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境内体育有记录始于晋朝,至南北朝弈棋已盛,宋时民间习射之风渐起。北宋天禧二年(1018),明州学府内(中山广场址)首筑射圃。庆历八年(1048),王安石创办县学(县学街第一医院址)并置射圃。明起,武风渐盛。至清代,射、棋列入府学,弈棋、射箭、打拳和放风筝等流行于民间。时法院巷小校场,常行骑射、习武、阅兵诸事。嘉庆年间(1796—1820),每年正月初九在孝闻街太岁殿校武,观者如堵,是为境内最早的单项体育比赛。道光二十四年(1844)宁波开埠后,西方近代体育传入,篮球、网球、足球等活动在教会办的青年会、学校、医院、慈善机构中开展。学堂开设体操科,推行兵式体操。民国18年(1929)3月,市国民政府以旧学府射圃为场地建境内第一个现代体育运动场——市立运动场,20年(1931)撤市后更名为县立体育场。1949年5月更名为市体育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经验。1954年,城区机关、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建“劳卫制”等级锻炼小组。1957年后,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及其他小型体育活动。1964—1978年,举行过10次大型纪念性军民横渡江河活动(含武装泅渡),城区居民有自发健身体育锻炼。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恢复和新建20多个市级和区级单项运动协会、行业体协,各项民间体育逐渐兴起。拳、操、剑、舞、气功等各流派的民间教习活动广泛开展。体育事业进入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的双轨发展阶段。1995年起,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市、区两级体育部门每年组织全民健身月(或周)活动,群众性健身竞赛活动兴起。区政府于2000年被评为"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先进单位”,2002年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2001年度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11月,区体育局以及驻境内的市总工会、市残联、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市财税局、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6个部门、单位获“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2006—2009年,区门球协会、市李兴贵中学被评为“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区老年人体育协会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第一章 民间传统体育
古代民间体育活动多寓于庙会、节庆活动或练武、比武之中。南北朝时,民间弈棋就较为普遍。宋时,民间流行习射。至明代,浙东民间因抗倭,盛行练武之风。嘉靖年间,境内有松溪派内家拳传承至清康熙年间,前后凡百余年。14世纪至当代,流行于境内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民间武术(太极拳、内家拳、木兰拳、气功),休闲体育(钓鱼、风筝、信鸽),传统游戏(跳绳、拔河、踢毽子)和棋牌活动(围棋、象棋、麻将)四大类。
第一节 武术和气功
武术
武术即技击术,又称武艺,是我国特有的体育项目,因此可称为国术。武术源于原始人狩猎和自卫技能。秦时,境内民间已有角抵和手搏,比武时已有裁判。唐时首开武举选拔人才。明代起,域内武风渐盛,拳术界和营伍中流行应敌诸打法,如穴法、练手三十五、练步十八、七十二跌、三十五拿、十四禁犯病法等。明正德年间,鄞人万表(世居大梁街,现新巷26号为其故居遗址)17岁世袭父职为宁波指挥佥事,正德十四年(1519)中武举第一,翌年成武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骚扰沿海时万表率众抗倭俱获全胜,三十五年(1556)授浙直海防总兵。嘉靖三十八年(1559),杨斌(原紫薇巷人)世袭宁波卫指挥使司后所(所驻地在今镇明路原天德巷内)副千户之职,于任上考中己未科武科举会试第一名,是为境内首个武状元。抗倭名将戚继光抗倭时结识杨斌及其同门师兄张松溪后,共编戚氏长拳即南兵拳(宁波架)。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一贯(世居广济街,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归乡后所撰《搏者张松溪传》载:时城内(鄞县城厢,今区境)有拳师张松溪,名出边(边诚,慈溪人)上。其师孙十三佬(一名孙拾山),大梁街人,有徒13人,民间戏称“十三太保”,张松溪为拳技最著者,风格与边迥然不同。倭乱时曾与少林僧在迎凤桥酒楼比武(古称迎凤桥即今迎凤街),张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雍正《宁波府志·张松溪传》)。沈一贯称其法曰“搏”。孙授张“劲、紧、径”三字,张增“敬、切”二字,遂秘传为“劲、紧、径、敬、切”内家五字秘诀。清康熙八年(1669),黄宗羲在延庆寺和白云庄讲学,为好友拳师王来咸撰《王征南墓志铭》,首称其为内家拳。康熙年间(1662-1722)每年正月初九在孝闻街太岁殿校武(一说每年元宵在佑圣观比武),届时宁属各县武术高手云集,各献技艺,观者如堵。民国18年(1929),中医界知名人士吴涵秋、钟一贵等人借江北岸青年会组建“技击社”,11月由县政府接管改为县国术馆,移于县民
众体育场(时江东大教场址)内.20年(1931)8月撤市后迁入县立体育场(原解放北路体育场,现中山广场址)大成殿内,县长陈宝麟兼任馆长,阮增辉任副馆长兼教务部主任并兼任总教习,上海精武会会员朱润身任教习。国术馆以教授少林拳、太极拳、十二路谭腿、功力拳、战拳、节拳、黑虎拳、十字战、脱战、合战、达摩拳、群羊棍、棋盘大刀等为主,并设技击摔跤班,持续12届,至30年(1941)县城沦于日军时闭馆,累计教授民众数万人。有省摔跤冠军施品贵,女子拳术冠军崔雪英,醉拳亚军毛元坤,散手亚军刘允修、娄文淼、汪闻标等。21年(1932),县首次举办国术表演,至38年(1949)共办5次,参赛15队,运动员110余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优秀民族遗产继承。1957年,市武术协会在境内成立,首届主席陈仁镐等拳师办班授技。是年,在省体育大队武术队受训的徐香梅入组中国武术团出访西欧。1984年,吕益康获全国武术太极推手52公斤级金牌。1986年,陈仁镐被评为“全国武术挖掘工作先进个人”、1992年又被授予“中国武术协会荣誉会员”称号。1993年,顾敏敏参加中国舟山国际武术比赛获女子棍术、女子其他拳二类、女子其他器械三类3枚银牌和女子长拳、女子剑术2枚铜牌。翌年9月,在第十届省运会上获女子武术4枚金牌。1996年5月,在全国武术锦标赛(套路团体赛)上,与队友合作获集体金牌1枚。2003年12月,市武术协会于月湖畔三支街46号吴氏支祠内建市太极馆。2004年,奉化剡源教房传人夏宝峰携祖上内家拳经落户境内,传授内家拳并成立市武术协会“四明内家拳”分会。2005年7月,境内部分武术爱好者由夏宝峰带队入组市队赴杭参加“青春宝杯”第三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获8金、8银、9铜。其中孝闻街小学徐晓燕“精武脱战拳”获金牌,“二路初级长拳”获银牌,灵塔居民邵永冲获42式太极拳金牌。2006年6月,孙嘉祥等发起成立海曙区武术协会,夏宝峰任常务副主席。翌年8月,区武协选派16人参加“第五届杭州国际传统武术大赛”,获28金、12银、1铜。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等的完美结合,发展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流派。民国20年(1931),北大路公共体育场(原孔庙大成殿内)县国术馆开始面向民众办班传授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师从田兆麟的陈志远在市区教授太极拳,精武会会员陈仁镐在市体育场、中山公园、延庆寺、海曙工人俱乐部等处设站义务传技,至1956年,共办班26期,学员2000余人次。1956年11月,陈仁镐赴京观摩全国武术评奖大会,其间授习并带回24式简化太极拳,翌年同周克朝、刘沛雄(二院医师)等十多名武术师在市体育场等处宣传推广。1992年9月26日,在解放北路体育场举行“迎国庆、庆国际老人节和省老人节”千人太极拳表演赛。1994年9月24日,全区5街道组成500人太极拳队又参加市体育场举行的“迎国庆、庆国际老年节和庆祝市老体协成立10周年”千人太极拳大会操表演赛。1993年起,市武协主席蔡天彪在吸收各流派精华基础上先后创编36式陈式太极拳(以24式陈式为基础增加陈式1路难度动作精华)、28式田式太极拳(田兆麟杨门田式的精缩)和6式
太极拳 (以传统太极拳新编)。太极拳是境内居民晨练和广场体育表演的常见项目。爱好者中多为陈式、杨式,吴式次之,简化24式流行在中老年初学者中。区老体协举办的比赛中每届均设有太极拳、太极剑比赛。2006年,境内选手王汝妃获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国内最高级别赛)青少年组金牌。2007年10月,区武协组2队参赛,获24金、16银、6铜,陈式扇集体一等奖,杨式40式集体二等奖,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内家拳 “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的内家拳,其名始见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据史料记载,此术在境内始自明嘉靖时大梁街张松溪。传至四明叶继美后分为5支,其中一支传单思南—王征南—黄百家,流传于境内。王征南,字来咸,城西白云寺(今白云庄址)居士,从钱肃乐抗清失败后,迁隐郭东宝幢同蚕,在铁佛寺传技于黄百家。黄百家著有《王征南先生传》,记述“五不能”、“打法”、“穴法”、“禁犯病”、“练手者卅五”、“练步者十八”等。清雍正《宁波府志》载:“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有哑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轻重击之,无毫发爽者。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黄百家后,有乾隆朝时内家拳名师王瑞伯、徐遇金(江东大墩人)及稍后之陆士逵(江北岸人)等相传。18世纪后,因内家拳师多参与反清复明起事,清王朝下令禁练内家,故此隐踪奉化民间300余年。清末民初,有内家拳师、天津镖师张午亭(鄞人)护镖至四川顺庆(今南充市),传技于武术名家陈晓东,此术遂流传于川并名之为“松溪内家拳”。2004年3月,奉化制源夏氏(技溪)内家拳第11代传人夏明土之孙夏宝峰,携祖传书于地契背面的拳经及套路(《告后昆书》和《源流》两文)在境内藕池新村购房落户。4月,被批准在白云庄成立市武术协会内家拳分会并正式被命名为“四明内家拳”。6月,夏宝峰打破内家拳秘传禁规,在境内多处设点向社会公开招收内家拳学员办班传技,在白云庄“黄过草堂”举办四明内家拳首届文化学术研讨会。夏坚持“以商养拳”,不断注入资金支持内家拳在境内的传授普及。该拳在域内复兴之初已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申报确认海曙区为内家拳“祖廷”一说。2007年8月,区武术协会内家拳学员16人参加“第五届杭州国际传统武术大赛”,获28金、12银、1铜。2008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拍摄播出“秘传内家拳”。
木兰拳 木兰拳是一项武舞相融、刚柔相济、造型优美、乐曲动听的健身项目,由上海市木兰拳协会会长应美凤创编,1985年由上海民间拳师杨文娣大弟子卓文健来甬教授木兰花架拳起传入境内,直接受教数十人。它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技击基本功、体操基本功及舞台艺术造型有机结合,以吐纳之道和阴阳二气合理运动为理论依据,动静结合,在优雅乐曲声中意守拳路而自然入静,从而防病治病、延年益寿。1987年,市气功协会属下成立木兰花架拳研究小组,境内中老年妇女习练木兰花架拳者达千人以上。1992年,市武术协会木兰拳分会成立,秘书长张斌(常住白云街道),多次组织外出培训交流和参加各级比赛。木兰拳是境内女子健身健美的主要运动项目,流行较久的是“木兰报春”(徒手操)、“鹤舞云天”(木兰单扇)、“春色满园”(木兰双扇)3套规范套路。1997年6月,灵塔街道组训的千人木兰拳队参加“天堂鸟杯”迎香港回归“,97宁波市万人全民健身表演大会”表演获一等奖。2004年10月,南门街道木兰拳队参加市“清凉杯”木兰拳比赛获中年组规定套路一等奖。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中山广场举行4人木兰拳表演大会操。气功
古称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功等,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基本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一词首见于晋代道士许逊的《净明宗教录》,至清末《少林拳术秘诀》一书《气功阐微》章中才明确提出气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气功锻炼成为境内居民群众晨练健身的项目之一,主要功法有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形神庄、大雁气功、回春保健操、中华益智功、香功等。武术气功主要以锻炼身体、防身和提高技击为目的,通过运气、闭气和意念高度集中而作出过人之举,如劈砖裂石、腹托千斤、手折钢筋等。1981年4月,农工民主党宁波市委会开设医疗体育指导站,开办气功培训班。1986年7月,省、市体委推广形神庄气功、健美操等新兴体育项目,举办骨干培训班。10月在解放北路体育场举行的市首届老运会开幕式上,12名气功辅导员表演静功、动功、大雁功、五禽戏等功法。1990年10月,区气功协会成立。1992年4月开办气功咨询辅导站,10月成立香功辅导站,12月,区气功协会在江厦公园A字楼前组织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文体活动和气功咨讯服务。1993年,区老体协组队参加市第三届老运会五禽戏比赛,获团体第一名。翌年4月,中华养生益智功辅导总站成立。1999年,区气功协会注销。2006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健身气功管理办法》,民间健身气功陆续恢复活动。
第二节 棋牌
棋牌类活动源于民间益智类游戏,后逐渐发展成单一类别的体育竞技项目。境内民间流行较广的是中国象棋、麻将、五子棋、陆军棋和国外传入的扑克牌等。
棋类
象棋 象棋即中国象棋,系由古代博戏发展而成,属中国传统棋种,民国21年(1932)10月,鄞县举行首届象棋比赛。26年(1937)5月,鄞人陈昌荣等6人组织环城象棋团并举办象棋擂台赛。33年(1944)11月底,县民教馆举办民众棋类比赛。1956年成立的市棋类协会主要活跃在境内。1989年成立区棋类协会。区总工会于1988年、1997年、1999年等年份多次组队参加市中国象棋等比赛,1990年组队赴温州参加全国沿海开放城市3项棋类比赛。1989—1991年,区体委和棋类协会联合多次举办“曙光杯”、“迎春杯”、“海曙棋王赛”等象棋比赛。王志安多次在比赛夺冠,获“海曙棋王”称号。境内群众性棋类竞赛定期举办,公园凉亭和夏日乘凉时着棋者随处可见。
国际象棋 20世纪由外国传入,50年代中期在境内开展,然不普及。高塘小学是国际象棋传统学校和市青少年国际象棋训练基地,多次组队参加省、市比赛。
围棋 围棋即古之弈,为古棋类之鼻祖,起源于春秋中叶。古人称之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棋即指围棋。清《宁波府志》载,鄞人楼达得、赵九成、范洪及屠隆(《明史·徐渭传》载)均为明初围棋国手。1964—1966年,位于碶闸街的市国防体育俱乐部增设棋室开展三棋业余训练,由境内教师裘然浔、陈敏炬执教。“文化大革命”期间,围棋训练隐入民间,裘然浔(大梁街)、陈敏炬
(小沙泥街)、王熊(右营巷)等在家设坛摆阵、带徒传艺。沈明芳在君子街家中开设民间围棋俱乐部,聚集40余名爱好者苦练棋艺,举办小型比赛。张永明于1962年起学习围棋,1985年晋升为国家一级裁判员,1989年获国家级裁判员证书。王亦民12岁进入省围棋集训队,1987年获全国冠军,1992年获全国锦标赛冠军队员并晋升为专业七段。赵伟达于1986年学习围棋,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裁判员。张维炽译有《吴清源高级死活集》一书,在《围棋》、《体育报》等报刊上发表棋理文章多篇。黄明磊14岁进省围棋队,1991年为全国围棋锦标赛冠军队员。忻志华于1998年晋升为业余六段,国家一级裁判员。
牌类
麻将 麻将即四人骨牌博戏,江南称“马吊”,至清中叶定型为麻将。清初鄞人李邺嗣(1622—1680)著有《马吊说》。至清末,麻将在域内有所创新。清末民初,杭县人徐珂所撰《清稗类钞》载,世居宁波城内蒋祠巷(今月湖盛园内)的陈政钥(鱼门)改纸牌为竹骨牌。蒋祠巷旧居居民皆知“屙老爷(陈鱼门)发明麻将”。清光绪初年(约1875),麻将由宁波江厦延及津沪商埠。20世纪50—70年代,麻将一度被视为赌博形式而隐匿民间。80年代中后期渐趋公开。1998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审定制定《中国麻将竞赛规则(试行)》一书后,作为大众娱乐形式的健康麻将迅即在城乡兴起。2001年2月,市麻将运动协会在迎凤街25号成立。6月,宁波首家麻将博物馆在湖西马衙漕的陈氏宗祠开馆,日本125人代表团抵甬参加落成仪式和麻将比赛。境内营业性棋牌室发展迅速,宾馆饭店利用客房辟建的棋牌室占半数以上。2001年5月有棋牌类经营户24家,2004年8月发展到119家,大多以麻将为主。另外各社区老年活动室,都有数台麻将桌可供人们娱乐休闲。麻将活动成为民间一大休闲娱乐项目,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扑克 为国外传入的民间游戏器具。玩法多种多样,有“争上游”、“打四十分”、“斗地主”等,多见于里弄小巷、公园广场、家庭亲朋好友相聚之所。外来民工进城缺乏其他体育活动,打扑克常常为他们工余的主要娱乐。
