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建成后,代有文人学士登阁。清康熙中乡贤黄宗羲登阁阅书,以后万斯同、全祖望也频频登阁阅书。乾隆《鄞县志》中写道:“宾客欲观者引之登阁,子姓数人接待竟日无失礼。”自清至民国,有一大批知名学者曾登阁阅书,并留下著述。1949年以后,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访问天一阁的各地学者为数更多,他们登阁阅书,搜集文献资料,在自己从事的学术领域有所发展。这些文化闻人,有些还留下文章诗篇,或题写对联匾额,不但扩大了天一阁的知名度,也使天一阁更添文化色彩。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世称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清康熙癸丑年(1673)黄宗羲登阁,撰写《天一阁藏书记》并为藏书编写书目。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宁波人,以布衣身份赴京修《明史》。他曾多次登阁阅书,接触了大量明代文献,为修史拓展了眼界。
李邺嗣(1622—1680),名文胤,字邺嗣,号杲堂,甬上学者,祖居境内,曾多次入阁阅书。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祖籍拜西沙港口(桓溪),出生于境内桂井巷。清代学者、文学家。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三年(1738)他多次登阁阅书,撰写《天一阁藏书记》并编录《天一阁碑目》。
钱大昕(1728—1804),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清代史学家。乾隆四十八年(1783)、五十二年(1787)两次登阁,编有《天一阁碑目》。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乾隆六十年(1795)春登天一阁阅书,赋有《到西湖住七日即渡江游四明山赴克太守之召》诗,诗中有“英石芸香辟蠹鱼”之句,论及英石、芸草的功用。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清代学者。嘉庆元年(1796)、二年(1797)、八年(1803)多次登阁。嘉庆八年、九年间(1803—1804),巡抚浙江,曾命范氏后人为藏书编目,嘉庆十三年(1808)成《天一阁书目》10卷,并为之作序,后称此目为阮目,此外此书内还收入补遗1卷,范氏著作1卷。
刘喜海,浙江布政使,道光二十七年(1847)登阁阅书,随手抄录,编成《天一阁见存书目》12卷。刘目未曾刻印。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近代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光绪十年(1884)任浙江宁绍台兼管水利海防兵备道,任上命钱学嘉等3人,重编《天一阁见存书目》4卷。后在家乡无锡仿照天一阁格局建造藏书楼。
缪荃孙(1844—1919),江苏江阴人。中国近代史学家、方志学家,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民国初期,先后任江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监督(馆长)。宣统元年(1909)、民国3年(1914),缪荃孙两次登阁阅书,著有《天一阁始末记》,编录《天一阁失窃书目》。
陈登原(1900—1975),原名登元,字伯瀛,余姚周巷(今属慈溪市)人,历史学家。1930年7月,在鄞县女子中学任教时,专程考察天一阁,并写了《天一阁藏书考》一文,这是第一部全面研究天一阁藏书史的专著。
赵万里(1905—1980),字韭云,别号芸庵、舜庵,浙江海宁人,中国古文献学家、目录学家。民国20年(1931),曾与郑振铎赴甬访书,未能如愿登阁。民国22年(1933)如愿登阁阅书,编有《天一阁书目内编》,撰有《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略》。
郑振铎(1898-1958),文学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51年4月,1956年4月以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事业局局长身份两度视察天一阁,对天一阁性质、任务和保护有明确指示。撰有《关于天一阁藏书的数字统计》等文章。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1962年10月以中国科学院院长身份两次登阁阅书,并留有诗作和对联。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中年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鄞县(今鄞州区)人。曾多次登临天一阁,1963年题写“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1980年4月补写清代宁波知府宗源瀚于所题旧句“杰阁三百年老屋荒园足魁海宇,赐书一万卷抱残守阙犹傲公侯”。
余秋雨(1946—),余姚籍人士,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1990年8月,登临天一阁后撰写《风雨天一阁》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