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01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6
页码: 1937-19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曙区社会习俗,包括了民间组织、家族亲族、民间借贷等。
关键词: 海曙区 纪念日 风俗习惯

内容

境内的礼仪习俗与浙东各地大体相同,但相比之下有城市化的变异,在丧葬改革中,境内推行火葬就比其他各地起步早,完成得更彻底,因此丧葬习俗也有所改变,比如现在境内已经很难看到大殓、出柩等礼仪习俗了。
  第一节 诞生礼
  求子 旧时甬俗,妇女久婚不育,到寺庙求签问卜,向送子观音许愿求子。
  掩耳朵 妇人怀孕称“有喜”,也叫“避鱼”。外婆家送金团、鱼、肉等,送女儿喜欢吃的食品。否则,传说生下小孩会“馋痨”。俗称“掩耳朵”。
  胎忌 旧时,在新生婴儿即将诞生时,甬俗孕妇有许多胎忌,如孕妇忌坐地,否则将招难产。忌吃兔子肉和看人砌灶,否则生下小孩会“缺唇”。忌食生姜,防小孩生下“叉指头”。忌看蛇,小孩生下会伸舌头。忌拿高悬篮子,防胎儿脱落。孕妇家忌养猫,特别是产后,养猫为大忌。
  催生担 孕妇临产之月,外婆家为婴儿送去黄棉袄、黄夹袄、毛毛衫、叉襟衣、大衲(用许多破旧碎布补缀成)、横衲(尿布)等物。毛毛衫和叉襟衣忌缝下襟,要露出毛边,黄色布制作,说旺子旺孙。这些衣物凑成一担,俗称“催生担”。
  稳婆 稳婆,海曙市民叫“老娘”(即稳婆)。旧时孕妇做产多不去医院,在自己家里做产,请“老娘”接生。老娘进门先拜灶君菩萨,祝祷“顺顺流流,快生快养”。同时将破碗爿放入茶壶中烧制,生下小孩时,用于割断脐带。婴儿临盆,产妇多由阿婶或阿姆怀抱,产下男婴,老娘报:小官人传代来了,生个女婴,说是“千金”。现时妇女做产都去医院,较多施行剖腹产。
  开口奶 婴儿生下喂第一口奶,称“开口奶”。海曙民间有“头口奶要吃好”之说。婴儿头口奶不吃生母奶,富家相习叫佣人挈着提桶去向他人讨奶。产男婴者须去求产女婴者奶,产女婴者须去乞生男婴者奶。对舍奶产妇,俗以长面谢之。富家在给婴儿喂头口奶之前,多先喂一口“犀黄”,平民多喂黄连汤,说小儿吃了不会生疮。
  做三朝 婴儿诞生三日,称“三朝”。家人用米筛搁至床前,烧香点烛,以花生、豆腐、素鸡、豆芽等素食祀床公床婆,叫“做三朝”。是日,又用十只茶盏盛米饭,饭上放一撮黄糖送给邻居孩子吃,说孩子长大后会和睦相处,俗称“商量盏”。
  生姆羹 甬俗,妇女做产称“做生姆”,娘家为女儿送“生姆羹”,有鸭子、鸭蛋、肉、长面、红糖、桂圆、核桃、鲫鱼、蹄髈等,说吃了奶水多。“生姆羹”忌送鸡。
  取名字 旧时甬俗,为婴儿取名字极其郑重,多请族里有声望者或自己亲属长辈,如阿爷、外公取名。首先按族谱辈分排名,或照孩子生辰八字、金木水火土“五行”取名,多以吉祥字定名,如永吉、阿祥、福生、财发等。海曙人有不少取“贱”名,如阿狗、阿猫(毛)、阿兔(土)、毛毛。有“阿狗阿猫,生落会跑”,以避邪求孩子平安好养。
  满月 旧时甬俗外婆家送“满月担”,有绣冠、金银饰品、文葆杂衣、鱼肉蛋鸭等礼品。亲戚朋友亦前来祝贺,赠以饰物彩线、银钱。家人设祭享神祀先。富家都具盛筵以饷亲友,俗称.,满月酒”,并向四邻送肉丝炒面。
  是日,婴儿剃“满月头”,多请福寿双全老年男人或妇女在堂前抱着,剃下的胎发包起来搁至高阁,有的做胎笔,故“满月酒''又叫“剃头酒”。筵席散时,主家多抱着婴儿向亲戚朋友致谢.客人逗着婴儿说:“咋会介难看啊”,明明生得好看,也要说难看。这天,抱婴儿去串门或看外婆,多在婴儿鼻间抹点墨,叫“黑鼻头管望外婆”。