桥牌 属于扑克中难度较大的一种游戏,20世纪中叶由国外传入,50年代中期在境内有所活动,80年代始在离休老干部和机关上层人士中较为流行。1984年7月区桥牌协会成立,利用工余时间培训机关干部和基层骨干并组队参加上级桥牌比赛。1995年10月底,由海曙客货车队主办的宁波“海客杯”名人桥牌邀请赛在金龙饭店(今富邦大酒店)举行,全国计150人参赛。1999年起,区老干部局开设桥牌活动室。2002年10月,在新芝宾馆举行“城展杯”2002年全国大企业桥牌赛。2006年1月,在新芝宾馆举行“雪龙科技创新杯”桥牌邀请赛。
第二章 群众体育
古代境内群众体育多寓于庙会、节庆活动及练武、比武之中。辛亥革命前后,体育逐渐形成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和民众体育分支。民国16年(1927)11月,市体育协进会(主席李惠泉,常务主席金兆钧)成立。翌年6月举办“宁波、鄞县联合运动会”,有田径比赛和团体操表演,会操人数达5000人。18年(1929),由中医界知名人士吴涵秋、钟一贵等人发起成立民间武术组织技击社。11月,市国术馆成立,设少林拳、摔跤、拳击、太极拳等,至30年(1941)闭馆,累计教授民众数万人。时公共体育场内有足球、篮球、网球、排球、田径、单双杠活动场地及武术活动室(孔庙大成殿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群众体育主要有农民体育、职工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和休闲体育等。1995年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群众体育更是蓬勃发展。1986—2008年,有50家单位被评为“市级群体先进集体”,5家单位获“省级群体先进单位”称号,镇明中心小学、西门街道、白云街道、月湖街道、鼓楼街道、江厦街道获“全国群体先进单位”(含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灵塔街道、月湖街道被评为“省首批社区体育先进单位”,西门街道、月湖街道、中山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望春街道、南门街道被评为“省城市体育先进街道”。徐家漕、天一家园、泰安、柳锦、迎春、马园6个社区被评为“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第一节 农民体育
民国24年(1935),境内民众教育馆向乡村农民推行省民众运动委员会提倡的击鼓传令、龙门夺魁、叠罗汉、造牌坊、雪战、背炉鼎(负重)、滚铁环、老鹰捉小鸡、盲人瞎马竞走、障碍赛跑、周游列国、深山觅宝、二龙抢珠、八仙过海、寻躲寻、蛇蜕壳、跳马竞赛、锁蛋竞走、担水竞走、耍镗叉、竖蜻蜓(倒立)、童子拜观音、打虎跳、打翼子、跳田鸡、翻跟斗、攀登竹木、抢四方、荡秋千、捉迷藏、举石箍、三足竞走、跳绳等33个运动项目。此后,篮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逐渐由城区、学校传至市郊农村。
1951年,近郊农村开始辟跑道、挖沙坑、装单杠、置石担,开展体育活动。1958年,市郊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篮球队。春节期间,解放北路市体育场举行15个乡农民篮球队参加的篮球赛以及举重、拔河等比赛。1959年2月,市第四届运动会首设农民组比赛。8月,战船街游泳池举行市农民游泳比赛。1960年举行市农民篮球锦标赛。1963年在农民中提倡体操、球类、跑步、游泳、太极拳等体育活动,并与民兵训练和劳动生产相结合。1982年始,乡镇文化站和“青年之家”成为农村体育主要阵地,开展争创“体育之乡”活动。1988年举办市首届农民运动会,项目有田径、乒乓球、篮球、自行车、射击。1989年10月,区体委举行4项体育比赛暨区农民体育协会成立,西郊乡(今望春街道)和段塘镇(今段塘街道)农民组队参加乒乓球、自行车慢骑、象棋、拔河等比赛。1990年10月至1991年9月,举行市第二届农民运动会,项目有田径、篮球、乒乓球、象棋、民兵军事三项,选拔项目有中国式摔跤、自行车、武术、游泳等。这些活动,境内农村以各种形式组队参加。
1994年后,随着农村城市化发展,农民体育协会自行解体,城郊农民体育融入城市社区体育和职工体育之中。
第二节 职工体育
民国9年(1920)后,境内永耀电力公司、四明电话公司、华美医院(市第二医院前身)等开始组建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等球队。少数照相业职工和屠宰、搬运工人则有练武术、举石担等锻炼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职工开展广播体操、拔河、游泳、长跑、棋牌类、军体射击类、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比赛。主要形式有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竞赛训练,单项竞赛和综合性运动会。1984年,境内宁波制药厂桥牌队、人丰布厂男子乒乓球队、宁波航仪厂运动队、铝制品二厂运动队被省总工会、省体委联合评为“省职工业余体育优秀运动队”。宁波第一医院、宁波第一百货公司被评为“浙江省职工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广播体操
1951年开展以广播体操为主的职工体育。翌年境内青年干部参加团市委举办的星期日干部广播操学习班,工厂体育干部参加市总工会举办的体育干部广播操训练班。1953年,境内机关职工举行工间操,商店职工开展开门操,工厂职工进行班前班后操。市和镇明、海曙两区机关干部参加专区和市联合组织的机关首届体育运动大会。1956年、1957年机关干部参加市第二、第三届机关干部运动会的广播操比赛。1960年,市体委、市总工会在全市推广普及“东门一条街”群众体育活动经验,东门大街(今中山路开明街至江厦街段)多数商店建立一天一操制度。1964年后,职工体育活动推广源康布店六年坚持开门操经验。从开明街公园理发店至灵桥协成五金店,100多家商店开门操形成制度,店员人人参加。1966年4月在市开门操评比活动中,源康布店获荣誉奖,市第一百货商店、市新华书店、市妇儿用品商店、东门副食品商店和市生产资料公司获优胜奖。此后,第一医院职工队、海曙学区教工队、镇明中心教工队、效实中学教工队、区教委机关队等也在历次比赛中获奖。区广播体操队曾参加在江厦公园举行的全国百城市广播体操表演赛宁波赛区比赛。其后历届的区级机关运动会和区教育、城建等系统组织的职工运动会均设广播体操团体比赛。1998年7月,区体委组织200名区级机关干部的广播体操队在市体育中心参加“‘迎省运’浙江省暨宁波市体育健身万人表演大会”集体演出,获表演奖。
游泳
游泳本为古代水乡先民生存和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民间俗称“游河”,姿势大多为狗
爬式、水上漂、扎猛子(潜泳)和踏(踩)水等。1955年6月,市体委在湖西河开辟天然游泳池供竞赛和群众游泳。翌年,境内首个专业泳池——战船街游泳池建成向社会开放。20世纪80年代,战船街、大桥街游泳池夏季每日下池游泳者均达千余人,其中半数以上为职工。1990年8月,区教育系统组织首届教工游泳比赛。翌年8月,区总工会举办首次职工游泳比赛。1994年8月,区体委举办区级机关干部游泳比赛。1995—2008年,每两年1届的区级机关运动会,均设有游泳比赛。
1964—1978年,境内10次组织军民“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大型游泳活动。
长跑
自1959年元旦举办全程1万多米的“跃进杯”环城长跑始,至2008年50年中,境内每年元旦清晨均有职工、干部、学生和当地驻军参加的环城长跑活动。1978年12月30日晚间,镇明、海曙两区职工和部分中学组队参加市庆祝1979年元旦新长征火炬长跑活动,千余名军民组成的长跑队在体育场和城区主干道上集体长跑。翌年12月30日晚,3000多人由各系统组成的运动队伍在城区大街上进行火炬长跑迎新年活动。1980年12月31日,镇明、海曙两区共青团区委组织团员参加在市体育场举行的庆元旦青年新长征火炬接力赛。
1959年,职工中开展“宁波—北京”象征性长跑(全程1800千米),参与人数逾万。1960年4—10月开展“奔向月球”象征性长跑活动。1964年12月至翌年2月底,辖区军民开展以跑步为主的冬季锻炼活动。1974年12月至次年2月,再次开展全程1800千米的“宁波—北京”象征性长跑活动。1975年12月至次年3月,开展全程1900千米的“宁波—大寨”象征性秋季锻炼长跑活动。1975年、1977两年的6月10日,为纪念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境内千名工、农、兵、学、干组成火炬环城长跑(接力)活动。1975年、1976年两年的“五四”青年节,2000余名团员青年从市体育场出发,举行区、市联合火炬3000米接力长跑。1995年1月,市邮电工会组织276人迎新春长跑比赛。“三八”妇女节,区总工会组织百名女职工参加市“三八节”女职工长跑活动。12月至翌年3月开展冬季百日体育锻炼活动。1988年9月11日,区体委组织55名机关干部队、区总工会组织50名职工队参加市’88国际体育援助“与时间赛跑”活动。1990年12月,区总工会组队参加市职工公路越野跑比赛。1998年4月,甬江长跑队、灵塔街道和市邮电局、驻甬部队组织长跑队参加在市政府北大院门口举办的’98“税法杯”健身长跑活动,全程3000米。11月,第18届华东地区中老年长跑活动开跑仪式在阳光广场举行,上海、南京、济南、杭市体委等州等地24队730余名运动员跑完全程3000米。2000年5月1日,为迎接首届全国体育大会在宁波举行,市体委、市长跑协会在中山广场举行迎盛会庆五一“北京广大益肾丸杯”健身长跑活动。10月1日清晨,“电力杯”长跑活动在中山广场鸣枪出发,30余个系统、企业队3500名长跑爱好者绕域内主干道跑步前进,全程3000米。2001年6月20日,区体委组织百名机关干部参加在中山广场进行的市海峡两岸“北京奥运•炎黄之光”申奥长跑活动仪式。2008只信鸽和2008只彩色气球升空,近3000名长跑队伍紧随台北代表队(30余人)和大陆代表队(20余人)出发,绕道阳光广场后返回,观看群体节目表演。
球类
乒乓球 民国14年(1925),省立四中(宁波中学)把乒乓球列入学生课外活动项目。嗣后,乒乓球运动在境内学校、企事业单位逐步开展。35—37年(1946—1948),境内每年举办一届规模较大的乒乓球锦标赛。38年(1949)2月举行乒乓球总决赛。
1987年4月,区总工会组织全区职工乒乓球比赛。1994年6月,区体委、区乒协联合举办“组工杯”机关乒乓球赛。1995年11月,效实中学教工乒乓球男队获市大中专学校教工乒乓球赛团体第一名。12月,灵塔地区体育联合会举办由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独家资助的“健康杯”乒乓球邀请赛。1996年1月,区教工举行第二届乒乓球比赛。1998年6月,灵塔街道举办第二届“健康杯”乒乓球邀请赛,辖区15个单位组队,70余名运动员参赛。至2008年,区级机关运动会和区老年人运动会以及市级机关运动会,市、区各系统、行业、协会和社区举办的健身运动会等体育赛事均设有乒乓球比赛。区工商局、房管处、老干部局等系统日常乒乓球活动开展活跃,曾多次组织职工乒乓球比赛,并在区、市乒乓球比赛中获奖。
篮球 1960年,“4人篮球竞赛活动”在境内开展。1992年6月,区体委组织区机关干部首次篮球赛。1996—2004年,第一、二、三、五届区机关运动会均设有男子篮球比赛。2000年8月,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学生男子篮球赛在效实中学王宽诚体艺馆举行。
足球 1995年1月,效实中学足球队获市中学生足球比赛第一名,实现1992—1994年“三连冠”。翌年11月,该校高中男子足球队继获市中学生足球赛高中组第一名。1997年6月,区足球协会成立。7月,举办5所学校30名小学生参加的首届少年足球夏令营。10月,区老年足球队在市体育中心足球场与镇海电厂队共同参加“大红鹰杯”中国演艺明星足球队对抗赛。1999年5月,区足协组队与香港明星足球队在市体育中心足球场举行友谊赛。2000年8月,举办辖区内金融、工矿、电信、电业等系统12支职工足球队参加的足球邀请赛。10月承办由15支职工足球队参加的市第17届“足协杯”比赛。2001年7月,承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成年部男子足球赛,后被评为优秀赛区。8月底9月初,承办省第九届“足协杯"足球赛。2002年5月,足协与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合作举办2002年“可口可乐杯”、“弹指”三人制足球赛,参加185队。其中新芝、尹江岸、孝闻、偃月、爱菊艺校、翰香等小学组队参加“弹指”足球赛。是年,第四届区机关运动会举行五人制足球赛。2003年7月初,承办9县、市、区参加的市2003年小学生足球比赛。同月,区足协筹资25万元协办省足球协会主办的2002年度全国足球甲级俱乐部预备队(U15男子)联赛(宁波赛区),北京国安、大连实德、上海申花、长春亚泰、辽宁波导等6支球队15。名运动员,历经9天15场比赛,后海曙区被评为最佳赛区。8月,协会承办由中国足球协会主办的有8省少体校队参加的2003年全国U16女子足球比赛。2004年3月,由中国足协、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办,省足协、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绿化江河杯”上海国际队VS浙江绿城队足球义赛在市体育中心足球场进行。义赛门票收入除必需支出外,盈余5万元上缴中国绿化基金会作防沙、治沙之用。8月,区足球协会承办有9地、市青少年女子足球队202名运动员参加的2004年省青少年(女子)足球比赛。8月,区足球协会承办有5地、市足球学校参加的2004年省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比赛。9月,由中国足球协会主办、省足协和区体育局承办、7省市俱乐部(足球学校)队参加的2004年全国U17后备力量第二阶段足球比赛。2005年3月承办第十届全运会男子足球预赛宁波赛区比赛。5月,协办有6县、市、区13支校足球队参加的市首届外来民工子弟学校足球比赛。同月协办市首届口岸系统“中海杯”足球赛。7月,承办市中小学生男子足球比赛,9县、市、区队120名运动员参加。2006年5月,承办2006年全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预备队联赛第一阶段比赛。2007年,区足球协会承办市第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部)男子足球比赛。
其他项目
射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职工军事体育,开展射击运动。1956年7月,南门薛家山建成首个射击场并举办射击干部训练班。翌年7月,举办市首届射击比赛。1960年11月,西郊假山建成射击场地1处(即市少体校射击场)。1966年11月起,宁波铝制品厂民兵营利用假日举行射击、投弹、爬山等军体比赛。1981年2月,宁波市航仪一厂金伟在杭州古荡省射击场举行的省射击锦标赛上,3×20发卧、跪、立3种姿势(100米)以515环成绩破省509环最高纪录获金牌。9月,金星乐器厂民兵林良鸿参加市实弹射击5发子弹均中红心,获50环。2002年5月,区第四届机关运动会在军分区慈城射击场举行“人武杯”实弹射击比赛。
交谊舞等 1993年12月,区总工会在工人文化宫举行区第三届艺术节职工交谊舞比赛。翌年3月,组织区女职工跳绳、踢毽子比赛。1995年,区总工会组队参加市大众体育木兰拳比赛、市第三届体育舞蹈锦标赛、市职工交谊舞比赛、全国“百城市萨马兰奇”自行车赛宁波赛区比赛。翌年10月,举办区职工交谊舞比赛,18个系统90名职工参加,朱杏娣(双人)、胡芸芸(双人)获一等奖。
第三节 社区体育
民间拳操辅导组织及活动
1993年,县学街道退休干部张文卿联络各类拳操教练和居民区体育骨干组建海曙拳操辅导站,隶属区气功协会。12月,组队参加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文体表演。翌年10月,区拳操辅导站升格为辅导总站,下设6个分站。1995年11月,辅导总站举办区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拳操表演大会,木兰双剑、徒手拳、迪斯科、红绸舞、印度舞、朝鲜舞、太极拳等16个表演队133人参演。1997年6月底,辅导总站举行“迎七一、庆香港回归”文体表演庆祝大会,演出东方红歌舞、太极拳、太极剑、双扇木兰拳、革命歌曲大联唱等节目。11月初,17个文体节目表演队赴四明山革命老区毛坳村宣传演出。2002年6月,区拳操辅导总站组成500人木兰双扇舞队,参加区“喜悦杯”全民健身大汇展集体表演。1999年,区拳操辅导总站被省老
体协评为“1995—1998年度老年体育先进集体”,张文卿被省老体协评为“1997~2001年度省老年体育工作先进个人”。
社区运动会
1957年,区下辖的10个街道,组队参加市首届居民体育运动大会。1986年,无极健身球运动在中老年群体中传播。20世纪90年代初期,境内社区群众于居住区附近自发练习拳、操、剑、舞,健身活动粗具规模。1995年始,政府倡导发展社区体育。1997年后,各街道每年组织辖区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参加街道单项体育竞赛和综合性运动会,鼓楼、灵塔、月湖、西门街道先后举办社区体育运动会。灵塔街道组训千人木兰拳表演队参加’97宁波市万人体育表演大会获一等奖。1999年5月,鼓楼街道举办第二届“全民健身社区体育运动会暨军民体育友谊赛”。西门街道举办社区运动会,有7个百人团体表演和8项社区及家庭体育竞赛。2003年7月,月湖街道组队代表市参加省“五洲杯”社区健身路径比赛。至2004年6月,江厦街道举办“海电杯”社区体育健康运动会,辖区20多个企事业、机关、单位的1200多人次参赛。望春街道举办近4000人参与的首届体育运动会。2004年5—6月,南门街道的马园和澄浪两社区分别举办首届社区体育运动会,是为境内社区居委会最早举办运动会。6月,区“万人健步走暨全民健身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天一广场举行,同时在66个社区近9000人次就地开展健步走活动。10月,西门街道举办第四届社区运动会分4个组别(家庭组、成人组、少年组、老年组)共24个项目(含趣味项目)比赛,13个社区和24个辖区单位组队,2000余人次参加。
2002年,部分街道组队参加宁波市首届社区体育运动会,月湖天一社区获乒乓球团体总分第一名,月湖街道获羽毛球团体总分第一名,蹴球团体总分第二名。区级社区运动会以2003年区老年体协举办的首届区级社区老年协会为代表,由社区组队直接参加区赛,项目有太极柔力球、健身秧歌、健身球、门球计4项8站比赛,40个社区、2200人次运动员参赛。2005年,在市第二届社区体育运动会上,西门汪弄社区获团体总分第二名,鼓楼街道获中国象棋个人和团体第一名。
