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编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083
颗粒名称: 第四十编 人物
分类号: K825
页数: 108
页码: 2047-21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曙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孕育出许多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和普通劳动者。本志记录他们的足迹,以彰显后人,借鉴励志。
关键词: 人物 传略 海曙区

内容

海曙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代孕育出众多的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或是土生土长的海曙人,或是在海曙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取得斐然成绩的外籍人。本志记录他们的足迹,以彰显后人,借鉴励志。
  人物传
  本人物传所记或为先贤、大家,或为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但其事迹名留青史,为世人所传颂。传记中也记录了少数有一定负面影响的人物,以作历史借鉴。
  陈藏器(约687—757)鄞县人。唐开元年间(713—741)任京兆府三原县尉。博览群书,尤致力药物研究,认为《神农本草经》虽有陶、苏补集诸说,但遗逸尚多,就深入民间,广泛调查,总结以往医药家经验,汇集前人遗漏药物,于开元二十七年(739)撰《本草拾遗》1。卷(今佚)。此书内容,多为后代医药典籍引用得以保存。佚文散见《证类本草》等。明医药学家李时珍对陈藏器崇拜不已,在《本草纲目》序列中称其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如有人患气瘦(大脖子),用顺气药久治不愈,陈藏器用昆布(海带类)研粉、炼蜜为丸,病人服用不到一月,症状即消。又如用海螺治目病,以菠菜解醉酒,令人叹为观止。他对生姜、橘皮、通草、防风、人参、羊肉、葶苈、大黄、冬葵子、榆皮、牡蛎、桑白皮、赤子豆、白石英等药物作功能分析,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类,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后世发展成“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犹为中医界应用。然亦有荒诞记载,如谓人肉以疗羸疾,助长“割股疗亲”愚孝风俗。开元年间,因治愈玄宗十八子李瑁怪病,玄宗赐其“茶疗鼻祖”。
  王元暐(生卒年不详)山东琅琊人,唐大(太)和七年(833)任郎县县令。为人俭约敦朴,为官清廉刚正,使境内贪暴者敛迹,孤独者有依,“数年境内大治”。在任期间,于今鄞江镇西筑它山堰,用于蓄淡、阻咸、引流,涝则以利泄洪,旱则以供灌溉。在南塘河建乌金、积渎、行春三碶(今上水碶、下水碶、石碶),形成水利网络,灌溉鄞西田数千顷。并经南塘河引水入明州城,蓄日、月两湖,使城中居民得以用水。“时有旱,而引它山之水入月湖,以济一城之所用,邦人喜。”又疏浚小江湖。后人感其德,建祠它山堰旁以祀。南宋乾道四年(1168)赐额“它山遗德庙”,宝庆年间(1225—1227)追封为善政侯。淳祐九年(1249)加封灵德侯。清嘉庆十年(1805)封孚惠侯。
  黄晟(?一909)字明远,鄮县人。据传,青少年时,桃花渡(今新江桥畔)有蛟为虐,害民甚众。黄晟仗剑下水,斩杀两蛟,持蛟头从江中出,时人赞其大勇。唐僖宗时应募于望海镇(今镇海区),身矮未被录用,后应募据守平嘉。羊僎为明州代理刺史,任黄晟为部将。中和元年(881),天台守将刘文率兵攻明州,刘之党徒杜宗自宁海入奉化。黄晟率部进击,擒杜宗,不杀,尽驱至台州,所获粟帛等战利品全归官府。羊僎死后,钟季文任明州刺史,黄晟即投身为钟部将。后迁奉化都护,兼钦飞都副兵马使。余姚镇将相嘉攻打越州,杭州刺史董昌不能御,越州告急。钟季文命黄晟领兵讨伐,擒杀相嘉,解越州之急,遂授晟散骑常侍、浙东道东面副指挥使。景福元年(892),钟季文卒,众推戴黄晟摄守明州,遂为明州刺史(一说自称刺史)。黄晟用武力保护郡境,境始得安宁。他对儒学发展也有贡献,“颇尚礼士,辟前进士陈鼎、羊绍素为宾客,江东儒学多依之”(吴任臣:《十国春秋•黄晟传》),又广招文士,江东文学之士争相投奔其幕下,黄晟筑宅安置,称“措大营”。董昌僭称帝,乾宁三年(896)钱镠起兵讨董昌,黄晟支持钱镠,派部将率兵支援。董昌被钱镠诛杀,黄晟出力不少。至郡先无罗郭,民若野居。乾宁五年(898),黄晟发动民工采石作明州罗城,城周长18里,明州城规模得以扩大。他又重建奉化江东津浮桥(今灵桥),便利江东与城区交通。为官颇廉,府库所蓄财物不敢私取,皆题“送使”字样。后封江厦县开国子。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黄晟任明州刺史18年之久,境内较为安定。临终时,上疏不要让其子荫嗣,府库所蓄皆题“送使”字样,民称其忠顺。
  日华子(生卒年不详) 姓氏无考,有说,姓田名明(李时珍语)、姓大名明(据《鄞县志》)、姓陈名曅(据《浙江通志》),自号日华子,居四明城里,五代十国时人。善于气功,“深察药性,极辨其微;本草经方,多由注疏”。对海药颇为了解,发现海鳗、鲎尾、船底苔等均可入药。又如用金樱根、糯米粒加水煎服能治疗小儿蛔虫。当归能“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精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血补血”。《日华子诸家本草》20卷,刊行于吴越天宝年间(908—912),比《天宝本草》早半个世纪。这本“本草”丰富了世界医药学宝库。明李时珍称日华子为历史上伟大的药学权威之一,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日本、朝鲜等国本草书都借用此书中的材料。
  知礼(960—1028) 北宋高僧。俗姓金,字约言,法名知礼,城区白塔巷人。7岁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出家,15岁受具足戒,20岁从本郡宝云寺僧义通,传天台教规。一次首座僧对知礼说:“法界有次第,汝当奉持。”知礼问:“何为法界?”僧说:“大总法相圆通无碍,是名法界。”知礼说:“既曰无碍,次第安有?”义通赞其悟得深。宋淳化二年(991)受请住四明乾符寺,开天台宗讲席,代师开讲说法,门徒云集。后讲台由乾符寺移报恩院(延庆寺前身),并任延庆寺住持。相传咸平三年(1000),明州大旱,知礼与遵式和尚一起,用手指点灯,祈祷观音,并立誓说:如果三天不下雨,就烧火焚身。3天后果下大雨。知礼属天台宗山家派,与杭州智圆天台宗山外派因隋朝智〓大师《金光明经玄义》广本、略本的真伪问题引起争辩。后山外派说法被山家派所破,知礼名声远播,特别在日本、东南亚影响很大。咸平六年(1003),日本源信禅师遣弟子寂照专程来四明请教天台宗教义,知礼撰《答日本国源信禅师二十七问》释疑。景德元年(1004)起,先后撰《十不二门指要抄》、《别理随缘二十问》等,与庆昭弟子继齐、元颖、子玄等往复辩论,作《释难扶宗记》。后又与庆昭、智圆等辩难5次,历时7年,撰有《问难书》、《诘难书》、《问疑书》、《复问书》等著作。景德三年(1006),又就智〓《金光明经玄义》广本的“观心释”真伪,先与晤恩及其弟子源清、洪敏等辩论,总括前后10番问答释难,集为《十义书》2卷,并作《观心二百问》,遣弟子本如携往钱塘面请庆昭作答。后经智圆请钱塘太守调停,争论方暂告平息。知礼继承发挥天台宗智〓、湛然学说,以为“醒具随缘”才是圆寂。主张观心法门“妄心观”,发挥妄即真、妄外无真等思想,后人以为天台宗正统。天禧元年(1017),宋真宗闻知礼德行高超,遣使加礼,赐紫衣,又赐名法智大师。天圣六年(1028)正月初一建光照忏,5天后趺坐说法,奄然圆寂。知礼圆寂后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四明尊者。尚著有《金光明经文句记》、《观音经玄义记》、《大悲忏仪》、《四明尊者教行录》等。
  燕肃(961—1040) 字穆之,一字仲穆,一署上谷,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后徙家曹州。文学治行,缙绅推之,胸次潇洒,巧思过人。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以礼部尚书致仕,人称“燕龙图”。他学识渊博,精通天文物理,“在明州,为《海潮图》,著《海潮论》二篇”。《海潮论》阐述潮汐原理,他将其刻在石碑上,以便在百姓中广泛传播,却未曾留下自己的名字,后人经过考证才知道是他的著作。作为明州知州,燕肃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指导、促进了明州当时的渔业生产和浙东水路交通、水利建设,对明州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为准确测定潮汐,燕肃“求之刻漏”,并不断改良,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发明了精确的“莲花漏”。燕肃每到一处做官,就把莲花漏的制造方法以碑刻的形式进行介绍、传播,并制成样品加以推广。景祐三年(1036),宋仁宗将莲花漏颁行全国。燕肃还根据记载,复制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燕肃工诗善画,以诗入画,为文人画之先驱。在京师太常寺、翰林学士院作屏风画,在景宁坊寓所及睢、颍、洛等地佛寺中都有其巨幅壁画,但没能保存至今。《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春岫渔歌图》《夏溪图》《春山图》《冬晴钓艇图》等37件。《春山图》及《寒林岩雪图》现均藏故宫博物院。燕肃而且只知埋头苦干,从不宣扬自己。他为待制,十年不迁,作诗上时宰云:“鬓边今日白,腰下几时黄?”遂迁直学士,赐带。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中说:“燕肃是个达·芬奇式的人物”。
  楼郁(1008—1077) 字子文,号城南,奉化人,迁居城南月湖边,学者称“西湖先生”。北宋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出任鄞县县令,翌年建县学,楼郁应聘从奉化来鄞掌教县庠,教授郡学,得学子敬重,为王安石所尊礼。皇祐五年(1053)中进士。治平元年(1064)调任庐江主簿,摄参军事。性好读书,通经史百家,学以穷理为先。操行高洁,无意仕进,曾说“当官俸禄不能奉亲,做官非我之所愿”。授大理评事衔,归里后依然在湖西掌教,直至终身。与王说、杜醇等在妙音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具书院雏形,为学者所宗。“掌教县庠数年,又教授群学,前后三十余年”,一时英俊学子多出其门下,如丰稷、袁毂、罗适、舒亶等,后来皆成名士,成就甚众。著有《遗集》20卷(一说30卷),《唐书编题》30卷,《正议集》30卷。宋廷赠为正义大夫。楼郁与杨适、杜醇、王致、王说5人,世称“四明庆历五先生”。都重视州县教学,以教育为职业,各创有书院,收聚生徒,培养人才众多。教育思想受胡瑗影响,创导学术与教育结合,重经义,讲实用,开四明讲学风气。
  杨适(生卒年不详) 字安道,北宋慈溪石台乡人,治经不事章句,反对浮屠老氏之说,为人醇厚忠介,议论持平,得范仲淹器重。
  杜醇(生卒年不详) 字石台,北宋慈溪大隐(今属余姚)人,曾为国子监学录,得王安石两次敦聘为县学师,以孝友称道乡里,躬耕养亲,明经行修,学者以为楷模,人称“二邑文风之盛自先生始”。
  王致(生卒年不详) 字若一,北宋鄞县人,人称鄞江先生,王安石称他“无事于职,而爱民之心乃至于此,可以为仁矣”,“四明士大夫立言以垂后世者,自先生始”。
  王说(1010—1085) 字应求,鄞县人,受学于王致,在县西武陵村建桃源书院,宋神宗书赐“桃源书院”额,朝廷赠为银青光禄大夫。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南丰(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元丰元年(1078)任明州知州。在任期间推行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创导兴修水利工程,主张宽商政策,接纳来明州贸易的外商,发展与高丽、日本的交往。在明州写有《广德湖记》、《明州谢到任表》、《明州拟辞高丽送遣状》、《明州修城祭土神文》等。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庆历二年(1042)进士,七年(1047)秋,调知鄞县。十一月,组织带领县吏历时13天,查访鄞县东西14乡,行程数百里,撰《鄞县经游记》记其事。动员百姓修治水利,浚治东钱湖及附近河道,兴筑堤堰,订定湖界,置立碶闸。时渔民春汛出海捕鱼青黄不接,决定将县府常平仓储粮以低息贷给渔民和农民,秋后还粮付息,让百姓度过春荒,政府也得收入。即谓“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宋史·王安石传》)。此乃其后“青苗法”之雏形。庆历八年(1048)创办鄞县第一所县学,以孔
  庙为学舍,延请杜醇、楼郁等为师,招收学生,教育事业为之改观。又着手调整当地一乡五里制,把相邻十家组成一小保,十小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各级设保长,以加强社会治安。他还为奉国军楼(今鼓楼)撰写《新刻漏铭》,文中说:“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告诫为官要勤于政事,勿安于逸乐,做时间罪人。皇祐二年(1050)离任。治鄞三年(1047—1049),使县境灾情缓解,农田水利得以修复,生产和民生有所改观。此也为其后变法的初始实践。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市易、免役、方田均税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熙宁七年(1074)罢相,八年复相,九年因变法派内部分裂和儿子王雾夭折,悲伤之中辞去相职,退居江宁半山园。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在江宁府潜心佛学,舍家居为寺。元祐元年(1086)三月,听到所行新法尽废,忧不自禁,四月便告辞人世,卒谥文。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散文雄健峭拔,善于说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对江西诗派影响很大。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勤于政事而读书不辍,于湖西修西亭为读书之所,后人称为“荆公读书台”(读书台今已不存)。其文集今传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钱公辅(1021—1072)字君倚,常州武进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为人耿介正直,任明州知州时办了不少得民心的事。嘉祐年间(1056—1063),看到月湖年久淤塞,旱季缺水,居民用水不便,就亲自带领官民治湖,浚水道,筑湖堤,并于湖上东憧憧、西憧憧两桥之间筑亭,环亭垒石堆土为岛为屿,遍植花木,亭名为“众乐亭”,是月湖胜景的创始者。
  丰稷(1033—1108) 字相之,谥清敏,明州鄞人,居月湖边。宋嘉祐四年(1059)进士,历任谷城令、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御史中丞,以廉明著称。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即位,召为谏议大夫,迁御史中丞,因弹劾蔡京,俄转工部尚书兼侍读、礼部尚书。丰稷因自身操守正直,评论时政得体,很得皇帝器重,想把他任命为尚书左丞,却被权贵所不能容,竟以枢密直学士守越。蔡京当政后,贬为海州团练副使、道州别驾,安置台州。除名徙建州,后复为朝请郎,提举亳州太清宫。历任要职,清苦廉直,人颂“清如水,平如衡”,反对权臣擅政。又博学多闻,遍注经传。大观元年(1107)十二月二十九日病卒,终年75岁。建炎三年(1129)追复枢密直学士,赐谥清敏。丰稷善书法,喜藏书,其著作多散佚,今存《丰清敏公遗书》及张寿锦编辑的《丰清敏公诗文辑存》1卷。
  舒亶(1041—1104)字信道,号懒堂,慈溪大隐(今属余姚市)人,后迁居月湖畔锦里桥,筑室名“懒堂”。早年受学楼郁,北宋治平二年(1065)进士,历官临海县尉、奉礼郎、太子中允、提举两浙常平、知制诰、权直学士院、御史中丞。曾出使西北熙河路,划分宋夏疆界,单骑入对方兵营,面无惧色,谈判界分,疆界遂定。舒亶支持王安石变法,曾弹劾苏轼、指控王诜、指责司马光。中书检正张商英初为舒亶荐人,后也被舒亶劾议贬官。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后知荆南。时辰溪少数民族起事,亶招募土丁破山中诸洞,筑洪江,建边寨,又建新城,开域有功。次年授龙图阁待制。卒赠龙图阁直学士。舒亶长于诗词,词风浑厚,吟咏四明胜景尤多。著有《元丰圣训》、《六朝宝训》、《文集》、《懒堂诗集》等。民国时,赵万里辑有《舒学士词》行世。
  楼异(?—1123) 字试可,祖籍奉化,居月湖竹屿昼锦坊。北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任汾州司理参军,徙永兴,预策幕府监。元符二年(1099)任登封县令,后知大宗正丞,历任度支员外郎、除直秘阁、知秀州等。政和七年(1117)知随州,入朝辞,奏请在明州置高丽一司,建造百舟,接待使者,并建议将明州广德湖垦为农田,收其租税以供给用。宋徽宗采纳其说,两次御笔批复楼异关于广德湖奏疏,并改知明州。楼异到明州废湖垦辟湖田720顷(一说800顷),岁得谷3.6万斛。“郡资湖水灌溉,为利甚广,自是苦旱,乡人怨之。”(《宋史》)在郡5年,后加直龙图阁修撰,进徽猷阁直学士。宣和三年(1121)知平江府,卒于官。楼异废广德湖辟田一事,褒贬不一。嘉定二年(1209),以士民之请曾在原广德湖边建丰惠庙,后别建庙于集仕港东,俗呼“楼太师庙”以祀。今鄞州集仕港镇丰成村丰惠庙存有宋徽宗御笔批文石碑。万季野(斯同)写《竹枝词》二首讥之曰:“湖开莺脰(广德湖)匹东钱,谁把长陂决作田?却恨宣和楼太守,屡教西土失丰年。”“楼公本意媚权臣,遂使千秋遗迹湮。何事还留丰惠庙,高墙大屋坐称神?”
  周锷(1058—1132) 字廉彦,宅于月湖。北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调桐城尉。后弃官求学,经史百家之书无不毕读。西游颍昌、洛阳,得文彦博、司马光器重。至京师上书言事,受嘉奖,出任蕲县簿,摄佥事。饥岁时请官吏捐廪赈贷,民众得以生存。曾受丰稷、范祖禹推荐任濠州司户参军,后任地方财赋官,以职事论天下财用大计。财赋出入盈缩,皆在掌握,奸蠹不得逞。后移太康,太康多豪吏,民不安居,盗贼满野。锷谨教育,严号令,强暴屏迹。又调集民工疏浚汴蔡两渠,令严事举,期未半而工毕。政和四年(1114)知南雄。初视事、阅军资库钱不足千两,而上供银却要1000余两。前任规定,凡有诉讼事,须先出银两,后办案,属邑也如是。贫弱负冤者无以伸。锷亟罢之。雄州父老称其“视民如子,居官如家”。后任江淮、荆湖、浙江、福建等路提点。为官谙练世务,为政有主略,政声卓著。传宋熙宁年间(1068—1077),周锷将赴省会考,有城南戒香寺哑女至周家大笑,题写偈语为周送行。偈语有“风波未息,虚名浮利终无益……他年若到南雄驿,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句。哑女回戒香寺后长叹而逝。周锷备棺葬哑女于南门外柳亭庵。数年后,周锷在京师开封尝遇哑女,回明州,掘开墓穴,仅存空棺(见《四明谈助》)。后周锷果任广东南雄知州,因言事得罪权贵而受迫害。
  蒋猷(1065—1130) 字仲远,一字冠权,原籍润州金坛口(今江苏金坛市),迁居鄞盐仓门附近(今和义路)。20岁中进士。北宋政和四年(1114),擢御史中丞,兼侍读。宣和四年(1122)以祠官身份任明州知府。3年后,因治理有功,奉诏回京,任刑部尚书。蒋猷为政尽心尽责,为人耿直,“疏驳内外事,帝皆嘉纳”。反对明哲保身,“谏官不论得失,御史不劾奸邪,门下不驳诏令,共持喑默”。与陈禾结盟,与当朝权臣童贯相左。陈禾,字秀实,鄞县走马塘人,辟雍博士。一次奏未毕,徽宗拂衣起,陈禾拉住帝衣,以至扯裂徽宗衣襟,说“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头颅”。继而痛陈童贯之罪。靖康初年,蒋猷随徽宗(时为太上皇)巡淮阳,上表疏请废黜童贯,直至童贯获罪。建炎元年(1127)移迁兵部尚书,加衔正议大夫,授徽猷阁直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两年后引疾奉祠,告老还乡,因避战乱,举家从润州迁居明州。又两年病卒,葬于东钱湖畔(时陈禾墓在东钱湖二灵山)。蒋猷后嗣,成为境内重要的一支蒋姓氏族,其中蒋洲于明世宗四年(1525)以市舶提举出使日本,寓居日本3年,宣谕日本群岛,修好中日关系。
  臧中立(生卒年不详) 原籍江苏,定居月湖畔,行医甬上。史载因病求疗者日数十人,中立诊治如神。北宋崇宁二年(1103),徽宗赵佶皇后病重,太医无策,徽宗发皇诏,遍求天下名医。臧中立赴汴梁为皇后诊治,皇后用药后不久康复。宋徽宗要留臧中立于太医院,中立婉言谢绝,要求仍回明州。宋徽宗同意其请求,并下诏明州官员,为臧中立在月湖重修屋舍,建立牌坊,永彰后世。“诏后大书一‘允’字,势若凤尾。”牌坊命名为“迎凤坊”,所在街便成现“迎凤街”。
  史浩(1106—1194) 字直翁。鄞张斌桥(今属江东区)人,晚年居月湖边。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先任余姚县尉。后为温州府学教授,又升太学正、国子博士。他上书宋高宗说:
  “普安、恩平两皇子,宜择其一立为太子,以系天下所望。”高宗以为是,遂命史浩为普安王府教授。高宗赐普安、恩平两王宫女各十人。史浩劝普安王应以庶母之礼对待所赐宫女。普安王听从,让宫女完璧而归,但恩平王却把她们尽数玷污。高宗遂立普安王为太子。史浩升普安王府教授兼直讲官,对普安王谆谆教导,多有匡正。三十二年(1162)任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是年六月,普安王赵昚即位(即宋孝宗),史浩为中书舍人兼侍读。孝宗问他施政何以为先,史浩回答说:“莫如保固边垂,收拾人才。当年秦桧辅政,妒贤嫉能,名士多被废黜,现在应以礼召还,加以重用。”先后推荐张浚、张焘、辛次膺、周葵、胡铨、张戒、王十朋等35人,均为孝宗所用。隆兴元年(1163),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首先提出赵鼎、李光无罪,岳飞之冤狱应昭雪,对因冤案而受牵连罢黜官员都应平反。所议均为孝宗采纳。金国派刘蕴古伪降南宋,刘蕴古欲率领应募万余人去北方营田。陈康伯、张焘、辛次膺等都表示赞成,史浩却独持异议。他问刘蕴古:“樊哙想以十万人横行匈奴,议者均认为可斩;今你得一万乌合之众,有什么作为?”刘蕴古大惊失色道:“这万人都是无家可归的,带他们到北方营田,绝不会发生意外。”史浩道:“万人固然无家,但你的家在何处?”当时刘蕴古伪降,家小仍留在金国境内幽燕之地。刘自知失言,恐惧而退。后来刘蕴古果向金密献南宋军机,事发而伏诛。人皆佩史浩先见。史浩与大将军张浚等人于抗金意见不一。张浚欲北伐报仇雪恨。史浩以内部兵力、国家财力计,反对贸然出兵,又力主孝宗不能亲征。史浩主张为主战派反对,遭王十朋等人弹劾,于隆兴元年(1163)罢相。后张浚等不经枢密院,直接派兵作战,兵败宿州,损兵10余万,自劾去职。乾道四年(1168),史浩出任绍兴知府并两浙东路安抚使。八年(1172)判福州。淳熙三年(1176)任少保,观文学殿大学士。五年(1178)任右丞相。他上奏把朱熹从建宁山中调出来听用。七年(1180)任少师。他推荐江浙名士15人,如陆九渊、杨简、叶适、袁燮等,这些人都为朝廷所用。后判建康府。十年(1183)致仕归乡,封太保、魏国公。宋孝宗赐银2万两为他在月湖竹洲建“真隐馆”,并亲书“四明洞天”四字相赠。归乡后,在县城月湖边筑阁建堂以度晚年。光宗绍熙五年(1194)卒,享年88岁,卒后晋封会稽郡王,后改封越王,谥忠定。史浩历官高、孝、光三朝,资历深厚。在朝论事,意见常与诸大臣不合,。但能包容涵养,无愤疾嫉恨之心,只要有才,同样推荐。史浩一生著作有《尚书讲义》、《周官讲义》、《仙源类谱》、《鄮峰真隐漫录》等10余种。
  汪大猷(1120—1200) 字仲嘉,号适斋。居月湖竹洲东岸,少卿思温子。南宋绍兴七年(1137)以父恩补官将士郎,授江山县尉,十五年(1145),举进士,为金华丞。遇有争财诉讼者,谕之以长幼之礼,使讼者服悦而退。时婺州核计农田,按田亩征收赋税,办事者故意扩大田亩。大猷说:“农民不识弓步,不善度量,田亩少而负担重。大量土地必须复查,验实改正,才施行按亩征税。”并自兼龙游县复实官,他县以其为法,复查田亩。孝宗时迁秘书少监,修《五礼会要》。兼权给事中,对案狱、农事、水利、赋役多有谏规。权刑部侍郎兼侍讲,对盗贼惩处主张宽严适中,反对皆置于死地。曾出使金国。留知泉州时,作屋屯兵,对海疆安宁和海外贸易多有建树。知隆兴府、江西安抚使时,永新山中常有山民据山抢劫,大猷带兵办理未果,自劾降官。天性乐易,风骨自高,与丞相史浩为同里、同年进士,未尝附丽以干进,史也叹其高风。时二甥陈居仁、楼钥,并居翰苑,人称“舅甥三学士”。年八十一卒,谥“庄靖”。著有《适斋存稿》、《适斋备忘》、《漫录》等。
  舒璘(1136—1199) 字元质,一字元宾,奉化广平(今舒家村)人,学者称广平先生,甬上“淳熙四先生”(袁燮、杨简、舒璘、沈焕)之一。南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历任江西转运使干办公事、徽州府教授、平阳县令、宜州通判,卒谥文靖。学宗陆九渊,认为心是本源,“平实”为其思想特
  色。著有《诗学发微》、《广平类稿》、《诗礼讲解》等。
  楼钥(1137—1213) 字大防,一字启伯,自号攻魄主人。居月湖边。从小酷嗜读书,潜心经学,融贯史传,又识古文奇字。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任温州教授,改任宗正寺主簿,又出知温州。他勤政爱民,对百姓除正常赋税外,分毫不取。温州属县有谣传方腊旧部起事,知县据此逮捕数人送州治罪。楼钥调查认为证据不足而释放。其所治境内较为安定,丞相周必大曾加称赞。绍熙元年(1190)光宗即位,擢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其直言敢谏,言奏不避。禁中有人以私事求光宗,光宗说:“楼舍人,朕也惮之,不如且已。”继迁给事中。时韩侂胄专权,朱熹以忤韩侂胄而罢官。楼钥多次上疏抗争,说:“朱熹是鸿儒硕学,人望儒宗,天下无出其之右,士大夫视朱熹进退以为轻重,陛下将其罢官如折槁木,此非正常对待学者的态度。”吏部尚书彭龟年亦因与韩侂胄有隙被外放,楼钥也上疏陈言,要求挽留而不从。韩侂胄欲利用楼钥名望文才,让他任吏部尚书。楼钥自知不见容于权贵,急切求去,遂改任显谟阁直学士,出知婺州,移知宁国府。后告老归家,家居13年,读书授徒,韬光晦迹,常对弟子说:“士大夫要以晚年名节为重。”韩侂胄被诛后,楼钥任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迁端明殿学士。嘉定初年同知枢密院事,升参知政事,又授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时年已过七十,但仍精敏绝人。卒后赠少师,谥宣献。性乐易,善奖掖后进,不掩人之善,喜藏书,筑东楼于月湖畔,聚书逾万卷,皆亲手校觥。常受邀去城南书院讲学,乾道间(1165-1173),曾以随员身份随舅父汪大猷出使金国,所撰《北行日录》以日记形式叙行程见闻,对中原地区的山河破碎、人民苦难均有所反映。另有《范文正公年谱》、《攻魏集》120卷、《乐书正误》等著作近10部传世。散文不事雕琢,奏议多论治国之道,兼工书法,有《梅天雨润帖》传世。
  沈焕(1139—1191)字叔晦,定海崇邱乡(今北仑区小港街道)人。晚年迁居月湖竹洲讲学,“淳熙四先生”之一。24岁乡举第二,师事陆九龄。南宋乾道五年(1169)进士,试南宫,奏名第二,授迪功郎。历任上虞尉、扬州教授、婺源知县、舒州通判。为官端正刚严,光明磊落。史浩敬其为人,把月湖竹洲四明洞天一部分给他办书院讲学。他继承陆九渊心学,思想平实,兼综各家特色。曾讲学于定海(今镇海)南山书院。著有《定川文集》5卷,已散失。今存袁燮所辑《定川言行编》和张寿镛纂辑《定川遗书》。
  杨简(1141-1225) 字敬仲,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慈溪(今江北区慈城)人,晚年寓居月湖畔设馆讲学。“淳熙四先生”之一。南宋乾道五年(1169)进士。任富阳主簿,后任绍兴府司理,国子博士。嘉定元年(1208)复起,历任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后出知温州,首创废除妓籍。宝庆元年(1225),以耆宿大儒膺宝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卒谥文元。以儒家经典发挥陆九渊心学理论,用“心即万物”代替陆九渊“心即理”,主张人心本正,人心本明,有反传统意义。著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等。
  袁燮(1144—1224) 字和叔,城区南门人,学者称为紫斋先生,“淳熙四先生”之一。南宋乾道初年入太学,与同郡沈焕、杨简、舒璘同从学于大学者陆九龄,后师事陆九龄之弟陆九渊,深得陆氏“心”“理”学说之精髓。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任江阴尉。淳熙末年,浙西大饥,袁燮前去赈灾,首创“图”制,一保一图,详列土地、山水、道路及居民分布、每户从事产业。各保图合成为都,合各都为乡,合乡为县,便于征税放赈。庆元元年(1195)任太学正,与学生共同探求学问,商推理道。后任浙东帅幕、福建常平属。办事认真,踏实勤奋,披阅处理诉讼案件公正。嘉定(1208—1224)初年,任太常丞权考功郎,后出知江州,又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兼权隆兴府.对官吏所行苛暴之政痛心疾首,上书要求惩处贪官,澄清吏治。历迁国子司业、秘书少监、国子祭酒、礼部侍郎等职。史弥远主张与金和议,袁燮力主抗金,与史意见不合,遭弹劾罢职。去职时太学生300人为其饯行。终为显谟阁学士,通奉大夫,卒谥正献。袁燮深得陆九渊之学,认为“人心至灵,是非善恶靡不知之”。还提出“君民一体”思想,“君民本一体相须之义,初无尊卑之殊”,是对封建道德传统的挑战。还主张教育诸生要启发后人“反躬切己”、“忠信笃实”。著作有《书钞》、《毛诗经筵讲义》、《高宗宝训》、《孝宗宝训》、《陆象山先生年谱》、《絜斋集》等10余种。
  史弥忠(1161—1244) 字良叔,史渐子,弥远从兄。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为鄂州咸宁尉,秩满归家,囊中装填甚多,其父大怒,集里人发箧以视,皆书帙。开禧二年(1206)监文思院,杨简称其质直有才。知庐陵有能名,后守南安吉州,治有方,提举福建盐茶事,事定功赏,丝毫不受。从弟史弥远久在相位,弥忠数劝其归。年未七十,首乞致仕。有两子,即史嵩之、史岩之。嵩之为丞相,迎父至京就养,弥忠不以显赫为贵,未一年而归。淳祐四年(1244)卒。谥文靖,赠少师、郑国公。
  史弥远(1164—1233) 字同叔,史浩第三子。南宋淳熙六年(1179)补承事郎,后转宣义郎,又到建康府粮料院、沿海制置司等处任职。十四年(1187)举进士。绍熙元年(1190)授大理司直,又迁为太社令、太常寺主簿,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他建议朝廷大力表彰廉洁之士,对举贤者给予奖励;要求朝廷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训练士兵,巩固国防。庆元四年(1198)授枢密院编修官,迁太常丞,又兼工部郎官。开禧元年(1205),授司封郎官,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次年,兼资善堂直讲,封鄞县男,兼权刑部侍郎。时韩侂胄倡议大起边兵,对金作战。杨皇后素忌韩侂胄专权,史弥远也与之有隙,反对对金用兵。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史弥远与杨皇后合谋,槌杀韩侂胄,并遣使赴金求和。嘉定元年(1208),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四年(1221),皇弟沂王之子贵和立为皇太子,改名竑。竑忌史弥远权势熏灼。十七年(1224),宋宁宗病笃,史弥远矫诏立赵昀为皇子,废赵竑为济王,后派人逼其自缢,诡称病死。宁宗卒后拥立赵昀即位,是为理宗。理宗感其立己之功,仍命其任右丞相,又拜太师封魏国公,被坚辞。宝庆二年(1226)拜少师。后拜太傅、太师,袭父荫号封会稽郡王。绍定六年(1233)卒。理宗辍朝三日,追封其为卫王,谥忠献,享尽哀荣。史弥远爱惜人才,对心腹之人也量才录用。他的堂兄弥茂,好友周铸、甥夏周篆,与他关系极为密切,人谓必然显贵。但三人都未获高官。史弥茂终生未有一官半职。史弥远宁宗时任丞相17年,理宗时拜相9年,专权用事长达20多年,又杀韩侂胄,遭时人非议。招权纳贿,货赂公行,大量印造新会子,致使币值跌落,民不聊生。任编修、检讨等文职官多年,经其手撰的诏书、文告颇多,如《高宗宝训》、《孝宗宝训》、《绍兴求贤手诏》等,著有《宁宗玉牒会要》等。
  史弥坚(1166—1232) 字固叔,史浩幼子。少为杨简高足,受举授通直郎。南宋庆元二年(1196)权发遣高邮军事。添差通判衢州,其谨厚力学,于吏事不苟且从事,有政绩。六年(1200)授司农丞,迁大宗正。开禧元年(1205)兼右曹郎,摄礼部侍郎。迁将作少监,再迁枢密院检详文字。二年(1206)以朝散郎直宝谟阁,两浙转运判官,兼权临安尹。三年(1207)知临安府,权兵部侍郎。嘉定元年(1208),兄史弥远入相,回避出知潭州、湖南安抚使。后提举太平兴国宫。六年(1213)知镇江府,筑闸疏渠,修河葺圃,百废俱兴。又知建宁府,推行义仓法。绍定五年(1232)卒。
  史弥巩(1170—1249) 字南叔,史嵩之叔。南宋嘉定十年(1217)进士。以迪功郎教授峡州,持论不阿。绍定元年(1228)改知溧水县,规构县治,严庠序之教。端平初,召入监都进奏院。嘉熙元年(1237)出任提点江东刑狱。值岁大旱,饶、信、南康三州受灾,史弥巩谓赈荒在于得人,赈济灾民,达114万多人。召为司封郎中。后以兄子史嵩之入相,引嫌乞辞,以直华文阁知婺州。年八十卒。
  史守之(生卒年不详) 字子仁,史弥远从子。从杨简、袁燮游学,从楼钥学古文,以承事郎监平江府粮料院,以朝奉大夫致仕。史守之中年避势远嫌,退居月湖,杜门讲学,宋宁宗御书“碧沚”二字赐之。守之非议其叔史弥远所作所为,不与时谐,以道自任,史弥远甚畏之,每有所为,辄戒其家弗使十二郎(史守之)知。史守之自署九六子,富藏书,吴中藏书家有“旧学史氏”及“碧沚”印者,皆为其遗书。
  史嵩之(?—1256) 字子由,史弥忠子。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历任襄阳户曹、京西湖北路制置副使、襄阳府通判、京湖制置使等职。端平元年(1234)金亡后,反对乘机用兵收复河南,未被采纳。后师溃,帝悔不用其言,授刑部尚书。嘉熙元年(1237)进华文阁学士,次年迁参知政事。蒙古使者至临安,他又主和。三年(1239)授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荐董槐、吴潜等32人。次年,临安大饥,民有全家饿死、相率投江者,浙西饿殍盈路。知宁国府杜范上疏痛陈今日内忧外患,皆权相(史弥远、史嵩之)30年所酿成。任右丞相时,专权独断,排斥异己,为公论所不容。淳祐四年(1244)以父丧去官,服满起复。建昌军教授卢钺及太学生、武学生等339人,俱上书“不当起复”,言史氏三世(浩、弥远、嵩之)执政专权误国。未几被罢归。闲居13年卒,赠少师、安德军节度使,追封鲁国公,谥“忠简”(改庄简),后被夺谥。
  袁甫(生卒年不详) 字广微,号蒙斋,袁燮子,南门柳亭人,少承家学,后从学杨简。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一(状元)。授松滋令,迁校书郎。后通判湖州,知徽州、衢州,提举江东常平,移司鄱阳。为官所到之处,兴教化,崇学校,修水利,荐贤良,劾奸贪,决滞狱,能问民疾苦,政声卓著。为诸生讲贯孝经、诸子百家,修葺庐山白鹿洞书院、创建贵溪象山书院。端平(1234—1236)初,召为秘书少监,迁中书舍人。时边事忧患,史嵩之力主与金议和,袁甫上疏反对和议。嘉熙三年(1239)迁兵部侍郎,权兼吏部尚书。卒年67岁,谥“正肃”。袁甫师事杨简,主张“万物与我心契”,为甬上陆学二传弟子之一。著有《孝说》、《孟子解》、《江东荒政录》、《蒙斋中庸讲义》、《蒙斋集》。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安徽宁国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丞事郎签镇东军节判官,后历任朝廷及地方要职多年。宝祐四年(1256)春,以观文殿大学士授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宁波)。治府3年,勤政施民,兴学术、建城墙、修水利,贡献重大。当年修砌“吴公塘”,自水仙庙望春桥至高桥西塘路,长3660丈(约合12.2千米)。翌年至开庆元年(1259),全面整治城区四乡碶闸堰坝,建杨木碶、大西坝,筑北郭碶,重建澄浪堰,直接沟通月湖水系,用作阻咸蓄淡、泄洪排涝及舟楫交通。还建“时亭”于月湖平桥右侧,平桥南立水则,书“平”字于石碑,视“平”字之淹没与否为启闭闸门之准则,字淹则泄,字出则蓄。还自作《平桥水则记》碑文,“余三年积劳于诸碶……然于此郡之丰歉不能忘,故置水则于平桥下”。1999年,考古重现水则碑旧貌。
  史宇之(1216—1293) 字子发,史弥远幼子。南宋绍定六年(1233),赐同进士出身。授司农太少卿,集英殿修撰。淳祐八年(1248)守婺州。比岁旱饥,出资籴浙右米3万石以赈贷。易守处州,民苦赋税,以俸代输,农户感悦。宝祐二年(1254),召为兵部尚书,又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以宽和抚民,复义田。景定二年(1261),进资政殿大学士,知建宁府。崇安、松溪大水泛滥,民携扶入廓,桥梁几坠,史宇之急募舟拯救,严惩阻渡攘利之徒。后再召入京,进观文殿学士。
  傅行简(生卒年不详)鄞县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举进士第一(状元),官至著作郎。嘉定二年(1209),立状元坊于天封塔下,久圮。
  王应麟(1223—1296) 字伯厚,晚年自号深宁老人,出生于念书巷,与弟应凤为双胞胎。少年时通“六经”。南宋淳祐元年(1241)中进士,仍发愤读书,从学者王野受学。历任衢州、西安主簿,调扬州教授。宝祐四年(1256)中“博学鸿词科”,获首选,添差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是年,宋理宗在集英殿主持考试,召王应麟复查。理宗看卷后,想把第七名提到第一来,征求王应麟意见。王应麟读卷后说:“此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向理宗贺喜,国家得了有志有才之士。及唱名,乃知是文天祥试卷,文天祥遂中进士第一名。王应麟后任太常寺主簿,多次上疏陈述边事紧张,劝告朝廷“勿以宴安自逸,勿以容悦之言自宽”。宰相丁大全讳言边事,王应麟遂罢官。丁大全势败,王应麟复起,通判台州,召为太常博士,后擢秘书郎,寻兼沂靖惠王府教授,迁著作佐郎。度宗即位后,王应麟为礼部郎官,起草《百官表》。宰相贾似道对王应麟怀恶感,王应麟对人说:忤相之患小,负君之罪大。”后历官起居舍人、秘阁修撰、中书舍人、起居郎兼权吏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德祐元年(1275)六月朔,日食,王应麟借日食向皇帝论答“天戒”五事,陈“备御”十策。后又因左丞相留梦炎庇用私人之事,再上疏陈利害,无效,遂辞官东归。后诏授翰林学士,见国事日非,未赴任。南宋亡后,王应麟在家隐居,杜门不出,专意著述以终。所著只书干支,不书年号,以示不臣服于元。王应麟在南宋历仕理、度、恭三朝,凡封将拜相词命,皆出其手。一生著作宏富,经史子集之类凡37部,600余卷,其博学多闻,在南宋一代“罕有伦比”。《困学纪闻》、《玉海》、《通鉴问鉴》等均为其富有学术价值力作。特别是《困学纪闻》,考据切实,为后世所重,清阎若域、全祖望、钱大昕等7位学者均对是书作过笺注。著名的《三字经》,相传为王应麟所著(一说为区适子),以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式,抑扬的语调,赢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为历代儿童启蒙读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该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儿童道德启蒙教材。2005年8月14日在念书巷立有“宋硕儒王应麟故里碑”及王应麟塑像。
  徐天民(生卒年不详) 名宇,号雪江,又称飘翁,四明(宁波)人。宋末(13世纪下叶)浙派古琴家。原学江西谱琴法,后从刘志学浙派郭楚望传谱,参与编辑《紫霞洞琴谱》。子孙徐秋山、徐晓山、明初徐和仲均为浙江派著名琴家,称“徐门正传”。相传有《徐门琴谱》10卷,已散佚。明代朱权编《神奇秘谱》中有其所作《泽畔吟》一曲。
  袁鏞(?—1276) 字天与。居城西柳庄(今柳庄街附近),少精读《春秋》,尚气质,有文武才。南宋咸淳七年(1271)中进士,授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以父丧未即仕。时国事日蹙,他常叹息:“士之所以可贵,为有义也。天下形势,目前尚未到绝望的地步。我是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可惜我无寸兵尺地,不能抵御来犯之敌。只能仗义执言,虽死而不失宋代臣民,于愿足矣。”元军南下,宋宗室沿海制置使赵孟传正镇守庆元(宁波),将作少监谢昌元也寓居庆元城。袁镛与两人共誓当以死殉国。德祐二年(1276)春,元军至,袁镛于县城西西山资教寺领兵拒之。赵孟传、谢昌元恐惧,在慈溪车厩(今属余姚)放元兵进入,并献版图迎降。袁镛被困,候援不至,乃挺身与元骑兵作战,自辰至酉,力渐不支,终为所擒,元将爱其才,劝其降,威胁说:“降可不死,不死且富贵;不降则煅烧你成灰!”袁镭怒骂道:“我为宋臣,死为坦然,决不降元!”元将怒,取竹箕穿穴,架于其颈,点火焚烧。袁镛发须被烧殆尽.犹厉词怒骂。元兵复以刀刺之,袁镛骂声益烈,终于被害。其日为三月初十,刚逢清明节。袁铺一家正扫墓归舟,舟至鳖山,传来袁镛被害讯,一船17人均投水自尽。唯次子袁润祖(泽民)刚6岁,落水后被仆人救起,成袁氏遗孤。袁桷(1266—1327) 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城区南门人。父袁洪曾任南宋两浙漕运、太社令等职,生于钱塘。袁桷天资颖悟,少负异才,为学清苦,读书每达旦而不倦。初从戴表元学,后拜王应麟为师,又与诸硕儒交游,遂博闻广记,长于文学,精于史学,对历代礼乐沿革、官吏制度、士大夫之族系、诸子百家之目录均能追本溯源,道其原委,在元初为学术大家。崇尚古之学者,耻以门荫得官。元大德元年(1297)荐为翰林国史馆检阅官,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又迁升修撰。延祐年间(1314—1320)迁侍制,拜集贤直学士。至治元年(1321)任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迁侍讲学士。泰定元年(1324)辞官归乡。袁桷在朝历20余年,朝廷制册、勋臣碑版多出其手,其文章博硕伟丽,又工书法,熔冶晋唐诸家,自成一体。辞归后在家修辟南园,建亭名“芳思”,读书其中。其诗学唐,对宋代江西诗派不以为然,但十分推崇黄庭坚;反对理学入诗,但推崇程朱之学。诗多写景抒怀、往来赠答之作,近体好于古体,绝句胜过律诗。文崇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文风平实,文字简练,为时人赞赏。卒后赠中奉大夫,追封陈留郡公,谥文清。袁桷著作丰富,所撰《延祐四明志》20卷考核精审,为著名地方志宋元“四明六志”之一、是研究浙东地方史重要文献。此外,还著有《易说》、《春秋说》、《五朝实录》、《读书记》、《清容居士集》等10余部。
  张可久(1270—1350?) 字仲远,号小山,庆元路(宁波)人。早年于江浙任路吏,元大德年间(1297—1307)客居杭州,与马昂夫、马致远、赵孟頫等文士往来,专力撰写曲令。数次赴试不第。曾任桐庐典史、昆山幕僚,在路衙署中掌文书等职。至正七年(1347)任松源(浙江遂安)监税官,后时隐时官,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终以潦倒卒。擅长词曲,能得乐府遗妙。其散曲取材广泛,雅正清丽,语句诗词化,格律严谨化,强化“景语”,淡化“情语”。描绘自然风景,咏歌闲放生活,也写闺情应酬。今存小令885首,套数9套,占现存元曲1/5。工书法。著有《小山乐府》。
  方国珍(1319—1374) 名方珍,字国珍、谷珍,台州黄岩人,世以贩盐浮海为业。元至正八年(1348),当地土豪陈氏,指控方国珍与入海为盗的蔡乱头勾结,方怒杀陈氏,与兄国璋,弟国瑛、国民起事,首举浙江反元大旗,“旬日得数千”。入海劫运粮、梗海道,先后攻占庆元(宁波)、温州、台州。在长期反元过程中,方国珍为维护既得利益,以自己实力与元政府讨价还价,多次接受元朝招降,但屡降屡叛。元政府为维系漕运和海运,始终没有放弃招抚政策。元廷派江浙行省参政朵儿只班镇讨方国珍反被执,授国珍为庆元定海尉。十年(1350),国珍入海烧掠沿海州郡。翌年,元廷又命江浙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击方国珍,孛罗帖木儿被执,泰不华战死。十四年(1354),元以纳麟哈喇为元帅守庆元。次年,方攻庆元,纳麟不能御,开城门纳之。元廷先后授国珍为徽州治中、海道巡防万户兼防御海道运粮使、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江浙行省左丞相。十八年(1358),朱元璋招降方国珍,国珍一面献温、台、庆元三郡,一面又接受元廷封职。二十年(1360),方国珍购材招工,重建东津浮桥(灵桥),又买田150亩,加桥侧灵济废寺160亩基址,构为桥局公廨,岁收田粟,专理桥务,民勿再劳。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派大将汤和、副将朱亮祖两路击方国珍,国珍率其宗党上表归明。至京师,朱元璋问:“谷珍,你一向在哪里?”国珍答:“臣,天下无道,乘桴浮于海;天下有道,束带立于朝。”太祖喜,授广西行省左丞,不之官。数岁后,国珍卒于京师,年56岁。国珍子亚关,在金陵为质子时,曾建言当筑城于沿海以防倭。“其吾乡府城,因元初隳天下城池而坏者,虽筑于纳麟之手,而亦至方氏始完。”(《鲒埼亭集外编》、《四明谈助》)对宁波城池建设、防御倭害,方氏父子“不可谓无功”。国珍立万户府于谯楼西,3个弟弟都建有府。
  毛彬(生卒年不详) 祖籍湖广桃源(湖南桃源县),毛氏家族居毛衙街13号。毛彬为日湖毛家第一代,曾随朱元璋起兵,后授荆州前所副千户(武官从五品),属明朝开国有功之臣。长子毛仁,袭正千户(武官正五品),明洪武十八年(1385)升龙骧卫中左所千户。次子毛宛,任温州卫海安所正千户,其子毛达齐,于建文二年(1400)调宁波卫,袭右正千户,于日湖畔建舍安家,至明亡,袭官千户终止,达11代。
