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收藏书籍之外,天一阁还藏有大量拓本及刻石,这是天一阁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拓本大部分是天一阁旧藏。天一阁旧藏刻石为数不多,但都十分珍贵。大部分刻石为以后迁入,民国期间建明州碑林,刻石有所增添,20世纪80年代建东园,辟碑廊,收集了宁波相当部分的刻石。
此外,天一阁博物馆还有各类珍贵文物。大多为境内遗址出土或由文物部门在境内征集。其主要来源有天一阁原藏,后来又增加市和义路唐代遗址和市天封塔出土的文物,此外,还有历年来市文管会、市文物商店陆续向社会征集到的文物。现藏文物中,瓷器及工艺类达2000余件,书画4000余件。所藏文物均比较珍贵、罕见,如和义路唐代遗址出土的越窑青瓷器物,多为越窑秘色瓷,堪称越窑瓷器代表作,曾在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展出。这些文物除拓本、刻石之外,其余择要介绍。
第一节 拓本
据清乾隆《鄞县志》载,范钦编过《天一阁碑目》,此目早已流失。乾隆三年(1738),全祖望登天一阁,发现藏书楼中独有一架藏书,为范氏子弟所未尝发现,就编写了《天一阁碑目记》一书。以后,范钦八世孙范懋敏也编过《天一阁碑目》。至薛福成编《天一阁见存书目》,卷末著录存碑26种,其中可补范懋敏《天一阁碑目》之缺者8种。此后,冯贞群在《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附三上说:“当薛氏编目时,见存碑目二十六种(中有近拓、重模本四种),虽属奇零,慰情聊胜不图。五十年来散佚殆尽,展览是目,为之三叹。”
薛福成《天一阁见存书目》所附碑目:
孔君墓碣 汉永寿元年,篆书,石尾有阮文达志语,为乾隆癸丑以后拓本。
博陵太守孔彪碑 汉建宁四年,分书,缺阴。
豫州从事孔褒碑 无年月,分书,即旧目补遗之孔文礼碑。
庐江太守范式碑并额及碑阴 魏青龙三年,分书,旧目补遗云乾隆己酉重立。案碑为原石,乾隆时李铁桥得之并志。
刘碑造像铭 北齐天保八年,真书,《金石萃编》云:“据说嵩谓无佛处镌诸人姓名,俱刘氏。今碑但有维那樊元贞一人,是拓本未全。”案:此本元贞之下尚有三百余人名,半皆刘姓,与说嵩合。
合邑诸人造佛堪铭 北齐天统三年,真书。
华岳颂 后周天和二年,万纽于瑾撰,赵文渊分书。
李靖碑 唐显庆三年,王知敬真书。
道因法师碑 唐龙朔三年,李俨撰,欧阳通真书。
张阿难碑 并额唐咸亨二年,真书,不全。
李思训碑 唐开元八年,李邕撰并行书。《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定为二十四年以后。
轩辕铸鼎原铭阴 唐贞元十七年。
成通间墓志铭 名庠,姓无考。
修文宣王庙记 宋建德三年,刘从又撰、马昭吉书。
海市诗 宋元丰八年,苏轼撰并书。
面壁颂 宋黄庭坚撰并书。
御制大观五礼之记 八篆书。
韩昌黎五箴 宋嘉祐八年,李寂篆书。
濂溪先生拙赋 宋浚仪向子廓书。
模怀素草书 宋元祐戊辰。
重刻唐兖州孔庙碑 金仪凤二年,分书,明昌二年重刻。
如堂邵家河纯阳观碑 元至元二十七年,方珏撰,刘道源书。
许州重修孔子庙记 元大德二年,卢挚撰,胡居仁书。
庆元路儒学兴修记 元至正二十一年,刘仁本撰并书。
石鼓文 国朝乾隆五十四年海盐张燕昌据阁藏北宋拓本重模并志。
瘗鹤铭 国朝道光七年阳羡程璋据阁藏本重模。
阁中碑本,十不存一,编以为目,不复成卷,因附于末。
天一阁自范钦起就开始收藏刻石,并有《刻底柱行跋》、《刻观音经跋》、《刻千字文跋》等留下来。至薛福成编《天一阁见存石刻目》,记载天一阁藏刻石13通,具体如下:
唐神龙本兰亭序 行书、石一,唐褚遂良临,有宋熙宁丙辰许将题字,明丰氏万卷楼重模上石。外附国朝嘉庆癸酉翁方纲诗跋。案:诗跋石本已亡,板本重刻。
万卷楼兰亭序 行书、石一,明丰坊临。
万卷楼千字文 草书、石四,面背皆刻字,明丰坊书。末有自跋,余缺。
义瑞堂千字文 草书、石四,明薛晨书。末有文徵明、王谷祥、许初、彭年、陆师道题跋。
千字文 行书、石三,明薛选书。
宋史太师与薛居实札子 行书、石一,宋史浩书。明薛晨模刻义瑞堂帖之一。
薛文明墓志 真书、石一,明文徵明撰并书。
底柱行赠东明先生之江西诗刻 草书、石四,面背皆刻字,明丰道生撰并书。末有范侍郎自跋,真书。案坊亦名道生。
游太华山记 真书、小字、石一,明李攀龙撰,薛选书。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 真书、小字、石一。
大悲咒大慧礼拜观音文 真书、石一。
又叙论古篆,石一。
以上三种皆明丰坊书。末有范侍郎题跋,行书。
重模泰山石刻二十九字 小篆、石一,国朝张燕昌据阁藏拓本钩摹上石,旁有乾隆丁未钱大昕题跋,行书。
至20世纪30年代,冯贞群编《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书中附一,即为石刻目,对石刻的记载比《天一阁见存石刻目》更为详细:
义瑞堂帖 存十一种,明薛晨模刻。
宋史太师浩行书上七世祖薛居实札子 石一,背刻丰道生改生字义辨。
文徵明正书薛文时甫墓志铭 石一,吴鼐刻。
丰道生草书改生字之义辨 石半段、存十五行,缺前半段。“嘉靖三十六年七月望日,南禺病史道生对金峨紫翠书于见白楼。”有“南禺外史”朱文方印、“天官考功大夫印”朱文长方印,末一印古篆不可识。
丰道生行书与霞川文学契家启二通 石半段,缺下半段。有“南禺外史”朱文方印二。
丰道生行书与霞川先生启 石半段,字漫漶。刻前石之背。
丰道生行书送子旗游吴 子旗西游濒行漫书以赠诗启石一,有“渔湖丹室”朱文长方印、“越”朱文圆印、“南禺外史”朱文方印、“哲阳郡图书印”朱文长方印。
丰道生行书与子旗即元契家启石 半段,存十行,缺后段。背刻薛晨正书《千字文》,有“南禺外史”朱文方印。
薛晨正书千字文 石半段,存末十二行半,缺前段。“嘉靖丁巳九月之望薛晨寓姑苏识。”有“子熙”朱文连方印。