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较少,为解决这个问题,2000年海曙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区教育委员会联合提出学校部分资源向社区开放,实施资源共享。区属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达100%。2005年,区教育局再次重申学校室外运动场地和室内体育馆(用于社区组织集体活动),早晚各两小时(双休日为上下午约8小时)对外开放。宁波工程学院文化路体育场,坚持早晚时段和双休日向周围居民群众开放,每天进场锻炼的居民达200人次以上。
社区健身点(苑)建设
1996—2003年,按8~10种健身器材为一个点,全区建成健身点(苑)68个,在居民小区楼宇间和公园内选择性安装扭腰器、臂力器、上肢牵引器、压腿架、单杠、双杠、天梯、水车、滚筒、浪木、浪桥、荡椅、太空漫步器等健身器械。至2008年,全区有健身点(苑)106个,以社区计覆盖率达143%。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
老年人体育活动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开始是在体育意识较强的知识分子中进行,后由分散的个体活动扩大为群体活动。20世纪60年代中期,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确立,部分生活有基本依靠的老年人,在街巷庭院自发进行散步、跑步、掼手、弯腰、踢腿、拍打肢体等简便运动。1981年,城区老年人体育出现有组织、有指导、有激励的新格局,34名中老年人发起成立甬江长跑队,每月月初集中长跑1〜2次,远时跑到镇海招宝山(20千米)、奉化溪口(40千米)。1985年10月,退休工人王裕云、管企参加天台华顶山省老年人“重阳杯”登山比赛。12月举办省首次老年人乒乓球比赛,洪积慧获女子单打第一名,王荣卿获男子60岁组单打第二名。1986年引进门球运动,苍水街道、海军高塘干休所、人丰布厂等单位老干部成立门球运动队。1987年1月,区老年人体育协会(简称“老体协”)成立,老年体育活动才有组织地开展起来。长跑爱好者组建50余人的“海曙长跑队”,每月月中举旗长跑1〜2次。至1989年底,全区10个街道均建立起老体协分会。1990年,原县学街道老体协分会获“全国体育先进集体”称号。1991年9月30日,区老体协在市解放北路体育场举行“迎国庆”千人太极拳表演赛,14队(含4个军队干休所队)1200余人仿照北京亚运会太极拳表演模式,进行24式太极拳分队和集体表演,首创市区太极拳集体表演之最。1992年,区老体协被省体育总会评为“省级先进体育社团”。1993年底,辖区119个居委会成立老体协小组,占124个居委会总数的96%,并建有项目不一、规模不等的居委会老年健身队。1994年,区内7个街道和乡镇,成立老年体协,开展小型多样的老年体育活动。至1997年,区老体协成立10年间,举办区级单项比赛60余项次,参赛运动员5000余人次。每两年区老体协与老龄委、老干部局、总工会、妇联、民政局联合举办一届区老运会,每届项目8~10项,有五禽戏、健身球、中国象棋、围棋、太极拳、太极剑、垂钓、广播体操、木兰拳、门球、乒乓球、大秧歌、太极柔力球、飞镖等,参赛中老年人500-2200人次。1995年、1998年,区老体协拳操辅导站(总站)被评为“省老年体育先进集体”。2002年9月,区人事局组建95人代表队,参加市首届退休干部运动会的门球、篮球(投篮)、排球(发球)、足球(射门)、麻将、象棋、钓鱼等12大项比赛。2003年2月,区召开关于老年体协工作的专题会议,老年体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是年,区老体协引进太极柔力球运动,当年柔力球爱好者达3000之众,多为中老年人。西门街道黄毅创编自选套路的西门街道柔力球队连获市赛、省赛第一名。年底,由海曙区西门街道和镇海区打浦桥社区组队代表宁波市赴上海参加全国第二届中老年柔力球比赛,自编套路、规定套路分获冠亚军。2005年赴云南昆明参加“玉溪杯”第四届全国中老年柔力球赛获优秀奖。2006年,区老年体协柔力球队12人赴河北廊坊参加全国第五届中老年柔力球比赛,获规定套路、自选套路团体第四名。至2008年底,中老年柔力球爱好者已达6000余人。
2003年3月,曾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荣高棠、张彩珍和参加全国老年体协工作会议的代表来甬考察西门街道龙柏社区老年体育工作,现场观摩了西门街道红绸舞、扇子舞、太极拳、柔力球和健身体操的表演。是年,全区有专兼职老年体育干部12人,57个社区居委会中54个建有老年体育组织。年度列入各级预算内的老年体育活动费9.5万元,街道和社区竞赛活动197项次,参加1.7万人次,老年体育人口达19792人,占老年人口的46%。2004年5月,召开首届社区老年体育工作现场会。2006年4月,区老体协和白云街道老年体育干部参加在甬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老年体育工作研讨会。2005年11月,区退休协会组队参加市第四届退休教师运动会,获团体冠军和优秀组织奖。2006年,区老体协获“2002—2005年浙江省老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白云、西门、月湖、望春4个街道被授予“省首批小康型老年体育街道”称号。2007年10月,区老年健身球队参加上海举办的“长江杯”全国中老年健身球操比赛,获老年组规定套路、自选套路团体总分优胜奖和表演奖。11月,区中老年柔力球队参加陕西汉中全国中老年柔力球比赛,获团体规定套路第三名,自编套路第二名并获道德风尚奖。是年,区老体协被评为“省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12月,段塘、南门、鼓楼、江厦4个街道被授予“省小康型老年体育街道”称号。是年,区委办、区政府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工作的意见》。区老年体协在8个街道成功创建省“小康型老年体育街道”的基础上,开展“两球之乡”、“两球社区”(柔力球、健身球)创建活动。区“两球”精品团队多次代表宁波市参加省和全国比赛交流活动,共获奖30项,其中获得第一名10项。区老年体协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第五节 残疾人体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在解决成年残疾人就业同时,在残疾人较集中的宁波减速机厂(原址孝闻街)和部分街道福利厂中开展适当的体育运动,如短跑、立定跳远、聋哑人乒乓球、棋类等。1956年,市聋哑人体育协会在境内成立(后易名为“市伤残人体育协会”)。
1957年举办市首届聋人田径选拔赛。1959年4月在市体育场举办市聋人运动会,至1982年共举办7次,参赛444人次。1983年7月,区承办并组队参加市伤残人乒乓球比赛,区队获团体季军和“精神文明运动队”称号。1984年10月,聋哑学校聋人胡海鹤在全国首届伤残人运动会上跳远获银牌。1986年9月在市第二届伤残人运动会上,胡海鹤以100米11″5和跳远6.27米的成绩,分别破两项全国聋人纪录。1987年8月,袁燕飞等3人在全国第二届伤残人运动会上获1金、3银。2001年7月,达敏学校组队参加省首届特奥会获7金,翌年选派9名智障生参加省智障
特殊学校运动会暨全国特奥会选拔赛,2002年8月,陈勤力参加全国特奥会男子乒乓球单打获银牌。2005年7月承办市首届特奥会并组队参加省第二届特奥会获6金,2006年8月,胡燕参加全国特奥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双打均获金牌。2007年11月,达敏学校学生洪峰在省第二届特奥会上获跳高、跳远2枚金牌,50米铜牌,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称号。
1998年7月,国家体操队员桑兰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赛前训练中不幸摔伤致残。1999年4月,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功勋运动员”称号,并号召全省人民学习桑兰精神。6月,国家体育总局号召学习桑兰“不畏挫折、乐观向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精神。翌年5月,桑兰在上海第五届全国残运会上点燃火炬。同月,全国体育大会在甬举办前夕,“桑兰之歌”展览在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公展。
1990年,宁波市聋哑学校组队参加省第五届残疾学生运动会获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1991年成立校风筝队。1993年,风筝特长师范生、全国冠军姜佩芳任教,风筝运动在校内兴起。1993—2001年,先后10次组队参加市级风筝比赛,获金牌28枚。1994年组队参加全国中学生风筝夏令营,获金、银牌各1枚。1998年5月组队参加市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4名学生获金牌6枚。
1999年,宁波市聋哑学校成立校篮球队,每年组织篮球赛。2002年成立盲人门球队,当年在省盲人门球赛上男女各获第三名。后多次参加省盲人门球比赛。2003年始成立校足球队,2004年由该校为主组成足球队,代表省参加全国聋人足球锦标赛。2004年11月组队参加省首届聋人运动会,获金牌10枚。2005年4月参加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获3金、1银、2铜。
附:宁波市聋哑学校体育简介
民国36年(1947)4月,由杭州籍聋哑人章春波在孝闻街131号林氏宗祠创建“鄞县私立济喑聋哑学校”。1949年9月易名为市私立济喑学校,1956年1月定名为市聋哑学校。1985年前曾九次迁校址,后移至横河街36号。2002年迁至粮丰街165号。自1970年起每年举行一次校运动会。
第六节 休闲体育
传统休闲体育
钓鱼 起源于水乡先民谋生手段之一的渔猎活动。最初使用顶端系有手工蜡线和钓钩、浮子的竹竿在江、河、湖、塘中诱捕鱼类。20世纪末后多以高分子聚合物尼龙丝取代钓线,碳素套杆取代竹竿,竿长可伸展10米以上且方便调节和携带。境内西郊和南郊河塘小且不多,垂钓爱好者往往远至境外河塘、水库中下钓。1984年12月,市钓鱼协会在境内成立。1991年5月,区老年体育协会在鄞县横溪水库举行老年人钓鱼比赛。6月,区钓鱼协会成立,下设30个团体会员单位,每年组织1~3次团体会员赛,并派员参加市钓协举办的一年一届钓鱼比赛。1992年3月,区钓协在余姚陆埠水库举办’92春季手竿赛,团体会员单位60名运动员参赛。4月,区钓协在余姚
陆埠水库举办抛竿比赛。9月在鄞县大公鱼塘举行手竿赛,30个团体会员单位70多名运动员参赛。同月在大公鱼塘举行抛竿赛。1998年11月,灵塔街道举办第二届“灵塔杯”钓鱼比赛,辖内20多个企业事业单位组队、60余名运动员参赛。20世纪90年代,区老干部局每年组织1〜2次境内离休干部钓鱼活动以自娱自乐。
风筝 风筝俗称“䴃子”,春秋时工匠鲁班曾制木莺飞天,后以纸代木故称纸莺。五代时在纸莺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即称“风筝”。境内风筝民间流传较久,在清明节前后季风相对稳定的时节利用开阔地带放飞。风筝制作材料不断更新,趋于“以绢代纸”或“以尼龙纺代纸”扎糊。近几年在沿江公园一年四季均可见现代工艺大风筝(由尼龙纺加碳素骨架即时组合而成)在放飞。如琴桥公园最多时可见数十架大型电光风筝游弋夜空。风筝以人物、动物为原型扎制和彩绘成如老鹰、美女、蝴蝶及各种鱼类等形状。多节纸鸥(即串类)由若干小纸鸥组合成串。境内偶见中、小型串类风筝。20世纪90年代,地处城西的原宁波师范学校教师段振利善于扎制和彩绘风筝,工于“扎、糊、画、放”四艺。1992年区体委举办风筝比赛并成立区风筝运动协会。10月,区风筝协会组队代表宁波市赴广东阳江参加首届国际风筝会暨全国第二届风筝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五名,个人单项获2金、1银、4铜。市聋哑学校教师、全国风筝冠军姜佩芳,带领学生开展兼有美工、劳作和放飞操作的风筝活动,先后10次参加市级风筝比赛共获28金,6次参加市少儿风筝赛共获17金。1994年参加全国中学生风筝夏令营获金、银牌各1枚。
信鸽 信鸽亦称“通信鸽”,特指用于飞翔竞赛的鸽子。民国17年(1928)年,开明街曾设有店铺经营信鸽,时沿袭上海称“彩鸽”。1982年市信鸽协会成立后,境内分城西、城南两片组织活动。1988年8月,区信鸽协会成立,组织200多户信鸽爱好者使用定制的足环开展科学驯养、定期放飞。每年举行空距500-1000千米的信鸽放飞训练活动,组织优秀赛鸽参加市、省信鸽协会举办的信鸽赛。1989年起,区信鸽协会与杭州市信鸽协会连续5年每年举办500千米友谊对抗赛5次、1000千米对抗赛1次,区信鸽协会5次获500千米冠军。1990年举办合肥一宁波500千米信鸽大奖赛,首创借用部队返航直升机将参赛信鸽和监放人员空运至合肥后由当地信鸽协会监督放飞。1994年,中国最早成立的石狮市国际赛鸽棚信鸽运抵宁波放飞,区信鸽协会会员十几羽信鸽参加,并由协会负责监放。区信鸽协会还多次集拢信鸽数百至2000羽参加市、区大型庆典仪式中的彩鸽放飞活动。
时尚流行体育
轮滑运动 轮滑即溜旱冰,简称“溜冰”。20世纪50年代,境内出现业余轮滑活动。1957年,市体委在城隍庙(今郡庙商场)首建溜冰场。至80年代,一些游泳场所入秋后利用池周宽阔平台开展轮滑运动,也有的干脆放水溜冰,或利用水泥篮、排球场地开展轮滑。1985年,市轮滑协会在境内成立,区体委曾数次举行轮滑比赛暨选拔赛。80年代末,市解放北路体育场灯光球场改建为面积6000平方米的溜冰场。至20世纪末,境内有南门街道的三五八溜冰娱乐厅、白云街道联丰菜场轮滑场、灵塔街道天一溜冰休闲俱乐部和月湖街道阿拉丁溜冰场等商家经营性溜冰场4处。每到夏秋晚间,一些广场硬质开阔地带,有专业教练指导、家长陪同的少年儿童轮滑学习班开展活动。
体育舞蹈 即“国际标准交谊舞”,以男女互相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社交性交谊舞于20世纪30年代由国外传入。民国17年(1928)在省立四中操场举行的“宁波、鄞县联合运动会”上就有舞蹈集体表演项目。60年代后期,中青年人跳“忠字舞”。80年代初期开始流行交谊舞,80年代末期出现多家营业性舞厅和交谊舞培训班。交谊舞在中青年和中老年人群中流行,包括以国内舞曲和欧美舞曲伴奏的慢三、慢四、探戈、快三、快四,也有跳“国标”和恰恰的。90年代,迪斯科舞、霹雳舞和摇滚乐传入,它以强烈的音乐节奏和不拘一格、可自由发挥的舞姿身段为主要特征,后发展为能展现年轻人个性的街舞。1985年开办的市老年大学和2003年开办的宁波星光学院(海曙区老年大学)设有舞蹈课教学。2001年4月,月湖街道举办“月湖之春”广场体育舞蹈大赛。区总工会退休干部史仁甫等于2002年、2004年先后获省体育舞蹈锦标赛拉丁舞常青组、拉丁舞长寿组第一名,2005年获华东六省一市体育舞蹈锦标赛拉丁舞常青组第五名。近年来新引进的起源于美国西部乡村舞曲亦称牛仔舞的“排舞”在境内兴起。2008年7月,白云街道举办推广活动,所辖10个社区120多名排舞爱好者参训。
台球 台球也叫桌球,14世纪起源于西欧。1987年,境内兴起台球运动,均为英式落袋16彩球台球。当时较为宽阔的街道和开阔地段遍布球台,由个体设摊经营,体育场馆、俱乐部、娱乐中心、宾馆、饭店大都先后开设台球厅、台球室。2000年,境内持体育经营许可证的台球户有46家,2001年减至28家,至2003年列为政府日常管理项目,仅剩16家,台球活动渐趋低潮。境内台球爱好者以设奖自娱自乐为主,间或参加市级及以上比赛。
保龄球 源于13世纪德国的一种叫“九柱球”的宗教游戏。14世纪初,由九瓶制发展为十瓶制的地滚球而流行于欧美民间,近代传入国内。20世纪90年代,境内作为一项时尚体育活动开展起来,曾先后出现市工人文化宫保龄球馆、区文化馆海乐门保龄球俱乐部、台湾商人办的佳佳保龄球馆、新兴体育运动中心保龄球馆等。市、区各系统多次举办过保龄球比赛。区第三届机关运动会曾在佳佳保龄球馆组织保龄球比赛。区老干部局多次组织20多位离休干部开展保龄球比赛。
门球 民国36年(1947)由日本人发明,1983年传入中国。1986年,市老体协派送境内竺培悌、林在濂、马喜友、徐畊堂、夏宝根及东航王永祥等9人赴杭参加省老体协办的门球培训班,学归后在市区推广门球运动。1987年西郊门球场建成,海军高塘干休所和苍水街道组建起第一批门球队开展活动,西郊门球场举办首次市门球赛。翌年3月,原解放北路体育场建15米×20米见方的门球场。同年,西门、鼓楼等街道和人丰布厂相继成立门球队开展活动。其后,苍水街道门球场、天封街道简易门球训练场、高塘四村门球场和宁波军分区马园干休所门球场相继建成。20世纪90年代,苍水街道先后举办“煤气杯”门球邀请赛、海军高塘干休所举办“迎春杯”门球邀请赛各3届。至1992年,境内有门球队17支,门球场6处。是年3月,区门球协会成立。此后每年举办等级赛、锦标赛,多次举办个人技能赛、夫妻赛、双人赛、单打冠军赛、门球擂台赛及“宁钟杯”、“三八杯”、“月湖杯”、“城隍庙杯”、“江厦杯”、“国税杯”等比赛。至2006年,包括市属各系统队共有球队32支、运动员303人,有注册等级裁判员72名,等级教练员47名。5次组队参加省赛获冠军1次,两次代表市队参加全国门球精英赛和全国冠军赛总决赛。
健身球 又称无极健身球,全称为无极健身球保健操。球具由手柄、弹性绳和内填中药的球体组成。锻炼者在音乐伴奏下舞步,以健身球反复拍打身体的有关穴位以求健身,是一项颇具民族特色的适老运动。分单球、双球两种,可单人自练或集体表演。1986年,境内宋爱珠等赴杭参加省老体协举办的无极健身球操培训班,回甬后开始在天封街道组建第一支健身球队开展健身操训练。1987年区老体协成立后,开始不定期组织门球和健身球比赛。后各街道均建起健身球队开展晨晚练习。1993年区拳操辅导站(后为总站)成立,组队参加各级比赛和应邀在市、区各大
庆典活动中集体表演。2005年,区老体协组队参加第六届市老运会获健身球团体赛第二名。健身球定期列入市、区老年人运动会集体比赛项目。2008年12月,区老体协组队在广西南宁参加“百年乐”杯全国健身球操比赛,获老年人优胜奖和最佳编排奖。
太极柔力球 一项新兴的、颇具民族特色的适老运动。运动员手持专用拍子,运用弧形转拍的方法抛接球。可以单人独练、两人对抛、多人互传或隔网竞技、集体表演等。境内于2002年冬派员随市老体协组队赴京学习引进该项运动,春节前后两次举办社区级教练员培训班,培训骨干70余名,翌年购拍习练者达3000余人。是年6月,西门街道柔力球队入组市队参加省赛,黄毅自编的表演套路获团体第一名、规定套路第一套获第二名。11月入组市队赴上海参加第二届全国柔力球比赛获自编套路第一名、规定套路第二套第二名。翌年继获市赛、省赛第一名。柔力球常作为团体表演项目应邀参加市、区各大庆典活动集体表演。2007年组队参加西安“中国移动杯”第六届全国老年人柔力球比赛,获套路团体亚军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休闲体育产业
