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以来1000多年,宁波人望多汇聚月湖一带,人文文化与自然文化水乳交融。官宦名家浚湖置景,建楼藏书;文士学者传道讲学,书院林立;诗人墨客泛舟湖上,结社吟诗;浙东学派环湖活动,成果赫赫。此外,书画、音乐、辞章、碑林、宗教、慈孝都可在月湖找到投射的影子。月湖文化展现了丰富多彩、与时俱进、包容性和开放性兼具的特色。
第一节 藏书
城区私人藏书始于两宋。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随着刻书印刷业兴起,私人藏书蔚然成风,月湖及其周边涌现大量藏书楼。除现存范钦天一阁、徐时栋烟屿楼和水北阁、冯孟颛伏附室、卢址抱经楼外,历代主要私人藏书楼还有南宋楼钥的东楼、史守之的碧让,元代袁桶的清容居,明代丰坊的万卷楼、范大澈的卧云山房、陈朝辅的云在楼、陆宝的南轩、谢三宾的博雅堂,清代万斯同的寒松斋、全祖望的双韭山房、陈鉴和陈清瑞的诒砚堂和旧雨草堂、陈励的运暨斋、蔡鸿鉴的墨海楼,现代则有张寿镰的约园、李庆城的萱荫楼、朱鼎煦的别宥斋、孙家淮的蜗寄庐等。
范氏天一阁
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约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间在月湖西芙蓉洲(今天一街22号)建藏书楼,后命名为天一阁。这是国内现存最早私人藏书楼。(详见第三十编“天一阁”)
徐氏烟屿楼、水北阁
烟屿楼为清代徐时栋藏书处,因楼在月湖西岸烟屿,故名。徐时栋藏书,可谓不遗余力。他收集名家著作,留心乡邦文献,藏书6万卷。访求宋元刻印的宁波方志,得善本6种,精心校勘。刊印宋元四明六志83卷、校勘记9卷、附录1种。咸丰十一年(1861),藏书被窃、毁损。次年迁居西门外城西草堂,重建书楼,访求整理藏书,得4万卷。同治二年(1863)遭大火,藏书全毁。次年于旧址重建新宅,继续收集藏书。为防失火,将书楼与住宅分开。因书楼的南面有河,遂名“水北阁”,仍藏有4.4万卷。徐时栋死后的宣统三年(1911),藏书皆出售给上海书贾,少量流入宁波其他藏书家之手。20世纪90年代,水北阁书楼建筑迁建于天一阁南园。冯氏伏跗室
为浙东藏书家慈溪人冯孟颛藏书楼,位于月湖北面孝闻街93号。室名取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狡兔全伏于付(跑)侧”句,形容活动范围小,意为“伏处乡里不求显,而致力于学”。1962年4月冯病逝,遗嘱将伏附室房屋、藏书捐献给国家,计古籍3367种(3734部、109746卷、31054册),碑帖533种。其中有珍本400余种,如宋刻本《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元刻本《春秋属辞》、《乐府诗集》,明刻本《刘随州诗集》、《山谷刀笔》等;地方文献如全祖望眉批《鳍埼亭集》、姚梅伯《姚复庄诗文稿》、史荣《李长吉诗注》稿本及慈溪张麟手录《李杜韩白四家七古》等。时宁波市人民委员会接受献书后决定,藏书地址不变,保留伏跗室原名。1963年起开放,“文化大革命”前夕停止。1986年11月设立伏附室文物保管所。1987年12月经维修后重新开放。
卢氏抱经楼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原址石板巷1号,为卢址藏书处。卢址“博览嗜古,尤喜聚书”,除祖先遗留数千卷外,重价购求善本,派人至京城购求内廷图书.辗转借抄亲友所藏善本,30年间聚书10万卷。仿照天一阁建筑,于住宅旁建造藏书楼,取唐代韩愈《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求终始”意,取名“抱经”。内有《古今图书集成》稿本万卷、明抄本《十四朝实录》、宋刻《开庆四明续志》等珍本秘籍、乡邦文献。太平军入宁波,游民乘机抢掠藏书,贩运外地,被旅沪同乡杨坊发现,出巨款购得十之七八,无偿归还卢氏。清末尚存2100余种。民国5年(1916),所有藏书均被卢氏后人出售给上海古书流通处。
第二节 诗社
晚唐诗社
晚唐国宁寺住持宗亮开月湖诗社之先河。据赞宁《宋高僧传》记载:“亮(宗亮)恒与沙门贯霜、栖梧、不吟数十人,皆秉执清奇,好迭为文会,结林下之交。”这个僧人诗社的盟主宗亮有诗300首,现存诗4首。其中有咏它山堰诗七绝、七古各一首。
北宋诗社
月湖畔诗社至宋代进入第一高峰期。初时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诗僧,主要成员有重显、昙颖、遵式等。这个群体的诗作是晚唐五代宁波诗歌发展的延续,艺术上渐趋成熟。重显有《祖英集》问世,存诗200余首。庆历年间(1041—1048)出现理学家群体“庆历五先生”杨适、杜醇、楼郁、王致、王说,排拒佛老之学,阐发儒家经典,力倡经史之学,其诗歌创作改变了僧人在月湖诗坛上的主导地位,月湖之滨的诗作出现新的格局。
北宋后期,“庆历五先生”弟子舒亶、罗适、丰稷、周锷、楼异等成为月湖诗坛主角。这些诗人的重要特点是开始与外地著名诗人交往唱和,为提高月湖诗社创作水平和结社之风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个诗人群体中,舒亶成就最高,有诗集100卷以上,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页。他的月湖十景唱和诗如《松岛》、《芙蓉洲》等,都是饱含人生妙悟的佳作。这个群体虽无诗社之名,却有诗社之实,为南宋月湖诗社之先导。
南宋诗社
