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品消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98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饮食品消费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页码: 1899-1900
摘要: 本文讲述了宁波市居民的“食”的变化,反映了城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居民经历了从食不充饥到定量供应的阶段。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商品日渐丰富,大多数居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注重食品的质量和营养。进入21世纪后,居民食品消费注重质量和品位,餐饮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居民生活品质的风向标。
关键词: 宁波市 居民生活水平 餐饮业

内容

自古民以食为天,甬城居民主食以大米为主。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境内居民从吃不饱到基本温饱。进入21世纪后,居民不单要求吃得好,还要求吃得有营养、吃得健康。从“食”的变化中,切切实实反映出城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放初至20世纪70年代:居民从食不充饥到定量供应解放初期,人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在收入有限、家庭人口众多的情况下,生活贫困窘迫,一日三餐勉强度日。那时食品奇缺,居民能够吃饱已不容易。1952年,居民人均年粮食(成品粮)消费量为165.3千克,人均年食品消费80.52元,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70%。20世纪50年代后实行定量供应,居民每月每人供应粮食随年龄工作有所区别,当时海曙公社各系统16810名职工,月平均用粮标准由15300克降到13955克、猪肉500克、食用油150克,保障基本生活。1959—1961年,粮食减产,食品紧缺,猪肉、食用油、蔬菜、禽、蛋、糖等供应更为紧张,居民营养不良,体质下降,还出现浮肿病。
  20世纪80—90年代:居民温饱得到基本解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生产恢复。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需凭粮票供应粮食,年底买肉还要排队,食品供应仍相对偏紧,据市统计局调查显示,1980年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为242元。到80年代后期,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吃饱肚子,特别是进入90年代,商品日渐丰富,加之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对消费已不再局限于数量上的满足,而转向质的提高,开始讲究营养。1990年,人均年食品消费支出914.40元,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56%。1999年,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为3055元,比1980年242元增长了近12倍。
  2000—2008年:居民食品消费注重质量和品位食品消费注重膳食结构,追求营养的均衡。进入21世纪,居民食品支出结构快速变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副食消费比重上升,膳食结构向低脂肪、低热量、低糖及动植物蛋白并重方向发展。2008年人均食品支出6114元,其中肉、禽、蛋、水产品类消费支出1859元,占食品消费的30.1%,蔬菜类消费支出488元,占7.98%,干鲜瓜果类支出420元,占6.87%,糕点、奶及奶制品支出535元,占8.75%,粮油类支出695元,仅占11.37%。
  20世纪80年代前,普通居民平常在家吃饭,难得上一次馆子,连喜庆婚宴也往往在家自己动手,借桌椅板凳,碗盏盆瓢,忙上好几天。偶尔来了贵客,上一次东福园、梅龙镇,那算是大大破费了。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下馆子、吃风味,日渐成为平常事。餐饮业的发展成为居民生活品质的风向标。进入21世纪,餐饮业呈多元发展态势,各地特色餐饮落户甬城,异国风情美食抢滩宁波,洋快餐、中式快餐纷纷抢占地盘,还形成专业化、集约化、大型化、连锁化的多个餐饮集团。餐饮业的迅速崛起,丰富了居民对饮食的选择,居民更多地走出家门吃“现成饭”。特别是“年夜饭”,过年家人团聚,过去都在家吃团圆饭,家庭主妇忙得不亦乐乎。现在很多人家喜欢到宾馆饭店吃“年夜饭”。一到下半年,不少饭店“年夜饭”就早早订罄。2008年,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1389元,比1999年人均316元增长3.40倍,年均增幅达17.9%。人均在外用餐占食品总支出比重由1999年的10.3%上升到22.7%。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