1987年,休闲性文体活动的市场机制初起。翌年夏季夜晚,柳汀街、和义路、高塘路、宁波剧院前等道路或人行道较为宽敞、人流相对集中地段,涌现大量占道营业的个体台球、电子游戏机、康乐球、射击机等街头摊点。嗣后,文体、工商、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取缔占道无证经营,将持证经营户引至区文化馆月岛分部、城隍庙游泳池等室内或相对封闭的场所集中营业。1997年,休闲体育市场开始实施行业归口管理,境内经工商登记的经营性体育户62家,其中个体34家、集体28家,九成为台球经营户。2001年有三类经营性体育项目经营户64家,其中台球28家183台,棋牌类24家,乒乓球5家21台,溜冰轮滑场3家。区体育市场管理工作被评为“2000年度市级先进”。
2006年5月,市局下放备案管理的泳池18家为区管,其中经营性泳池16家。是年新增凯洲大酒店泳池300平方米和豪生大酒店泳池225平方米计两家。另两家为海小、镇小的校内学生专用泳池。
第七节 全民健身
区全民健身组织及活动
1995年,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翌年,区成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至
图32-2-1 健身球是海曙区群众体育的特色项目,精品团队每年参加全国各类比赛
1997年,区内5个街道都建有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协调性组织(灵塔称“地区体育联合会”,月湖称“体育联谊会”,南门称“文体联谊会”),体育锻炼开始成为市民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1996年6月成立区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作领导小组。1996—2006年,每年举行各类群众性体育比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区级机关干部健身运动会和区家庭运动会。2001—2008年,每年开展全民健身月(周)活动,元旦健身长跑活动、万人健步走暨全民健身月活动等,届时各机关、学校、企业和体育社团参加各种体育表演和竞赛。2007—2008年相继举办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机关干部羽毛球比赛、楼宇消防运动会、社区运动会、新市民运动会,并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传递任务。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以国家体委(体育总局)编印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为蓝本,聘请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或讲师授课,进行书面考查,合格者发给证书。1996-1998年,参加由市体委牵头组织的培训。2000年,后由区体委(局)独立组织每年一期培训。1996—2006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41人(三级),向市体委送训100人(二级),向省体委送训7人(一级)。
2005年,区体育局评选黄毅、张国芬、叶惠珍、汪祺鲁、陈平、朱秀凤、赵微、胡蕊珍、程建萍、宋爱珠10人为“区十佳社会体育指导员气
国民体质监测
发展概况
辛亥革命时期,部分革命党人联络甬籍各界知名人士在境内发起建立首个民间体育组织上海国民尚武会宁波分会。民国16年(1927)底,由各界知名人士发起,在境内成立市体育协进会。
1956年1月始,境内先后成立市级田径、篮球、排球等协会筹委会,5月改名为各单项运动协会。20世纪80年代初期,境内田径、游泳、大小球类、棋牌类、举重、射击等运动协会先后恢复活动或新建。1987年1月,首个区级体育社团区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后陆续成立信鸽、棋类、农体协、气功、桥牌、钓鱼、门球、风筝、乒乓球、摩托车等11个协会。1994年12月,区体育总会成立。1998年底,区级群众体育团体有老年人体育协会、信鸽协会、棋类协会、气功协会、钓鱼协会、门球协会、体育总会、足球协会8个,团体会员60个,会员7000人。至2008年底,区级法人体育团体有体育总会、老年体协、信鸽、棋类、足球、羽毛球、排球、武术7个和部分体总下属分会。
区体育团体选介
海曙区老年人体育协会 (详见本章第四节“老年人体育”。)
海曙区信鸽协会1988年成立,会员鸽户300余户。每年举行空距500~2000千米的信鸽放飞训练活动,组织优秀赛鸽参加市、省信鸽协会举办的信鸽竞翔活动。曾数次筹措资金举办信鸽大奖赛、国际赛鸽棚竞翔赛和甬杭信鸽对抗赛等。
海曙区桥牌协会 1990年成立,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和基层单位业余爱好者开展桥牌牌技和竞赛规则培训,组队参加上级桥牌比赛。1992年受国家体委委托,举办’92全国桥牌双人赛,各省、市、自治区和各行业体协计44个代表队、300多名桥牌队员进行为期一周的双人赛和名人赛。翌年被国家体委评为’92全国优秀赛区。1994年解体。
海曙区气功协会 1991年成立,指导中老年爱好者开展气功健身活动。协会组织气功师和活动骨干开设“气功健身咨询辅导站”、“香功委员会”、“拳操辅导站”、“中功培训中心”等,面向中老年群体开展优秀功法辅导和咨询释疑活动。2000年注销。
海曙区风筝协会 1992年成立。同年10月组建5人风筝队代表宁波市赴广东阳江参加首届国际风筝会暨全国第二届秋季“乔士杯”风筝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五名,个人单项获2金、4铜。此后协会举办过数届区级风筝比赛和组队参加市风筝比赛。主要参赛单位有宁波工艺美术厂队、段塘学校队、市聋哑学校队和灵塔、鼓楼、月湖等街道代表队。至1995年停止。
海曙区门球协会 1992年成立,是全市首个门球运动专业组织,团体会员门球队16支,运动员128人。至2006年,共举办队赛、个人技能赛、双打赛、单打冠军赛、门球擂台赛、等级赛、锦标赛等48次,举办裁判员、教练员和门球队长培训班等20期。2006年有等级裁判员72名,等级教练员47名。在区级体育社团中最早实施等级教练员、等级裁判员制度。曾5次组建区门球队参加全国老年门球比赛,5次组队参加省赛获冠、季军各1次。1997年在市第十三届运动会上获市群体先进集体荣誉。2001—2002年度被市体总评为“市级先进协会”。2008年评为“宁波市群众
体育先进单位”。
海曙区拳操辅导总站 1993年成立,先后隶属于区气功协会和区老年体育协会。在6个街道建有相应的6个分站、在各公园广场设有辅导活动点30个,拥有近百名各项目辅导骨干,带领居民群众和干部职工进行各类拳、操、剑、舞的培训和操练。
海曙区足球协会 1997年成立,每年筹集资金举办或承办职工足球、学生足球、老年足球等比赛,2001—2008年,承办省、市级足球赛6届次,省际和全国足球赛5届次。2001年承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成年部足球比赛,被评为优秀赛区。
海曙区羽毛球协会 2000年成立。从1998年起自费或冠名组队(准自费),组织老年羽毛球爱好者参加第五届“华人杯”国际羽毛球邀请赛。至2008年(第十五届)共参加8届“华人杯”、1届“广通杯”国际性赛事,获4金、5银、8铜。参加全国老年羽毛球邀请赛5届。至2008年承办、协办4届次区机关运动会羽毛球赛。
第三章 学校体育
北宋王安石“因庙为学”,开辟射圃,为境内开展学校体育的最早记载。其后历代重视学校体育。抗日战争期间,学校体育实施战时体格锻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体育得到蓬勃发展,举办运动会,建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办少年体校,在增进学生健康的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体育运动优秀人才。
第一节 体育教学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北宋,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1047—1049)“因庙为学”,开辟射圃。明洪武三年(1370)定学校射仪,射圃纵长113步,横阔35步,用以练武强身。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清廷《奏定小学堂章程》、《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堂和中学堂均开设体操课。境内体操课初等小学堂每周4节,多做游戏和徒手操等。高等小学堂每周3节,以授普通体操为主,也授游戏,男生加授兵式体操。中学堂每周2节,被列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以兵式体操为主。
民国初期.提倡国民教育,培养尚武精神。初等、高等小学校每周设体操3课时,仍以兵式体操为主。民国8年(1919)起,高等小学堂体操课中兵式体操逐步减少,改以普通体操、田径、球类和游戏等内容,教学较为松散。后体操课废除兵式体操。12年(1923),学校实施新学制(史称“壬戌学制”),体操科一律改为体育课,每周2课时,内容为普通体操、田径、球类、国术和游戏,并授以体育运动基本方法,欧美现代体育教学开始传入境内学校。境内中学成立体育部,聘用有体育专长的教师任课。设置体育科教学研究会,由体育教员、军事教官和童子军教练员组成。21年(1932),按《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规定,体育课每周教学时间为低、中年级150分钟,高年级180分钟,另有课外活动时间。24年(1935),«小学规程》规定,体育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或毕业。25年(1936)7月起,按教育部《修正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的体育课与音乐课合并成游唱课。29年(1940)起,境内国民小学大多配有乒乓球、铁环、小皮球、健子、滑梯、跳高架,中心国民学校还有铅球、排球、足球等。少量设施不足的小学,体育课常做游戏或改为自由活动课。时省立四中(宁波中学)设立体育部,建有体育教学研究会。体育锻炼男女生分开,男生项目有足球、篮球、网球、排球、国术、田径、器械操、游泳等,女生项目有舞蹈、国术、网球等。
抗日战争期间,中学体育课实施战时体格锻炼办法,增加射击、刺杀、投弹等国防体育训练内容,举行爬山、游泳、摇船、拔河、越野赛跑、长途行军等活动,并进行防空、防火、防弹、防毒的“四防”演习。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体育教学逐步恢复正常。小学每周体育课2节,训练各种体育技能,另设童子军课每周1节。中学成立体育课教学研究会或分会,由体育教员、军训教官、童子军教练组成。私立三一小学(今广仁街)按部颁标准上课,内容有球类、田径、器械运动、体操、游戏、舞蹈等。宁波中学制定体育成绩考查办法和标准运动测验考查规则。私立效实中学试行课外运动强迫制,每生每周两次,无故不遵守规定者予以批评、处分,严重者可令其退学。民国时期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无统一规定,中学大多采用“标准运动测验法”,学生按性别、年龄、体质分为若干组,分别规定体育成绩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成为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贯彻教育部《中学暂定教学计划(草案)》,体育课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宗旨。初中、高中均设体育课,每周2学时,内容有队列训练、体操、田径和球类。各中学普遍开展课间广播体操。翌年贯彻执行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各小学、中学加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充实体育设施。1952年贯彻教育部《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草案)》规定,一至三年级体育课每周2课时,其他年级每周1课时。1954年学习苏联经验,各中学推行“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55年起,体育课每周均为2课时,内容有整队、步伐、体操、舞蹈、游戏。三年级以上有技巧、球类、田径运动等,早操和课间操逐渐形成制度。规模大的小学有体育专任教师。此后,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转为以实施“劳卫制”为主要内容的体育锻炼。1958年“大跃进”时期,出现以体力劳动替代体育课倾向。1959—1961年,学校体育活动贯彻“重控制、轻提倡”原则,以广播操、乒乓球、棋类等活动量较小的体育项目为主,停止大运动量项目训练。1963年,小学执行《浙江省小学体育科成绩评定的办法及标准》,成绩评定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体质增强情况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为考核内容,有的学校恢复运动队训练。“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课改称军事体育科课,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增加军事操练和野营拉练的内容。1973年后,中小学体育教育复称体育课。1979年,各校普遍实行体育每周“两课”(两节体育课)、“两操”(每天做早操和课间操)、“两活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1982年起,境内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贯彻“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普及为主、经常性锻炼为主”的“三为主”原则,要求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通称“达标”活动,学校体育教育进一步规范。
1986年1月起,区内学校按省编教材进行体育教学,提高达标率,建立传统项目代表队,坚持常年业余训练,执行“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睡眠10小时、在校时间6小时”规定。1987年秋起,各校先后施行《宁波市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评估》,初中一、二年级体育课增加为每周3课时。1987年前,未有统一的对学生体育成绩考核的办法。1987年9月,国家体委颁布《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对达到体育合格标准者,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学生体育合格证》,获此证者方可毕业并报考高一级学校。翌年春起,各中学按大纲评定体育成绩,按省编体育课本评定技能成绩。1990年,包括乡镇中心学校的初中部在内全部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各中学全面开展达标活动,达标人数占应达标人数的88.90%。小学、中学分别推行第七套儿童广播(韵律)操和第五套少年广播(韵律)操。1990年3月,国家教委、体委发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区内学校贯彻市教委《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首次规定评“三好生”,体育成绩必须在75分以上。要求小学6~7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老师,并根据学校女生人数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新建小学必须有200米环形跑道,60米直跑道。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1993年春季开始,各校施行《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规
定体育课成绩占60%,《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成绩占30%,参加课间操、眼保健操及课外体育活动占10%。1989—2003年,各小学校全面开展达标训练活动,部分小学将达标测验改为以达标项目为竞赛内容的“校达标运动会”。
1994年首次规定凡报考高一级学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均应参加体育考试。体育总分为30~60分,直接计入升学考试总分。12月,区教育、体育、卫生三部门联合进行实施体育、卫生两条例情况检查,海曙中心、庄家巷、解放南路、大梁街4所小学均合格。1997年9月,区教委、体委发出“关于开展两个条例(体育、卫生)检查评估的通知”,是年,宁波中学和镇明中心小学达到“实施两个条例”合格学校标准,成为市首批实施两个条例的合格学校。2000年起,各中小学校加大体育教育改革力度,按照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展体育教育改革的研讨及实践。提倡“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终身体育”教学模式。取消体育笔试,按大纲要求综合评分,其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占40%、运动技能技巧占50%、到课率及课堂表现占10%。2004年秋起,各校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中小学体育课程安排实施每周“三课一操两活动”。2005年秋起,全区小学全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20分钟),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在校体育活动时间。2006年秋起,原8所市辖纯初中划归区局管辖后,区体育局再次实施对各初级中学体育教育的监管。2005学年度,全区学生体质监测总平均为76.80分,其中正常体重率33.05%,营养不良率7.27%,肥胖率5.68%,总分及格率53.73%,总分良好率33.40%,总分优秀率11.86%。2006年秋起,8所市辖初中再次划为区局管理,区体育局恢复对初中学校体育教育的监管职能。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这里仅指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
