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编 月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793
颗粒名称: 第二十九编 月湖
分类号: K295.53
页数: 34
页码: 1631-16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月湖和日湖的相关内容。其中,月湖的成因包括地理和历史两方面因素;月湖建筑主要涉及园林、宅第、水利和景区改造等方面;月湖文化则包括藏书、诗社、书院、浙东学派、慈孝和月湖文化名人等方面;日湖的踪迹则主要介绍了其地理位置和文化遗存。
关键词: 月湖 日湖 概况

内容

“三江交汇,一湖居中”,经世纪沧桑,从一湖分成西、南两湖,后分别称”月湖”和“日湖",相传系拆明州的“明“字而名。两湖周边及湖中诸多汀洲岛屿、官第豪宅、崇楼杰阁、名寺古刹、拱桥长堤,富于江南园林之美。历代文人学士聚集于此,或著书立说、传道讲学,或结社赋诗、娱乐休闲,逐渐形成璀璨的月湖文化。“帝制皇权俱灭,月湖活水长流"(魏明伦《宁波月湖铭》),两湖见证兴亡,成为时代发展的历史明镜。
  第一章 两湖成因
  “谁把江湖付此翁,江湖更在广城中”(北宋钱公辅《众乐亭》),月湖形成有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湖因城需,城因湖兴,经千余年岁月流逝,日湖湮,月湖独存。
  第一节 地理成因
  最初的两湖地块,只是一片低洼积水处,“仅如污泽”,或称“池沼地”。来自四明山的两条河流经西水关——望京门和南水关——长春门流入城内,在低洼地积聚成湖。富雨湖水顺江入海,旱则易于干涸,更有潮汛时海水顺江倒灌入湖,对居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浚湖筑堤成了城市形成的先决条件。成湖的具体时间,史无确载。或说唐贞观十年(636),县令王君照开凿。宋舒亶《西湖引水记》记载:“鄞南县二里,有小湖,唐贞观中,令王君照修也。盖今里俗所谓细湖头者,乃其故处矣。”五代吴越王钱镠次子钱亿于乾祐二年(949)任明州郡守,驻明州10余年,对月湖作较大规模的疏浚,“洲岛为之四出”,月湖面貌基本形成。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钱公辅知明州,仿杭州浚治西湖之法,挖淤泥屯土修堤(偃月堤),栽花植柳。元丰年间(1078—1085),“因其旧”,又大举浚湖,引蓄它山堰水从望京门入湖。元祐八年(1093),户部郎中刘淑守明州,适大旱,乃率众浚湖,沿岸遍植松柳,浚湖积土,堆置扩建月湖十洲。绍圣年间(1094—1098),户部郎中刘珵继任,复布置楼阁亭榭,集四时花卉,十洲遂成胜景。
  随着两湖的形成,阻咸蓄淡,泄洪排涝,筑堤建碶,湖周边渐成宜居之地。曲折小巷,幽深老宅,斑驳照壁,青砖灰瓦随处可见。老人悠然垂钓,妇女濯衣淘米,居民得饮用洗涤之便。
  第二节 历史成因
  两宋时期,明州地益加辟,人益加稠,经济比唐、五代时更趋发达。由于宋的北境有强大的辽国(后为金国),高丽国由山东半岛登陆至京城开封的贡道受严重威胁,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开始,明州为与高丽贸易的特定港口,月湖就成对外贸易中转站。高丽贡船自定海(今镇海)进三江口,由河道转至月湖,然后出西门,由余姚江经曹娥江至杭州,达开封。楼异向徽宗建言在宁波设来远局,建高丽使行馆,并造两艘巨舶、近百艘画舫,以供高丽使者每年来宋贸易之用。他的建议被采纳,并改任为明州知州。政和七年(1117),楼异在月湖菊花洲建高丽使馆。这是设在江南的唯一一所高丽使馆。
  胡骑南牧,中原板荡,靖康南渡,定鼎临安(今杭州),中华文化核心南移。当时明、越两州作为京都后院,成为朝廷经济、政治的重要支柱。明州之地由此家诗户书,人文蔚起。南宋史氏世家崛起,“满朝文武,半出史家”(美露《南宋四明史氏》),对月湖的繁荣鼎盛起了重要作用。以史浩为代表的史氏家族寓居月湖,史浩建真隐观于月湖竹洲,建花果庙于月岛,建府第于菊花洲;史弥远建府第于芙蓉洲,筑别墅于雪汀;史弥坚建府第于菊花洲宝奎庙右;史守之有别墅在芳草洲(碧沚)。“谁移洞天,跨湖之薮?曰唯史氏,十据其九。”(全祖望《湖语》)史浩关心儒学,割竹洲之宅延聘沈焕讲学,请杨简到家教授;“庆历五先生”、“淳熙四君子”均讲学于竹洲,流风余泽,历久不衰。月湖成官员政要会聚之地、文人墨客汇集场所,渐成浙东政治学术重地。
  元代在柳汀设南北水马二站(明时称“四明驿”),月湖成为通日本勘合贸易重要转运中心。到明代,范钦在月湖西边建藏书楼。此阁与宋代楼钥东楼,元代袁桷清客居,清代全祖望双韭山房,民国张寿镛约园、徐时栋烟雨楼共存。月湖成了文化交流的中心。
  随着经济发展,明州城内人口不断增加,甲第林立,不仅浚湖防旱更显重要,士民亦需休闲娱乐场所,于是湖堤造桥建亭,堤边种树养花,柳汀一带首先成春夏游乐之处。学童需要习读经书,文士需要宣扬学说,于是书楼、书院在月湖周边兴起。为满足居民宗教信仰和鬼神崇拜之需,寺院、道观和庙宇亦在月湖及其周边出现。
  清光绪五年(1879),知府宗源瀚在月湖竹洲创建辨志书院,设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六斋,各设斋长。前四斋为传统文化,后二斋含西方文化,走出了文化近代化的第一步,创甬上新学科的先导。在八股之风盛行,士子深陷其中之时,宗源瀚力排应举时文,提倡实学,使士风为之一变。光绪二十四年(1898),维新运动高涨,湖西崇教寺原址出现储才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美翔、陈训正等把雪汀原月湖书院改为宁波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在竹洲原辨志精舍校址上创立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逐步采纳英国模式的近代学校制度。新学兴起,月湖迅速出现新式学堂,传统书院制逐渐向近代教育制度迈进。
  第二章 月湖建筑
  月湖建筑可谓丰富多彩。历代浚湖筑堤,建造亭台楼阁,渐成月湖十洲,突显江南园林特色。官家广修宅第,庶民环湖而居,多数明清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为防海潮侵入,阻咸蓄淡,水则碑亭“平”字碑工程的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弥足珍贵。
  第一节 园林
  自北宋僧人蕴臻在月湖筑桥,知州钱公辅修偃月堤,建众乐亭(见图29-1-1),后修建月湖十洲胜景,十洲之中又有众多的园林建筑。20世纪末,对月湖景区东三洲和中四洲(除竹洲)进行大规模建设,立石镌刻,恢复十洲之名。月湖园林既具有实用功能,又美化了月湖风光。
  月湖十景
  雪汀 位于北区西侧偃月街旁,上有古建筑超然阁,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清时设月湖书院,在今月湖石浦饭店址。汀上古树成荫,为市民纳凉佳处。
  芙蓉洲 位于北区西侧偃月街旁,与雪汀毗邻,两洲以虹桥相连.桥上有芙蓉舫,现为游船码头。原儿童公园址的航空游乐场改建为圆形露天剧场,也称“老月湖戏台”。在北端保留清嘉庆六年(1801)进士童槐官邸银台第。南宋时有史弥远相府第,南起虹桥,北至水仙庙,旧名“衮绣坊”。
  芳草洲 位于月湖北端,为一小岛,有芳草东、西二桥连接。南宋孝宗年间,史浩建碧让亭于其中,因又名“碧壮”。杨简应聘在此讲学,史浩的四个儿子在此受学,后人称“杨简碧让讲学处”。史浩长孙史守之筑鸿禧馆以藏书,与吏部尚书楼钥所建竹屿东楼相呼应。碧壮之阳,史文卿筑山泽居。明代中期,洲上有丰氏宅(丰坊所有)。丰坊晚年将万卷楼遭火灾后的藏书连碧壮宅舍出售予范钦,范在其上建祠堂。民国时有茂盛花园。解放后亦曾改建为儿童公园。月湖一期改建工程后,恢复“芳草洲”之名。
  菊花洲 在北区东面,毗邻镇明路。改建后的菊花洲为月湖景区十景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景点,其上古建筑繁多,为宁波现存较完整的古代民居宝奎巷街区,有建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的宝奎庙,开庆年间(1259)郡守吴潜建造的水则亭,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大方岳第,建于民国时期的蒋介石同父异母兄长蒋介卿故居(蒋宅)。还有徐氏宗祠、宁波市服装博物馆、高丽使馆。在月湖清淤时,就地堆土成“重阳山”,山上遍植桃树。
  柳汀 在芳草洲南侧。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明州知州钱公辅筑众乐亭,左右构以长廊。南宋时,知州莫将又建逸老堂,即贺秘监祠。未几,魏王赵恺建涵虚馆,后续建有四宜楼、水云亭、闽国公祠、瀛洲接武牌坊等。明崇祯年间(1628—1644),为纪念关羽,建关帝庙。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立居士林,民国23年(1934)为佛教所用。现存居士林、关帝庙、贺秘监祠、瀛洲接武牌坊。
