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阁域拓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83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阁域拓展
分类号: G259.275.5
页数: 7
页码: 1699-1705
摘要: 本章记述了天一阁是宁波老城区旅游名胜区,范钦建造后形成园林环绕格局,藏书楼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政府征购范氏后裔楼屋作为管理机构办公室,拓展为东园、南园等区域。现为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所在地。
关键词: 海曙区 天一阁 地域拓展

内容

范钦建造天一阁后,藏书楼前叠山凿池,逐渐形成园林。民国22年(1933),宁波士人发起重修天一阁,次年动工。民国24年(1935)又将孔庙的尊经阁迁至藏书楼之北,新辟“明州碑林”,天一阁规模开始扩大。解放后,又增添建筑。后因旧城改造,一些有价值的建筑不能在原地进行保护,迁移至天一阁周边。附近的一些古建筑维修后也划归天一阁管理机构管辖。现在,天一阁博物馆四周园林环绕,形成以藏书楼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格局,成为宁波老城区旅游名胜区。
  第一节 格局变迁
  原有格局
  天一阁藏书楼建成后,范钦曾在书楼前凿池,书楼前方也开始形成园林。范钦曾孙范光文增构池、亭,在天一池边上堆叠假山,成“福禄寿”三字形状、列九狮一象姿态。至清道光十年(1830),范氏后人重修天一阁,除维修书楼外,次年又堆砌岩石,浚深池水。书楼后的假山即为当时所砌。假山形似五狮献剑,中一大狮口含宝剑,旁拥小狮4只。
  民国22年(1933),宁波遭台风袭击,天一阁藏书楼东墙一角倾颓。书楼前园林也已颓败。赵万里在《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中记述民国20年(1931)夏天的天一阁情景:“阁前一泓清水,有小桥可通,前后假山,青藤和不知的羊齿类植物荫盖着全部的山石。石上小亭,摇摇欲坠,阁后一片荒凉,青榆树高出屋檐。”鄞县文献委员会发议由公家筹款兴修,并成立重修天一阁委员会。重修天一阁委员会以修复天一阁旧观并扩大规模为宗旨。修假山池塘,包括修理前后假山、石径、池塘等。自民国23年(1934)6月初开工,至11月13日阁前假山修竣,假山石壁嵌以丰坊临兰亭集序石刻,并筑一亭,因名兰亭。亭柱上有张琴所撰楹联。假山东端顶上也筑一亭,亭柱也有一副楹联。前池石上加凿“天一池”三字,集纪泰山铭八分书。藏书楼后、假山之北迁入尊经阁。阁北旷地改作园林,植树种花。至此,书楼前后均有平台和假山,楼前平台与假山之间为水池。共占地面积约840平方米,其中书楼占地面积为281平方米。
  拓展后格局
  1953年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征购天一阁西侧原范氏后裔楼屋,用作天一阁管理机构办公室。阁域开始向西拓展。1959年征购东墙外平房,将原设于西墙边的千晋斋迁入。同年开始建设东园,1986年东园建成,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阁域范围大大拓展。1988年,宁波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将西园划归天一阁管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1994年,秦氏支祠成为天一阁博物馆的组成部分。阁域开始向南拓展。1996年在秦氏支祠西侧动工建设南园,1998年12月8日落成,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东园和南园之南,自东向西有陈祠、闻祠、秦祠。此三祠为天一阁环境保护区内的保留建筑。这些区域及区域内的建筑后来陆续划归天一阁管理。
  至此,天一阁博物馆以宝书楼为中心,四周园林围绕,绿树成荫,园林中建筑古雅。原天一阁依然自成体系,天一阁原围墙内,宝书楼及假山亭阁相映成趣。往西,北侧是范氏故居,南侧是司马第。范氏故居西边紧挨着东明草堂,出西侧小门,是一不大的庭院,庭院北边是新书库,也就是现在的管理区;庭院西侧是天一阁博物馆的西大门,大门西向为天一街,直通长春路。原藏书楼北边是尊经阁,尊经阁之北为“明州碑林”(东园南边长廊中嵌入石碑后,此处称“明州碑林”北区)。藏书楼往东是千晋斋,千晋斋往北可通两间平房,现辟为“历代闻人与天一阁陈列”。千晋斋往南是一所种满竹子的幽雅庭院,穿过庭院就是东园。东园南边为秦氏支祠及陈氏宗祠,陈氏宗祠现辟为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秦氏支祠西侧为状元厅,现辟为书画馆。状元厅西侧从南到北,依次为南轩、昼锦堂、画帘堂、博雅堂。状元厅北边为云在楼。再往北就是南园,水北阁居南园西侧。穿过南园,就是司马第和范氏故居。图30-5-2宝书楼前假山。摄于21世纪初状元厅朝南建有大门,面向马衙街,可供游人出入。整个天一阁博物馆北靠天一街,南临马衙街,东西与其他建筑相连,占地面积达2.6万平方米。