民国21年(1932)按《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规定,除每周规定时间体育课外,尚有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安排。西河沿小学(文昌街小学前身,1972年停办)每日朝会时体操5分钟,由值日教师主理。下午课后按规定项目进行体育锻炼。28年(1939),县教育局贯彻教育部关于《按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通知,中学各校成立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等业余运动小组,学生课外活动初步形成制度。35年(1946),宁波中学规定早操每日20分钟,做健身和跑步。每天下午4~5时课外活动,每周每生至少参加3次。
1956年,小学生课外活动内容有跳绳、跳高、投环、秋千、乒乓球、皮球、板羽球、滚铁环、跳橡皮筋、爬绳等。活动时间每周4
表32-3-1 1990一2003年区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情况表
图32-3-1 2007年,国际象棋大师谢军到高塘小学为学生指导
个下午的课后30分钟。1978年始实施体育每周“两课两操两活动”制度。宁波中学施行“两课两操四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1985年春起,区属各中小学校先后按区局规定实施“两课两操三活动”,活动课要求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场地、定内容、定老师)。1990年秋起,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各校因地制宜,生动活泼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时间。1994年春起,小学贯彻《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开始实施“两操一活动”的点名制度,做好出勤统计工作,并按区局《实施办法》规定评定“两操一活动”得分。2000年起,各中小学校贯彻宁波市教委《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两次强调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同时推广“快乐体育园地”建设和“大课间活动”。2003年秋起,中小学实行每周“三课一操两活动”,并在部分学校进行课程试点,2004年秋在各中小学校普遍实施。2005年秋起,全区小学全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20分钟),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在校体育活动时间。
课外航模运动也是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境内学校航模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宁波市航空、舰型俱乐部成立,中小学开展航空、船舰模型活动。1953年,部分中小学校在劳作课和科技小组中开展制作纸、木、铁制小船和帆船等活动,并参加市中小学生航海模型比赛。1956年10月,宁波二中学生陈合传自制弹射式模型滑翔机参加宁波市首次航模运动大会,以飞行时间9'17"5成绩获第一名。二中校航模小组活动照片曾刊于《解放军画报》。翌年,宁波二中陈合传、曹自立、陈哲良、张益余4人参加全国航空模型分区赛获第五名。1958年7月,宁波二中学生路甬祥(后任中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参加省少年航模赛获优胜并达二级运动员标准,后赴南京航空学院参加全国分区赛获三级牵引机第二名。1999年9月16日,路甬祥视察区青少年宫科技活动时回忆:“航模制作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动手能力非常有帮助,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受益无穷1985—2007年,区教育、体育部门、区少年宫、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每年联合举办一届小学生三类模型(2000年前为航空、航海、车模,2001年后为航空、航海、航天)比赛。空模设一级橡筋、一级牵引、二级橡筋、电动线操纵、无线特技飞行等;海模设D42、E—6V、811导弹艇等;航天设神箭、东风一号、长征三号等火箭模型。2005年始,航空航海模型分设普及项目和传统项目,分别计算团体总分。2008年起,恢复车辆模型比赛,项目有四驱车和机器人直线行走,以培养学生科技兴趣和动脑动手能力。
体育锻炼标准实施
1954年,各中学执行市体委、市文教局制发的《关于中等学校推行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预备级的暂行办法》,男子按年龄分初、中、高3个组,女子分初、高2个组。锻炼项目包括发展速度、灵敏、体力和耐力4类人体机能训练,参加劳卫制锻炼的中学生达65.60%。翌年,小学推行“劳卫制”,中心小学和较大完小12岁以上学生参加锻炼。镇明中心等学校组织晨跑和项目训练队。1978年,始境内小学由点到面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达标”活动)10-12岁儿童组有游泳等6个项目。
自1990年施行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后,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掺入达标项目的训练,始称“达标”1992年,国家教委、体委联合颁发《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及国家教委实施办法,翌年春起,各校按区局《关于贯彻实施〈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执行:1994年秋季初中新生档案中均有《小学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按《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规定记分,体育课成绩占60%;《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成绩占30%;积极参加课间操、眼保健操及课外体育活动占10%;重申评选“三好生”时,体育合格标准评定成绩不能低于75分,先进班级的学生体育合格率不得低于90%;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及小学体育课本要求认真上好课,认真评定学生体育课成绩;学校要建立“两操一活动”点名制度,按《实施办法》规定评定“两操一活动”得分;此后,部分小学将每年一次的达标测验改为以达标项目为竞赛内容的“校达标运动会”,至2003年秋止。
2002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简称“标准”)和其“实施办法”,全面取代《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新“标准”与国民体质监测内容并轨,实现教考分离、教测分离,连续记录学生生长发育的全过程。2003年在高塘小学和区实验学校试行,2004年开始中小学陆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第二节 学校运动会
清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年十月初九、初十(1906年11月23、24日),境内中学和小学运动员入组县队参加在江东大校场举行的宁波府属5县学校运动会(亦称“丙午运动会”),设有徒手体操、哑铃、跳栏、竞走、铁杠、铁饼、跳高、撑竿跳高等38个项目,以及军操、文娱性24个项目,是为境内学校参加宁波最早的校际运动会。
民国2年(1913),在小校场(法院巷)举行城区八校联合运动会,是为境内最早举办的学生运动会。16年(1927)6月,省立四中本部、分部和小学部在南门本部操场举行联合运动会。19年(1930)3月,省立四中35名选手组成体育代表团赴杭参加全浙第一届运动大会,获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24年(1935)5月,省立四中、宁波甲种工业学校组队赴杭参加全浙第四届运动会,裘树涵获高中男子组铅球(9.0米)第一名。27年(1938)4月,省立宁中、甬江女中、效实中学、私立三一中学等校学生运动员入组县队赴杭参加全浙第六届运动会,陈玉明一人获200米、跳远、三级跳远3块金牌。省立宁中高中男子组获4×400米接力(4′14″6)和1500米异程接力两个第一名,并获田径赛锦标(总分第一名),效实中学陈中伟获高中男子组网球冠军,并获网球团体锦标。5月,陈玉明和省立宁中杨毓庭等6人入组省队赴沪参加在江湾体育场举行的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抗日战争时期,境内省立宁中、甬江女子中学、私立效实中学、私立三一中学、县立临时中学等校均举办过全校性体育运动大会。部分中学和小学参加过县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县运动大会。33年(1944)在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各县联合运动会上,陈玉明获中学男子甲组个人总分第一名,女中周志安获中学女子甲组个人总分第一名,吴安庆获中学女子乙组个人总分第一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小学校的体育竞赛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除举办校运动会及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外,20世纪80年代末起,部分学校增加以达标项目为主的达标运动会。镇明中心小学自1989年始每年举办田径、达标、游泳3个校运会,每年暑假开展游泳“双包”(包会、包安全)活动,制定学生游泳达标标准,月月举办广播操、眼保健操、踢毽子、跳绳、30米迎面接力赛、拔河等小型比赛。
区小学生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学生运动会由市文教局(教育局)组织,基本上
每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1980年始,幼儿园、小学划归原镇明、海曙两区管理后,由区政府文教科组织小学生运动会。1984年两区合并,每学年举办一届全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8~10项大小球类、跳绳、踢毽子、拔河等单项比赛。自1991年始,对累计年度体育竞赛总分前10名学校的体育教师予以表扬奖励,同时也对历届小学生运动会破纪录运动员及带训教师予以奖励。
1985—1987年间,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由学区组队参加比赛。1988年始,改由各校组队直接参加比赛,并实施甲、乙级队升降级办法,甲级队总分最后3名降为乙级队,乙级队总分最前3名升为甲级队,村小学由乡镇中心学校组队参加。1996年起改为统一竞赛、分组录取制,按大校、中校、小校3个组别,分别录取总分前6名学校,使校际竞争相对合理。2000年秋,第十八届小运会起改为主副项三项全能赛。2005年秋,第二十二届取消主副项三项全能赛,复为单项赛,团体总分录取改按甲队(18班及以上校队)和乙队(17班及以下校队)分别录取前6名。翌年1月恢复小学生田径主副项报名计分办法。
1993—2006年,镇明中心小学在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前后12届保持校田径总分第一名,在2001年第十八届区小运会上,7项次破区纪录。1985—1989年5年间,全区组队参加市小学生各项体育竞赛,实现竞赛总分第一名五连冠。
境内中学生运动会 1956—1983年,中学参加市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联合举办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计17届。
2006年8月,原市属8所初级中学划归区教育局管理,当年11月初举办区中学生运动会。
第三节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19世纪末,西方现代体育从教会学校传入宁波,境内学堂由开设体操课到设置体育课,开展以田径和球类为主的学生体育运动。一些学校成立球队,开展校际比赛,逐步形成各自的专长项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宁波府中学堂(后为省立四中、宁波中学)开辟占地40亩的操场(田径场),成立校田径队。民国时期省立四中田径运动、效实中学网球运动和甬江女中田径运动已突显于其他学校。
20世纪50年代,镇明中心小学(简称“镇小”)课余游泳运动队开始训练,到90年代,在区小学生游泳比赛中数十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1963年5月,宁波一中创办传统项目田径少年班。1965年,市体委、教育局开始对全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简称“传校”)进行布局。1968年,布政巷小学(今孙文英小学)组建第一支校乒乓球队,1972年代表宁波市赴湖州参加省少年乒乓球赛,获女子、男子团体第二、三名。1973年,以宁波一中(宁波中学)为主的市田径队在全省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三名,15名学生先后被选入省体工队成为专业运动员。1976年起,部分中小学校相继成立业余运动队、运动小组,建立课余训练制度。1984—2006年的22年间,区体育、教育部门联合评定和批准各项目传校12批次,重点为田径、游泳等多金牌项目和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棋类、网球等智巧型项目。
1997年1月,区局制定并公布《海曙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细则》,4月底5月初组成区传校验收组,对镇小、广济、偃月、咸塘4所田径传校,新芝、高塘2所羽毛球传校检查验收。翌年核定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3所,其中省级传校1所(镇明中心小学一游泳),市级传校2所(偃月街小学——田径、翰香小学——足球),区级传校10所。
1998年10月,市教委、体委联合行文确认境内宁波中学、宁波二中、李兴贵中学、偃月街小学(以上为田径)和翰香小学(足球)5校为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4年5月,区体育局公布试行《海曙区业余体校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细则》。2008年,在市青少年宫、市长城跆拳道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分设海曙区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和海曙区青少年跆拳道训练基地。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竞争发展和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强化了青少年课余训练。1991年,区组队参加市“振兴杯”小学生田径比赛,破7项市纪录,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体育苗子30名。1995年、1998年、1999年,由镇小和新芝小学游泳队员为主组成区队参加市小学生游泳比赛,3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多枚个人金牌。1998—2003年,向市运动学校、省体校和体工队输送体育苗子177名。1986年,镇明中心小学被国家体委、教委评为“全国体育(游泳)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1983—1998年,体育教师周孝贞、张自康、陈玉峰3人先后被评为“全国传校先进工作者”。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选介
