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陶瓷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83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陶瓷器
分类号: K876.3
页数: 4
页码: 1691-1694
摘要: 本节记述了陶瓷类文物在天一阁博物馆文物藏品中居大多数。最早制作于西周的陶豆距今已达3000年左右。瓷器以越窑产居多,其中和义路唐代遗址出土的越窑青瓷器物,多为越窑秘色瓷,堪称越窑青瓷的代表作。
关键词: 海曙区 天一阁 陶瓷器

内容

陶瓷类文物在天一阁博物馆文物藏品中居大多数。最早制作于西周的陶豆距今已达3000年左右。瓷器以越窑产居多,其中和义路唐代遗址出土的越窑青瓷器物,多为越窑秘色瓷,堪称越窑青瓷的代表作。此外,除隋之外,各个朝代都有代表性瓷器物藏于馆中。
  陶豆 西周(前1046—前771),通高12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9.8厘米。1988年,宁波市出土。泥质灰陶,敛口,小卷唇,短折肩,浅弧腹,喇叭状高圈足,肩上饰两周凹弦纹。
  原始瓷三足簋 西周(前1046—前771),高7.7厘米,口径16厘米,腹围17.8厘米。1988年,宁波市文管会征集。口外卷,束颈,浅鼓腹,三围锥形足,腹部饰篾点折线纹一周,堆三扉,釉色青黄,内底有涡纹状制作痕。
  越窑堆塑人物飞鸟五联罐 三国(220—280),高38厘米,腹围22厘米。1985年,鄞县出土。这件文物由罐和堆塑人物鸟兽组成,上部尚保留东汉时的五联罐的样式,但体量形状已完全不同。其四周堆塑胡人吹奏弹琴的生动场面,上部塑飞鸟、狗等动物嬉耍图案。大罐上腹堆塑正在飞翔的大小鸟类。全器施青釉,是件生气盎然的艺术品。
  越窑褐釉点彩鸡头壶 东晋(317—420),高18.7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13.2厘米。1964年,宁波市郊出土。褐色点彩鸡头壶是东晋时期典型器物之一。盘口,细颈,扁圆腹,平底。肩部置桥形钮,鸡头形流肩与盘口间配有圆形把手。通体青釉,造型浑厚古朴。
  越窑莲瓣纹茶盏和盏托 南朝(420-589),茶盏高4.4厘米,口径8厘米,盏托高2.9厘米.口径14厘米。1979年,宁波市江北区云湖出土。盏为直口,孤腹,平底。托为浅盘形,假圈足。托与盘内饰划莲瓣纹,笔调简朴。奉化市白杜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纪年墓也曾有此类托盏出土。
  越窑覆莲纹虎子 南朝(420—589),高16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9.4厘米。1975年,余姚市三七市出土。圆腹,假圈足。配置筒形口与圆形提梁,筒口上堆塑圆形双目,提梁后塑置小尾,腹部刻覆莲。堆塑与刻画饰纹搭配合理,构图丰满,造型浑圆,是件珍贵的工艺品。
  越窑茶盏和盏托 唐(618-907),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盏与托是配套茶具。釉色青翠滋润。盏托作成卷状荷叶,托沿腹壁压成五缺,上置一件敞口荷花形盏。全器宛如出水荷叶,托着怒放的荷花,似在水波荡漾随风飘曳之中。茶盏与盏托为“大中二年”墓出土。
  越窑纹胎灵芝纹伏兽脉枕 唐(618—907),高9厘米,底座11厘米7.5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枕面呈椭圆形,中间嵌以纹胎为褐色灵芝纹,下部以伏兽为座。青釉,晶莹滋润。纹胎装饰是当时越窑烧制工艺吸收北方技艺烧出来的。
  越窑油盒唐(618—907),通高6.7厘米,直径6.3厘米。1978年,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出±o油盒是唐代妇女盛放梳妆用品的容器。此盒以柔软的弧曲廊线,配以青绿釉,精巧典雅,是当时风行的梳妆用具中之上品,盒作敛口、直腹、圈足,盖微鼓。是秘色瓷代表作。
  越窑盖盒 唐(618—907),通高9.3厘米.直径11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盒似盖碗,盖、身各一。口内收,盖为帽式,外有子母口,折腹,矮宽圈足,青黄釉开片,线条圆滑,造型端庄稳重。