宋室南迁,明州从边鄙小郡,一跃而成近京畿重镇,宁波连同月湖的文化趋于鼎盛,“声教浚涤,精彩呈露,月异而日不同”。这一时期宁波诗坛中的史浩、楼钥、高似孙、高翥、吴文英、陈允平等均堪称名家。性质不同的文学社团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史氏、楼氏等文化家族的文学创作成果均称繁富。一批寓居甬城的北方文人也自成一个群体,创作成果丰沛。在他们的影响下,浙东出现一大批文学爱好者,诗坛的创作实力和作品水平登上新的台阶。全祖望称:“吾乡诗社之可考者,自宋元祐、绍圣之间,时则有若丰清敏公、郸江周公、懒堂舒公,而寓公陈忠肃公、景迂晁公之徒预焉。”他们因酬唱形成的诗人群体,可视为月湖诗社序曲。南宋前期诗社影响较大的有“五老会”、“八老会”、“尊老会”、“真率会”等。
“五老会”形成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其主要特点是成员都为古稀之年告老还乡的文人,在闲适生活中,以诗词创作自娱自乐,互相唱和,充实晚年生活。楼钥曾说:“吾乡旧有五老会,宗正少卿王公布、朝议蒋公培、郎中顾公文、衡州薛公朋龟、太府卿汪公思温外祖也,皆太学旧人,宦游略相上下,归老于乡,俱年七十余,最为盛事。”
“八老会”是继“五老会”之后形成的一个诗社。因为有一些年纪尚不够称“老”的诗人不能加入“五老会”,但他们中的高国、吴秉信等有相当声誉,王桁、薛朋龟两位“五老会”成员逝世后,便有另立诗社的意向。这时,适逢参知政事王次翁退休回乡,他仰慕“五老会”之风范,遂倡议将“五老会”改为“八老会”。蒋靖、顾文、汪思温、高闵、吴秉信、王次翁、徐彦老和陈先均是“八老会”诗社成员。“八老会”较“五老会”庞杂,成员资历、流品、诗歌风格颇有不同,多数人曾入仕途,唯陈先是一介平民。这个诗社以“乡谊”相联络,乡里交游唱和特色较为明显。
“尊老会”是继“八老会”而起的诗社。史浩致仕后,荣归故里,在月湖畔宝奎里建堂养老。闲居时,诗作颇丰,是舒亶之后又一位尽情抒写四明山水风光的诗人。他也喜爱填词,还长于创作大曲,在大曲由抒情歌舞为主转向以叙事为主方面做出了贡献。由于史浩的德望和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重视人才培养,所以以他为核心,组成了“尊老会”诗社。
“真率会”创立于南宋淳熙(1174—1189)后期,盟主汪大猷。绍熙二年(1191),曾任刑部侍郎的汪大猷因事落职,回乡创建“真率会”。据楼钥记载,赵粹中于淳熙六年(1179)被罢官后,即与史浩、汪大猷、魏杞等诗人举行真率诗会。汪大猷回乡后,倾全力于真率诗社。真率诗社成员较多,后期有10多位诗人。庆元元年(1195),楼钥回乡追随舅父汪大猷加入“真率会”,有唱必和,殆无虚时,剧谈倾倒,其乐无涯。“真率会”的活动已定期化,“率以月为期”。活动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还常以某一内容举行专题性诗会,联句唱和,以诗会友。“真率会”的文化气息胜于以前诗社,组织更趋完善、成熟,影响也较大。
明清诗社
明代,月湖也是诗人雅集之地。晚明时,全天叙徙居月湖,邀集诗友举行“林泉雅会”,以屠本峻为社长,有10位诗人参与。天启三年(1623),曾将“林泉诗社”勒石纪念。晚明文学思想解放的先驱屠隆在月湖之滨家中,有一个别有情趣的小小诗社,他的夫人、女儿、儿媳均有诗才,在家中举行诗会,彼此唱和,常常诗稿遍地,成为月湖诗社上的一段佳话。
明清之际,民主启蒙思潮萌动,在浙东学术带动和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同等几代大师启迪下,宁波诗歌创作进入鼎盛期,表现为名家涌现,诗社林立,诗集迭出,泽被全国。《四明清诗略》收录清代宁波5县(当时余姚属绍兴府,宁海属台州府,所以只录5县)2194名诗人的9460多首诗。其中诗坛大家多数居于月湖之畔。清初形成月湖诗社的第二高潮。杨凤苞在《书南山草堂遗集》中曾有评述:“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职,高蹈而解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写其旧国旧君之感,大江以南,无地无之。其最盛者,东越则甬上。”仅按《续甬上耆旧诗》中统计,清代前期宁波的诗社就有10余个,其中较著名的有“西湖八子社”、“南湖九子社”、“西湖七子社”、“南湖五子社”。当时月湖成为诗人之家,很多明代遗民和抗清志士到月湖结社唱和,以悲壮激越而又哀怨凄楚的调子,谱写充满民族悲愤和个人幽怨的爱国诗篇。全祖望在《湖上社老董先生墓版文》中记述说:“甬上蜚遁之士甲于天下,皆以蕉萃枯槁之音,追踪月泉诸老,而唱酬最著者有四社焉。”“四社”指“西湖八子社”、“南湖九子社”、“西湖七子社”、“南湖五子社”。此外,还有李文胤的“鉴湖社”、林时跃的“鹤山七子社”、全美楠的“五子集”等。这些诗社前后交替,一人可入数社。
“西湖八子社”以李文缵为主盟,成员有董德称、沈时颖等。沈时颖的诗颇多呜咽凄断之音,如《江夜》:“客舍送残雨,邻鸡不敢啼。春寒穷酒力,屋破失残绨”,令人不忍卒读。
“南湖九子社”又名“梓乡耆旧会”,以高宇泰为主盟,成员有钱光绣、李文胤等。李文胤是清代月湖诸诗社中成就最为卓越的诗人,徐凤垣称其“几欲夺江南半壁以自霸”。李文胤遭受国破家亡大故,饱蘸血泪,写下许多“林愤留天地”、“血渍千秋在”的爱国诗篇,苍凉激越。钱光绣自称“生来多正骨,无计解逢人”,诗歌很有造诣,感怀家国,呜咽悲戚,最后竟以愤懑自裁。他有《朋慕堂集》传世。