薛晨草书千字文 石二,正背面刻,“嘉靖三十六年丁巳仲冬廿有二日四明霞川薛晨书”。有“东浙”朱文葫芦形印、“薛晨印”朱文方印、“薛氏子熙”白文方印、“河东世家”朱文方印、“义瑞堂印”白文方印。吴门吴鼐刻。长洲文徵明、吴下王谷祥、吴人许初、隆池山樵彭年、武丘陆师道题跋。
薛选草书千字文 石一半,正背面刻,凡三面。“癸亥中秋日四明薛选漫书。”有“薛选印”白文方印、“直甫”朱文方印,吴门吴鼐刻。
薛选正书李攀龙游太华山记 石一,刻薛选草书《千字文》之背。四明后学薛选书,吴应祈刻。石首漫漶四五行。案:薛冈《天爵堂文集》云:“余家所刻《笔诀》是考功最得意笔,藏诸则阳家兄,后为卢氏得,磨去帖尾薛氏家藏印,石残剥殆尽,而售诸沈云将符卿。”据此,则义瑞堂尚有丰南禺《笔诀》一种,范氏所藏盖非全本。
万卷楼帖 存三种,明丰坊模刻。
神龙本兰亭集序 石一,首尾有“神龙”朱文长方半印二、“唐模兰亭”四字、“洗玉池”白文长圆印,其余大小三十五印不详载。末有“长乐许将熙宁丙辰孟冬开封府西斋阅”两行十六字。
丰坊临兰亭集序 石一,嘉靖五年八月十日丰坊临。有“丰坊印”白文方印、“存礼”朱文方印,道生原名坊。
丰道生草书千字文 石四,正背面刻,凡七面。“嘉靖廿又三年岁次甲辰三月三日南禺外史道生题于双溪之芙蓉浦墨梅轩中。”有“丰氏人翁”白文方印,又古篆长方印一及首二印,石漫漶字不可识。末有正书跋,存二行半,石断缺,不知出谁氏笔,石中断缺六行。案:全祖望曰:“丰氏石刻有为世间所绝无者,如唐秘监贺公《章草孝经》、《千字文》是也。而今不可见,是万卷楼石归范氏者,非全豹也。”
天一阁帖 八种附三种,明范钦模刻。
郑口拜问口口宜人帖、陆良上厚斋舅氏诗帖 石一,有“浦江旌表孝义郑氏”朱文长方印、“范氏尧卿”朱文方印、“陆良”白文方印、“元性”朱文方印、“丰氏人季”白文长方印。背刻大士像、《普门品》。
丰坊写大士像、正书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石一,南京吏部主事丰坊谨写。有“存叔”白文长方印。
丰坊正书大悲咒、大慧礼拜观音文石一,有“人翁”朱文方印、“丰氏存叔”朱文方印。
丰坊古篆序论、万历壬午阴月望东明范钦题名 石一,有“缙云”朱文圆印、“丰氏人季”白文方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朱文圆印、“哲阳郡图书印”朱文长方印。“天一阁”朱文长方印、“范氏安卿”朱文方印、“古司马氏”朱文方印,吴应祯镌。
丰道生草书底柱行 石四,正背面刻。“廿三年甲辰之岁七月甲子赐进士出身天官尚书郎南禺外史丰道生顿首上。”有“人翁”朱文葫芦形印、“碧玉堂下吏”白文方印、“哲阳郡图书印”朱文长方印。万历庚辰冬十月九日东明范钦跋。有“司马之章”白文方印。
附:
重模泰山石刻二十九字 石一,漫漶。清张燕昌据阁藏拓本钩摹上石,乾隆丁未钱大昕题跋,行书三行。
天一阁图 石一,光绪壬午四月祝永清绘,会稽孙德祖彦清识,民国24年(1935)袁寅抚、冯贞群题,李良栋刻。
天一阁南亭樾图 石一,民国24年(1935)7月袁寅绘,周口题并刻。
新增刻石民国21年(1932)1月,鄞县通志馆成立,并着手编纂《鄞县通志》。为广泛搜集文献志碑碣类的材料,该馆曾派碑工到全县各地对碑碣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捶拓。民国22年至24年(1933—1935)天一阁维修时期,迁入宁波各处石碑,其碑主要来源于碑碣集中之地的宁波府学。一部分为有关府学自身的碑,一部分为各地出土和民国17年(1928)拆城墙时发现的石碑。宁波府学改建公共体育场时迁移至天一阁,嵌入尊经阁四壁墙体,多数双面碑矗立于尊经阁前后。据冯贞群《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统计,这批石碑共90余通。部分残碑与帖石嵌入天一阁前围墙中,帖石除丰坊手迹外,尚有重摩《秦封泰山碑》。所有这些碑组成“明州碑林”。“明州碑林”4字由慈溪(今慈城)籍书家钱罕书写。第二阶段在1949年以后。1973年,除嵌入墙内的碑石外,将独立于空地上的碑石10余种移入东园。至1974年,有36通嵌入东园围墙。此部分碑碣主要来源于宁波府城隍庙和鄞县县学。20世纪80年代后东园扩建,重建碑廊,把36通和新收集的30余通碑一并嵌入。
天一阁博物馆内刻石,共有碑碣164通,按区域划分,具体为尊经阁周围63通,天一阁前8通,竹林2通,长廊69通,秦氏支祠后14通,陈祠后8通。按年代划分,宋代6通,元代15通,明代61通,清代58通,民国3通,中华人民共和国1通,年代不明的20通。其中以北宋熙宁元年(1068)的《众乐亭诗刻》为最早。此碑原在月湖贺秘监祠,解放后迁入。碑上刻有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郑獬、邵必等15人诗20首,部分剥落,石分为二。最晚为1988年立的《天一阁东园记》,系陈从周撰文,沈元魁书,顾廷龙篆额,张根方刻字。碑文记述天一阁东园建设情况。按内容划分,有关书院学校58通,谕告规约22通,祠庙寺观25通,德政劝思6通,洁帖图像17通,墓杂要事20通,内容不明16通。
第二节 玉石
天一阁博物馆所藏玉器数量不多,但比较珍贵,制作年代最早出自东汉匠人之手,其中琥珀炉,虽然制作年代较晚,造型精巧,是一件孤品。
青玉豚 东汉(25—220),长11.8厘米,宽2.5厘米,高2.8厘米。卧形,斜刀浅刻眼、鼻、足及尾,青色带黑褐斑,系随葬之握玉。
释迦佛及阿难、伽叶玉像 南宋(1127—1279),通高5.9-10.3厘米,宽1.4—9.2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该组造像3尊。主尊作说法状,雕刻精湛,神态慈祥,冠、项颈、衣裙褶线及手印刻制细腻,帽、胸衣、腹部花朵及衣褶线均描绘金线,十分匀称。左右两尊是阿难、伽叶像,雕琢精细,用金绘制袈裟,线条、花纹流畅自然。据同出土的绍兴十四年(1144)函盖上题记,天封塔重修时,供释迦佛及阿难、伽叶,3尊均是玉像。