  越窑海棠式碗唐(618—907),高4.3厘米,口径15.7厘米X8.4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碗口呈海棠形•弧腹,圈足。内壁两侧及两头分别线刻写意荷叶4瓣,线条简练、流畅,富有生气,釉色青翠晶莹。这种海棠式造型,大者为碗,小者称杯,出土时与唐“大中二年”铭文碗(残)同在,为晚唐出现的新品种。
  越窑瓜棱执壶 唐(618—907),高25.5厘米,口径11厘米,腹围13.2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喇叭口,短颈,溜肩,瓜棱腹,矮圈足,肩部置有短嘴与扁带状把,釉色青黄滋润。出土时与唐“大中二年”云鹤寿字纹碗(残)在一起。
  越窑荷叶纹碗唐(618—907),高4.2厘米,口径14.9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碗口沿外翻,浅腹,矮圈足,釉为茶色,晶莹滋润,器内腹底刻画荷叶3瓣,线条简朴粗放,运用写意荷莲于青瓷器物始于唐中叶,至晚唐广泛应用。
  越窑带盖銎壶 唐(618—907),高18.5厘米,口径18.7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銎柄壶,直口,瓜棱腹,矮圈足,多角嘴。装木柄的签呈长方形,釉色青翠。这种銎柄壶在越窑中不多见,是件难得的精品。与唐“大中二年”铭文碗(残)同时出土。
  越窑凤头壶 唐(618—907),高6.4厘米,腹围3.8厘米。1980年,宁波市镇海区十字伟岭出土。壶体较小。捏塑的凤头及嘴,戳印的羽毛、眼睛,形态逼真。细颈,圆腹,外撇实足,配以硕大壶嘴和圆形细柄,柄下置短尾,造型小巧玲珑,廓线柔软,颇多变化。青釉开片更添生气,是越窑青瓷中不可多得的陈设瓷。
  越窑坐狮 唐(618—907),高16.3厘米,底座12.4厘米X9.2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坐狮釉为青绿色。刻镂线条刚劲有力,鬃毛粗细得体,整体呈蹲坐状,抬头闭嘴,以目仰视,形象传神,是越窑青瓷中难得的陈设瓷。
  长沙窑奔鹿执壶 唐(618—907),通高19.5厘米,口径7.7厘米,腹围12.5厘米。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小口外卷,高直颈,瓜棱腹,假圈足,八棱短流。釉色淡黄,釉下绘绿褐色回首奔鹿一对,并有因窑变而呈蓝色的斑块,笔法流畅,神态生动。唐代湖南长沙窑瓷器沿长江经明州港出口海外,今西亚和北非均发现过长沙窑遗物,这件执壶是中古时期海上交通的重要历史证物。
  越窑刻莲蓬纹粉盒 五代(907—960),高4.2厘米,直径11厘米。1978年,宁波市北仑区邬隘出土。盒呈扁圆形,釉色青绿。盖顶戳印结子莲蓬,四周莲瓣尚未全脱。褐下腹收,平底内凹。整个器形似莲瓣托着结子莲蓬,漂浮在荷池之中。越窑制器莲蓬纹始于五代,盛于北宋。
  越窑三联瓜形盒 北宋(960—1127),通高5厘米。1978年,宁波市江北区妙山出土。盒由3个瓜形小盒组成,各有椭圆形瓜钮,间以荷叶装饰,枝叶露盘,盒体雕刻刀法粗放,瓜形逼真,造型新颖,奇巧玲珑,釉色青绿。是件珍贵的越窑秘色瓷艺术品。
  越窑对凤纹粉盒 北宋(960—1127),通高4.6厘米,口径11.2厘米。1984年,慈溪县(今为慈溪市)彭桥乡出土。盒扁圆形,底部平微无凹,盖沿饰朵花,面上饰高浮雕首尾相随、展翅的凤纹,神态各异。釉色青绿,加之精巧造型和细致图案,更显神韵无限,为越窑秘色瓷中珍品。
  越窑刻花水盂 北宋(960—1127),通高5.7厘米,口径6厘米。1964年,鄞县莫枝青山岙出土。水盂造型扁圆,敛口,平底内凹底。口沿刻弦纹,腹部刻雕成开光图案。釉色青翠晶莹。为北宋越窑水盂中的代表作。
  龙泉窑瓷碗 南宋(1127—1279),高5.8厘米,口径13厘米。宁波市文物商店征集。六瓣口,大口稍敛,弧腹,小圈足,通体饰丰厚滋润的粉青釉,口微泛白,足根露胎处呈紫褐色。
  白釉褐彩梅瓶 南宋(1127—1279),高9.8~10厘米,口径1.9~2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小口,溜肩,长瘦腹,平底,圈足内凹,腹底分界线不明显,胎质细,灰黄色,施白釉。一件满釉,一件施釉不及底。在肩、腹部各绘釉下褐彩花卉3朵。梅瓶造型、纹饰十分接近磁州窑体系的产品。从暴露的胎质、褐色彩绘以及胎体上敷有一薄层的化妆土等情况看,则与山西介休窑产品十分近似。天封塔重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此梅瓶当系绍兴十四年以前制作。
