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劳动就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95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劳动就业
分类号: F241.4
页数: 4
页码: 1868-1871
摘要: 本章介绍了就业问题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解放后就业形势的变化。包括分配安置制度的实施、城镇职工精减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政策与措施,以及被征地农民就业的情况。
关键词: 海曙区 劳动就业 居民生活

内容

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就没有固定的收入,这样生存就成了问题,所以就业成为城市居民的头等大事。解放后,党和政府致力于发展城市经济,为市民提供就业岗位。初始按计划分配安置,以国营企业最为吃香,其待遇一度超过国家干部。随后,因城市经济发展乏力,就业形势严峻,国家采取职工精简、返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措施,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大量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城市就业形势面临新的状态。
  第一节 分配安置
  解放前,境内劳动者谋业求职,多由企业(工厂)业主与求职者自行选择商洽,双方达成口头或文字契约即定。或托亲友推介,再经双方协商决定去留,一旦解雇失业,政府很少过问。据资料统计,宁波解放时,全市失业或半失业职工占职工总数的1/3。解放后,区政府于1952年成立劳动就业委员会,遵循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和劳动部门制定的《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采取政府介绍就业、自行就业、生产自救、还乡生产和转业训练以及以工代赈等措施,帮助和安置有就业条件的失业职工、新生城镇就业劳动者走上工作岗位,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动者就业实行统包统配,形成以长期工、正式工的固定工为主体,辅以少量临时工的格局,规定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可由组织批准调动,但一般不能辞退,且有大量临时工批转正式工。集体所有制单位也基本仿照这种“包下来”的用工制。20世纪90年代,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日益突出。1997年成立区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调拨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100万元,下达《海曙区再就业工程试行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半年以上劳动合同,发放月工资达到本地最低工资125%以上的,发给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补贴。服务性企业招用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新办服务性企业,招用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签订劳动合同3年以上的,3年内免征企业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且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失业职工、被征地人员,根据失业人员困难情况,发给不同金额补贴。自谋职业失业职工,可申请由政府担保和贴息小额贷款。50周岁男性和40周岁女性及其以上年龄的就业困难人员,待业期间,给予再就业援助补贴。同时鼓励失业人员创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等政策举措,动员和协调全区各方面力量解决再就业问题。至2008年,全区下岗失业者24.01万人,安置再就业者15.37万人。
  第二节 城镇职工精减
  1958年,城市工业和各项事业竞相冒进,职工人数、城镇人口、吃商品粮人数迅猛增加,乡村劳动力锐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此,中共中央于1961年6月下达《关于精减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1958年1月以后来自农村的职工,1957年底以前来自农村、自愿回乡的职工,1958年1月以后参加工作的原是城市居民而经动员确实自愿回家的新职工,各类企业的非直接生产人员及事业单位、机关的行政人员,均为精简对象。随后,市委成立“整编精简委员会”,区委遵循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和市委的工作要求,通过海曙人民公社党委开展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吃商品粮人数的精简城镇职工工作,至1963年全区共精简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城镇职工约8600人。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境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4年。是年1月,国务院下达《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3月,省城镇人口回乡下乡安置领导小组作出规定,凡年满16周岁以上,身体健康,能够从事农业劳动的停学青年和在城镇尚无固定工作的青年,均为动员上山下乡对象。之后,镇明、海曙两区则动员知识青年去农村人民公社插队,或去农场参加农业生产,至1965年两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859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的号召,宁波地、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于1968年8月成立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指导各县(区)毕业生定向分配工作。1969年2月,宁波地、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指导各县(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规定1966、1967、1968三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凡符合上山下乡条件的都安排去农村、边疆参加农业生产,不得留城就业。自此,镇明、海曙两区掀起较长时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边支农热潮,至1979年,两区上山下乡、支边支农知识青年92553人。其中去新疆1084人、内蒙古1462人、吉林105人、黑龙江18948人、其他地区70954人。
  嗣后,根据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试行规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的有关知识青年问题的原则,上山下乡和支边知识青年相继返城安置就业。
  第四节 被征地农民就业
  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城区拓展,辖区西郊乡(今望春街道办事处)和段塘镇(今段塘街道办事处)被省、市、区各级重点建设项目征用土地日益增加,被征地农民人数剧增,至2003年达13万人。为此,区就业管理处通过创业、职业指导,免费培训钟点服务工、护理工、快餐制作、早点和面点制作、保洁保绿、艺术插花、商品零售与收银、管道维修等技能,每年举办1~5场被征地农民就业专场洽谈会等途径,遵循区政府海政办〔2004〕第2号《关于促进被征地人员就业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逐步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实施城乡统一服务。至2008年,9157人次被征地农民参与各类技能培训,提供各类工作岗位8000余个,7335人次被征地农民走上就业岗位。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