  月岛 位于月湖风景区南区,东面毗邻镇明路,西面中段建有长栏,隔湖与共青路相望,南面东有湖心东桥与花屿相通,西有湖心西桥与共青路相通。月湖景区建设后,月岛上植有大面积草坪,北端有市科委1999年、2004年两次种植的银杏林,称为“院士林”,林中共有82棵银杏,代表着82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两院中宁波籍院士。南端保留建于民国16年(1927)的吴氏支祠,它是首任宁波商会总会总理吴锡葭的家祠。月岛上有月湖庵遗址。市茶文化博物馆位于月岛西侧。
  花屿 在柳汀南侧,又称“园中园”。西接烟屿,西有湖心东桥连月岛。园内保留明清时期建筑,有南宋风格的亭廊、假山黄石溪流,形成江南园林的独特风格。其中花果园庙初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南宋知州赵伯圭建沧洲阁于湖心寺内,寺外有赓生堂。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兵部尚书张时彻改湖心寺为月湖精舍,内设宝纶堂,专藏皇帝宸翰。月湖庵(又称“湖心寺”)建于明清时期。还有建于清道光年间道台袁仰周的府第袁宅及宁波著名教育学家(宁波二中原校长)杨菊庭故居杨宅。
  竹屿 位于南区东南隅,在今三支街、紫金巷、梅园巷一带,因其植有大面积竹林得名,共植各种竹类19种。宋吏部尚书楼钥生于此。上有林宅、吴氏宗祠等古建筑。
  松岛 在月湖南侧,为一小岛,又名“竹洲”,曾为浙东学术重地。“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于此讲学30年,时人称“楼西湖”。南宋丞相史浩建真隐馆,堆山凿石,宋光宗题“四明洞天”四字,其好友沈焕、沈炳在此讲学。明万历年间(1573—1620),全天叙建藏书楼,取名“淡平斋”。清全祖望(谢山)居此,重建“竹洲三先生(沈焕、沈炳、吕祖俭)书院”。清光绪年间(1875—1908),知州宗湘文立辨志精舍。民国元年(1912),鄞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后改女中)在此创办,现为宁波二中。
  烟屿 位于南区西南隅,在今共青路南段,柳汀西、桂井巷一带。明代湖广参政陆懋龙居此,宅后老桂树枝蟠高洁,环围如井,人称“桂花井”,沿称至今。现存清徐时栋旧居烟屿楼。一期改建时,在此处建立月坛,竖立月岛雕塑,并在坛下南入口处设立4根6米高、直径1.2米的龙、凤雕塑柱,以日、月、龙、水纹组成龙柱,以日、月、凤、云纹构成凤柱,象征“日月同辉、龙凤呈祥”。
  三堤七桥
  月湖之上原有“三堤七桥”胜迹,现“三堤”已难觅踪迹,“七桥”或被改建,或被拆毁,唯月湖桥保持原样,为月湖景区增添美景。
  偃月堤 连接醋务桥与平桥,成东西横堤,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知州钱公辅筑。今偃月街北段和迎凤街、镇明路北段均改筑马路。
  广生堤 连接月湖桥、大厅桥,亦钱公辅所筑。
  桃花堤 遗址在今月湖南隅,靠近长春路一带,“竹洲之阳,城下隙地,直至长春水门”,为明万历丙戌(1586)进士、卒赠礼部右侍郎全天叙所建。“筑石作堤,履道坦然。堤之内,雉堞参差,其荫足休息;堤之外,湖光清泚,画船箫鼓,出没花木间……堤上所植,无所不有,而夭桃为最。”游人呼之为“桃花堤”。
  湖心西桥 花屿、烟屿间架有湖心西桥,为单孔石拱桥,北宋元丰七年(1084)始建。因清时桥下有参将大厅署,俗名“大厅桥”。后被改为平桥,20世纪末在月湖整治中又按原状重修。
  湖心东桥 现称“月湖桥”,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花屿、月岛间,为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与湖心西桥同,现存的东桥系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修。桥拱砌法为拱券石纵联砌置法。桥高3.8米、宽4.85米、长15.7米,桥面两侧设有石栏板,各立荷花柱头望柱6个,石栏板为素面;桥面正中铺设有荷花石板,两侧为垂带踏步,为城区内唯一幸存的石拱桥。月湖整治中增植树木,现在月湖桥四周绿树掩映,环境清幽。
  憧憧西桥 在柳汀、烟屿间,为单孔平桥,又名“澄清桥”,因桥下烟屿有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知府张瓒为陆瑜所建的尚书牌坊,后称“尚书桥”。
  憧憧东桥 在柳汀、菊花洲间,初名升平桥,明时桥下建四明驿馆,又称“馆驿桥”。明崇祯三年(1630),大理卿陆世科于桥西建关帝殿,故又称“陆殿桥”。
  虹桥 在雪汀、芙蓉洲间,西通马衙街,南北通偃月街。20世纪末浚河时重建。
  衮绣桥 位于偃月街小学东南侧,沟通芙蓉洲与月湖北滨。始建于北宋,因桥侧有宰相史弥远的衮绣坊而得名。左侧旧有水仙庙,俗称“水仙桥”。跨月湖西岸西流到菱池头的支河之口。南北走向,南通虹桥头,北通醋务桥。历代有修葺。1954年填塞月湖西流至菱池的支河,桥废。今已拆建成马路。
  四明桥 架在菊花洲与月湖北滨之间。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吴潜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于桥侧置水则亭,立“平”字碑于亭中,以测水位,遂改名“平桥”。
  问字桥 不在七桥之列。始建于明代。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废花屿之上古寺湖心寺为自己的书院,为进出方便,于月岛、花屿间架小桥,东通花果园巷,西通花屿。因桥形同“问”字,故名。桥小而简朴,为单孔石桥。1998年建设月湖景区时,月湖东岸改造,桥曾经大修。
  第二节 宅第
  自宋以降,“并湖甲第,嵯峨尺五;碧瓦朱登,更仆难数”(全祖望《湖语》。官第豪宅、名寺古刹,与湖光水色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江南建筑特色。根据历代志书记载,月湖区内曾有名人宅寓府第90余处,书院书楼20余处,寺庵祠庙60余处,坊表30余处,桥、堤、池、井100余处。历史上月湖几度遭劫,当年深宅大院、崇楼杰阁更因改朝换代,所存无几。从近年普查资料分析,幸存建筑均为明清至民国时
  期遗物,尤以清中后期为多。与记载相比较,虽然大多已经毁损,但其数量之多、门类之全、文化内涵之丰富,在宁波仍首屈一指。
  月湖的实用功能居观赏功能之前,为月湖周边建宅居住提供了生活之便。月湖整治前,沿月湖四周砌有大量河埠头,供居民浆洗。湖滨住宅多将河埠建在临湖门外,直接伸入月湖之中。原花屿上也设有大量河埠,花屿居民一出门就能到月湖浆洗。可以说月湖为半城居民提供了浆洗之便,这一功能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宽阔的水面,千年的经营造就了月湖一带优美的环境,使月湖周边成为建宅宜居之地。自宋以降,官宦富商都在周围建宅筑舍。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傍湖的名人多达近百位。这些人家财力充足,建筑选材精良,有不少保留至今,因此月湖周边古宅就成为宁波同时期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
  明代住宅有范宅、大方岳第等。这些建筑体现了明代简约的风格。如大方岳第梁柱用材硕大,而整幢建筑古朴无华。
  清代建筑以林宅为代表。林宅中的月岛上的旧宅,下图为吴冠中的水墨画《双燕》。月湖之美吸引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对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吴冠中的画作就取材于此砖雕及其他建筑装饰体现了美化功能与实用功能的巧妙结合,其珍贵的雕刻艺术品对研究我国的雕刻艺术、建筑装饰艺术具有重要价值。清代建筑银台第,两楼间有过弄连接,过弄用砖墙封闭,目的是不让男女混杂,反映出程朱理学对宅第主人的深刻影响。
  民国时期民居距今年代较近,大多保存完好,其中以蒋宅最具代表性。这一时期建筑大都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基础上融入西方建筑元素。“五口通商”后,来宁波居住的西方人大多聚集江北岸一带,江北岸的民居较多地融入了西方建筑风格。而月湖周边建筑如蒋宅继承传统风格较多,融入西洋风格较少,有别于宁波江北岸一带的民国建筑。现存民国时期民居,建造时一般都预定供多户居民居住。而蒋宅系蒋介石之兄蒋介卿居所,为一家一户居住设计,格局独特。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在月湖周围建有活动场所,其中位于月湖西岸后营巷的清真寺是宁波现存唯一的伊斯兰教建筑。月湖近旁的佛教建筑形制相对较小,难与日湖周边的观宗寺、延庆寺等相比。花果园庙在月岛上,月湖河港相对较窄,建筑匠人充分利用了月湖空间,将庙与戏台隔河而设。这在宁波并不多见。
  月湖及其周边著名宅第建筑有:
  范宅 位于月湖北岸,宁波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住宅建筑。
  秦氏支祠 位于月湖西边,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方岳第 又称“张方岳第”,西濒月湖,现存建筑由大门、照壁、前厅、中厅、后楼、厢房等组成。