“西湖七子社”以董剑锷为主盟,成员有宗谊、范兆芝等。其成员住处很近,全祖望《余生生借鉴楼记》说他们的堂馆“皆与相望,诗笺往复,昕夕旁午”。其创作以“大节古谊相交勖,语者、默者、流观典籍者、狂饮作白眼者、痛哭呼天不置者,皆见之于诗”。这个诗社以陆宇璘的诗歌成就较高,其人表面看“峨冠正襟,危坐一室,焚香溉花”,但“唱叹之余,则为羽徵变声,如风如雷”。如其《光溪杂兴》:“未肯陶朱变姓名,欲寻黄石与谈兵。人踪绝处多云雾,仿佛圮上有履声。”宗谊有《愚囊草》,其诗虽“如异峰幽涧,嵯峨淡冽,不类人间”,但《喻子规》曰:“曾为越旅与吴栖,惆怅春风畏汝啼。今日老归茅屋下,要啼啼到日头西”,充满深切感慨。
“南湖五子社”有林时对、周元初、高斗权等。高斗权有《寒碧亭集》传世,其中《独坐》诗写道:“郊原风景望中过,疏树浓阴缀野萝。烟雾荒台麋鹿走,江山故国画图摩。长廊月列人声絁,小阁秋深雨色多。忽听悲笳来暮切,孤怀牢落竟如何?”可谓凄酸入骨。
此外,较早诞生的诗社还有弃襦社,成员有杨文琦兄弟、屠献宸、董德钦、李振玘兄弟等人。
清初的遗民诗社,并非单纯的文艺性社团,有时诗如匕如枪,充溢不屈的斗争精神;有时长歌当哭,凝结忧国忧民的血泪。由遗民主持的诗社,促进了地区诗歌的繁荣。但随着遗老一个个故去,月湖诗社向文艺性诗社转轨。康熙以后,陆续出现陆鋆、张瑶芝等组成的南湖秋水社,陈紫芝、陈锡嘏、范光阳等组成的澹园社,陆鎏等组成的西园社,胡庚耀等组成的绀溪社,李暾、万承勋、谢绪章、郑性组成的“四明四友”,姚燮等组成的枕湖诗社。这些诗社的创作内容以应酬居多,大抵描绘山光水色,抒写浅薄的人生感受,文本充满私人化的语境。甬上诗歌几百年来形成的雄健本色逐渐褪去。
附
月湖诗词歌赋部分目录选辑
唐
贺知章 咏柳
宋
钱公辅 众乐亭(二首)
司马光 众乐亭
王安石 众乐亭
邵元 众乐亭
刘珵 咏西湖十洲(十首)
王亘 和咏西湖十洲(十首) 十洲阁
舒亶 和咏西湖十洲(十首)和马粹老四明杂诗十首
陈瑾 和咏西湖十洲(十首)次韵袁朝请陪太守游湖心寺
史浩 次陆务观游四明洞天
曾巩 游寿圣院
王庭秀 怀嫩堂
周铢 蓦山溪
楼钥 湖亭观竞渡
元
黄溍 湖心寺
明
成矩 四明驿馆
管檟 日月湖
吴志淳 日湖
张立中 细湖竹枝词
陆瑜 贺监祠
钟鸣雷 贺公祠步青莲韵
李桐 题逸老堂
全天叙 桃花堤
屠大山 中秋东明招游月湖
陈民俊 湖上竹枝词
陆铨 月湖行
龙子高 月湖四时词
吴笨子 题陆侍御涵虚阁诗宗正庵 寄湖上潘子霖 别南楼吟 鉴湖之不属目,有怀往事,寄书晓山
沈嘉则 十洲阁
周锷 澄辉阁
吕中父 月湖精舍
闻隐鳞 月岛篇
清
徐汝渭 虹桥观竞渡
张本 月湖春望
全祖望 双湖竹枝词 再叠双湖竹枝词 赵袁州梅花墙 西湖舒中丞园(二首)桃花堤
五桂堂 陈忠肃公南蓝 赋史忠定公洞天赋袁进士祠
张斯安 谒贺秘监祠
张幼 学桂井
胡缑山 老兵行
袁桷 山泽居诗
胡文学 贺祠双柏
民国
杨翰芳 过湖西贺秘监祠
当代
毛翼虎 夜过月湖感秋
魏明伦 宁波月湖铭
(所录诗词歌赋仅列篇名,详细可参见第四十一编“丛录”)
第三节 书院
宋代书院多为私人所办,与官方所办郡学、县学有所区别,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组织。其教育内容虽是儒家“四书”、“五经”,但教学方法多以讲学为主,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看法,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相互之间可以讨论,因此比较务实,也比较生动活泼。明清时期,官方也办书院,其数量超过宋元时期,但主要目的为应付科举,情况与宋代有很大不同。宁波衣冠辈出,人物鼎盛,文人学者多居于月湖,月湖的书院也随着全国的文化潮流而兴盛,而衰落。
宋代
宋代月湖的书院,规模都比较小,集住宅、藏书楼和讲堂于一体,一般称做“讲舍”或“讲院”,都属私人所办。
正议楼公讲舍 最早的讲舍,为北宋“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所建。楼郁初居城南,在柳亭设讲堂,后迁月湖竹洲讲学,“乡人翕然师之”,人称“正议楼公讲舍”。
碧沚讲舍 在月湖芳草洲,由南宋宰相史浩聘请的杨简为主讲,又称“杨文元公书院”。
城南书院 位于城南柳亭,原为“正议楼公讲舍”,楼郁迁居后,为其高弟袁毂所世居。袁毂曾孙袁燮为家塾,主讲其中。
沈端宪讲舍 设于月湖竹洲,由沈焕主讲,其弟沈炳辅讲,金华吕祖俭亦常来此讲学,因此又称为“三先生书院”。
明代
明代逐级建立学院,抑制书院,致使书院一度沉寂。有的名为书院,实为藏书、游憩、祭祀场所。这一情况在月湖尤为明显。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66),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的思想家以书院为阵地,发动思想解放运动,书院再度辉煌。但明中期书院兴盛的情况没有见于月湖。故在明代,月湖很少有书院活动的记载。
清代
清初,清廷惧怕传播反清思想,以“聚群结党”、“空谈废业”为由,抑制书院,因此清代月湖周边的书院数量不多。当时,月湖区域的书院有月湖书院、竹洲三先生书院和辨志书院3家。
月湖书院 本名“义田书院”,在月湖西广盈仓基(今偃月街中段),顺治八年(1651)由海道副使王尔禄建,以教育民间子弟无力从师者,故称“义田书院”。康熙二十五年(1686),李煦重修,改名为“月湖书院”。咸丰末年(1861)毁于战火。同治三年(1864),知府边葆诚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设宁波府师范学堂。
竹洲三先生书院 位于竹洲,由清代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全祖望重建。
辨志书院 位于竹洲,光绪五年(1879)知府宗源瀚创建。院舍四进,南楼为讲堂厅,左右厢楼为学子寄宿,屋后辟花园。聘学者黄以周(同治举人)主讲。学子系府属各县秀才、童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停办,知府高英改设南城小学堂。