田径传校宁波中学 前身为宁波府中学堂、省立四中。民国19年(1930)3月,35名选手组成校队赴杭参加全浙运动大会获田径总锦标(即团体总分第一名)。37年(1948)4月在杭全浙第六届运动会上,入组县队的校高中男子组4×400米接力(4′14″6)和1500米异程接力均获金牌,并获径赛锦标(总分第一名)。1964年1月以校队为主组建市田径代表队,获省田径比赛团体季军,15名学生入选省体工队。1964—1998年的21年中,每年组建校队参加市元旦环城长跑,获24队次团体冠军、7队次团体亚军。1980—1983年连续4年获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冠军。1984—2002年,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各组团体总分或总团体冠军计30个、获单项金牌215枚。1982年被评为“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93年8月被评为“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1998年、2001年两次被命名为“市级(田径)传校”。1999年10月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游泳传校镇明中心小学 镇小游泳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9年9月组建校小学生游泳队,启蒙培养的学生潘维成,在1972年全国游泳比赛中,获女子100米仰泳金牌并破全国纪录,1974年9月参加伊朗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获100米仰泳第五名。1976年,校游泳队代表宁波市参加省青少年游泳比赛。1989年投资16万元建造12米×25米四泳道室外游泳短池1座,是为境内首个学校室外游泳池。此后校内班班组建游泳队,学校订立学生“游泳达标”制度(能独立游完5~25米为达标),暑期开展游泳“三包”(包学、包会、包安全)训练。1988年,学校有少年级运动员32名,三级运动员22名,二级运动员4名。1989年,全校67%学生游泳达标。1986—1997年10次组队参加省游泳传校比赛获团体冠军、季军各1次、亚军5次。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会游泳比赛获8金。2001年,第14届市运会游泳比赛获5金。1994年在杭参加第十届省运会游泳比赛获1金、3铜,朱凌在男子11岁组蛙泳全能中得284.8分,获金牌,并破两项省10岁组纪录。在1997年省少年儿童游泳赛上6人次破省纪录,1人次平省纪录,1人次破全国纪录。1998年9月,4人在第十一届省运会计获5金、3银、2铜,其中朱凌获3金。当年向市和省级训练单位输送游泳运动员56名。2003年,启蒙培养的学生张炜拓被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2004年,张炜拓、朱凌被省体工队录为专业队员。1984—2006年间,学校6次被命名为区级(游泳)传校,4次被命名为省级(游泳)传校。1985年获“全国体育(游泳)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称号,1986年获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1988年度获省、市体育传校先进集体,1990年获省业余训练先进集体。体育组长张自康被评为全国体育传校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游泳)裁判。翌年,体育教师包鹤年被评为省体育教育优秀工作者。
乒乓球传校布政巷小学(孙文英小学) 1968年,布政巷小学组建第一支校乒乓球队,邀市少体校教练进行课余训练。1972年,校乒乓球队代表市队赴湖州参加省少年乒乓球赛,女团、男团分获亚军和季军。翌年,队员孙伟芬(女)获全国少年单打冠军后入选“八一队”,1975年,在第三届全运会上加盟混双获铜牌。1977年,丁亚萍(女)入选省队(后转国家队),1989年、1991年,第四十、四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加盟女双均获季军。1978年,应荣辉(女)入选省队(后转国家队),1986年获全国少年单打冠军,1988年获全国女双冠军,1990年获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女单
冠军,与乔红、邓亚萍等合作先后在亚洲锦标赛、日本锦标赛上获女双冠军。1995—2005年,校队11次参加区小学生乒乓球赛,10次获团体冠军。1985—2005年在市小学生乒乓球赛上获团体冠军4个。2000年,学校承办并组队参加,文英杯”市小学生乒乓球赛,获团体冠军。1993—2004年间,7次参加省少儿乒乓球赛和省运会乒乓球赛,获冠军1个、亚军2个、季军4-个。1990年开始探讨“氛围育人、培植特色”的教育模式,倡导,'快乐乒乓”理念,自编乒乓操、开设乒乓球课以推动普及。探索并强化多球训练和低板练发球落点等教学方法。1972—2000年输送省队和中心体校乒乓球运动员22名(其中送部队体工队2名),后转为国家专业队员4名。1995年建成476平方米乒乓球训练馆。1985—2005年,先后4次被命名为区级(乒乓球、田径)传校,2005年被命名为市级乒乓球传校。
小学生足球传校翰香(仓基街)小学 翰香小学足球训练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9—2005年,组队参加区、市、省、全国和中日小学生足球赛计82次,获区小足赛冠军16次,市小足球赛冠军10次、亚军7次,省小足球赛冠军1次、季军2次,全国小足球第六名1次,中日小足球友谊赛平局和胜局各1次。1983年8月,队员陈勇被中国少年报评为全国南方少先杯小足球赛最佳左边锋。1982年度被评为市群体工作先进单位,1985年.1994年两次被命名为区级(足球)传校,1998年度被评为市业余训练先进集体.1998年、2001年、2003年、2005年4次被命名为市级足球传校。体育教师兼足球教练任舍予被评为市优秀教练员和省优秀足球裁判员。
女子排球传校宁波九中 九中的女子排球始于1971年。1973年获市排球比赛少年乙组冠军。同年7月,代表宁波市赴绍兴参加省少年排球赛获女子乙组季军。1981年4月,校女排代表宁波市赴舟山定海参加省中学生“三好杯”排球赛获女排冠军。同年7月,代表省参加全国中学生“三好杯”排球赛九江赛区比赛获女排亚军,赴延边自治州参加全国中学生“三好杯”排球决赛获女子组第6名,被市体委命名为女排传统项目学校。
围棋传校海曙中心小学 海曙中心小学围棋训练始于1994年,输送学生到市体育俱乐部受训。翌年,组建校围棋运动队。每年校艺术节期间举办围棋擂台赛。1995-2006年.15次参加市小学生围棋各类比赛,获团体冠军10次、亚军3次。2000—2003年,11次参加省以上围棋杯赛,获个人3金、2铜,团体季军1个。1997年,第十三届市运会青少年部围棋赛获团体冠军。2001年5月,在第十四届市运会青少年部围棋赛上获总团体冠军,围棋女团冠军。2001年,3名运动员获“业余段位棋手”称号。2002年、2004年两次被命名为区级棋类传校。2006年命名为市级围棋传校。
图32-3-2体育特色学校孙文英小学的兵乓球队网球传校偃月街小学 2003年始由原市级田径传校转训“短式网球”,成立小学生网球队,每周训练6次,每次2小时,早训、夏训、冬训,当年不断。时年参加市传校网球赛获男女团体冠军,包揽男女单打前4名。翌年校队代表宁波市参加省青少年短网赛,倪玲获女单、女双两个第三名,沈姗姗获女双第3名,俞翔浩、童博文获男双第二名。获团体总分第三名。2003年开办短式网球(适应少儿特征的短场、短相、低网)训练队。2004年、2005年获市传校网球赛男女团体冠军。5名小队员被录入市网球中心训练。2006年在第十三届省运会网球赛上,倪玲、沈姗姗获女团第二名,童博文、俞翔浩获男团第四名。郑伟强获得省短网男子单打第二名。教练胡胜伟(后任校长、协理员)4次获市业余训练先进个人和体育先进工作者荣誉、3次获省业余训练先进工作者和省优秀体育裁判员称号,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裁判员。体育教师杨永颖被评为省业余训练先进个人。学校4次被命名为区级田径传校、两次被命名为市级田径传校。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多次被命名为市级网球传校。
第四节 少年体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曾先后建有市属“走训制”业余体校、“三集中”(运动训练、文化学习、生活起居集中)业余体校、运动学校,区属体育培英学校(小学),后均移建他处或停办。
宁波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956年建立,校址解放北路体育场(后改中山广场),系走训制少体校。学校以招收中学生学员为主,设田径、体操、足球3项,专兼职教练员5名。1958年9月增设游泳、篮球、乒乓球、自行车、武术等5项。1960年1月迁址西郊路文化巷12号,改为“三集中”业余体校,有教练员9名,学员200名。1963年3月列为省重点业余体校。7月挂牌“宁波第二中学分部”,配文化教师8人、教练员12人、学员250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始停办。1970年在市体育场恢复走训制继续办学。1972年迁回文化巷,时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游泳、体操6项。1974年定名为宁波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984年地区少体校并入。1987年合为宁波体育运动学校。至1987年,学校向上级体工队和高等体育院校累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500余名,其中进国家队13人,省队205人,部队体工队30人,大专院校168人。有17名学员成为运动健将,20名学员70次代表国家队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亚运会、世界技巧锦标赛、世乒赛、国际体操比赛,获金牌41枚、银牌74枚、铜牌13枚。参加全国(含分区)比赛468人次,获金牌93枚、银牌81枚、铜牌54枚。
宁波地区少体校 1973年建立,校址西郊路文化巷11号,设排球、足球、田径、游泳、篮球、乒乓球6项。有小学、初中7个年级班,为“三集中”业余体校。1984年4月并入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时,有教练员19名,文化教师13名,在校生147人。办学10年输送省以上运动队18人、大专体育院校32人。
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975年建立,地址解放北路153号(当时的市体育场内,后改中山广场),为走训制少体校。有专职教练员4人,兼职教练员25人,在训中小学生267人,设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武术、棋类(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6项。1990年设田径、武术、足球、网球4项,专职教练员9人,兼职教练员25人,在22所中小学校设训练点,在训学生297人。建校23年,培养体育后备人才54人,其中省以上运动员39人,进入大专院校7人,省运动学校8
人,培养体育骨干507人,运动健将3人。武术运动员倪惠芬改训摩托艇后打破1000米世界纪录2项。举重运动员王国安打破全国少年举重纪录。
宁波体育运动学校 1987年由原市少体校、地区少体校合并而成体育中专,校址西郊路文化巷12号,学制3年,核定规模240人,首届招生28名。学校占地160亩,建有6房(体操房、举重房、摔跤房、球类房、艺术体操房、跳高房)、2场(田径场、射击场)、2池(室内、室外游泳池)。训练项目有田径、游泳、举重、摔跤、排球、乒乓球、蹼泳、篮球、射击、足球。至1990年在校生128名,其中田径64名。桑兰(体操)、沈盛妃(田径)、徐峰(射击)、王秀芬(女子举重)、马澄清(女篮)等多次获得国内外比赛金牌。2001年9月迁至江东宁波科技园区新址。
宁波市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 1989年建立,前身为市第二少体校乒乓球班,校址解放北路153号(当时的市体育场西北侧,现改中山广场)。1990年有学生40名,教练员5名。至1998年,体育场改建中山广场后迁至江东市体育中心训练,2002年并入宁波体育运动学校。
海曙体育培英学校 1989年海曙区与市体育俱乐部共同创办,挂牌于解放北路小学,学前班始设棋类、游泳两项,开展课余训练。翌年增设足球、网球两项。1991年有在训生75名,7名运动员入组区队参加市游泳比赛获金牌11枚。1992年夏,培英学校独立办学。1993年在第十二届市运会上,获游泳、中国象棋、围棋金牌。1994年5月,校中国象棋队参加区“六一杯”少儿棋类比赛,与镇小获并列团体冠军。6月学校停办,学生及训练项目并入镇明中心小学。
第四章 竞技体育
明清时期,境内武风盛行,定时举行校武大会。民国2年(1913)举行城区八校联合运动会后,开始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或校际竞赛,并逐渐发展到举办职工运动会、民众运动会,竞赛项目从田径扩大到游泳、棋类、球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体育竞赛新增伤残人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和机关运动会等,比赛项目不断增加。
第一节 区级体育竞赛
1984年前,镇明、海曙两区及街道,均无专门区级体育赛事。
1990年5月,区体委、区妇联联合举办家庭趣味体育运动会,以后每两年一届,至2000年共办6届o1998年5月,第五届设集体拖板、接力投篮、踏砖过河、投飞镖、夫妻三腿踩气球5项,区属乡、镇、街道、系统10个单位组队,40户家庭、120名运动员参加,月湖队、南门队、鼓楼队分获团体前3名。2000年5月,纪念第七个《国际家庭日》举办第六届家庭运动会,设三人拖板、足式保龄球、投篮、蛙跳前进、飞镖5项,区属乡、镇、街道、系统12队,36户、108名运动员参加。白云队、段塘队、月湖队分获团体前3名。1989—1991年,区体委举办、街道组队参加3届“曙光杯”职工棋类流动锦标赛。1991—1994年每年入夏,区体委举办由海曙、江东、江北3区棋手参加的中国象棋“海曙棋王赛”4届。1991年始,区体委、区机关党委、机关工委每年联合组织2〜3项机关干部体育比赛,项目有乒乓球、篮球、拔河、棋类、团体接力等。至1995年,扩展为每两年一届机关运动会,至2006年共计举办6届。基本项目有田径、球类、棋类、游泳、广播体操等。
1989—1999年,区总工会、体委和棋类协会先后举办区属职工中国象棋赛3届,“海曙棋王赛”3届,“曙光杯”辖区单位赛和机关干部象棋杯赛各3届。
第二节 区级以上体育竞赛
市级运动会
1953—2001年,境内运动员在第二至十四届市运会上共获650.5枚金牌,多枚银、铜牌。
1953年11月,工厂、企业和机关、学校组队参加第二届市运会共获18枚金牌,其中2人破两项省纪录,7人(队)破7项市纪录。1958年12月,职工组队参加第三届市运会,20名运动员获23枚金牌,6人破9项省纪录,2人平2项省纪录,2人破2项市纪录。1959—1960年的第四、五、六届市运会上,职工归口市各系统,原镇明、海曙两街道,各中学组队参加,获金牌32枚。宁波八中代表队获第四届市运会普通组射击团体冠军,驻军宁波军分区代表队获射击团体冠军,原海曙街道队获第六届市运会游泳和棋类两个团体冠军。
1973年8—11月第七届市运会上,原镇明、海曙两公社、各中学和8个小学学区(即原10个小学街道学区)组队参加。共获金牌200枚,各获2枚金牌及以上者33人。田径大项比赛获金牌84枚,占55.60%(田径共151金)。游泳大项获71金,占60.70%,其中二中、十五中包揽了成年男女乙组和中学男女丙组全部金牌计30枚,各小学学区在小学男女共6组中计获40金。乒乓球项目获10金,占71.40%。羽毛球项目计获12金,占86%。1人破1项省纪录,5人破5项市成年组纪录,3人(队)破3项市中学生纪录,6人破3项市小学生纪录。
1979年国庆期间举行的第八届市运会上,原镇明、海曙两区,各中学和职工归口各系统参加,在田径、游泳、棋类项目中获金牌100枚。其中各获金牌2枚及以上者27人。游泳大项除成年组外,少年组、儿童组的男、女、甲、乙计8个组别中,原镇明、海曙两区和二中游泳队员计获72金,占少年、儿童组总金牌数的96%。共获12个游泳团体冠军(组别总分第一名),占大会所设游泳团体冠军的80%。在田径大项8个组别中计获金牌43枚,占45.20%。3人(队)创3项市纪录,12人(队)破16项市组别纪录。
1982年6月举办市第九届市运会,中学参加学联队,职工归口各系统队,原镇明、海曙两区组队参加,在田径、游泳、棋类项目中获金牌40枚,其中各获金牌2枚及以上者5人。原镇明区、海曙区获游泳团体冠军计5个。在少年、儿童的8个组别中获金牌31枚,占50%。1人破1项省纪录、破2项市纪录,5人破9项市纪录。
1986年5—7月,区体委首次组建中小学生代表团和职工代表团(除市各口职工),参加第十届市运会青少年部和成年部各项比赛。25名运动员获金牌30枚。青少年部获15金、9银、8铜,总分293.5分,位列全市第三名;成年部获4金、4银、4铜,总分129.5分,位列全市第七名。区代表队在女子游泳少年乙组和儿童组中计获金牌12枚,占大会所设金牌数的86%。市经委队获成年部金牌数和团体总分两个第二名,市教卫队获金牌数第八名、团体总分第九名。
区体委于1988—1989年跨年度组建中小学生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市运会青少年部比赛,成年部职工归口市各系统组队参加。区代表团获团体总分(1384.75分)、金牌总数(49枚)和参加省运会得分计3项团体第一名,为此届市运会所设共3个最高级别的奖励。(成年部团体总分和金牌数前3名为市教卫队、市经委队和市农经委队,军分区队和市级机关队分获金牌数第七、八名。)区获青少年部游泳20金,占游泳金牌数的28.60%。棋类比赛中获个人和团体金牌5枚,占55.65%。3人破6项市纪录。
1993年4—11月,区体委组队参加第十二届市运会青少年部比赛,团体总分(978.7分)和金牌数(35枚)均列市第二位,获金牌35枚、银牌32枚、铜牌27枚。在网球项目比赛中,包揽了男女单打和团体共4枚金牌。在棋类比赛中计获个人和团体7枚金牌,占棋类金牌数的77.80%。3人破4项市纪录。
1997年,区体委组队参加第十三届市运会青少年部12个项目比赛,获金牌43枚(列大市第3位)、银牌40枚、铜牌37枚;团体总分1031.5分(列大市第二位);棋类、田径、体操、武术4个项目
的运动队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在棋类比赛中获男、女个人和团体计8金,占棋类金牌数的66.70%。网球女子单、双打和团体获3金,乒乓球男子甲、乙组单、双打和团体获6金,各占其金一半。游泳获12金,占游泳金牌总数的20%。
2001年4—9月,区体育局组队参加第十四届市运会12项比赛,获金牌38.5枚,代表团总分804.5分,均列大市第六。棋类比赛计获个人和团体金牌5枚,占棋类金牌总数的41.70%。田径蒋宁在1985—1986年组男子铅球以16.41米成绩超省年龄组纪录。2人破两项市年龄组纪录。区首次承办市运会竞赛项目3项,承办的青少年部艺术体操赛区获大会最佳赛区,青少年部体操赛区和成年部足球赛区获大会优秀赛区。
省级运动会
全浙运动会 民国19年(1930)3月,省立四中组成体育代表团,代表宁波赴杭参加全浙运动大会。24年(1935)5月,县队、省立四中、宁波甲种工业学校等分别组队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省第四届运动会。裘树涵获高中男子组铅球(9.0米)第一名。37年(1948)4月,华美医院陈玉明在杭州举行的省第六届运动会上获200米、跳远、三级跳远金牌3枚。宁波中学高中男子组获4×100米接力和1500米异程接力两个第一名,并获田径赛锦标,效实中学陈中伟获高中男子组网球赛冠军。