  单仲友(生卒年不详) 名佑,字仲友,以字行,居万寿寺西(今大梁街)。明洪武六年(1373)举明经。入朝陈述治政之道,切中时宜,得太祖(朱元璋)器重,留侍左右备顾问,患疾归故里。十四年(1381)[又说十三年(1380),复应召入京献诗,甚合旨意,授国子助教。因奏明州府名与国号“明”同,请改。朱元璋喜曰:“彼处有定海,海定则波宁。”遂改明州为宁波。后改授云南大理教授,卒于任上。(又一说,赐仲友还乡,终于家。)
  袁珙(1335—1410) 字廷玉。父士元为元时学者,居城西柳庄(今柳庄街附近)。自幼从父学,博览群书。青年时游舟山普陀洛迦山,得山僧别古崖尽心传授相术,渐负名。明洪武年间(1368—1398),嵩山寺遇姚广孝,经姚推荐,于洪武三十年(1397)偕子忠彻到北平见燕王朱棣。据传朱棣在接见袁珙时,故意换衣混杂卫士间操弓饮酒。但袁珙一眼就认出朱棣。朱棣请他相面,袁说“龙行虎步”,有太平天子相。朱棣大喜,又怕走漏风声,命其回家隐居。后朱棣即位(永乐帝),为谢袁珙相术之验,授其官。袁珙说:“敝人福薄,不堪仕禄,但求手头不缺钱花,能酣饮足矣。”永乐帝赐金牌一面,并题诏说:“赐汝金牌,任汝行走,遇库支钱,逢坊吃酒,有人问汝根由,道是永乐皇帝好友。”并授其太常寺丞,赐以冠服、鞍马、住宅。永乐帝将建东宫立太子,决断不下,复请袁珙相面。袁珙说皇太子朱高炽(后来仁宗)是“天子”相,又说皇太孙朱瞻基(后来宣宗)是“万岁天子”。储位遂定。性孝友好义,自少安贫养志,有人要到外地去,请袁珙保存黄金万镒。其人无音讯长达十余年。归来后,袁珙即以原金还之,封包如故。珙善于劝人改过行善。晚年回乡隐居于县城西门外。住宅处种了许多柳树,自号“柳庄居士”。永乐八年(1410)病逝,赠太常寺少唧,赐祭葬。能文善诗,喜画竹。著有《柳庄集》四集,《忠义录》一卷,尚有《柳庄秘书相法》二册(日本内阁文库藏有该书明刻本)。景泰四年(1453),宁波知府为袁珙建坊,横书“柳庄”二字。20世纪90年代因道路拓宽,坊毁。
  袁忠彻(1376—1458) 字静思,一字公达,居城西柳庄(今柳庄街附近),袁珙子。得父传,亦精星相之术。明洪武三十年(1397)随父到北平,得燕王朱棣赏识,不久南归。建文元年(1399)朱棣又召其到北平,参与“靖难之役”密谋。朱棣即帝位(永乐帝)后,任他为鸿胪寺序班,赏赐甚厚,不久升为尚宝寺丞。永乐四年(1406)调任中书舍人。七年(1409)曾随朱棣北征,后又随朱棣出征瓦剌。十六年(1418)升为少卿。二十年(1422)又随驾北征沙漠。常奉朱棣之命对臣属进行秘密侦察,又借相术之名,评议朝中人物,深得朱棣宠信,也引起朝臣不满,朝中人缘远不如其父袁珙。朱棣妄服“仙药”,痰壅气逆,袁忠彻劝其勿服,触怒朱棣而受廷杖。他是朱棣为燕王时的旧识,又帮助朱棣取得皇位,关系很深,有时能向永乐帝提出一些有益建议。仁宗洪熙元年(1425)以语获罪被罢官。宣德(1426—1435)初年,复起原官。正统四年(1439)疏请致仕,家居20年病故。一生好读书,其著作有《瀛国公事实》、《人象大成》、《神相全编》、《古今识鉴》、《袁氏家藏古玩》、《客座新闻》、《符台外集》、《瑞芝诗集》、《凤池吟稿》等10余种。
  黄润玉(1391—1479) 字孟清,号南山,宅于井巷(嘉井巷)。少聪敏,明永乐元年(1403),徙江南富户居北京,润玉时年13,请代父行。官厌其少,答称:“父去日益老,儿去日益长”,遂准其代行。十八年(1420)中举,授建昌府学训导,后调南昌。宣德年间(1426-1435)任交阯道监察御史。正统元年(1436)巡按湖广,裁退不称职官员百余名。后任广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凡所施行,多得民心。时有吴姓都指挥掳掠百姓子女万余人。他上疏劾吴,被掳掠者俱得释归家团聚。副指挥使李立乱判死罪数百人,他力为辨释。改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持宪益严,触忤巡抚都御史李实,遭诬,降安徽和州含山知县,到任后浚麻湖,修水利。以老致仕,归里于横溪筑南山书院讲学。宗朱熹学说,尝谓“明理务在读书,制行须贵谨独”,学者称南山先生。著有《四明文献》、《含山县图志》、《海涵万象录》、《经书补注》、《考定深衣古制》、《南山稿》等。天顺初,主纂《宁波府简要志》,为现存明代宁波三部府志之一,后人称此书厚不盈寸而体例简洁。又作宁波《先贤赞》等。子隆,字自立,景泰五年(1454)进士,曾授南京刑部主事、广东按察佥事、四川按察司副使等职。性刚直,持有异议操严中。时宦官黄赐势焰侵人。官员俱为其母上寿,黄独不往。为官治有法,多有建树。孙训导溥、曾孙岳州知府巽,四世俱为名臣。《甬上望族表》称为“家井巷四望”。
  大冏(生卒年不详) 万寿寺僧,延庆寺僧。明永乐(1403—1424)初,皇诏求天下诗僧诣京师,大冏应诏。适上元节,上结鳌山观灯,时应诏者百余,命以鳌山为题。大冏作诗云:“锣鼓喧天庆太平,灯山万仞六鳌擎。云间一佛开金阙,海上群仙会玉京。锦树有花春不老,银河无浪月常明。圣恩特与民同乐,敕罢金吾不禁更。”上见“银河无浪月常明”句,独称旨,即命同坐,僧惶恐因辞。月余,获厚赐遣还。
  金湜(生卒年不详) 字本清,号太瘦生,鄞人。明正统六年(1441)举人。入太学,以擅书授中书舍人,待诏文华殿,升太仆寺丞。督山东、河南马政。时负责马政的官吏多贪污腐败,士大夫耻与为伍,金湜独奋然曰:“贪泉岂能污廉士耶?”上任伊始,即整剔宿奸,整肃贪风,风节朗朗。圉人骇怕,相顾说:“此铁汉。”宪宗即位,敕赐金渥一品官服,命其出使朝鲜。朝鲜雅尚汉文化,凡中国来使至,必求词翰。金湜以词相赠,笑遣之。回国时,诸馈赠一概不受。还朝即请去职,屡征不起,家居30年,从不与官府打交道,即族党至戚,亦谢绝往来。唯与乡里耆旧觞咏为乐。尝卧一小楼,四壁萧然。嗜学至老不衰。作诗多逸韵。书法隶、行、草皆具汉晋之风,兼擅金石、篆刻,工写生,性嗜竹,每命笔姿态横生,并题小诗于上,人称为“三绝”(诗、书、画)。朝鲜等国对其字画尤为珍重之。金湜是晚年所交之友多为高逸沙门之士。临终前,以七律一首赠其僧友,诗中有“都将浩气还元化,只把清风付后生”之句。其著作有《皇华集》、《朽木集》等。
  陆瑜(?—1486)湜又名宽,字廷玉,号省庵,鄞人,居月湖西。明宣德八年(1433)中进士,授刑部山西司主事,后迁广西司员外郎。正统九年(1444)岁旱,天下多冤狱。陆瑜奉命与郎中郭恂审察南北直隶狱囚,巡行淮扬17郡,复审囚犯300余名,宣布无罪释放上百人。尚书金濂赞其能体恤民情,升为郎中。景泰二年(1451)升山东右布政使。鲁地饥建,有饥民聚众持杖开富户仓原,前任布政使把其中36人判以“强劫罪”,等候处死刑。陆瑜说:“饥民开仓抢粮以苟延残喘,判死刑实不忍心。”于是改判“白昼抢夺”罪,遂免死。黄河决口,陆瑜负责具体治理,设计治河方案,召集数万民工,用荆条编筐,盛土石堵决,并亲自督工,奔走工地,数月后决口被堵,水患遂平。改任左布政使。天顺二年(1458)拜为刑部尚书。英宗常语左右:“刑部职司民命,而今得人矣。”其任尚书长达12年,明于法律,谙熟典例,屡辨滞狱,冤案骤减。天顺时(1457-1464),锦衣卫指挥门达恃宠作威,弘农卫卒诬告指挥李斌与其弟谋不轨。门达执李斌严刑拷打,定要问成“谋反”之罪。廷议之际,众官莫敢异议,独陆瑜为李斌鸣冤。门达怒责陆瑜“包庇谋反者”。陆瑜说:“法司所执是祖宗之法,我怎可舍所执之法而冤枉他人,使其遭灭族之灾呀!”英宗赞陆瑜处事慎重,李斌兄弟得以免死。英宗死后,门达失势,言者均欲置其于死地,而陆瑜认为门达虽有罪,但以其情节,不至于死罪,据理力争,门达得以不死,依罪充军。天顺五年(1461),曹吉祥、曹钦叛乱,陆瑜昏夜被擒,天明时曹党人员辨出陆瑜,说:“此人一贯平恕。”遂释放不害。曹钦之变平定后,武官抓来曹钦的佃户上千人,控其为曹钦同党,论坐叛逆罪。陆瑜说:“曹钦匆忙谋反,这批佃户相去或数百里,岂能与之同谋?”遂全部释放回家。道士张元吉为非作歹,夺人妻女,取人货财,私设刑堂,先后打死无辜平民40余人。御史劾其不法,宪宗命拘张审讯。陆瑜说:“元吉罪当重辟。其人于国无功,于世无补,宜绝其荫封,毁其府第。今后不许类似真人印行符录惑世诬民。”帝从其言。成化五年(1469),陆瑜引疾致仕,家居17年而卒,赐谥康僖。陆瑜一生,绝大部分在刑部任上,时人称其为国家名法臣第一。著有《笑苑》、《秋台稿》、《薇垣稿》、《晚翠稿》等。
  杨守陈(文懿)(1425—1489) 字维新,号晋庵,鄞栎社杨家人,后迁居城区青石桥(三板桥)西。明景泰二年(1451)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帝于宫中以金银为豆粒撒地,令宫人宦侍争拾哄笑取乐。守陈赋《银豆谣》谏讽诗(见“丛录”)。曾为经筵讲官,每进讲必寓劝规。参与修《大明一统志》。成化八年(1472),迁侍讲学士,参与修校《宋元通鉴纲目》,进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名重一时。孝宗嗣位,授南京吏部右侍郎,参与修《宪宗实录》,兼副总裁。弘治二年(1489)疏辞,不准,命以本官兼詹事府丞,专司史事。卒谥文懿,赠礼部尚书。著作有《读易私抄》、《三礼私抄》、《五经考证》、《稽古韵略》、《钧玄类聚》等20余种。伏跗室藏有弘治十二年(1499)刻本《杨文懿全集》。杨守成与弟杨守阯、杨守随、杨守隅及侄杨茂元五人系同出一门,故有“一门五进士”之谓。
  毛弘(1430—1471) 字士广,号贞斋,祖籍鄞西乌岩,祖上洪武时迁至城区西门口。明天顺元年(1457)中进士。六年(1462),授刑科给事中。成化时升都给事中。他言论慷慨激烈,谏诤仗义敢言,疏奏殆无虚日,权奸见其落胆。成化三年(1467)上元节,宪宗命词臣分作《鳌山灯火诗》,欲以娱两宫。编修章懋、黄仲昭、庄〓三人提出谏议,被廷杖谪外。毛弘抗言上奏说:“此三人出自草茅,初居翰苑,竟能奋不顾身敢言直谏,这是盛世之事,岂能贬黜?”修撰罗伦也因忠言直谏而获罪,毛弘又奏道:“罗伦一个人升降奖罚无所足道。但其因言获罪,恐塞天下言路。”宪宗从其言,四人得以官复原职。是年夏天,毛弘偕同六科诸臣上奏道:“边塞多事,正是陛下宵衣旰食之时。听说如今陛下退朝之后颇事游逸,这怎么可以?况且国家灾变频仍。两京水旱,川广兵革,公私交困,望陛下省游戏宴饮之娱,停金豆银豆之赏。日御经筵,讲求正学,才能上解天怨、下慰人心。”宪宗以其言为是。四年(1468),慈懿太后崩,廷臣主合葬,宪宗诏令别葬。毛弘据理力争,使合葬如礼。此事声动内宫,皆赞呼毛弘为“毛秀才”。毛弘历刑科九年,仗义执言,公平正直,虽所亲不徇情,政声藉藉。其在谏垣十余年,谏议最多,宪宗亦甚为厌苦,道:“昨日毛弘!今日毛弘!”所谏帝或不听,毛弘仍慷慨无所屈,议者把其比为“古之遗直”。成化七年(1471),毛弘中寒疾暴卒于官,年仅42岁。朝野为之惋惜。毛弘家极清贫,死后竟无力为殓,同僚募资,始克归葬。其著作有谏疏选编《青琐奏事》。
  杨守随(1434—1518) 字维贞,号贞庵,居城区青石桥(三板桥)西,杨守陈弟。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江西道监察御史,巡视漕运,后历官应天府丞、南宁知府、应天府尹,遭宦官私恨弹劾,谪广西右参政。弘治七年(1494)进按察使,迁大理寺卿,充经筵官,升工部尚书,仍掌大理寺事。武宗即位,同韩文等疏奏刘瑾专权罪,武宗不纳,他复上疏极陈“正君德,修治化,戮奸邪,明法度”诸事。正德二年(1507)被革职,次年被逮入狱,继夺诰命。刘瑾伏诛后,起复原职,后致仕归里。卒赠太子少保,谥康简。历官40余年,清苦如一日,居地仅容旋马。博通经史,著有《历官奏议》、《贞庵集》。
  杨守阯(1436—1512) 字维立,号碧川,居城区采莲桥,杨守陈弟,明成化元年(1465),举乡试第一(解元)。太学祭酒邢让下狱,杨守阯率六馆生伏阙讼冤。十四年(1478)中进士,授编修。秩满,迁南京侍读。弘治初(1488—1505)召修《宪宗实录》,充经筵官,对孝宗极言进君子退小人之理,言甚切。《实录》成后,升左春坊左谕德、翰林侍读学士。旋以修玉牒授庶吉士。弘治十二年(1499)升南京吏部右侍郎,迁左侍郎。武宗立,引年乞休,不待报而归,诏加尚书致仕。刘瑾乱政,夺其加官,瑾败后复赠太子少保。著作有《困学寡闻录》、《碧川文钞》、《碧川文选》、《诗选》、《诗钞》、《四明群雅》等10余种。
  詹僖(1436—1505) 又名禾,字仲和,号铁冠民、铁冠道人,鄞人,明书画家。年轻时为县学诸生。专一钻研书画,负有盛名,两京(北京、南京)有其书写碑刻。为人洁身自好,受人敬重。行草师法元代赵孟頫,笔法遒劲。还善写墨竹,兼善白描人物。晚年尚能在油灯下写蝇头小楷。明詹景凤评论说:“仲和法赵承旨(孟頫),几得其十之七。”存世之作有《为王彦明五十诞辰所撰书》、《雪舟破墨山水题画诗》等。
  屠滽(1440—1512) 字朝宗,号丹山,鄞城中祝都桥(今桥已毁)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右都御史。弘治初,灾异迭起,他数次上疏陈述时弊,得采纳。弘治十年(1497)加太子太保,次年擢吏部尚书,进太子太傅,继加柱国。后被劾致仕。正德元年(1506)武宗登位,起复为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掌院事。正德初,大臣多去位。于是又征屠滽到京,以旧职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掌都检院事。其时刘瑾专权,恨言官言事,欲加害治罪。屠滽说:“这些事都是我主持的,御史仅仅承我之意奏言而已。”刘瑾又大起罗织之狱,欲于律外加重治罪,屠滽坚决反对。前兵部尚书刘大夏触犯过刘瑾,刘瑾假田州岑猛事把刘执于狱,欲以“激变”治死罪。屠滽百般保护,说:“遍检律刑,刘尚书无论如何不至于死罪。”刘大夏才得以幸免。屠滽因与刘瑾经常相忤,就上书乞归致仕,不久病卒,谥襄惠。屠滽身材魁梧,外貌秀整,须长至脐,自称“髯翁”。平生无戚容愠色,事亲孝,待人宽。其部下做了错事,就耐心开导,不轻易诟骂。在吏部时,有办事员不慎把墨汁溅在其新穿白绫衣上,其人惶惧伏地请罪。屠滽说:“去,去,我正厌恶衣服太白,染上墨汁正好。”他在吏部尚书和谏官任上,处事谨慎公正,对官员进退黜陟均无所私,以爱惜人才为重。若有送礼托其办事,反而置之远地。推贤让能,犹恐不及,立朝论事,皆得机要。他常说:“手执此笔,掌刑狱唯恐误杀一人;掌铨衡,唯恐误黜一人。”其存心行事大都如此。屠滽编著有《丹山集》和《读卷承恩诗》,其孙公炎把其遗文编为《屠襄惠公遗集》。
  张昺(生卒年不详) 字仲明,号楝庄,又号寓庵,明鄞慈溪人,都御史张楷孙,居鄞城(今海曙)。父应麟,以游击将军从石亨出战大同有功,授宁波卫后所镇抚。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知铅山县,求利民,善治狱,称神明。擢南京监察御史,后又任四川佥事,查理盐法。蜀中盐利最饶,理盐率以贿败,昺自度终不为世所容,力请老啜粟饮水,闭门著书19年,足未尝一迹公府。都御史王憬赈荒,赠昺百金,昺坚拒不得,散下户饥民粟以答其意。知县丁洪,昺昺铅山所取士,旦夕候起居,为其疏食。昺说,“我怎能以此麻烦令君,卒弗受”。炊烟屡绝,家人至不能忍饥,其妻出一金珥去换米。昺问金珥哪里来的,妻答是令君给的,与公事无关。昺将金珥投入河中。年七十八卒,含殓不具。昺生平胸怀如冰雪,不可少污。善奖励后辈,立身保国之诚至死不倦。
  丰庆(生卒年不详) 字文庆,居城区马园(今宁波饭店址)。明正统四年(1439)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后升河南布政使,廉声大著。有县令送蜡烛,丰庆看也没看,吩咐下属收藏。夜晚取蜡烛照明,却是银子。丰庆密呼下属送还,亦不揭其私。万季野(斯同)有咏史诗《银蜡烛》记其事:“高高银蜡烛,可燃不可燃?县令虽巧计,长官不爱钱。廉不成名古来鲜,丰公还烛意诚善。但使吾心清若冰,何人暴扬他人短?寄语后来县令知:慎勿好行暮夜私!此间自有杨伯起成),莫言大吏无男儿。”后丰庆奉表入贺,坠马伤足,乞致仕。以子熙贵,赠奉直大夫右春坊谕德。
  注:杨伯起,东汉太守杨震。一县令送金,被杨拒绝。县令说:“没有人会晓得去告发。"杨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丰熙(1468—1537)字原学,号五溪、白庵.晚年又号一斋,城西马园人。16岁时,母亡,哀痛欲绝,守庐3年。郡守姜昂称赞说,丰熙这个孩子是我郡的颜回啊!20岁时师事姚镆,钻研《诗经》。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参加殿试,明孝宗亲自阅卷,见丰熙卷大为赞赏,想取其为第一名,后改第二名(榜眼),但心中甚为器重,特同赐状元袍带以奖励。授翰林院编修、侍讲等职,参与编修《孝宗实录》,后又迁右谕德。时刘瑾专权,朝中士大夫多谄媚宦官,丰熙不附炎。刘瑾视为骨刺,出放南京翰林院事。刘瑾死后,丰熙任礼闱同孝官,又主持过顺天武举。明世宗即位,丰熙升翰林学士。世宗嘉靖帝是以藩王入继其伯父孝宗当上皇帝的,生父兴献王。世宗即位后,对自己应怎样称呼已故生父交群臣讨论。朝臣观点分为两大派,一派以杨廷和、丰熙为首,主张应遵循礼法,称孝宗为“皇考”;一派以张璃、桂萼为首,迎合世宗旨意,认为应称兴献王为“皇考”。两派开展长达3年的激烈大辩论,史称“大礼仪”之争。嘉靖三年(1524),张遮派得胜,谥册将立。丰熙招大小诸臣200余人同跪文华殿外哭谏谓不可,自辰至午不起。世宗大怒,把丰熙等100多人廷杖。丰熙遭锦衣卫逮捕,下诏狱受拷掠,并遣戍福建镇海卫。刑部尚书唐龙上书请赦充军罪臣140人,多得宽宥,唯丰熙、杨慎等数人不得赦罪。到丰熙年近七十时,适谨身殿遭火灾,给事中田濡以火灾为由,又要求赦免丰熙之罪,但世宗坚持不允。丰熙在戍所13年,杜门著书,绝口不言政事。十六年(1537)卒于戍所。直到隆庆初年,才受追赠赐恤。丰熙一生博览群书,尤精于《礼》,为文典雅,更擅长金石。著作有《古易传义》、《礼教仪节》、《鲁诗正说》、《白庵集》、《一斋集》。
  丰坊(约1494—?)字存礼,又字存叔、人翁,号南禺外史,后改名道生,居月湖碧让,丰熙子。宋时,丰氏乃甬上史、郑、楼、丰四姓望族之一。北宋丰稷为丰氏中兴之祖,官至御史中丞,开创丰氏家族图书收藏之业。历元迄明,收藏之富,甲于江浙。丰坊为丰稷十五世孙。丰氏藏书至丰坊历十六代,为中国传承最久的家族藏书。丰坊少警敏好学,喜书法。明正德十四年(1519)中乡试第一(解元)。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授礼部主事。次年随其父丰熙偕廷臣谏“大礼仪”事(反对尊嘉靖帝之父为“皇考”),受廷杖,出为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再降为通州同知。后罢职归里,家居11年。嘉靖十七年(1538)待命京师,终无进擢。仕途失意,遂归里刻意著述,深研书法,亦更目空古今,滑稽玩世,洸洋自恣。好藏书,尤嗜碑帖,尽卖祖传田产千余亩购求书帖,聚书5万卷,因名藏书楼为“万卷楼”。书法篆、隶、行、草、楷五体并善,尤长草书,自成风格,心揣手摹,临古碑几能乱真。文徵明谓“丰先生无一点一画不自古人中来”。书法理论专著《书诀》,对历代大家篆、隶、魏碑法帖,罗列排比,评论精当。谪居后心情乖僻,行为怪诞。时人仰慕其书画盛名,上门求字者众多。相传时东门有个王姓皮匠求字,丰坊为其书“阑坡”两字。“阑”的“门”与“柬”似分似合,“坡”旁的“土”特别粗厚,暗隐“东门王皮鞋”之意。王将字裱好,悬挂店堂,睹字者络绎不绝,王皮匠名声大振,生意兴隆。后万卷楼遭火,藏书损失过半,终以幸存书籍珍帖及月湖碧沚住宅,俱售于范钦。及至寄居萧寺,时有断炊,然临池作书不辍,终以困厄卒。著作除《书诀》外,有《五经世学》、《淳化帖书评》、《帖笺》、《辨帖笺》、《宦游琐记》。后人辑有《南禺先生诗选》。书迹碑刻《底柱行》、临王羲之《兰亭集序》等10余种存天一阁。
  据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是阁肇始于明嘉靖间,而阁中之书不自嘉靖始,因城西丰氏万卷楼故物也”。另说,林集虚(民国时人)著《辨天一阁藏书非丰氏万卷楼旧物》辩其事。
  万表(1498—1556) 字民望,号九沙山人、鹿园居士,明鄞人,居大梁街。少有大志,昼习骑射,夜诵经史、孙吴兵法,才兼文武,兼通医术,以诸葛亮“宁静淡泊”自励。17岁袭父职为宁波指挥佥事。正德十四年(1519)中武举第一,次年成进士,授职浙江把总。正德十六年(1521)迁都指挥佥事兼督漕运,修垫漕路,赈济淮北饥民。嘉靖四年(1525)升任浙江掌印都指挥,后历迁南京大校场坐营、漕运参将、南京锦衣卫佥书、广东副总兵、左军都督、漕运总兵、南京中军都督府佥事。二十五年(1546)因病乞休归里,时与少林僧人往来。三十二年(1553),倭寇骚扰沿海。应布政使请,散家财,选僧兵200人,命女婿、杭州卫指挥同知吴懋宣统率,击退侵犯海盐的倭寇,又募僧兵救援太仓,于嘉兴白沙滩全歼倭寇。次年复任南京都督府佥事,抗击进犯苏州等地的倭寇,俱告捷,自己中流矢负伤。三十四年(1555)授浙直海防总兵,病剧辞归,卒葬钱塘(今杭州)欧家山。好读书,通经典,与罗洪先、王畿等往来,扬阳明学说,为浙中王门中坚之一,学者称鹿园先生。于防倭见解独特,尝谓课税苛重,民无田耕作,致逃避附倭。著有《海寇前后议》、《济世良方》、《灼艾集》、《经济文录》、《玩鹿亭集》等。
  张时彻(1500—1577) 字维静,号东沙,又号九一,鄞布政张家潭人,居城区月岛南王家墩,少时师事张邦奇。年十七为人师,弟子数十,俱年在先生上。明正德十五年(1520)中举。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历官南曹郎,以按察副使督江西学政,简汰甚严,适圣庙火灾,嫉者乘机劾他虐诸生所致,被罢职。嘉靖十二年(1533)复出,历任临清兵备副使、福建右参政、云南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嘉靖二十五年(1546)作为右副都御使巡抚四川,成功惩办蜀王放纵所属官员贩卖私盐私茶牟取暴利一案深得民心。在蜀期间重修武侯祠,并亲自撰书《诸葛武侯祠堂记》石碑,称为明碑。文书同绝的石碑驮于赑屃之上,作为全国一级文物至今保存完好。次年平定白草薯、红毛薯叛乱,升任兵部右侍郎。时四川饥荒,赈济有加。旋遭忌,解职返家。两年后复任江西巡抚、南京刑部侍郎等职,因北边告警,调任兵部侍郎。大将军仇鸾怙宠,焰如火,时彻独持不下。曾聚官伏阙为前都御史商大节讼冤,触怒世宗,被连降两级,以此名益重。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犯东南,出任南京兵部尚书。次年七月,倭寇自太平攻南京,闭城三日防御,遭御史弹劾,复受严世蕃排挤,遂辞职归里,时年55岁。居家精思著撰,与范钦、屠大山主甬上一时文炳,人称“东海三司马”。编纂《宁波府志》42卷、《定海县志》13卷。又留心药理,撰有《救急良方》、《摄生众妙方》。另著有《张司马集》、《芝园定集》、《东沙史论》、《四明风雅》、《明文范》等。
  范钦(1506—1585) 字尧卿,号东明,居月湖西。明嘉靖七年(1528)举于乡,十一年(1532)中进士,知随州,有惠政,升工部员外郎。时大工程频兴,武定侯郭勋督工,专横跋扈。钦以事忤郭,郭进谗言,因受廷杖,出知袁州。袁州为严嵩故里,嵩子严世蕃仗势欲侵吞当地公产,范钦不畏权势予以阻止。二十三年(1544)调任江西按察副使,备兵九江,继升广西参政,分守桂平,转福建按察使,进云南右布政使,迁陕西左布政使。因居父母丧去职。三十八年(1559)起,复升任副都御史,巡抚赣南汀漳诸郡,镇压过当地农民起义。又疏请筑城,添设通判,部署赣、闽、粤3省防倭设施。次年晋兵部右侍郎,未赴任去职归里。一生爱书藏书,历官各地,留心当地典籍,
  凡府库旧藏、故家流散,兼收并蓄,所藏日富。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于月湖西建楼以藏书,后又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义,命名为“天一阁”。继遍购海内孤本、异本,抄己所未有之书,又购入城西丰坊“万卷楼”火灾后遗书,使藏书达7万余卷,列经、史、子、集四部,尤以明版地方志及登科录为世人所重。范钦藏书既丰,对自己收藏事业,产生强烈忧患意识,深知藏品“历年既久,咸成珍本”,订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烟酒切忌登楼”等训规。还与辞归家居的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罢职归里的兵部侍郎屠大山相唱和,称“东海三司马”。著有《四明范氏天一阁书目》、《奏议》、《抚掌录》、《明文臣爵谥》、《古今谚》等。校刊诸书31种,皆详天一阁书目中。藏书由长子大冲继承。钦后世子孙承志护书、增书,历经400余年。(详见第三十编“天一阁”)
  李少峰(生卒年不详) 明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年间人,字廉甫,祖居砌街,迁居车轿里(今天一广场内),以贡受凤阳郡司理。视事明赏罚,用法平而必行。旧例,凡御史出按部,必使理官巡前,察诸郡钱谷、岁决狱多少以上报。以故理官所至,有公飨,有私馈,临行时赠送钱物。少峰闻状,心恶之,一概拒绝。独把地方官奸状及豪门大姓不法事明告御史,以法治之。卸任时乘柴车归故里,郡中父老扶杖垂泪送别。生平廉俭,食无重味,一布袍葛冠十余年。当时同乡大司马(兵部尚书)张时彻宴宾客,宾客服饰雍容华贵,少峰却揽敝衣上座。宴罢,门外车从交错,独少峰随一老仆,草履而归。张时彻目送叹道:“此真长者客也!”著有《仅存草》。
  张松溪(1522—1596) 字敬伯,城厢(即今海曙)拳师。其法师承世居大梁街孙十三佬(史学家万言《张松溪传》谓其师孙拾山,曾客居温州向武当传人陈州同学拳)。剡源夏氏《源流》一文所载“从孙十三佬后,有鄞县人张松溪字敬伯名某美,克承绝传,为十三佬之徒,十三结义兄弟之最。技集大成,开五字诀先河”。清雍正《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载:“松溪为人,恂恂如儒者……人求其术,辄逊谢避去。时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乱,当事召僧击倭。有僧七十辈,闻松溪名,至鄞求见。松溪避匿不出。少年怂恿之,试一往。见诸僧方校技(迎凤桥)酒楼上,忽失笑。僧知其为松溪也,遂求试。松溪曰:必欲试者,须召里正约,死无所闻。许之。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死。众僧始骇服。”“尝与诸少年入城。诸少年闭之月城中,罗拜曰:今进退无所。幸一试之。松溪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圜石,可数百斤者,累之。谓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其奇如此。”孙授张“勤、紧、径”三字,张据练拳心得增“敬、切”两字,遂秘传为“勤、紧、径、敬、切”内家五字秘诀。清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首称其法谓内家。沈一贯《搏者张松溪传》文载:“张终身不娶,无子,事母以孝闻,死于牖下。”
  杨斌(生卒年不详) 明嘉靖年间人,世居紫薇巷内。世袭宁波卫指挥使司后所副千户之职(后所营房在镇明路原天德巷内)。嘉靖三十八年(1559)中己未科武科举会试第一名(武状元),后即升任江西都指挥使指挥佥事,有功绩。原天德巷附近建有“杨指挥衙”宅第一处。后人在镇明路原紫薇街上立有“武状元坊”以旌表其功名。
  余有丁(1527—1584) 字丙仲,号同麓,居东渡门内四港桥(今咸塘街口与崔衙街相交处)。少年时随父举人永麟赴江苏浦城教谕,后到昆山。明嘉靖四十年(1561),举顺天乡试中举,次年殿试登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编修,草拟诏敕。隆庆(1567—1572)时授实录纂修官,迁太子洗马兼修撰,侍太子(后为神宗)于东宫。万历六年(1578)升吏部左侍郎。十年(1582)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政事,后内阁首辅张居正临死时推荐进内阁。博学多才,善于谋略,万历中,杭州府发生兵变,朝廷派兵部侍郎张佳允处置,为难时问计有丁,张依其计而行,叛军倒戈,叛
  首被擒,兵变平息。有丁为官正直,不贪钱财,拒绝馈赠.处事光明正大,待人宽厚,与同僚共事相安无猜,致朝政为之一新。慧眼识才,任主考官时,阅卷发现一试卷颇有唐宋遗风,认定归有光所为,特荐为上等卷子,后验证果是归有光。拜少傅,晋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晚年在东钱湖北面的月波山麓.置地百亩,筑“五柳庄”为读书处,神宗题名“名山洞府”,后人称“余相书楼”。卒后谥“文敏”,墓道在东钱湖南郭家峙隐学山东坡。万历四十一年(1613),日湖畔延庆寺西(今解放南路)建有余相国祠。曾手校《二十一史》,重新印刷。著有《余文敏公集》15卷,今藏于天一阁。
  蒋洲(?—1572)字宗信,号龙溪,鄞人,诸生。平生好游侠,高谈纵论终日不倦,人乐与之游。嘉靖三十三年(1554),徽州商人王直勾结倭寇骚扰浙东沿海,同乡万表将蒋洲推荐给浙江巡抚胡宗宪,以办抗倭事。蒋洲遂向胡宗宪建议招抚王直。三十四年(1555),朝廷命蒋洲以市舶司提举出使日本.劝说日本国王约束倭寇。是年十一月,蒋洲一行到达五岛列岛.遇见王直养子王波(原名毛海峰)。王激对蒋洲说,不必见日本国王,只要见徽王(王直)便可号令各岛。于是蒋洲拜见王直,并劝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使王直欣然同意释兵求市。此后3年,蒋洲出生入死,宣谕日本群岛,修好中日两国关系。嘉靖三十六年(1557),蒋洲和王直率日本贡使团400人,中国流民600人,从松浦启航回国。途中王直所乘海船被台风刮到朝鲜,因此蒋洲与日本贡使德阳于七月先期到达定海(今镇海)。地方官员以为蒋洲一定带回许多金银财宝,纷纷向他索取,严嵩也希望得到海外珍宝,但蒋洲并无寸金可送。巡抚周斯顺便以蒋洲未与王直同来为由弹劾,蒋洲被捕下狱。后王直到宁波力陈他与蒋洲在日本宣谕各岛的生死之行,经胡宗宪劝慰后去杭州,被巡抚王本固逮捕入狱。当初谈判时胡宗宪许诺王宜归来后授以官职,并与日本互相通商,至此,王直却被下狱,朝议纷然,指责胡宗宪贪污军饷。科臣徐浦弹劾胡宗宪滥课军需,私派蒋洲勾引倭寇。胡宗宪无法辩解,只得上疏说派蒋洲是诱捕王直的秘计,蒋洲应功罪相抵。又对蒋洲解释其功不赏的原因。王直遂被处死。御使赵孔昭又以蒋洲出使日本而不面见国王,指控蒋洲为王直党。蒋洲于是系诏狱论死,后经唐顺之等上疏辩解,蒋洲才被释放,出狱后悲愤不已。隆庆元年(1567),谭纶总督蓟辽,要蒋洲出任幕僚,蒋洲悲愤而言:“洲本书生,万里航海惟欲为国家树尺寸之效,功成谤兴,屈捐命之功,比赎罪之例,洲复何望。”辞谢了谭纶的邀请。隆庆六年(1572)病死于北京北面昌平县的旅舍中。
  屠隆(1542—1605)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别号由拳山人、蓬莱仙客、鸿苞居士,鄞人。相传原名屠龙,后改屠隆。居苍水街屠园巷。少时才情横溢,性情狂放,从同里沈明臣学诗,落笔数千言立就。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任颍上知县,修堤治水,民筑绿波亭纪其功德。越两年调任青浦知县,适逢大雨,诸堤将塌,亲到民间询问治水之术,率众加固河堤,水灾得免。当时推行新税法,各地重新清丈田亩,加征税赋,独他仍按原田亩征收。为人不拘小节,自称“仙令”,却不废吏治。有县卒挟私陷害平民,屠隆不偏信卒言而重证据,使蒙冤平民得以解脱。不畏权贵,曾建议巡抚复查已升任御史的上海知县敖选5年中所判案件,将其中70余件冤案平反。以治行高等,升礼部主事,历至郎中。进京后好客宴游,纵情诗酒,不受世俗约束,被刑部主事责为“纵”,挟私弹劾而罢职,遂无意仕途,游吴越,登武夷,探八闽,啸傲赋诗。后回老家定居,以鬻文卖赋为生,潜心戏曲诗词创作.常与女儿瑶瑟、媳妇沈氏唱和。晚年家贫.竟至乞邻度日,仍潜心禅理,沉湎道术。万历三十三年(1605),汤显祖写了一组七绝寄病中的屠隆。题名为《长卿苦情寄之疡,筋骨段坏,号痛不可忍。教令阖舍念观世音稍定,戏寄十绝》。终“怏怅而卒气屠隆博学多才,诗文、戏曲、书画造诣皆深。其文学才能得王世贞、汤显祖赞赏,称为“真才子”。作诗重性情,常谓“诗由性情生”,“只求自得,不必袭古”。擅作长诗,谈笑间数百言脱口而出。精戏曲,既会编剧,也能演出,剧坛享有声誉。有传奇《昙花记》、《修文记》、《彩毫记》三部传世,总名《凤仪阁乐府》。尤以李白生平传奇为题材的《彩毫记》为传世名作,选入《六十种曲》。另著有《白榆集》、《由拳集》、《鸿苞集》、《观音考》、《娑罗园逸稿》等20多种,尚主纂《补陀洛迦山志》。屠隆也是博物学家和藏书家,著有《书笺》、《帖笺》、《画笺》、《琴笺》、《茶笺》、《香笺》等。藏书楼称“古娑罗馆”,以戏曲、诗文、书画为特色。书法擅行书、草书。刻书有《汉魏丛书》、《董西厢》、《唐诗品汇》、《春秋繁露》等。
  李枟(1570—1641) 字长孺,号茂屿,鄞人,居灵桥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又出为广东盐法佥事,后迁山东参议、陕西提学副使。四十七年(1619)升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当时,明朝正在辽东用兵,永宁宣抚奢崇明、贵州宣慰同知安邦彦舅甥两人暗中计划乘机在川贵起兵反叛。李枟劝阻不听。上疏朝廷奢、安叛乱征兆,要求增加贵州方面兵饷,朝廷因辽战正烈,无暇顾西南。天启元年(1621)方命王三善代李枟之职,带援军开赴贵州。当初,奢崇明、安邦彦谋:奢取成都,安取贵阳,联络少数民族头目之兵取云南。李枟探知其情,认为只有坚守贵阳,才能控制叛军入滇、蜀。是年,奢崇明在崇庆起兵,攻陷遵义。李枟仍留下视事待王三善兵到。次年二月,安邦彦在贵州起兵叛乱,自称罗甸王,率数万叛兵直趋贵阳。贵阳守军仅3000,李枟急从云南、湖广借饷银4万,募兵4000,储米2万石,积极作守城准备。同月七日,叛军进攻贵阳。李枟分兵5路,自己守北门,当叛军正面攻击要冲。叛军轮番攻城,皆被击退。安邦彦绝李枟饷道,城中大困。开始每人给米1升,后渐减至1合。米价剧升至2万钱1升。守军食马肉,食鞍甲靴带,甚至开始吃死人肉,食老弱者。李枟日夜督军守城,焚尽书籍冠服,预戒家人,城破则自尽。守城战白热化时,熹宗封李枟为兵部右侍郎,永安太仆少卿。自二月七日城被围,至十二月七日,贵阳全城军民坚守300日,历大小70余战,杀敌万人。城中原有居民10万户,仅存3000。十二月七日,王三善援军到城下,城围被解,叛军被平定。李枟守贵阳城有大功,声望很大,魏忠贤想拉拢他,被其称病拒绝。其劳苦功高,却被人弹劾曾勒索叛军头领金盆一个。此事纠缠多年,直到崇祯年间冤案才得洗雪。崇祯九年(1636)叙功时李枟进一秩,赏银币,后卒于家。南明鲁王时赠其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毅。李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不受人一物,也不赠人一物,下笔老健,时人比其为陆贽。著述有《全黔纪略》1卷,《粤东盐政考》2卷,《抚黔疏稿》等。后人辑其文为《李忠毅公集》。
  王家勤(?—1645) 字卣一,别字石雁,居家井巷静远阁。曾为尚书冯元飙幕客。福王称制,选入太学。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六月,与华夏等“六狂生”拥钱肃乐起事。南明鲁王授大理评事。时议分道集兵,王家勤主东南乡,逾姜山至管江,招死士3000人,资粮扉屦无不毕具。诸道所集兵,以王家勤为最盛。后谢三宾告变,直指秦世桢遣谍入管江。王家勤搜谍者斩之,会众将由大嵩入海被阻。王家勤趋翁洲(舟山)途中被执,送钱塘被害。所著《〈周礼〉解》、《静远阁集》皆散佚无存。
  华夏(1589—1647) 字吉甫,别字默农,定海人,迁居城区沙井巷新排桥。善鼓琴,精研琴理。少与王家勤齐名,浙东社盟所称“华王二子”。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六月,与董志宁等“六狂生”奉钱肃乐起事抗清。授兵部职方主事兼翰林院检讨,皆不受,以布衣从军。与太仆陈潜夫出战牛头湾,弹从头上过如雨,不退。七月,浙东各地除翁洲俱归清。是年仲冬,与肃乐意见不尽合,遂谢去。时钱肃乐航海入闽,兵复振,连下30余城。清抽浙兵调闽,浙地守备稍虚。时
  浙东士大夫以至军民,尚拳拳故国,山寨四起。华夏谓人心未去,“此可乘之会矣。”乞师翁洲,明总兵黄斌卿犹豫不应,华夏愤愤而归。与侍御冯京第海上往复书泄,牵连被捕,王家勤等悉力救出。仍参与抗清,与王家勤、杨文琦等东西联络,约期攻鄞城。飞书发使,途中所贻大阑帛书被谢三宾赚取,事泄被捕。知府陈刑具究其党羽。华夏慷慨独承说:“心腹肾肠肝胆,吾同谋也。”时谢三宾也下狱,有人密语华夏:“谢三宾汝冤家,可力引之,当为汝报仇。”华终不肯。华夏在狱中,鼓琴赋诗如平日,自称“过宜居士”。遂被害。生平著述,仅存《过宜言》8卷。狱中所订《操缦安弦谱》、《泗水鼎乐府》、《对簿录》,仅《对簿录》尚存。
  陈良谟(1589—1644) 原名天工,字士亮,一名宾日,居仓基街。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大理寺推官。在任6年,考绩时成绩最好,崇祯召见,升为御史。时崇祯推崇敬天之学,诏命臣下一切章奏笺表都不得亵用“天”字,于是天工遂改名为良谟。为人木讷不苟言笑,大庭广众之中,众人议论蜂起,他却默默独坐。当时义军首领张献忠、罗汝才接受“招抚”后重举义旗,明廷命杨嗣昌督师全力“围剿”。陈良谟在四川整修防守器具,所属城邑坚壁清野,配合杨嗣昌抗御起义军。次年,张献忠率义军突入四川,进军成都。陈良谟派兵守据要隘,数次击退义军进攻,因功受朝廷赏,命其留蜀处理后事,逾年始还,省亲归乡。崇祯十六年(1643),战火遍地,朝廷惊乱,京官纷纷离京南下避祸。陈良谟却假满回京,临行请画师替自己画了一张像。并说:“这次上京,我已无望生还,故留身像于家。”到京,补原官。次年三月,李自成义军进攻北京,陈良谟对同僚说:“都城旦夕破,我为臣子除一死无他法。所憾者家乡老母尚在,身后无嗣。”就开始绝食。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城内沿途居民设香案头顶“永昌顺民”字牌,夹道欢迎义军入城。陈良谟在寓邸卧床,仆人姚文也想顶牌出迎,被陈良谟怒喝阻止,说:“你想污我忠君之志吗?”于是给老母写了永诀书,又写了长诗,表示自己要“一死报君恩”。崇祯帝吊死煤山消息传来,陈良谟大恸,与时姓小妾一同自缢而死。其仆人周明把陈良谟和时氏运归鄞县。南明福王谥其为“恭愍”,鲁王谥其为“忠贞”。著作有《守藩事宜》、《按蜀疏草》、《弦韦纂要》等,张寿镛辑其著述为《陈忠贞公遗集》3卷,《附录》2卷。
  董志宁(?—1651) 字幼安,居紫薇街东。由诸生贡太学,以名节自励。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入浙,董志宁联络同里诸生陆宇〓、张梦锡、华夏、王家勤、毛聚奎,拥钱肃乐为首举义,时称“六狂生”。故太仆卿谢三宾,家富敌国,新投清归,致书定海总兵王之仁说:“将军以所部来,斩六狂生,事即解矣。”之仁率所部会钱肃乐,谢三宾亦至。之仁出其书朗诵。三宾欲夺其书。之仁怒,令军士斩其首以祭纛。三宾乞哀,请出家财充饷,乃止。监国(鲁王)在会稽授董志宁大理寺评事,视师瓜里。谢三宾以劝募义饷之名,吞没军需,董志宁愤而弃官归家。翌年,清兵下浙东,除舟山、石浦,浙地尽归清有,谢三宾复降清。董志宁与华夏、王家勤策商,请四明山寨王翊军、舟山黄斌卿军同攻鄞县,董在鄞县翻城策应。此谋为谢三宾侦知,发其事,五君子皆遇害,董志宁避舟山得脱。监国至舟山,迁董兵科都给事中。董常奉使入内地,联络山寨诸军,以为海上策应。顺治八年(1651),舟山失守,董志宁自刎死,遗骸海上,后由陆宇〓出钱捞回,与冯京第、王翊同葬于城北马公桥下,世称“三忠之墓”(20世纪末,“三忠墓”迁慈城大宝山)。妻罗氏闻噩耗,仰药而卒,子士骏、士骧,及长,卒承先志,蹈海不返。一门节烈,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节”。
  陆符(1597—1646) 字文虎,号子充,居月湖边。万历四十四年(1616),陆符与同乡万泰入庠读书,两人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两人曾师从晚明大儒刘宗周,始终以名节自任,领导一郡
  士风,时人并称“万陆”。刘宗周创设证人书院于绍兴,提倡经世实学,抨击时政,浙东社风也随之兴起。万泰、陆符、董守瑜、董德称结社宁波,首开风气,合称“东林四先生”。他们与余姚黄宗羲、宗炎、宗会三兄弟,慈溪冯元飙、元飓兄弟等互相呼应,使浙东社事一时胜于浙江各地。崇祯时,陆符曾掌管朝廷礼乐,并为常熟陈青山(陈若瀛,别号青山)撰写《青山琴谱序》。少聪明好学,长大后为诸生,忧国忧民,胸怀济世之志,论国事慷慨激昂,士大夫比其为陈亮、辛弃疾再世。陆符操行纯正,未尝以才高而玩世不恭,失于规矩。明崇祯八年(1635),文震孟入相,刘宗周被召,东林党人物为之扬眉吐气,陆符却慨叹说:“一方正在寻衅起事,一方却在扬扬得意,灾祸要到来了。”不久温体仁就排挤了文震孟。复社声气最盛时,陆符独忧之,说:“兵心见于文字,斗气长于同人,乃乱之兆也。”崇祯十四年(1641),陆符以保举入太学,第二年归乡里。明亡后避居山乡白岩山,与黄宗羲过从甚密,结为挚友。黄曾说,所交志士豪杰虽多,但知己者仅沈眉生与陆符。鲁王监国,陆符被赐为进士,授行人,奉命去闽,未成行。曾负责清查卫所钱粮,千户冯如斗贪污甚多,恐被陆符查出,于是就行刺陆符,幸未伤。后有病,谢事养病山中。东江事败,他痛哭悲愤日甚,把所作科举文章投于溪中。清顺治三年(1646),病笃而卒。陆符长于文章,善作古文辞,文章气节,不可一世。但终生不得施展雄才,颇为时人所叹惜。其著作有《环堵稿》10卷,《雪飘吟》、《补陀诗》、《紫柏辞》各1卷。
  万泰(1598-1657)字履安,晚号悔庵,居广济街。自幼天资颖异,得父万帮孚教诲,发愤攻读,19岁补郡弟子员。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从学于刘宗周,后偕同陆符加入复社。时曾与魏忠贤结交而被贬在家的阮大钺谋求复出,复社在南京发《留都防乱公揭》以逐阮大钺,士林称快。他与黄宗羲等148名复社成员在上面署名。清顺治二年(1645)参加钱肃乐领导的四明城隍庙抗清起义,钱肃乐推荐,授户部主事。明亡避至榆林,衣道士服,榆林遭战火,遂归鄞。清兵下浙,始以诗记事,以砺气节,黄宗羲称其诗为“诗史”。他救援抗清义士尤力。顺治七年(1650),四明冯京第兵败,黄宗炎(黄宗羲弟)被缚,待死牢中。万泰与黄宗羲、冯道济(冯京第子)、万斯程(万泰第二子)设计营救。行刑队伍傍晚始出,黄待刑死囚跟随。到了法场,忽灯火灭,暗中闯出一人背起黄宗炎就走。等灯火再亮,受刑者为另外死囚。背人者一口气跑出十里外入一室,即万泰白云庄。背者即万斯程。高斗枢、李桐亦被以奇计救出,藏匿于白云庄。李枢]出狱后亡于杭,万泰运其尸归葬。晚年游粤东返棹归,有同年生毛湃,染疫将死,同船欲弃,他独守护调药使毛汧得生,而己得疾卒。长于文学,兼精史善诗。延请黄宗羲讲学甬上,安置于万氏墓庄(白云庄)讲学,后人称其地为甬上证人书院。他继承万氏课子有方传统,教子成材,8个儿子斯年、斯程、斯祯、斯昌(负才早殁)、斯选、斯大、斯备、斯同各有成就,人称“万氏八龙”,以斯同最著。万泰著有《万履安行卷》、《寒松斋集》、《明州唱和集》、《怀剡诗》等。
  陆世科(生卒年不详)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人,两年后中进士。传说世科中进士得益于父陆大章。陆大章一次乘船,拾得贵重钱包,交还失主。失主以一半钱酬谢,陆大章坚辞。其善心感动上苍,快50岁的儿子得中进士。陆世科为官注重气节,讲究“硬”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威倾朝野。朝廷及地方官员为其建生祠歌功颂德。已为御史的陆世科不甘趋炎附势,公开表示对魏忠贤建生祠不满,被削职还乡。天启六年(1626)十一月,魏忠贤垮台。翌年,陆世科被朝廷召还,升迁南大理卿。但陆厌倦官场,不久辞官回甬,买柳汀东南角空地建关帝庙。后人称湖西陆殿,原左侧“憧憧东桥”改称陆殿桥。柳汀街关帝庙前“瀛洲接武”石坊上留有其名。
  陆宇煽(1608—1663)字周明,居月湖西,性慷慨亢直,明亡,四方义士多来就,宇煽无论识与不识均以礼遇,座中食客常数百人。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南京,福王政权覆灭,宇〓恸哭于学宫,与董志宁聚谋起兵。张梦锡、华夏、王家勤、毛聚奎不请而集,世称“六狂生”。是年闰六月十二日,推钱肃乐领头于府城隍庙举义,宇〓毁家输饷,并随军至绍兴奉鲁王,授监纪同知,晋按察副使。时马士英逃至绍兴,藏方国安军中,宇〓历陈其十大罪状,请斩首以谢天下,但终不为鲁王所纳,即弃官归里。清兵渡钱塘,鲁王走海上,钱肃乐等从之。粮饷多赖甬上义士接济,宇〓所输最多。华夏策划“翻城之役”,宇〓为冯京第、王翊各营募兵于榆林,但次第失利,冯京第被害,宇〓野哭七日,葬其首级。张肯堂之孙茂滋被俘,囚鄞城狱中,宇〓持食探监,并嘱其弟宇景营救出狱。王翊被杀,清兵悬其首于鄞城西门。宇〓用巧计取来王翊首级,珍藏家中12年,后与冯京第、董志宁同葬于城北马桥畔。张煌言在海上抗清,宇〓尽力为其交结沟通。康熙元年(1662)因张煌言部降卒告密,宇〓被捕,押送省城,时宇〓已病,用奇计逃出,未抵会馆而卒。遗言诸子:“虽贫,毋得妄求官达。”其所作之诗沉痛悲楚,命之为《霜声集》。
  黄宗羲(1610—1695) 乳名麟,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学者称梨洲先生,余姚人,曾讲学甬上证人书院(今白云庄)。父黄尊素,因与魏忠贤党斗争被逮,死于狱。明崇祯元年(1628)正月,黄宗羲赴京讼冤,帝叹为“忠臣孤子”,人称“姚江黄孝子”。同年秋,遵父遗命至绍兴问学于刘宗周,越两年,乡试未中,遂转向攻读经史诸子百家、律历诸学,学问大进,与弟宗炎、宗会被儒林学子称为“东浙三黄”。崇祯三年(1630)加入复社,阉党余孽阮大铖图谋再起,黄宗羲与148名复社成员一同署名《留都防乱公揭》揭阮大铖罪行。清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五月南京弘光政权建立,阮大铖为兵部侍郎,编造《蝗蝻录》(诬东林党为蝗,复社为蝻),逮《留都防乱公揭》署名者,黄宗羲遂下狱。二年(1645)五月,清军攻下南京,弘光政权崩离,乘机逃归。闰六月清兵破杭州,县人孙嘉绩、熊汝霖起兵余姚抗清,钱肃乐、张苍水等宁波举义,黄宗羲偕诸弟变卖家产,集黄氏600人组成“世忠营”以从,后授兵部职方司主事。七年(1650)至舟山朝鲁王,授左副都御史。前后抗清10年,历尽艰险,自云:“自北兵南下,悬书购余者二,名捕者一,守围城者一,以谋反告讦者二三,绝气沙墠者一昼夜,其他连染逻哨之所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黄宗羲深感兄弟流离患难,实赖甬上友人之力以免,“平生师友,皆在甬上”。其间始怀疑封建君主制度,萌发民主启蒙思想。康熙二年(1663)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书中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阐明其社会理想和政治改革方案,具有启蒙民主思想。此书在清初引起思想界的共鸣,乾隆年间曾遭禁毁,清末才复出。其哲学思想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色彩。“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深受王阳明学说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其史学思想强调“经世致用”,致力于明代兴亡的探索研究,开创学术思想史研究新局面,形成别具特色的浙东史学流派,为“清代史学开山之祖”。其文学创作主要表现于诗歌和传记文学。诗歌以史诗为主,也有反映浙东风情与作者性情之作和讥评时弊、阐明哲理、提倡科学启蒙的说理诗,至今尚存600首。文章有墓志碑铭、行状传记、序跋杂赋等,现存近400篇。其科技思想提倡求实明理,重视科技实学,探求科学真理,主张学习和吸取西方科技成果。其教育思想主张致用普及,揭露、批判八股取士和科举制度对教育的毒害,提出改革科举,振兴教育,“遍设学校”。主张学习实用知识,倡导深思多问,重视实践经验。康熙六年(1667)、七年(1668),受万泰之聘,先后来甬讲学,讲学地点不一,在城西管江岸万氏白云庄“甬上证人书院”讲学时间最长,场所最稳定。讲学主张自由讨论,相互辩