  银台第 位于月湖北岸,宅主人童槐曾任明通政副使,与通政银台司相近,故别称“银台”。
  蒋宅 位于月湖东岸,蒋介石同父异母兄弟蒋介卿宅邸。
  袁宅 位于月湖花屿,有上题“竹庐”的月洞门,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颇具特色的建筑。
  卢宅 位于月湖菊花洲,辛亥革命光复宁波中建有功勋的卢洪昶、卢成章父子住宅,具有民国建筑特点。
  宝奎庙 位于月湖菊花洲,为土地神庙,原址在菊花洲外,月湖一期改造工程时西移。
  花果园庙 位于月岛内。为纪念南宋将军杜恺建造的祠庙,又说为丞相史浩的花果园,是土地神庙。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
  贺秘监祠 位于月湖柳汀,俗称“湖亭庙”,传为唐贺知章家祠。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修,明间上悬“逸老堂”匾。
  超然阁 位于月湖西岸马衙街口。阁原在柳汀上,系柳汀义学内魁星阁,现为月湖上仅存杰阁。
  瀛洲接武坊 原址柳汀居士林照壁后,柳汀街道路改造时迁至关帝庙前。额坊正反面刻有浅浮雕“瀛洲接武”四字,“接武”意为接近胜迹之地。为城区内现存最完整的石牌坊。
  (详见第四编“宁波古城”)
  第三节 水利
  月湖水系
  宁波滨海枕江,淡水难蓄而易泄。岁小旱,则池井皆竭。“居斥卤之最下,阡畴交错,每苦灌输之难。”(《四明丛书·甬上水利志》)月湖通过河网与奉化江、余姚江相连,也存在这一问题。历代水利专家都注重阻咸、蓄淡、泄洪、排涝,兴建堰坝碶闸,筑堤围塘,以减轻旱涝之患。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大举疏浚月湖。嘉祐(1056—1063)和元祐(1086—1093)年间,历任明州知州又继续浚治,月湖成为城中10万户居民日常生活的用水主要来源。
  月湖水源有两个,皆源于四明山。一自它山堰经仲夏堰,再从南塘河(前塘河)入南门,与月湖相通;一自大雷经后塘河入西门,经南斗河汇入月湖。为确保阻咸蓄淡、泄洪排涝需要,南宋宝祐五年(1257),月湖南筑行春碶(今称“石碶”),与奉化江相通;北筑保丰碶(又名“永丰碶”、“北郭碶”),与余姚江相通,以宣泄湖水。月湖水蓄泄,均与周边南塘河、濠河、护城河、北斗河、南斗河、后塘河及城中诸河相连,组成完整水网。月湖水系通畅,农田旱涝之虞遂减,城乡得舟楫航运之利,居民有饮用洗涤之便。
  “平”字水则亭
  菊花洲镇明路与迎凤街交叉口有水则亭,亭中则水碑立于通月湖的平桥河中(原平桥下)。“则”字其意为准则、榜样,“有典有则,是则是效”,“水则”就是测水的意思。
  平桥初名“四明桥”,水则亭在四明桥下,因水则亭中的“平”字碑而改称“平桥”,河流亦通称“平桥河”。水则亭始建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为观文殿大学士授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主政吴潜创建。吴潜借鉴前人经验,改进水文观测设施,选址郡西南月湖平桥之下,建立全城统一的“水则”标志,建亭立碑,镌刻空心“平”字于石上。规定城外所有碶闸均视“平”字之出没,为闭启潴泄之标准。吴潜治郡3年,勤政施民,广修水利,并亲自作《平桥水则记》:“余三年积劳于诸碶,至洪水湾一役,大略尽矣……”(《平桥水则记》全文详见《丛录》)他还率领民众,建造直接沟通月湖水系的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时称“郑郎坝”),在宁波水利史上功不可没。
  明嘉靖十三年(1534),宁波知府郑威在水则亭旁构筑社学。历百余年,社学废而则水碑也尽埋于瓦砾之中。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观察陈中孚疏浚城河,在古址瓦砾中寻获则水碑后,重加修葺并立于原处。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后因年久,再度湮没。
  1999年5月,在月湖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中再次发现碑(亭),经文物考古部门发掘清理,这一古遗址再见天日。再次出土的“平”字则水碑共2块,分别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和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立的碑石。水则亭由亭与“平”字碑组成,坐东朝西,台基18.4平方米,亭四柱,歇山顶石构建筑。碑阴相靠的两通古碑经修补后,竖立于古朴的碑亭中。石碑上残存文字依稀可辨,记述吴潜当年注重调查研究,实测四乡碶闸所在河流水位与农田水位的高程关系,统一换算为月湖平桥处的水位,设定测水标尺“平”字碑的过程。据当代科学测定,“平”字首横上缘为黄海海拔高度1.62米;第二横上缘为1.36米,下端为1.09米。推测第二横为当时的常水位线,与现在宁波常水位1.33米基本相符。由此可见,则水碑的水位测量技术在当时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它的设立,提高了防汛抗旱能力,为一郡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考古学家认为,则水碑遗址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其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弥足珍贵。2005年5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景区改造
  月湖自开凿以来,历代都有修建。南宋史氏家族在月湖广建楼台亭阁,使月湖成为“州人胜赏之地”,后世又或修或增,终成十洲七桥三堤胜景。解放后,辟芳草洲为儿童公园,月岛上修月岛公园,在月湖西岸筑亭栽树。1998年,市政府投入巨资,实施月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自南而北一气呵成,形成占地面积28.6公顷的景区。景区保留了“浙江水乡特色,江南园林风格,历史文化内涵”,使胜境再现、文化重辉。
  洁水清淤
  清淤深挖。月湖积淀了千年文化的底蕴,在湖底也沉积了大量松软漂浮的游泥、枯枝败叶以及周边人们饮食起居活动带来的生活垃圾。1999年3月开始月湖洁水清淤工程,于5月结束,历时两个月,累计清除黑泥、腐殖土6.1万立方米。月湖淤积平均深度0.6米,湖中心淤积最深处达2米,外运建筑生活垃圾3200立方米;对较浅湖底深挖,挖土量2万立方米。
  截断污染源。月湖东片拆迁3000余户居民,减轻月湖生活污水负荷。周边偃月街、镇明路、迎凤街、三支街结合道路改造,截流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杜绝污染源。
  沟通月湖水系与外围水系。修缮南侧望湖闸门,改造北侧闸门。中部马衙街口处开口,以明渠与马衙漕相通,马衙漕西侧以暗渠与北斗河水系相连。控制月湖水系,理顺进水出水关系。
  生物洁水。放养能吞噬有氧菌及藻类的鱼苗,建立良性生态链,达到持续洁水效果。
  月湖是一双充满灵性的眼睛,水清则目明,清澈的湖水还月湖以本来面目,成为月湖文化传承的基础。
  十景恢复
  北宋明州太守刘淑、刘埋疏浚月湖,堆土成芙蓉洲、菊花洲、芳草洲、竹洲、烟屿、竹屿、花屿、雪汀、柳汀、月岛,栽柳植松,遂成月湖十景(详见本编第二章第一节),形成“城中湖、湖中岛、岛中池”交相辉映的特征。月湖景区一期工程对十景中的八景进行不同程度的恢复(松岛有二中,暂不改造;柳汀已形成儒、道、释三教并有格局,予以保留),对景区内的保留建筑、名人宅第进行修缮整葺。建设内容涵盖传统景观园林要素:建筑有亭、台、楼、阁、堂、轩、廊等各种形式;石作有黄石、湖石、溪石、梅园石等石料,驳岩、叠石、孤峰、假山、置石等多种变化;土作模拟自然,演绎出山地、丘陵、陡坎、缓坡、平地,或开阔疏朗,或宁静出闲;绿化疏密有间,层次丰富,与地形空间结合,与十景吻合。另有人工水景、溪流、水湾与或曲或拱的园桥相映衬,虚实交错,灵活多变。
  古建筑修缮
  对宝奎巷、宝奎庙、徐氏宗祠、银台第、大方岳第、蒋宅、卢宅、杨宅、袁宅、吴氏支祠、花果园庙等古旧建筑进行修缮,并修复挖掘发现的水则亭。修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根据古建筑现存程度,确定修缮方案。材料应用、构件尺寸、装饰细部花纹、施工工艺等尽量遵循原有建筑风格特点,原有风貌基本得以恢复。共完成古建筑修缮1万多平方米,大部分成为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展览场所,也是甬城宅居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
  新景增添
  新增景点建设工程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
  点。就是新增园林建筑,既是休憩赏景场所,也是画龙点睛的景观所在。新增建筑包括亭、廊、阁、舫、轩、堂、榭等19个单体,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大多为仿古砖木结构。采用现代施工方法,表现传统工艺效果,使新增建筑成为游人视线焦点和画面点睛之笔。