  拏周 婴儿生下满一周岁,外婆家又须赠衣饰鞋袜,富家多至百件,亲友间也有赠送饰物银钱,称“拏周”礼。是日,官宦士绅家亦有行拏周仪式,预测小儿将来事业和命运,特地罗列百玩,任婴儿随抓拏,如《红楼梦》所说,贾宝玉抓周抓了脂粉,于是贾政等预测他是女儿行中人,须加以约束。
  做生 海曙民谚有“三十不错过,四十不做,三十做生平平过”。做生时,多是阿舅、阿姨、阿哥、阿姐、阿弟、阿妹、外甥表兄弟、表姐妹及同辈亲朋好友持礼品前来祝贺。富家多送长面、寿桃、金团、油包、黄鱼、蹄情、桂圆、红枣等。
  是日清早,在堂前屋檐头口设两张八仙桌,供奉福礼,先请“平安菩萨”,然后为做生者祝贺生日。
  做寿 海曙民众风俗,人到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称大寿,谚有“富做生,穷做亲,一双红烛可结婚”,“请吃酒,搅拜生”,所以,富家人做寿场面甚大,有的想报都扭不进苦。
  是日,宾客纷纷前来祝寿,寿礼多用扛箱抬,六格宾蓬篮挑,你挤我拥进门,屋内屋外热闹非凡。
  寿堂悬挂纱灯,两厢挂满寿幢,寿堂上方是“寿”屏,两旁:“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不老松”,女寿星是“麻姑献寿”图,两旁:“宝婺腾辉堂悬锦悦,麻姑进酒曲奏霓裳”。
  做寿分“庆寿”、“寿宴”、“寿戏”,庆寿多用三牲、五牲福礼,鲤鱼、肉、鹅,有的用全猪、全羊。一束束长面往上盘,一只只金团由大到小往上叠,如两座金塔与大红寿烛一样高。
  拜寿仪式多按“引”者(司仪)唱词次序进行,如鸣炮、启灯、主香入位,拜寿开始,孙辈拜寿多赠以小红包,称“拜寿钱”,贵宾、上司或同辈好友前来祝寿,寿翁亲自迎上还礼,或由儿孙代为还礼。
  庆寿毕,寿宴开筵,贺客们端着手中长寿面拥向寿翁席挑起长面说为寿翁添寿。
  寿宴毕,寿戏开演,寿戏多请京班在寿宴时演唱。忌请“的笃班”(越剧)和“串客班”(甬剧)。开场戏惯演“八仙庆寿”。“八仙庆寿”又分“大八仙”和“小八仙”。
  做六十六过“缺” 海曙民谚有“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说人到66岁有个“缺口”(关),甬俗女儿要为父亲或母亲送去一碗盛有66块一样大小的猪肉和一碗糯米饭,上放一条“龙头考”和三根带根须的葱,说龙头考为龙头拐杖,乾隆皇帝用的,带根须的葱栽得牢,但盛肉的碗必须有缺口,且要从窗口递进去,不得从正门而入。等父亲或母亲接过碗后,方可进门,开始净手,点燃香烛,拜灶君菩萨,“保佑我父亲或母亲吃过66块肉后脚健手健,平平安安,顺顺流流,长命百岁”。
  有趣的是,后来有人用66元、660元钞票当做猪肉为父母“过缺”。
  做阴寿 旧时海曙有的市民与外地一样,由于受万物有灵,特别受佛教“转阴生”(投胎)观念的影响,有为亡故的父母做阴寿的习俗。父母死后设灵堂做荐,七七四十九天,断七后,做百日,做“周年”、“三周年”,一直做到100岁。
  第二节 结婚礼
  旧时结婚礼
  纳彩 甬俗婚礼多由古代“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演变而来。旧时海曙市民子女到了婚配年龄,父母开始为子女选婿择媳,或浼亲托友撮合儿女婚事,中上富家多请媒人说合,所谓“明媒正娶”,天上无云难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双。男家请媒人去说亲,妇家同意议婚,男方备礼物去求婚,礼物用鹅,古时用雁,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爱情忠贞之意,故甬人多用家鹅代替,称纳彩。