省运会 1951—2002年,境内选手入组市队参加第一至十二届省运会计获70金、56银、58铜。1951年、1954年,境内选手参加第一、二届省运会获1金、1银、3铜。1951年11月,第一届省运会上,地区队丁言沁获女子铁饼金牌,成绩18.2米。1954年10月第二届省运会上,海曙徐祥富以56″0成绩获男子400米银牌,宁波中学沈照富、二中张家经分获男子100米、200米低栏和三级跳远第三名。1957年4月,在省中学生劳卫制全能比赛中,二中陈哲良、女中洪尧恩分获男女甲组个人总分第一名;女中范金花、胡秀仪分获女子甲、乙组个人总分第二名。
1958年在第三届省运会上获7金6银9铜,宁波一中肖美仪以27.47米成绩获标枪金牌,并破省纪录,张国珪(后解放北路小学教工)400米、800米获2金。1963年在第四届省运会上获4金、5银,宁波一中沈照富110米高栏以16″5成绩、贺初十项全能以4429分成绩各获金牌1枚,宁波五中应凤仪获400米、800米金牌两枚。1973年,宁波五中陈佩君参加全国田径少年分区赛获三项全能亚军。宁波五中徐荷英先后于1977年、1980年和1981年3次参加全国田径(对抗)赛200米比赛,分别以25″6、24″6和24″3的成绩蝉联3届冠军。1974年10月,境内田径选手组入市代表队参加在杭州、上虞两地举行的第五届省运会田径、游泳、射击等比赛获5金、8银、7铜。陈佩君女子跳高及三项全能破两项省纪录。1978年10月,境内选手组入地市代表队参加在杭举行的第六届省运会田径、游泳、射击、举重、武术等项目中获3金、2银、8铜。1982年9月组入地市队参加在杭州等地举行的第七届省运会田径、游泳、三模、三棋、体操、举重等项目比赛获4金、3银、1铜,其中游泳女选手陈丽获金牌2枚。1986年9月组入市队赴杭参加第8届省运会获游泳、田径、乒乓球、体操等项目获13金、6银。杨波一人获5金,陈效邠获3金,陈明杰获2金、1银,张伟民获2金。1990年9月,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第九届省运会田径、游泳、体操、射击等获6金、2银、5铜,其中桑兰一人获5金,市实验小学陈幼平自选气步枪40发(100米)374环获金,1994年9月,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第十届省运会田径、游泳、体操、乒乓球、羽毛球、射击、武术等比赛,获9金、39铜,其中武术选手十字井小学的顾敏敏一人获4金。1998年9月,17人在宁波举
行的第十一届省运会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操、举重等比赛上获14金、12银、8铜,其中镇明中心朱凌、张炜拓、张郝泰、高家立4人获游泳6金、3银、2铜,并有3人破5项省青少年组纪录。区内运动员所得总分列全市第一位、全省县级单位第八位。2002年10月,44名青少年运动员组入市队参加在温州举行的第十二届省运会田径、游泳、体操、船模、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比赛获4金、8银、8铜。2006年10月,境内运动员入组市队赴温州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获4金、8银、7铜。其中个人项目获3金、3银、2铜,加盟接力和团体获1金、5银、5铜。
全省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1993年夏,区体委首次组队参加省体委、省田径协会改革田径竞赛办法后在浦江县举行的第一届全省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获甲级队称号。1997年夏,在遂昌县举行的第三届全省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镇明中心小学张金获60米和100米金牌两枚,宁波二中蔡钦杰获跳高金牌。区队连续4届保持甲级队称号。2001年7月,第五届时降为乙级队。2007年参加宁波举行的第八届全省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李海波获12岁组男子60米银牌,沈董薇获13岁组女子800米银牌。
全国性运动会
全国田径(分区)赛 1962—1985年,境内选手应凤仪、林芳定、陈佩君、奚萍、卢亚仙、徐荷英、奚飞、吕涌芬、陈伟强、徐荷英、郑国金、周晓燕等参加历届全国田径(分区)赛,获奖牌23枚(9金、11银、3铜)。
全国城市运动会1998—2003年,选手杨波、张海斌、桑兰、李雪红、朱凌、陈炎、何可一等参加第一至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获5金、3银、1铜。杨波获第一届城运会女子体操个人全能、平衡木、自由体操三项冠军。桑兰获第三届城运会女子体操个人全能、跳马两个冠军。
全国运动会 自195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至2001年1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九届全运会上,境内27人次入组省队参赛获4金、8银、5铜,计获各项目奖牌32枚。在1965年9月第二届全运会上,孝闻小学陈效邠以5'59”1的成绩获女子400米混合泳金牌,并破全国纪录。在1983年9月第五届全运会上,许贤元以获男子帆船470型金牌。在1987年1月全运会上,杨波女子平衡木获金,桑兰女子体操跳马获金。
国际性运动会
新兴力量运动会 1963年11月,游泳选手陈效邠参加在印尼雅加达举办的新兴力量运动会获女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冠军。1966年11月,陈效邠参加在柬埔寨金边举办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获女子100米自由泳(1'00"0)、200米混泳(2'45"6)、4X100米自由泳接力(4'30"0)3枚金牌。
亚运会 1990—1998年,选手潘维成、杨波、乐滢、马澄清等参加第十一至十三届亚运会共获2金、1银、1铜。
第三节 优秀运动员 教练员 裁判员
中华民国时期,境内无专门体育训练单位,运动员主要靠自然成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年体校、运动学校等相继建立,由体育教师遴选体育优秀苗子就近送入体训单位或少体校实行集中训练,再由教练择优上送省级训练单位进行试训、代训、集训,最后进入省体工队专业强化训练。1984年区设体委,直接监管中小学校体育教学,通过体育传校输送人才。1987年,市级体育中专——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开办,体育苗子可由家长支持、学校推荐报考入学,专业优异者或上送或进入专业体工队继续深造。
优秀运动员
亚洲游泳冠军陈效邠于1958年就读孝闻街小学期间,入选市少体校由教练陈长江带训游泳,9月参加全国青少年游泳比赛,获少年女子50米、100米自由泳2金,年底入选省游泳集训队。翌年调入国家游泳队,9月参加第一届全运会,获女子200米自由泳第二名。1960年参加全国少年水上运动会,获女子100米自由泳金牌,以1′06″0成绩破全国纪录。1963年12月参加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办的新兴力量运动会,获女子200米自由泳铜牌,加盟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获金牌。1965年9月参加第二届全运会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以5′59″1成绩获金牌并破全国纪录,并获100米自由泳银牌。同年国家体委批准其为运动健将,是为省内最早游泳运动健将。1966年11月参加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获女子100米自由泳、200米个人混合泳、4×100米混泳接力金牌。1986年9月在杭州参加第八届省运会,获成年女子100米蝶泳、200米蝶泳、400米个人混合泳3枚金牌。其中,100米蝶泳1′6″4的纪录至今仍为全市最高。
帆板全国冠军许贤元于1972年就读宁波六中初二时入选省体工队足球队,后转省射击队。1978年成为省帆船队运动员。1979年、1980年两年度参加全国帆船锦标赛,分获芬兰人级帆船
图32-4-1 民国37年(1948),宁波姑娘史舜华参加省第六届运动会获长跑冠军
图32-4-2 宁波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许贤元
(单人)第一、四名。1981年、1982两年度参加全国帆船锦标赛470级帆船均获金牌。1983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上,操控470帆船以14.95分成绩获男子第一名。1984年11月入组国家队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帆船比赛(搭档郑开平)。是为宁波首位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的运动员。曾获1979年浙江省“勇攀体育高峰突击手”称号,1998年被评为全国业余训练先进个人。
世界体操冠军卓晶晶于1968年4月入选市少体校业余体操队,师从张一鸣教练习练体操。翌年入读偃月街小学。1973年5月被省体操队正式录用。1979年入选为国家体操集训队队员。1973年始,先后在全国和国际体操比赛中获金牌16枚,银、铜牌多枚。其中1979年参加济南国际体操邀请赛和中罗体操对抗赛,均获全能冠军。1980年在全国体操比赛中加盟省女子体操队获团体冠军,被批准为运动健将。1981年4月参加第四届突尼斯国际体操邀请赛(暨“可口可乐”杯国际体操对抗赛),获女子全能、自由体操、跳马、高低杠、平衡木5枚金牌,省体委予以表彰并记一等功。
乒乓球亚洲冠军应荣辉就读布政巷小学(今孙文英小学)开始乒乓球训练。1988年10月在镇江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与队友合作获女子双打金牌。1990年在无锡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女子单打金牌。翌年,在唐山举行的全国乒协杯赛上与丁亚萍等合作获女子团体铜牌。1992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十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上与队友合作获女双冠军、女团亚军。曾参加东欧一系列国际乒乓球比赛,获个人及团体4金、3银、1铜。曾被批准为运动健将,评为1990年度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1992年度浙江省“十佳运动员”。
国际级运动健将、体操世界冠军杨波于1981年3月从红旗幼儿园入选市少体校,由体操教练罗洋担任启蒙教练,以后送省体操队集训。1983年入选省体操队。1986年入选国家体操队。1987年在日本东京国际体操邀请赛上,与队友合作获团体金牌、平衡木银牌、全能第四名。11月广州第六届全运会上,获女子平衡木金牌。1988年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第16届国际体操邀请赛上获女子全能金牌。1989年在联邦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第2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与队友合作获女子团体季军。同年,在亚洲体操联盟锦标赛上获3个单项和全能金牌。199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八届“世界杯”体操赛上获平衡木金牌。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获平衡木铜牌,与队友合作获女子团体金牌。10月,在日本举行的第八届世界杯体操锦标赛上,获平衡木金牌,并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同年参加北京举行的“中国杯”国际体操赛、法国举行的第四届国际体操单项赛共获3金。1992年其“纵木前后分腿单结环跳”被国际体操联合会命名为“杨波跳”。是年参加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5届奥运会。1988—1990年连续3年被评为“省十佳运动员”,1990年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佳体操运动员。
女篮亚洲冠军队员马澄清,海曙人。就读海曙中心小学期间为校女篮队员,1983年7月入组市队赴上虞参加省小学生篮球比赛获金牌。1986年入选市少体校篮球训练。1989年入选南京军区体工队篮球队。1993年入选国家青年女篮队,同年调入国家女篮队,曾任国家女篮队长。2002年5月至2004年12月任空军体工队青年女篮主教练,后就读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体育教育专业。1993年、2001年两度入组中国大学生女篮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分获女篮冠、亚军。1994、1995(在日本)、2001年10月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19届亚洲篮球锦标赛均为女篮冠军队员。在联邦德国举行的世界青年篮球锦标赛上获冠军。1996年7月入组中国女篮队参加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26届奥运会女篮赛。1997年10月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运会上,加盟
解放军队女篮获金。1998年12月加盟中国女篮参加泰国曼谷举行的第十三届亚运会获银。2000年获全军优秀运动员“福来奖”,先后获个人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
国际级运动健将、乒乓球世界亚军丁亚萍就读布政巷小学期间师从少体校教练周美珍练球。1987年在广州第六届全运会上加盟女子团体获银牌。1989年3月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与队友合作女双获铜。同年在匈牙利举行的第16届乒乓球公开赛上获金、铜各1枚。是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成为乒坛公认的削球手,属稳健技术流派代表。1991年日本千叶举行的第41届、1993年瑞典举行的第4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与队友合作均获女双季军。1995年始在德国联赛效力,服务于德国女子甲级冠军LANG-WEID俱乐部至今,属第二单打手,曾获两届德国联赛冠军,但一直拒绝加入德国队,而是坚持每届回国代表浙江队参加全运会。2006年初获德国企业营销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属众多在德中国籍乒乓球运动员中唯一取得学位者。
国际级运动健将、游泳世界冠军乐滢于1984年就读于红旗街小学(当时名。原名苍水街小学,一度改红旗街小学,后恢复原名,现已并入高塘小学)期间入选市少年体校师从钱洪元教练训练游泳。1993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全运会上,女子400米自由泳获银。1994年5月,在天津全国游泳冠军赛上,女子200米自由泳获金。同年9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七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上,与队友周官彬等合作在4X200米自由泳接力中获金;与队友单莺等合作在4X100米自由泳接力中以337"91获金。并破该项目世界纪录。1995年入选广州军区体工队游泳队,9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与队友合作女子在4X100米自由泳接力获银牌,同时也在个人100米自由泳中获银牌。1997年10月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十二届亚运会上,在个人200米自由泳中以159”77的成绩获得银牌,加盟4X100米自由泳接力获金牌。1998年9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35届世界军事游泳锦标赛上,获女子100米自由泳.4X100米自由泳接力,4X100米混合泳接力3枚金牌,个人50米自由泳以25"81成绩获银牌。1999年8月在萨格勒布举行的世界军人运动会上,5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均获银,200米自由泳获金。2001年7月参加国际军体游泳锦标赛,与队友合作在4X100米混合泳接力中获得金牌,并以4-9"71成绩打破该项目国际军体纪录;2002年8月在德国参加第39届国际军体锦标赛,在50米自由泳中以25"8成绩获金。1993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994年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5年2月获解放军总政文化部“福来奖”。
功勋运动员、体操全国冠军桑兰从1986年起在市少体校师从张一鸣、罗洋等训练体操。1989年9月入选省少体校体操队集训,后为省体工队体操专业队员。1993年底调入国家体操队。1990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第九届省运会上,获跳马、高低杠、平衡木、自由体操和体操女子乙组全能冠军,时人称“小杨波”。1995年首次赴美华盛顿参加“中、美、俄三国体操团体赛”。同年参加全国体操锦标赛获跳马亚军。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获体操女子个人全能和跳马冠军,自由体操亚军。1997年参加全国体操锦标赛获跳马金牌,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运会上获跳马金牌。1998年7月,赴美国纽约参加世界第四届友好运动会,赛前训练时
1997年获“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荣记三等功一次。1999年4月被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功勋运动员”称号。
体育教练员