  第二节 范氏故居
  天一阁之西为范氏住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宁波府志》载:“范侍郎第,县西二里,兵部侍郎名钦。”范侍郎第原为明代建筑,久已不存。范氏后裔在前宅旧址上建有楼屋三楹。1953年由政府征购,用作天一阁管理机构办公场所。1979年购得清道光十三年(1833)建筑原观音寺殿堂和台门的构件。次年,在办公室西首空地上改筑成会客室和西大门。1996年,又在原址上复建“司马第”大门。
  第三节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1997年7月,全国地方志评奖会议在宁波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到会,提议在天一阁创建“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包括天一阁原藏地方志和全国各地的方志。此提议得到与会全体代表热烈响应。宁波市政府决定将移地保护的水北阁作为中国地方志珍藏馆藏书和研究办公用房,其中三间二弄的徐氏旧居作为藏书库房和陈列用房,三间一弄的水北阁楼下作为办公用房,楼上作为藏书库房。1999年12月,中国地方志珍藏馆开馆,藏书主要放在徐氏旧居楼上。当年,收藏新编地方志4395种4694册(前《宁波市志》主编俞福海捐赠1250种),其中省、地(市)和县(市)区三级志书2600余种,种数所涉地域占全国省、市、县(区)各级2539个行政区划数(不含港、澳、台)的71%以上。其中收藏量最多的是四川省,达140种,收藏率最高的是浙江省,为96.20%。收藏专业志、部门志、乡镇志、水山志、人文景观志等1500余册,其中浙江省有1200余册。2001年12月,陈列馆对外开放,重点展示宁波作为方志之乡、藏志之乡在收藏、保护、利用明代地方志和新方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和影响。2002年底,新编地方志增至7906册。至2008年,中国地方志珍藏馆已藏有新方志1.9万册,其中省、市(地)、县(市)三级志书收藏量占中国大陆三级行政区划总数的90%以上。
  第四节 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位于天一阁东园之南,临马衙街,建于民国12年至14年(1923—1925)。秦氏世居境内马衙街,秦君安因在上海经营染料获巨额财富(秦氏创业详情见第三十九编第一章第一节)。为祭祀祖先,秦君安出资,由其儿子秦际瀚修造祠堂。祠堂坐落在月湖西岸,马衙漕北隅。秦氏支祠正门外有一道石栏栅护围,中设两扇铁门。祠堂布局以照壁、台门、戏台、主殿、后殿为中轴线,五间两弄,前后三进,两侧有配殿、看楼,占地面积2.6亩,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栲作等多种民间工艺于一体。秦氏支祠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等工艺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民国30年(1941)宁波沦陷,日本军队踞此处作驻军营房。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陆前,又作为关押壮丁的集中营。1951年作针织厂用房,1958年改作药材仓库。1990年9月,市医药公司将秦氏支祠移交给市文化局文物处。同年,国家文物局与市政府共同出资修复秦氏支祠,国家文物局拨款125万元,市政府对动迁主管单位给予税收及安置用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照顾减免约130万元。同年8月成立维修小组,制定维修方案,招聘宁波地区能工巧匠,由熟悉古建筑工艺的洪可尧带领,进行秦氏支祠维修。历时3年,共用工3万余,1992年冬竣工。1994年划归市博物馆,辟为“宁波工艺美术陈列室”对外开放。同年11月,市博物馆与天一阁文保所合并,秦氏支祠成为天一阁博物馆的组成部分。
  第五节 尊经阁
  尊经阁原为宁波孔庙内建筑,自宁波府学迁入天一阁藏书楼之北,明州碑林之南,是两层歇山顶建筑,楼下面宽三间,中间有四大柱,十分坚固。据《重修天一阁筹备册》载,尊经阁梁下原有题字:“大清光绪九年癸未岁七月谷旦宁绍台道瑞璋宁波府知府宗源瀚鄞县知县朱庆镛宁波府学教授陶谟训导戴文光监督重建。”
  民国期间在天一阁后假山之北,有平屋数间,是范姓以外的百姓租地建筑的,再后面是一块荒地。民国24年(1935),重修天一阁委员会(见本编第三章)征购房屋,平整土地,将府学尊经阁移建于原民房处,以作阅览图书之所。同年8月18日,尊经阁移建工程竣工,倪维熊、冯孟颛委员等进行验收。12月31日,经第二十二次委员会议讨论通过,改尊经阁为思齐楼,以纪念重修天一阁诸委员及出资捐助人士。阁北旷地改作园林,植树种花。园之东、北、西三面筑围墙。新迁入宁波府学旧存碑大小64通及新出土宋明墓志10方,一部分碑嵌入尊经阁四周墙壁中,一部分双面碑则矗立在尊经阁前后,同时将部分残碑和帖石嵌入天一阁前围墙中,于同年10月竣工,称“明州碑林”。明州碑林由钱罕书额,刻石嵌于尊经阁前北大门上。