  问名 海曙市民婚礼习俗,女方同意议婚后,男方即托请媒人提“拜帖箱”去互换双方年庚八字,将年庚八字压至灶君神像前净茶杯下,或香炉底下祀求神意,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造孽(吵架)、猫狗不宁等异常现象发生,被视为双方相配。还要去星相馆请算命先生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否相克。所谓鸡犬不和、龙虎相斗、羊落虎口、蛇鼠不配、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大三沈万山、女大三瓦爿滩、女子十九不嫁等俗谚,说的都是不相配的意思。如八字相配,神意好合,就确定这桩婚事。
  纳吉 是男方使媒人把问名后占卜结果告诉女方,旧时礼俗称“订盟”,今叫“订婚”。男方再备礼物请媒人到女方订婚约礼物,照例用活鹅,信物有戒指、首饰、绸缎等。女方使人要未来夫婿、公婆鞋样和夫婿鞋帽尺寸,预先制作鞋帽。旧时海曙市民叫送定、“过小礼”。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女方回帖认可,叫“文定”。故有的妇女说:我是有“红绿书纸”明媒正娶的。
  纳征 亦叫纳币,后甬人演变为聘金。订婚后,男方择吉日要向女方赠送大礼,礼物不能用鹅。富家多送鱼、肉、蛋、酒、金团一百廿、麻饼六十双、黑枣、桂圆、莲子、白糖、包头、糕点。聘金少者三十六银圆,多者六十四甚至一百廿银圆。用箱笼、幢篮挑抬,一路鼓乐伴行,由媒人和押礼者护送至女家,旧称“过大礼”。女方回礼,多赠送制成的新婚鞋帽、公婆之履,以及锦囊、扇袋,上绣松鹤、鸳鸯、荷花、百莲以及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图案字样,缀以金丝彩线、金银饰片。
  请期 旧时海曙市民称“送日子”,男方送完聘礼后,即择结婚日期,甬人称“好日”。备礼物由媒人送至女家。用红纸笺书写迎娶日子,叫“请期礼书”。亦有口头告知对方的。男方亲戚朋友始送银圆、幛联、轴子,多书吉祥祝贺词。女家亲戚送礼称“送嫁”,甬俗后来请期“送日子礼”与纳征“过大礼”,两礼合一、于送聘礼时双方已定下“好日”。
  亲迎 旧时亲迎礼,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后演变为托媒人赍名帖前去迎娶。是日,甬俗叫“好日”。
  安床 迎娶之前,男方有安床风俗,将二十四双筷子(用红线系成),安放在新郎席子下,称“安床”。由小儇(男童)伴新郎同睡,晚给童子吃包子、鸡蛋、花生,至好日早晨童子离开时要赏其红包,俗称“挈出尿瓶”。
  享先 “好日”五更,婿家于厅堂前设案桌置“五祀”,拜“天地君亲师”牌(如右图),两旁摆设龙虎牌。富家多用全副猪羊,五牲福礼果品,隆重举行祭祀,称“享先”。
  开面酒 好日上午,女家由“送娘子”为新娘梳妆,用棉纱线绞净新娘脸上细毛,俗称“开面”。女家摆设酒宴称“开面酒”,亦叫“起嫁酒”,宴请贺客及男家前来迎娶客人。
  开门钱 婿不亲迎,男家派堕民为使者,执名帖导彩舆至女家,甬俗女家闭门不开,使者无奈,用事前所备“红包”塞入门缝,称“开门钱”。
  抱上轿 花轿进门后,使者多以鼓乐催妆,一催、再催、三催。新娘头戴凤冠、身穿霞帔,盖“红头篷”由兄弟抱上轿,亦有由侍女牵其花袖,扶她登舆,甬称“领上轿”。母亲及姊妹以哭相送,但不下堂,其兄弟送至半途,与男方前来迎轿者相接后返回。
  请方巾 花轿至男家台阶,甬俗要由一盛服幼女(出轿娘子)至轿前三揖,拽新娘下轿,俗称请出轿。新娘跨过一只木制朱漆“马鞍子”,步入华堂,新娘面向内立于右方拜位,由一着盛服妇人向华堂内外各三揖,然后用秤杆微叩妇首,揭其头上外巾,叫“请方巾”。
