龚亚麟,国家知识产权局任副司长;全一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千波,1992年入伍北京空军司令部,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画院、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术硕士学位,现为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画家、中国书画院院士。洞桥村的楼邦彦,北大教授、北京政法学院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赵达兴,于上海、洛阳加入学生会,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曾任河北省计委主任;朱樟龄,上海静安区著名工商业家,曾任静安区百货公司经理。石臼庙村的沈建发,香港大学教授。前王村的顾方舟,病毒学专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任中国医疗科学院院长、协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鱼山头村的王庆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改读电脑软件设计,现为加拿大软件工程师;曹忠明,北大研究生毕业,曾任驻法大使馆参赞、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现任驻马里大使。三李村的陈汉甫,50年代响应中央号召支援大西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在甘肃武威市财政局工作时表现突出,于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蕙江村的马地泰,先后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教授。百梁桥村的许跃进,承包农田890亩,组建南瑞粮机专业合作社并任社长,合作社规模农田5000亩,粮食产量多次创省纪录,2012年“甬优12号”单季晚稻示范方平均亩产963.65千克,刷新全国超级稻纪录,获“浙江省优秀种粮大户”、“全国种售粮大户”等称号;全镇有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人……
  域内有众多文物古迹:上庄山遗址、康家园遗址、蜈蚣山三国时期的古墓,表明了境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有桥梁百余座,其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百梁桥,宁波“十佳”名桥之一的惠明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洞桥,区级文物保护点的成仁桥、三望桥等;其他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全祖望故居、乌金碶和区级文物保护点的沙港村全氏宗祠敦五堂。
  回眸历史,先人勤劳智慧,垦湖造田、傍水而居、以农为业;烽火年代,先贤涌出,留下革命史迹。放眼现实,乡人以开拓精神,艰苦创业、改天换地。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