  第六节 东园 南园 西园 千晋斋
  东园 天一阁东南墙外是以前游客进天一阁的必经之路。这一带原来十分荒凉,东边是一块无人管理的田园,南边是三间破屋和一道长达100米的石砌倒墙,西边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除了倒墙残砖和高低不平的土地之外,还有14座坟冢。1959年5月9日至12月12日,古物陈列所拆除坟冢,填平洼地,种植树木,建造凉亭、假山,耗费19819元。“文化大革命”期间,收集保存碑石数十方嵌于新筑的东首园墙内,此处称“明州碑林”东区。1983年从江北岸宁波市第二技校迁入两幢清末木结构建筑平屋于园中,用作帖石陈列室和附设书画社。此后挖池堆山,增植竹木,至1986年9月27日完成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现在东园对外开放,成了天一阁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园 南园于1994年立项,接着外迁居民。1996年动工,1998年12月8日落成,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因位于天一阁西南,所以命名为南园。南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叠石玲珑。池西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水北阁是清末著名学者徐时栋藏书楼,原在城西亨六巷。1994年9月,因城市拓展,原址无法保存而迁移至此。
  西园 出西大门西行百余步即至西园。清徐兆禺《四明谈助》记载:“范氏西园在司马第之西,背城面河。其河本自马衙漕来,北通菱池,达社坛桥大河。自嘉靖间闻主事塞河后,遂为断港,今如大池,横于西园门前。池上有洲,叠假山,古柏森森,颇有幽趣。园内前建佛堂,后列书屋,绕竹木蔬笋。康熙间范德化正辂为母奉释所建,至今范氏信奉佛教的人都在此习静。”清末以来,西园门前大池渐废。今存平屋三楹,1988年9月14日,宁波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将其划归天一阁文保所使用。不久,在维修房屋的同时,四周筑围墙,围墙内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千晋斋 民国16—20年(1927—1931),宁波全面拆城造路,出土了大量汉晋以来的古砖,有识之士纷纷拣选有价值的珍藏研究,其中以马廉收藏最多。马廉(1893—1935),字隅卿,浙江鄞县人。近现代著名的藏书家、小说戏曲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命其藏砖之所为“千晋斋”。此后藏砖处虽几经搬迁,但一直以千晋斋命名。民国24年(1935),马廉捐所藏古砖数百枚给天一阁。当时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在尊经阁西边筑小屋两楹,以储藏展览。1959年,天一阁管理部门新征购天一阁东墙外平房,古砖也迁入其中,这也就是现在的千晋斋。以后宁波市凡有古砖出土,或藏家捐赠,也都存入千晋斋中。
  第七节 陈氏宗祠 状元厅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秦氏支祠东侧。宗祠由台门、中厅、正堂组成,均系三开间单日檐硬山顶,用料大,木雕精湛,为清晚期建筑。1994年并入天一阁。陈氏的后裔陈鱼门为麻将牌的主要发明人。2000年5月,世界上首家麻将博物馆——日本麻将博物馆专家学者通过大量深入的学术研究及一系列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结论,麻将起源地应为中国宁波,而发明人就是宁波人陈鱼门。同时辟陈氏宗祠为麻将博物馆。陈鱼门(1817—1878),名政钥,号仰楼,少有才智,精通英文。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以功叙内阁中书,加三品衔。他常与英领事等洋人打交道,是有名的玩家,深谙博戏之道。以后推陈出新,创立麻将,成为现代博戏之集大成者。陈列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在保持原古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场景式、橱窗式、开放式等多种手法,运用实物,图像、表格、雕塑等,形成了墙面、地面、空中的三维视觉效果,展现了麻将文化的发展史,以及从宁波的方言、航海业等方面佐证了麻将文化与宁波千丝万缕的关系。馆中还收藏、陈列有日本麻将博物馆向该馆捐赠的部分展品。
  状元厅 状元厅位于秦氏支祠西侧,坐北朝南,系五开间单檐硬山顶建筑,明间抬梁式,中悬“状元厅”匾,该建筑原系清咸丰二年(1852)状元章鋆住宅内厅堂。原住宅在子城的西北隅,大部分建筑已毁,仅存厅堂等。1996年旧城改造时,迁建于此。现辟为天一阁书画馆。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