  拜堂 新郎里出,面向内立于左方。主婚人登堂,居中内向立,奏乐鸣炮,始率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祭告祖宗再拜高堂。拜毕,新郎新娘易位,新郎居右侧,新娘居左侧,行结婚礼。夫妻对拜俗称“拜堂”。礼毕,由捧花烛者引导新郎、新娘,男前女后。自华堂至洞房,地面铺着五只袋子,步过一袋,女侍者又易袋于前相接,直至步入洞房,俗称“传袋(代)入房”。
  换妆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男左女右坐床稍歇,开始饮粉饵汤。新郎出房,送娘子开始为婚娶送礼帖式新娘换妆。
  贺郎 洞房贺郎,男家先择有福有德者两人,待新郎与新娘三酌易酒,诵吉祥语,说是“贺郎”。少顷,新郎随客人出洞房,送娘子始施衾枕,新娘去冠易花。新郎遍拜尊长,向诸执事作揖致谢后回洞房入寝。谚有“门闩的笃响,媒婆隔壁张”。
  新时代结婚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新婚姻法,婚姻制度有重大改革。男女平等,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旧时包办婚姻、纳彩、请期等旧俗淡出。男女双方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婚姻。提倡婚事从简,分喜糖或设便席以示喜庆,亦有参加集体婚礼的。
  城区结婚仪式多由婚庆公司一条龙操办,DV全程录像。迎亲、送亲由新郎挚友(伴郎)和新娘小姐妹(伴娘)陪同,车队接送。富有者车队名车组成长龙。有的新郎新娘到外地度蜜月,以旅游蜜月方式代替传统婚礼,也有的出境出国,到港澳欧美旅行结婚。有的新人婚前或婚后到梁山伯庙走一走,因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之说,期盼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现时旧婚姻观念改变,丧偶再婚为人们公认,因“感情不和”而离婚成为自由。男女青年未婚同居,老人双方丧偶,走在一起互相照顾,也渐为社会认同。
  第三节 丧葬礼
  送终 旧时境内老人临终之际,家人围床前目送寿终。倘某子途中尚未赶到,家人急喂参汤延长其生命,当死者咽下最后一口气,俗称咽下“海底痰”,方断寿终。此刻,家人忌号啕大哭,说大哭会将游魂哭散。然后始烧路引灯笼、纸钱锡箔,叫烧“起路盘缠”。
  买水浴尸 境内习俗,人死,忌说死,多说“过老了”,尸体叫“老先生”。家人撑伞,由孝子提木盆。去水井边或河埠头烧纸钱。也有丢铜钿向水神买水。子为父浴,女为母揩,多用两块高丽手巾分上、下揩尸。然后为死者梳理头发,修剪指甲,更新衣服,叫“穿寿衣”,俗称“过老衣”,但忌着皮制衣物。
  移尸 富家移尸于堂前“春凳床”上,铺白色“兜尸被”和“垫背被”。贫家则搁三块木板,铺草席。孝子赤脚散发,手捧死者头部,家人托死者移尸堂前,给死者脸上盖一白布,俗称“盖面白”。死者脚后点一盏油灯,叫“脚后灯”。
  荐包 甬语“荐包”即“烧荐包”。家人移尸时,随之收拾死者病榻,及用过的枕头、席子、草荐或棕荐、垫毯等杂物卷至三岔路口或桥边、或河埠头烧毁,俗称“荐包”。
  报丧 报丧,亦叫“报死讯”。丧家派人向亲戚报丧,报者倒持一雨伞,低头赶路,不与他人说话。抵达被报人家,伞柄朝下倚至门外,先报告死讯,再告诉大殓日子及时辰,报毕即走,不可回头。