  龙泉窑刻花梅瓶 元(1271—1368),通高29.3厘米,口径6.3厘米。宁波市文物商店征集。青微泛黄,小口,短颈,圆肩,上腹鼓,下收缩,足根略展开,露胎处呈红褐色。通体刻花,以弦纹分隔为4层,颈部锦格纹,肩饰为缠枝纹,腹饰缠枝秋葵和牡丹,下腹为菊瓣纹。
  青黄釉船形水注 元(1271—1368),通高8厘米,长11.8厘米。1983年,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新联砖室墓出土。船形,方艏,弧艉,前舱开口,隔舱板上开一圆孔,中部一四角攒尖亭子,瓦垅清晰,前两柱各倚一侍者,贴后壁一官员端坐,戴幞头,拱双手。艉有拱顶呈篾竹编织之艄棚。侧开一小孔,系左右拼接而成,下加两头圆弧的圈足。船舷饰铆钉纹,两侧浮雕花草和水波纹。白胎,釉色青黄。元代瓷质船舶造型器物颇为罕见。
  德化关公像 明(1368—1644),通高24厘米,底座10.5厘米×10.4厘米。釉色滋润,白中闪黄。包头紧带,宽圆脸,上唇、下颌、耳侧,共有须孔7个,为施釉烧成后以人须插入粘固。身着袍,腹饰玉带,胸露甲衣,双手藏袖内合拱于右腹下,足蹬履,端坐于半圆形几座上,神态庄严肃穆,表现关羽文武全才的特征。像内中空涩胎,胎洁白细腻。
  青花人物筒式瓶 明崇祯年间(1628—1644),高44.4厘米,口径12.6厘米。宁波市文物商店征集。大口,短颈,筒式腹,沙底,器身厚重,釉色白中闪青,青花色泽浓艳。瓶颈部绘蕉叶纹,肩部饰一周暗刻卷草纹,器腹绘王母送子图,人物各具神态,并以山石、芭蕉、树、草等点缀,图案意趣盎然。
  青花山水人物棒槌瓶 清康熙年间(1662—1722),通高44厘米,口径12.5厘米。宁波市文物商店征集。盘口,短颈,圆折肩,筒形长腹,圈足,颈部绘有折枝如意纹,腹部则为青花山水人物,时“珠明料”有别于明代青花,其色调鲜明,青翠,艳丽,色泽浓淡不一,层次分明,使整个画面如同一幅水墨画,富有立体感。为康熙民窑青花瓷器代表作。
  仿成化门彩团龙纹碗 清雍正年间(1723—1735),高11厘米,口径21.5厘米。四瓣花口,弧腹,圈足,底双蓝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系雍正时仿制。内外口沿分绘春水流花一周,内底双弦内绘青花五蝠围衔灵芝绿色团龙,腹外四角四蝠衔灵芝绿色团龙,圈足三弦夹一周青绿色卷草纹。
  门彩福寿纹盘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口径16.5厘米,高3.7厘米。敞口,浅腹,圈足。胎质精致洁白,白釉细腻光润,盘内彩绘有海水、山石、桃树、蝙蝠,意为“寿山福海”。外壁绘有折枝石榴托“寿”字,用红色双蝠间隔。全图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各彩融为一体,用精工细笔勾勒纹饰,极富艺术性。
  洒蓝描金笔筒 清乾隆(1736—1795),通高13.8厘米,口径12厘米。直口,筒形,壁蓝釉,两侧分别用金色精绘花枝栖鸟及花枝蜂巢,金色保存完好,外底心施白釉。在描金瓷器中较为罕见。
  门彩干支转心筒式瓶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通高23.8厘米,口径6.7厘米。敞口,直颈,直腹,肩如倒扣花瓶,与花口托盘上下对称,紧扣瓶腹。瓶身筒状分上下两节,内套瓶心,可以任意旋转,形制独特。通体饰彩色缠枝莲纹,画笔精细,色彩艳丽。在瓶腹上下节分界处,上节用朱彩书“万年”,墨彩书天干,下部用墨彩书地支,两者组成干支表,寓意“一统万年”。它既是观赏品,又具有查考干支纪年的使用价值。
  曼生款紫砂茶壶 清(1644—1911),通高1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8.5厘米。桥形钮,平盖,小折肩,筒腹,短流,环柄,外底内凹,中有篆文“曼陀华馆”方印,腹刻行书“汉云遗直,旨哉其德。曼生铭,山农刻”。流、钮、把手用银链相接。曼生为陈鸿寿字,清代著名金石家,善制紫砂器。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