  线。主要是湖岸、湖坎和园路的组织,累计整修和改建湖岸2300米。湖岸、湖坎采用黄石自然砌筑,进退有序,错落有致,改变原来生硬的岸线,使水面显得亲切易近,展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景观特点。园路建设2万平方米,材料选择以天然素雅为原则,多选用本地青石、梅园石、鹅卵石等石材。“十字海棠”、“万字梅花”等古典图案,用于幽静典雅的内庭园和幽深小径,供游人细细阅读。还修缮景观桥4座,新建景桥10座。
  大面积绿化和水体成为容纳与衬托各景点景观的面。景区绿化体现“十景”意境特色。绿化品种多达100余种,有大规格大树大苗,也有外地引进的稀有树种。树苗采购人员走遍周边林地苗圃,乃至驱车市外省外,搜罗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优秀名贵树种落户月湖。如南菊花洲苍古遒劲的沙朴树,是警车开道护送、大型吊车定位而种植的。景区共建成绿地11公顷,乔木、灌木、地被119种,其中大树2000多株。建筑中,对月湖北侧水系至水则亭进行发掘修复。在菊花洲和月岛挖土引水,形成大面积荷塘。月亮湾小岛设“钓翁”铜雕。宝奎巷附近设“磨剪匠”、“卖油翁”、“货郎”人物雕塑,再现古代街市生活场景。
  月湖的自然文化既满足了市民休闲要求,又成为市区重要的旅游胜地,并与三江六岸绿化连成一体,起到调节城市气候、营造生态环境的作用。
  第三章 月湖文化
  自唐以来1000多年,宁波人望多汇聚月湖一带,人文文化与自然文化水乳交融。官宦名家浚湖置景,建楼藏书;文士学者传道讲学,书院林立;诗人墨客泛舟湖上,结社吟诗;浙东学派环湖活动,成果赫赫。此外,书画、音乐、辞章、碑林、宗教、慈孝都可在月湖找到投射的影子。月湖文化展现了丰富多彩、与时俱进、包容性和开放性兼具的特色。
  第一节 藏书
  城区私人藏书始于两宋。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随着刻书印刷业兴起,私人藏书蔚然成风,月湖及其周边涌现大量藏书楼。除现存范钦天一阁、徐时栋烟屿楼和水北阁、冯孟颛伏附室、卢址抱经楼外,历代主要私人藏书楼还有南宋楼钥的东楼、史守之的碧让,元代袁桶的清容居,明代丰坊的万卷楼、范大澈的卧云山房、陈朝辅的云在楼、陆宝的南轩、谢三宾的博雅堂,清代万斯同的寒松斋、全祖望的双韭山房、陈鉴和陈清瑞的诒砚堂和旧雨草堂、陈励的运暨斋、蔡鸿鉴的墨海楼,现代则有张寿镰的约园、李庆城的萱荫楼、朱鼎煦的别宥斋、孙家淮的蜗寄庐等。
  范氏天一阁
  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约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间在月湖西芙蓉洲(今天一街22号)建藏书楼,后命名为天一阁。这是国内现存最早私人藏书楼。(详见第三十编“天一阁”)
  徐氏烟屿楼、水北阁
  烟屿楼为清代徐时栋藏书处,因楼在月湖西岸烟屿,故名。徐时栋藏书,可谓不遗余力。他收集名家著作,留心乡邦文献,藏书6万卷。访求宋元刻印的宁波方志,得善本6种,精心校勘。刊印宋元四明六志83卷、校勘记9卷、附录1种。咸丰十一年(1861),藏书被窃、毁损。次年迁居西门外城西草堂,重建书楼,访求整理藏书,得4万卷。同治二年(1863)遭大火,藏书全毁。次年于旧址重建新宅,继续收集藏书。为防失火,将书楼与住宅分开。因书楼的南面有河,遂名“水北阁”,仍藏有4.4万卷。徐时栋死后的宣统三年(1911),藏书皆出售给上海书贾,少量流入宁波其他藏书家之手。20世纪90年代,水北阁书楼建筑迁建于天一阁南园。冯氏伏跗室
  为浙东藏书家慈溪人冯孟颛藏书楼,位于月湖北面孝闻街93号。室名取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狡兔全伏于付(跑)侧”句,形容活动范围小,意为“伏处乡里不求显,而致力于学”。1962年4月冯病逝,遗嘱将伏附室房屋、藏书捐献给国家,计古籍3367种(3734部、109746卷、31054册),碑帖533种。其中有珍本400余种,如宋刻本《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元刻本《春秋属辞》、《乐府诗集》,明刻本《刘随州诗集》、《山谷刀笔》等;地方文献如全祖望眉批《鳍埼亭集》、姚梅伯《姚复庄诗文稿》、史荣《李长吉诗注》稿本及慈溪张麟手录《李杜韩白四家七古》等。时宁波市人民委员会接受献书后决定,藏书地址不变,保留伏跗室原名。1963年起开放,“文化大革命”前夕停止。1986年11月设立伏附室文物保管所。1987年12月经维修后重新开放。
  卢氏抱经楼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原址石板巷1号,为卢址藏书处。卢址“博览嗜古,尤喜聚书”,除祖先遗留数千卷外,重价购求善本,派人至京城购求内廷图书.辗转借抄亲友所藏善本,30年间聚书10万卷。仿照天一阁建筑,于住宅旁建造藏书楼,取唐代韩愈《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求终始”意,取名“抱经”。内有《古今图书集成》稿本万卷、明抄本《十四朝实录》、宋刻《开庆四明续志》等珍本秘籍、乡邦文献。太平军入宁波,游民乘机抢掠藏书,贩运外地,被旅沪同乡杨坊发现,出巨款购得十之七八,无偿归还卢氏。清末尚存2100余种。民国5年(1916),所有藏书均被卢氏后人出售给上海古书流通处。
  第二节 诗社
  晚唐诗社
  晚唐国宁寺住持宗亮开月湖诗社之先河。据赞宁《宋高僧传》记载:“亮(宗亮)恒与沙门贯霜、栖梧、不吟数十人,皆秉执清奇,好迭为文会,结林下之交。”这个僧人诗社的盟主宗亮有诗300首,现存诗4首。其中有咏它山堰诗七绝、七古各一首。
  北宋诗社
  月湖畔诗社至宋代进入第一高峰期。初时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诗僧,主要成员有重显、昙颖、遵式等。这个群体的诗作是晚唐五代宁波诗歌发展的延续,艺术上渐趋成熟。重显有《祖英集》问世,存诗200余首。庆历年间(1041—1048)出现理学家群体“庆历五先生”杨适、杜醇、楼郁、王致、王说,排拒佛老之学,阐发儒家经典,力倡经史之学,其诗歌创作改变了僧人在月湖诗坛上的主导地位,月湖之滨的诗作出现新的格局。
  北宋后期,“庆历五先生”弟子舒亶、罗适、丰稷、周锷、楼异等成为月湖诗坛主角。这些诗人的重要特点是开始与外地著名诗人交往唱和,为提高月湖诗社创作水平和结社之风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个诗人群体中,舒亶成就最高,有诗集100卷以上,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页。他的月湖十景唱和诗如《松岛》、《芙蓉洲》等,都是饱含人生妙悟的佳作。这个群体虽无诗社之名,却有诗社之实,为南宋月湖诗社之先导。
  南宋诗社
  宋室南迁,明州从边鄙小郡,一跃而成近京畿重镇,宁波连同月湖的文化趋于鼎盛,“声教浚涤,精彩呈露,月异而日不同”。这一时期宁波诗坛中的史浩、楼钥、高似孙、高翥、吴文英、陈允平等均堪称名家。性质不同的文学社团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史氏、楼氏等文化家族的文学创作成果均称繁富。一批寓居甬城的北方文人也自成一个群体,创作成果丰沛。在他们的影响下,浙东出现一大批文学爱好者,诗坛的创作实力和作品水平登上新的台阶。全祖望称:“吾乡诗社之可考者,自宋元祐、绍圣之间,时则有若丰清敏公、郸江周公、懒堂舒公,而寓公陈忠肃公、景迂晁公之徒预焉。”他们因酬唱形成的诗人群体,可视为月湖诗社序曲。南宋前期诗社影响较大的有“五老会”、“八老会”、“尊老会”、“真率会”等。
  “五老会”形成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其主要特点是成员都为古稀之年告老还乡的文人,在闲适生活中,以诗词创作自娱自乐,互相唱和,充实晚年生活。楼钥曾说:“吾乡旧有五老会,宗正少卿王公布、朝议蒋公培、郎中顾公文、衡州薛公朋龟、太府卿汪公思温外祖也,皆太学旧人,宦游略相上下,归老于乡,俱年七十余,最为盛事。”
  “八老会”是继“五老会”之后形成的一个诗社。因为有一些年纪尚不够称“老”的诗人不能加入“五老会”,但他们中的高国、吴秉信等有相当声誉,王桁、薛朋龟两位“五老会”成员逝世后,便有另立诗社的意向。这时,适逢参知政事王次翁退休回乡,他仰慕“五老会”之风范,遂倡议将“五老会”改为“八老会”。蒋靖、顾文、汪思温、高闵、吴秉信、王次翁、徐彦老和陈先均是“八老会”诗社成员。“八老会”较“五老会”庞杂,成员资历、流品、诗歌风格颇有不同,多数人曾入仕途,唯陈先是一介平民。这个诗社以“乡谊”相联络,乡里交游唱和特色较为明显。
  “尊老会”是继“八老会”而起的诗社。史浩致仕后,荣归故里,在月湖畔宝奎里建堂养老。闲居时,诗作颇丰,是舒亶之后又一位尽情抒写四明山水风光的诗人。他也喜爱填词,还长于创作大曲,在大曲由抒情歌舞为主转向以叙事为主方面做出了贡献。由于史浩的德望和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重视人才培养,所以以他为核心,组成了“尊老会”诗社。