僧伽玉像 南宋(1127-1279),高4.3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头戴僧帽,身穿袈裟,笼袖趺坐,双目微闭,全身描金。据《延祐四明志•天封院》载,天封塔传为僧伽塔。僧伽是中亚人,唐龙朔元年(661)来中国,在临淮(今江苏泗洪)建普光王寺,受唐中宗礼遇,请至长安,终于荐福寺,归葬临淮(见唐李邕《大唐泗洲临淮县普光王寺碑》)o此玉像的出土为天封塔的传说增添了实证。
翠绿色琉璃瓶 南宋(1127-1279),通高6.7厘米,口径2.7厘米,腹径5.2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敛口,溜肩,扁圆腹,平底,盖呈圆钮状,由上下两个圆珠相连,下珠中间镶有圆环,恰好盖住瓶口。全器色呈翠绿。瓶内装有香料,出土时启盖,尚能闻到香气。
黄玉雕子母兽 清(1616-1911),通高4.3厘米,长10.7厘米,宽4厘米。色乳浊,白闪淡黄,雕一大兽、四小兽,小兽围着母兽,或昂首或回头,活泼可爱,生动传神,雕工精细,线条流畅,似文房书镇。
琥珀炉清乾隆年间(1736-1795),高10.5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7.5厘米。棕红色,质轻透明,内外有修削痕。小口束颈,浅圆腹,两侧一对蛟首衔灵芝环耳,三兽蹄足,盖呈钟式,透雕兽形钮,旁饰三螭环,属孤品。
第三节 青铜器
天一阁博物馆所藏青铜器以天封塔地宫出土居多半,而且都十分珍贵。其中,天封塔地窖出土的银塔、银香炉、银佛龛及瓷器等,对进一步研究天封塔的建筑年代、宋代建筑结构和工艺水平,以及南宋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天封塔地窖出土的镂银天封塔地宫殿(模型)在考古发掘中尚未见过同类实物。现藏于宁波市考古研究所。
枚神兽镜 东汉(25—220),直径11.6厘米,缘厚0.4厘米。宁波市出土。神兽作环状布置,方枚上铭文为“吾作明镜,幽□三商,周刻无口”。
释迦铜造像 唐(618—907),通高7厘米,底座4.8厘米X4.8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像身由坐形与方形壶门式底座组成,为佛说法像,像背置圆形光环。整个造像从面部、手印、底褶、坐势雕铸得粗壮有力,精细古朴,是件珍贵的艺术品。
吴越国王钱弘俶造铜舍利塔 五代吴越乙卯年(955),通高29.5厘米,塔基9.6厘米×9.6厘米。1956年,宁波市天封塔塔顶出土。塔为青铜铸成,分须弥座、塔身与塔顶3个部分。须弥座呈正方形,塔身与顶分别浇铸,由下而上,分为3层。第一层平台四周刻覆莲,中间为佛像。第二层平台素面,塔身四面铸高浮雕四组,题材为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故事。第三层为塔顶,四周铸缠枝忍冬纹,宝塔四角高耸莲叶,外面分别铸四天王,内安佛像。塔顶中心刻荷花,置相轮。在第二层内壁刻“吴越国王钱弘俶敕造凡八万四千宝塔己卯岁记”铭文。
弥陀佛涂金铜像 南宋(1127—1279),通高21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后有镂空的舟形背光,中央为圆形顶光,顶光与背光间镶嵌珠饰,极为精美。佛像面部丰满,作接引状。衣纹流畅,全部贴金,头发施以石青,造型端庄。嵌珠脱失1颗。
腰刀 清康熙(1662—1722),通长119厘米,刃长73.7厘米。宁波市文管会征集。长刃弧曲,方形圆角格,长柄包木,束蓝色带环,刃有皮鞘,鞘上下及中部系带处、柄上下端均有铁箍并镂刻缠枝花纹,刃后端嵌金花铁箍,置于长方形木闸中。爱新觉罗·玄烨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西征凯旋,至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崇福寺(俗称小召)憩息,在住持纳依齐托音呼图克请求下,把他的戎装武器(全副盔甲、战袍、锦靴、弓韬、箭、腰刀、鞍辔等)赐给寺院永作镇山的纪念品。抗日战争胜利后,时蒙藏委员兼秘书长、蒙旗宣慰使荣祥,把此腰刀作为寿庆礼品献给蒋介石。后几经辗转,终为文物部门征集。
邵二娘造银塔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通高28厘米,塔基边长5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塔由塔座和7层塔身组成。座呈须弥座式,六角形,6个边上均刻卷草图案。第一层塔身六面均有柱和栏额,其中下壁两面设壶门,四面壁刻64字,最后有:“绍兴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字样。其上六面设置单层勾栏。第二层六面柱、额分明,踏壁直接与起翘的檐相接,栏杆形制与一层同。第三至七层逐级而上。七层为小角攒尖顶,有中心柱,柱顶安装荷苞状宝珠,柱间刻四相轮。踏锁自宝珠与塔檐六角相接,每条锁中串鎏金银珠4颗。
镂银天封塔地宫殿(模型)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通高49.6厘米,殿基51厘米×40.5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地宫殿为一小型纯银质宫殿模型。此名称之确定,是因为宫殿模型檐下,悬有一块上书“天封塔地宫殿”6字的长方形匾额。地宫殿为一座阔三间、进深二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有墙、壶门、格扇、幔幕以及台基四周设置的栏杆。梁架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构架。柱有龙纹四、莲荷纹六。柱础为覆莲式。斗拱为一斗三升。当心间置补间二朵,靠柱边各半朵。次间一朵,柱边各半朵,拱眼壁绘有花纹。屋面为九脊顶,两端各置一鱼形鸱吻。中央置火焰宝珠。垂脊端置垂兽,部分为盾牌形鬼面瓦。戗脊中心以鬼瓦式战兽相隔,后段与垂脊同,脊上安3个垂兽,博风板呈梯形,头作卷瓣状。悬垂长方形,上为卷云,中绘荷叶莲花,下为含苞待放的荷花。惹草由莲花图案组成。屋面4个起翘的戗角,下角梁安龙头状套兽,其下图筒状风铎,内悬云纹凤板。台基包括基座、四周栏杆和台阶,外观为须弥座式,雕双狮滚彩球及花草图案。栏杆由栏板、望柱组成,为单层勾栏。墙面雕幡幢,上覆荷叶,下以莲花、莲子承托,中镌楷书铭文。门有格扇门两道和壶门三道。宫殿当心间及殿内布置帷幔。通体涂金,塔基地宫设殿,且有匾额,在考古发掘中,尚未见到同类实物。