  难,教学相长,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启导后学良多。甬上学子同声相引,从者如云。他为浙东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有弟子66人,最为他推许的有万斯同等18人。康熙十二年(1673)黄宗羲登天一阁,开启学者为天一阁编目先河,撰《天一阁藏书记》。梁启超曾言:天一阁实大有益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先生年逾六十,尚嗜书不止。每寒夜,身拥温被,以双足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暑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每至丙夜。卒后门人私谥文孝。著作70余种、1000余卷(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有《黄宗羲全集》行世),尤以《南雷诗历》、《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等为著。
  胡文学(1616—1674) 字卜言,号道南。祖籍新安(今安徽)歙县,父世卿寄籍于鄞,居青石桥畔青石街。少时家贫,勤力苦学,或竟日无米,煮瓜蔬充饥而读书不辍。清顺治九年(1652)中进士,授真定府推官。时直隶不设臬司,大小狱案悉经其手。凡遇案胡文学必细细辨明,有冤案,悉加平反,释无辜,活人命不可胜数。巨盗高鼎,盘踞恒山绝顶达20年,河北直隶一带人心惶惶。胡文学专意招抚,高鼎出降。胡因举卓异第一,擢福建监察御史。十八年(1661)出为两淮巡盐御史。到任后,革除积弊,使商困得苏,而税课收入倍增。又建安定书院,以育人才。升四品京卿,乞假归里。康熙元年(1662)内升侯补京堂。十年(1671)再次被召,以三品服俸掌河南道监察御史事、诰授中宪大夫,又升太仆寺少卿,因病未上任。翌年归家,居四年后卒。胡文学居家孝友,笃于情谊。李邺嗣辑《甬上耆旧传》,胡文学为其雕刻印行。李邺嗣父子蒙冤入狱,人莫敢过其门,胡文学独自褐衣往省探狱。张煌言蒙难,官府欲据张箧中来往信函一一拘捕,兴大狱以杀诸多遗民,胡文学闻后,设法缓颊解之。尝遭横逆,见者代为不堪。胡却笑谓“韩侯就胯,娄公忍唾,非吾师耶!”人叹其量为不可及。余姚孝子邵古伦母被掠,无赀不能赎,胡文学素不相识,却解囊相助,人多敬之。平时与李邺嗣相交最契。著作有《淮鹾本论》、《盐政通考》、《李贽四书文稿》、《适可轩诗集》。今天一阁存后学胡文学辑选、李邺嗣叙传《甬上耆旧诗选》。
  王来咸(1617—1669) 原名征南,鄞人,祖居城区灵桥门车轿巷,8岁随家迁居宝幢同岙村,与武当派拳术家张松溪再传弟子、武当派拳师单思南邻居。思南教徒,惜其精微。来咸从楼上穴板窥之,得其梗概,遂拜思南为师。数年后,得其传,精南派十三路长拳、十八般武艺及点穴之法。又游武夷山,投原少林寺方丈碧眼禅师门下学技五载,武功更精。为人机警沉着,不露主角,信守武德。早年曾出任临山把总。一度任镖局镖头,威震江南。中年在鄞设帐授徒,兼治跌打损伤,秘方尤效。平生行侠好义,替人除歹复仇,不伤无辜。一人可搏击七八人,能徒手击败持刀营兵。能点死穴、晕穴、哑穴。清兵入浙,从钱肃乐抗清。顺治五年(1648)参与宁波“翻城之役”,任都督佥事副总兵。抗清事败后,隐匿宝幢同岙乡间务农,锄地担粪,终身素食,不事新朝。年五十三贫病而卒。著有《秘授伤科实验良方》,辑有《接骨秘方》。弟子有陆士逵、黄百家等。黄百家撰《王征南先生传》,精简本俗称《内家拳法》,介绍其拳术。
  张煌言(1620—1664) 字玄箸,号苍水,鄞人,居城区西北厢,现故居(苍水街西端194号,今中山广场内)尚存。16岁补诸生,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破南京,煌言在鄞从钱肃乐抗清,奉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授翰林院修撰,赐进士,出领军旅。三年,清兵渡浙,煌言急驰归家,诀别父母妻子,从鲁王次石浦,至翁洲(今舟山)。四年(1647)煌言劝鲁王将领张名振扈鲁王入闽。至崇明,飓作舟覆,煌言被执,得脱。五年,率众结寨于上虞平冈。六年,觐鲁王于健跳。七年,名振奉王居舟山,召煌言入卫,加兵部侍郎。八年,煌言闻父讣,浙江提督田雄书招降,却之。清兵破翁洲,煌言奉王入金门,依郑成功,王赖以安居。九年,煌言监名振军,
  经至崇明,进次金山。十年,复至崇明,败。十一年,又自吴淞入江,逼镇江,登金山,烽火达江宁,后又略瓜洲、仪征,薄燕子矶,屯临门。十二年,郑成功遣将陈六御,与名振取翁洲。名振中毒卒,遗言以所部属煌言。十三年,清兵再破翁洲,煌言移军秦川,王去“监国”号,通表桂王。十四年,桂王授煌言兵部侍郎、翰林院学士。清两江总督郎廷佐招煌言,煌言以书回答说:“所争者天经地义,所图者国恤家仇”,“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二次坚拒。十五年至十六年,煌言与郑成功会师,破瓜洲,取镇江,攻芜湖,得4府3州24县,计城池30座,江南大震。煌言所过,秋毫无犯。后闻郑成功兵败,弃瓜洲、镇江入海,煌言兵遂溃。郎廷佐发舟师断煌言东下道,书招煌言。煌言又一次坚拒。兵败,追骑至,煌言孤军陷重围,变服夜行,先匿于父老家,后带病力行,经安庆、严州、祁门、休宁、淳安、东阳、义乌,历时近半年,行程2000余里,至天台达海,收集旧部。煌言遣使向桂王告知败讯,桂王遥授煌言为兵部尚书。十八年(1661)郑成功取台湾,清廷徙海上居民,绝接济,煌言无所得饷,开屯南田(今象山鹤浦)自给,坚持抗清。康熙元年(1662),煌言复移军沙堤,时桂王败亡,郑成功卒。浙江总督赵廷臣复招煌言,煌言再次谢拒。二年,鲁王殂。三年,煌言遂散遗其军,居悬蚕(今象山高塘花乔岛,一说六横之东的元山岛)。康熙三年(1664)七月,赵廷臣与提督张杰遣人探知踪迹,于悬岙执煌言至杭州,廷臣劝降。煌言正色答曰:“二十年穷海孤臣,岂至今日忽改节耶?”九月七日,煌言赋绝命词二,掷笔赴市,举目望吴山叹曰:“好山色!”遂坐而受刃。(另据《南略》曰:“临刑,挺立俟死。”)是日骤雨,昼晦,路人皆恸哭。与岳飞、于谦同被誉为“西湖三杰”。杭人张文嘉、同郡万斯大、李邺嗣仗义殓尸,葬之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妻董氏、子万祺先煌言死。煌言文集《冰槎集》,诗集《奇零草》、《采薇吟》,被清廷宣布为禁书,严禁传抄阅读。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烈”。中华民国时期,故居所在地一条街命名为“苍水街”以资纪念,故居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在杭州,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文琦(?—1648)杨文琮(生卒年不详)杨文瓒(?—1648)杨文球(?—1649)杨氏祖籍镜水人,后移居城区南湖(即日湖,已湮没)桂芳桥下。祖上五世中,开府者四,任翰林者三,任台谏者两.任监司者四,任守牧以下者无数,时人称“半壁宫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归”。杨文琦,长兄,字瑶仲,号楚石,任监纪推官,赠兵部都给事,喜交当世豪杰,然家贫,娶沈氏。杨文琮,二弟,字天璧,任职方郎中。杨文瓒,四弟,字赞玉,号圆石,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己卯科,后任监察御史,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娶杭州张氏,以其妻嫁妆为兄文琮娶李氏。杨文球,五弟,字天琅,任都督府都事。清军攻杭州,其父杨太公秉鼐亲帅诸子从军。杨文瓒和同里张苍水入闽见唐王,言当联络闽浙以为同仇,不当启争端。归而陈“四难十失”诸奏疏。已而浙东亡,仙霞告急,思文(唐王)授其兄杨文琦监纪推官。时两军列戍夹岸,钲鼓朝夕震中流,交斗每日数合。会江干事不支,谋奉太公入闽,留杨文琮、杨文球居守。后避地泰顺,欲求唐王消息不可得,乃返甬上。时浙地只翁洲未下,宁、绍、台山寨大起,遥相道尾。后被人告密,推官杨文琦、御史杨文瓒、都事杨文球均被列名,独遗职方杨文琮。兄弟闻变,或劝之逃,杨文琦说:“吾以义动,而临难不赴,何用义为?然偕死亦无益,吾独承之。”杨文瓒不肯,独遣杨文球入闽。顺治五年(1648),杨文琦、杨文瓒均被害。沈氏、张氏皆自经。次年,杨文球在福建死节。康熙二年(1663),杨太公卒。是年,杨文琮往来海上被逮,赋《绝命词》,“凭谁瘗我孤山上,魄是梅花鹤是魂。”扼吭而死,李夫人先卒。杨氏自戊子(1648)以来,家经再籍.寸丝粒粟,无复存在。庶弟文珽、文玠,暨诸侄皆毙于道,一门遂尽。乾隆四十一年(1776),文瓒谥“烈愍”,文琦也入忠义词。
  谢三宾(生卒年不详)字象三,号寒翁,鄞人,居月湖边谢家巷。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初知嘉定县,擢陕西道御史。崇祯五年(1632),授山东巡按御史,会山东孔有德、李九成等变起,城邑围陷。上震怒,逮抚、按诸臣。三宾疏言:“成事在人,了此不过数月。”中丞简举三宾,特敕监纪军事,与朱大典率八路三镇进兵,躬冒矢石,解莱州围。又用轰城策,穴大隧达城隍,实以火药攻,城遂崩,登州始平。三宾晋太仆寺少卿。三宾平乱中干没敌营金数百万,富既耦国。时外患内艰,家居。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入浙。闰六月十二日,董志宁联络诸生陆宇〓、张梦锡、华夏、王家勤、毛聚奎(时称“六狂生”),与张苍水等拥钱肃乐为首在宁波府城隍庙举义。谢三宾新投清归,致书定海总兵王之仁。书谓,“六狂生”举事,“而一雅绅(肃乐)和之,将军以所部来,斩此七人,事即定矣。某当以千金为寿”。十五日,之仁率所部至城东演武场会钱肃乐,谢三宾亦至。之仁出其书朗诵。三宾欲夺其书,之仁变色,令斩其首以祭纛。三宾乞哀,请出家财充饷。后三宾又以劝募义饷之名,吞没军需。清兵下浙东,三宾复降清。为求用于新(清)朝,仗多金,欲贿杀“六狂生”不克,竟杀“五君子”(华夏、王家勤、杨文琦、屠献宸、黄德钦),并逮名节之士百余人讯于庭,以为进取之路。清顺治二年(1645),南都加三宾户部侍郎,晋礼部尚书,以东阁大学士参机务。次年又随阮大铖迎清师。顺治五年(1648)其家财为海道孙枝秀勒取殆半,三宾赂大将劾去枝秀以报之,其金渐耗,憔悴而死。
  范光文(?—1672) 字潞公,范钦曾孙。清顺治六年(1649)与弟光遇同登进士,授礼部主事,迁吏部文选司,主陕西乡试。一身兼署四司事,剖决精明,案无留牍,兢慎自持。后以正直得罪上司,罢归。居家后,时与同里文士诗文唱和。祖传天一阁藏书甲于浙东,他复增储阁中所未备诸书,人称其世家风流。又在阁前增构池亭,环植竹木,用山石堆筑“九狮一象”假山,具江南园林特色。黄宗羲至甬上,光文导之登阁。性仁恕,能救人之急,同里董某,母、妻、子女4人流落旗下,行乞途中,他贷资赎归,为里人称誉。著有《闽行随笔》、《寤忆》、《七松游》、《潞公诗选》等。
  李邺嗣(1622—1680) 名文胤,字邺嗣,号杲堂,又号淼亭,以字行,鄞人,居城区砌街。12岁能诗,16岁中秀才,后受学黄宗羲。清顺治五年(1648)因父李参与四明山寨抗清被逮下狱,同遭拘押,驱至定海,关押马厩70天,同里万泰力救得脱。同年七月再下府狱,不久被释。此后体弱多病,然好义之心不减。顺治七年(1650)黄宗炎(黄宗羲弟)因抗清被捕,将受极刑,邺嗣与同乡万泰相商,倾家财救出。康熙三年(1664)张煌言被执,清军搜得缙绅与张往来书信,欲按名索捕问罪,他与胡文学以计令其中止。张煌言就义杭州,他与万斯大等为之营葬。康熙十七年(1678)辞博学鸿词科荐。晚年致力地方文献搜集整理,重辑《甬上耆旧诗》、《砌里文献录》等。卒后黄宗羲作有墓志铭。诗文卓然成家,为黄宗羲所称道。著有《杲堂文钞》、《诗钞》、《诗文内集》、《汉语》、《续汉语》等,今有《杲棠诗文集》行世。
  万斯选(1629—1694) 字公择,万泰第五子。明亡,隐居不试。清初万氏子弟组成“文会”,其他甬上文士董允瑫、董允林、陈芝紫等有“澹园社”。康熙四年(1665),合并成“策论之会”。康熙六年(1667)五月,黄宗羲首次来甬讲学,“策论之会”改名为“证人之会”。同年又改为“讲经会”。康熙七年(1668)黄宗羲再次来甬讲学,“遂以证人名之”。甬上证人书院会讲地点不一,曾在城内广济桥高氏祠、延庆寺、城西万氏别业(后称白云庄)、黄过草堂(张氏宗祠)、陈夔献家等处会讲。而白云庄是黄宗羲在甬上讲学时间最长、最为固定的场所。斯选与兄弟斯大、斯同都是黄宗羲弟子,时称高座者18人,都各有专长,或讲经、或榷史,或为诗古文辞,而万斯选则以“躬行君子”著称,同辈视为模范,黄宗羲亦以诤友对待。万斯选尝说:“学者须验之躬行,方为实学。”曾取朱熹“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之说,常正襟危坐,不闻声息;及事至,则怡然顺应,毫无隔碍。与武林(杭
  州)施相、徐均交为莫逆。其为人正直,循规蹈矩,阖家愉悦相处。万斯选学术上私淑刘宗周,遇到学问上争论、辩驳不遗余力。晚年道德文章,涵养纯粹。及卒,黄宗羲恸哭说:“甬上从游,能续蕺山(刘宗周)之传者,惟斯选一人耳。”著有《事心录》、《豳居唱和诗》、《白云集》。学者称其为“白云先生”,以后万氏别业亦改称为“白云庄”。
  万斯大(1633—1683) 字充宗,万泰第六子。晚年患足疾,自号跛翁,称褐夫先生,清代经学家。自幼从学于黄宗羲。深研经学,尤精《春秋》、《三礼》,积十余年之功,著《学礼质疑》、《礼记偶笺》、《仪礼商》、《周官辨非》。考据论证,务求确实,不立异,不苟同,重裁断。黄宗羲曾称赞“斯大论礼,可使百氏无坚城也”。继辑《春秋》240卷,后焚于火,晚年复辑,绝笔于昭公。他于弥留时还念念不忘地说:“吾在梦寐中,仿佛与友人论季武子立后事。”尚撰有《学春秋随笔》,浙东学派诸大家中,治经首推斯大,四明经学,为之一振。兼长诗,有诗集《丁灾草》、《甲阳草》,修有《濠梁万氏宗谱》。秉性耿直,疾恶如仇,劝善规过,刚毅重义。抗清义士张苍水蒙难杭州,骨弃荒野,他与李邺嗣等设法收殓葬南屏山下。
  王瑞伯(约生于1736—1743年间,卒年不详) 伤科医家、拳术技击家。清代中叶甬上继王征南后又一著名内家拳师。据《内家八卦传真》(沈寿口授、王志远整理)载“王氏以行医为业,系著名的武术家兼伤科专家,多次挫败福建少林武僧,以传奇色彩闻名大江南北”。据宁波大学张如安教授对《大墩徐氏宗谱》和相关资料考证推定为乾隆初年人,活跃于乾隆朝。谱载:“拳勇之术,宋张三峰以内家名天下,及明而流传至于鄞。国初王征南其最著也。征南教授乡里,至乾隆间而公(遇金)与瑞伯得其传。术以静制动,人以其穴,指挥如风,虽数百人无不披靡者。县东有天后宫,久而闽贾夺之为会馆。遇上元节,陈灯作戏,累日夜,鄞人往观之,则使其有力者一人伸两臂立门外,呼曰:‘欲观戏,俯入我臂下。’公与瑞伯往指其右臂,帖然自下,观者大笑,拥而入。闽贾大怒,率其党数百人,汹汹然闭门而斗。公与瑞伯以空拳击之,日晡至昏黑,数百人皆踣地不能起,于是俯首谢过,后无敢拒观者。”徐时栋评曰“同时稍后起有陆士逵(甬上陆氏伤科始祖)。王、陆并以专门名其家,鄞人到今称之……天后宫之斗,少时习闻之……今父老遗事确凿如此”(另说,王瑞伯与王来咸系同一人)。精于伤科,著有《秘授伤科集验良方》、《接骨秘方》,然均未行世。享年55岁。
  万言(1637—1705) 字贞一,号管村。万泰长子斯年之子。少时与叔父万斯大、万斯同同从学于黄宗羲,以古文著称于时,甚得黄宗羲赏识,说万言是“屈指后起者”。万斯同也曾对万言说:“使我有汝笔,班马不难企也。”同里有讲经之集会,万言议有高论,为诸学子推崇。康熙十四年(1675)中举人,贡入京师,教习期满授知县。十八年(1679),明史馆开局,总裁徐元文特荐7人,万言在其中。次年,遂进明史馆,应召纂修,授文林郎,受翰林院七品俸。兼修《盛京通志》、《大清一统志》。在史馆独成《崇祯长编》。其性耿直,不徇私情。原明故臣杨嗣昌孙子携朝中大员信札见万言,希望万言在写“杨嗣昌传”时把祖父写得好一点,被万言拒绝。又有明末运饷官后代求万言,要求把这位运饷官写入“忠烈传”,实际上该运饷官曾弃饷出走,依军法处死,万言严加拒绝。康熙二十七年(1688)外放授五河知县。五河县濒临大河,万言发动民工修筑塘堰。又办学兴教,与诸生讲道论艺。境内吏治清明。各院司以其廉能向上举荐,而知府嫉其刚直,竟借故将其罢官论死。其子万承勋多方筹划,集资五千金以赎,万言始得出狱,忧愤发病而去世。万言有史著《崇祯长编》及《明鉴举要》,诗文著作有《管村文钞》、《管村诗稿》、《管村编年诗》等。
  万斯同(1638—1702) 字季野,号石园,万泰第八子。少慧敏,8岁能背诵扬雄《法言》,终篇
  不差一字。因顽皮不守塾规,被父兄关在书室,遂遍读史书。16岁时送他寓居城外海会寺,锐意攻读二十一史,继读明代十三朝实录,复批览邸报、野史、家乘。后随诸兄同时受学于黄宗羲,学问益进。学主慎独,专意古学,博通诸史,尤精明史。秉承父师教诲,崇尚气节,也以明遗民自居,绝意仕途,清康熙十七年(1678)浙江巡抚荐博学鸿词科,力辞不就。次年,清廷诏修《明史》,昆山大学士徐元文为总裁,推荐斯同入史馆,并以翰林院纂修官授七品俸,力辞。后携家藏图书十万卷进京,以布衣参史事,不署衔,不受俸。万斯同表明心迹,“吾此行无他志,显亲扬名非吾愿也,但愿纂成一代之史,可藉手以报先朝矣。”黄宗羲赠诗《送万季野北上》云:“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于史馆19年,“不居纂修之名,隐操总裁之柄”,以所学之长,撰成《明史列传》300卷、《明史表》13卷、《宰辅会考》8卷、《河渠志》12卷,最终手定《明史稿》500卷,成为后来编修《明史》的基础。居京期间,屡开讲席,启导后学,与人往还皆自署“布衣万斯同”。然自王公以至下士,都称呼他“万先生”。他博闻尔雅,与人谈论或经史制度,或人物得失,宏论崇议,辩锋四出,娓娓如数家珍,人皆叹服。继承黄宗羲“儒者经纬天地”的经世致用思想,把历史研究与经世之务结合起来,批评当时只知埋头考据而脱离现实的考据学者,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经世致用的历史研究之中。晚年双目失明,仍口授答问、讲学,卒于明史馆。尚著有经、史、地理、诗文等集,如《历代史表》、《儒林宗派》、《两浙忠贤录》、《昆仑河源考》、《五礼通考》、《石经考》、《石鼓文考》、《庙制图考》、《石园诗文集》等。其藏书处曰寒松斋,故址尚书街58号。万氏《明史稿》稿本原藏河南人周维屏家,由寓居甬上萧山籍藏书家朱赞卿别宥斋购得,1979年朱氏家族赠天一阁收藏。斯同墓在奉化莼湖邬观山南麓。
  黄百家(1643—1709)乳名祝国,原名百学,字主一,号不失,别号黄竹农家,黄宗羲第三子。幼承庭训,博览群籍,研习天文、历法、数学。康熙十九年(1680)和万斯同赴京入馆与修《明史》,以所学撰《天文志》、《历志》数种。能传父学,其父晚年著述常有口授,辄执笔代书。续撰《宋元学案》未竟而卒。好拳术,师事鄞县内家拳师王来咸,承其传,著《内家拳法》。又问业于梅文鼎(清代数学家),习推步法,有所得,撰《勾股矩测解原》。尚著有《明文授读》、《体独私钞》、《王刘异同》、《夷希集》、《北游纪方》等。
  闻性道(生卒年不详)字天迺,明清际鄞县人。诸生。清顺治八年(1651)清兵破翁洲,明将张肯堂全家死难,遗骸27具,他得悉后募乡民负遗骸出,分三大瓮葬于茶山。康熙十七年(1678)辞博学鸿词荐,曾参与修《宁波府志》。二十二年(1683)江源泽知邦县,聘他编纂县志,越两年康熙《鄞县志》成,或称“闻志”。王拨序云:“发凡起例,别具卓识”,“其载事也核,其临文也慎”。后与兄性善皆以隐终。
  陈时临(1646—1728)字二咸,号责庵,鄞人。少以陈锡嘏为师,在西郊证人书院求学。家贫,服侍父亲陈鹏起寓居北京,以教馆为业。三藩事变,总制周有德知其才能,辟为幕僚,甚有功劳。后随巡抚杨永建从征黔中,议授湖南城步知县,因父忧归庐墓3年。清康熙三十年(1691)起补河南汝阳县。三十四年(1695)河南大水成灾,饥民流亡他乡。陈时临当机立断,先开仓赈济,后申报上司。上司嘉其胆魄,未责其先行后报之举。时河南绝大部分地区均食芦盐,独汝阳所在的汝宁府食淮盐。芦盐商人欲独占汝宁市场。陈时临说:“芦盐按人口以定额强卖给百姓,而不问民众所需之多少。这是害民。我不能为河南尽革其害,岂可以商人之意害境内之民?”力争之,事乃止,巡抚徐潮亟称之。前后各大吏,都认为陈时临是循吏。汝阳在任20余年,与民相安,升为兵部主事。陈时临德行高尚,有一次,置一秦地女为妾,后知该女已有夫,移文召其丈夫至。丈夫无资财赎其妻,陈时临让他把女人带回,并赠其行资。戎澄以县令入京城,需数千金钱,陈时临亦罄积俸以助之。为县令多年,所得俸禄,常资助宗族亲友中之贫者,而自家则四壁萧然。
  陈汝咸(1658—1716) 字莘学,号悔庐,又号心斋,学者称月湖先生。幼承家学,有神童之称,随父到证人社听讲。各家学说无所不究,而专以“慎独”为宗旨。黄宗羲评论他说:“此程门之杨迪,朱门之蔡沈也。”清康熙三十年(1691)中进士,选庶吉士,教馆授漳浦知县。漳浦俗好诉讼,又尚巫信鬼。汝咸到任后,革除恶俗,严惩贪官豪吏,又均粮政,实行保甲之治,漳邑民情为之一振。又修铜山朱子祠堂,为诸生讲贯经史。漳浦任期6年,驱灾除害,惠政可绩。调守南靖。漳民闻改调,竞相挽留,取农具堵塞县署大门,昼夜环守,不让离去。汝咸轿舆出,漳民数万扶老携幼堵而泣曰:“公毋去,活我百姓!”汝咸下舆步入民家,半夜借城守两骑扮作巡逻者间道从北门离漳。漳浦士民追思不已,于北门建造月湖书院,塑汝咸像瞻拜。抵南靖后,大兴水利,修筑境内河渠,山上匪盗闻陈汝咸来境,亦下山自首,一时颂声大振。康熙四十八年(1709)召补刑部主事,后擢广西道监察御史。五十二年(1713)擢通政司右参议,迁左参议,奉使至湖广,抚苗瑶之地。晋鸿胪寺卿,又迁大理寺少卿。翌年,陕西甘肃饥荒,汝咸奉命巡视,见境内饥民载道,野有饿殍,他即不吃酒肉。山路崎岖不平,他不顾病体下马步行,一天翻越九条山岭,沿途抚慰饥民。一到平凉,急发所贮之粟赈济。其体质素弱,劳累致病,仍勤力办理救灾事。五十五年(1716)四月卒于固原海都喇。弥留之际语不及私,唯恨饥民情形不得上达。地方有司检视其囊,仅衣服一套、钱一缗而已。其死后,漳浦、南靖两邑合请祀其于名宦祠。漳浦之民搜集其告约、移文付梓刻印,名《漳浦政略》;其诗文集有《兼山堂遗稿》(即《心斋集》)。
  万经(1659—1741) 字授一,号九沙,鄞人,万斯大之子。黄宗羲在甬讲学时期,经随父及诸叔伯耳濡目染宗羲之学。又从学于应㧑谦、阎若璩,见闻日广,博通经史、性理及金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编修。时侍郎方苞以文字狱被株连下狱,朝廷官员明知其冤而莫敢出保。万经奋然出首送状,极力替方苞辩诬,使方苞得以开释。五十年(1711)出任山西副考官。又参与修《康熙字典》。五十二年(1713)为贵州学政。后奉命修通州城,倾家荡产以应,家无剩遗,仅以卖字维持生计。晚年定居杭州,雍正八年(1730)纂修《宁波府志》,翌年告成,两年后刊刻。续补其父万斯大的《礼记集解》、《春秋明义》两书。又重修万斯同的《历代纪年》,续纂万言的《尚书说》、《明鉴举要》(《明史举要》),以成万氏史学、万氏经学。乾隆五年(1740),杭州家遭大火,先世遗书俱焚,所藏秘本也悉遭毁。翌年卒。万经著作较多,有易、书、诗、礼诸经《集解》、《礼记幼仪》,正、续《明鉴举要》、《分隶偶存》、《小学集解》、《辨志堂四书说约》、《汉隶分韵》、《汉魏碑考》等。
  杨懿(1694—1729) 字元徽,号静庵,陕西蒲城人。出身贵胄之家,16岁中秀才。清雍正元年(1723)中举,次年会试不第,到河南教书,专心研读宋儒著作。他以为“无欲则静虚,动直为墙壁”,故自号“静庵”。五年(1727)正月任鄞县知县,上任后遍访城乡,翻查县志,制定《治鄞要务》7条,用入世达情之理写成《到任五谕》凡2000字。上任不久就开拨专款修缮县学,重振义学。常去县学鼓励士子勤学,告诫他们“读书立行当为辨是非,不可为利害”。境内社会不安,官场作风疲沓,杨懿一面重整保甲,建立乡村保甲联防,把驻甬军队也编入保甲中,使之互相监督;一面普查人口,重整户籍,分都图按户登记人丁,制户牌,给地图、田产标号,田赋按乡都图实田征收,对社会进行全面治理。又整顿衙门,设立点卯制度,增置督捕。六年(1728)大旱,县境灾重,大嵩地区受灾尤甚。杨懿深入民间勘察灾情,奔走赈灾。数次呈文请求蠲免大嵩赋税,专为大嵩救灾
  上书4次,并向上司提出“将宁郡各官养廉银两预请拨给”,“以济民困”(见“丛录”杨懿“救荒六议禀”)。还发动乡民浚河筑堤,兴修水利,与百姓一起深入工地。杨懿在任29个月,浚修5条河道,动工修筑宁波城墙。七年(1729)五月中旬,暴雨如注,闻报长春塘(今余姚江境内段滨江公园一带)损坏,立即赶赴现场,通宵未眠组织抢修,不幸失足溺水,口不能言。五月廿四日,他自知病重难治,索纸手书“五憾”:一曰皇恩未报;二曰祖泽未积;三曰城工未成;四曰河工未终;五曰父母年老而己先殁,不能尽孝。书毕,溘然长逝于县衙内,终年仅35岁。死后家中四壁萧然,无有分文积蓄。县人为他举哀时,大嵩几十名农民蓬头赤脚星夜步行百里赶来,扶榇击盖,痛哭失声,观者为之唏嘘。大嵩乡民自发募捐为他立庙纪念。后人把他治鄞时政务札记和57首诗词辑成《治鄞政略》和《静庵诗略》各1卷。
  全祖望(1705—1755) 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鄞西沙港口(桓溪)人,出生于月湖西畔桂井巷,14岁补博士弟子员,16岁应乡试,清雍正七年(1729)(《宁波市志》作雍正八年<1730>,由督学王兰生推选入京,上书侍郎方苞,对方《丧礼或问》提出丧从简见解,方惊异,倍加赞赏,声誉鹊起。雍正十年(1732)中顺天乡试。乾隆元年(1736)中进土,授翰林院庶吉士,通过李绂借读内阁所藏《永乐大典》,日尽20卷,凡欲见未见的珍藏佚本,尽皆抄录,开清代辑佚学先河。时大学士张廷玉当国,嫉其才,次年散馆时把他列为最下等知县候选。全祖望不就,遂绝意仕途,归家侍亲不复出仕。他虽家境渐贫,至三餐难继,然好学依旧,在月湖竹洲建立“晏尚书庙”和竹洲三先生书院。他有诗写道:“一行作吏少佳趣,十年读书多古欢;也识敌贫如敌寇,其耐爱睡不爱官。”诗风古硬傲人,酷似黄宗羲。在家广收遗闻,著作日富,重登天一阁,撰《天一阁藏书记》,检点金石碑帖,编为《天一阁碑目》。乾隆十三年(1748)到绍兴蕺山书院讲学,从者云集。十六年(1751)到广东端溪书院讲学,次年因病归里。二十年(1755)悲子昭德病夭,卒于家乡。全祖望是清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宋、元、明、清四明学术的总结者和浙东史学集大成者,是清代浙东学派继黄宗羲、万斯同之后在乾隆年间的杰出代表,被学者推崇为史学大师。一生亢直有节气,学术上推崇黄宗羲,并受万斯同影响,研治宋末及南明史事,留心乡邦文献,著有《鲒埼亭文集》、《鲒埼亭文集外编》,收明清碑传,富有史料价值。他以10年工夫续成黄宗羲、黄百家父子未完成的《宋元学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记闻》、续选《甬上耆旧诗》,编撰《句余唱和集》、《句余土音》,还著有《经史问答》、《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抄录宋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一代文宗死后无钱安葬,家人出售“双韭山房”万卷藏书得银两百两购买葬具,才惨淡营葬。后人崇敬他为“人穷志不穷”的楷模。墓在南郊王家桥畔,墓碑刻有“谢山全太史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址(1725—1794) 字青崖,一字丹陛,诸生,鄞人,世居距月湖1000米左右的君子营。出身诗礼旧门,平生博览嗜古,尤喜藏书,遇有善本,不惜重金收购。闻悉亲朋有异本,必辗转借抄,晨夕校雠,废寝忘食。搜罗30余年,聚书数万卷。按“天一阁”书楼式样,建成藏书楼,取韩愈寄卢仝诗句“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救始终”之意,名其为“抱经楼”。时杭州有余姚人卢文弨之“抱经堂”藏书楼,人称为浙江东西两“抱经”。卢址推重“天一阁”,把已藏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按类排列。时“抱经楼”藏书之富,可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相鼎足。卢羡天一阁有《图书集成》,到北京购得《图书集成》底稿以归。为抗衡范氏藏书,一为底稿,一为赐书,竞美一时,引为甬上学界佳话。学者钱大昕与其往来甚密,数至其家观书,研讨学术。乾隆五十年(1785),鄞县知县钱维乔及钱大昕修纂《鄞县志》,卢址尽出所藏供用,自己将未入志乘的地方文
  献辑为《四明文献集》。晚年双目失明,令人诵书于侧,专心听之。工诗能词,著有《和陶诗》、《杂诗》等。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城之际,“抱经楼”藏书被游民盗窃一空,后由常镇通海道、旅沪鄞人杨坊以银2600两收回藏书十之七八,重归卢氏,清末犹存2100种。民国5年(1916),卢氏后裔以2万元售予上海书商,至此“抱经楼”藏书散失殆尽。楼今犹存。
  范廷谋(生卒年不详)清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年间人,字周路,居月湖边范宅。少年时从学陈锡嘏,屡试不第,以捐资选漳州通判。平和令某,因理政不当而致激民变,商议加剿,廷谋亲往抚慰,得以平息。邻郡有疑难狱案,常相邀讯治。时榷海关者多不遵成例,任意勒索,范廷谋立石道左,示商民定额,使官吏不得横征。迁郴州知州,以善决狱,巡抚特疏举保,命督粮输甘肃,事竣,授台湾知府。时台湾一切章程,多用郑成功故制。当地番民多居无定所,地方不宁,廷谋提出8条治理意见,制府高其倬采纳其半,奏准执行。因会以徇庇属吏被劾,引见面奏,事才得白。后擢两淮盐运使,以重听乞休,奉旨修筑镇江城,未毕而卒。范廷谋善于诗书,留世著作有《杜诗直解》、《滇南诗稿》、《稼石堂诗存》、《归舟诗和集》等。范廷谋故居即范宅是其祖父所建,保留至今,为宁波现存最完整的明朝民居、著名旅游景点。
  段光清(1798—1878)字明峻,号镜湖,安徽宿松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二十四年(1844)以一等知县分发浙江,历任建德、慈溪、海盐、江山等地知县。咸丰二年(1852),鄞县官府因催粮事激起民变,乡民与盐盗一齐冲入城中抢劫,焚烧了县衙。后经浙江巡抚派兵万人到宁波缉捕,又因官兵侵犯而引起羊庙之变,使20余名官员被打死,捕兵亦被打死数百人,吓得官兵星夜逃回省城。三月调段光清任鄞县后,立即采取平粮价、清盐界、诛首凶、散余党、安民心等策略,很快就平定了事变。当地人们都称他为“段青天”。咸丰三年(1853)九月,署宁波府事,十月实授宁波知府。十一月署宁绍台道兼府事,均兼摄鄞县。十二月卸县事,实授宁绍台道道台。六年(1856)调任浙江盐运使。八年(1858)冬擢浙江按察使,晋封吏部左侍郎,光禄大夫。同治五年(1866)以原品致仕回籍。光绪四年(1878)病逝,终年80岁,著作有《吟梅草堂笔记》及《镜湖自撰年谱》。
  杨坊(?—1865)字启堂,一字憩棠,鄞人,居云石街郁家巷。早年为城区一绸布店店员(一说为泰利商号店主),到上海供职英商怡和洋行,后升买办,为宁波籍买办第一人。靠贩卖鸦片和从事投机致富。曾参与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升道员。清咸丰十年(1860)奉命引英法军进上海,自率红勇,阻击进军上海的太平军。又奉命和美籍人华尔组成洋枪队,名“常胜军”,镇压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升镇通海道。杨坊由买办转为官僚,成为上海开埠后显赫一时的官僚买办商人。曾从事过社会福利事业,独资设难民局,捐钱修筑上海海塘,出银购买卢氏“抱经楼”散佚藏书送归卢氏。至今云石街杨坊故居依然保存完整。
  徐保(生卒年不详)鄞县南乡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世,有绝技,逾墙越屋,矫捷如飞。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英军入侵定海,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总兵殉国。十月初,徐保等渡海寻获葛、郑遗骸,趁夜负归,浮舟渡海至甬,送清军大营,因得奉旨录用。徐保与张小火、钱大才等命其团体为“黑水党”,任首领。十月,英军陷宁波,原鄞县知县舒恭绶荐徐保于扬威将军奕经,奕经令徐保偷洋兵之头,按黑鬼(印度兵)一头赏银百两,白鬼(英兵)倍之,生擒再倍。徐保选其党徒60人分头出击,或乘两洋人前后徒行时先杀其后者,待前者闻异声回首探视时,再杀之。或西服革履,曳杖而行,候洋人迎面而来,接近与语,即抽刀刺杀之。或用布帛自后扣洋人颈,使不能发声,负至僻静之处.装入袋中,然后缱之出城,以活俘献。或以长藤为环,候于城外墙下,待洋人巡城者过,作怪声以惊之,乘洋兵探头下窥,掷藤环套其头而拉坠之,塞其口而纳之于袋。或于江中置八桨小舴艇,伺洋人出,突加狙击。仅两月余,“偷”得侵略军活人及首级数百。将军奕经向朝廷上报,说官兵“迭次火攻,烧船获级,不可胜计……夷人惶惧,遂弃城逃遁”。官吏分别升迁获奖。徐保得五品冠带,其余“黑水党”成员也因之暴富。(事记徐时栋《烟屿楼·偷头记》)
  陈中孚(生卒年不详) 字心畲,湖北武昌(今湖北鄂城)人,清嘉庆六年(1801)进士,二十三年(1818)由翰林出任宁绍台道。在任期间,兴举善政,尤留心水利。城中水道日久淤塞,照宋时旧志开复,自西、南两门入城,至东门出城落江,皆雇工开阔浚深,不以扰民,得民间踊跃从事,捐钱让地。自己月夜乘小舟巡视,见过路小桥,累多亵衣秽物,难通客舟,欲尽毁河滩小屋,开复旧界,终因虑扰民不便而止。曾资助月湖书院生童课业,捐俸以济贫困寡妇生活。有钞关旧例银8000两,皆用于公共事业,不入私橐。任4年,调任台湾道,后提升为四川按察使,又调任广东按察司(使)。
  徐时栋(1814—1873) 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学者称柳泉先生,故居月湖西岸烟屿洲(今偃月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两次考进士不第,不复应试,后以输饷授内阁中书。生平酷爱读书购书,留意搜罗,建烟屿楼于月湖西,藏书6万卷,后20年,购入近10万卷。同治二年(1863)楼毁于火。一生校勘文献甚多,其论注取先秦之说,无汉宋门户之见。尤致力乡邦文献搜集,访得宋元时期宁波地方志善本6种,专心校勘刊印宋元“四明六志”83卷,并考异订讹,著《四明六志校勘记》,使六志得以流传后世。又辑《四明旧志诗文钞》,著《烟屿楼文集》40卷,《烟屿楼诗集》18卷,其他撰著30余种。曾主四明文坛30余年,后起俊秀多出其门。四方名士来鄞,以所学相质问,各得其意而去。同治七年(1868)受聘主持鄞县志局,发凡起例,总持大纲。为利用自己藏书,次年移居于西门外新宅水北阁,并借阅城内卢址抱经楼、杭州丁丙“八千卷楼”藏书千余种,仿照国史馆列传之例,注明入志资料出处,排比成文。越五年,病重,执董沛手以志局事郑重相托,不语私事。同治十二年(1873)逝世。翌年志成,光绪三年(1877)刊行,称光绪《鄞县志》。徐时栋性急公好义,设义庄,兴义学,资助修东津浮桥、建三桥碶闸等。水北阁在花池巷,今移迁天一阁内,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烟屿楼为宁波市文物保护点。
  章鋆(1820—1875) 字酡芝,号采南,祖籍山阴(绍兴),后迁至鄞县高桥。幼有异质,弱冠补诸生,以优贡留试顺天。清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廷试第一,为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历官至国子监祭酒。曾赴四川、广西主持乡试,任会试及顺天同考官,继任福建、广东视学。居官廉洁自持,好读儒书。在福建时,曾搜集闽中先儒事迹,编成《闽儒学则》,供士子阅读。在广东时,其乡有俗,人猜入选者姓名以赌胜负,胜者赢钱至巨,历任视学多受贿舞弊。章上任后,严行禁绝。又办义学10余所,扩大教化。章鋆中状元之后,在境内西河沿(今西河街)建宅,因为任上两袖清风,靠每年俸禄结余逐年添置砖木,竟经过10年,宅所才竣工。此宅后人称“状元厅”,1994年宁波旧城改造,迁至天一阁书画馆。章鋆著作有《两汉书杞记》、《望云山馆诗文集》、《治平宝鉴》等。
  黄呈忠(1826—?) 广西人。太平军李世贤部将。清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黄呈忠与范汝增率领10万太平军进浙东。十一月攻占余姚、慈溪,十二月击破镇海,三面包围宁波城。英、美、法驻甬领事假意“中立”,黄呈忠声明不许外国人助清军。同月九日,夺取宁波城,改宁波府为郡,与范汝增建立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翌年,以功封戴王。严词拒绝外国驻甬领事提出拆除炮台、在江北岸划租界和要太平军退出宁波的无理要求。五月十日,黄率部奋勇抵抗英法侵略军和清兵
  炮击。宁波失陷后退守余姚、慈溪。后随李世贤转战浙江、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董沛(1828—1895) 字孟如,号觉轩,鄞城区人。嗜学好藏书,清同治五年(1866)编纂成《明州系年录》,以编年体记周代至清同治二年(1863)明州一郡建置、兵戎、赈恤、祥异、贡市等大事。六年(1867)中举人,主讲宁波崇实、辨志书院,以诗、古文负名,又精史学,与同邑名儒徐时栋相交甚笃。七年(1868)鄞县修志,徐时栋主其事,后徐病危,临终执其手郑重相托,完成志书。至十三年(1874),董沛终成其书。以钱大昕乾隆志为本,补疏辨误,考证精详,称光绪《鄞县志》。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历署江西建昌、上饶等县知县,所至善于析狱,兴修水利,尤留心地方文献,表彰前哲,为政以“御下贵严、治狱贵审,催科不求胜于前人,事上不苟同于流俗”自励。继任江西通志馆协辑官,协修《江西通志》。十一年(1885)以疾辞官归里,筑六一山房,聚书5万卷,专意著述。尚著有《两浙令长考》、《唐书方镇志考证》、《竹书纪年拾遗》、《甬上宋元诗略》、《甬上明诗略》、《甬上诗话》、《六一山房诗集》等。
  薛福成(1838—1894) 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少年时赞赏龚自珍、魏源“经世致用”之说。清同治四年(1865)为两江总督曾国藩幕僚,后又先后成为山东巡抚丁宝桢、北洋大臣李鸿章幕僚。光绪十年(1884)三月实授宁绍台道。到任视事,正值中法战争爆发,浙东海防吃紧。浙江巡抚刘秉璋委薛以宁防营务重任,檄令“综理营务,尽护诸军”。薛福成统筹全局,制作战方案,成为指挥浙东反侵略战争的关键人物。他调停“楚勇”、“淮勇”部队矛盾,组织好粮食等物资供应,保证宁波居民日常生活;通过外交渠道,让英、美等国保持中立;下令法国商人、教士迁往江北岸居住,杜绝法军内应,使“海口鏖战而内地晏然”;架设宁波镇海电缆,及时掌握前方战况;动员地方富商捐款,保卫家园。他到镇海、定海实地调查,确定镇海为浙东战略重点。会同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督率前线将士积极抗敌,取得反侵略战争重大胜利。又与宁波知府宗源翰一起,在商民中劝募海防捐输,购置7门德国重炮,加强防御,为浙东海防建设作出贡献。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薛出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钦差大臣,作为外交家活跃于国际舞台。薛在甬任道台期间,在衙署西侧建小花园,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命名为“后乐园”,在明布政使左参政刘供所筑假山独秀山基础上加以扩建。又在独秀山旁筑书屋“揽秀堂”,刻《后乐园记》于壁上。他重视教学,以揽秀堂为培养人才学府,选擢宁绍台三府儒生于此课读,并收藏古籍,供儒生学习。其继任者吴引孙于后乐园西侧设“崇实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改为宁波府教育会,辛亥革命(1911)后改名六邑公会。为纪念薛福成,建西式楼屋三楹,士人称其为“薛楼”。薛福成还重修城河。时城河污染,“郡城大疫”。薛召集郡城绅士商贾协商浚河事宜,带头捐献私财,督劝文武官绅商贾量力资助。此举鼓舞了郡城官员尽责尽力之心,负责重修城河职役鄞县丞汪龙珠、试用主簿王藩等,凡办公车马费、薪水之资都辞退不受,大大节约了修河费用。光绪十四年(1888)工程告竣,共修河道5227丈,自此城河流速增加,雨后水清如镜,疹气潜消,民皆悦服。为此,薛亲笔写下《重浚宁波城河记》。命钱学嘉等3人重编《天一阁见存书目》4卷。后在家乡无锡仿照天一阁格局建造藏书楼。主要著作有《庸庵文编》、《浙东课士录》。
  范汝增(1840—1867) 广西平南人。11岁参加太平军,后为李世贤部将。清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率太平军进军浙东,与黄呈忠部连克奉化、余姚、宁波。占领宁波期间,改宁波府为郡,建立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翌年以功封为首王。曾与黄呈忠一道驳回外国驻甬领事提出拆除甬城炮台,划江北岸租界的无理要求,粉碎英法侵略者要太平军退出宁波的图谋。在宁波城保卫
  战中,英勇反击英法侵略军和清兵。宁波失陷后,退守余姚、慈溪,击伤英法军统领华尔(次日死)。太平天国失败后,参加赖文光领导的捻军。同治六年(1867)冬,在山东寿光弥河战斗中阵亡,时年27岁。
  吟唎(AugustusFerderiekLindley,1840—1873)英国人。清咸丰九年(1859)来中国,翌年辞去海军下级军官职,在一艘中国商人的小轮船上当大副。咸丰十年(1860)偕夫人投效太平军。后参加教练军队工作,并率领炮队随太平军西征。同治二年(1863)十二月赴上海、宁波等地采购轮船和军火。次年初,因其助手怀特(CeorgeWhite)在上海被英领事逮捕.遂秘密回国。五年(1866)在伦敦著《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以亲身经历和丰富材料,详细记载有关太平军在宁波的史实,热情歌颂太平军在宁波的所作所为,抨击、谴责英国侵略者在宁波勾结清军镇压太平军的罪行。
  张尊三(1845—1918)一名贵溶,字安澜,野县古林镇张家潭人,后居镇明岭(今镇明路、县学街附近)。清咸丰十年(1860)弃学从商,在茶叶商行当学徒。同治九年(1870)应聘赴日本函馆,在华侨开设的万顺海产号任司账。几年后回国到上海、宁波进行考察,不久重返函馆,受聘于华商公泰号。光绪五年(1879)在函馆独资开设德新海产号(后改为裕源成号),后又在上海开设元记号东洋庄。他将收购统货海带挑拣分等,改进包装,又指导日本渔民把原来废弃的鲨鳍加工成鱼翅出口,后又广设商号,获利颇丰,成为“鱼翅大王气光绪十一年(1885)起,被侨胞推为函馆华商董事(即理事长),任职达35年之久。为增强旅日侨胞团结,在光绪三年(1877)成立的同德堂基础上,创办三江公所(浙江、江苏、江西三省侨胞组织),以后又发展成为中华会馆,任公所董事和会馆董事长。宣统元年(1909)函馆大火,公所遭焚,为重建中华会馆新馆,带头捐献巨额资金,还修建和完善中华山庄。至民国3年(1914),张氏家族所营商号经营出口的海产品占日本北海道向上海出口海产品总数的60%,为此,中日两国政府曾多次嘉奖。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国驻函馆代表领事。5年(1916)5月25日,被日本大正天皇授予日本国最高荣誉蓝绶褒章及证书(褒章于“文化大革命”中被熔毁。1988年11月,日本政府复制后,派员送到上海,交给其曾孙张宪庭,现由国家文物管理部门保管)。同年返回家乡定居。7年(1918)在湖西三板桥中营校场侧(天一阁附近)新居逝世,终年74岁。
  虞锡堂(1849—1922)居鄞城区新街。父母早逝,家庭贫困,在附近私塾旁听求知,在南词先生处听书。虞锡堂唱四明南词主要书目《双珠凤》,饰演人物惟妙惟肖,唱腔圆润,韵味醇厚,旋律优美,抒情性强,誉为“活珠凤”,仅其中《送花楼会》一部书能唱半个月。他乐于对求教者循循善诱,身传言教,把演唱技艺传授于人。虞锡堂成为清末民初鄞县南词界表演艺术精湛的“五公座”之一。
  吴引孙(1851—1921)字福茨,一字茨甫,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迁入扬州,居郡城而属籍仪征。同治六年(1867),补诸生。同治十三年(1874),朝考一等三名,奉旨以七品小京官用签分刑部。光绪五年(1879)中举。九年(1883)九月,补湖广司主事,升贵州司员外郎。十四年(1888)九月初九日,奉旨补授宁绍台道,随即到宁波履任。十六年(1890),奏派兼办宁镇海防营务处,总理镇海南北岸炮台事务。吴引孙到任后,创立崇实书院。“崇实”二字可见其办学宗旨。后乐园建造薛楼,这是宁波公共图书馆的前身,吴引孙也有部分藏书充实其中。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吴引孙规划海防,建筑要塞,加固炮台,购买军械,训练新兵。他参与破获日本间谍藤岛武彦和高见武夫,为东南沿海除去心腹之患。因为吴引孙十多年的政绩显著,升任广东按察使。到任后编写通俗歌谣,教化民众。他又在广东创立武备学堂,深得李鸿章的赏识。后来,他又迁任甘肃新疆布政使,大刀阔斧,惩治腐败,以布政使的身份弹劾前任巡抚,引起朝野震惊。辛亥革命后,吴引孙弃官而归,寓居上海,成为大清遗民。吴引孙在扬州仿宁波道台衙署格局建造府第,当地称吴道台府,又在府中仿照天一阁格局建造测海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扬州一大旅游景点。著有《详细履历底稿》与《自述年谱》,现藏上海图书馆。
  陈金恩(1851—1929) 鄞城区人,四明南词“五公座”之一。陈金恩对原先书目进行搜集,在情节、关子、角色等方面加以润色,经他整理的书目有《珠珠塔》、《玉蜻蜓》、《双珠凤》、《果报录》、《十美图》等。重视曲调整理和修改,在原有南词“平湖”、“赋调”、“词调”、“三五七”等几个基本曲调基础上,增加了“紧平湖”、“紧赋调”等。
  滕云清(1853—1932) 原籍奉化,迁居城区新街。四明南词“五公座”之一。16岁学唱四明南词,拿手好书为《十美图》,能把书中角色严嵩、严世蕃、鄢茂卿、赵文华等说唱得活灵活现,有“活严嵩”之称。唱腔独具一格,别有风味,每句结尾有甩头,人称“滕调”,在南词界颇有影响。
  张美翊(1856—1924) 字让三,一字简硕,晚号蹇叟,居月湖边。曾受聘为宁绍台道道台薛福成幕僚,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间随薛出使英、法、意、比四国,考察民情风俗,著文向国内介绍。回国后,历任铁路督办盛宣怀、浙江巡抚张曾扬、曾韫、江西巡抚冯汝骙幕僚,南洋大臣顾问,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总理,宪政编查馆咨议、度支部咨议等职。辛亥革命后,任宁波教育会会长,与副会长陈训正等创办宁属各类学校百余所,参与刻印《四明丛书》、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等。晚年被推选为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著有《绿绮阁诗文集》。
  秦君安(?—1935) 鄞人,居城区马衙弄。清同治年间(1862—1874)到上海经营颜料业,开设恒丰昌洋杂货号,后成专营颜料大商号。民国7年(1918),他把一部分颜料资金转移到钱庄业,与严康懋合资,在上海开办“恒隆钱庄”,严康懋投入2.5万两白银。11年(1922)又合资开办“永聚钱庄”,严康懋再次投入2.5万两白银,秦、严两家默契合作,成为上海钱庄业中宁波帮的重要力量。秦君安前后与严康懋、柳笙源、徐庆云合资,在上海共办有八家钱庄,“恒”字号钱庄名扬上海同业。在家乡宁波开办晋恒、鼎恒、复恒等钱庄。盛时资产达1000万元。秦际瀚,秦君安之子,经营德国染料致富,在家乡月湖边马衙漕建造秦氏支祠,清代状元张骞为之撰写《秦氏支祠记》。秦际瀚将资产传子秦伟楚。秦康祥,秦伟楚之子,在家乡师从冯君木,爱好诗文、书画、金石,其治印师法古玺汉印,自成风格。还收藏大量竹刻器具、古代名琴、铜印、铜镜、汉璧等。秦秉年,秦康祥之子,1996年移居宁波,家中所藏文物由天一阁代为保管,后又捐赠给国家,2001年将家藏竹刻捐给家乡。(参见第三十九编“海曙‘宁波帮’”)
  盛炳纬(1856—1931) 字省传,又字养园,鄞镇海人。9岁能属文,10岁试于郡。郡守边公仲思大奇之,以父官吏部,从至京肄业国子监,试辄前列,司业钱公桂森,称为韩欧复生。已而归,补县学生,清光绪五年(1879)中举,六年(1880)中进士。十一年提督四川学政,十七年改江西学政,后兼江西乡试监临官。二十三年(1897)与宁波知府程稻村创办储才学堂,后更名宁波中学堂。又筹集6万余金,改建新校舍于宁波城南(宁波中学前身),拓地至40亩。主其事10余年。二十四年(1898)筹办粮米接济浙东饥荒,后又创办巡防,帮助路局在宁波境内筑铁路购地。