  “真率会”创立于南宋淳熙(1174—1189)后期,盟主汪大猷。绍熙二年(1191),曾任刑部侍郎的汪大猷因事落职,回乡创建“真率会”。据楼钥记载,赵粹中于淳熙六年(1179)被罢官后,即与史浩、汪大猷、魏杞等诗人举行真率诗会。汪大猷回乡后,倾全力于真率诗社。真率诗社成员较多,后期有10多位诗人。庆元元年(1195),楼钥回乡追随舅父汪大猷加入“真率会”,有唱必和,殆无虚时,剧谈倾倒,其乐无涯。“真率会”的活动已定期化,“率以月为期”。活动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还常以某一内容举行专题性诗会,联句唱和,以诗会友。“真率会”的文化气息胜于以前诗社,组织更趋完善、成熟,影响也较大。
  明清诗社
  明代,月湖也是诗人雅集之地。晚明时,全天叙徙居月湖,邀集诗友举行“林泉雅会”,以屠本峻为社长,有10位诗人参与。天启三年(1623),曾将“林泉诗社”勒石纪念。晚明文学思想解放的先驱屠隆在月湖之滨家中,有一个别有情趣的小小诗社,他的夫人、女儿、儿媳均有诗才,在家中举行诗会,彼此唱和,常常诗稿遍地,成为月湖诗社上的一段佳话。
  明清之际,民主启蒙思潮萌动,在浙东学术带动和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同等几代大师启迪下,宁波诗歌创作进入鼎盛期,表现为名家涌现,诗社林立,诗集迭出,泽被全国。《四明清诗略》收录清代宁波5县(当时余姚属绍兴府,宁海属台州府,所以只录5县)2194名诗人的9460多首诗。其中诗坛大家多数居于月湖之畔。清初形成月湖诗社的第二高潮。杨凤苞在《书南山草堂遗集》中曾有评述:“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职,高蹈而解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写其旧国旧君之感,大江以南,无地无之。其最盛者,东越则甬上。”仅按《续甬上耆旧诗》中统计,清代前期宁波的诗社就有10余个,其中较著名的有“西湖八子社”、“南湖九子社”、“西湖七子社”、“南湖五子社”。当时月湖成为诗人之家,很多明代遗民和抗清志士到月湖结社唱和,以悲壮激越而又哀怨凄楚的调子,谱写充满民族悲愤和个人幽怨的爱国诗篇。全祖望在《湖上社老董先生墓版文》中记述说:“甬上蜚遁之士甲于天下,皆以蕉萃枯槁之音,追踪月泉诸老,而唱酬最著者有四社焉。”“四社”指“西湖八子社”、“南湖九子社”、“西湖七子社”、“南湖五子社”。此外,还有李文胤的“鉴湖社”、林时跃的“鹤山七子社”、全美楠的“五子集”等。这些诗社前后交替,一人可入数社。
  “西湖八子社”以李文缵为主盟,成员有董德称、沈时颖等。沈时颖的诗颇多呜咽凄断之音,如《江夜》:“客舍送残雨,邻鸡不敢啼。春寒穷酒力,屋破失残绨”,令人不忍卒读。
  “南湖九子社”又名“梓乡耆旧会”,以高宇泰为主盟,成员有钱光绣、李文胤等。李文胤是清代月湖诸诗社中成就最为卓越的诗人,徐凤垣称其“几欲夺江南半壁以自霸”。李文胤遭受国破家亡大故,饱蘸血泪,写下许多“林愤留天地”、“血渍千秋在”的爱国诗篇,苍凉激越。钱光绣自称“生来多正骨,无计解逢人”,诗歌很有造诣,感怀家国,呜咽悲戚,最后竟以愤懑自裁。他有《朋慕堂集》传世。
  “西湖七子社”以董剑锷为主盟,成员有宗谊、范兆芝等。其成员住处很近,全祖望《余生生借鉴楼记》说他们的堂馆“皆与相望,诗笺往复,昕夕旁午”。其创作以“大节古谊相交勖,语者、默者、流观典籍者、狂饮作白眼者、痛哭呼天不置者,皆见之于诗”。这个诗社以陆宇璘的诗歌成就较高,其人表面看“峨冠正襟,危坐一室,焚香溉花”,但“唱叹之余,则为羽徵变声,如风如雷”。如其《光溪杂兴》:“未肯陶朱变姓名,欲寻黄石与谈兵。人踪绝处多云雾,仿佛圮上有履声。”宗谊有《愚囊草》,其诗虽“如异峰幽涧,嵯峨淡冽,不类人间”,但《喻子规》曰:“曾为越旅与吴栖,惆怅春风畏汝啼。今日老归茅屋下,要啼啼到日头西”,充满深切感慨。
  “南湖五子社”有林时对、周元初、高斗权等。高斗权有《寒碧亭集》传世,其中《独坐》诗写道:“郊原风景望中过,疏树浓阴缀野萝。烟雾荒台麋鹿走,江山故国画图摩。长廊月列人声絁,小阁秋深雨色多。忽听悲笳来暮切,孤怀牢落竟如何?”可谓凄酸入骨。
  此外,较早诞生的诗社还有弃襦社,成员有杨文琦兄弟、屠献宸、董德钦、李振玘兄弟等人。
  清初的遗民诗社,并非单纯的文艺性社团,有时诗如匕如枪,充溢不屈的斗争精神;有时长歌当哭,凝结忧国忧民的血泪。由遗民主持的诗社,促进了地区诗歌的繁荣。但随着遗老一个个故去,月湖诗社向文艺性诗社转轨。康熙以后,陆续出现陆鋆、张瑶芝等组成的南湖秋水社,陈紫芝、陈锡嘏、范光阳等组成的澹园社,陆鎏等组成的西园社,胡庚耀等组成的绀溪社,李暾、万承勋、谢绪章、郑性组成的“四明四友”,姚燮等组成的枕湖诗社。这些诗社的创作内容以应酬居多,大抵描绘山光水色,抒写浅薄的人生感受,文本充满私人化的语境。甬上诗歌几百年来形成的雄健本色逐渐褪去。
  附
  月湖诗词歌赋部分目录选辑
  唐
  贺知章 咏柳
  宋
  钱公辅 众乐亭(二首)
  司马光 众乐亭
  王安石 众乐亭
  邵元 众乐亭
  刘珵 咏西湖十洲(十首)
  王亘 和咏西湖十洲(十首) 十洲阁
  舒亶 和咏西湖十洲(十首)和马粹老四明杂诗十首
  陈瑾 和咏西湖十洲(十首)次韵袁朝请陪太守游湖心寺
  史浩 次陆务观游四明洞天
  曾巩 游寿圣院
  王庭秀 怀嫩堂
  周铢 蓦山溪
  楼钥 湖亭观竞渡
  元
  黄溍 湖心寺
  明
  成矩 四明驿馆
  管檟 日月湖
  吴志淳 日湖
  张立中 细湖竹枝词
  陆瑜 贺监祠
  钟鸣雷 贺公祠步青莲韵
  李桐 题逸老堂
  全天叙 桃花堤
  屠大山 中秋东明招游月湖
  陈民俊 湖上竹枝词
  陆铨 月湖行
  龙子高 月湖四时词
  吴笨子 题陆侍御涵虚阁诗宗正庵 寄湖上潘子霖 别南楼吟 鉴湖之不属目,有怀往事,寄书晓山
  沈嘉则 十洲阁
  周锷 澄辉阁
  吕中父 月湖精舍
  闻隐鳞 月岛篇
  清
  徐汝渭 虹桥观竞渡
  张本 月湖春望
  全祖望 双湖竹枝词 再叠双湖竹枝词 赵袁州梅花墙 西湖舒中丞园(二首)桃花堤
  五桂堂 陈忠肃公南蓝 赋史忠定公洞天赋袁进士祠
  张斯安 谒贺秘监祠
  张幼 学桂井
  胡缑山 老兵行
  袁桷 山泽居诗
  胡文学 贺祠双柏
  民国
  杨翰芳 过湖西贺秘监祠
  当代
  毛翼虎 夜过月湖感秋
  魏明伦 宁波月湖铭
  (所录诗词歌赋仅列篇名,详细可参见第四十一编“丛录”)
  第三节 书院
  宋代书院多为私人所办,与官方所办郡学、县学有所区别,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组织。其教育内容虽是儒家“四书”、“五经”,但教学方法多以讲学为主,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看法,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相互之间可以讨论,因此比较务实,也比较生动活泼。明清时期,官方也办书院,其数量超过宋元时期,但主要目的为应付科举,情况与宋代有很大不同。宁波衣冠辈出,人物鼎盛,文人学者多居于月湖,月湖的书院也随着全国的文化潮流而兴盛,而衰落。
  宋代
  宋代月湖的书院,规模都比较小,集住宅、藏书楼和讲堂于一体,一般称做“讲舍”或“讲院”,都属私人所办。
  正议楼公讲舍 最早的讲舍,为北宋“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所建。楼郁初居城南,在柳亭设讲堂,后迁月湖竹洲讲学,“乡人翕然师之”,人称“正议楼公讲舍”。
  碧沚讲舍 在月湖芳草洲,由南宋宰相史浩聘请的杨简为主讲,又称“杨文元公书院”。
  城南书院 位于城南柳亭,原为“正议楼公讲舍”,楼郁迁居后,为其高弟袁毂所世居。袁毂曾孙袁燮为家塾,主讲其中。
  沈端宪讲舍 设于月湖竹洲,由沈焕主讲,其弟沈炳辅讲,金华吕祖俭亦常来此讲学,因此又称为“三先生书院”。
  明代
  明代逐级建立学院,抑制书院,致使书院一度沉寂。有的名为书院,实为藏书、游憩、祭祀场所。这一情况在月湖尤为明显。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66),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的思想家以书院为阵地,发动思想解放运动,书院再度辉煌。但明中期书院兴盛的情况没有见于月湖。故在明代,月湖很少有书院活动的记载。
  清代
  清初,清廷惧怕传播反清思想,以“聚群结党”、“空谈废业”为由,抑制书院,因此清代月湖周边的书院数量不多。当时,月湖区域的书院有月湖书院、竹洲三先生书院和辨志书院3家。
  月湖书院 本名“义田书院”,在月湖西广盈仓基(今偃月街中段),顺治八年(1651)由海道副使王尔禄建,以教育民间子弟无力从师者,故称“义田书院”。康熙二十五年(1686),李煦重修,改名为“月湖书院”。咸丰末年(1861)毁于战火。同治三年(1864),知府边葆诚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设宁波府师范学堂。
  竹洲三先生书院 位于竹洲,由清代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全祖望重建。
  辨志书院 位于竹洲,光绪五年(1879)知府宗源瀚创建。院舍四进,南楼为讲堂厅,左右厢楼为学子寄宿,屋后辟花园。聘学者黄以周(同治举人)主讲。学子系府属各县秀才、童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停办,知府高英改设南城小学堂。