倪氏廿一娘金银香炉 南宋(1127—1279),通高8.2厘米,口径8.6厘米,底径6.1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侈口,平底,高圈足,造型似杯。炉身厚仅0.05厘米,上刻凿楷书12行59字,文为:“绍兴十四年几次甲子三月十八日,女弟倪氏廿一娘,行字癸亥,命六十二岁,闰六月初二亥时生,法明净日,舍香炉一台双入天封塔地宫,永充供养者。”
层台银熏炉 南宋(1127—1279),通高10.2厘米,底边长3.3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炉由一个较大的炉座和圆形炉身组成。炉座(台基)为六角形须弥座式,由上而下分为两段。平座以下4层,分别由如意、卷云、卷点、朵花等对称图案组合,平座以上放置地筏、菱形栏板、寻杖望柱等。台中间有一大柱,直径0.9厘米,支持圆形炉身。炉身四周饰牡丹花和曲折纹,盖沿为条带曲折纹,盖面为镂孔卷草纹,以便燃香出烟。
银龛金佛像 南宋(1127—1279),通高8厘米,底座4.1厘米×1.8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金佛像立于一个银质佛龛内的莲花座上,后有顶光及背光,龛底部为须弥座式,其上刻有卷瓣、覆莲、莲珠等纹饰,间以带状分隔。座上佛龛为一高耸的建筑,左右开有花壁窗,前后为台门,四周置栏杆。
单孔镂银熏炉 南宋(1127—1279),通高17.5厘米,底径10.5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炉由座、炉身、炉盖三部分组成,座为筒形。底圈刻莲花、如意和缠枝卷草,再由条式的花朵、卷花两组赏饰相叠。座身周围六格平分,每格内均刻缠枝卷草,居中为一凸出的俯首衔环。与宽平沿接近一段刻极细的飞禽和花草。器身作六瓣葵花形,中有圆形炉,周围对称位置上分别刻绘飞禽走兽。上为器盖,呈僧帽形,顶部有一凸莲和管状烟孔,孔身装有莲蕾状饰物,作为盖钮。盖面为六等分,每格刻绘姿态各异的童子戏珠和牡丹花卉。此种单孔银熏炉,造型奇特,在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见到。
第四节 陶瓷器
陶瓷类文物在天一阁博物馆文物藏品中居大多数。最早制作于西周的陶豆距今已达3000年左右。瓷器以越窑产居多,其中和义路唐代遗址出土的越窑青瓷器物,多为越窑秘色瓷,堪称越窑青瓷的代表作。此外,除隋之外,各个朝代都有代表性瓷器物藏于馆中。
陶豆 西周(前1046—前771),通高12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9.8厘米。1988年,宁波市出土。泥质灰陶,敛口,小卷唇,短折肩,浅弧腹,喇叭状高圈足,肩上饰两周凹弦纹。
原始瓷三足簋 西周(前1046—前771),高7.7厘米,口径16厘米,腹围17.8厘米。1988年,宁波市文管会征集。口外卷,束颈,浅鼓腹,三围锥形足,腹部饰篾点折线纹一周,堆三扉,釉色青黄,内底有涡纹状制作痕。
越窑堆塑人物飞鸟五联罐 三国(220—280),高38厘米,腹围22厘米。1985年,鄞县出土。这件文物由罐和堆塑人物鸟兽组成,上部尚保留东汉时的五联罐的样式,但体量形状已完全不同。其四周堆塑胡人吹奏弹琴的生动场面,上部塑飞鸟、狗等动物嬉耍图案。大罐上腹堆塑正在飞翔的大小鸟类。全器施青釉,是件生气盎然的艺术品。
越窑褐釉点彩鸡头壶 东晋(317—420),高18.7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13.2厘米。1964年,宁波市郊出土。褐色点彩鸡头壶是东晋时期典型器物之一。盘口,细颈,扁圆腹,平底。肩部置桥形钮,鸡头形流肩与盘口间配有圆形把手。通体青釉,造型浑厚古朴。
越窑莲瓣纹茶盏和盏托 南朝(420-589),茶盏高4.4厘米,口径8厘米,盏托高2.9厘米.口径14厘米。1979年,宁波市江北区云湖出土。盏为直口,孤腹,平底。托为浅盘形,假圈足。托与盘内饰划莲瓣纹,笔调简朴。奉化市白杜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纪年墓也曾有此类托盏出土。
越窑覆莲纹虎子 南朝(420—589),高16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9.4厘米。1975年,余姚市三七市出土。圆腹,假圈足。配置筒形口与圆形提梁,筒口上堆塑圆形双目,提梁后塑置小尾,腹部刻覆莲。堆塑与刻画饰纹搭配合理,构图丰满,造型浑圆,是件珍贵的工艺品。
越窑茶盏和盏托 唐(618-907),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盏与托是配套茶具。釉色青翠滋润。盏托作成卷状荷叶,托沿腹壁压成五缺,上置一件敞口荷花形盏。全器宛如出水荷叶,托着怒放的荷花,似在水波荡漾随风飘曳之中。茶盏与盏托为“大中二年”墓出土。
越窑纹胎灵芝纹伏兽脉枕 唐(618—907),高9厘米,底座11厘米7.5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枕面呈椭圆形,中间嵌以纹胎为褐色灵芝纹,下部以伏兽为座。青釉,晶莹滋润。纹胎装饰是当时越窑烧制工艺吸收北方技艺烧出来的。