  谛闲(18571932) 法名古虚,号卓三,俗姓朱,黄岩人。天台宗名僧。20余岁出家。清光绪七年(1881)在天台国清寺受具足戒,后为天台宗第四十三世法嗣。宣统元年(1909)任金陵祇洹精舍舍监。三年(1911)创办僧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任宁波观宗讲寺住持。曾赴北京
  讲经。8年(1919)创观宗学舍。17年(1928)扩大为弘法研究社。翌年,赴哈尔滨极乐寺传戒。21年(1932)圆寂于观宗讲寺。有其弟子倓虚等所辑《谛闲大师遗集》传世。
  戴善宝(1865—1933) 鄞城区人,四明南词“五公座”之一。说表弹唱有独到之处,说表有张有弛,快慢得当,十分细腻,表演形神兼备。拿手书目《果报录》书路清晰,神韵兼备。讲究运气用腔,吐字发言,铿锵有力,唱腔婉转悠扬,为南词中一绝。其三弦急似奋蹄,缓如流水,贴近乐曲主旋律,被誉为“铁三弦”。
  范文虎(1870—1936) 原名赓治,字文甫。晚年购得一方虎头汉印,遂改名文虎,鄞城区人。20岁为县学附贡生。因直言不讳,为时人所不容,被取消附贡生资格。遭此挫折后,遂绝意仕途,抱定“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的宗旨,专心攻研医学。初时从父范邦周学习疡伤外科,后游学扬州,遇一高僧,得其所传疡伤外科秘方及针灸医术,并学到观色察舌诊病之法。潜心揣摩《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及各家之言。治病多用峻剂,处方常出人意料,一方用药多则五六味,少则一二味,屡获奇效。因而医名日著。民国8年(1919)发起成立宁波中医研究会,任会长。16年(1927)夏宁波霍乱流行,范文虎在大沙泥街开设中医时疫医院,并到船埠分发防疫药方,救人甚众。其医风严谨,从其学者,先在医寓接受古文、经史教育,继之熟读《内经》、《难经》、《伤寒论》、《药性赋》、《本草三家注》、《汤头歌诀》等医药经典,最后再授以医道。他说:“学医食古而不泥古,医之用古方,如将之统重兵,贵精而不在多,用之得当,其效立见。”范性情怪僻,言行超常,人称“范大糊”,自称“鄮西古狂生”。对重要的病症,极为重视,而对于小痛小病者则以嘲弄或猥语相讥。他常对友人说:“这种无甚毛病的人,不过是几个臭钱在作怪,所以我用秽语治其臭钱。”对贫病者,则免收诊费,方笺上加盖私章,嘱至某药店取药。其自奉节俭,为医40余年,家无余资,尝自撰春联:“但愿人皆寿,何妨我独贫。”重视培养中医人才,曾开办中医专业学校,先后50余人受其业,多有所成。范文虎性好读书,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多所涉猎。工诗文,擅书法。其医理、诗文、书法被甬上士林誉为“三绝”。对医籍批注甚勤,遗有《千金要方》、《伤寒来苏集》、《外台秘要》眉批本20余种。有《外科合药本》一卷及临诊医案70余册。去世后整理出版的有《外科纪录》、《范文虎医案》、《范文虎学习经验专辑》、《范氏医案征求稿》等。另有诗稿一册,收诗作约100首。
  曹显民(1871—1941) 鄞人,以演唱宣卷(原意是“宣讲宝卷”。宝卷原指唐代高僧手中的经卷,后来逐渐渗透进男欢女爱成分,演变成一种文艺形式)为主。对原本清唱的宣卷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书中人物采取分口饰角色,把南词音乐移植到宣卷之中,以三弦、琵琶、扬琴、箫、二胡等各种乐器伴奏,使宣卷演唱跌宕起伏,增加了空间感和主体感。他培养了侄子贺显民(艺名筱显民)为继承人。贺显民后来成为宣卷、四明南词和甬剧艺术舞台上的名师。
  何贵章(1872—1939) 鄞人,四明南词“五公座”之一。何贵章15岁学唱四明南词,演唱书目有《雨雪亭》、《玉蜻蜓》、《果报录》、《双珠凤》等。他对南词有所发展,内容、情节、唱腔、音乐与众不同,“小嗓子”清晰、软糯、洪亮、高昂、分口清楚,一度名声大振。解放前在上海电台演唱,上海听众称其为“宁波梅兰芳”。在琵琶演奏、托腔技法上,他把八分音符一变为十六分音符,把琵琶音域、演奏技巧提高了一个档次。
  卢洪昶(生卒年不详) 字鸿沧,鄞人,居月湖边。原姓戎,家贫,9岁为同里卢氏养子,遂改姓。14岁至杭州进纺织厂,后转上海,谋得轮船上小职,以勤慎好学,升任轮船副理。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时,所在船被征运输军备,往来于渤海辽东之间,数次以奇计脱险,因而声
  望骤显。后应盛宣怀邀请,参与汉口铁工厂等经营管理,继提举船政,与达官显贵相识。生平尚义好公。宁(波)绍(兴)旧有堕民之籍,备受歧视,其子弟虽有才智也不得上进。卢洪昶对此立言:“如此不平,吾必拯之出,以全人道。”遂矢志此事,奔走官宦之门,偕同省内名绅联名呈报农商部,农商部以专本具奏,请特旨开放堕民。三十年(1904)颁旨准奏,宁绍两地堕民遂得脱籍。在陈训正协力下创办3所学校,在宁波有两所,一所在境内,叫育德初等农工学校,招收脱籍子弟,自兼教职。其致力堕民脱籍之举,为舆论所称道,时人比为美国林肯解放黑奴。辛亥革命时,有谣言中伤卢洪昶,说其庇佑清政府,不利于革命。其时宁波光复,而光复宁波之事为卢成章所发动,成章乃洪昶之子,因而谣言遂息。卢洪昶晚年潜心养性,谢绝纷华,筑室月湖边,自署极乐阁。年82岁,无疾而终。
  陈训正(1872-1943)字山己怀,别号玄婴,亦作天婴,晚年号晚山人,慈溪二六市(今属余姚市)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考取秀才。二十七年(1901)东渡日本,考察农业。翌年回国,在上海与旧友陈晋堂等集资设立“通社”,从事西方科学名著的翻译出版工作。三十年(1904)与卢洪昶倡议开放堕民,颁旨准奏,宁绍两地堕民遂得脱籍。卢洪昶等出资在境内办育德初等农工学堂,陈训正任校长。次年宁波府教育会成立,张美翊、陈训正任正副会长,建议并获准在城区月湖书院旧址,创办“宁波府师范学堂”(1913年改为浙江省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省立四中),为宁波地区培养新式教师。此后,主要由陈训正倡议筹办的著名学校有宁属县立女子学校、私立宁波效实中学,公立宁波中等工业学校及其附中正始初级中学(因陈训正作始而定名),时人誉为“宁波除教会所办学校外,公私立中学殆莫不与先生有关系”。(赵志勤《陈蛇怀先生生平事略》)宣统二年(1910)至上海,参与创办《天铎报》,任社长,加入同盟会。次年七月,与受命回甬的赵家艺一起,组成同盟会宁波支部,任副会长。同月,与范贤方等9人发起成立上海国民尚武会宁波分会,策应武昌起义,准备在宁波举行武装起义。十月十日,与范贤方、魏炯、林端甫等密谋筹建民团。二十二日宁波民团成立。十一月一日,宁波保安会成立,当选副会长(会长由宁波知府江畲经兼)。保安会举行首次会议,讨论宁波独立,产生分歧。卢成章(卢洪昶子)捉训正肘,示意退席。会后召西城育德学堂子弟数百人循城墉直趋东渡门,大呼“党军来!”市民仓促莫辨,臂扎白布归诚。保安会出告示安民,宣告宁波光复,但大权仍在清新军头领与知府手中。陈训正功成身退,坚辞原定财政部长一职,不久去上海。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先后担任过浙江省府常务委员、省民政厅代理厅长、西湖博物馆馆长、杭州市市长等职,但都短暂。民国21年(1932)回杭州息影湖上,以读书著述自娱,著有《无邪读存》、《悲回风》、《泽畔吟》和《晚山人集》等,晚岁重加删整,结成《天婴诗辑》。学术上最为显著、最有影响的成就.是关于方志学的理论和实践。12年(1923)任《定海县志》总编,认为编写方志,应鉴古知今,以古为今用为宗旨,“道古虽尚,合今尤丞”,“方志之作,意在彰往未来,已往亡利病,即未来之兴革也”。对方志体例,“要以实为用,取征后来”,敢于叛古创新。《定海县志》问世后,深得学术界首肯。22年(1933)应蒋介石之邀,修纂《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应邀主编《鄞县通志》。提出编写方志应与时俱进,“方志之作,与时俱进,无义例可守,且各县地方性,未必尽同,人民特殊风趋,今昔迁娉,往往而异,故志之体裁节目,当随时地为增损,不能划一”。《鄞县通志》分舆地、政教、博物、文献、食货、工程6志,共51编,分书36册(《鄞县通志》历尽坎坷,至抗日战争爆发,只完成博物、食货、舆地3志,到1951年才全部印竣)。32年(1943)10月19日,病逝于浙江云和县,时任省临时参议会议长。于右任赞他“早为人类争平等,晚以儒宗老战场”。赵家蕃(1872—1925) 字匊椒,鄞人,居城区穆家巷,赵家蕃在兄弟8人(赵家薰、赵家法、赵家芬、赵家茂、赵家荃、赵家蕃、赵家荪、赵家艺)中排行第六,故革命党同志以“赵六先生”称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家艺一同东渡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倾力革命,后加入孙中山、黄兴发起的同盟会。返国后,旅居上海,投身国内革命。宣统元年(1909)与于右任等集资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称“竖三民”),后遭查封或经济困难而停刊。民国9年(1920)任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监察,14年(1925)初病逝。
  冯君木(1873—1931) 名冯开,原名鸿墀,字阶青,一字君木,号回风,慈溪人。冯氏家族为慈溪世家望族,其始祖冯冕,为汉献帝建安年间朝散大夫。冯君木幼年丧父,由母教习诗文,光绪十八年(1892)中秀才,二十三年(1897)拔贡生。翌年任丽水县学训导,又升教谕,后返故里,以教书为业,与应悔复、陈训正、洪佛矢并称“慈溪四才子”。在故居慈城授业时,陈布雷是其得意门生。民国初年,冯君木和陈训正等人在后乐园(今中山公园内)创办国学社。冯君木一辈子教书育人,培养青年,不遗余力,书法大师沙孟海幼时曾“受先生知遇,奖掖逾恒。1922年秋,招我住入他家西偏小轩,亲自督课”。后赠诗相送曰“吾生老好事,爱才若瑰宝。岂谓广培植,亦用娱怀抱”。五四运动爆发,冯君木执教于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和效实中学,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复日露天演说十数处,不无激烈举动,峻明、贞柯等亦极热心,君木更加发狂”(陈训正语)。在一次学生游行示威中,冯率学生带头冲到道尹公署门口,亲手将爱国说帖递交给道尹。他亲自推动组织“学生自觉会”、“学生自助会”,联合11个中学成立“宁波学生联合会”,联系商界组成“宁波商学联合会”。14年(1925)去上海就任上海修能学社社长,与并世名宿桂林况蕙风、安吉吴昌硕、吴兴朱古微、长沙程子大过从甚密。况蕙风是冯君木儿女亲家,吴昌硕去世前3天还为冯君木画绝笔兰花一帧。两人临终遗言,要求冯君木为其撰写墓志铭。冯君木主持的上海修能学社成为当时宿学名士会文谈艺场所,李审言、刘未林、夏剑丞、任董叔、沙孟海、陈布雷、王个媿等曾经常游处。18年(1929)夏秋之交,浙江举办西湖博览会,冯君木适作客杭州,亲眼目睹,痛心疾首,写七律两首,诗曰“遮眼湖山黯不开,慢亭高台只增哀”,“武林旧事吾能说,南渡而还第几回”,把国民党官老爷比之南宋君臣,“百计销金”,不顾人民死活,表现出愤慨和忧患意识。20年(1931)病逝于上海,遗著有《回风堂诗文集》11卷,《回风词》1卷。冯都良,冯君木之子,民国9年(1920)毕业于效实中学,曾任上海《商报》总编辑、东吴大学教授,《申报》编辑,解放后任上海新闻图书馆副馆长。
  赵家荪(1874—1950) 赵家艺兄。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宁波光复,成立宁波军政分府,财政困难,赵家荪时任宁波中华银行行长,出面促进军用券流通,建议由银行拨款1万元作保证金,解决经济周转。民国6年(1917),赵氏兄弟支持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赵家荪直接参加宁波革命活动,遭到通缉。曾任鄞县通志馆副馆长。1950年逝世。
  赵叔孺(1874—1945) 名时棡,字献忱,晚号二弩老人,斋馆名二弩精舍,鄞人,世居水凫桥(位于今孝闻街),晚清至民国著名“海派”金石书画家。生于官宦家庭,少时爱好书画,尤善画马,人称神童,深为长辈林颖叔赏识,以女儿相许。18岁娶林家女,遂有“画一马得一娇妻”佳话。林酷爱金石书画,翁婿志同道合。赵遍观林家藏品,潜心研究唐宋元明古迹,苦学金石书画,得益良多,不出3年,成绩斐然。年轻时曾任同知、通判等职,但性情淡泊,无意仕途,38岁就销声官场。叔孺画马,承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技法,又借鉴清初宫廷画师郎世宁西洋画法,逐渐自成风格,时在上海有赵叔孺画马、吴湖帆山水、冯超然人物、吴待秋花卉“四家绝技”之称誉。其名画作品有《三骏图》、《高柳饮马图》、《关山行旅图》、《桐荫高士图》等。篆刻兼浙皖两派之长,得前辈赵
  之谦精髓,典丽恬静,自成一家。一生刻印千钮,汉白文“仆累庐”、“照读楼”、“听涛轩”,朱文“云怡书屋”、“安和室”、“七姐八妹九兄弟”等,皆为上乘之作。沙孟海《沙村印话》称:“历三百年之推递移变,猛利至吴缶老(吴昌硕),和平至赵叔老(赵叔孺),可谓惊心动魄,前无古人。”后收徒授业,教育学生临摹古迹书画,主张要形似,更要神韵,能自运机杼,显出崭新面目,不赞成单纯传承老师心得,而要根据各自禀赋素质,确立研究重点。著名书画篆刻家沙孟海、陈巨来、叶潞渊、方介堪、张鲁庵、徐帮达皆出其门下。著作有《二弩精舍印赏》8卷、《二弩精舍印谱》6卷、《汉印分韵补》6卷、《古今文字韵林》6卷等。
  蒋介卿(1875—1936) 谱名周康,小名瑞生,号锡侯,字介卿,别号前安,蒋介石同父异母兄长,居月湖菊花洲。早年毕业于四明专科学校法政科,曾出任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广州地方审判厅推事、英德县县长、浙江海关监督、浙江省政府委员等。任宁波浙海关监督时,选月湖菊洲建中西合璧二层楼房居住(现名“蒋宅”,于1999年修葺一新)。浙海关监督卸任后,回奉化溪口,开设公裕钱庄。民国25年(1936),惊闻“西安事变”后中风亡故。
  孙衡甫(1875—1945) 名遵法,慈溪半浦(今属江北区)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去上海仑余钱庄任账房,后转升大钱庄充当信房,进入钱庄业高级职员行列。宣统二年(1910)任浙江银行上海分行营业部主任,后升为经理。翌年,接盘由袁鎏、虞洽卿等合资创办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简称四明银行),任总经理,把四明银行从困境中拯救出来,使其成为当时14家商业银行之一,自己也成为上海金融界重要人物。同年,四明银行在宁波设宁波分行,为宁波第一家商办商业银行,行址设鼓楼前(后行址迁江北外马路57号,设灵桥、鼓楼两办事处)。民国元年(1912)和虞洽卿、刘鸿生、周仰山等实业、金融界人士集资13万银圆,在城区北门姚江与北斗河之间购地建厂,创办宁波商办永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电力公司),并于次年2月6日建成供电。8年(1919)与王伯元等在宁波钱行街开设元春钱庄,14年(1925)独资在宁波江厦开设恒生钱庄,20年(1931)任四明银行董事长,同年创办四明储蓄会。22年(1933)与王伯元等在宁波江厦街开设元余钱庄。孙氏还投资过宁波太丰面粉厂、上海童涵春国药店,发起建设宁穿公路,修建灵桥捐款5万元。“七七”事变后上海沦陷,伪上海特别市市长傅筱庵邀胁孙出山协助,孙衡甫坚决拒绝。33年(1944)1月在上海逝世。
  沈枚(1875—1949) 字啸梅,自号瘦石老人、古稀余生。世居狮子街沈氏世大夫第,居室称颐寿草堂。少时随父芹生学画,青年时赴上海,拜任颐(伯年)为师,与吴昌硕、蒲作英相友善。在沪以卖画为生,风格源于上海画派,又自成特色。专工仕女、人物,兼及花卉、山水。为海上名家之一,有《沈啸梅画谱》行世。
  周宗良(1875—1957) 名亮,字宗良,以字行,鄞城区人,幼年就读于和义门斐迪书院,毕业后进宁波海关任税务司译员,数年后进德商爱礼司洋行宁波经销行美益颜料号,自此跨入一生固守的颜料业界。几年后,离开美益号自设谦益号,经营进口染料销售及土产收购贩运,并与人合资开办通和布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到上海担任谦信洋行买办姜炳生的跑街(供销员),开始德商洋行买办生涯。宣统二年(1910)取代姜炳生成为谦信洋行买办。20世纪20年代初,加入由贝润生等人创办的谦信靛油公司,改组公司为谦和靛油号。民国13年(1924),德国颜料工业资本家在华成立大德染料公司,组建德采洋行,周宗良成为德采洋行总买办。当时有“颜料大王”之称,是中国颜料工业的先驱。他先后投资国内民族企业,主要有信余汽灯号、杭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如生罐头食品厂、振丰振记毛纺织整染厂、康元制罐厂等,同时握有
  上海几家大银行股票,先后成为浙江实业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垦银行董事。还与贝润生等人在宁波共同创办恒孚钱庄,被南京政府指定为中央银行在宁波的代兑行。26年(1937)“八一三”事变后,以“世界红十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总监理”名义组织救护队,先后从杨树浦路、虹口昆明路一带救出难民6万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退出德采洋行,37年(1948)6月到香港定居,1957年逝世。
  赵家艺(林士)(1876—1925)名家艺,字林士,以字行。慈溪人,清咸丰年间(1851—1861)迁居城区穆家巷。父赵立诚,字朴斋,本一介儒生,后弃儒从商,其航运和商业遍及沪、甬、苏、杭,家道殷实,为地方望族。赵立诚生八子,家艺排行第八。随父到苏州,曾参加县试及格,为清廷诸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东渡日本留学,探求救国之路,攻读经济学。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倾力革命,三十一年(1905)加入孙中山、黄兴发起的同盟会,成为最早同盟会会员,与兄家蕃以经商所得资助孙中山革命活动,人称“今世孟尝”。同年返国,旅居上海,与张静江、陈其美相过从,投身国内革命浪潮。以商人公开身份为掩护,其住所平桥路姗家园“赵公馆”,成为当时海外革命党人与上海革命党人通信联络秘密地点之一。是年回到宁波,被推荐为宁波教育会评议员,与陈训正一起,倡议成立宁波师范学堂,在月湖书院旧址改建校舍,一度主办其事。与此同时,与陈训正等密谋组织当地反清革命力量,以陈训正任校长的私立育德初等农工学堂为秘密集会和通信联络地点,进行反清革命准备。三十三年(1907),孙中山先后发动潮州、黄冈等起义失败,资金窘迫。他与兄家蕃赶回老家宁波,贬价变卖其父遗留田产,所得现款交孙中山,资助革命。宣统三年(1911)七月,受命从上海回宁波发展同盟会组织,不久宁波同盟会支部成立,任会长,陈训正任副会长,成为宁波光复的领导核心。11月5日,宁波光复,成立宁波军政分府,同时设立军事委员会,赵家艺任参谋部长。民国5年(1916)8月22日代表宁波各界人士欢迎孙中山到宁波视察,并在省立四中(今东恩中学址)召开欢迎大会。孙中山发表演说,提出“从宁波既有此土地,有此资力,苟能亟疾经营,则不难为中国第二之上海……”又陪同孙中山参观湖西竹洲女子师范.登临天封塔。民国9年(1920)2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创立,任理事。同年12月,筹集资金在上海创办《商报》,聘请陈布雷为主笔。14年(1925)3月25日孙中山病逝,家艺惊痛之下,也于4月13日殁于上海。
  张寿锦(1876—1945)字咏霓,一字伯颂,别署约园,生于呼童巷(现呼童街)。幼时天资并不聪颖,读书常不能背诵,少年时才能作两三百字论说文,然学习刻苦,无纨胯习气,在其父严督下,打下扎实国学基础。光绪二十一年(1895)随父返乡,21岁考取秀才。二十九年(1903)顺天乡试中举,翌年会试不售。后进入仕途。8年后中,官职不高,但办事干练,革弊除俗,得上级信任。辛亥革命前夕,入川为岑西林幕僚,曾为营救革命党人直言进谏。民国元年至“九•一八”事变爆发(1912-1931)十余年中,先后为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理财”。历任上海货物税所所长、湖北财政厅长。7年(1918)8月至11年(1922)9月,历任财政部秘书、总务厅长、库藏司会办、江苏财政厅长、山东财政厅长、浙江财政厅长等职。16年(1927)开始,被蒋介石看中,致电虞洽卿邀请相见,委任江苏财政厅长兼上海中央银行副行长。9月,因孙科“坚邀”,出任财政部政务次长,帮孙科、宋子文、蒋介石解决燃眉之急,为北伐军解除后顾之忧。但社会现实使他很快对蒋介石失望,先后辞去财政厅长和政务次长等职。他的经济思想不断发展,认为“经济更是立国之本”,“中国大病是在贫字”,“世界之趋势,莫不以经济为前提,有经济乃有财政气主张大力推行所得税,“以为天下之税莫于所得税,以所得有税而所失无税”,要求实行“吏厚其禄,贪污者死”,类似高薪养廉。他的经济思想以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为前提,以富国民本为目标,以融新化旧为手段,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其观点带有一定的超前性。张寿镛辞去国民党财政官员后,立志办好光华大学。光华大学始创办于中华民国14年(1925),时张寿镛在上海任道尹,由沪籍士绅王丰镐出地60亩,取用《尚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词句而命名。数年中,在张努力下光华又购地60亩,兴建科学馆、体育馆、健身房、工场、疗养院、大礼堂等设施。26年(1937)8月日军发动淞沪之战,光华校舍遭日军炮火焚毁。次年,张寿镛筹划光华内迁入川,在重庆重建校舍,亲自主持开学典礼。抗日战争胜利,重庆光华分校由当地人士接办,称成华大学。30年(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寿镛在名义上解散上海光华,另设“诚正学社”、“格致学社”、“壬午补习班”,在家设“养正学社”,亲自编写讲义授课。光华成为沦陷区内少数维持上课的学校之一。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光华是开创中国人自办大学的典范。他的教育思想,着重心理建设,强调中西交融,倡导知行合一,严格学校管理,光华培养出来的学生中知名人物有姚依林、尉健行、杨纪珂、周而复、赵家璧、杨宽、柳存仁等。19年(1930)开始编刻《四明丛书》。21年(1932)第一集问世,29年(1940)第七集印成,前后凡156种1082卷。第八集18种102卷,惜刻未及半,中道谢世。《四明丛书》张扬学术,表彰忠义,著录翔实。解放后,《四明丛书》全部雕版以夫人蔡瑛名义捐赠给浙江图书馆。极喜藏书,藏书曾多达16万卷,藏于“约园”。1949年后,其家人将遗藏4万多册图书,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受到文化部褒奖。藏书印有“约园藏书”、“后世子孙所宜永永宝藏”、“永霓之印”等。著有《四明经籍目》、《游蜀草》、《约园杂著》、《史诗初稿》、《约园演讲集》、《史学大纲》、《诸子大纲》、《两浙学术考》等。
  范贤方(1877—1917) 字仰乔,又称仰峤,号仲壶,谱名贤梓,鄞人,居冷静街三凤坊。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三十二年(1906)入宁波法政学堂读书,同年由宁绍台道喻兆藩保举,公费赴日留学,入东京政法大学速成科。在日期间,与同盟会会员接触,锐意革命。浙江保路运动开始后,向浙江巡抚冯汝骙上书抗论,支持浙江士民正义要求。三十四年(1908)回国,初在浙江巡警道兼洋务总办王丰镐处任秘书,翌年在四明法政学堂任教。不久,被推选为宁波地方自治筹备会会长,得到地方人士一致拥护,被宁波各行业争相聘为“公行先生”。宣统三年(1911)7月与陈训正、邵静山等组织宁波国民尚武分会,任副会长,并加入同盟会。9月,搬入水凫桥居所,其家成为同盟会宁波支部活动场所。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宁波,魏炯、赵家荪、赵家艺等人商量后力荐范贤方主事。范贤方即约郡人创办民团,自任副团董。又与新军协统刘洵、防军统领常荣清联络,准备起兵响应。11月1日,宁波保安会成立,被推为干事。5日,保安会举行第一次会议,范贤方主张即日宣告独立,但会上意见不一。卢成章等去育德初等农工学堂率领学生手擎“保商安民”旗帜沿城游行后潮涌入城,占领电报局。范贤方、魏炯便率尚武会、民团、商团千余人占领道署.以保安会名义出示安民,宣布宁波光复。是年宁波军政分府成立,任执法部长。浙江光复后,任浙江高等法院院长,浙江省军政府司法筹备处处长。民国2年(1913)二次革命爆发,范贤方9月返回宁波,与驻鄞县陆军第三旅旅长顾乃斌、鄞县知事沈祖绵等一起通电讨袁。二次革命失败,顾、沈被撤职查办,范贤方改名慕莲,逃亡日本。5年(1916)回国,参加浙江独立运动,驱逐浙江都督朱瑞,任省高等审判厅厅长。6年(1917)9月广州政府成立,任广州军政府国法院院长。同年10月,因发背疽病逝于广州。后归葬于慈溪秦可观岙南山麓。
  经亨颐(1877—1938) 字子渊,号石禅、颐渊,上虞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同盟会会员。曾任浙江第一师范学堂校长。后在上虞创办春晖中学。民国12年
  (1923)8月任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宁波中学前身,奉化江畔旧道厂基地)校长。提倡学术自由,倡导“自律、自立、自强”校训,允许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书刊,以省立四中名义举行追悼列宁大会,亲自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列宁功绩,首开宁波纪念十月革命先河。在四中进行教育改革,试行“二二二”新学制。邀请革命家和文化名人恽代英、陈望道、沈雁冰(茅盾)、杨贤江等来校讲演和讲学。延聘思想进步、学有专长的夏丐尊、朱自清、方光涛、刘延陵、钱南扬、许杰、刘质平等来校任教。“五卅惨案”后,四中学生联络启明、四明、效实、工校、商校、女中等学校恢复“宁波学生联合会”。右翼势力和顽固守旧派认为四中赤化色彩浓厚,指责经亨颐为“赤化校长”,出现拥经和反经两派。以共产党员华少峰(华岗)、王任叔(巴人)、胡行之为核心,出刊《甬江枪声》、《大风》等刊物,发表拥经宣言。一时拥经、反经斗争激烈展开。14年(1925)10月经亨颐愤然离校,后任中山大学校长。曾以书画金石自遣,与何香凝、陈树人等组织“寒之友社”。“八一”南昌起义当天,在原江西省政府所在地西华厅成立革命委员会,会议推举贺龙、周恩来、叶挺等25人为委员。经亨颐名列第25位。经亨颐为近代教育家、书画家。少年时喜爱篆刻,取法汉印。潘天寿早年学习书法篆刻,多受经氏指导。著有《大松堂集爨联》、《颐渊印集》、《颐渊书画集》、《颐渊诗集》、《经亨颐作品选》。
  张申之(1877—1952) 名传保,字申之,号继望,以字行,鄞县栎社乡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举人。三十一年(1905)应宁波知府邀请,先后创建宁波府师范学堂、中学堂,成立教育会,后执教师范学堂。宣统二年(1910)创办《四明日报》,自任经理。宁波光复后,任宁波军政分府财政部长,被选为第一届全国国会众议院议员。民国10年(1921)鄞县大水,为救济乡民,他奔走打点,不辞辛劳。11年(1922)不满曹琨贿选总统,毅然辞议员职,奔广东投奔孙中山,任广东政府国会议员。13年(1924)参加国民党。同年,鄞西七乡发起浚河,推申之为总持,他主持鄞西7乡浚河事宜,率众疏南塘河60里,修缮沿河道路、桥梁、凉亭,又浚濠河。任鄞县水利局长后,又浚修西塘河。16年(1927)2月推举为鄞县知事(原知事逃离),3月任宁波市临时政府筹备委员会主席。“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参与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后任浙海关监督。20年(1931)参与发起新建灵桥,创办通运汽车公司,任经理,助资修鄞慈镇公路。22年(1933)发起成立鄞县通志馆,任馆长,开编《鄞县通志》。25年(1936)经营通运汽车公司,兼理地方慈善事业。后公司停业赴上海,任难民救济所副秘书长。35年(1946)返里,主持桃浦、鄞西两水利协会,继续浚河修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选为县、市、省人民代表。子伯觐(1902—1973)于民国10年(1921)东渡日本,入山口高等商业学校,回国后进上海同文书院商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宁波市第四、五、六届政协副主席,长期致力水利事业。
  金廷荪(1884—?) 小名阿三,鄞县人,居镇明岭哑子弄。十来岁时,帮父亲管咸货摊。光绪二十三年(1897)到上海八仙桥钉鞋作坊当学徒。翌年年底不慎将一叠碗粉碎而流浪街头,成为“马路浪荡”,结识许多流氓朋友,参加流氓帮会活动,认识了杜月笙,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地位仅次于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在上海滩,人称“金牙齿阿三”或“金麻子阿三”。民国16年(1927),蒋介石派杨虎、陈群到宁波“清党”,杜月笙被任为副官长,金廷荪被任为副官,设办公处于宁波广济街旧提署内,而杨虎、陈群等人公馆设在镇明路金廷荪住宅内。在宁波“清党”中,被杀害的有王鲲、杨眉山、胡焦琴等烈士。金廷荪长期为杜月笙理财,涉足上海工商界后,成为“海上闻人”。17年(1928)与杜月笙等发起组织中汇银行,任董事,并兼任工商企业董事、监事等。镇明路金宅现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眉山(1885—1927)又名钟秀,诸暨新壁乡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杭州铁路专科学校,次年回诸暨执教洋湖学堂等校,曾参加当地反袁世凯称帝斗争。民国10年(1921)到宁波,历任三一中学、崇德女校、圣模女校教职。13年(1924)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宁波地区最早共产党员之一。同年底领导学生举行“非基督教”示威游行。翌年2月参与创办启明女中,主持校务。8月任中共宁波支部书记,9月支部改为支部联合干事会后仍任书记。15年(1926)3月任中共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7月,启明女中被查封,8月参与开办培英女中,负责校务。10月去上海,参加中共上海区委举办的党训班。12月回宁波,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国民党宁波市党部常务委员、市党部中共党团书记,主持改组市党部,开展工农运动,迎接北伐军。16年(1927)2月北伐军进入宁波前,鄞县知事逃离,以国民党宁波市党部常务委员身份,主持召开各团体联席会,推举民主人士张申之为知事。3月2日,宁波市临时政府成立,任委员。3月20日,国民党宁绍台温防守司令王俊制造火烧宁波总工会、捣毁店员总工会反革命事件。次日,杨等发动全市总罢工,6万人集会举行人民肃反大会。4月9日,王俊无理扣押国民党左派、宁波《民国日报》社社长庄禹梅,杨眉山偕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宁波总工会会长王鲲等前去交涉,同遭拘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王鲲等被列入全国通缉名单。6月22日在宁波旧道尹公署北首(小校场)就义(斩首)。墓在诸暨故里。2006年在中山广场建有纪念杨眉山、王鲲和胡焦琴、甘汉光、陈良义、吴德元六先烈的明州双英亭,为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张䌹伯(1885-1969)又名张晋,字纲伯,以字行,居月湖边,张美翊之子。少年时就读私塾,20岁考入南洋公学,23岁毕业后,东渡日本攻读商科,一年后因母病回国。回国后在宁波省立四中任教。民国16年(1927)任上海明华银行总行总经理。抗日战争期间拒绝与日本侵略者合作,专心研究古钱币,曾著有《钱币概论》及合编《四家藏墨图录》。35年(1946)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选为常务理事。同年6月,与盛丕华、包达三、蒉延芳、马叙伦等代表上海各界民众,前往南京请愿,要求和平,反对内战。1949年9月,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外交部条约司专门委员,民建中央常委,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庄禹梅(1885—1970)原名庄继良,镇海庄市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末科秀才。翌年进上海理科专修学校,后回家乡教小学。宣统二年(1910)离家去上海,以卖文为生,用“庄病骸”笔名撰写章回小说,经陶成章介绍,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不久回家乡组织镇海教育会。任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民国2年(1913)进宁波《四明日报》社为编辑。5年(1916)8月23日,孙中山在宁波省立四中演讲,庄禹梅担任记录,并陪同参观。9年(1920),庄禹梅等发起创办《时事公报》。12年(1923)以“病骸”之名发表《兵化为匪之可危》一文而被判刑,后保释,而《时事公报》因之声誉鹊起。14年(1925)经陈国咏(共产党员)介绍,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后任国民党宁波市党部商民部长。16年(1927)3月任宁波《民国日报》社社长,以“庄病骸”笔名撰写的章回体小说《孙中山演义》出版(后改名《铁血男儿传》,1996年陈平原校订后又改名《铁血男儿——孙中山演义》)。4月9日,《民国日报》刊载《王俊十大罪状》、转载《蒋介石犹效军阀故伎耶》,遭宁绍台温防守司令部司令王俊拘押。杨眉山、王琨前往营救,亦被捕。王琨、杨眉山被害,庄经虞洽卿疏通释放。18年(1929)经中共宁波特支组织部长张旦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宁波《时事公报》当编辑,兼任宁波《商情日报》编辑主任,鼓动民众抗日。26年(1937)《商情日报》被查封,庄禹梅被捕,9月释放。抗日战争爆发.庄禹梅进《宁波商报》社编辑副刊。地下党领导的“郭县抗日民众游击干部训练班”(“飞鹰团”)举办,庄禹梅和朱镜我担任政治教官,庄参与团刊《野战》编辑。后“飞鹰团”解散,《野战》被迫停刊,庄禹梅继续编辑《宁波商报》副刊,并任《商报》支部书记。30年(1941)宁波沦陷,汉奸卢孟瑜劫夺《时事公报》,胁庄出任主编,遭拒。34年(1945)1月庄进入四明山根据地,从事新闻工作。新四军北撤,时年60岁的庄禹梅仍回宁波隐蔽,党组织关系由徐朗单线联系。36年(1947)重进宁波《时事公报》社,任副刊《四明山》主编。翌年,庄禹梅领头,林世堂、吕漠野、陈载、徐朗(笔名徐吹)等24人联名发起组织“宁波文艺工作者协会”,在府桥街青年馆交谊厅召开成立大会,定名“宁波文艺协会”,推举庄禹梅、林世堂、麦野青为常务理事,庄兼理事长。徐朗被捕,庄与党失去联系。1949年5月宁波解放,8月1日,《宁波人报》创刊,庄禹梅出任社长。1950年7月《宁波人报》与《甬江日报》合并,新出《宁波时报》,庄年逾六旬,仍任社长。1951年8月《宁波时报》停办,另出《宁波大众》,庄离开报社,结束近40年的新闻生涯。1951年9月以后,担任宁波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成员兼副秘书长,1955年6月任宁波市政协副主席,直任至1967年第六届。1958年起当选民革宁波市委第一至第三届主任委员。1961年任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晚年写成《中国古代史析疑》和《古书新考》手稿,惜未出版。1970年6月去世,终年85岁。1985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恢复庄禹梅共产党员党籍,党龄从1929年算起。
  冯孟颛(1886—1962) 名贞群,一字曼孺,自号伏跗居士,原籍慈溪,居孝闻街91号,冯君木族侄。17岁考中秀才,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出任宁波军政分府参议。民国21年(1932)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翌年9月,天一阁因遭强台风侵袭,藏书楼东墙坍塌,书楼岌岌可危。文献委员会决定成立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由鄞县县长陈宝麟任主席,冯孟颛任交际主任,负责制订重修计划和经费预算,处理修理日常工作及具体事务。26年(1937)6月,重修工程告竣。冯是重修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同年春,冯孟颛主持召开文献委员会第五次常会,决定醵金修理万斯选、万斯昌墓庄,重建白云庄,由冯孟颛、杨菊庭、陈如馨3人具体办理。次年6月重建基本完成,陈宝麟题写庄名,冯孟颛撰写《明万君子炽墓表》。冯又提议组织“南雷社”,负责白云庄保管和岁祀事宜,推举陈如馨为理事长,冯孟颛、杨菊庭为理事,规定每年8月8日举行公祭。还主编《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草成目稿20册,阁中所藏悉著录之”,书目正式印成出版,共10卷,著录藏书1854部,24752卷。协助张寿镛编纂《四明丛书》,张称“孟颛助我尤多”。两度参与《鄞县通志》编纂工作,担任采访员和编辑。冯孟颛是现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斋“伏跗室”坐落于孝闻街,由族叔冯君木题名“伏跗”。1962年4月,冯孟颛病逝。长孙冯孔豫遵照祖父遗愿,代表家族把“伏跗室”藏书10万余卷和书画、碑帖及住宅捐献给国家。2005年3月,伏跗室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馥(1887—1975) 原名袁玉英,后改名陈馥,出身富家,知书达理。17岁嫁到呼童巷(呼童街)105号与陈宝善结婚,生有一对孪生女儿陈修良、陈维真。19岁丧夫,受族人排挤,带孪生女儿离开夫家,居住丝户巷4—6号星云坊。陈馥主张女子读书自立,拒为女儿缠脚,常以红灯照、小刀会、秋瑾的故事教育女儿,支持在启明女中和女师读书的女儿参加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民国14年(1925)初,启明女中为中共宁波地委机关所在地,军阀当局借口启明女中校产不足,下令停办,陈馥把父亲留给自己的部分遗产“生赠款”资助启明女中,凑足规定的私立中学校产金额,迫使当局收回停办命令,启明中学得以按时开学。启明女中从醋务桥迁到丝户巷,与陈馥家相邻。陈馥家成为当时中共党团秘密活动场所,党的领导人赵世炎、罗亦农都曾住她家,她
  成了“众家姆妈”。次年7月,启明女中教师蒋本菁被捕,党组织将地委机关文件转移到陈馥家,其家成为宁波地委秘密机关。以后,启明女中被当局封闭,中共党组织在秀水桥办起“培英女校”。陈馥把家搬到双街鼎丰咸货行楼上,党的机关也搬到此处。她继续掩护地委机关安全。16年(1927)上半年,地委领导人赵济猛等调浙江省委工作,她随去杭州,掩护省委机关。4月9日,宁台温防守司令王俊根据蒋介石命令,发动反革命政变,《民国日报》社长庄禹梅被捕,地委决定派杨眉山、王鲲与当局交涉,陈馥知道后认为不妥,曾建议改派别人。陈馥得知杨、王被王俊扣押,防守司令部准备实行宵禁,搜捕共产党人,就和地委交通员冒险闯岗报信,使正在培英女校和后乐园参加地委紧急会议的同志,避免一场更严重的灾难。杨眉山、王鲲被囚期间,陈馥不顾安危探监。杨、王牺牲后,出钱为他们购置棺木。是年底,赵济猛、张秋人在杭被捕,陈馥多方奔走营救无果,为先烈收殓遗体。共产党员王安卿夫妇,由陈馥挽人营救出狱。17年(1928),杨善南(陈馥女婿)任团浙江省委书记,陈馥在杭租借房子作为团省委秘密机关所在地。翌年,按党的要求去上海建立联络站,定居上海,资助沙文汉、陈修良流亡日本。富有长期掩护党的领导机关经验的“众家姆妈”又把自己上海一幢独立的三层楼房子(现静安区世鹿景华新村22号),作为江苏省委秘密机关和上海局秘密联络点之一。党的领导人刘晓、刘长春、沙文汉、饶漱石曾在这里开会、联络、居住。解放战争期间,几次重大策反行动,如重庆号起义、蒋介石警卫师起义,国民党中将张权起义,都在这里商定。所需经费由陈馥提供。直到解放,没有出过问题。1975年8月,陈馥中风病逝。
  杨菊庭(1888—1969) 名贻诚,字菊庭,号端虚,以字行,故居月湖西岸花屿。清宣统元年(1909)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大学部,后任教宁波府中学堂、宁波师范学堂、鄞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县立甲种商业学校。民国12年(1923)与张葆灵等奔走支持经亨颐出任宁波省立四中校长。16年(1927)任宁波市教育局长。一年后调任宁波女中校长,增设初中普通科、高中师范科,请名师任教,并募款扩建校舍。对国学、考古造诣亦深。黄宗羲甬上讲学之万氏别业白云庄,在清末已废圮,23年(1934)杨菊庭等访得其旧址,集资恢复。30年(1941)去上海大同大学执教。抗日战争胜利后返鄞,任教三一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宁波市财经学校教师,宁波二中校长。历任宁波市政协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8年恢复名誉。先后执教50年,培养人才众多。擅教数理,尤精三角,誉为甬城教坛“杨三角”。又长文学、考古学,编著有《竹洲文献》、《甬语经》、《张苍水事略》等。
  朱润身(生卒年不详)居北大路(现解放北路)体育场附近。14岁习武,上海精武门第一届毕业生,精通各种套路拳术、器械、摔跤、太极拳等,习内家拳、外家拳。民国18年(1929)任鄞县武术馆(馆址在原北大路体育场)总教练。既教武艺,更重武德。抗日战争爆发,多次组织学员到各地表演武术,组织抗日救护队,担负救死扶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虹口公园传授中国功夫到74岁。其弟子有施品贵、袁家椿、林至然等。施品贵居半边街渔行(现灵桥路),人称“宁波摔跤王”。37年(1948)3月曾获浙江省第六届运动会摔跤冠军。袁家椿,居南门大庙(灵应庙,现镇明路),是朱润身教练的“大刀队”帮手,任南门武术馆(仓桥头)教练。林至然,居灵桥路,曾徒手生擒日本飞行员,后被日本人用汽艇拖死江中。
  罗惠侨(1888—1972) 字东里,鄞县张家瀛(今鄞州邱隘)人,居月湖迎凤街3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于宁波府中学堂(今宁波中学)。宣统元年(1909)赴美留学,进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专业。毕业获工程博士学位,后回国。民国6年(1917)任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13年
  (1924)底加入中国国民党,翌年任教育部教育司司长,16年(1927)任宁波市市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王俊在宁波搞“清党”,身为市长和国民党宁波市党部筹备委员会委员的罗惠侨,以“不合格”被取消国民党员资格,直至抗日战争前夕重新加入国民党。民国19年(1930)2月,辞去宁波市市长职务,3年市长任内,主持拆城填河,拓宽主要街道,改建环城马路,创导保留海曙楼、庆云楼(八角楼)等古建筑。制定《宁波市政府收回外人所办教育事业办法》,收回甬江女子中学、三一中学、斐迪中学校舍及管理权,移交国人自办。把原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扩建为宁波市立女子中学,旧县立甲种工业学校、甲种商业学校改建为宁波市立工业职业学校和市立甲种商业学校。曾因友人之托,营救过共产党员邱庭芳。后曾出任汉口市第三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局长,国民党政府经济委员会专员,航空委员会参事。抗日战争中后期及胜利后,出任国民党空军驻缅甸办事处和驻印度办事处处长。临近解放,任塘沽新港工程局专门委员,决定留在大陆。1950年2月应聘任私立大中中学(宁波七中)校长、宁波四中教师。1956年任宁波造船厂工程师。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任民革副主委。罗为人朴实,清廉自持,历任显宦30余年,依旧两袖清风,仅书籍数箧。
  俞佐庭(1889-1951)名崇功,又字荫堂,镇海俞范人。清宣统元年(1909)在宁波慎余钱庄当职员,不久去上海恒祥钱庄任账房。后回宁波,先后任慎德、天益钱庄经理。民国9年(1920)到上海任中易信托公司银行部经理,与陈布雷结为知友。15年(1926)在天津创建垦业银行,任经理。次年回宁波任财政局局长、宁波总商会会长、和丰纱厂董事长。20年(1931)在上海开设恒巽钱庄并任经理,到抗日战争时,先后在甬开设慎生、正大、东升、万成4家咸鱼行,在沪、杭、宁、绍等地拥有14家企业股份,并任监事、董事长等职。21年(1932)被选为上海市钱业公会常务委员。曾任上海市商会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开办国货商场,商业职工学校、商业补习夜校劳工班,任四明银行四明储蓄会经理。30年(1941)日伪中央储备银行委任要职,俞拒不附逆,偕弟俞佐宸假道香港避往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上海,继任四明银行私股常务董事。36年(1947)经陈布雷推荐,出任四明银行总经理兼常务董事,次年当选为“国大代表”,秋携眷去台湾,不久移居香港。曾任台北市宁波同乡会第二届名誉理事长,发起筹购会所,倡建同乡公墓,对家乡公益事业赞助甚多。
