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80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利
分类号: TV85
页数: 2
页码: 1640-16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月湖水系、“平”字水则亭的情况
关键词: 海曙区 月湖 水利

内容

月湖水系
  宁波滨海枕江,淡水难蓄而易泄。岁小旱,则池井皆竭。“居斥卤之最下,阡畴交错,每苦灌输之难。”(《四明丛书·甬上水利志》)月湖通过河网与奉化江、余姚江相连,也存在这一问题。历代水利专家都注重阻咸、蓄淡、泄洪、排涝,兴建堰坝碶闸,筑堤围塘,以减轻旱涝之患。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大举疏浚月湖。嘉祐(1056—1063)和元祐(1086—1093)年间,历任明州知州又继续浚治,月湖成为城中10万户居民日常生活的用水主要来源。
  月湖水源有两个,皆源于四明山。一自它山堰经仲夏堰,再从南塘河(前塘河)入南门,与月湖相通;一自大雷经后塘河入西门,经南斗河汇入月湖。为确保阻咸蓄淡、泄洪排涝需要,南宋宝祐五年(1257),月湖南筑行春碶(今称“石碶”),与奉化江相通;北筑保丰碶(又名“永丰碶”、“北郭碶”),与余姚江相通,以宣泄湖水。月湖水蓄泄,均与周边南塘河、濠河、护城河、北斗河、南斗河、后塘河及城中诸河相连,组成完整水网。月湖水系通畅,农田旱涝之虞遂减,城乡得舟楫航运之利,居民有饮用洗涤之便。
  “平”字水则亭
  菊花洲镇明路与迎凤街交叉口有水则亭,亭中则水碑立于通月湖的平桥河中(原平桥下)。“则”字其意为准则、榜样,“有典有则,是则是效”,“水则”就是测水的意思。
  平桥初名“四明桥”,水则亭在四明桥下,因水则亭中的“平”字碑而改称“平桥”,河流亦通称“平桥河”。水则亭始建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为观文殿大学士授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主政吴潜创建。吴潜借鉴前人经验,改进水文观测设施,选址郡西南月湖平桥之下,建立全城统一的“水则”标志,建亭立碑,镌刻空心“平”字于石上。规定城外所有碶闸均视“平”字之出没,为闭启潴泄之标准。吴潜治郡3年,勤政施民,广修水利,并亲自作《平桥水则记》:“余三年积劳于诸碶,至洪水湾一役,大略尽矣……”(《平桥水则记》全文详见《丛录》)他还率领民众,建造直接沟通月湖水系的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时称“郑郎坝”),在宁波水利史上功不可没。
  明嘉靖十三年(1534),宁波知府郑威在水则亭旁构筑社学。历百余年,社学废而则水碑也尽埋于瓦砾之中。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观察陈中孚疏浚城河,在古址瓦砾中寻获则水碑后,重加修葺并立于原处。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后因年久,再度湮没。
  1999年5月,在月湖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中再次发现碑(亭),经文物考古部门发掘清理,这一古遗址再见天日。再次出土的“平”字则水碑共2块,分别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和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立的碑石。水则亭由亭与“平”字碑组成,坐东朝西,台基18.4平方米,亭四柱,歇山顶石构建筑。碑阴相靠的两通古碑经修补后,竖立于古朴的碑亭中。石碑上残存文字依稀可辨,记述吴潜当年注重调查研究,实测四乡碶闸所在河流水位与农田水位的高程关系,统一换算为月湖平桥处的水位,设定测水标尺“平”字碑的过程。据当代科学测定,“平”字首横上缘为黄海海拔高度1.62米;第二横上缘为1.36米,下端为1.09米。推测第二横为当时的常水位线,与现在宁波常水位1.33米基本相符。由此可见,则水碑的水位测量技术在当时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它的设立,提高了防汛抗旱能力,为一郡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考古学家认为,则水碑遗址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其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弥足珍贵。2005年5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潜
相关人物
郑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