越窑油盒唐(618—907),通高6.7厘米,直径6.3厘米。1978年,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出±o油盒是唐代妇女盛放梳妆用品的容器。此盒以柔软的弧曲廊线,配以青绿釉,精巧典雅,是当时风行的梳妆用具中之上品,盒作敛口、直腹、圈足,盖微鼓。是秘色瓷代表作。
越窑盖盒 唐(618—907),通高9.3厘米.直径11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盒似盖碗,盖、身各一。口内收,盖为帽式,外有子母口,折腹,矮宽圈足,青黄釉开片,线条圆滑,造型端庄稳重。
越窑海棠式碗唐(618—907),高4.3厘米,口径15.7厘米X8.4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碗口呈海棠形•弧腹,圈足。内壁两侧及两头分别线刻写意荷叶4瓣,线条简练、流畅,富有生气,釉色青翠晶莹。这种海棠式造型,大者为碗,小者称杯,出土时与唐“大中二年”铭文碗(残)同在,为晚唐出现的新品种。
越窑瓜棱执壶 唐(618—907),高25.5厘米,口径11厘米,腹围13.2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喇叭口,短颈,溜肩,瓜棱腹,矮圈足,肩部置有短嘴与扁带状把,釉色青黄滋润。出土时与唐“大中二年”云鹤寿字纹碗(残)在一起。
越窑荷叶纹碗唐(618—907),高4.2厘米,口径14.9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碗口沿外翻,浅腹,矮圈足,釉为茶色,晶莹滋润,器内腹底刻画荷叶3瓣,线条简朴粗放,运用写意荷莲于青瓷器物始于唐中叶,至晚唐广泛应用。
越窑带盖銎壶 唐(618—907),高18.5厘米,口径18.7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銎柄壶,直口,瓜棱腹,矮圈足,多角嘴。装木柄的签呈长方形,釉色青翠。这种銎柄壶在越窑中不多见,是件难得的精品。与唐“大中二年”铭文碗(残)同时出土。
越窑凤头壶 唐(618—907),高6.4厘米,腹围3.8厘米。1980年,宁波市镇海区十字伟岭出土。壶体较小。捏塑的凤头及嘴,戳印的羽毛、眼睛,形态逼真。细颈,圆腹,外撇实足,配以硕大壶嘴和圆形细柄,柄下置短尾,造型小巧玲珑,廓线柔软,颇多变化。青釉开片更添生气,是越窑青瓷中不可多得的陈设瓷。
越窑坐狮 唐(618—907),高16.3厘米,底座12.4厘米X9.2厘米。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坐狮釉为青绿色。刻镂线条刚劲有力,鬃毛粗细得体,整体呈蹲坐状,抬头闭嘴,以目仰视,形象传神,是越窑青瓷中难得的陈设瓷。
长沙窑奔鹿执壶 唐(618—907),通高19.5厘米,口径7.7厘米,腹围12.5厘米。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土。小口外卷,高直颈,瓜棱腹,假圈足,八棱短流。釉色淡黄,釉下绘绿褐色回首奔鹿一对,并有因窑变而呈蓝色的斑块,笔法流畅,神态生动。唐代湖南长沙窑瓷器沿长江经明州港出口海外,今西亚和北非均发现过长沙窑遗物,这件执壶是中古时期海上交通的重要历史证物。
越窑刻莲蓬纹粉盒 五代(907—960),高4.2厘米,直径11厘米。1978年,宁波市北仑区邬隘出土。盒呈扁圆形,釉色青绿。盖顶戳印结子莲蓬,四周莲瓣尚未全脱。褐下腹收,平底内凹。整个器形似莲瓣托着结子莲蓬,漂浮在荷池之中。越窑制器莲蓬纹始于五代,盛于北宋。
越窑三联瓜形盒 北宋(960—1127),通高5厘米。1978年,宁波市江北区妙山出土。盒由3个瓜形小盒组成,各有椭圆形瓜钮,间以荷叶装饰,枝叶露盘,盒体雕刻刀法粗放,瓜形逼真,造型新颖,奇巧玲珑,釉色青绿。是件珍贵的越窑秘色瓷艺术品。
越窑对凤纹粉盒 北宋(960—1127),通高4.6厘米,口径11.2厘米。1984年,慈溪县(今为慈溪市)彭桥乡出土。盒扁圆形,底部平微无凹,盖沿饰朵花,面上饰高浮雕首尾相随、展翅的凤纹,神态各异。釉色青绿,加之精巧造型和细致图案,更显神韵无限,为越窑秘色瓷中珍品。
越窑刻花水盂 北宋(960—1127),通高5.7厘米,口径6厘米。1964年,鄞县莫枝青山岙出土。水盂造型扁圆,敛口,平底内凹底。口沿刻弦纹,腹部刻雕成开光图案。釉色青翠晶莹。为北宋越窑水盂中的代表作。
龙泉窑瓷碗 南宋(1127—1279),高5.8厘米,口径13厘米。宁波市文物商店征集。六瓣口,大口稍敛,弧腹,小圈足,通体饰丰厚滋润的粉青釉,口微泛白,足根露胎处呈紫褐色。
白釉褐彩梅瓶 南宋(1127—1279),高9.8~10厘米,口径1.9~2厘米。1982年,宁波市天封塔地宫出土。小口,溜肩,长瘦腹,平底,圈足内凹,腹底分界线不明显,胎质细,灰黄色,施白釉。一件满釉,一件施釉不及底。在肩、腹部各绘釉下褐彩花卉3朵。梅瓶造型、纹饰十分接近磁州窑体系的产品。从暴露的胎质、褐色彩绘以及胎体上敷有一薄层的化妆土等情况看,则与山西介休窑产品十分近似。天封塔重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此梅瓶当系绍兴十四年以前制作。
龙泉窑刻花梅瓶 元(1271—1368),通高29.3厘米,口径6.3厘米。宁波市文物商店征集。青微泛黄,小口,短颈,圆肩,上腹鼓,下收缩,足根略展开,露胎处呈红褐色。通体刻花,以弦纹分隔为4层,颈部锦格纹,肩饰为缠枝纹,腹饰缠枝秋葵和牡丹,下腹为菊瓣纹。
青黄釉船形水注 元(1271—1368),通高8厘米,长11.8厘米。1983年,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新联砖室墓出土。船形,方艏,弧艉,前舱开口,隔舱板上开一圆孔,中部一四角攒尖亭子,瓦垅清晰,前两柱各倚一侍者,贴后壁一官员端坐,戴幞头,拱双手。艉有拱顶呈篾竹编织之艄棚。侧开一小孔,系左右拼接而成,下加两头圆弧的圈足。船舷饰铆钉纹,两侧浮雕花草和水波纹。白胎,釉色青黄。元代瓷质船舶造型器物颇为罕见。