  翁文灏(1889—1971)谱名存璋,字咏霓,号君达,鄞县石塘人,居月湖大书院巷11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秀才。三十二年(1906)到上海震旦学院读书。三十四年(1908)赴比利时耶文大学学习,专攻地质学,毕业获物理及地质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获得此学位第一人。民国2年(1913)归国,历任农商部佥事,北平地质研究所讲师、教授,地质调查所所长,兼任清华大学地质系、北京大学地学系教授,代理清华大学校长,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长,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26年(1937),孔祥熙率领国民政府外交使团参加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翁文灏为使团成员兼秘书长。他随使团访问英、法、德、苏四国,在德曾受到希特勒接见。次年,在武汉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工矿调整处处长,主管战时军需生产。32年(1943)工矿调整处改为战时生产局,仍兼任局长。战时生产局以国防生产为主,集后方军需、民用工矿业生产于一体,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34年(1945)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同年进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37年(1948)任行政院院长。在任期间,曾在电台上发表“戡乱”广播讲话,并与财政部长王云五、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等搞“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致使物价暴涨,声誉大损。38年(1949)李宗仁任代总统,翁文濒应李之邀任代总统府秘书长,后辞职去香港寓居,避开美国学术机构优厚条件的聘请,拒去台湾。1950年赴法国讲学。1951年初,经周恩来安排返回香港,3月到北京。1951年,62岁的翁文灏亲自带队赴新疆、甘肃、西藏进行地质调查,寻找铀矿,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核工业作出了贡献。1954年起任地质出版社特约编辑。曾任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常委,台湾和平解放委员会委员、副主席等职。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肯定翁文灏是“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1971年初在北京病逝。
  翁文灏是中国现代地质学奠基人,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对我国科学研究,尤其对地质学的发展有卓越贡献。用法文写成的博士论文《勒辛地区的石英玢岩研究》,是中国地质学者发表的第一篇博士论文。著有《中国矿产志略》、《地震》等,还编绘了我国第一张彩色地质图《中国地质约测图》,主要学术性著作大部分汇编在《锥指集》一书中。他是第一个引用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中国学者。提出的中国特有的中生代“燕山运动”和中国地质的“纳布”构造等极为重要的地质理论,是中国学者对世界造山运动研究的一大贡献,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公认。20世纪50年代翻译地质方面文献资料,编辑《地质译丛》。1961年古稀之年,还去西北包头调查白云鄂博铁矿的开发利用。翁文灏还是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学会会长,又曾被选为中国矿冶工程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学术团体授予其多种荣誉头衔,如伦敦地质学会外国名誉会员、德国赫勒自然学院通信院士、柏林工科大学荣誉博士、美国工程学会和矿冶学会名誉会员等。
  姚和清(1889—1972) 字仁航,号承志,鄞县人。眼科名医。幼年家贫,母病重,医治无效,为此发愤学医,专攻眼科。曾用滚障眼药治疗失明20年病人,半月使之复明,声誉鹊起。又发愤钻研内科,潜心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并博采古代各派医学名家著作,撷取精华,应用于眼科。清宣统元年(1909)始在甬上行医,民国24年(1935)在上海开设眼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受聘于北京中医研究院。1958年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任中医眼科主任。生前发表眼科专论9篇,其子整理后出版《眼科证治经验》一书。
  陈布雷(1890—1948) 原名训恩,字彦及,别署畏垒,以笔名布雷行,陈训正从弟,慈溪二六市(今属余姚)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求读宁波府中学堂(今宁波中学),未及两月退学,后入浙江高等学校(浙江大学前身)预科。宣统元年(1909)升入本科,学习文哲法政。越两年毕业,进上海《天铎报》当记者,专撰政论时评。民国元年(1912)回宁波,在效实中学担任英文教员,后任效实中学校长,是年3月加入同盟会。因父、妻病逝,两次辞去效实教职,又重新执教。9年(1920)返沪任《商报》主笔,所撰评论抨击时弊,文笔犀利,文名遂显。16年(1927)2月任蒋介石私人秘书,并由蒋介石和陈果夫介绍加入国民党,成蒋幕僚,为蒋撰拟文告。曾任浙江省教育厅长、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次长、总统府国策顾问、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25年(1936)任蒋介石南京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兼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26年(1937)7月16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讲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就出自陈布雷手笔。抗日战争期间,他为蒋介石撰写的多篇抗日文章为世人传诵。他还写诗鼓励亲属参加包括新四军在内的抗日队伍,曾掩护民主人士黄炎培等人。37年(1948)1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战役胜利,陈布雷忧郁过度,进退维谷,“油尽灯枯”,服安眠药自杀。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经由浙江省委统战部向陈布雷颁发纪念
  章,由其子陈过代领。陈氏家族将纪念章捐赠给宁波市档案馆。
  张雪门(1891—1973) 原名显烈,字承哉、尘芥,鄞县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在鄞县私立星荫小学(今海曙中心小学前身)任教,民国7年(1918)任星荫幼儿园园长,发起募捐创办幼儿师范。11年(1922)创建湖西幼儿师范学校,任校长,这是国人创办的国内早期幼儿师范学校之一。13年(1924)入北京大学,研究幼儿教育。17年(1928)主办中法大学孔德学校幼儿师范科,次年主持北平香山慈幼院幼儿教育,并主编幼儿教育丛书。21年(1932)主持北平幼儿师范学校,自编教材。其幼儿教育理论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国内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说(南方陈鹤琴、北方张雪门)。抗日战争爆发后去广西桂林,主持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兼任桂林幼儿师范学校校长,广西女子师范学校校长,致力培训幼教师资。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北平(北京),旋赴台湾,创设儿童保育院,任院长。1973年病逝台北。著有《从孩提到青年》、《幼稚园教材教法》、《幼稚园行为课程》、《幼教无际论》、《幼稚教育论文集》等。台湾曾发行《张雪门先生纪念专集》,北京有《张雪门幼儿教育论著选集》编辑委员会。
  蔡曾祜(1892—1967) 字箴五,鄞县人。民国2年(1913)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先后在宁波甲种工业学校和宁波省立第四中学任教。8年(1919)任效实中学教师,21年(1932)起,主持效实教务前后16年。青年时代接受革命新思潮,认为要振兴中华,必须提倡科学,启迪民智,培养人才。抗日战争爆发,效实迁至鄞西高桥,借庙宇祠堂为校舍,用毛竹和篾篷搭起实验室。时蔡主持校务,率领师生坚持办好学校。30年(1941)宁波沦陷,效实中学被迫解散,蔡与原校部分同事合办求实学社,教育失学青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恢复效实优良传统,狠抓教学,使效实声誉再度鹊起。蔡曾祜精通专业,教学经验丰富,有“蔡代数”之称。讲课内容精炼,切中肯綮,富有独创性,能别开蹊径,采取不同于教本的讲法,简捷说明问题,使学生更容易领会掌握。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别对待。博览群书,搜求日本及西方诸书,探索教学规律,旁及有关学科。学习唯物辩证法和苏联教育理论,直到晚年还向大学数学教授请教。1956年被评为宁波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省级中学数学教师,任省政协委员。毕生从事教育,退休后将珍藏多年的书籍全部捐赠给学校。
  罗梦石(1895—1971) 名骅,字梦石,祖籍慈溪罗江(今属余姚),居尚书街50号(原号牌,今已拆除),将陋室书斋取名为“吟梅书屋”。能书善画,正、草、行、隶,风格独特。尤擅“飞白”,曾获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华东地区飞白第一”称号。“飞白”书体创造人为汉代书法家、左中郎将蔡邕。罗少年时得蔡中郎飞白真迹,潜心临摹,得其神韵,为徐世昌、章太炎、蔡元培等人所赞赏,被誉为“铁划银钩,龙飞蛇舞,可称独树一帜,实为今世罕见之品,咸谓蔡中郎复生矣!”其画“自学成材”,以花鸟为主,兼画鸡狗鱼鸭之类小动物,特别擅长画猴。一幅《百猴图》,百猴栖息古松之上,或坐、或蹲、或跳、或搔,神态各异、无一重复。大半辈子以书画为主,足迹遍及江浙各地。解放后由罗惠侨、毛翼虎先生推荐,曾任宁波市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政协书画组第一任负责人。
  沈嗣良(1896—1967) 鄞县人。体育工作者。民国8年(1919)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赴美留学,攻读体育及教育管理,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圣约翰大学教务长兼体育部主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25年(1936)率代表团赴德国柏林出席第十一届奥运会,主持筹建上海江湾体育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圣约翰大学校长,后移居国外。著有《中国的国际体育》等。
  应元岳(1896—1991) 字玄鹤,鄞县下应人。应元岳幼年家庭贫寒,父亲学过中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父母移居到浙西武康设蒙馆教书兼行医,他随父亲读了几年书。14岁时,考入
  杭州蕙兰中学。民国2年(1913)在伯父的鼓励和资助下,考入南京金陵大学。5年(1916)转入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10年(1921)以优良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他毕业后即到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放射医学,应浙江绍兴福康医院院长Goddard(系在协和时的美籍同学)之邀,去该院任内科医师。13年(1924)由该院资助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习内科学。次年转赴英国伦敦卫生学与热带医学学院攻读热带医学。15年(1926)学成返国,回绍兴福康医院任内科主任医师。17年(1928),原湘雅医学院首任院长颜福庆教授创办上海医学院(最初称中央大学医学院)。他担任热带病学、寄生虫学、实验诊断学副教授兼主任。22年(1933)派送英国皇家热带病研究院进修,获得热带医学博士(DTM)学位及金质奖章,成为第一个获得该项奖章的我国学者,为我国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载誉归来后,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兼任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及上海中山医院医疗任务。26年(1937)初,兼任中山医院院长。“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沦为孤岛。他不顾个人及家庭安危,组织医院工作人员竭力收治大量抗日战争伤病人员,并在日军进占之前的危急时刻,发动大家将数百名伤病员自枫林桥转移到安全地带。28年(1939)上海医学院决定内迁昆明。30年(1941),由昆明迁到四川重庆歌乐山,应元岳跟随任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坚持在医疗和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救死扶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内科系一级教授,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著述有《内科手册》(主编)、《传染病学》、《热带病学》。
  李儒林(1897—?)世居望春桥(今望春街道)。出身中医世家,以行医为生,专擅眼科,对病人悉心诊治,群众中享有威望。民国期间历任乡长13年之久。抗日战争时期,城区中小学停学或搬迁,学生失学。李儒林得亲翁朱传芳及富商何衡山、陈信孚等资助,在望春桥石将军庙(现望春中学原址)创办同济中学和同济小学。还设立同济会施粥所,兼施棺材济困,出资资助佃户赎回土地耕种,以维持生计。宁波沦陷时,群众要求时任国民党政府龙嘘乡的李儒林出任(伪)乡长。当时其夫人劝阻:“这怎么可以?'汉奸'、'卖国贼'、'奸党',任何一顶帽子都可能丧命的,不行!不行!”李儒林得到四明山三五支队领导认可,出任乡长。他本着适度应付日伪,周旋国民党顽军、履行三五支队任务的办法,起到保护群众、支持人民武装抗日的作用。有年年关逼近,国民党游击队限两天之内交稻谷2万斤。李儒林用自家历年行医积蓄银圆,巧为应付,为老百姓赢来一个平安年。望春桥住着五六个三五支队战士,汪伪和平军一个中队突然进据望春桥。李儒林巧用计谋,促使和平军撤走,保护了这几个三五支队战士。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汪焕章搞“清乡”,把龙嘘乡500多名青壮军列入共产党民兵,作为“清乡”对象。李儒林告诫汪焕章:“望春是你进出宁波必经之路,'兔子不吃窝边草'这句话请好好回味。”汪深知此语分量,不得不考虑自己后路,就说:“例行一下公事,你说不是民兵,签个字,就行了。”李儒林冒着风险写下:“名册上的人,都是我乡世居老实农民,家谱一清二楚,没有一个当过民兵。”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保护了龙嘘乡青壮年民兵安然无事。李儒林还在家中设暗间密室,专供地下党干部和三五支队战士隐蔽,为三五支队筹备粮食,采购军需物资;有时自己也步行跟在船后护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鄞县人民医院院长,邦县人民政协委员。
  陈宝麟(1898-1965)字冠灵,河北东光县人。随父定居江宁(今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到浙江担任浙江甲种商科职业学校训育主任、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又受蔡元培荐,任广东民国大学教授。民国16年(1927)任浙江省民政厅第三科科长,18年(1929)任鄞县县长。陈宝麟主政鄞县,既俭且廉,勤政爱民,处事无疾言厉色,对人则量才录用。判牍精细,不假手他人。县署仅一辆人力黄包车,下乡常步行,进出无随从。每至乡镇,不受绅商酒席。在任期间拆除旧城墙,辟环城马路。又筑鄞奉、鄞横、鄞穿、鄞慈姚诸公路,利城乡交通。扩建市内街道,兴建菜市场,改善卫生设施。23—25年(1934—1936),改建老江桥浮桥为钢结构拱桥。成立鄞县通志馆、县文献委员会。重修天一阁委员会成立,兼任委员会主席,主持重修“天一阁”,延请冯孟颛重编天一阁书目。主持重建“白云庄”,保护乡邑文化遗产。注重教育事业,关心省立四中、效实中学、翰香小学等中小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同意鲍浙潮(时任中共浙东临时特委委员,公开身份为鸣凤乡乡公所事务员)建立抗日武装性质的“飞鹰团”(见前庄禹梅条),自任团长,举办飞鹰团训练班,被县党部指责有意“怂恿异党”。28年(1939)7月调任省会计处长,后历任省政府委员、省财政厅长、省教育厅长(兼)、省银行董事长。1949年去台湾。1964年兼任复兴书局总经理。1965年3月19日病逝于台湾。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改名自清,原籍绍兴,生于扬州。民国13年(1924)2月,应校长经亨颐之聘,到宁波省立四中(宁波中学前身)任教。同校任教的还有夏〓尊、丰子恺等。朱教文科国文,兼教科学概论。治教谨严,教法得体,常自编教材,将鲁迅《阿Q正传》、《风波》、《药》等新文学佳作编入讲义,舍弃教材中不合时宜的文章。对学生循循善诱,有问必答。上课时,学生可在课堂发问,他予以解答,启发学生思索。俞平伯评论说:“学生颇有自动之意味,胜一师及上大也。”学生乐于上门求教,常在其家中围桌满坐。他认为教师,无需道貌岸然,只要真切服务,自己甘为学生打杂。他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虽然近乎高调,但有机会为人做点有用的事,到底是个安慰。”注重人格教育,常与学生探讨哲学问题,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同年9月,到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兼职,自此往返四中、春晖两校之间。时宁波有进步青年文学社团《雪花社》,主要成员有宓汝卓、谢传茂、王任叔(巴人)、汪子望等。朱常参加《雪花社》和市区进步刊物《火曜》、《大风》、《炤星》、《玫瑰》的活动,和青年探讨人生,并给予指导帮助。曾在后乐园作“我们对文学的态度”讲演。聚会者看着这个二十七八岁,“矮矮的身躯,方方正正的脸,配上一件青布大褂,一个平顶头,完全像个乡下大佬”的老师,无不投以敬仰的目光。和同事刘延陵等倡导校刊《四中之半月》,亲笔润色学生文稿。在叶圣陶、俞平伯的赞助下,合办同人刊物《我们》,刊载散文、新旧诗词、诗剧、评论、随笔、书信等。编纂了自己的诗文专集《踪迹》,其中《白水漈》、《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写于省立第四中学。在宁波期间还写有新诗《赠AS》(AS即邓中夏)、论文《正义》等诗文。14年(1925)他在宁波编就的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同仁刊物《我们的六月》扉页上发表了政治抒情诗《血歌——为五卅惨剧作》。整篇作品以“血”为轴心,宛如声讨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檄文,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召力。之后又在宁波写下了《给死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两篇关于“五卅”的诗文。是年8月,离开宁波到清华大学任教。一生以散文作品最负盛名,语言洗练,文笔清丽,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于恬淡宁静中蕴蓄浓情蜜意,体现对人生的热爱。《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脍炙人口。
  张秋人(1898—1928) 原名友表,又名慕翰,诸暨人。民国10年(1921)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3年(1924)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委会候补委员。翌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6月5日,以全国学联总代表身份到宁波指导反帝斗争,重新组建“宁波学生联合会”,在宁波各界2万余人聚集的小校场游行集会上发表演说。7月8日,与贺威圣一起再次来到宁波,指导宁波党团组织开展工作,进行反对新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6年(1927)9月任中
  共浙江省委书记。9月25日在西湖被捕,翌年2月8日在浙江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李康年(1898—1963) 号洪福,生于濠河头(今灵桥路一带)。自幼从父课读,民国2年(1913)进大昌纸号当学徒,满师后任该店司账。后到上海任王大吉药号经理。14年(1925)进入爱国实业家方液仙创办的中国化学工业社,任总务科长兼文牍。20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提议创设中国国货公司,于22年(1933)正式开业。26年(1937)2月,集资在胶州路273弄开设中国萃众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钟牌414”彩条毛巾,创成名牌。36年(1947),李在方液仙的协作下,创办了中国钟厂,在担任总经理期间制造了家喻户晓的“三五牌”挂钟和台钟。李还先后参与经营其他工商企业,历任国华烟厂董事长、鸿兴袜厂董事长、肇新化学厂董事长、中国钟厂总经理以及永盛薄荷厂、鸿兴染织厂、中国国货联营公司、上海科学化工厂、五和织造厂等工商企业董事。上海解放前夕,掩护和资助国货公司中共地下组织革命活动。1954年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当选民建上海市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工商联执行委员,并任黄浦区工商界学习委员会主任。1954年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黄浦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区政协委员。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他主动提出申请,上海中国国货公司于1953年歇业改造,萃众、鸿兴、中国三厂于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3年3月24日在上海病逝。1979年4月18日,中共上海市委批复为李康年平反改正,恢复名誉。(参见第三十九编“海曙‘宁波帮’”)
  竺清旦(1899—1935) 字起元,号照卿,化名包起凤、竹卿、贞大房、刘晓平等,奉化董村人,当过鄞县小学教员和校长,民国14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月,中共宁波地委成立,竺清旦当选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4月,国民党宁波市党部改组,他任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长。5月,中共宁波地委派竺清旦、金绍勣赴广州参加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2月,宁绍台农民协会成立,竺清旦任主任。16年(1927)3月,宁波市临时政府成立,竺清旦当选执委。4月9日,国民党右派在宁波公开反共清党,11月通令开除竺清旦等42人的国民党党籍,并通缉捉拿,竺被迫出走武汉。11月,竺清旦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班学习,后转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年(1930)10月,回国到新疆工作。24年(1935)12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
  施求臧(1899—1986) 名尔寿,号求臧,以号行,鄞县黄古林人。民国14年(1925)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系,任沈阳奉汉铁路公司技术员。18年(1929)任宁波市政府工务局工程师,后参与拆除城区旧城墙,修筑环城马路,建造灵桥、宁穿公路、栎社机场及城区道路等工程,主持部分工程设计,指导施工。27年(1938)任省立宁波高等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系主任。宁波沦陷,拒任伪职,避居乡里,后随校执教鄞西凤岙市,培养土木建筑人才颇多。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宁波复兴建筑公司经理兼工程师、负责鄞西水利协会,主持整修后塘河至奉化江碶闸堰坝。1949年9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城区,狂炸灵桥。施提出重点保护灵桥两头桥基,设计筑4只土碉堡保护灵桥桥脚,使灵桥遭多次轰炸未毁。同年10月任宁波地区专员公署实业处工程师。1955年改任专署水利电力局副局长兼工程师,1981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聘为市科技协会顾问,参与宁海胡陈港、象山大塘港、鄞县皎口水库、姚江大闸等水利工程筹划建设。晚年殚心于沪甬客轮在宁波港定时进出港难题,数度提案、建议被采纳,结束沪甬客轮20多年候潮进出甬江的历史。1979年在省第五届人代会上,提出综合利用北仑港及解决宁波缺水途径的建议。历任省第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1986年获“全国从事水利工作50年以上专家”称号。
  卓兰芳(1900—1930) 本名祥和,亦名兰舫,奉化人。民国3年(1914)考入宁波省立第四中
  学,就读3年,回老家松溪小学教书,后又在宁波余使君庙北隅区立第七小学、宁波毓秀女校等处任教。12年(1923)由卓恺泽介绍参加宁波青年知识分子进步社团“雪花社”。翌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宁波建立支部,成立团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卓兰芳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受团宁波地委派遣,开展工人运动。14年(1925)中共宁波支部建立,卓兰芳转为中共党员,并创办工人夜校,宣传马列主义,并在和丰纱厂建立工会组织。上海五卅惨案发生,代表小教联合会,参加以国民党临时党部和学联名义召开的宁波各界人民团体紧急会议。卓兰芳为团宁波地委创办的刊物《火曜》撰写文章,在《介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一文中,列出研究马克思主义最低限度的书目表,供初学马列主义的青年阅读。在丝户巷17号启明女子中学召开的中共宁波地方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兼任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又到家乡奉化松舂开展农民运动。后任中共郸奉区委书记兼组织委员,并领导农民运动。16年(1927)元旦发动农民进城大闹县署,赶跑反动县主事沈秉诚。2月去上海参加中央党校短期学习,回甬后赴余姚、慈溪指导农民和盐民运动。3月20日,国民党右派策划镇压革命,指使暴徒焚毁宁波市总工会,卓兰芳和中共宁波地委其他同志决定还击,次日举行全市总罢工,集会游行,要求审判焚烧总工会的肇事者。4月9日,王俊在宁波提前“清党”,捕杀共产党人和农民骨干。卓兰芳回奉化疏散党员和农民积极分子,带20多名党员撤往象山。4月29日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兼农民部负责人,9月被选为省委常委。11月任浙东暴动奉化忠义暴动点负责人,恢复奉东、鄞东基层党组织,重建农民武装。12月任省委特派员,指挥奉化暴动,后因力量不足停止。次年3月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后兼任中共浙西特委书记,5月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先后发出《省委芳字通告》第一至第十一号,部署全省革命斗争。多次到兰溪、龙游、富阳、义乌等地指导工作,帮助建立县委。18年(1929)1月改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4月省委建制撤销,任中共中央巡视员,先后巡视浙东、浙北、浙西。次年4—7月,奉命组织诸暨、建德暴动,均因力量不足未成。不久参加苏、浙、皖3省联席会议,后任中共浙北总行动委员会书记,领导杭、嘉、湖和浙西、浙东地区党的工作。9月,卓兰芳在杭州江干区不幸被捕,10月5日被国民党枪杀于浙江陆军监狱。
  筱姣娣(1900-?)鄞县人。甬剧“女旦时期”四大名旦之一。自幼学唱滩簧,擅演闺门旦,闻名宁波艺坛。民国12年(1923)去上海,演出《庵堂相会》、《双落发》、《拔兰花》等戏,以扮相俊美、唱腔动人而逐渐走红。16—17年(1927—1928)先后在上海新世界、永乐、万年春等剧场演出,为头牌旦角。1959年受聘为宁波市甬剧团老师,整理剧目,培训演员。1962年后,离开了宁波甬剧团,退出了甬剧舞台。
  朱镜我(1901-1941)名德安,乳名阿淼,又名得安、雪纯、镜吾、谷荫,后改名镜我,鄞县金峨人。民国6年(1917)毕业于宁波师范讲习所。翌年春,随兄赴日。9年(1920)7月,朱镜我考取浙江官费留学生,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中国学生预科班。次年进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毕业后进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社会学系。在此期间,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6年(1927)3月,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进入京都帝大大学院(研究生院)深造。10月接受成仿吾邀请,中止京都帝大学业,与冯乃超等回国,结束长达10年的留学生活。回国后,参加创造社活动,主编《文化批判》,致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出版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米哈列夫斯基《经济学入门》等书,后又主编《思想》、《新思潮》等刊物。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与冯乃超、钱杏邨、郑振铎等发起成立中国著作者协会,后参加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结识鲁迅、陈赓。23年(1934)出任上海中央局宣传部长,成为党在国统区文化战线最高领导。翌年,上海中央局遭国民党第三次破坏,朱镜我不幸被捕,经营救释放出狱。26年(1937)9月,中央代表团决定派张三扬(信达)回浙江协助朱镜我做浙江党组织重建工作。朱镜我从杭州回到宁波与鲍浙潮、竺扬、周楚琛、陈秋谷5人组成“中共宁波临时特别支部”,任书记。10月,上级党决定撤销宁波临时特别支部,正式成立以朱镜我为书记的中共浙东临时特委,重新建立党的宁波地方组织。在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形势下,浙东临时特委与鄞县县长陈宝麟商谈组织抗日游击武装“飞鹰团”,陈宝麟任团长,鲍浙潮任副团长,朱镜我任政治教官,团部设在鼓楼附近。其间,朱镜我赴杭主持筹建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以中央代表团身份指导省临委工作,省临委成立后,又回宁波主持工作。在朱镜我领导下,特委利用飞鹰团这一组织,开办“民众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吸收鄞奉一带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和爱国青年80余人参加训练。朱镜我以城区和鄞奉地区作为工作重点,主编出版团刊《野战》。特委在城区建立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宁波商报馆支部。27年(1938)2月,宁波地区党的重建工作取得重大建展,共建立城乡支部10余个。10月,朱镜我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第一任宣教部长,不久兼任东南局宣传部长,参与新四军决策。在皖南坚苦卓绝的斗争中,朱镜我身为高级干部,又重病缠身,坚持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他一家四口,夫人赵迨今、长子朱庭光、长女朱伊伟都参加新四军。北撤前夕,军部安排患病的朱镜我先行北撤,朱镜我说:“我是宣教部长,怎么可以离开部队先去呢!”30年(1941)1月4日,朱镜我随军撤离云岭。6日,部队遭国民党军队拦袭。13日,部队到火云尖石山山腰小树林旁,又遇顽军阻击,在追兵逼近、突围无望的最后关头,身患重病的朱镜我为不被敌人俘虏和连累身边战士,强命警卫员和民夫放下担架,毅然纵身跳崖,壮烈牺牲。
  王任叔(1901—1972) 乳名朝伦,学名运镗,字任叔,笔名赵冷、屈轶、碧珊、下里巴人、毁堂、八戒、行者、无咎等百余个,以巴人最为著名。奉化大堰人,民国4年(1915)考取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五四运动爆发,担任宁波学生联合会秘书长,起草全市学生总罢课宣言。毕业后在宁波地区几所小学任教,由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了大量新诗。12年(1923),宁波春风学社出版其诗集《情诗》,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写成800余行长篇叙事诗《洪炉》。是年,经亨颐出任宁波省立四中(今宁波中学)校长,遭保守势力反对,王任叔起草“欢迎经亨颐来四中”一文,发表于《四明日报》,因此失业。14年(1925)进《四明日报》任编辑,负责地方版和副刊,成立宁波第一个新文学团体“雪花社”。大革命时期投笔从戎,经张秋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6年(1927)春节前后,王任叔在广州任机要科代理科长,敏锐觉察可能要发生第二次“中山舰事变”,从“限共”转到“反共”,火迅向党内汇报,是我党历史上获悉蒋介石反革命政变阴谋并及时汇报的第一人。大革命失败后弃政从文,出版了短篇集《监狱》、《破屋》、《殉》、《影子》和中篇小说《死亡线上》、《阿贵流浪记》等。17年(1928)初,去上虞春晖中学执教,与张孟闻创办《山雨》杂志。19年(1930)留日归来,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在此期间创作有6本短篇小说集和《某夫人》、《证章》两部中篇,为人生派代表作家。鲁迅逝世,他与许广平、郑振铎3人负责起草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负责编校工作,并写成“鲁迅全集总目提要”。27年(1938)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江苏文委委员。和胡愈之发起创办社会科学研究所,培训参加抗日救亡青年。同年8月开始以巴人笔名发表文章。不久,任复刊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主编。30年(1941)3月奉周恩来批示前往香港,后去新加坡、印尼苏门答腊、棉兰,组织华侨开展抗日活动。36年(1947)9月回到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任驻印尼特命全权大使,1952年卸任后回
  外交部工作,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党委书记。1960年因《论人情》一文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1962年调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印度尼西亚历史,完成160多万字的《印度尼西亚历史》初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迫害,被隔离审查。1970年3月重病中被“遣返”回乡。1972年7月在故乡奉化逝世。1979年平反昭雪。著有《监狱》、《破屋》、《影子》、《乡长先生》、《捉鬼篇》、《流沙》、《皮包和烟斗》等短篇小说集,出版中长篇小说《死线上》、《阿贵流浪记》、《某夫人》、《证章》、《一个东家的故事》、《莽秀才造反记》等,在报刊连载的长篇小说有《姜尚公老爷列传》、《超然先生列传》和《沉滓》。仅就小说创作而言,王任叔是中国现代少见的多产作家之一,是浙江现代小说史上的文坛巨擘。
  陈训慈(1901—1991) 字叔谅,陈布雷三弟,慈溪官桥村(今属余姚市)人。民国7年(1918)毕业于效实中学,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后来之东南大学)。14年(1925)在效实中学执教,创办刊物《爱国青年》,主张内除军阀,外抗强敌。19年(1930)转往南京中央大学任教。21年(1932)出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任职10年,推行普及社会教育与提高学术研究相兼顾的办馆方针,创办《文澜学报》、《浙江图书馆馆刊》、《图书展望》、《读书周报》等。时为浙江图书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抗日战争中,组织抢运浙江图书馆藏《四库全书》及古籍善本,避至富阳、龙泉,抢运天一阁藏书9000余册到浙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持浙江省文物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图书资料室工作。著有《五卅惨史》、《世界大战史》、《晚近浙江文献述概》等。年届九十,与人合著《万斯同年谱》。
  沈贻芗(1901—1989) 原名遗香,奉化溪口亭下镇人。民国4年(1915)就读于美国浸礼会办宁波圣模女中。11年(1922)保送到上海沪江大学教育系就读。15年(1926)毕业后返母校私立甬江女子中学(由圣模女中和崇德女校合并)任教。翌年学校成立董事会,从外国人手中接过办学权,沈贻芗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中学甬江女子中学校长。她任校长后,德育上倡导爱国、尊师、诚实、节俭等美德,智育上要求学生勤学苦练,体育上建立宁波第一座健身房,训练出名重一时的“甬江女篮”。24年(1935),沈贻芗留学美国,成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生,专攻中等教育,两年后获文学硕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沈贻芗提前归国,把甬江女中师生迁到家乡溪口亭下,后又迁四明山董村继续办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师生返回宁波复校。然经日寇蹂躏后的甬江女中一片残破景象,教具图书荡然无存。她痛哭失声,奋笔疾书,求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助力,又向海外保险公司取回赔偿费2万美元。她与学生一起搬运砖石,建造新的教育大楼和师生宿舍,添置教育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甬江女中命名为宁波女子中学。沈贻芗独身守岁,终身不嫁,一生心血倾注于甬江女中这块教育园地。1989年9月26日逝世于上海。
  贺威圣(1902—1926) 字刚峰,号薏农,幼名凤宝,化名瑚珊、吴威,象山贤庠海墩人。民国7年(1918)毕业于象山县立高等小学。翌年,发动学生成立“象山学生联合会”,声援“五四”爱国运动。后到上海就读澄衷中学、上海公学,转东吴第二中学。11年(1922)夏,面见在沪江大学发表演说的孙中山,坦诚己见,深得孙中山赞赏。12年(1923)秋考入沪江大学,旋入南方大学,翌年转上海大学,攻读社会科学。在瞿秋白、恽代英培养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12月,与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老师恽代英到宁波筹建“宁波非基督教大同盟”。25日(圣诞节),“大同盟”在县学街明伦堂成立。恽代英、贺威圣在会上相继发表演说。14年(1925)4月在共青团宁波地委机关刊物《火曜》“悼念孙中山先生特刊”上发表题为《追悼孙中山与被压迫民族》的文章。曾任上海大学临时委员会委员、全国学生联合会总会宣传部长等职。6月初,贺威圣、张秋人相继抵达宁波,协助宁波党、团组织开展反帝爱国运动,重新组建“宁波学生联合会”。5日,贺、张在小校场举
  行的宁波各界2万余人反帝游行集会上发表演说,指导宁波党组织成立有3000余名工人、学生参加的“宁波各界外交后援会”、“募捐委员会”。7月8日,贺与张再次来宁波,指导共青团宁波地委开展反对新国家主义派的斗争。9月,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改组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贺威圣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工人、青年两部部长。15年(1926)7月任中共杭州地委书记,策划浙江省省长夏超“独立”(后夏超被军阀孙传芳部队宋梅村部战败而遇害)。11月3日,贺威圣在杭州被捕,13日被害于清波门外。墓在象山贤庠镇。
  俞济民(1902—1957)谱名良椿,号国梁,奉化大桥人。民国13年(1924),北京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正科第二期毕业,先后任杭州公安局行政科长、山东省警察局督察员、广州市公安局督察员、广州市卫戍司令部上校参谋。21年(1932)后任宁波警察局局长、鄞县县长,浙江省保安警察总队总队长。30年(1941)宁波沦陷后,任国民党四明山游击司令部副司令、鄞奉游击指挥官。32年(1943)任浙江六区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山东省政府委员兼鲁东行署主任、鲁东指挥部中将指挥官、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杭州市市长、浙东行署主任。1949年11月去台湾,1957年病故于台北。有五子一女,其中幼子俞佩琢,为台湾《联合报》记者,常来大陆采访。
  范桂馥(1902—1976)字若恩,宁波人。少年丧父,勤奋好学,精于珠算,长于书法。民国16年(1927)在上海创办盛和号,专营棉花贸易,并担任鼎鑫纱厂董事、宁波旅沪同乡会理事等职。26年(1937)由他合资组织瑞友银号,经营银钱业务。33年(1944)改组为钱庄。1949年在香港创办福隆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后又于九龙荃湾组建会德丰纺织有限公司,任经理,并担任西非投资集团公司董事、会德丰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1972年退休后任宁波旅港同乡会理事,兼任宁波公学校董。早年在上海经商时曾捐资在家乡设立私塾公学,后又向旅港同乡会慷慨捐资。其子女遵其遗志,多次捐资助建海曙范桂馥小学,宁波大学范桂馥教工活动中心、范思禹建筑工程楼,宁波实验小学思禹教学楼等项目。
  倪维熊(1902-1978)名凡夫、微庸、慧明,嘉善西塘镇人。民国5年(1916)考入杭州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曾任浙江大学化学系助教,后升初级讲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加入中国国民党。18年(1929)应鄞县县长陈宝麟要求来鄞县供职,后任建设局长。先后供职12年,为兴建灵桥、新建改建城区马路、整理路名(市区主要路名)、拆除城墙、建环城马路、重修八角楼、城区打自流深井、修建天一阁等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四明电话公司经理。1949年宁波解放前夕.保护四明电话公司设备,使四明电话公司完整回到人民手中。1954年后,他率先对四明电话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任经理。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宁波市委工作。1958年6月选为民建宁波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任多届市人大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一生俭朴清廉,从善如流,有求必应,人称“倪菩萨”。
  冯定(1902—1983)笔名贝叶,慈溪孝中镇(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冯君木族侄。受冯君木资助进入宁波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考入宁波一交易所当会计,后又进上海商务印书馆任古文编辑。民国14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传播共产主义。以“贝叶”为笔名,撰写哲学和青年修养的文章,翻译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作品。27年(1938)被党派往新四军皖南军部工作,任军政治部宣传部宣教科长,主编《抗敌报》。30年(1941)任新四军苏北盐城军部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后历任新四军第四师淮北区党委宣传部长、淮安华中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上海解放后,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57年后,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哲学系主任、副校长等职。冯定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撰写了许多哲学和青年修养方面的文章,如《新哲学是科学哲学》、《哲学的应用》、《谈新人生观》、《现阶段的中国青年问题》等。著作有《平凡的真理》、《共产主义人生观》。去世后,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冯定夫人等搜集出版了由陈云题写书名、薛暮桥作序的《冯定文集》。