  20世纪初,社会环境急剧变化,月湖书院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现代学校。
  (书院详细情况参见第二十五编“教育”)
  第四节 浙东学派
  浙东学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特色的学术流派,宋代形成,经元、明过渡,清代达到鼎盛。清代浙东学派是以清初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为代表的浙东史学派。浙东史学派与月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宋代以来,月湖为甬上文人学士雅集之处,许多学者在月湖举行讲座,交流学术观点,或假座书院,或湖畔亭榭,或湖中画舫,形成自由的学术风气,成为学派活动重要场所之一。
  浙东学派先驱
  浙东学派之学术文化渊源,可追溯到北宋,在甬上首推“四明庆历五先生”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五人以教育为主要职业,是北宋正在兴起的儒学学统在浙东的主要代表。他们在浙东讲学,筚路蓝缕,开浙东学派先声,是浙东学术上的先驱。全祖望评价说:“庆历之际,学统四起,……浙东则有明州杨杜五子”(《宋元学案》);“夷考五先生皆隐草庐,不求闻达,……年望弥高,数十年以后,吾乡遂称邹鲁”(《庆历五先生书院记》)。当时像范仲淹等两浙路地方长官,对五先生“皆抠衣请见,惟恐失之”。
  五先生中,楼郁与月湖渊源尤深。他从奉化迁居城南月湖边,号城南,人称西湖先生。王安石称他“学行笃美,信于士友,穷居湖濒,自乐于屡空之内”。好学不倦,家藏书达万卷,大半为手抄。好著书,有遗稿30卷。
  四明学派
  四明学派是南宋时期以传授陆九渊心学为宗旨,以尊德性为目的的学术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杨简、袁燮、舒璘和沈焕,人称“甬上淳熙四先生”。四人都是明州人,同时入太学,先后中进士,都拜陆九渊为师,是“师同门,志同道”的同门同道。四人过从密切,情谊深笃,后学者将四先生学术概称“四明学派”。其中杨简、袁燮、沈焕三人晚年同时在月湖讲学,进行学术活动。
  杨简主讲于月湖碧沚书院,是四明学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著作最多,学术影响最大。杨简年轻时在太学读书,通过“反观”体验出万物一体的境界,为以后接纳陆九渊的“本心”之说打下了基础。杨简任富阳主簿时,陆九渊途经富阳,与杨简论学。杨简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恰有人讼于庭。杨简断其曲直后,陆九渊说,刚才的断案“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此后,杨简终生奉陆九渊为师。他认为心是万物之主,“言其本谓之性,言其精神思虑谓之心,言其天下莫不共有谓之道”(《论论语》)。也就是说,性是人之本,是人的本性;心是人的精神,是人思想活动之主宰;道是做人的准则,是天下人共有。他认为圣贤并不是超人,圣贤也是平常人。之所以为圣贤,是因为发扬光大了人的精神。只要发扬光大性的良知,不被利欲所蒙蔽,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他主张人人都要自尊自重,防止利欲侵蚀,遇事反求诸己,求道德人格的自
  我完善,做到“人心自善,人心自明,人心自神”(《慈湖遗书》)。他认为自善自明自神之心,“常见于日用饮食之间,造次颠沛之间”,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是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因各人所禀不同,后天熏染有别,有的能始终保持善良本心,有的被心灵扭曲,所以要接受教育,经受磨砺.使人的天良不受伤害,并且发扬光大。他做官廉洁爱民,以德行政,在温州知府离任时.老百姓家立像纪念。他边做官边育人,不做官便执教,是身体力行以德育人的教育家。
  袁燮主讲于城南书院,在四明学派中地位较高、影响较大。曾任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在朝时立论公正,因反对史弥远对金议和被罢官,在竹洲城南书院讲学。其子袁甫当过兵部尚书。袁燮的学术思想,除直接师承陆九渊的心学以外,还受浙东之学较大影响,逐渐背离师说,走向折中朱陆的治学道路。他对朱熹心存敬意,基本上接受了程朱派的道德观。在修养方法上,也与朱派接近,主张持今积渐和博学广识。他认为心是人之大本。“人生天地之间,所以超然独贵于群物者,以存是心焉。尔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则虽贱尔贵,不存则虽贵而贱。”(《毛诗经筵讲义》)他提出人的贵贱不在于地位高低.而在于心地是否高尚。在封建社会里,这种重人品轻名位的人本思想难能可贵。
  沈焕主讲于竹洲书院(沈端宪讲舍),晚年封赠为华文阁直学士。为人刚劲严漠,重道义、轻爵位,是非分明,清贫一生。他严于责己,不诿过于人,当面能指人之过,背后常扬人之善。教育学生善善恶恶,师道尊严,学生初见时怕他,后则感可亲可敬,乐于受诲。他既尊象山心学,也尊程朱理学。
  四明学派甬上四先生的道德学问,为南宋一时之人望。文天祥曾题词赞誉:“广平(舒璘)之学,春风和平;宝川(沈焕)之学,秋风肃凝;瞻彼慈湖(杨简),云间月澄;瞻彼素斋(袁燮),玉泽冰莹。一时师友.聚于东浙,呜呼,盛哉!"
  浙东史学派
  清代浙东学派实际上是史学流派,也称浙东史学派,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它以黄宗羲为开山,万斯同、邵廷采、全祖望、邵晋涵发扬光大,至章学诚集大成,学术宗旨一脉相承。其中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三位扛鼎人物,与月湖结下不解之缘。
  黄宗羲明末清初的学术活动以甬上为据点,曾在月湖和距月湖4里许的白云庄讲学。他和弟子倡以六经为根底,以历史为脉络,经与史互相融会贯通,通古而达今,经世而致用,其学术思想和学风形成了浙东史学派。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书中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指出应该“以天下为君,君为客”,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书成于清康熙二年(1663),堪称民主思想启蒙之作,比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早100年。他的哲学思想坚持唯物论的“气一元论”,批
  黄宗羲像
  万斯同像判程朱理学,修正阳明心学,是富有启蒙色彩的理论体系。他的史学思想就是“经世致用”,批判空谈误国,倡导经纬天地,力图将历史研究与当世之务结合起来。其代表作《明儒学案》是明代学术思想的总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学术思想史著作。“中国有完善的学术史,自梨洲之著学案始。”(梁启超语)
  万斯同万氏府邸原在月湖东广济桥西,后迁白云庄,再迁月湖。他是黄宗羲最有才华的嫡传弟子,把史学视作“治国平天下之业”,批评当时只知埋头考据而脱离现实的考据学者,敢于“冒天下之讥”,把自己毕生精力投入经世致用的历史研究中。他继承黄宗羲的明史研究遗绪,以布衣身份北上参修《明史》,主撰完成500卷《明史稿》,也是后来《明史》主要底稿。万斯同实际上是《明史》总纂修人。时人赞他的史学成就是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
  全祖望出生于月湖桂花井全天叙侍郎故宅。他上承黄宗羲、万斯同,下启邵晋涵、章学诚,“为浙东史学大柱”,清代浙东学派的第三代大师。他辑录了永乐《宁波府志》,与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共同续成了黄宗羲《宋元学案》。全氏著作30余种400余卷,《鲒埼亭集》、《续甬上耆旧诗》都是鸿篇巨制;还校注了《水经注》、《困学纪闻》,称为《七校水经注》、《困学纪闻三笺》。全祖望重要著作多写于月湖。其入室弟子、表弟蒋学镛曾独力编成《鄞县志稿》,其家在月湖雪汀蒋翰林旧居。
  王梓材、徐时栋、董沛为晚清甬上浙东史学派殿军。王梓材作《宋元学案补遗》,增补刊行《七校水经注》遗稿。徐时栋世居月湖烟屿,月湖烟屿楼藏书名噪一时;主持宁波方志局,校刊《宋元四明六志》,被誉为“志中上乘之作”。董沛在月湖有藏书楼“六一山房”,撰有《明州系年录》、《甬上宋元诗略》等。
  民国时期,张寿镛编有《四明丛书》,收甬上学者著作178种1177卷,地方性丛书无出其右者。
  第五节 慈孝
  月湖周边,慈孝文化丰厚,体现慈养(母亲)、慈训(父亲),包括慈教(老师),“由慈出孝,孝为慈果”。
  孝闻乌含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杨庆居住月湖正北孝闻街。杨庆父母体弱多病,久治不愈,家道贫穷,无钱就医。杨庆干苦力挣钱,为父母治病。宣和三年(1121),明州知州楼异为杨家题“崇孝”两字。南宋绍兴七年(1137),宋高宗下诏表彰,“孝闻”街名由此而来。孝闻街西侧有一弄,即乌含巷。天宁寺西河有乌含桥,原名乌黯桥,为避东汉董孝子董黯名讳,改“乌黯”为“乌含”,寓意“慈乌反哺”。桥下街以桥名乌含巷,为董黯后世子孙聚居之地,巷名沿称至今。