德化关公像 明(1368—1644),通高24厘米,底座10.5厘米×10.4厘米。釉色滋润,白中闪黄。包头紧带,宽圆脸,上唇、下颌、耳侧,共有须孔7个,为施釉烧成后以人须插入粘固。身着袍,腹饰玉带,胸露甲衣,双手藏袖内合拱于右腹下,足蹬履,端坐于半圆形几座上,神态庄严肃穆,表现关羽文武全才的特征。像内中空涩胎,胎洁白细腻。
青花人物筒式瓶 明崇祯年间(1628—1644),高44.4厘米,口径12.6厘米。宁波市文物商店征集。大口,短颈,筒式腹,沙底,器身厚重,釉色白中闪青,青花色泽浓艳。瓶颈部绘蕉叶纹,肩部饰一周暗刻卷草纹,器腹绘王母送子图,人物各具神态,并以山石、芭蕉、树、草等点缀,图案意趣盎然。
青花山水人物棒槌瓶 清康熙年间(1662—1722),通高44厘米,口径12.5厘米。宁波市文物商店征集。盘口,短颈,圆折肩,筒形长腹,圈足,颈部绘有折枝如意纹,腹部则为青花山水人物,时“珠明料”有别于明代青花,其色调鲜明,青翠,艳丽,色泽浓淡不一,层次分明,使整个画面如同一幅水墨画,富有立体感。为康熙民窑青花瓷器代表作。
仿成化门彩团龙纹碗 清雍正年间(1723—1735),高11厘米,口径21.5厘米。四瓣花口,弧腹,圈足,底双蓝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系雍正时仿制。内外口沿分绘春水流花一周,内底双弦内绘青花五蝠围衔灵芝绿色团龙,腹外四角四蝠衔灵芝绿色团龙,圈足三弦夹一周青绿色卷草纹。
门彩福寿纹盘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口径16.5厘米,高3.7厘米。敞口,浅腹,圈足。胎质精致洁白,白釉细腻光润,盘内彩绘有海水、山石、桃树、蝙蝠,意为“寿山福海”。外壁绘有折枝石榴托“寿”字,用红色双蝠间隔。全图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各彩融为一体,用精工细笔勾勒纹饰,极富艺术性。
洒蓝描金笔筒 清乾隆(1736—1795),通高13.8厘米,口径12厘米。直口,筒形,壁蓝釉,两侧分别用金色精绘花枝栖鸟及花枝蜂巢,金色保存完好,外底心施白釉。在描金瓷器中较为罕见。
门彩干支转心筒式瓶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通高23.8厘米,口径6.7厘米。敞口,直颈,直腹,肩如倒扣花瓶,与花口托盘上下对称,紧扣瓶腹。瓶身筒状分上下两节,内套瓶心,可以任意旋转,形制独特。通体饰彩色缠枝莲纹,画笔精细,色彩艳丽。在瓶腹上下节分界处,上节用朱彩书“万年”,墨彩书天干,下部用墨彩书地支,两者组成干支表,寓意“一统万年”。它既是观赏品,又具有查考干支纪年的使用价值。
曼生款紫砂茶壶 清(1644—1911),通高1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8.5厘米。桥形钮,平盖,小折肩,筒腹,短流,环柄,外底内凹,中有篆文“曼陀华馆”方印,腹刻行书“汉云遗直,旨哉其德。曼生铭,山农刻”。流、钮、把手用银链相接。曼生为陈鸿寿字,清代著名金石家,善制紫砂器。
第五节 书画
天一阁自范钦建阁起就收藏书画,计有历代圣贤画像,摹本1册,存63幅。此外还有范氏祖宗画像等藏画,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御赐《平定回部得胜图》。20世纪50年代起,天一阁管理机构新收藏了一批书画,一是采购和接收,二是单位与个人馈赠,其中个人馈赠的以朱赞卿“别宥斋”最多,计1304件。现在天一阁博物馆收藏有宋至近代书画4000余件。
黄庭坚草书《刘梦得竹枝词》卷 北宋(960—1127),绢本,纵30厘米,横182.1厘米。黄庭坚(1045-1105),宋代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字鲁直,号山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分宁(今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校书郎、吏部员外郎、鄂州知府等。官校书郎时,修《神宗实录》。后以修《实录》不实罪,贬谪外任。工诗擅书,诗追奇拗,自成一派,称江西派。擅书法,颇负盛名,为“宋四大家”之一。博取众长及前人宗法,于楷书、草书、行书,创出独特书式,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极高评价。
竹枝词是诗的一种体裁.描写一方风土人情。《刘梦得竹枝词》卷上书唐刘禹锡竹枝词9首,用笔流畅,笔势似破竹.奔放雄健,挺拔瑰丽,随心流转,如龙蛇奔腾之势,无所拘束,一气呵成。跋文有:陈从周题山谷道人真迹后:“瘴雨峦烟倚竹楼,郎好凤味涪州知,枯藤撼处详抚得,词句凭陵起墨池。”1980年沙孟海记有:“鲁直好写刘梦得竹枝歌.山谷题跋卷二收一跋,卷八收与梦得他诗并书者一跋,卷九又收二跋,后一标出自草,即此本也。编者附注右有石刻四字,知是掳石本辑录,未见真迹。宋书家苏、黄齐名,而各有专胜,非子瞻师逸幻,子瞻所有。清臣笔意,姿媚冠晃一世。鲁直真书参《瘗鹤铭》法,跌宕变幻,非子瞻所有。子瞻少作草,鲁直致力伯高,藏真奔铁,绝尖自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木卓,乃觉少进,有味哉,七言书也。'是卷原藏朱氏别宥斋,今捐献天一阁。鲁直自跋三十一字,行书不署名款,他处题跋亦无名款,见者无闻言。九百年奇迹,墨气绢色,奕奕动人,几度展玩,铭心弗谖。”1978年冬,徐邦达题识:“山谷为元符二年,在戎州城南僻舍,盛暑书梦得词一跋与此卷当皆晚笔也。”