  柴水香(陈文杰)(1903—1930) 又名志福,化名陈文杰、方均,鄞县五乡镇石山弄人,出生于乌楼庙跟7号(英烈街)。民国10年(1921)进华泰绸厂做工,“五卅”运动中参与成立宁波锡箔业工会。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宁波手工业工会主席。次年去武汉参加江浙流亡同乡训练班,进贺龙领导的第二十军,参加南昌起义。同年9月潮汕战斗失利被捕,途中逃脱,辗转返回宁波,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参与组织鄞南暴动,事泄被捕。因未暴露真实身份,敌人以“共党嫌疑”罪名判他两年半徒刑。18年(1929)上半年保释出狱。同年夏,化名陈文杰,赴浙南从事农民运动。在永嘉莲花心村和新桥一带组织农民赤卫队,击毙警察所长,铲除叛徒,为组建红十三军奠定组织基础。19年(1930)根据中央指示,农民赤卫队与胡公冕领导的红军游击队联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胡公冕任军长,金贯真任政委,陈文杰任政治部主任,创建楠溪乌根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陈文杰致力于红军政治工作探索,加强指战员政治思想教育;发动群众,动员参军,扩大部队;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红军纪律,规定不准擅动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抢老百姓东西要被枪决。发动贫苦农民、饥民开展反饥饿斗争,开仓济贫。贫苦农民纷纷投奔红军,部队不断发展壮大。在政委金贯真牺牲、军长胡公冕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的情况下,陈文杰为红十三军主要领导人,经常把脚上的草鞋脱下给战士穿,自己赤脚行军,冲锋陷阵,战士们亲切地称他“赤脚大仙”。浙南特委成立,任特委军事委员。由于“左”倾路线影响,红十三军在陈文杰领导下虽打了一些胜仗,一度攻下缙云、后渠,但也遭到极大的削弱。9月,陈文杰因过度劳累而病倒。敌人贴出布告,以5000块银洋重赏缉拿。9月18日,因叛徒出卖而被捕,21日被杀害于温州松台山。入夜,群众冒生命危险,把陈文杰头颅与尸体分别埋葬。全国解放后,才将其遗体合拢,重葬于翠微山公墓。
  蒋鉴(1903—1940) 镇海人。家境殷实,10岁失母,靠外祖母养大。肄业于上海圣玛丽亚大学。17岁时奉父亲之命与周明栋医师结婚。周家是一个富裕的大家庭,周明栋曾留学国外。“七七”事变后到武汉参加抗敌后援会,做救护伤兵的工作,在丈夫周明栋医师支持下,自筹资金,自聘师资,训练救护人员,结业后带领几十位受过训练的女青年到伤兵医院服务。医院缺什么,她就捐献什么。当时1200多名伤兵向她赠送金牌,誉其为“伤兵之母”。民国27年(1938)亲自选址筹办四川合江第五保育院,任院长。她的保育方针就一个“爱”字。伤兵医院转移后,她将300名患病的难童转移到四川合江第五保育院里。在轮船离开汉口后,为孩子们捐钱捐物,洗衣、喂饭、送药,把保育院办成儿童乐园,被称为“难童之母”。由于积劳成疾,两年后病逝,年仅38岁。邓颖超在《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上写有“痛悼蒋鉴女士”一文,号召妇女向她学习。全国各地50多个战地保育院一致哀悼。
  赵济猛(1904—1928) 又名履祥,化名正风、乔征枫、乔仑、华封、吴英、龙友,东阳人。民国9年(1920)入宁波美国教会举办的崇信中学勤工俭学,毕业后留学校附小任英语教员,后参加“雪花社”,从事新文化活动。13年(1924)春,由张秋人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加入国民党。7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宁波地委成立。10月,被推荐为秘书(即书记),
  后担任宣传工作,组织民治教育会、宁波社会主义劳工研究会,同年下半年,参与组织“非基督教大同盟”。翌年8月,在启明女中教英语,任临时改组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宁波地委书记,是年转为中共党员,住丝巷弄(丝户巷)“众家姆妈”陈馥家。任宁波学联刊物《宁波学生》主编,支持“拥经运动”(支持经亨颐任宁波省立四中校长)。12月,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济难会宁波临时总会,任总会主席兼审查员。“五卅”运动后,与李燝卿为代表的新国家主义派作针锋相对的斗争。15年(1926)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浙区委委员,后任中共宁波地委书记,兼宣传委员会书记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宁波地委书记。北伐军进军宁波,发动各界声援浙军独立,加入北伐行列。同时,联合各界掀起宁波“自治运动”,为北伐军进宁波创造条件。16年(1927)1月召开地委扩大会议,号召各地“抓住有利时机迅速组织工会、农会,大力壮大工农力量,开展工农运动”。是年春,宁波总工会会员达8万余人,有组织农民达10余万人。2月19日,北伐军挺进宁波,赵济猛以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宁属特派员身份,领导改组国民党宁波市党部,使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手中。蒋介石派王俊到宁波任宁台温防守司令,实行“清党”,《民国日报》社社长庄禹梅被扣,杨眉山、王鲲等一批共产党员相继被害。赵济猛在培英女校召开中共地委紧急会议,与之坚决斗争。4月初,赵济猛被列为全国197名“先应看管”的共产党员名单之中,11日,被开除国民党党籍,遭到通缉。15日,中共上海区委任命赵济猛为上海南京部委书记,选为党的五大代表,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常委、宣传部主任。10月底,浙江省委遭破坏,赵济猛和夫人邬因明不幸被捕。次年1月9日,赵济猛在钱塘门外刑场英勇就义。
  王鲲(1905—1927) 乳名宗宝,又名经奎,奉化连山乡外王高岙村(今大堰镇)人,生于江东忠介街。民国10年(1921)入华英学堂读书,参加万人反帝集会。毕业后进宁波邮电局作拣信工。14年(1925)“五卅”运动中,发动邮电工人参加示威游行。同年,结识杨眉山、卓兰芳,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在中共宁波地委分管工人运动,同年10月,组织邮电、纱厂及甬曹段铁路工会,任宁波总工会会长。参加敌前宣传队,赴曹娥慰问北伐军。他还深入工厂、工人宿舍调查研究,交穷工人做知心朋友,办工人夜校,义务教工人读书识字,讲革命道理,组织罢工斗争。16年(1927)元旦,在宁波《时事公报》上撰文,号召用革命手段铲除军阀,不久当选中共宁波地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2月宁波军阀政府垮台,组织工人维护社会治安,任宁波总工会临时执委会委员长,主持拟订《优待工人条例》。宁波总工会发表了《对时局宣言》。北伐军进入宁波,作为工人代表,担任宁波临时政府执行委员。3月20日,国民党右派勾结宁波反动势力,捣毁总工会。王鲲领导全市工人反击,组织人民审判委员会审判反动分子。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宁绍台温防守司令王俊,于9日派军警看守监视总工会,逮捕《民国日报》社社长庄禹梅。他与杨眉山前往交涉时被扣留。6月24日被杀害于宁波小校场。
  金翠玉(1905—1949) 甬剧“女旦时期”四大名旦之一。早年师从男旦董泉水,学唱滩簧。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末为其艺术全盛期。演出于上海新世界、新新公司,剧目有《打窗楼》、《庵堂相会》等。扮相身段均佳,唱腔柔美,吐字清晰,誉为女旦之首。民国27年(1938)后,宁波滩簧为四明文戏取代,逐渐隐退。后曾演出过改良甬剧《称心如意》,即告别舞台。
  戴行运(1905—?) 即戴翘曾,英文名希天(C·T·Tai),戴传曾兄,居月湖菊花洲。民国17年(1928)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又进南京大学深造。19年(1930)后,在省立宁波中学、竹洲女中、效实中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宁波二中任英语教师,兼教生物、音乐。长期任教
  生化教研组长、市生物教研组长。20世纪80年代初,美籍华人作家於梨华曾在竹洲专门会见恩师。
  鲍浙潮(1905-1984)原名鲍悲国,曾用名鲍曙林,宁波城区南门人。早年曾在宁波米店当店员。民国14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16年(1927)3月,经党组织介绍,到武汉国民政府岳阳教导团工作,先后任连、营指导员。大革命失败后,秘密回到宁波,曾任中共宁波县委书记、常委。17年(1928)3月,在宁波被捕,关押在杭州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在狱中坚持斗争,任狱中特别支部委员。24年(1935)获释出狱。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参与组建中共浙东临时特委,任委员。27年(1938)秋,被误认为“托派嫌疑分子”,中断组织关系。后在杭嘉湖沦陷区活动,曾任浙西民族文化馆副馆长。解放战争时期,在南京为地下党开设电料行,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南京市委行政科科长、华东局统战部副处长、浙江省粮食局办公室副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诬陷和迫害。1983年,鲍浙潮的全部问题得到平反,党龄从1925年算起。1984年3月11日病逝于杭州。
  范文蔚(生卒年不详)奉化人,民国21年(1932)毕业于浙江医药专科学校,任宁波市卫生试验所技师。是年,弃医从商,受盘改组四明药局,集资1万银圆,开设新的药房。四明药局创建于19年(1930),规模较小,销售药品不多。范接手后以学治商,经营上打破旧格局,在东大街闹市区开设新店面,招牌塑一只吼鸣雄狮,借用“狮鸣”(四明)谐音。范文蔚利用著名药师身份,取得中外药厂经营权,进口多种洋药(西药),并自制药品53种,自编《四明良药集》。四明大药房供应多种紧俏药品和洋药,名声大振。后范又把四明大药房改组为四明药房股份公司,吸收当地士绅和头面人物参股,扩大业务。抗日战争期间,药房迁至内地金华,宁波仅少数人留守。抗日战争胜利,宁波四明大药房复业。1951年6月,范将四明大药房重新改为有限公司。1956年公私合营,四明大药房专营零售业务。
  王家谟(1906—1927)一作王嘉谟,别名王一贯,小名王小曼,化名王亦改、王家伦,曾用笔名莫言,象山丹城人。出身于平民家庭。民国11年(1922)春,随堂叔王丹泉到宁波交易所经纪人事务处学生意,后到丹城姜氏学堂任教。14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因中共宁波地委调遣,第二次到宁波,在启明女子中学任教,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开始做抄写,后任地委技术书记。领导工人与资本家斗争,迫使资本家作出让步,提高了工人经济待遇,显示出领导才干,补为地委委员,任地委组织部主任。他与史永(沙文威)合租居住的小楼成为宁波党团组织最机密的机关。宁波地委改组,仍任组织部主任。北伐战争开始,浙江工农革命运动出现高涨形势,王家谟深入农村,指导斗争,领导组织农民协会、工人协会、妇女协会等群众团体。1。月17日,和地委书记赵济猛出席中共上海区委召开的浙江外埠党负责人会议,听取了罗亦农、庄文恭对宁波党工作的指示。返宁波后,举办工农夜校,培养和发展党员。14年(1925)春,《四明日报》主编李瑁卿鼓吹“国家主义派”思想。王家谟在宁波《时事公报》上发表《批判国家主义》一文,成为党的历史上反对“国家主义派"斗争中较有影响的文章之一。16年(1927)1月19日,宁波地委在培英女校召开地委扩大会议,王家谟起草了“组织工作决议案”。翌月下旬,和杨眉山、沈本厚、冯永叔(女)、史永、徐雪寒6人参加在上海拉斐德路举办的秘密党训班,听取了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的讲话。王家谟的领导才干和品格为周恩来所器重,周恩来亲热地称他“浙江小同乡”。2月11-15日,中国共产党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和赵济猛、卓兰芳等6人作为宁波代表出席,王家谟被大会选为组织问题委员会委员。宁波光复,和赵济猛、杨眉山等筹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宁波临时市政府筹备委员会”,并宣告成立宁波临时市政府。《宁波民国日报》创刊,庄禹梅任社长,王家谟特聘为副刊编辑。蒋介石派王俊充任“宁台温防守司令部”司令,王俊唆使地痞流氓袭击宁波总工会会所和宁波店员总工会会所。赵济猛和王家谟召开地委紧急会议,予以坚决反击。4月11日,王俊发动反革命政变,实行“清党”,疯狂搜捕共产党人。4月17日,中共宁波地委调整,王家谟任代理书记,6月任书记,7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兼组织部主任,9月9日任省委代理书记。11月,王家谟带着“浙东暴动计划”,同助手郑敬衡离杭到宁波,在冷静街范家祠堂(秘密联络点)召开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动员会,部署武装暴动。其时,浙江省委遭破坏,王家谟不知,按原计划离宁波去温州,11月12日在温州被捕。11月18日,王家谟、郑敬衡、周定3人在温州东门外狮虎山被害。翌年,其母葛氏将儿子遗骸从温州运回象山,安葬于丹城西门外大坑口。
  陈修良(1907—1998) 又名陈逸仙,曾用名秀霞、道希、陈逸、陈纳、莫湮、葛覃,生于呼童街105号,后随母居丝户巷星云坊。民国11年(1922)至14年(1925)在宁波女子师范学习,曾以通信方式拜沙孟海为师学习书法。14年(1925)“五卅”运动发生后,陈修良初次投身学潮,成为宁波学联活动分子。在《宁波学生联合会周刊》上发表《救时刍议》,被校方作为“赤化分子”、“过激分子”开除。下半年到杭州女中完成学业。15年(1926)春到上海国民大学求学,并由徐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年夏到广州中山大学主修文科,参加广东团省委机关杂志《少年先锋》编辑工作。16年(1927)在武汉任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长向警予秘书,并由向警予介绍转为中共党员,当时其名为陈逸仙。10月,到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或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年(1930)7月回国。21年(1932)底,陈修良与沙文汉结婚。次年1月两人到日本,分别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和东京铁道学校。24年(1935)九十月间两人回到上海。陈修良参加妇女抗日救亡活动,以莫湮等笔名在《妇女生活》等刊物发表文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江苏省妇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新华报》主编,南京市委书记。她扮成普通家庭妇女昼伏夜出,恢复南京统一领导的党组织。36年(1947)领导“五二〇”学生运动。国民党空军八大队中尉飞行员俞渤反对内战,要求起义和加入中国共产党。陈修良批准俞渤入党,并亲自把起义联络信号送往上海,由上海局秘密电台发到中央。37年(1948)12月16日,俞渤等5人驾B—24重型轰炸机在石家庄降落。陈修良通过南京负责策反工作的史永(沙文汉四弟),找到“重庆号”下级军官联系策划起义,并亲自到上海将南京的策反关系转交上海局策反委员会。“重庆号”舰长邓兆祥毅然支持下级官兵行动,“重庆号”起义驶向烟台。由蒋介石、顾祝同、陈诚的3个警卫团编成的97师师长王宴清,为人正直、反对内战。陈修良派史永通过王母舅邓昊明等做工作,1949年3月24日,王宴清率邓建中等部分人员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全国妇联华东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代部长等职。1958年2月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撤销一切工作职务,下放到嘉兴曹庄乡劳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隔离审查。1977年12月摘掉右派帽子,任浙江省政协委员。1978年1月调上海,1979年6月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任上海市政协常委。1983年春任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顾问,1987年离休。1996年建党75周年,陈修良在上海对来访的宁波有线电视台记者说:“我不相信上帝,不相信菩萨,也不相信钞票。我相信什么呢?我相信真理。我一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已为之奋斗了七十多年。”对自己坎坷一生,她说:“我只有反思,而无反悔。”著作有《潘汉年非凡的一生》、《孙冶方革命生涯六十年》、《沙文汉战斗的一生》等。1999年陈修良逝世一周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了《陈修良文集》。
  陈维真(1907—1944) 又名陈逸僧,生于呼童街105号,后随母居丝户巷,陈修良孪生妹妹,启明女中学生,宁波妇女运动先驱。民国14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选为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启明女中支部书记,负责筹建宁波各届妇女联合会。翌年3月8日,宁波各届妇女联合会成立后被选为组织主任,领导妇女开展爱国反帝斗争。大革命失败后随母亲陈馥到上海读书,同时帮助党组织和共青团中央搞地下工作。16年(1927)“八七”会议后,随丈夫杨善南去广州海陆丰参加彭湃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失败,杨善南不幸牺牲。翌年,她回上海,继续党的地下工作。27年(1938),陈维真与徐承志(鄞县人,机电工程师,斯诺称他为卓特的、严肃的共产党员)结婚,一同前往湘潭、桂林等地。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为抗日筹划经费和掩护党的秘密交通机构和电台。33年(1944)在贵阳因难产病逝。
  徐英(1907—1930) 原名胡连,又名紫衡,化名于凤鸣,浙江武义人。民国14年(1925)只身来宁波,进宁波美球针织厂当工人。“五卅”反帝爱国斗争爆发,徐英正好在上海福华丝边厂接受培训,回宁波后,发动全厂工友成立工会,推选为厂第一任主席。翌年7月,宁波地下党在启明女中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被反动军警包围,徐英镇静对付,引导同志安然脱险。10月,宁波总工会成立,徐英协同王鲲负责南门和西门工会工作,促进工人运动发展。16年(1927)2月,徐英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宁波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街头出现“生擒王小猫(王小曼——王家谟),活捉徐狐狸(徐英)”标语。徐英因美球厂厂主告发被捕,又因真实身份未暴露而获释。11月,回家乡武义。后回杭州,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18年(1929)1月省委改组,任省委书记。5月,再次到宁波领导革命斗争。下旬,卓兰芳来宁波,徐英化名于凤鸣,与卓兰芳单线联系,8月成立中共宁波特支,任书记。12月17日,徐英在特支机关被捕。翌年2月,徐英被解押到杭州浙江陆军监狱,4月28日,国民党浙江高等法院判决徐英死刑。徐英把法庭当成战场,与敌人展开面对面斗争,带领难友坚持学习,锻炼身体,还与监狱当局开展绝食斗争。五六月间,与难友组织越狱未果。8月27日,徐英等19人在陆军监狱就义。
  王宽诚(1907—1986) 鄞县布政人。18岁进江厦街源吉钱庄任放贷,30岁去上海开设维大华行。民国36年(1947)7月去香港发展,设立维大洋行(香港)有限公司。不吸烟、不喝酒,一生自奉节俭,不尚排场豪华,对祖国建设和家乡事业却一掷千金。抗美援朝时期,出资捐献飞机一架,购买爱国债券价值相当于2000两黄金。1966年捐资在凤岙横街兴建中学,落成后亲自取名“东恩中学”(以其崇敬的毛泽东、周恩来两位伟人名字命名),其校舍在当时宁波的中学中首屈一指,但因历史原因,未能发挥应有作用。1984年6月东恩中学移地城区泥桥街重建,王宽诚亲手为校舍奠基铲土,表示“我作为一个宁波人,一定要在今后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教育事业中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1985年10月参加东恩中学教学楼落成典礼,并受聘为名誉校长,事先还亲书“宁波市东恩中学”校名。与此同时,出资1亿美元成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后改名“王宽诚奖学金”),以鼓励优秀教师和学生,为国家培养人才。后东恩中学与十一中、二中初中部合并,迁至老牌名校——原宁波中学校区内,新组建的东恩中学有48个班级。1956年起,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人大代表。1986年12月3日在北京谢世。他的后人继续王宽诚事业,捐资助建东恩中学“宽诚图书馆”、“语音实验室”、“计算机房”、“多媒体电脑室”,仅“王宽诚体艺馆”其亲属就捐赠100万美元。为纪念王宽诚对中国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1998年10月,
  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465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宽诚星”。
  柴彬章(1908-1963)鄞县人,居现江厦街道英烈街62号。年轻时拜四明南词名家陈昌浩为师。民国29年(1940)去上海“唱堂会”、“唱电台”。1951年回甬,进凤仙甬剧团任乐手,兼教四明南词唱腔,与陈莲卿、徐莲卿等常在宁波电台、工人俱乐部、郡庙红旗书场演唱。1959年进宁波市戏曲学校任曲艺主教老师。他主唱书目有《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雨雪亭》、《盘龙镯》等。唱腔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乐器从琵琶到三弦、胡琴、扬琴、箫等皆能,尤擅长琵琶,有“活琵琶”之称。
  孙翠娥(1908—?)甬剧“女旦时期”四大名旦之一。民国12年(1923)师从康集昌,在上海演出《写浪荡》、《还披风》等戏。16年(1927)转入永乐园,演出《打窗楼》、《双落发》等戏。唱做兼优,戏路宽广,扮相风流美艳,白口清脆动听,与筱姣娣齐名。抗日战争时改良甬剧兴起,退出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返艺坛,曾参加上海凤笙甬剧团。
  袁牧之(1909—1978)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兼电影事业家。原名家莱,笔名袁梅,县人,出生于南郊路杨家桥巷1号一个富商家庭。其父原为手工业者,后成为买办,显赫一时,清政府曾予三品官名义赴日洽谈贸易。袁牧之11岁到上海,入澄衷中学,13岁参加著名戏剧家洪深等主持的戏剧协社,为唯一小演员。民国16年(1927)参加戏剧革新运动,为辛酉剧社主要成员并历次担任主演,获舞台“千面人”美誉。19年(1930)放弃东吴大学学习,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21年(1932)前后,曾偕同黄耐霸等著名艺人返甬演出新戏《啼笑因缘》。23年(1934)后,进入电通影片公司和明星电影公司,编导或主演《桃李劫》(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都市风光》(我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风云儿女》、《生死同心》、《马路天使》、《八百壮士》等优秀影片。抗日战争爆发后,导演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后到武汉加入国共合作的中国电影制片厂。27年(1938)到延安,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团,发展解放区电影事业,编导、创作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29年(1940)初,经关向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受中共中央派遣去苏联,完成影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并学习、考察苏联电影创作经验和建制。逢苏德战争爆发,被困苏联5年,经历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艰苦岁月。35年(1946)回国,到东北接管伪“满映”,筹建人民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并任厂长。1949年奉调北平(北京),任中央电影管理局第一任局长,当选中华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其时,新中国电影生产形成第一个高潮,一批优秀影片连连获奖。“文化大革命”中,携全家到湖北“五七干校”,抱病完成童话长诗《小小环球》创作。1972年返回北京。1978年6月病逝,享年69岁。袁牧之是中国电影百科全书式人物,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诸多第一。著有我国第一部《戏剧化妆术》、《牧之随笔》及《两个角色的戏》、《演剧漫谈》等。曾任文化部电影局第一任局长、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主席团委员、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常务理事,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04年袁牧之诞辰95周年,中共海曙区委、区政府出资出版《人民电影的奠基者——宁波籍电影家袁牧之纪念文集》。故居杨家桥1号保存完好,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朱保山(?—1949)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六十五师一九四团八连副指导员。1949年5月25日,二十二军解放浙东沿海重镇宁波。国民党空军经常派飞机对宁波城区实施轰炸。9月20日,朱保山率战士在灵桥路巡逻查岗,国民党飞机又来轰炸,在江厦街、灰街、灵桥路和灵桥上掷下数十枚炸弹。霎时浓烟四起,火光冲天。朱保山冲上桥面,疏散过桥群众,又指挥战士冲向百货商场抢运货物。朱保山发现烈火正向百货商场对面存放汽油的房子逼近。就带领战士,砸开库门,抢抬油桶。这时房屋倒塌,朱保山被压在里面。战士们冲上去在废墟中把昏迷的朱保山背出。突然一阵惊心的哭喊声把朱保山惊醒。他又站起来奋力冲进屋里,借着火光,透过浓烟,四处寻找,发现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缩在墙角边。他扑上去抱起小女孩转身往外冲。又一架敌机呼啸掠过,炸弹直冲着朱保山头顶飞来。他急速将小女孩紧搂怀里,扑倒在地。小女孩得救了,但朱保山壮烈牺牲。
  庄启东(1910—1997) 原名庄起东,笔名作枪,镇海庄市人。庄禹梅子。民国14年(1925),考入宁波中山公学(今宁波二中)。16年(1927)初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共青团宁波市委委员,11月被捕,翌年在杭州狱中秘密加入共产党。20年(1931)出狱回家。翌年清明,再次被捕,拘留3个月后释放。22年(1933)到上海任“左联”闸北区委宣传委员,后任上海春光书店和新钟书店总编辑。与陈君冶共同编辑出版《春光》月刊。组织“左联”及其他进步作家,如郁达夫、王任叔等为月刊撰稿。艾青狱中写成的成名作《我的保姆——大堰河》,就发表在《春光》第三期上。《春光》被查禁,又参与编辑《新语林》、《漫话、漫画》、《小品文》等进步文艺刊物,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杂文及诗歌。28年(1939)辗转到达延安,任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编辑部副部长,《大众文艺》编辑。后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抗战报》主编。34年(1945)到东北,担任《哈尔滨日报》主编。后任《北光日报》总编辑。在东北期间,参加过农村土改,担任过哈尔滨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市委党校副校长、东北总工会秘书长等职。1952年调北京,先后任国家计委劳动工资局副局长、局长,国家经委劳动工资局局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叛徒”。1978年获得平反,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顾问。1982年离休。1987年6月兼任国家计委咨询组副组长。著有短篇小说集《自杀者》和诗集《流》。
  金翊群(1910—2002) 又名金硕君,祖籍镇海,居开明街济阳里13号。民国14年(1925)入启明女中读书,次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宁波各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7月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8月任宁波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兼任共青团宁波地委委员。16年(1927)受党组织指派去上海景贤中学参加上海三次武装斗争,3月任上海市闸北区人民委员会委员,6月代表上海市参加在武汉召开的中华全国第四次劳动(者)代表大会。工作中与龙大道结为夫妻。次年在浙江省委机关工作。20年(1931)因丈夫龙大道牺牲,隐姓埋名,带着一对儿女从事教育事业,1949年至退休一直在孝闻街小学任教。
  应兰芳(1911—1986) 宁波市人,宁波走书著名艺人。年轻时拜毛全福为师,用真嗓演唱,为宁波走书中少有之举。唱腔别具一格,轻松圆滑,表演生动逼真,一块手帕作道具,表演女红、赶路、上下楼梯等生活动作活龙活现,同行中享有盛誉。他演唱主要剧目有《黄金印》、《白鹤图》、《回香缘》、《孟丽君》、《麒麟豹》等,曾任市曲艺团委员、艺委会委员。
  卢绪章(1911—1995) 鄞县人,世居君子街卢家墙门,生于聚奎坊(今小沙泥街),儿时就读星荫小学(海曙中心小学前身)。民国14年(1925)到上海学艺,22年(1933)与同仁合作在上海开办广大华行。25年(1936)参加上海职业界救国会,次年参加上海全国文化界救亡协会抗日救亡工作人员训练班。是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8年(1939)江苏省委负责人决定派卢绪章到重庆,以广大华行为基础,改建为党的掩护机关和秘密工作机构,并担负为党的地下组织筹措经费。卢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周恩来叮嘱卢绪章:“工作环境险恶,你这个‘资本家’可
  一定要当得像呀。你要像八月风荷,出污泥而不染……一定要记住同流而不合污呀!”《飘香的风荷》、《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就是以卢绪章事迹为原型创作的。37年(1948)底,卢绪章从香港回国,奉命北上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外贸工作,历任华东地区贸易部副部长、中国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国家外贸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外贸部顾问,还任过国家旅游总局首任局长、党组书记。1963年率团访问英国、瑞士、荷兰后回国途经香港,曾会见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刚。1984年8月邓小平作出“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重要指示,指派卢绪章到宁波帮助工作。时年73岁高龄的卢绪章来到宁波,任浙江省和宁波市政府特邀顾问。他不负邓小平重托,奔上海,赴北京,飞香港,帮助宁波制定发展战略,发动“宁波帮”帮助建设宁波。是年10月,他推动“船王”包玉刚踏上回乡之路,筹划创建宁波大学。后又邀请香港“影视大王”邵逸夫第一次回到家乡。1985年11月推动成立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任顾问。1988年10月倡议筹建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当选首任会长。宁波一些大项目,如北仑港二期工程、北仑钢铁厂、栎社机场等,无不凝聚着卢绪章的心血和汗水。他还对月湖、天一阁、城隍庙等开发利用提出过许多建设性意见。
  卢德财(1911—1998) 卢绪章族叔,居大来街。16岁东渡日本,投身于一老华侨门下学做裁缝。后作为老华侨女婿继承家业,开办炳昌洋服店。相继在神户、广岛、冈山、姬洛等地创业,开办服装、料理、房地产业,成为神户实业家。1986年来甬考察,通过堂妹卢妍英捐资1000万日元,在小梁街(出生地大来街附近)创办德财幼儿园(由卢绪章亲笔题写园名)。在奠基仪式上,卢德财深情地说:“我回来了,我回家了。”1988年10月2日,卢德财偕妻儿亲自参加幼儿园落成典礼,又含泪说道:“我这片落叶,终算归根了。”
  王明扬(1912—1942) 城区人。民国20年(1931)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左联。次年为中共中央出版部发行科科长,27年(1938)1月调金华特委任特委书记,30年(1941)2月任中共浙南特委组织部长兼浙闽边区办事处主任。翌年4月4日在突围时牺牲。
  阎世印(1913—1978) 山东定陶人。民国25年(1936)就读于北京朝阳大学,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胶东五支队、山东纵队二、五支队中队长、团政委等职。34年(1945)4月至6月作为山东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任鲁中区组组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中南纵队第46师政治部主任、七兵团后勤部政委等职。1949年8月至1951年7月任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1951年7月至1954年下半年任浙江省工业厅副厅长、厅长。1954年下半年至1956年11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工交部副部长。1956年11月至1958年2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工交部部长。1958年1月至1962年4月任中共宁波地委书记、市委书记、市委书记处书记、市委第一书记。1962年4月任中共宁波地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伊始,阎世印遭受冲击。他坚持工作岗位。后任杭州钢铁厂党委书记、浙江省工业交通办公室顾问等职。浙江省第五届人大代表。中共浙江省第二、三、四届省委委员。1978年3月26日因病逝世。
  冯宾符(1914—1966) 原名赛吾,学名贞用,字仲足,又字宾符,文章以“宾符”署名,遂以字行,慈溪人。冯君木子,都良同父异母弟。民国19年(1930)毕业于效实中学。越两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校对和编辑。后在《东方杂志》发表译著和文章,聘为《世界知识》特约撰稿人,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抗日。曾在《东方杂志》社工作,鲁迅曾书唐人诗一首为赠。26年(1937)底,冯宾符和胡愈之、周建人、郑振铎等一起组织“复社”。其间,与复社同仁翻译出版斯诺《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编辑和翻译出版《鲁迅全集》、《列宁全集》、《资本论》等。29年
  (1940),担任党领导的刊物《译报周刊》主编。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上海《联合日报》总编辑和《联合晚报》主编,主持《世界知识》复刊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人民日报》副总编。“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遭受迫害,1966年11月去世。
  陈仁镐(1914—2008)镇海人。民国19年(1930)去上海精武总会学习少林拳多套和刀枪剑棍及对练等。曾参加上海市第五届运动会。1949年进宁波第一百货商店工作,在城区义务教育少年拳术。1957年3月参加市武术研究组并和甬精武会会员陈志远在城内合办城中(原海曙、镇明)武术训练班,有学员50人,教练太极拳、功力拳、谭腿。1962年参加省民族形式运动大会获优秀奖。1966年参加全国12单位武术观摩赛。是年成立省武术协会时任委员,后历任副主席、顾问。1957年市武术协会成立时任首届主席,1982年协会重新成立时继任主席,1993年改任顾问。主持武协工作36年,曾组织、举办武术、太极拳等训练班百余期,还深入机关、部队、学校、系统等基层单位办班和表演等与武术有关的社会活动。一生所教学员逾万。擅长少林拳、谭腿、吴式太极拳、霍氏练手拳、节拳、伏虎拳、五郎拳、棋盘大刀、古老太极、三光剑、黑虎拳、精武门拳术等,并单独供谱23种,联手供谱1种。1986年3月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汇报会上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受到国家体委表彰奖励。1992年被中国武协授予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1995年度被评为区、市、省和第四届全国“健康老人”。2003年被省对外体育交流中心授予“武术事业特殊贡献奖”。
  毛翼虎(1914—2004)出生在奉化岩头乡石门村,居海曙区。少年时就读于白马湖春晖中学。民国25年(1936)大学毕业后在宁波开办律师事务所。翌年任省立宁波中学国文教师。28年(1939)下半年由兄毛觉吾代为加入国民党。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第一届行宪立法委员。1949年国共和谈破裂去台,一个月后返回宁波。后在乔司农场改造5年,1957年释放。196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曾任民革中央委员、常务监察委员,民革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第四、第六届民革宁波市委主任委员,民革奉化市委主任委员,宁波市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末期,写《溪口怀旧》一文,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出,后为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译载并加按语,称国民党原立法委员毛翼虎先生的这篇文章文情并茂,感人至深,不知蒋介石看了以后作何感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写《北京之行》,在香港报上发表,美国华文报刊转载,为哲学家、教育家范寿康所见,对范寿康回归大陆起了促进作用。以后写了七绝《寄意台湾旧好》两首、《奉化风情》(与范学文合编)、《宁波胜迹》等著作,意在宣传家乡,增强海内外同胞凝聚力,以促进祖国统一。1986年与许闻天、谭惕吾、金绍先发起并执笔写了在大陆国民党原立法委员致台湾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公开信。1988年3月发起成立宁波台胞台属联谊会,兼任会长。1991年筹备举办“海峡两岸宁波乡情书画展”,先后在台北和宁波两地展出。同年,在七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上,和民革中央副主席李赣骝合作《关于进一步加强祖国统一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还曾被评为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
  陈布衣(1914—2007)原名裘祖恩,嵊县(今嵊州)人,解放后住永丰路199弄。民国27年(1938)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以小学教员作掩护,任中共峡西区委书记。39年(1940)任峡县县委组织部长,曾领导嫌县“六三”大请愿。31年(1942)谭启龙、何克希率部进入四明山区,陈布衣被任命为姚南县特派员,后任中共南山县委组织部长。34年(1945)9月,新四军奉命北撤,任中共南山县特派员,继续坚持斗争。11月,国民党军队“清剿”四明山,陈布衣和中共四明特派员刘清杨等17人隐蔽于余姚、上虞、峡县3县交界的屏风山,住草舍、啃野果,坚持近90天。次年6月,化装成小商人,北上请示。在淮安、临沂等地向华中分局邓子恢、张鼎丞,华东局张云逸汇报浙东坚持斗争情况,并要求派军事干部去四明山,还见到原浙东游击纵队领导谭启龙、何克希。36年(1947)1月,陈布衣与张任伟等人回到宁波。5月,在慈南徐鲍陈村草茅庵(今属余姚)成立解放战争时期四明山第一支主力武装“三支二大第四中队”,打出“三五支队又回来了”的旗帜。后任三支队政委、四明工委书记兼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五支队政委。1949年5月宁波解放后,历任中共宁波地委常委、监察委员会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宁波地委统战部长、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7年离休后曾任中共宁波市委党史委员会主任、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
  丁乙卯(1915—2000) 名逸,又名和寿,字乙卯,以字行,鄞县人,居三支街22号。自幼酷爱书法,19岁为宁波华盛顿钟表店书写招牌,誉为甬地第一市招,名声大噪。后旅居上海,创“丁氏书法专修社”,又改名“丁氏书法馆”,设馆授徒,曾举办个人书法展。民国36年(1947)出版《星华小楷》字帖,蜚声沪上。1958年“反右”中,下放安徽农村劳动,1961年返乡落户鄞县(现鄞州区)钟公庙村,1963年后定居三支街。“文化大革命”期间,书艺凋零,又遭劫难,靠为人刻写蜡纸及典卖首饰维持家计。但他性情豁达,拉京胡,唱京剧,自得其乐,临池不辍。20世纪80年代,年逾花甲,在三支街重建“丁氏书法馆”,招生授艺。每周两次坐在门生自行车后到文化站为“书法培训班”学员授课,开宁波大课堂式书法教育先河。1989年旧城改造,丁氏书法馆迁冷静街蒋祠巷6号。丁乙卯致力书法教育60余年,精于传授,教育学生要打好基础,持之以恒,既学习古人,又体现自己风格。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书法家洪民生,曾任宁波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启元,副主席李兴祥,青年书法家夏明、罗一鸣皆出其门。丁乙卯书、画、印皆工,甲骨、金文、秦汉碑碣、晋唐法帖、正、草、篆、隶兼擅,初以魏体见长,自创一格,篆书厚朴凝重,隶书浓墨重笔,行草融各体意蕴。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丁乙卯书法集》行世。传略和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墨宝集》(日本)、《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当代书法篆刻字辞典》等。
  徐今强(1915—1975) 鄞城区人。民国27年(1938)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四师联络科科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石油公司军代表、大庆油田党委书记、总指挥,燃料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代理党委书记,煤炭工业部部长等职。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先文(1915—1993) 住仓基街99号,老红军。民国23年(1934)6月参加革命,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1993年4月28日病逝,终年79岁。