20世纪初,社会环境急剧变化,月湖书院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现代学校。
(书院详细情况参见第二十五编“教育”)
第四节 浙东学派
浙东学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特色的学术流派,宋代形成,经元、明过渡,清代达到鼎盛。清代浙东学派是以清初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为代表的浙东史学派。浙东史学派与月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宋代以来,月湖为甬上文人学士雅集之处,许多学者在月湖举行讲座,交流学术观点,或假座书院,或湖畔亭榭,或湖中画舫,形成自由的学术风气,成为学派活动重要场所之一。
浙东学派先驱
浙东学派之学术文化渊源,可追溯到北宋,在甬上首推“四明庆历五先生”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五人以教育为主要职业,是北宋正在兴起的儒学学统在浙东的主要代表。他们在浙东讲学,筚路蓝缕,开浙东学派先声,是浙东学术上的先驱。全祖望评价说:“庆历之际,学统四起,……浙东则有明州杨杜五子”(《宋元学案》);“夷考五先生皆隐草庐,不求闻达,……年望弥高,数十年以后,吾乡遂称邹鲁”(《庆历五先生书院记》)。当时像范仲淹等两浙路地方长官,对五先生“皆抠衣请见,惟恐失之”。
五先生中,楼郁与月湖渊源尤深。他从奉化迁居城南月湖边,号城南,人称西湖先生。王安石称他“学行笃美,信于士友,穷居湖濒,自乐于屡空之内”。好学不倦,家藏书达万卷,大半为手抄。好著书,有遗稿30卷。
四明学派
四明学派是南宋时期以传授陆九渊心学为宗旨,以尊德性为目的的学术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杨简、袁燮、舒璘和沈焕,人称“甬上淳熙四先生”。四人都是明州人,同时入太学,先后中进士,都拜陆九渊为师,是“师同门,志同道”的同门同道。四人过从密切,情谊深笃,后学者将四先生学术概称“四明学派”。其中杨简、袁燮、沈焕三人晚年同时在月湖讲学,进行学术活动。
杨简主讲于月湖碧沚书院,是四明学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著作最多,学术影响最大。杨简年轻时在太学读书,通过“反观”体验出万物一体的境界,为以后接纳陆九渊的“本心”之说打下了基础。杨简任富阳主簿时,陆九渊途经富阳,与杨简论学。杨简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恰有人讼于庭。杨简断其曲直后,陆九渊说,刚才的断案“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此后,杨简终生奉陆九渊为师。他认为心是万物之主,“言其本谓之性,言其精神思虑谓之心,言其天下莫不共有谓之道”(《论论语》)。也就是说,性是人之本,是人的本性;心是人的精神,是人思想活动之主宰;道是做人的准则,是天下人共有。他认为圣贤并不是超人,圣贤也是平常人。之所以为圣贤,是因为发扬光大了人的精神。只要发扬光大性的良知,不被利欲所蒙蔽,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他主张人人都要自尊自重,防止利欲侵蚀,遇事反求诸己,求道德人格的自
我完善,做到“人心自善,人心自明,人心自神”(《慈湖遗书》)。他认为自善自明自神之心,“常见于日用饮食之间,造次颠沛之间”,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是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因各人所禀不同,后天熏染有别,有的能始终保持善良本心,有的被心灵扭曲,所以要接受教育,经受磨砺.使人的天良不受伤害,并且发扬光大。他做官廉洁爱民,以德行政,在温州知府离任时.老百姓家立像纪念。他边做官边育人,不做官便执教,是身体力行以德育人的教育家。
袁燮主讲于城南书院,在四明学派中地位较高、影响较大。曾任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在朝时立论公正,因反对史弥远对金议和被罢官,在竹洲城南书院讲学。其子袁甫当过兵部尚书。袁燮的学术思想,除直接师承陆九渊的心学以外,还受浙东之学较大影响,逐渐背离师说,走向折中朱陆的治学道路。他对朱熹心存敬意,基本上接受了程朱派的道德观。在修养方法上,也与朱派接近,主张持今积渐和博学广识。他认为心是人之大本。“人生天地之间,所以超然独贵于群物者,以存是心焉。尔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则虽贱尔贵,不存则虽贵而贱。”(《毛诗经筵讲义》)他提出人的贵贱不在于地位高低.而在于心地是否高尚。在封建社会里,这种重人品轻名位的人本思想难能可贵。
沈焕主讲于竹洲书院(沈端宪讲舍),晚年封赠为华文阁直学士。为人刚劲严漠,重道义、轻爵位,是非分明,清贫一生。他严于责己,不诿过于人,当面能指人之过,背后常扬人之善。教育学生善善恶恶,师道尊严,学生初见时怕他,后则感可亲可敬,乐于受诲。他既尊象山心学,也尊程朱理学。
四明学派甬上四先生的道德学问,为南宋一时之人望。文天祥曾题词赞誉:“广平(舒璘)之学,春风和平;宝川(沈焕)之学,秋风肃凝;瞻彼慈湖(杨简),云间月澄;瞻彼素斋(袁燮),玉泽冰莹。一时师友.聚于东浙,呜呼,盛哉!"
