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05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道教
分类号: B957.55
页数: 2
页码: 2011-20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道教的历史概况、道观的情况。
关键词: 宁波市 道教 道观

内容

道教源于战国,形成于西汉的黄老道学,后创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注重在民间发展道徒。宁波还未建城时道教就已在民间流传,特别是晋室南渡后,境内成为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后几经兴盛和衰微,20世纪末境内已无道教活动。
  第一节 历史概况
  道教在宁波何时形成不详。相传汉时即有道教活动,这与道教初始形成时间相吻合。境内道观建设虽然较晚,但与道教有关的记述则相应较早。东晋隆安三年(399),身为五斗米道道徒的孙恩结聚徒众起事①,辅国将军刘牢之在境内筑墙(现西门筱墙巷一带)御之,攻防历4年。境内道教宫(观)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在鄞县县治东南(现中山广场旁)置开元宫,天宝二年(743)在泰和坊(今右营巷)建紫极宫,祀主皆为老子,道教在城区逐渐兴盛起来。
  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诏天下访求道教圣经,一时道教大盛。自大观年间(1107—1110)至宋末,境内新建报德观、灵顺宫、西云大宝宫等。元代道教仍盛,并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迄明,道教渐趋衰落。洪武十五年(1382),宁波府设道纪司于冲虚观内。进入清代以后,由于道教自身的原因,再加上朝廷不再支持,道教日趋衰落。民国16年(1927),地方当局破除迷信,群迁各祠庙木主偶像置佑圣观、报德观。1950年,境内存佑圣观、报德观、关帝庙等少数宫观。1953年市道教小组在境内成立,1957年停止活动,区内仅存西北街佑圣观,余改他用,或废圮。至1990年,境内无道教活动。
  第二节 道观
  冲虚观遗址右营巷(现天一广场药皇殿旁)。唐天宝二年(743)建,初名紫极宫。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改真圣观。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天庆观。南宋绍定元年(1228),太守胡榘重建。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改名玄妙观。明天顺七年(1463)赐冲虚观额,后毁。清时其址改右营考场,仅建三官、玄坛、关帝三殿于外,后废。
  报德观遗址横河街。南宋淳祐七年(1247),郡王赵与欢为纪念唐明州刺史黄晟功德而建,
  ①王志邦著:《浙江通史·秦汉六朝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3~564页。
  故名报德观。元至元十九年(1282)毁于火,后重建。元泰定三年(1326),道士戴择善重修。民国13年(1924)11月毁于火,至此700年相传之建筑物尽付一炬。16年(1927),道士林理梅云游至甬,里人推为住持,委其重建,道士独力叩募,19年(1930)建成,后衰落,房屋移作他用,今废。
  佑圣观 遗址西北街。元至治元年(1321)全真高道元建,旧名佑圣道院。明市舶太监梁瑶修葺。明正统二年(1437)内官欧成重修。清康熙三十三年至雍正八年(1694—1730)重修,增建真武殿、灵宫殿、南天门外茶亭、近真桥、池塘、斗姥阁、大士阁、吕祖台亭、火神殿、山门等。道光二十三年(1843),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医生玛高温至甬曾借观内厢房施医传教。民国16年(1927),住持金至铨建都神殿、西厢房。“文化大革命”中毁废。
  吕祖殿 遗址解放南路延庆巷,又名蓬莱宫。清乾隆五十年(1785),有云水道士于南门水月桥下余相国祠前隙地结茅修行,立吕祖坛。后渐积施金,在日湖左邻延庆寺右傍募地建屋三间,里人崇奉日盛。嘉庆年间(1796—1820)居士李同建吕祖殿。后道士吕宗圻在殿旁建朗吟仙馆。光绪年间(1875—1908),住持王成章改建殿后余屋为栖鹤轩,供道士修养。今废。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