  孙传哲(1915—1995) 鄞县人,居天封塔南塔前街蜗寄庐,著名邮票设计大师。早年就读宁波省立四中,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两年后转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潘玉良。民国36年(1947)任南京邮政总局驻沪供应处专职邮票设计员。1949年全国解放,参与设计新中国第一枚纪念邮票、第一套特种邮票、第一套普通邮票、第一套体育邮票、第一套航空邮票和第一套欠资邮票,成为新中国邮票设计第一人。1952—1985年,先后任邮电部邮票发行局设计室主任、邮票设计师和高级工艺美术师、联合国特邀邮票设计师。设计和参与设计邮票达153套。《林业建设》和《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邮票各1枚,收入英国《集邮者年鉴》,评为世界10枚设计最好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梅兰芳舞台艺术》、《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第二组)、《黄山风景》、《台湾风光》、《金鱼》、《熊猫》、《金丝猴》等邮票在中国邮坛享有盛誉。1980年,邮电部评出建国30年最佳邮票30套,孙传哲设计的占1/3以上。1981年,以中国高级邮票设计
  师身份赴奥地利参加维也纳W1PA国际邮票展览会,获大会荣誉证书。现在天封社区塔前街24号孙传哲故居“蜗寄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博平(1916—1982) 原名承弼,又名修植、肖华,镇海大碶(今北仑区)人。少时去苏州国药学社习中医,继入杭州中医专科学校读书,后回镇海邬隘自设博平诊所。抗日战争爆发,在大碶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民国29年(1940)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命出任王贺乡乡长,建立10余人的武装巡夜队,为镇海江南最初革命武装。次年镇海沦陷后,建立独立中队,任队长,率部袭击汪伪军警察所。在青峙遭鄞东土顽霍中柱部及小港日军夹击,突围后部队编入中共领导的苏北淞沪游击队,旋调任中共定海县工委委员。33年(1944)任浙东抗日根据地工商局贸易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军北撤,任苏北海上工委委员,参加组建舟山游击支队,任政治部主任,在奉东、鄞东、镇东及舟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37年(1948)夏兼任东海游击总队政治部主任,旋率舟山游击支队司令部所属主力北上,编入苏北军区。宁波解放后,1951年4月任中共宁波地委财贸办公室主任。1954年起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常委,宁波专区公署副专员。1961年8月任地委副书记、专员。1966年6月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1971年6月后,历任省财贸办公室主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职。病逝于杭州。
  陈伟达(1916—1990) 江苏灌云(响水)人。民国24年(1935)参加革命,26年(1937)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二·九”运动上海地区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中共如西县工委书记、苏中四地委副书记、华东野战军师政治委员。浙江解放后,任宁波地委书记,领导宁波地区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等工作。此后历任中共杭州市委书记、浙江省委书记、天津市委第一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等职。为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和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左文轩(1917—1980) 山东莱芜人。民国28年(1939)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随人民解放军南下,历任宁波干校副校长,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宁波市副市长、市长,宁波地区行署顾问等职。
  王起(1917—1981) 原名耀甫,又名烈钧,镇海高塘(今北仑区)人。13岁进上海科学仪器馆附属工厂当学徒,后转入同益五金店。民国22年(1933)参加上海社会科学者联盟,先后任西区、东区区委委员。次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26年(1937)在大碶、柴桥一带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团。次年,动员王博平、李侠民等一批知识青年去陕北参加革命。28年(1939)定海沦陷后,任中共定海县工委书记,以国民党定海县政府政工室主任、政工队长身份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后任中共宁波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兼定海特派员。次年任中共宁属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31年(1942)6月改任中共三东(奉东、鄞东、镇东及舟山)地区特派员,次年任副特派员。抗日战争胜利,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受命坚持浙东工作。35年(1946)任中共宁波工作委员会书记,在城区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相继建立小教、邮电、织布、缝衣等工会,年底任中共浙东工委(后改浙东临工委)委员、组织部长。37年(1948),东海游击总队在钓门成立,兼任政治委员,在舟山群岛开展游击战争。在六横岛遭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进攻,经激战损失惨重,率余部突围至镇海峙头(今属北仑区)。1952年后任中共宁波地委副书记、书记,兼宁波军分区政治委员。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后,历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职。1981年病逝于杭州。
  苏展(1917—1986) 北京房山人。民国21年(1932)参加革命,27年(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宁波解放,任宁波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后历任中共宁波地委书记、宁波地区专员公署专员,中共宁波市委书记兼宁波市市长。后到上海任上海市财贸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经济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3年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一局局长,对发展原子能工业作出了贡献。1975年后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北京市副市长等职。
  林鞠如(1918—1940)又名应唯鲁,鄞县人,居南门外。民国26年(1937)10月奔赴延安,参加“抗大”女生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进中央党校学习。民国27年(1938)底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任晋察冀日报社和通讯社记者。又去河北省涞水县三区负责妇女工作。29年(1940)10月赴平西涞水工作,12月在“汤家庄事变”(日伪特务煽动反革命暴乱)中,被反革命“棒子队”用石头砸死,年仅22岁。现安葬在张家口涿鹿县大河南镇邓家峪烈士墓。
  钱念文(1918—2004)上虞人,后居南门街道。民国30年(1941)毕业于国立广西大学文法学院,获法学学士。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广西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36年(1947)在浙江参与“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请愿斗争。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曾任桂林文化社编辑,福建省政府编译兼图书馆馆长,在福建集美中学、省立福州高级中学、晋江中学、浙江湘湖师范、宁波三一中学、宁波师专、宁波师范学院任教职。1949年5月接管宁波中学为首任校长。1957年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78年重返教育岗位,在宁波师专、宁波师院任教,评为副教授和省级“五讲四美优秀教师”,并被选为省人民代表。曾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省委委员、民盟市委副主委、名誉主委、宁波市文化研究会会长、宁波市陶行知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著有《三国两晋南北朝简史》、《论第二次鸦片战争》、《钱念文史论集》等。
  毛佩卿(1919—1986)原名秀娟,艺名佩卿,嫌县人,久住英烈街,后迁居朝阳新村。其父务农,喜拉二胡,好唱绍兴大板。毛佩卿小学两年辍学后到镇上大华舞台绍剧戏班学艺。民国22年(1933)首次到宁波演出,24年(1935)入宁波素凤舞台戏班,始饰二肩小生,又降充“皂甲”,遂发愤练功,得重饰小生,至温、衢、杭等地演出。26年(1937)赴沪入姚水娟领衔的越吟舞台戏班,饰二肩小生,与傅全香结为姊妹,戏路渐宽,做工潇洒,吐字清晰,唱腔一新,富有韵味。31年(1942)与商芳臣等组建标准越剧团,在上海民乐剧场演出,始饰头肩小生。35年(1946)领衔组班来甬,演出《沉香扇》,时有“香艳杰作,拿手好戏”誉称,遂定居宁波,以天然舞台为主要场地,先后与白玉琴、潘少楼等搭档,演出《文天祥》、《李闯王》等。1950年组建佩卿剧团,次年与邢贤芳新光剧团合并建立佩卿姊妹剧团,任团长,演出《锦绣河山》、《西厢记》等古装戏,同时推出《白毛女》、《祥林嫂》等新戏。1954年获省首届戏曲演出大会一等奖。1956年任宁波市越剧团团长,常赴山区、海岛演出。1959年任宁波戏曲学校越剧教师。1962年复回剧团。“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诬为封资修越剧的“祖师婆”。1978年后任导演及越剧教师,悉心传艺。曾任市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多次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与先进生产工作者,出席过全国群英大会,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病逝。
  闻儒根(1920-2002)鄞县(今州)鄞村人,后居大沙泥街109号,父闻绍麟。15岁到上海百老汇路恒大祥五金店当学徒,民国29年(1940)回宁波老家“闻裕顺烟纸店”继承父业。1949年与友人开设的“同兴烟行”被国民党飞机炸毁,遂到广州谋生,翌年到香港,后专营钟表。1960年试行钟表加工装配,不久成立永联行贸易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世纪80年代,“永联”发展为在瑞士、日本拥有分支机构的企业集团,成为香港钟表业巨贾。1986年3月捐资在大沙泥街故居兴建“宁波市闻裕顺幼儿园”,12月亲自参加落成典礼。1989年9月,又捐资建造“宁波市闻裕顺福利院”,1990年10月落成,为海曙区第一所社会福利机构。一生刻苦自励,勤俭为尚。家里旧冰箱用了修、修了用,说“旧的用惯了,比新的更方便”。而对幼儿园却慷慨馈赠,大规格冰箱、电视机、录像机、电脑设备、汽车、钢琴、电子琴、玩具等样样齐备。回宁波总要到福利院看望,在宾馆饭店宴请在院老人。他说“让福利院老人也见识见识。这些老人都是苦出身,自己是舍不得吃的”。近20年中,向各地捐赠60余个教育、卫生、福利等项目,捐赠额达1500余万元。1987年后连任浙江省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中国人民对外交流协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顾问等职。1995年获“宁波市荣誉市民”称号,1997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爱乡楷模”称号。1999年4月,他把放在樟村老家的历年个人荣誉纪念品、赠品,迁至大沙泥街闻裕顺幼儿园保存。
  片保森(1920—2007) 原名片保珠,山东沂水县人。民国33年(1944)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4月任中共宁波地委常委、副书记等职。1983年9月任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勤政廉洁,生活俭朴,严格要求家属和子女。
  杨振义(1921—1949) 山东临沂人。农民出身。民国34年(1945)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参加过苏北及淮海战役,立过战功。1949年抽调到南下工作队随队南下。是年宁波解放后,调宁波市军管会公安局,到国民党鄞县警察局工作,后任苍水派出所所长。8月28日,匪特持枪抢劫苍水街25号,杨振义到现场搜索劫匪,被躲在角落的匪特胡昌夫开枪击中牺牲,时年28岁。组织上两次派人到山东原籍寻找亲属未果。宣布杨振义是我们宁波人,要世世代代怀念他。
  周训典(1921—1970) 生于大沙泥街90号一个手工业者家庭。民国29年(1940)5月日机轰炸宁波,炸弹落在周家老宅附近,少年训典目睹被日机狂轰滥炸惨状。30年(1941)7月考上中国空军第15期留美飞行员班,32年(1943)底毕业回国。翌年被授予中国空军第五大队第二十七中队准尉见习官,驾驶P—40式战斗机。7月,任命为少尉飞行员,投入抗击日军空战。直接参加作战14个月,先后转战六七省,参加大小战役71次,两次遇险负伤,共击落日机2架,击毁地面日机40架,卡车23辆,共获得奖章、勋章13枚,其中一枚为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的飞行十字奖章。34年(1945)被任命为上尉飞行员。9月8日,参加在南京原中国空军黄埔军校内举行的“对日受降典礼”。1949年8月报名参加解放军,10月奉命调往北京,两星期后又调回华东军区航空处,成为新中国人民空军第一代飞行员。11月由上海去浙江衢州航空站参加修复机场工程。1950年2月回北京西郊机场,在华北空军空运队任飞行员。5月调任兰州西北航空处任专机组机长。1952年6月调任西安西北空军司令部任专机组机长。1954年7月任西北空军司令部直属飞行中队中队长。10月任西北空军2152部队航训教研室主任。1957年6月由人民空军调至中国民航天津航空训练大队任飞行教员。1959年5月任天津民航高级航校飞行训练处教研室主任(1961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凡在民航协助工作的空军人员退出现役,集体转业到中国民航)。1964年6月调四川广汉中国民航高级航空学院任飞行教研室副主任。1951年、1953年,在西北航空公司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在天津民航高级航校曾获得1957年度、1959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扣上“阴谋驾机外逃集团”的罪名,1970年被迫害致死。1973年罪名得以澄清。事迹被收入天津民航学院档案馆永久馆藏。2005年7月27日,周训典女儿和儿媳从天津到宁波,向宁波档案馆捐献父亲生前遗物自传、照片、立功证书等24件。2007年12月4日,美国政府又一次向周训典颁发了飞行十字勋章和航空奖章。
  方铭(1921—1981) 居白果巷。民国27年(1938)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排长,第三路一支队连长,新四军第一师二旅六团营长、旅特务营营长,苏中军区特务二团参谋长、教导旅第二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一团参谋长、三团副团长、二团副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二团团长,第一纵队一师副参谋长、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伞兵师陆战旅副旅长,空军伞兵陆战师副师长、师长,空军伞兵教导师师长,空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空降兵副军长、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空降兵军长,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戴传曾(1921—1990) 又名行舆,鄞县人,生于月湖菊花洲欢喜巷口紫微街戴家(今天一巷16号)。儿时求读于湖西雪汀省立宁波四中附小,后进四中初中部。民国27年(1938),效实中学高中毕业。31年(1942)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大、昆明中山中学、清华大学。35年(1946)参加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考试,以第一名成绩被录取。翌年8月赴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从事核乳胶和核反应研究,是国际上首批从(d、n)反应中测得自旋宇称的研究者之一。1951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底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物理研究工作。历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院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新中国著名的原子能核物理学、反应堆物理学家、反应堆工程和核安全专家,研究的卤素计数管首次填补中国核探测技术领域空白,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20世纪70年代后,指导建成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堆,为中国快堆起步作出贡献。指导开发的“单晶硅中子嬗变掺杂技术”,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型反应堆的研制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说:“工作就怕不去做,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不成功的。觉得自己通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用科学服务于祖国人民和人类是很有意义的。”晚年从事核安全研究,制定中国第一部《核安全基本准则》。1985年被聘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安全咨询顾问组首任成员,多次出席国际核安全研讨会议。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荣誉章。
  邵一萍(19211998) 鄞县人,民国30年(1941)参加革命,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鄞县梅园乡公所副队长、情报站站长、鄞县县政府警卫队队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北撤四支队特务连连长、华野一纵队司令部副官、教导团管理处主任等职。解放后任宁波市公安局局长、宁波地区公安局副局长、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等职。1982年3月任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84年7月被任命为浙江省公安厅咨询委员会委员。1991年7月被公安部授予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章。
  翁心惠(1922—1982) 原名召发,笔名翁亭,鄞县石塘翁家人,居海曙区。民国27年(1938)毕业于慈溪中学初中部,加入慈东抗日自卫委员会,在裘墅(市)一带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次年春参加慈溪县政工队,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嗣入宁波浙江省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学校在西迁途中解散,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同年11月,入浙江大学师范学院,组织春雷文艺社,编印《春雷》刊物。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慈溪中学教师、训育主任,鄞县师范学校训育主任,镇海辛成中学教师。宁波解放后,任鄞县县中(宁波二中前身)教务主任,宁波市中苏友好协会总干事、副会长。1952年11月至1958年当选市人民政府(后为市人民委员会)副市长,兼任教育局长、体育委员会主任。1952年12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民盟宁波市委员会成立,任主任委员,曾任民盟浙江省委常委。1957年底被划为右派分子,次年4月到宁波一中(宁波中学)任教,1979年恢复名誉,任宁波市十二中学副校长。次年任师范学校校长。1982年2月当选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恢复其中国共产党党籍。翁心惠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宁波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和著述家,留下数十万字的著述,内容涉及政治、教育、历史、文学各方面,收入《翁亭文集》。
  翁心梓(1922—1999)鄞县石塘翁家人,生于境内书院巷。早年就读效实中学和上海大夏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辍学回甬,在筱墙弄小学任教。民国30年(1941)在西门郎官巷创办中原小学(曾改名郎官巷小学,现复名)。宁波沦陷后曾遭日军逮捕,经营救出狱去重庆。33年(1944)去美国,先从事教育工作,后创办美国万源公司和新泽西州矿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36年(1947)任美国华昌公司出口部经理,曾任美国国会中国问题顾问、美国总统工作小组成员。1979年后,多次回故乡探亲,捐资扩建中原小学校舍,并在鄞县石塘建造心梓中学。1985年5月与桥牌皇后杨小燕等发起举办第一届中国长寿杯桥牌邀请赛,以美国终身桥牌手和上海市桥牌协会顾问身份,偕同妻子李道基(李鸿章曾孙女)、女儿翁维严到上海参赛。后到宁波,在中原小学以其岳母和前中原小学教师名义设立唐贤元奖学金、孙菁余奖学金和孙云源教师奖。同年9月再次回故乡,接受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中原小学名誉校长聘书,又通过在美国新泽西州一所学校供职的儿子,使这所学校与中原小学结成姐妹学校。
  林坚(1924—1944)原名林桂娟,鄞县人,居孝闻街白衣巷17号。7岁就读穆家巷小学。民国28年(1939)考入财经学堂(校址为后来的宁波八中),后辍学到袜厂当工人。31年(1942)10月参加新四军浙东纵队三五支队,做民运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三北交通总站第三分站站长,后负责天东乡工作。33年(1944)4月6日被捕,4月9日在慈溪长河镇牺牲。敌人宣布不准收尸,两个农民将其掩埋在河道里。今林坚烈士墓修建在慈溪鸣鹤场烈士陵墓。
  黄建英(1925—1991)鄞县甲村乡石桥村人,后居天一巷。民国32年(1943)初参加革命,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鄞奉县委联络站交通员、副站长、站长,中共鄞奉县鄞江区、武陵区区委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随浙东地方干部团北撤至山东,曾被评为一等工作模范。1949年随军南下。宁波解放后,任中共鄞县县委通讯站站长、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科长、县土改工作队队长、县委办公室负责人及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54年后历任鄞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后调任慈溪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委书记。在慈溪工作期间,为发展慈溪棉花生产作出贡献,周恩来总理称她为“棉花姑娘”。1971年任宁波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次年复任慈溪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1978年任中共宁波地委副书记,先后兼任宣传部长、纪委书记。1983年任中共宁波市委副书记,次年任市委顾问。1990年离休,1991年病逝于宁波。
  张兆万(1926—1984)山东莱芜人,后居境内。民国30年(1941)加入中国共产党。32年(1943)10月,参加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工作,先后任莱芜常庄区统计干事、青年救国会会长。后又任莱芜县委秘书和莱芜县颜庄区委书记。1949年随大军南下,曾任奉化溪口区委书记,青年团宁波地区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鄞县县委第二书记、县委书记。1956年任宁波地委常委、秘书长。1959年县市合并,任宁波市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鄞县恢复建制,他又回郸县,任县委第一书记。1964年调任宁波地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时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任浙江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兼任宁波港建设指挥部总指挥。1978年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1981年调任浙江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张兆万三次在鄞县工作,合计达11年之久,对建国初地方经济的恢复,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倾注了很多心血。1958年,面对社会上“五风”的压力,他坚持实事求是作风,被有关领导批评为“右倾保守”、“四平八稳”。1962年,他为“五风”受害干部平反,并精简机构,加强农业第一线领导,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建港指挥部期间,为宁波港建设作出了贡献。
  李恒山(1926—1951) 山东省高青县花沟乡李宫村人,大学二年文化程度。民国37年(1948)10月参军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随军南下。宁波解放后,调入宁波市军管会公安部,参加创建人民公安机关工作。1949年5月任市公安局人民警察训练班文书兼分队长,同年8月任第一分局县学街派出所所长。1951年6月6日剿匪肃特斗争中,被隐藏在派出所内部的反革命分子罗耀申(留用旧警)开枪杀害,年仅25岁。
  谢枋(1926—1987) 原名国桂,淳安县人,居厂堂街。杭州之江大学肄业。历任宁波市甬剧团编剧,宁波市越剧团编剧、副团长等职。省六届人大代表。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戏剧作品有甬剧《亮眼哥》(与胡小孩合作)、《三篙恨》(与胡小孩、天方合作,后改编为电影),戏曲片有《花烛泪》、《慧妹》、《包公三笑》等。
  韩保遵(1926—1997) 山东章丘人,后居海曙区。民国33年(1944)参加革命,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章邱县委工作团副团长,章邱县胡山区委副书记。1949年2月随大军南下。历任鄞县中共姜山区委书记、宁波市委组织部长、宁波市委副书记等职。粉碎“四人帮”后,历任中共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第七、第八届宁波市政协主席等职。
  金玉兰(1927—1989) 原姓周,鄞县人。13岁从滩簧艺人陈翠娥习艺,学唱《孟姜女》等滩簧小调,始在国医街演唱。民国30年(1941)随黄阿高等男旦学徽班表演基本功,结合自己嗓音特点,运用阴阳嗓子演唱传统戏剧目。两年后师从柴彬章,学唱四明南词,把四明南词曲调融于滩簧戏中,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35年(1946),甬剧演员金翠玉收其为义女,到上海参加演出,改名金玉兰,先后于八仙桥、恒茂里、恒雅剧场演出传统小戏和新戏。1950年5月参加由沪来甬演出的凤仙甬剧团。1952年随徐凤仙进上海堇风甬剧团。次年返甬,加入宁波市甬剧团。1954年在《两兄弟》中饰王春香,以唱腔清亮婉转,表演细腻传神获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一等奖。嗣后主演《田螺姑娘》,《红岩》、《女状元》、《鸡毛飞上天》等。1978年重返甬剧舞台,主演《雷雨》。1980年后在甬剧艺术培训班任教,同时收集、整理、录制传统唱腔曲调。历任宁波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及省分会理事、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宁波市剧作家协会名誉主席。1989年因车祸去世。
  徐峰(1927—1997) 曾用名蔡善吉、蔡同煌,鄞县潘火桥人,后居月湖边。儿时就读百丈小学、建岙小学、四眼碶小学,民国29年(1940)潘火桥庆仁小学高小毕业。1949年3月在四明山游击区参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8月,海曙、望京两区委合建海曙区委。徐峰任第二副书记,后任副书记。1954年6月任中共海曙区委书记兼区长。历任宁波市店员工会主席、区工会主席、共青团宁波市委书记,宁波市教育局局长、宁波地区教育局局长、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市八届人大教科文卫主任等职。徐峰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注重基础教育,致力教育改革,重视兴办职业学校,为教育界知识分子排忧解难。曾参与宁波大学筹建。任宁波市第一至五届及第八届人代会代表,市党代会第一至三届、省第二届党代会代表。
  1988年离休。
  叶孝道(1928—1953) 居西郊马园望京巷51号。父母开同升小吃店。7岁就读鄮西小学,后转中原小学。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到一八三团炮兵连。1953年3月随部队入朝参战。6月25日,志愿军六十一师到金城前线接防。7月5日,六十一师部队向敌600、601、603高地发起攻击,一八三团炮兵连架炮向敌阵地射击。下午,叶孝道耳朵被敌炮弹爆炸声几乎震聋,依旧奔走在战火之中,后被敌炮弹击中牺牲。遗体埋葬在朝鲜新高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墓。
  刘仁福(1928—1987) 又名阿福,宁波市人。17岁拜歌剧班汤之渔为师学拉京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宁波市戏曲改进协会,加入市曲艺队(团),曾任宁波市曲艺团艺术委员会成员。一生以拉胡琴为业。小调、书调、滩簧都会,擅长四明南词曲调。先后为柴彬章、陈莲卿、徐莲卿等著名曲艺人士的演唱伴奏。为宣卷音乐创始人之一,曾对宁波走书音乐进行改革创新。能自拉自唱,也工琵琶、三弦,为宁波曲艺界“多面手”。
  王荫森(1929—1991) 山东宁津人,后居天一巷。民国35年(1946)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7月参加革命。1949年随人民解放军南下,历任上虞县章镇、鄞县邱隘区委副书记、书记,余姚、鄞县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宁波市委常委、宁波市副市长,中共宁波地委常委、地区行署副专员,中共宁波地委副书记等职。1983年宁波地市合并后,任中共宁波市委副书记、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兼党组书记。
  陈中伟(1929—2004) 生于右营巷(现天一广场),医生世家。其父保真医院院长,母亲药剂师,几个姐姐都是医务工作者。民国37年(1948)效实中学毕业,进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1954年后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副院长。1963年1月2日成功地为上海机床钢模厂工人王存柏再植全断右手。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上海专门接见了陈中伟为首的断肢再植小组。1973年又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首例大块肌肉移植手术。1996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首创“再造手指控制电子假手”,成为显微外科和生物医学工程首次结合的成果。(详见第三十九编“海曙‘宁波帮’”)
  朱尔梅(1929—2008) 鄞城区人。1951年4月任宁波华伦纸厂厂长,1955年5月后先后任公私合营宁波造纸厂生产技术科科长、动力设备科科长、技术员、副厂长等职。1956年1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历任多届民建宁波市委会主委、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1982年2月任宁波市副市长。1988年4月任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3年5月任宁波市政协副主席。还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工商联副会长、浙江省工商联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执委等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朱尔梅积极配合实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宁波造纸厂顺利实行公私合营。从事造纸工作30余年,精通造纸技术,熟悉企业经营,多次评为先进生产者。在任宁波市副市长等职期间,不遗余力联系和发动国内外工商界人士来甬投资建设。
  马梅君(1932—1953) 居柳汀街104号,母亲为小学教师。1950年6月,步行130多千米到台州路桥报名参加解放军卫生队。1952年底,马梅君所在卫生队到江苏强化训练,不久随部队入朝,编入志愿军三兵团二十一军六十一师一八二团担架运输连当卫生员。在金城战役中,她同战友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一天往返阵地数十次。1953年7月19日,在穿越敌人封锁区时,不幸被炮弹击中牺牲。
  张自康(1932-2001)鄞城区人,小学高级教师。1955年宁波师范学校毕业,到大沙泥街小学任体育教师。1959年调入镇明中心小学,先后担任校体育组长、学区体育教研大组长。1986年被评为游泳国家一级裁判员。曾负责组建镇明中心小学第一支男、女子篮球队开展小学生篮球训练。性格豪放,酷爱游泳,是学校游泳传统项目的开创人。20世纪80年代组建小学生游泳队参加各级比赛,屡获全市团体总分第一名。1981年兼任市游泳协会首届副主席。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裁判,翌年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1990年获省传统项目先进工作者称号。启蒙送训学生潘维成(女,现广州市体育局竞赛处分管游泳训练)于1972年获女子100米仰泳全国冠军并破全国纪录。由于张自康的出色工作,他所在学校获1985年全国体育(游泳)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1986年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1988年度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1990年省业余训练先进集体等荣誉。
  张益通(1933-1959)又名宪通,小名波,居开明街104号。幼年就读咸塘街小学,后进宁波二中。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校报名参加志愿军,分配到陆军第十二医院。不久推荐到中国医科大学深造,学习外科。1956年8月医科大学毕业,响应“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分配到内蒙古军区,在乌兰察布盟兵团卫生所当军医,立二等功。1958年10月西藏上层分子武装叛乱,随团赴青海玉树地区执行任务,转而开赴藏北地区,在藏北战斗中立三等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带领一个排,翻过两座大山步行50余里山路,为难产藏民尕姬接生,尕姬平安产下孩子。尕姬十分感动,5天后带干粮上山,走了半个月,找到受蒙骗参加土匪叛乱的丈夫等十几人,劝导他们向解放军缴枪投降。尕姬丈夫为不忘解放军的恩情,把儿子取名“梁格儿孟”(解放军的儿子)。1959年5月20日,张益通在青海省果洛参加平息藏族奴隶主叛乱战斗中牺牲,兰州军区追记其二等功。藏区人民称他为“我们的好拉其(医生)”。
  汪自义(1945—2008)鄞城区人。一生倾心于信鸽竞翔事业,自费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信鸽竞翔活动,在宁波鸽友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1988年8月发起并成立海曙区信鸽协会,任首届主席。组织开展科学驯养、定期放飞和参加各级竞翔比赛。翌年4月首次举办海曙信鸽放飞大赛。1990年8月协会换届继续任主席。每年组织空距500-1000千米的信鸽放飞训练活动。1989年起与杭州市信鸽协会联合举办500千米友谊对抗赛5次(5年),1000千米对抗赛1次。1990年举办合肥一宁波500千米信鸽大奖赛,联络部队回程直升机空运信鸽至合肥放飞竞翔,创省内第一。1994年主动与中国最早成立的石狮市国际赛鸽棚联系宁波一厦门放飞事宜获成功,后接受邀请曾多次实施监放任务。仅2001年秋季赛所授奖额7.5万元中大部分由其个人资助解决。
  曹定英(1947—2000)鄞城区人。1964年宁波市戏曲学校甬剧班毕业,进入宁波甬剧青年队担任主要演员。在30年甬剧舞台生涯中,先后成功塑造了甬剧《半把剪刀》中的陈金娥、《天要落雨娘要嫁》中的林氏、《刘胡兰》中的刘胡兰、《红色娘子军》中的琼花等40多个艺术形象,曾获1980年浙江省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一等奖,1982年浙江省第三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曹定英在表演艺术上具有较强的独立塑造人物的能力,能熟练运用戏曲表演技巧,表演刚柔相济、感情真切、细腻动人、嗓音明亮、吐字清晰,唱腔上熟悉甬剧各类曲调唱法,能根据不同人物独立安排不同唱腔,尤擅演唱长段清板。她热爱表演事业,热心辅导帮助青年演员,曾抱病参加《宁波人在香港》演出。重病期间仍关心剧团工作,多次询问剧团情况。曾出席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1980年第四届中国戏剧家协会代表大会。任宁波市政协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孙妙芬(1952—1971)居横河街37号,就读于宁波八中。1970年10月,孙妙芬和妹妹妙娟同被批准参加萧山建设兵团围垦海涂,多次受营部嘉奖,同志们夸她是“铁姑娘”、“围垦工地上最引人注目的女战士”。1971年6月4日为抢救落水战友牺牲。建设兵团6团党委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浙江省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南京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追记二等功。
  王延勤(1952—2005) 河南郑州人,居南门街道万安社区。1969年10月入伍,197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班长、连长、副营助理员等职。曾被评为“五好战士”、“优秀共产党员”、“爱民模范”,荣立三等功。1989年10月转业,历任海曙区民政局科员、主任科员、局长助理、党组成员、残疾人理事会副理事长(主持日常工作),分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残疾人工作。任职期间,海曙区残疾人联合会连续3年被评为宁波市残联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国60个残疾人工作示范区之一,个人评为省助残志愿者先进个人。他视残疾人如自己兄弟姐妹,为残疾人出主意、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2005年2月20日因病去世,连续3天,每晚近百名残疾人为他守灵。2月24日,300余名残疾人赶到殡仪馆为他送行。中共宁波市委、浙江省委和中国残联作出了关于向王延勤同志学习的决定。为纪念他,宁波出版社出版了《真情铸就的丰碑》,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王旭烽专门写了长篇纪实文学《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记录的为在世人物。简介只记其活动的局部,不作全面论定。他们中有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和普通劳动者,也有报效桑梓为海曙出力的海内外人士。他们为海曙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沈炳麟 1913年出生,祖籍浙江湖州双林镇,生于宁波。16岁赴上海学业,民国34年(1945)在上海开设炽丰华行,经营进出口业务,并在宁波、椒江两地设立分行,次年在香港设立机构。20世纪50年代创建大业织造有限公司任董事长。他抱定“救灾扶贫、雪中送炭”的宗旨,1987年在段塘镇全额捐资建成顺德路、顺德桥,和部分捐资(赠)兴建段塘卫生院,提供医疗设备。1995年国庆期间,受李鹏总理接见。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授予他“宁波市荣誉市民”称号。
  张香山 1914年出生,张雪门之子,鄞城区人。儿时就读私立星荫小学,中学毕业于效实中学。民国21年(1932)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天津左联书记。翌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现筑波大学)留学,26年(1937)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师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部长。27年(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军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新闻处副处长,后任中共中央外事组编译处副处长。解放后,历任中联部处长、秘书长、副部长,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中宣部副部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等职。为第五、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日本问题研究和对日工作,是日本问题专家,筑波大学名誉博士。1983年11月曾随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赴日访问。1992年11月就钓鱼岛问题发表谈话。著作有《日本人民的斗争和日本共产党》、《日中关系的管见与见证》。