  丞相易中秋
  宋代甬上月湖最大望族史家,“一门两王三宰相”。史家孝道历有传统,最著名者属史浩祖父史诏。史诏父史简去世时,母叶氏怀孕7个月,年25岁。遗腹子史诏为史家独苗。叶氏把史诏培养成才。史诏称“无母氏,几无史氏矣”。史诏一生布衣,待母亲极其孝道。北宋大观二年(1108),宋徽宗设“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八行选拔人才,诏史诏补太学上舍太守,史诏以养母为辞,躲避不就。帝再诏,仍不赴任。宋徽宗赐史诏“八行高士”称号。史诏之孙史浩在朝为官,时挂记已迁居月湖的母亲妻儿,每逢八月十五中秋,总要从临安回明州同亲人团聚。有一年,史浩中秋返乡,途中因马失蹄受伤,夜宿绍兴,八月十六才匆匆赶到。史浩安慰母亲说,公务缠身,不便提前回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以后就十六过中秋吧。从此宁波人习惯八月十六过中秋赏月,旨在鼓励官员以宰相为楷模,既尽孝道,又不疏失公务。
  兄弟孝寡母
  闻家为明代中叶月湖望族。嘉靖年间(1522—1566),闻渊历官40年,先后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赠少保,谥庄简。闻渊孙闻龙,5岁时母亲去世,趴母灵柩前恸哭,“感天动地”,名传湖上邻里。长大后奉养父亲30年。父去世,服侍继母20余载。闻龙堂弟闻继泰,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陈氏年轻守寡,抚育继泰,母子形影相吊。继泰成人,孝顺母亲,与妻服侍母亲起居。母病,继泰不离左右,直至母86岁寿终。母死后,继泰守孝3年,供母像于榻前,每天出入家门必告呼母亲。
  乞糕侍亲
  李景濂祖上居城内车轿街。清康熙年间(1662—1722),都督李涵购买月湖闻渊家西厅宅第。孝子李景濂湖上闻名,属李都督家族。李景濂刻苦厉行,事事博继母何氏开心。一次,何氏失口说想吃酪糕。他记在心里,白天在集市跪求而得,如小鸟舒翼,双手端回侍母。母亲病重不能如厕,李景濂七年如一日为母端尿洗身。母娘家也贫,他迎舅供养,直至料理后事。后人为纪念李景濂,把他的居所称为“李孝子居”。全祖望曾作《李孝子传》。
  捕鱼赡母
  明代月湖边常有湖市。湖中物产如菱、芡、莼、菰、虾、鲫、鲤等在堤岸和桥头交易。夏道昌是住在月湖西岸的捕鱼人,小时丧父,母子相依为命。道昌每次捕鱼所得,择大的孝敬母亲,小鱼头留给自己。母得皮肤病,身上极痒,需晚上洗浴缓解。他每晚烧好热水,供母沐浴。母外出走累,就背母回家。一次,夏道昌在城西新庄之河捕得一巨大鲤鱼,市人愿出高价购买。夏不肯,相互争执,直至打起架来。有老者问他为何不卖。夏说此鱼必拿回家给母吃。老者大为感叹。夏母亡故,柳庄袁彻闻夏孝行,愿出银两、良田接济。夏道昌说,母亲已经没有了,我无需这么多,力辞不受。
  范宅医家
  月湖正北明代建筑范宅,有父子两孝子。父亲范亿,儿子范洪震,均为甬上名医。清康熙年间(1662-1722),范亿父亲客死赣州,母杨氏抚范亿成人。范亿离乡徒步千里,寻得父亲遗骸而归。范亿行医,路遇一高人。高人知其至孝,授其医术,范亿医术大增。范亿丧妻,感伤过度,身抱危疾,百方营治,不见良效,终夜不能就寝。其时范洪震12岁,刻苦研究此病,投以汤剂,使父起死回生,病体渐愈。父亲过世后,范洪震服侍继母,友爱继母所生两弟。范洪震承父医业,为人慷慨,好济人缓急。甬城内后来盛传范洪震孝子遗事和高明医术。
  弃学养母
  月湖边望族陈家有一孝子陈洪宪,祖父陈束做过明嘉靖中叶河南提学副使。16岁时父亲病亡,家道中落,母亲范氏体弱多病,勤学的陈洪宪不得不放弃学业,与妻子朝夕伺候母亲,喂汤喂食,给母亲按摩治疗。
  北宋时,薛朋龟迁居月湖南段冷静街。明天顺年间(1457—1464),薛氏家族之后薛淋,师从太史余本。母亲董氏常年染病,薛淋朝夕侍于榻前。有一年逢科举省试,薛淋准备充分,将待赴考,母亲恰病重。他毅然放弃赴考,陪侍母亲。母亲卒后,薛淋3年不食酒肉,后一直未取功名垂老。
  第六节 月湖文化名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历史上月湖这块宝地,孕育了众多政治家、文学家。他们或疏浚开发,苦心经营,把月湖从荒芜沼泽变为宜居之地;或用毕生精力,笔耕不止,留下丰硕成果,可与日月齐光。新时代更是在继承中有发扬,改革中有创新,使月湖文化传承与时俱进。
  唐宋以来,月湖包容了众多文人学士,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了更多饱学之士来月湖进行文化活动。他们中有的虽未长期在月湖居住,却也与月湖有不解之缘,因此月湖素有“唐宋衣冠,人文荟萃”之美誉。2006年9月23-29日,在镇明路举办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展,介绍与月湖有不解之缘的历史名人就有贺知章、黄晟、王安石、史浩、王应麟、范钦、屠隆、张煌言、万斯同、全祖望等。
  王安石,曾任郭县知县,治邦近3年。他在月湖创建县学,延聘名儒为师,勃兴学风。
  曾巩,曾出任明州知州,主张扩大省外贸易,发展与高丽、日本的贸易,在月湖边上修安泊外商之馆舍。曾巩在月湖留有《游寿圣院》诗:“一峰潇洒背城阴,碧瓦新堂布地金。花落禅衣松砌冷,日临经帙纸窗深。幽栖鸟得林中乐,燕坐人存世外心。应似白莲香火社,不妨篮舆客追寻。”
  吕祖俭,任明州监仓5年,与甬上学者杨简等人过从密切。他与沈焕、沈炳兄弟尤善,三人经常在竹洲沈端宪讲舍讲学,人称“三先生书院”。
  王应麟,诞生在月湖东岸今云石小区念书巷内。他隐居月湖边达20年,相传所著《三字经》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性启蒙教材。他在念书巷的府第一直被人们尊称为“王尚书第雪舟等杨,日本国著名画僧。明成化三年(1467),47岁的雪舟随日本遣明使团到宁波。他所作山水长卷《宁波府图》,用很多画面描绘波光粼粼的月湖和四明驿(今佛教居士林)、湖心寺的远景。2006年雪舟逝世500周年时,在月湖柳汀居士林内竖立了“雪舟行迹”纪念碑。黄宗羲,浙东学派代表人物,曾讲学于日湖延庆寺内。他登上月湖芙蓉洲范氏天一阁,披阅藏书,撰有《天一阁藏书记》。
  万斯同,世居月湖旁的广济街。清康熙元年(1662)迁居于西郊管村白云庄墓庄。他以布衣参修《明史》,不署衔,不受俸。
  全祖望,其父全天叙移居月湖烟屿,在竹洲之东构“平淡斋”,在南筑“菘窗”作为别墅,并筑桃花堤,以助月湖之胜。全祖望诞生在月湖烟屿桂井街的全氏居宅内,至今原全宅门前的旗杆石尚存。他19岁登天一阁藏书楼阅览藏书,又到湖对岸的谢家巷谢氏天赐园博雅堂、带河巷云在楼、月湖陆氏南轩等处阅读藏书。
  徐时栋,建藏书楼于月湖烟屿,取名“烟屿楼”,藏书6万卷。他在月湖边上校刻宋元“四明六志”,著《四明六志校勘记》,使六志得以流传后世。又有《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等。
  陈修良,女革命家,1907年出生于鼓楼附近呼童街105号一栋百年老宅。1921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位于月湖竹洲的鄞县县立女子中学(宁波二中前身),成为预科插班生。因参加学潮,陈修良被宣布为“过激派”,令她退出学联,她不从。是年暑假,陈修良被开除学籍,后投身革命,离开月湖。
  路甬祥,著名科学家,1942年出生于宁波一个崇尚知识的医生家庭。父亲创办慈溪医院,有声望。5岁时父亲病逝,家境困难,随母去上海,进复兴中学。13岁回宁波,转入月湖竹洲的宁波二中。后以优异成绩升入二中高中部,参加二中航模队,教练是陈庆澜。路甬祥陶醉于“蓝色世界”,在月湖边上放飞,梦想有一天随小小滑翔机飞向蓝天。曾参加南京分区比赛,获航模“三级牵行”项目第二名。小小滑翔机训练了路甬祥敏捷的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他走上科学之路。40年后,路甬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长。
  戴传曾,核能专家,1921年出生在月湖边紫薇街。儿童时期在月湖边的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宁波中学前身)附属小学(现湖西月湖石浦饭店址)读书。后到效实中学读高中。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去英国留学,进利物浦大学。1951年完成题为《利用核胶进行的一些核反应的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博士学位。当年年底回国,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实验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反应堆工程和核电安全研究。曾参加我国第一个核电厂——秦山核电厂研究工作,是建立核能事业的功臣。