李衎楷书《张公艺传并序》銎元元贞二年(1296),绢本.纵42.1厘米,横113.1厘米。李街(1244-1320),元代画家,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人。张公艺系唐代山东寿张县人.由汉迄唐张氏世居其地,且世代未析居,隋唐间皆旌表其门阀,至张公艺已历九代,故称张公艺为“九世同居”。唐永徽三年(652),高宗巡寿张县,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事见《新唐书•张公艺传》。此卷系李衎撰书。端楷兼带隶意,苍老秀劲,神韵盎然,笔秀墨手,古色斑斓。落款为元贞二年丙申九月二日,书于寿得堂,息斋李街。铃有“李衔仲宾”白文方印、“息斋”朱文方印。
吴镇《双树坡石图》轴 銎元(1271—1368).绢本,纵68.9厘米,横27厘米。吴镇(1280-1354),元代四大家之一。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自称梅花和尚,浙江嘉兴人。此轴绘高低起伏山坡,坡上多大小山石,层次明晰,有矮树一丛,画面前后双树高耸.树干苍老遒劲,根似青石.浓淡参差,淋漓古雅,气宇轩昂。无款,有“梅花庵”、“中圭”两印。
陈洪绶《梅花山禽图》轴 明(1368—1644),绢本,纵127.3厘米,横52.6厘米。陈洪绶(1599—1652),明代画家。字章侯,号老莲、悔迟,亦号老迟、弗迟、云门僧、九品莲台主者,浙江诸暨人。此轴设色秀劲,画面以太湖石、梅花、山禽为题材。湖石棱角浓墨勾勒,玲珑剔透,小石一块更使画面均衡。梅花横斜,干枝坚硬如石,一枝绕石,梅花怒放,暗香润心,淡雅宁静中,予人以动态之美。款署“陈洪绶写于清溪书屋”。钤有“陈洪绶”、“章侯氏”两白文方印。
张路《松下高士》轴 明(1368—1644),绢本,纵120.8厘米,横61.5厘米。张路(1464—1538),明代画家。字天驰,号平山,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此轴以树、石、人物构图,右侧石壁峭立,松荫如盖,针叶葱茂,苍劲挺拔。松下立一长者,长须垂胸,凝目远眺,身着长衫,衣着落笔工细,头戴巾蓬,神态自若。画风直追李公麟。款署“平山”,钤“张路印”白文方印一方。
孙枝《西湖纪胜图》册 明(1368—1644),梵夹装,绢设色,纵32.9厘米,横38.9厘米。孙枝,明代画家。字华林,又号华林居士,江苏吴县人。此册绘杭州西湖十四景,引首莫是龙书“山水清音”四字,周天球书“西湖纪胜”四字。十四景依次为法相寺、紫阳庵、孤山、高丽寺、大佛寺、柳洲亭、烟霞洞、八仙台、万松书院、石屋、太虚楼、灵隐寺、上天竺、虎跑泉。诸图书法简洁,笔法遒劲,青绿设色,丽而不俗。楼、洞、亭、殿、山、台、院落,层次清晰,工整平稳,用笔有法,显示画家高超造诣。每图有名家题诗,诗画共辉,相得益彰。
文徵明《观瀑图》扇面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纸本,纵17.8厘米,横51.3厘米。文徵明(1470—1559),明代画家、书法家,吴门四家之一。初名璧,后以字行,改字徵仲,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江苏长州(今苏州)人。画面满布山水,瀑布直泻,松挺绿荫,松下高士相对,如听瀑声,远山近树,山清水秀,设色秀丽,浓淡有序,山下有平畴,四围林木茂郁,四人分别谈论。平畴深处,有石路一径,山冈有殿堂数楹,右边隙地,亦有殿宇轩昂,清凉世界,宁静无比。末款题:“甲寅十月廿日,徵明制,时徵明年八十有五。”
沈明臣行书《怀高升伯诗》轴 明万历八年(1580),绢本,纵143.2厘米,横42.6厘米。沈明臣(1518—1587),明书法家。字嘉则,号句章外史,人称栎社长,浙江鄞县人。《怀高升伯诗》作于万历八年,时年62岁,题《阻水江上有怀高博士升伯》七言一首:“层冰如山江水塞,艨艟艅艎冻成石。恶风刮地吹杀人,行旅关河行不得。”沈明臣几冬乘船,阻水江上,不得成行,此时他忆起故人高升伯,遂作诗遣怀。书法隽秀,一气贯通,用笔流畅淳厚,行楷结合,清疏而淡雅,发于笔端,挥洒自如,有大家之风。款署“万历八年腊月朔句章外史沈明臣书于姑苏台下”。钤有“高阳酒徒”、“沈明臣”两白文方印。
范钦自书诗卷 明万历九年(1581),纸本草书,纵519.5厘米,横27.3厘米。范钦(1506—1585),明代藏书家,为天一阁主人,著有《天一阁集》。此卷所录诗稿,有《长相思》、《有车篇》、《归来篇》、《夏日湖上十首》等古诗、近体诗31首。书法隽秀,源出晋唐,兼有章草之法,融为一体,挥洒自如,气贯首尾,书于万历辛巳(1581),时年范钦已76岁。卷末钤有“范钦私印”、“东明山人之印”、“范氏安卿”、“司马之章”,引首钤“天一阁主人”朱文长方印。此卷历劫辗转,至今已历400余年,仍归旧阁,与阁中藏书并传。
《范钦画像》轴 明(1368—1644),纸本,纵164厘米,横95.5厘米。画像为范氏历代子孙在每年正旦、冬至祭祖时悬挂用。图上各色颜料,为天然矿物质,色彩如新。“明天一阁主人范东明肖像”为1986年郑为先生所题。按明代规则:一品至四品官绯衣,兵部右侍郎为正三品官,胸前绘虎豹图案,此像红袍,与明代服制相符。此为范钦唯一肖像,保存完好,弥足珍贵。
何澄《溪山雨斋图》轴 明(1368—1644),绢本,纵132.8厘米,横60.5厘米。何澄(1436—1449),明代画家。字彦泽,号竹鹤老人,江苏江阴人。此轴画面,烟雾浮动捧出层层山峦,显出雨后初晴景色,溪水辽阔,狭处架板桥一座,林木深处隐现房舍数间,河畔泊一小舟,山间气氛静谧,有世外桃源的意境。画左上款“竹鹤老人写”。钤有“何澄之章”、“口戏翰墨”两白文方印。
徐渭行书《白燕诗》轴 明(1368一1644),纸本,纵264.1厘米,横73.5厘米。徐渭(1521—1593),明代书画家。字文长,号青藤、青藤老人、青藤道士、漱仙、天池、天池生、天池山人、文清、水月田、鹏飞处人、水田月老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行书白燕诗七律一首,原有四轴,此为第三轴,题曰:“白燕三”,采用羊毫书写,精力充沛,结构平衡,字字行行有磊落之气,笔法如走龙蛇,融会贯通。明末张岱赞称:“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余亦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款署“大环”,钤有“天池山人”、“青藤道士”两白文方印。