浙东史学派
清代浙东学派实际上是史学流派,也称浙东史学派,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它以黄宗羲为开山,万斯同、邵廷采、全祖望、邵晋涵发扬光大,至章学诚集大成,学术宗旨一脉相承。其中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三位扛鼎人物,与月湖结下不解之缘。
黄宗羲明末清初的学术活动以甬上为据点,曾在月湖和距月湖4里许的白云庄讲学。他和弟子倡以六经为根底,以历史为脉络,经与史互相融会贯通,通古而达今,经世而致用,其学术思想和学风形成了浙东史学派。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书中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指出应该“以天下为君,君为客”,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书成于清康熙二年(1663),堪称民主思想启蒙之作,比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早100年。他的哲学思想坚持唯物论的“气一元论”,批
黄宗羲像
万斯同像判程朱理学,修正阳明心学,是富有启蒙色彩的理论体系。他的史学思想就是“经世致用”,批判空谈误国,倡导经纬天地,力图将历史研究与当世之务结合起来。其代表作《明儒学案》是明代学术思想的总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学术思想史著作。“中国有完善的学术史,自梨洲之著学案始。”(梁启超语)
万斯同万氏府邸原在月湖东广济桥西,后迁白云庄,再迁月湖。他是黄宗羲最有才华的嫡传弟子,把史学视作“治国平天下之业”,批评当时只知埋头考据而脱离现实的考据学者,敢于“冒天下之讥”,把自己毕生精力投入经世致用的历史研究中。他继承黄宗羲的明史研究遗绪,以布衣身份北上参修《明史》,主撰完成500卷《明史稿》,也是后来《明史》主要底稿。万斯同实际上是《明史》总纂修人。时人赞他的史学成就是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
全祖望出生于月湖桂花井全天叙侍郎故宅。他上承黄宗羲、万斯同,下启邵晋涵、章学诚,“为浙东史学大柱”,清代浙东学派的第三代大师。他辑录了永乐《宁波府志》,与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共同续成了黄宗羲《宋元学案》。全氏著作30余种400余卷,《鲒埼亭集》、《续甬上耆旧诗》都是鸿篇巨制;还校注了《水经注》、《困学纪闻》,称为《七校水经注》、《困学纪闻三笺》。全祖望重要著作多写于月湖。其入室弟子、表弟蒋学镛曾独力编成《鄞县志稿》,其家在月湖雪汀蒋翰林旧居。
王梓材、徐时栋、董沛为晚清甬上浙东史学派殿军。王梓材作《宋元学案补遗》,增补刊行《七校水经注》遗稿。徐时栋世居月湖烟屿,月湖烟屿楼藏书名噪一时;主持宁波方志局,校刊《宋元四明六志》,被誉为“志中上乘之作”。董沛在月湖有藏书楼“六一山房”,撰有《明州系年录》、《甬上宋元诗略》等。
民国时期,张寿镛编有《四明丛书》,收甬上学者著作178种1177卷,地方性丛书无出其右者。
第五节 慈孝
月湖周边,慈孝文化丰厚,体现慈养(母亲)、慈训(父亲),包括慈教(老师),“由慈出孝,孝为慈果”。
孝闻乌含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杨庆居住月湖正北孝闻街。杨庆父母体弱多病,久治不愈,家道贫穷,无钱就医。杨庆干苦力挣钱,为父母治病。宣和三年(1121),明州知州楼异为杨家题“崇孝”两字。南宋绍兴七年(1137),宋高宗下诏表彰,“孝闻”街名由此而来。孝闻街西侧有一弄,即乌含巷。天宁寺西河有乌含桥,原名乌黯桥,为避东汉董孝子董黯名讳,改“乌黯”为“乌含”,寓意“慈乌反哺”。桥下街以桥名乌含巷,为董黯后世子孙聚居之地,巷名沿称至今。
丞相易中秋
宋代甬上月湖最大望族史家,“一门两王三宰相”。史家孝道历有传统,最著名者属史浩祖父史诏。史诏父史简去世时,母叶氏怀孕7个月,年25岁。遗腹子史诏为史家独苗。叶氏把史诏培养成才。史诏称“无母氏,几无史氏矣”。史诏一生布衣,待母亲极其孝道。北宋大观二年(1108),宋徽宗设“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八行选拔人才,诏史诏补太学上舍太守,史诏以养母为辞,躲避不就。帝再诏,仍不赴任。宋徽宗赐史诏“八行高士”称号。史诏之孙史浩在朝为官,时挂记已迁居月湖的母亲妻儿,每逢八月十五中秋,总要从临安回明州同亲人团聚。有一年,史浩中秋返乡,途中因马失蹄受伤,夜宿绍兴,八月十六才匆匆赶到。史浩安慰母亲说,公务缠身,不便提前回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以后就十六过中秋吧。从此宁波人习惯八月十六过中秋赏月,旨在鼓励官员以宰相为楷模,既尽孝道,又不疏失公务。
兄弟孝寡母
闻家为明代中叶月湖望族。嘉靖年间(1522—1566),闻渊历官40年,先后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赠少保,谥庄简。闻渊孙闻龙,5岁时母亲去世,趴母灵柩前恸哭,“感天动地”,名传湖上邻里。长大后奉养父亲30年。父去世,服侍继母20余载。闻龙堂弟闻继泰,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陈氏年轻守寡,抚育继泰,母子形影相吊。继泰成人,孝顺母亲,与妻服侍母亲起居。母病,继泰不离左右,直至母86岁寿终。母死后,继泰守孝3年,供母像于榻前,每天出入家门必告呼母亲。