体育自有竞赛始便有专门的项目训练,并出现指导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和竞赛时给予战术技术性指导的人。宋元明清时期一般称“师傅”、“教头”。初以能者为师,由该项目中长于心计又善于表述和鼓动的优秀者兼任。宁波开埠后随着西方体育传入,遂成专司一职的教练员。1988年始,市体委实施等级教练员制度。区体委(体育局)培训和审批三级教练员,并负责向市申报二级教练员。区门球协会于2002年起实施等级教练员制度,当年评审三级20名,送审二级15名、一级6名。2003—2006年,区老体协为引进和普及无极健身球、太极柔力球、大秧歌、地掷球等适老运动,每年举办社区级教练员培训班2~3期,培训教练员200~300人次。境内(含籍内)有国家级教练员4名,高级教练员15名。
克赛栽判员
体育竞赛中以既定规则及公平原则裁决比赛双方或多方胜负关系之人,古代和近现代称之
运动健将为“中人”、“庄主”等,20世纪20年代现代体育传入后概称“裁判员”,一般由熟悉竞赛规则、处事公正、公信度高之人担任。1957年2月,国家体委实施裁判员等级制度,同月省体委批准宁波市体委实施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制度。1984年前,等级裁判员队伍主要由市体委向上送训或委托单项协会不定期培训,通过在实际比赛中执法锻炼而形成,大部分来自学校体育教师,少量来自机关和工矿企事业单位。1992年,区门球协会成立后举办多期裁判员培训班,至2006年累计培训门球等级裁判员72名。计有不同项目国际级裁判4名、国家级裁判18名、国家一级裁判29名。
优秀体育工作者
1985年经国家体委批准,境内20人获得“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陈宗珉、蔡海祥、陈文宗、陈长江、竺培悌、于亦波、赵生祥、贺初、张一鸣、徐国楣、陶德法、钱洪元、夏明熊、常力生、吴山石、张明科、崔绍鋆、杨志华、张亚君、沈照富。
1992年,境内12人获得国家“体育工作贡献章”:夏明熊、陈宗珉、竺培悌、于亦波、蔡海祥、徐峰、贺初、陈长江、徐国楣、黄洁如、胡世彦、张亦峰。
第五章 体育设施
解放前,境内仅有射圃改建的市立运动场,此为城区唯一的公共运动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尤以学校体育设施更新最为显著。至2008年,全区所有中小学都拥有全塑化运动场。社区体育设施从无到有,不断完备。经营性体育设施也有长足的进步。
第一节 体育场馆
宋天禧二年(1018年),宁波府判府魏王恺在明州学府(当时的夫子庙,今中山广场北侧)内筑射圃一处,是为境内最早的体育专用场地。庆历八年(1048),县令王安石创办县学(原孔庙,今县学街第一医院址),并建射圃一处。清时法院巷建有小校场一处。清末民初,西方现代体育项目传入,中学和较大工厂先后开辟简易体育场地。民国18年(1929)改建明州学府之射圃为市立运动场,是为首所现代概念之公共运动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体委建市西郊体育场和市体育俱乐部(下辖战船、大桥、儿童3个游泳池)等公共体育场所,后因旧城改造相继拆除或拆建他处。
宁波市体育场 地址解放北路153号。原明州学府和夫子庙故址。民国19年(1930)将明州学府旧址全部划充,并将市立运动场易名市立体育场,占地26680平方米。1931年4月撤市后更名邦县县立体育场,时有400米跑道、田径场、足球场、排球场、双杠、单杠、儿童运动部各1个,篮球场、网球场各2座,1938年复市后复称市立体育场。
1950年8—10月,市人民政府以工代赈,填平体育场内河道和坑洼之地。翌年5月筑围墙、大门。1953年建400米篮曲式跑道,修建足球、篮球、排球场。1955年建司令台,重修田径场。1964年建灯光球场。1970年改建司令台、筑游泳池。1985年改篮曲式跑道为半圆式。至1990年,宁波市体育场总面积为50697.51平方米。主要设施有400米半圆式标准田径场1个,内有64X100米草皮足球场1个,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看台座位1775个。辟有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杆跳高、铅球、铁饼等区。6000平方米旱冰场1座,露天灯光篮排球场2座(看台1250座),网球场2座(总面积40X50米、看台400座),灯光球场1座(看台2092座),举重房、棋类房各1座。
1999年改建为中山广场,内建圆顶式体育馆1座、室外灯光篮球场2座及健身场地1处。
宁波市西郊体育场 建成于1959年5月,地址西郊路文化巷11号。属市第一少体校(后为体育运动学校)管理。至1987年建有篮排球训练房1座,体操房1座,体操海绵坑房1座,健身房1座.室内游泳池25X11米1座,砖石水泥结构室外游泳池50X25米1座。2001年8月,市体育运动学校搬迁至江东新校区,所有场地划拨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后易名宁波工程学院)。
宁波市体育俱乐部 成立于1986年,地址镇明路640号。前身为市国防体育俱乐部,辖战船、大桥、儿童3个游泳池。
战船街游泳池建于1956年,地址战船街36号,为砖石水泥结构室外池。197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磨石子结构,50×25米,深水区1.80米,浅水区1.40米。1985年增建更衣室和管理用房。
大桥室内游泳池始建于1966年,地址解放北路体育场西侧大桥街14号,为露天小池。1985年重建为室内温水池,钢筋水泥铺马赛克,25×10米,深水区1.70米,浅水区1.40米,全年对外开放,为境内学生游泳之主要场所。
儿童游泳池,地址城隍庙西侧握篮巷7号,建于1957年。1965年起改为轮滑和夏季儿童游泳两用场地,面积6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磨石子铺面。附属建筑(棋室和办公用房)200平方米。
海曙区体育俱乐部 1995年,区财政投入装修费50万元、由区文教局无偿调拨原戒珠巷22号市第二幼儿园后幢两层4间木结构瓦房改建,翌年8月开业。楼上设棋牌室、办公室,楼下设台球房、钓鱼池。1998年底拆除停办。
第二节 社区体育设施
1995年,前区内住宅小区大多为敞开式老小区,基本没有公共体育配套设施。1998年,中山、长寿、迎凤、龙柏、钱家边、海曙公园北园等10余个居民住宅小区和公园内首批安装公共健身设施,即健身(苑)点和健身路径。2005年7月,望春街道在新星社区投入约15万元建造约800平方米的小运动场一片,内置水泥地坪篮球场1个半、羽毛球场2个,水泥乒乓球桌2台。至2008年底,辖区内建有社区体育设施102处,场地面积2.5万平方米(不含健身(苑)点和学校体育场地可供共享部分),有乒乓球房22处,健身房12处,篮球场7片,门球场6片,网球场11片,综合活动室3个。
第三节 学校体育设施
清末至民国时期,学堂(学校)一般借用寺庙、义庄、旧书院、旧学堂、民房、庵堂、墓庄等做校舍,极少数辟有小操场供做操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宁绍台道喻兆蕃(庶三)批拨南郊官产道厂基地30余亩,为宁波府中学堂建造新舍并建风雨操场1个。民国24年(1935),省立四中(宁波中学)修筑新操场,有400米跑道田径场(8条直道、6条环道,中间足球场、田赛场;跑道内外均以松木扣边)。为境
图32-5-1 海曙中心小学室外操场
内最早现代规格田径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校舍不断更新扩大,但体育场地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大跃进”时期,系统办学不断出现,学校规模速增,教育用房紧缺,无暇顾及体育场地配套。1988—1998年十年间,区文教局实施“合并学校、扩大规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措施,学校总量减少,办学规模扩大,学校体育场地略有增加,但总体状况未能改观。在府桥街蔡家巷办学90余年的海曙中心小学直到20世纪末搬迁前,仅有两幢教学楼间的间隙地勉强辟为篮球场。围绕市体育场周边的海曙中心小学、解北小学、孝闻小学、穆家巷小学、苍水街小学(前身为红旗街小学)、十字井小学、棋杆巷小学等校的体育课教学和校运会需借用市体育场。百年老校镇明中心小学,建校之初有一块小小的操场,1986年建一室外泳池。60米直道设在一条3米宽的甬道上兼用,校运会和业余田径训练常需借用二中操场。1995年,市教委作出“新校建设须配有60米直道和200米环道”规定,时小学包括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小学无一达标。此后教育经费成倍增长,学校体育设施不断改善。至2003年底,区属学校25所、在校生18848人,有可供学生体育活动的体育设施44处,场地面积52232平方米(运动场21座、篮球场6座、训练房5座、活动室6座、游泳池2座,生均面积2.77平方米)。至2006年,新增36530平方米(合计88762平方米)。场地质量亦有明显改善,原区属中小学24个小操场、运动场和体育场.有14片改造为全场塑胶或塑胶跑道,塑化率达58%%。西郊中心、泽民小学、广济中心小学、区实验小学、海小、镇小共5所学校达到1995年市教委之规定,占学校总数的20%。建成于2004年的海曙实验学校,有标准体育场1片,直道和400米环道均为塑胶8道,中为标准草坪足球场,面积21910.7平方米。有室内游泳池和室内篮球馆各1座。
1995辖区内有中学6所,中专技校师范类6所,大专院校1所,有体育场地76处(含武校、特教学校),计有运动场地153968平方米(占地面积196947平方米)。体育场、田径场、运动场计有12片,环道直道塑胶化的10个,占83%,篮、排、网三球场地计32个,有21个全场塑胶,占65.60%第四节 经营性体育设施
1988年夏,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始经营体育项目。初期以占道营业的台球、电子游戏机居多,以后逐步增加活动项目,主要有室内乒乓球、游泳、健身健美、轮滑、保龄球和湖面游艇等。至2001年5月,有体育场所经营许可证的64家。
1997年后,棋牌类活动兴起,不少宾馆饭店将客房辟为棋牌室,扩展经营,多为个人或合伙承包。2002年有棋牌类经营户41家,其中宾馆饭店占半数以上。有麻将桌483台,可同时容纳2000人活动。
1998年,位于中山西路文昌街5号新兴大酒店裙楼屋顶的新兴体育运动中心开业,为境内最大的大楼设计已经安排好的综合性体育经营场所。辟有露天13米×23米约300平方米游泳池1只,水深1.50米。露天592平方米的网球场1个,总面积为1645平方米的轻钢结构穹顶的室内篮球馆1座(容纳标准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1个、乒乓球2台),525平方米8道保龄球馆1座。游泳池在夏季开放,其他项目每天从早晨7时至晚上11时向社会开放。
至2003年,三类经营性体育场所56家(不含二类以上由市、省体育部门办理的项目),经营性体育设施86处,其中台球房16家,棋牌室27家,轮滑场4家,健身房15家,游泳池11家,网球场7家,篮球场3家,保龄球馆2家,综合房1家,经营场所面积26066平方米(不含宾馆饭店的客房棋牌室)。
第六章 体育管理
民国21年(1932),境内成立鄞县体育委员会,9月,鄞县县政府设体育科。24年(1935),国民党县党部设体育干事1人,专职管理县立民众教育馆,负责公众田径运动的推行;县政府教育科管理民众体育场,督导学校田径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行政建制时分时合,至1978年镇明、海曙两区始定为县级政权机构,政府序列中仍无专职体育行政机构设置,所设文教科通过学区向学校下达贯彻市教育局及市体委有关学校体育事宜。境内中学体育由市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直属管理,民众、职工、老年人等参加市级体育赛事,由区或街道组织实施。1984年镇明、海曙两区合置海曙区,在新建的区文化教育局挂牌“海曙区体育运动委员会”,由副局长1人兼任区体委副主任,在政府直接领导和市体育部门业务指导下行使辖区体育行政和业务管理职能。2002年易名为“海曙区体育局”,设专职副局长1人。区体育局负责体育发展规划、体育竞赛组织、体育经费管理、体育师资培训等。区属各系统一般均由副职分管,由工会负责实施或办公室临时兼管本系统职工体育和组织参加区级体育赛事。
第一节 师资培训
清末民初,境内各学堂(学校)体操科没有专职教员,由有体操特长的教员兼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十三年(1907)、民国2年(1913),县教育会先后3次举办小学教员假期讲习会,是为宁波最早教师假期体育培训。4年(1915)在城区北门外创办师范讲习所,教授科目中有体操选修科。17年(1928)规定中学体育教学以军训科为必修科,由军事教官或童子军教官任教。21年(1932)、24年(1935),鄞县举办塾师讲习会,科目中有体育科教学法。20世纪30年代,各级师范类学校开设体育专门科系,培养和输送中学体育师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小学体育教师多数来自各级师范院校毕业生,部分是优秀高中毕业生从教后在职进修。1958年8月,宁波市创办五年一贯制宁波体育专科学校,首期招生80名。1961年体专并入宁波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员提前结业,大部分分配到中小学校担任体育教师。
20世纪90年代,区教育系统先后接收毕业于市体育运动学校的20余名中专生到区属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至2008年,区属中小学校体育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学历显著提高。
在职业务进修 1951年3月起,各中学体育老师开展业务学习,后成立市区体育教研大组,境内中学体育教研活动遂趋正常。“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20世纪70年代初期恢复体育教研大组活动。1972年7月至翌年11月,市教育局委托效实中学体育组举办市中学体育师资培训班,1981年、1982年曾举办过两次大市范围的体育教师暑期培训。是时宁波市教师进修学院设有体育师资班,专门培训在职体育教师,学制3年。1978—1981年改为中专班,1983—1985年开办大专班。1985年10月成立海曙区文教局教研室,设专职体育教研员1名,每年定期进行由全区体育教师参加的体育公开课听课、评课、交流、评比活动。1995年实行教研员“下水”指导和推行听课制度。强调体育课3个结合:“快乐、趣味、情感相结合,知识、技能、技巧相结合,传统与新意相结合疽'1998年10月举办全区体育教师参加的《体育教学的完整性》专题教研活动。1986年6月组织区“体育最佳课”评比。1991年12月组织区体育优质课评比。1995年3月组织区教坛新秀评比,5月组织体育课汇教,由各学区教研组长和教研员负责评课。同年12月,举行小学体育优秀课评比。翌年12月,组织全区体育教师参加的1996年度体育优秀课评比。1995—1997年,倡导开展新老体育教师结对“传帮带”活动。历时两年,传授制订课时计划、备课、上课、小结等体育课教学实务。1997年,全区体育教师参加体育备课本检查展示活动,评出10份最佳备课本。1999年11月组织各校体育教师在解放南路小学观摩该校利用有限场地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晨练和课间活动。2000年3—5月,开展体育教师随堂听课,旨在提高中青年体育教师的上课规范和认真程度。翌年5月,举行区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同时,进行区体育室内课第二次评选活动、体育教师技能比赛。11月,进行区体育教坛新秀评选说课比赛。1999年4月进行市教坛新秀体育课评比。2001年10月举办区教坛新秀评选。2002年4月参评市教坛新秀,海曙中心小学钱晖获一等奖。2005年,区评选体育教坛新秀,海曙中心小学廖平获一等奖。是年,钱晖获“省体育教坛新秀”称号。2006年参评市第九届教坛新秀,二中陈先军、八中陈静峰获中学体育三等奖;徐松表、廖平分获小学体育二、三等奖。
教练员、裁判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1956年元旦,市业余体育学校在解放北路体育场开学,第一期培训机关、企事业单位篮球裁判员、指导员(即教练员)40人。1992年3月,区门球协会成立,至1998年,每年举办一期等级裁判员培训。
1995年1月,区总工会输送7名职工参加市体育舞蹈协会组织的国际交谊舞裁判、选手资格培训。自1996年始,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2001年2月根据体育市场管理的需要,举办区管经营性体育场所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班。同月,组织部分街道文化站长参加市乡镇(街道)体育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至2008年底,累计有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29名。
第二节 经费管理
民国20年(1931)起,县体育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县立体育场(即北大路体育场)年度经费3480元,翌年8月,县国术馆迁入后增至4680元。36年(1947)9月5日,民众教育馆和县体育协进会联合举办“九九体育节”纪念会,财政拨款30万元,不足部分由民众教育馆筹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4年海曙、镇明两区合并为海曙区前,组织体育活动和参加上级比赛等,由临时负责的主办部门向上一事一报解决。自1985年始,政府财政年度预算下拨专项体育事业费附于教育经费中,规定只能用于体育。1986年度为5000元,以后逐年略有增加,到1994年度为1.7万元。从1995年度起至2005年,财政预算体育事业费增至每年5万元。此前体委(体育局)组织区级运动会和参加市运会组队训练等所需大项经费,采取年前预算或一事一报,经获准后追加解决。2000—2003年,区体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经营性体育场所,按项目规模收取体育市场管理费,4年累计22.29万元。2002年始,区财政对学校业余训练布点经费实行专项拨款,年递增25%,至2004年达16.5万元。2003年始,区老年体育协会日常经费由零骤升至每年7万元(2006年为10万元),列入区财政体育专项拨款。2006年始,区财政对体育事业费实施切块单列,总额为95.5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