  吊丧 甬俗丧家设灵堂,祭桌、神位牌,焚香点烛,摆“灵前羹饭气请僧尼或念伴(念嘱)先生打醮诵经,或叫民间念佛婆婆念“摊尸经”。丧家眷属裁制孝服谓“破孝”,为吊唁亲眷分白布制孝服,称“散白”。孝男孝女,亲族都按族制分等级穿孝服,分执丧杖,俗称“哭丧棒”。向吊丧来宾,哭拜稽颖。孝子夜卧草荐于尸侧,叫“陪尸”。
  大殓 叫“入木”、“落棺材”。多请念伴先生拘阴阳,停尸三日或五日,或七日,拣单日潮涨入木,有“看潮水落材”之说。旧时,平民薄皮棺材,柴草灰铺底。富家楠木棺材,石灰木炭、灯芯草末铺底,俗称“灯芯眼”。下铺材席,放头枕、搁脚,称“元宝枕”。入木时,由帮者四人提起“兜尸被”四角,孝子捧死者头部纳入棺材,用二十四或三十二包石灰,俗称“包头”,塞实尸体周围,连同死者生前爱好的器物,如烟管、折扇等及浴尸时修剪的指甲、趾甲,用媒头纸包扎一并纳入棺材。
  有执事两人,一人一手拿升,另一人拿斗,向棺内佯装倒物,一呼一应,边倒边喊:黄金一斗,“有”,乌金一升,“有”,白银一斗,“有”,“有,有,有……”俗有“金木水火土,三斗三升足”。故甬谚有“骗其落材”之说。然后,依次覆盖亲朋好友相送之重被,亦叫“情被”,盖一床喊一声,是某某所送。最后一床称“天盖被”,亦叫“子孙被”。
  盖棺前,念伴掀开死者“盖面白”,俗叫“见亲人”。时到,念伴先生按事前贴在壁上之“壁符”所示,令举家避之于外,俗称“避煞”。甬俗盖棺合梢,死者亲人抚摸棺材恸哭。贫家即日或次日出柩,富家择日出殡,摆设“入木羹饭”,孝子孝女跪拜祭奠。
  题主 开灵先一日,富家请贵宾题主,举行“题主礼”仪式。设祖奠,请大宾、左右宾出堂。大宾者于神主铭主字上空,先以朱点,次用墨改,谓“题主”。诸子戴三梁草冠,穿麻衣蒲鞋,扶竹杖。诸孙、诸侄戴三梁冠,皆穿衰绖。亲友亦依次祭奠。
  出丧甬俗出丧,先设祭做“出柩羹饭”。相习拂晓棺出大门。富家多以方相先导,说是“开路神”,左右两盏大灯笼,两面“引路幡”,幡上两面书有“魄归窀穸”、“魂返家堂”。中间一人提小灯笼,放炮仗,撒“地路纸”。
  左右两面小锣,路中间设“西乐罗帽”、“像亭”祭奠,亭内供死者遗像。吹行一路伴奏,接着是死者灵位,由大女婿捧“神主牌”,二女婿在一旁为“神主牌”打伞,再是孝帐。帐后八人搭“灵柩”,号称“太平杠”,途中有客祭奠,叫“路祭”。灵柩过桥,三响铜锣,叫一声:某某过轿了。送葬人多送至西门航船埠头或江东新河头、张斌桥,由内河船载灵柩至墓地。
  柩至葬所,先祭“后土”。左右绕三圈,纳柩于圹,铺铭旌志石,掩圹覆土,焚冥器于圹侧,凡草冠、竹杖、首绖、腰绖皆焚之。死者亲人须原路去原路归,临行要喊一声:“某某,回家吃羹饭。”返至家门前,有人烧一束红稻草,送葬者须从火上跨过,叫“跨火码”,俗传如此,坟场上带来的孤魂野鬼,就不会随送葬者进家门。
  斋七 斋七,境内市民叫“做七”。旧时由于受佛教文化影响,认为人死后设斋七可以超度亡灵,七天一祭,要做七七四十九天。甬俗头七、五七、末七为大七。富家多请僧道诵经礼忏,亲友送馒头等面食或香烛。俗传五七死者到了望乡台,此时方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甬语“五七望乡台,不吃家乡饭”。多由女婿设“斋”,谓之“赙荐”。
  此后,甬俗有“百日”,即死后100天,家中亦要祭奠;忌日,即死后头个周年称“小祥”,两年而大祥,叫“两周年”,三年而吉禘,称“三周年”,均做周年羹饭。
  现时实行火葬,人死后送殡仪馆火化,丧葬礼比昔时简单多了。火化前有举行遗体告别,放哀乐,供亲朋好友追思悼念。亲人穿孝服、缠黑纱,来宾送花圈、戴白花,主持者读悼词。火化后骨灰由亲人护送公墓安葬。也有请民间尼姑、和尚在家念经,做羹饭礼忏。每年清明,亲人到墓地扫墓,以鲜花水果代替香烛。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