乞糕侍亲
李景濂祖上居城内车轿街。清康熙年间(1662—1722),都督李涵购买月湖闻渊家西厅宅第。孝子李景濂湖上闻名,属李都督家族。李景濂刻苦厉行,事事博继母何氏开心。一次,何氏失口说想吃酪糕。他记在心里,白天在集市跪求而得,如小鸟舒翼,双手端回侍母。母亲病重不能如厕,李景濂七年如一日为母端尿洗身。母娘家也贫,他迎舅供养,直至料理后事。后人为纪念李景濂,把他的居所称为“李孝子居”。全祖望曾作《李孝子传》。
捕鱼赡母
明代月湖边常有湖市。湖中物产如菱、芡、莼、菰、虾、鲫、鲤等在堤岸和桥头交易。夏道昌是住在月湖西岸的捕鱼人,小时丧父,母子相依为命。道昌每次捕鱼所得,择大的孝敬母亲,小鱼头留给自己。母得皮肤病,身上极痒,需晚上洗浴缓解。他每晚烧好热水,供母沐浴。母外出走累,就背母回家。一次,夏道昌在城西新庄之河捕得一巨大鲤鱼,市人愿出高价购买。夏不肯,相互争执,直至打起架来。有老者问他为何不卖。夏说此鱼必拿回家给母吃。老者大为感叹。夏母亡故,柳庄袁彻闻夏孝行,愿出银两、良田接济。夏道昌说,母亲已经没有了,我无需这么多,力辞不受。
范宅医家
月湖正北明代建筑范宅,有父子两孝子。父亲范亿,儿子范洪震,均为甬上名医。清康熙年间(1662-1722),范亿父亲客死赣州,母杨氏抚范亿成人。范亿离乡徒步千里,寻得父亲遗骸而归。范亿行医,路遇一高人。高人知其至孝,授其医术,范亿医术大增。范亿丧妻,感伤过度,身抱危疾,百方营治,不见良效,终夜不能就寝。其时范洪震12岁,刻苦研究此病,投以汤剂,使父起死回生,病体渐愈。父亲过世后,范洪震服侍继母,友爱继母所生两弟。范洪震承父医业,为人慷慨,好济人缓急。甬城内后来盛传范洪震孝子遗事和高明医术。
弃学养母
月湖边望族陈家有一孝子陈洪宪,祖父陈束做过明嘉靖中叶河南提学副使。16岁时父亲病亡,家道中落,母亲范氏体弱多病,勤学的陈洪宪不得不放弃学业,与妻子朝夕伺候母亲,喂汤喂食,给母亲按摩治疗。
北宋时,薛朋龟迁居月湖南段冷静街。明天顺年间(1457—1464),薛氏家族之后薛淋,师从太史余本。母亲董氏常年染病,薛淋朝夕侍于榻前。有一年逢科举省试,薛淋准备充分,将待赴考,母亲恰病重。他毅然放弃赴考,陪侍母亲。母亲卒后,薛淋3年不食酒肉,后一直未取功名垂老。
第六节 月湖文化名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历史上月湖这块宝地,孕育了众多政治家、文学家。他们或疏浚开发,苦心经营,把月湖从荒芜沼泽变为宜居之地;或用毕生精力,笔耕不止,留下丰硕成果,可与日月齐光。新时代更是在继承中有发扬,改革中有创新,使月湖文化传承与时俱进。
唐宋以来,月湖包容了众多文人学士,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了更多饱学之士来月湖进行文化活动。他们中有的虽未长期在月湖居住,却也与月湖有不解之缘,因此月湖素有“唐宋衣冠,人文荟萃”之美誉。2006年9月23-29日,在镇明路举办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展,介绍与月湖有不解之缘的历史名人就有贺知章、黄晟、王安石、史浩、王应麟、范钦、屠隆、张煌言、万斯同、全祖望等。
王安石,曾任郭县知县,治邦近3年。他在月湖创建县学,延聘名儒为师,勃兴学风。
曾巩,曾出任明州知州,主张扩大省外贸易,发展与高丽、日本的贸易,在月湖边上修安泊外商之馆舍。曾巩在月湖留有《游寿圣院》诗:“一峰潇洒背城阴,碧瓦新堂布地金。花落禅衣松砌冷,日临经帙纸窗深。幽栖鸟得林中乐,燕坐人存世外心。应似白莲香火社,不妨篮舆客追寻。”
吕祖俭,任明州监仓5年,与甬上学者杨简等人过从密切。他与沈焕、沈炳兄弟尤善,三人经常在竹洲沈端宪讲舍讲学,人称“三先生书院”。
王应麟,诞生在月湖东岸今云石小区念书巷内。他隐居月湖边达20年,相传所著《三字经》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性启蒙教材。他在念书巷的府第一直被人们尊称为“王尚书第雪舟等杨,日本国著名画僧。明成化三年(1467),47岁的雪舟随日本遣明使团到宁波。他所作山水长卷《宁波府图》,用很多画面描绘波光粼粼的月湖和四明驿(今佛教居士林)、湖心寺的远景。2006年雪舟逝世500周年时,在月湖柳汀居士林内竖立了“雪舟行迹”纪念碑。黄宗羲,浙东学派代表人物,曾讲学于日湖延庆寺内。他登上月湖芙蓉洲范氏天一阁,披阅藏书,撰有《天一阁藏书记》。
万斯同,世居月湖旁的广济街。清康熙元年(1662)迁居于西郊管村白云庄墓庄。他以布衣参修《明史》,不署衔,不受俸。
全祖望,其父全天叙移居月湖烟屿,在竹洲之东构“平淡斋”,在南筑“菘窗”作为别墅,并筑桃花堤,以助月湖之胜。全祖望诞生在月湖烟屿桂井街的全氏居宅内,至今原全宅门前的旗杆石尚存。他19岁登天一阁藏书楼阅览藏书,又到湖对岸的谢家巷谢氏天赐园博雅堂、带河巷云在楼、月湖陆氏南轩等处阅读藏书。
徐时栋,建藏书楼于月湖烟屿,取名“烟屿楼”,藏书6万卷。他在月湖边上校刻宋元“四明六志”,著《四明六志校勘记》,使六志得以流传后世。又有《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等。