  王兴廉 1919年出生,居人丰小区。民国32年(1943)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旋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后受聘为国立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鄞县堇南中学校长。自1954年初调入宁波中学,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1961—1969年任校长,在宁波中学工作长达16年。其后又任宁波科技进修学院院长、市广播电视大学常务副校长等。1979年负责筹建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任常务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1983年受命创建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出任首任校长兼党委副书记。他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曾当选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常委,获省科协“从事科研、教学、科技管理工作逾40年劳绩卓著”表彰状。著有《火箭》、《高中物理精编》及科技教育论文近百篇。
  孔爱菊 1919年出生,江北区庄桥镇孔家村人。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卫生助产学校,后任职于浙江省立产科医院、上海市工部局。民国35年(1946)从台湾赴香港,1949年举家返沪,次年任上海卢湾区妇联委员。1956年再次赴香港定居,后参加香港社团妇女工作,曾任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妇女委员会主任、香港甬港联谊会副会长。现为香港妇女联合会负责人之一,并任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宁波旅港同乡会副会长、侨民有限公司董事、香港越剧票友协会会长。自1986年以来,独自或与亲友一起捐资助建宁波宝韵音乐幼儿园、爱菊艺术学校,协助宁波旅港同乡会捐资助建宁波文艺培训中心、宁波同乡联谊中心。与宁波甬港联谊会会长周竹君等七姐妹共同捐资在宁波第十九中学建造金兰科技楼。还宣传、动员其他宁波籍人士捐资家乡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介绍著名越剧演员尹桂芳、王文娟等到宁波授艺,扶植宁波小百花越剧事业。1993年7月被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授予“宁波荣誉市民”称号。
  黄量 1920年出生城区人。有机化学及药物化学家。民国31年(1942)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翌年起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药物合成室主任,兼任北京医科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及抗肿瘤、抗病毒、计划生育等方面新药研究。20世纪50年代研制出新中国第一个降血压药物“降压灵”,80年代创制出中国第一个抗肿瘤新药氮甲,中国第一个抗病毒合成新药工猷丁胺。专著和合作出版的有《黄量教授论文集》、《肿瘤化学预防及药物治疗》、《中草药现代研究》等。
  徐祖耀 1921年出生,童年时住竺家巷22号。民国31年(1942)7月毕业于国立云南大学矿冶系,获工学士学位。历任唐山交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材料科学系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荣誉理事,上海市热处理学会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材料学会相变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等。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南京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6校名誉教授。步入材料科学理论研究50年,是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已发表论文300多篇,撰写专著8种,其中《金属学原理》、《相变原理》、《金属材料热力学》等为国内高水平专著。“马氏体相变”研究成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形状记忆合金”等3项成果,分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徐开垒 1922年出生,生于灵桥门君子街。曾就读翰香小学、效实中学。初中二年级开始文学创作,散文《两个泥水匠》获《新少年》征稿第一名。1949年毕业于华东新闻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开垒长期主编《文汇报》“笔会”副刊。是全国作家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届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有《文知集》、《雕塑家传奇》、《鲜花与美酒》、《徐开垒散文选》、《家在文缘村》等。1986年离休后苦心10年完成《巴金传》,被誉为“二十世纪良心塑像”。
  宋世焱 1924年出生于宁波宋氏妇科世家,宋家在谦和堂弄(现月湖盛园附近)开有诊所。早年在上海叔伯处承受家学熏陶,后侍学于宁波叔父处,学成后在宁波继承祖业。17岁能单独坐堂门诊,为宋氏妇科第42代传人,宋家定居甬城后的第八代传人。1952年起先后在镇明路中医师联合诊所、湖东联合诊所、江东卫生防治院工作。1977年调市中医院,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曾任宁波市第一至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八届人大代表,1983—1987年任浙江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1983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名老中医。宋世焱在多年行医生涯中,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疑难重症进行探索,在妇科病的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妇科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继承古训,博采众长,看似不按常理出方,却能出奇制胜,以其精湛的医技服务于民,病家誉他为“送子观音”。他说“为医者不仅要有妙手,更重要的是仁心”。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卫生系统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
  黄斌 1924年出生,原籍山东省,现住马园社区。民国33年(1944)入伍,参加过保卫烟台抗击日军战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曾任宁波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台州军分区副政委,1982年离休。1992年开始,以一个老战士、老党员的拳拳之心,资助贫困失学儿童重新走进学校。至2007年6月,和老伴胡瑞芝先后与104名孩子结成对子,捐助经费计达20万元。他每次收到孩子的信,总是急着回信,还在信封里放上一张邮票,怕孩子没钱回信。他说,“我80多岁了,人生不多了,把最后的历史写好,给后代留下一点美好的回忆”。曾被评为“浙江省慈善家”。
  邹星培 1924年出生,鄞县人。早年在宁波私立星荫小学(海曙区中心小学前身)、鄞县横溪小学就读,后去上海谋生。民国37年(1948)随家人移居香港。1976年创办大路实业有限公司。现任香港大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宁波旅港同乡会副会长、香港上海总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政协委员。他为家乡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甬港两地联系热心奔走。1992年投资1000万美元,与宁波纺织联合集团合资成立宁波大华针织有限公司。1993年与宁波及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大路(宁波)制衣有限公司。他关心家乡发展和社会事业,捐赠宁波饭店15座面包车1辆,多次捐资政协联谊中心等建设项目。1995年10月被授予“宁波荣誉市民”称号。
  吴剑鸣 1927年出生,鄞县(鄞州)石碶镇塘西村人。幼年随父母去上海,后随丈夫李坤移居香港,辅佐其夫经营塑料、地产等业。现任香港和富集团顾问、香港甬港联谊会和宁波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1989年起,先后与丈夫一起多次捐资助建李坤网球活动中心、吴剑鸣外国语学校(海曙区中心小学)、吴剑鸣医院、田莘耕中学、宸卿小学、芦渎中学等。1993年11月被授予“宁波荣誉市民”称号,2000年7月被授予浙江省“爱乡楷模”称号。
  孙诗潜 1927年出生,鄞县人。民国34年(1945)毕业于宁波中学,同年考入上海国防医学院。解放前夕,学院撤离上海迁往台湾,孙诗潜回宁波老家,经学院多次电催离家去台。毕业后去美国杜兰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致力于心血管医学,专攻人造心脏,在美国医学杂志发表论文数百篇。现任得克萨斯州儿童保健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1980年后,多次回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丁卯 1927年出生,原名丁康寿,有兄弟5人,排行第三,居城区狮子街。曾在苏州市任小学教师,民国35年(1946)在苏州创办丁卯书法艺社,翌年任上海丁氏书法专修社教师。1954年调任中学教师,1956年选送至南京师范大学深造。1960年大学毕业,在苏州任中学教师,1961年调宁波第九中学当教师。1986年创办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培训班,悉心教育。1998年1月恢复丁卯书法艺社,自任社长。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教学之余潜心研究书法艺术,对毛笔、钢笔字和篆刻有较深造诣。曾获“世界书画艺术名人”称号、《国际书画精品集》金奖、全国教育系统“红烛颂”书画作品大赛金奖、全国“神龙书法大奖赛”园丁金奖。2000年11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炎黄书画艺术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2002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并发行由民办书画家协会会长郭农先生题字的《丁卯书法集》(共10辑)。现任《世界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城特聘高级书画师、中国文化艺术委员会理事。
  张富康 1928年出生,鄞县人。早年在灵桥路永丰行当学徒。1949年去香港,1952年在港开设富康服装公司。1957年赴德国经营服装。1969年转赴加拿大温哥华。1973年辗转美国旧金山,相继创办富康进出口公司、中国工业品公司,致力于大陆产品打入美国市场。1978年带家人回乡探亲并捐资兴办公益事业,为家乡发展外向型经济奔走。1982年在旧金山与人发起创办和平促进会,担任理事,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事业。
  江平 1930年出生,曾居开明街25号。民国37年(1948)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参加过“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1951年赴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律,1956年任教于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1983年起出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校长,终身教授。江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编委、民法学科主编。他在任政法大学校长十年里,每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法大学子谓“听先生布道,如听天籁之音,足以慰平人的五脏六腑,即使互相挤得冒汗也移不开步”。在七届全国人大五年任期内,江平4次到宁波调研。
  毛用泽 1930年出生,鄞县人。1949年效实中学毕业,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工系。1950年志愿参军入伍。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54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修核物理结业,在防化研究院工作。1978年获“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奖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用泽是核监测与防护专家,20世纪60年代创建我国核试验早期核辐射与放射性沾染参数测量技术、现场辐射防护监测以及高空核烟云取样技术等,并曾荣立个人一等功。90年代主持完成国家“核电厂严重事故场外应急辐射监测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忠谋 1931年生于南门桂方桥,天一阁旁水北阁外祖宅。早年随父母辗转香港、重庆、宁波、上海求学,随家人移居香港。后赴美进哈佛大学,获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士、硕士,1953年涉足半导体业。1958年进入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简称“德仪”)。后由公司派送到斯坦福大学攻读电机专业,获博士学位。返回“德仪”不久,升任锗晶体管理部门总经理,研制成功电子晶体元件。1972年成为公司主管全球半导体业务资深副总裁,华人在美职位最高的专业经理人。他推广的新半导体制程,席卷全球50%的市场,成为当时行业标准。1985年8月赴台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1986年起,筹建台湾半导体业龙头台湾积体电路公司(简称“台积电”),任董事长。1987年2月,世界上第一家专业晶圆加工企业台彩电投产。1997年兼任“台积电”总经理。1998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年度全球最佳经理人及亚洲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同年起连续两年被推选为台湾十大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之首,有台湾“半导体教父”之美誉。今上海松江、宁波北仑办有半导体企业。他说“美国人能做世界第一,中国人也能,宁波人也能”。
  陈肇元 1931年出生,鄞县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并留校任教,后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地下工程、防护工程等领域的数学与科学研究。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防科工委授予荣誉奖章。专著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在冲击荷载下的性能》、《地下防护结构》和《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等。
  何友声 1931年出生,鄞县人。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造船系。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水利动力学和船舶流体力学专家,在造船界首次提出“辛代法端点修正”方法,在高速水动力学新领域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研究磁记录中流体力学问题的据点,7次获国家和部委级奖励。
  屠呦呦 1930年出生,老家开明街508号。1948年求读私立效实中学,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1971年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次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
  予的国家发明二等奖,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她说:“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附:2011年9月24日,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在美国纽约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美国斯坦青蒿素的发现是几十年来寻找疟疾治疗方案过程中的重要发现。拉斯克奖评审委员露西•皮克罗说:“屠呦呦的这一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疟病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林永年 1932年出生,鄞县人。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51研究所研究员、电子技术学院客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1992年获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翁史烈 1932年出生,鄞县人。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1958—1994年先后获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名誉博士、乌克兰工程控制科学院院士等学位和称号。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系主任、教授、校长等职。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工委科研成果一等奖。
  何德全 1933年生于北京,鄞县人。信息技术专家。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信息防护与安全技术、新型显示与处理技术、信息光学与化学等多个领域取得20多项重要科技成果。
  傅璇琮 1933年生于城区三市。1951年就读清华大学中文系,后因高校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进商务印书馆任古籍编辑,7月,调入中华书局,历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全国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1994年,傅璇琮和顾廷龙共同主编《续修四库全书》,2002年完成,全书1800册。与《四库全书》相比,涵盖时间延伸到辛亥革命,并补充了原来遗漏部分。2004年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合作,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醉心古籍整理40年,其著作还有《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唐诗论学丛稿》、《中国诗学大辞典》、《中国藏书通史》等。还任《宁波通史》主编。
  陈毓川 1934年生于平湖县,鄞县人。1953年就读南京大学地理系。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顿涅茨理工大学地质勘查系。1981年后,历任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局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矿床地质专家,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理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者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主编或共同主编出版的有《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等。
  袁渭康 1935年出生,鄞县人。1957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任华东理工大学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国家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科委进步一等奖、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朱高峰 1935年出生,鄞县人。邮电系统著名专家。1958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电话电报通信系。1982年后任邮电部副部长,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等职。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1995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
  李元 1936年生于纱帽巷23号李宅。民国31年(1942)离开故乡,37年(1948)到台湾,195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6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新泽西州罗特格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为该校资深教授。1967—1970年开始从事风光摄影。1984年作品选入美国摄影出版社的《风光摄影——八位世界风光摄影大师的艺术和技术》,出版《风光摄影画册》,誉为“世界八大风光摄影家之一”。1995年当选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执行委员,后选为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副会长。李元摄影师承美国海伦·曼泽女士,融合中西文化而又有独特创造——淡雅而深邃,自然而新颖,手法简洁明快,选景清新脱俗,既有西方油画的厚重,又有中国山水的写意,其舞台式光线的运用,被摄影界命名为“李元光”。1980年第一次回大陆,拍摄编辑《游子眼里的中国》幻灯集。1982年再次访华,推出第二集《游子回乡》幻灯片。中国摄影出版社为他出版了《李元摄影作品选》、《李元谈美国摄影》、《稻城拾遗》等专集。曾在宁波举办个人作品展览,被宁波市摄影家协会聘为名誉主席。
  陈亚珠 1936年出生,鄞县人。1962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任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所长、教授。高电压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专家。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0年化工部授予“全国化工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中国纯碱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纯碱工业科学技术专家”称号。
  胡思得 1936年出生,鄞县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1994年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设计研究,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作出贡献。199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主编《原子弹设计理论》等。1999年7月2日,应邀在宁波市人民大会堂作《核武器工程和“两弹”精神》的报告。
  杨国栋 1938年出生,原籍江苏泰兴。1960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历任市九三学社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第四届名誉主委,宁波市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所长,宁波市戒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致力于莨菪类药与微循环研究、莨菪类药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先后获全国、省、市级奖10余次。主编《微循环障碍与莨菪类药的临床应用》、《戒毒断瘾新疗法》。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首创“杨氏1+1戒毒疗法”,是目前国内外最佳戒毒疗法之一。1995年获全国专利新技术与新产品发明金奖,并在国际上获第二届全美针灸、中医药大会特别荣誉奖,第44届尤里卡国际发明金奖和骑士勋章等。1996年获匹兹堡第十二届世界发明与新产品博览会发明奖,新加坡中国专利新技术发明博览会金奖。
  洪国藩 1939年出生,鄞县人。1964年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1979—1983年,英国剑桥MBC分子生物实验室研究学者。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核酸结构研究,蓖麻蚕后丝腺氨酸转移核糖酸一级结构测定,获中国科学院198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起担任国家水稻基因组计划专家组组长,为水稻基因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路甬祥 1942年出生(详见第三十九编“海曙‘宁波帮’”)。
  黄志强 1942年出生,居海曙区天封社区。1966年毕业于宁波中医大专班。1996年评为主任中医师,宁波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科学技术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授予“国家级名中医”称号,世界中医药科技学院授予“传统医学博士”学位。曾聘为浙江高等医学专科学院客座教授、宁波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1992—2002年任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仍潜心中医临床研究,对消化道疾病、乙肝、肝硬化腹水治疗,达国内中医界领先水平,对糖尿病、呼吸道感染及神经官能症疾病有独到疗法。每逢门诊,挂号者常日达100号以上。研制的“二丑汤”、“复肝灵冲剂”通过国家科研部门鉴定及专家认定,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专著有《黄志强医案》。曾选为海曙区第四、五届人大代表,宁波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
  竺苗龙 1942年出生,鄞县人。196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力学系。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拔尖人才,1990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历任青岛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教授等。主要从事航天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从理论上建立关于人造卫星最佳发射轨道的新教学模型,解决了最佳发射高度选择及航天器最佳返回轨道等问题,在多级火箭结构参数优化研究中,取得一系列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该学科作出重大贡献。专著有《航天力学中的一些理论和问题》、《狭义相对论与火箭飞行》、《最佳轨道引论》等。
  俞小鲁 1943年出生,居大书院巷36号。年轻时做过木匠、木工、模工、车工。1972年为越剧团修理琵琶,音色比新买来时好。于是买来有关琵琶的书,凭扎实的木工功底,制作了第一把琵琶。1981年成专业民间制琴人。“俞氏琵琶制作坊”就设在自家卧室里,平时收集上等木材,进行琵琶制作。自己不懂音阶,请来多位琵琶老师帮助校音。制出的琵琶音质圆润清脆,充满灵气,吸引众多省内外琵琶爱好者前来觅琴。著名琵琶制作家高占春先生对他制作的琵琶赞不绝口。2005年全国第二届高档乐器制作大赛上,选送的3把琵琶,夺得金、银、铜3项大奖。
  周天游 1944年生于上海,童年生活在老家月湖边,就读于日湖小学(后并入翰香小学)。1967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黑龙江做中学教师。1978—1981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研究秦汉史,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西北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1995年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用开拓经营弥补“陕博”经费。他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届陕西省常委、秦汉史研究会会长,曾建议用法规肯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端午节、中秋节等民间节日。著有《中国社会史文库》、《八家后汉书辑注》、《后汉纪校注》、《秦汉雄风》、《成唐气象》等。
  徐金梧 1949年出生,宁波市人。1981年获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硕士学位。1983年留学德国,1988年获亚琛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后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信号处理、故障论断与方法、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研究,承担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等,出版专著、译著6部。
  盛仲飞 1951年出生,现为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副调研员。1969年2月参军,在部队中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参谋等职。1982年2月军转至宁波市镇明区人民法院工作,先后担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1984年6月后任海曙区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审判长、民庭副庭长、庭长、办公室主任等职。80年代中后期,创全省办案最高纪录。他善于依靠群众,重视调解,办理的案件中,调解、撤诉结案率达90%以上,使30多起矛盾趋于激化的纠纷得到妥善解决,60多对濒临破裂的夫妻关系,得到破镜重圆。他秉公执法,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获1986年、1987年度浙江省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
  范椒芬 1953年生于香港,天一阁范氏后裔,范鸿龄之妹。大学毕业后进入香港政府部门,历任香港政府房屋署副署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交通运输署署长、教育署署长等职。
  裘爱国 1953年出生,宁波人,青年时期把“不为良相但愿良医”作为人生目标。1986—1987年在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进行课题研究。1987在《中国针灸》上发表年论文《中频灸疗机治疗活动障碍性疾病120例临床观察》。“神阙微电脑温灸仪”和“温灸贴”相继问世,获得省非职务发明二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发明铜奖及国家多项专利。他首创免疫辨证三环、三联医学体系(简称“中华三环疗法”),并首先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慢性乙肝HBeAg转阴率、异型乙肝HBV—DNA和慢性丙肝HCV—RNA转阴率,分别达到62.9%、82.0%和83.5%,肝功能稳定复常率达97.2%,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分别于1994年、1998年通过浙江省和北京国家级专家委员会评审、鉴定,确认为“国内首创,达国内领先水平,是对慢性乙肝、丙肝治疗上的重大突破”。2002年出版专著《肝病中华三环疗法》和《肝炎治疗如何突破误区》。曾担任宁波三环自然疗法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协会理事、中国针灸器材研究会副主任、宁波市中医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许贤元 1956年出生,海曙人。1972年就读宁波六中初二时入选省体工队足球队运动员,1974年转省射击队训练,1978年转省帆船队。1979年、1980年参加全国帆船锦标赛,分获芬兰人级帆船(单人)第一、第四名。1981年,1982年参加全国帆船锦标赛470级帆船,均获金牌。1983年9月上海第五届全运会上,操控470帆船获金。1984年11月入组国家队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帆船比赛(搭档郑开平)。1979年获浙江省“勇攀体育高峰突击手”称号,1998年被评为全国业余训练先进个人。
  刘佳芬 1959年出生。1977年参加教育工作,1991年在象山县聋哑学校任副校长、校长,1997年任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她针对学校智障学生的特点,提出融合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上,进行“以生活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改革,实现重度学生学会生活自理,中度学生能适应社会,轻度学生要自食其力的目标。在教学方式上,一改教师在讲台上课为圆桌上课,使老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为帮助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学校成立教育协作理事会、支持性教育资源中心,在社区设立社区教育点。她曾帮助聋哑毕业生达到100%就业。刘佳芬认为残缺的花朵需要雨露的浇灌,残疾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她曾用自己工资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智障学生垫付食堂饭费,直到3年后毕业。她领导的达敏学校曾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让本校教师有机会走上了华东师范大学讲台。还是国家智障教育康复常务理事、浙江省智障教育专家成员,走上了日本长崎大学举办的国际会议论坛,把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推向世界。
  辛雪莉 1962年出生,宁波人。1987年进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历任播音员、主持人。2004年任宁波电台副台长,2007年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副会长。辛雪莉大胆推行广播改革,打造广播强势品牌栏目,构建精品节目运作平台,推出新闻视频广播、节目产业化等创新举措,为全国专业广播创新改革作出了贡献。主要广播作品有《淘气包马小跳》、《跨越蓝色的梦想》、《为了母亲的希望》、《柔石路之号》等。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奖、中国广播文艺创新奖、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出版专著《声音的痕迹》。
  楼朝霞 1963年出生,海曙区人。1978年参加公安工作,任湖西派出所户籍内勤、地段民警。1993年以来,与同志们一起,共破获各类案件71起,打击处理各类犯罪分子20余名,抓获逃犯2名。1993年2月连续伏击七昼夜,破获辖区“金软王歌城”电子游戏机电脑板盗窃案,抓获案犯7名。她为民排忧解难,帮助分管居民区4户特困户解决“农转非”(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并捐助困难家庭。1993年、1994年分别被评为市级、省级“十佳民警”。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十佳公仆”、特级劳动模范。
  蒋晓峰 1972年出生,海曙人。1979—1985年就读于碶闸街小学。1991年毕业于杭州外国语学校。1996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波斯文专业毕业后进新华社。2000年初到2003年底担任新华社驻伊朗记者。2004年9月至2006年5月担任新华社驻巴格达首席记者。他是伊拉克战争后常驻巴格达时间最长的外国记者之一。在伊拉克1年8个月时间里,得到伊拉克民众的友善支持,经常冒着死亡的威胁,完成采访任务,向国内发回大量珍贵翔实的战地第一手报道。
  杨凌娜 1973年出生,海曙人。1994年宁波警察学校毕业后,参加公安工作,先后任地段民警和治安民警。1997年由街道派出所调任刑侦大队,为海曙公安分局唯一女侦察员,曾参与侦破“3·9”莲桥街和“7·9”新芝路等杀人案,及其他各类特大刑事案件70余起,被誉为刑侦战线“警花”。1998年3月为侦破火车站附近铁道线发生的9起持刀抢劫案负伤立功。1998年获“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1999年获第二届“中国杰出(优秀)青年卫士”提名奖。
  杨波 1973年出生,海曙人。幼时从红旗幼儿园入选市少年体校初训,后送省体操队集训。1983年入选省体操队。1986年入选国家体操队,擅长平衡木。1987年11月在广州第六届全运会上,女子平衡木获金。199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第八届“世界杯”体操赛上平衡木获金。9月,在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与队友合作女子团体获金。10月,在日本第八届世界杯体操锦标赛上,平衡木获金牌,并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同年参加北京“中国杯”国际体操赛、法国第四届国际体操单项赛共获3金。1992年其平衡木高难度动作“纵木前后分腿单结环跳”被国际体操联合会命名为“杨波跳”,是宁波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体操动作。1988—1990年连续3年被评为“省十佳运动员”,1990年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和国际级运动健将,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佳体操运动员。
  陈帆红 1975年出生,宁波市人。1986—1989年,宁波四中就读。1989—1992年,宁波效实中学就读。199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96年,进入中国兵器工业五二研究所工作。1996年底,患股骨巨细胞瘤。1998年5月,在宁波建立菜青虫之家,网名“菜青虫”。1999年10月,建立国内首个专业骨科网站。1999年12月,当选为首届“中国网络小姐”,并获得“最佳个人主页奖”。2000年2月起担任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理事。2000年1月建立及时雨医疗网。2000年3月被评为“99中国IT十大风云人物”之一。2000年4月被评为宁波市求知创新好青年,2000年4月被授予宁波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00年11月作为“中国百万网民声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活动的倡议人及特使,前往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并将一张刻有中国百万网民声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网上签名的光盘送交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2001年1月,“菜青虫”的第一本书《网络与现实之门》正式出版。2001年2月,被任命为“跨越21世纪数字鸿沟”活动的“数字大使”。2001年3月,担任第三届中国互联网络大赛之中国网络小姐选拔赛全国总决赛的网络主持人,同时担任中国互联网络大赛个人网页分项赛的评委。2001年8月,主编网络情感丛书《恐龙还是美女》、《青蛙还是帅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2002年为IT或计算机及互联网专业杂志、报纸及一些综合性杂志的专栏作者,定期发表专业及非专业性评论文章。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目前在美国加州生活。
  桑兰 1981年生于公园路40号,住南门街道车站社区。5岁进宁波少年体校(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练习体操,1989年进省少年体校,翌年进省体工队,进行专业体操训练。1990年第九届省运动会上获高低杠、跳马、自由体操、平衡木和全能5项冠军,1993年进入国家体操队。1996年南京城市运动会上获女子全能和跳马冠军。翌年在全国第八届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1998年7月,桑兰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赛前的训练中从跳马上摔下受伤,造成脊柱断裂错位,双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觉,完全瘫痪。1998年底,桑兰被评为美国《人物》和《生活》杂志“年度英雄”。1999年1月,桑兰成为第一位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为帝国大厦主持新年点灯仪式的中国人。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桑兰“功勋运动员”称号。在美国纽约长岛纳苏郡体育运动委员会举办的颁奖大会上,获第五届“勇敢运动员奖”。5月回国,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附属北京博爱医院接受康复训练。2002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学习。她是宁波市残联名誉副理事长。
  革命烈士英名录
  海曙区的革命先烈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呕心沥血、忘我劳动作出了无私奉献。他们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献出了宝贵生命,展示了矢志不渝的大无畏精神。饮水不忘掘井人,英名录记下他们的名字,以寄托对先烈的缅怀之情。1927—1999年,海曙区共有革命烈士67名,其中家住海曙区、牺牲于海曙区的2名,家在海曙区、牺牲在外地的17名,家不在海曙区、牺牲在海曙区的10名,家不在海曙区、牺牲在外地、但生前曾在海曙区工作或其家属在海曙区的38名。
  本名录中记载的为海曙区所属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共450人。境内市及市以上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因限于篇幅未收入。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