蓝瑛山水扇面 清顺治十二年(1655),纸本,纵16.5厘米,横49.5厘米。蓝瑛(1585—1664),明末清初画家,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东廊老农、梦道人、西湖外史,钱塘(今杭州)人。扇面仿宋人设色山水,清隽秀雅,神采蓬勃,墨色清雅,层次分明。前山低,后山高耸,中有空谷,树叶葱绿,映出山谷,更为秀丽。山川崎岖曲径,江川跨有三洞木桥,樵夫、商贾行于桥上。末题:“乙未(1655)重九,法宋人,舞墨于西施山房,蝶叟蓝瑛,明年七十一也。”有“蓝瑛”、“田叔”朱文方印。
罗聘《墨梅图》横幅 清(1644—1911),纸本,纵63.4厘米,横127.4厘米。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遁夫,号两峰、两峰子、花之寺僧、花之人、花之僧、衣云和尚,祖籍安徽,由其祖迁居江苏扬州。全画墨色浓淡适宜,梅枝俏拔,花蕊繁密,圆月黄昏,予人以夜色浮动、清高脱俗之感。画右题诗:“朔风吹寒冰作垒,梅花梢上春如海。清香散做天下春,草木无名借光彩。长林大谷月色新,南枝北枝清无尘。广平心事谁与论,从以铁石磨乾坤。几晓燕山雪渺渺,居庸古北无人到。白草黄河羊马群,琼楼玉殿烟花绕。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贞姿灿灿眩冰玉,正色凛凛欺雪霜。转身西泠隔烟雾,欲问逋仙杳无所。夜深湖上酒船归,长啸一声双鹤舞。仿王元章法,并录其句,两峰道人罗聘。”诗中写出了梅花高洁的姿态。钤有“罗聘”、“遁夫”、“衣云”三朱文方印。
王原祁《春峦积翠》扇面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王原祁(1642—1715),清代画家,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设色青绿,山峰层叠,中峰高耸,曲径流溪,幽处平畴,松茂林荫,平桥流水,茅屋数楹,有桃源之趣。款题:“戊子嘉平仿赵松雪写春峦积翠,原祁。”有“原祁”、麓台”两白文方印。
傅山《石鼓文考》册 清(1644—1911),纸本,纵28.3厘米,横12厘米。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书法家、学者。字青主,别字公沱,号真山、真竹、仁仲等。山西阳曲(今太原)人。《石鼓文考》为清入关后傅山所作,考证翔实,注有出典,为石鼓文研究难得资料。《石鼓文》标题三字为隶书,笔法秀劲,释文及考证,书法隽秀恬静,雅有法度。结构点画之间,神韵气贯,笔随自然,一丝不苟。后页铃有“傅山之印”、“义门王氏”白文方印,“雨口观”朱文方印。
华浚《花鸟》轴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绢本,纵127.9厘米,横42.9厘米。华浚(生卒年月不详),清代画家。字员木,又字绳武,号松崖,福建上杭人。此轴画面以花鸟假山为主,地上横斜立石,石旁有修竹数竿,竿上立画眉,似在静思观察。堆砌的山石旁有紫薇花一株,一枝挺斜,栖立鹦鹉,红唇绿羽,含意欲言。全幅上下贯通,活跃雅致,有闲逸、超脱的韵味。款题:“春露晓含丹紫慧,竹华凉映绿衣深。丙子(1756)秋日,拟元人笔法。”铃有“华浚”、“松崖”两白文方印。
黄慎《杨柳鹭鸯图》 清(1644—1911),纸本,纵121.4厘米,横62.2厘米。黄慎(1687-1768),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松懋、躬懋、恭懋,又字恭寿。号瘦瓢,福建宁化人。此图取法八大山人,画面宽阔,墨色淡逸,杨柳摇曳,鹭鸯展翅水面,水阔天空,令人陶醉。左下题诗:“青山淡抹走轻烟,杨柳高楼大道边。闲杀春江看振鹭,一掌撑破水中天。”诗画融为一体,情趣雅淡,秀气横溢。款署“痿瓢”,铃有“黄慎”、,'瘦瓢山人”两印。
《平定回部得胜图》清(1644—1911),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意大利人)、王致诚(JeanDenisAttiret,1702—1768,法国人)、艾启蒙(JgnatiusSickeltart,1708—1780,生于波西米亚)、安得义(JoannesDamascenusSaslusti,?—1781,意大利人)等绘,清乾隆三十至三十九年(1765—1774)法国铜版印本,册页装,1函,图版16幅为法国镌铜版印刷,纵55.4厘米,横90.8厘米。16幅分别是:《伊犁受降图》、《格登鄂拉斫营图》、《鄂垒扎拉图之战图》、《和落霍渐之捷图》、《库陇癸之战图》、《乌什酋长献城降图》、《黑水营围解图》、《呼尔通大捷图》、《通古思鲁克之战图》、《霍斯库尔克之战图》、《阿尔楚尔之战图》、《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图》、《拔达山汗纳款图》、《平定回部献俘图》、《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图》、《凯宴成功诸将士图》。这组图全面反映了清乾隆时期平定额鲁特蒙古准喝尔部达瓦奇叛乱以及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叛乱的重大战争场面,从画出草稿到印刷完成历时11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御赐入阁。首为乾隆丙戌岁御制序文,末为大学士傅恒、尹继善、刘统勋、阿里衮、尚书舒赫德、于敏中等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