陈修良,女革命家,1907年出生于鼓楼附近呼童街105号一栋百年老宅。1921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位于月湖竹洲的鄞县县立女子中学(宁波二中前身),成为预科插班生。因参加学潮,陈修良被宣布为“过激派”,令她退出学联,她不从。是年暑假,陈修良被开除学籍,后投身革命,离开月湖。
路甬祥,著名科学家,1942年出生于宁波一个崇尚知识的医生家庭。父亲创办慈溪医院,有声望。5岁时父亲病逝,家境困难,随母去上海,进复兴中学。13岁回宁波,转入月湖竹洲的宁波二中。后以优异成绩升入二中高中部,参加二中航模队,教练是陈庆澜。路甬祥陶醉于“蓝色世界”,在月湖边上放飞,梦想有一天随小小滑翔机飞向蓝天。曾参加南京分区比赛,获航模“三级牵行”项目第二名。小小滑翔机训练了路甬祥敏捷的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他走上科学之路。40年后,路甬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长。
戴传曾,核能专家,1921年出生在月湖边紫薇街。儿童时期在月湖边的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宁波中学前身)附属小学(现湖西月湖石浦饭店址)读书。后到效实中学读高中。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去英国留学,进利物浦大学。1951年完成题为《利用核胶进行的一些核反应的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博士学位。当年年底回国,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实验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反应堆工程和核电安全研究。曾参加我国第一个核电厂——秦山核电厂研究工作,是建立核能事业的功臣。
於梨华,美籍华人作家,1931年出生于上海,1947年就读于月湖竹洲鄞县县立中学(宁波二中前身)。后去台湾。1956年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获新闻硕士。1963—1993年在纽约州立大学教中国文学及中文写作,两度获富步雷奖(Fulbright Fellowship)。在1997年宁波二中85周年校庆之际寄来题词“源远流长”。在大陆出版的著作有长篇小说《梦回青河》、《考验》、《傅家的女儿们》,短篇小说集《寻》,散文集《别西冷庄园》等。
罗精奋,经济学家,1931年出生于慈溪县孝中镇(现慈城镇)。1948年进月湖竹洲鄞县县立中学(宁波二中前身)。罗精奋是城区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自发组织“燧火社”主要成员之一。毕业后留校,投入宁波市政府接收学校的工作,并参与筹建宁波学生联合会,担任领导职务。1952年进中国人民大学。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致力于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中国企业发展优秀论文金三角奖、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参加宁波二中90周年校庆。
桑兰,体操运动员,1981年出生于月湖畔公园路40号,后居住在月湖畔紫金巷和平安巷,在月湖畔度过童年。1986年进宁波市少年体校练习体操。第二年在省运动会上获体操全能、跳马、高低杠、平衡木、自由体操5枚金牌。8岁调浙江省专业体工队。1993年进国家队。1998年参加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时受伤。高位截瘫的她说:“月湖的文化和品性传承给了后人,我也是其中之一吧?月湖就是我的母亲湖。”
(本节所列人物详见第四十编“人物传”)
附:月湖院士林
位于月湖景区月岛上,东邻镇明路,北至柳汀街,占地面积0.62公顷,树种皆为银杏。1999年9月,为表彰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两院中的82位宁波籍院士,由宁波市政府主办,在月湖月岛规划了院士林,邀请宁波籍院士专程回到故乡,每人亲手栽下一棵银杏树,形成银杏林,命名为“院士林”。随着时间的推延,宁波籍院士增至86位,院士林的银杏树也随之增加到86棵。2004年6月,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撰文立碑于院士林,并镌刻有86位宁波籍院士的姓名和植树位置。(碑文详见第四十一编“丛录”)
第七节 月湖民间活动传承及文化研究
民间活动传承
月湖民间文艺活动由来已久,尤以正月十五元宵灯会和八月中秋龙舟竞渡兼赏月最盛。
月湖灯会 月湖灯会始于何时无从考证,相传已有800多年历史。每逢新春佳节,官方玩赏花灯,民间制灯出售。元宵前后,月湖周边大街小巷灯火辉煌,狮舞龙腾,箫鼓震天,“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雨元宵”。灯彩材料有竹篾、珠网、罗帛、蜡纸、瓜果,灯饰有琥珀玳瑁、琉璃玻璃、白玉流苏,灯形有菩提、荷花、飞禽走兽、人物等。竹扎、布制、纸糊、木雕,应有尽有。灯上或写有隐语,制成灯谜;或装上机关,巧夺天工。正是“灯悬高树星河近,常卷中天海月飞。共喜太平歌既醉,六街尘静言未归”。随着时代变迁,民间艺社消失,艺人离世,制作工艺失传,月湖边此类民俗活动日渐衰减。1991年3月1日,县学街道(月湖街道前身)在月湖畔迎凤街举行“欢歌载舞闹元宵”行灯会。数百居民手提各种灯饰绕月湖一周。沿途数以千计人群提着各式花灯,加入行灯队伍,首尾相接数里。群众惊呼“又行灯会了”。1993年12月31日举办首届月湖灯会,庆祝月湖街道成立1周年(月湖街道环湖而设,因湖得名)。街道发动25个居委会和众多辖区单位,制作以月湖为主题的数千盏各类灯饰,布置于月湖公园和湖面,整个月湖火树银花,成了灯的海洋、彩的世界,观者数以万计。首届月湖灯会成为继承世风民俗、弘扬灯会精华、“陈酒新酿”的典范。1996年10月在区第四届文化艺术节期间,月湖街道举办规模更大的第二届月湖灯会(又名“缤纷月湖夜游园会”)。这届灯会的灯饰造型,除保留传统品种、内容和风格外,集光、声、电于一体,还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如云海宾馆的“哪吒闹海”,中国银行宁波分行的“长城”,市政管理处的“月湖桥”,天一居委会的“天一阁”,卫生学校的“爱心”,等等,向经贸、旅游、饮食行业渗透,显现文化品牌雏形。灯会活动被评为区“十大文化佳事”之一。2006年9月23日,“平安在心中”月湖千人放灯会在月湖荷花池举行,千名市民放灯祈求福祉。
龙舟竞渡 此活动原是纪念战国时期屈原沿留下来的风俗。月湖自宋开始,即有龙舟竞渡。北宋时,明州造船业发达,龙舟竞渡与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蒲艾合在一起,成为五月端阳月湖盛事。到南宋,龙舟竞渡与中秋赏月吃月饼合在一起,变为中秋节月湖盛事。楼钥《湖亭观竞渡》诗反映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盛况:“涵虚歌舞拥鄷君,两两龙舟来往频。闰月风光三月景,二分烟水八分人。锦标赢得千人笑,画鼓敲残一半春。薄暮游船分散去,尚余箫管绕湖滨。”中秋一般在八月十五,唯宁波有八月十六过中秋之说。(见本章第五节“慈孝”)“部峰寿母易中秋……家家十六看龙舟。”月湖龙舟竞渡宋以后依然盛行,明代月湖边生活的女诗人顾逸的《虹桥观竞渡》就形象地描绘过当时竞渡美景:“鉴湖彻晓霜飞冷,一道长虹恒秋影。”现时月湖已无龙舟竞渡活动,但湖上游船、游艇终年不断。每当周末假日,亲朋好友租一条游船,荡漾于湖光碧波之中,不失为一大趣事。
月湖文化研究
2001年4月,市文化研究会和区政协举办月湖文化研讨会,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2006年举办了纪念南宋丞相史浩诞辰900周年研讨会。后又举办了浙东学术研讨会、全祖望与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出版了《纪念史浩诞辰900周年论文集》、《全祖望与浙东学术文化论文集》。
《璀璨明珠——月湖》 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全书收录文章29篇,计18万字,分上下编。上编“月湖璀璨历史和文化”,下编“现代月湖名人与风貌”,并附有数百幅珍贵图片(书画)。书中对月湖历史渊源、自然景观、景区改造、民间文艺、群众文化等作系统记述,其中有魏明伦的《宁波月湖铭》、徐季子的《月湖的学术一一记四明学校》。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体现地方和时代特色,有学术性、史料性和可读性。
《我爱月湖丛书》 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月湖文化的乡土教材,供小学生阅读,传承月湖文化。丛书全套6辑,第一、二、三辑为学生专题征文选编,包括《月湖欢歌》(一年级用)、《月湖游趣》(二年级用)、《月湖传说》(三年级用);第四、五、六辑由教师撰写,包括《月湖景点》(四年级用)、《月湖名人》(五年级用)、《月湖文化》(六年级用)。其中《月湖文化》一辑分“人文文化”、“水利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月湖诗词”5章18节。语言平易通俗,后附思考和实践题,便于学生阅读领会。
《千年月湖》 徐季子、周冠明合著,宁波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全书由“月湖风物记”、“月湖人物志”、“月湖诗文选”三组文字组成。“月湖风物记”详述月湖之变化,三堤七桥、宫观寺院之兴衰,十洲区位的分布,岛屿、汀洲称谓由来及各洲特色。“月湖人物志”介绍在月湖居住过或对月湖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之中有位居极品的宰辅,有丹心耿耿、忧国忧民的谏官,有道德高尚、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哲人,有才华横溢、倜傥风流的才士。“月湖诗文选”多选有姓名可考查的诗文,可略知月湖源远流长的文脉。月湖的景观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外形端正、内序井然、风格独特的宁式建筑,其中有官家府第、豪门别墅、学者书院、名人书楼,可谓“月湖甲第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