  於梨华,美籍华人作家,1931年出生于上海,1947年就读于月湖竹洲鄞县县立中学(宁波二中前身)。后去台湾。1956年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获新闻硕士。1963—1993年在纽约州立大学教中国文学及中文写作,两度获富步雷奖(Fulbright Fellowship)。在1997年宁波二中85周年校庆之际寄来题词“源远流长”。在大陆出版的著作有长篇小说《梦回青河》、《考验》、《傅家的女儿们》,短篇小说集《寻》,散文集《别西冷庄园》等。
  罗精奋,经济学家,1931年出生于慈溪县孝中镇(现慈城镇)。1948年进月湖竹洲鄞县县立中学(宁波二中前身)。罗精奋是城区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自发组织“燧火社”主要成员之一。毕业后留校,投入宁波市政府接收学校的工作,并参与筹建宁波学生联合会,担任领导职务。1952年进中国人民大学。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致力于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中国企业发展优秀论文金三角奖、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参加宁波二中90周年校庆。
  桑兰,体操运动员,1981年出生于月湖畔公园路40号,后居住在月湖畔紫金巷和平安巷,在月湖畔度过童年。1986年进宁波市少年体校练习体操。第二年在省运动会上获体操全能、跳马、高低杠、平衡木、自由体操5枚金牌。8岁调浙江省专业体工队。1993年进国家队。1998年参加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时受伤。高位截瘫的她说:“月湖的文化和品性传承给了后人,我也是其中之一吧?月湖就是我的母亲湖。”
  (本节所列人物详见第四十编“人物传”)
  附:月湖院士林
  位于月湖景区月岛上,东邻镇明路,北至柳汀街,占地面积0.62公顷,树种皆为银杏。1999年9月,为表彰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两院中的82位宁波籍院士,由宁波市政府主办,在月湖月岛规划了院士林,邀请宁波籍院士专程回到故乡,每人亲手栽下一棵银杏树,形成银杏林,命名为“院士林”。随着时间的推延,宁波籍院士增至86位,院士林的银杏树也随之增加到86棵。2004年6月,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撰文立碑于院士林,并镌刻有86位宁波籍院士的姓名和植树位置。(碑文详见第四十一编“丛录”)
  第七节 月湖民间活动传承及文化研究
  民间活动传承
  月湖民间文艺活动由来已久,尤以正月十五元宵灯会和八月中秋龙舟竞渡兼赏月最盛。
  月湖灯会 月湖灯会始于何时无从考证,相传已有800多年历史。每逢新春佳节,官方玩赏花灯,民间制灯出售。元宵前后,月湖周边大街小巷灯火辉煌,狮舞龙腾,箫鼓震天,“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雨元宵”。灯彩材料有竹篾、珠网、罗帛、蜡纸、瓜果,灯饰有琥珀玳瑁、琉璃玻璃、白玉流苏,灯形有菩提、荷花、飞禽走兽、人物等。竹扎、布制、纸糊、木雕,应有尽有。灯上或写有隐语,制成灯谜;或装上机关,巧夺天工。正是“灯悬高树星河近,常卷中天海月飞。共喜太平歌既醉,六街尘静言未归”。随着时代变迁,民间艺社消失,艺人离世,制作工艺失传,月湖边此类民俗活动日渐衰减。1991年3月1日,县学街道(月湖街道前身)在月湖畔迎凤街举行“欢歌载舞闹元宵”行灯会。数百居民手提各种灯饰绕月湖一周。沿途数以千计人群提着各式花灯,加入行灯队伍,首尾相接数里。群众惊呼“又行灯会了”。1993年12月31日举办首届月湖灯会,庆祝月湖街道成立1周年(月湖街道环湖而设,因湖得名)。街道发动25个居委会和众多辖区单位,制作以月湖为主题的数千盏各类灯饰,布置于月湖公园和湖面,整个月湖火树银花,成了灯的海洋、彩的世界,观者数以万计。首届月湖灯会成为继承世风民俗、弘扬灯会精华、“陈酒新酿”的典范。1996年10月在区第四届文化艺术节期间,月湖街道举办规模更大的第二届月湖灯会(又名“缤纷月湖夜游园会”)。这届灯会的灯饰造型,除保留传统品种、内容和风格外,集光、声、电于一体,还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如云海宾馆的“哪吒闹海”,中国银行宁波分行的“长城”,市政管理处的“月湖桥”,天一居委会的“天一阁”,卫生学校的“爱心”,等等,向经贸、旅游、饮食行业渗透,显现文化品牌雏形。灯会活动被评为区“十大文化佳事”之一。2006年9月23日,“平安在心中”月湖千人放灯会在月湖荷花池举行,千名市民放灯祈求福祉。
  龙舟竞渡 此活动原是纪念战国时期屈原沿留下来的风俗。月湖自宋开始,即有龙舟竞渡。北宋时,明州造船业发达,龙舟竞渡与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蒲艾合在一起,成为五月端阳月湖盛事。到南宋,龙舟竞渡与中秋赏月吃月饼合在一起,变为中秋节月湖盛事。楼钥《湖亭观竞渡》诗反映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盛况:“涵虚歌舞拥鄷君,两两龙舟来往频。闰月风光三月景,二分烟水八分人。锦标赢得千人笑,画鼓敲残一半春。薄暮游船分散去,尚余箫管绕湖滨。”中秋一般在八月十五,唯宁波有八月十六过中秋之说。(见本章第五节“慈孝”)“部峰寿母易中秋……家家十六看龙舟。”月湖龙舟竞渡宋以后依然盛行,明代月湖边生活的女诗人顾逸的《虹桥观竞渡》就形象地描绘过当时竞渡美景:“鉴湖彻晓霜飞冷,一道长虹恒秋影。”现时月湖已无龙舟竞渡活动,但湖上游船、游艇终年不断。每当周末假日,亲朋好友租一条游船,荡漾于湖光碧波之中,不失为一大趣事。
  月湖文化研究
  2001年4月,市文化研究会和区政协举办月湖文化研讨会,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2006年举办了纪念南宋丞相史浩诞辰900周年研讨会。后又举办了浙东学术研讨会、全祖望与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出版了《纪念史浩诞辰900周年论文集》、《全祖望与浙东学术文化论文集》。
  《璀璨明珠——月湖》 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全书收录文章29篇,计18万字,分上下编。上编“月湖璀璨历史和文化”,下编“现代月湖名人与风貌”,并附有数百幅珍贵图片(书画)。书中对月湖历史渊源、自然景观、景区改造、民间文艺、群众文化等作系统记述,其中有魏明伦的《宁波月湖铭》、徐季子的《月湖的学术一一记四明学校》。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体现地方和时代特色,有学术性、史料性和可读性。
  《我爱月湖丛书》 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月湖文化的乡土教材,供小学生阅读,传承月湖文化。丛书全套6辑,第一、二、三辑为学生专题征文选编,包括《月湖欢歌》(一年级用)、《月湖游趣》(二年级用)、《月湖传说》(三年级用);第四、五、六辑由教师撰写,包括《月湖景点》(四年级用)、《月湖名人》(五年级用)、《月湖文化》(六年级用)。其中《月湖文化》一辑分“人文文化”、“水利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月湖诗词”5章18节。语言平易通俗,后附思考和实践题,便于学生阅读领会。
  《千年月湖》 徐季子、周冠明合著,宁波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全书由“月湖风物记”、“月湖人物志”、“月湖诗文选”三组文字组成。“月湖风物记”详述月湖之变化,三堤七桥、宫观寺院之兴衰,十洲区位的分布,岛屿、汀洲称谓由来及各洲特色。“月湖人物志”介绍在月湖居住过或对月湖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之中有位居极品的宰辅,有丹心耿耿、忧国忧民的谏官,有道德高尚、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哲人,有才华横溢、倜傥风流的才士。“月湖诗文选”多选有姓名可考查的诗文,可略知月湖源远流长的文脉。月湖的景观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外形端正、内序井然、风格独特的宁式建筑,其中有官家府第、豪门别墅、学者书院、名人书楼,可谓“月湖甲第连云”。
  第四章 日湖踪迹
  历史上日、月二湖,月湖在城西隅,日湖在城南隅。日湖又称南湖、细湖,湮废已久,本章仅简要记述。
  第一节 地理位置
  据天一阁所藏清乾隆六十年(1795)《镜川杨氏宗谱·城中图》载,日湖水系起自长春门,沿灵桥路旧城墙,到日湖桥(今长春大厦前)分岔,向东到灵桥门;往北到采莲桥前,一路沿着莲桥街向东延伸,入灵桥。过采莲桥,湖面较为开阔,呈葫芦状。此后开始缩小,再往北走,过普照桥。普照桥应是大沙泥街与南大路(解放南路)交叉处一座桥。再往北,过县学(今第一医院),河道转变。向西走,经柳汀街,与月湖贯通;往东走的河道,似在药行街一线。此为目前所见最完整的日湖水系图。日湖中心区在采莲桥与普照桥一段,图上明确标“日湖”。所谓湖,多是向两岸凹进的宽阔水面,所标葫芦状一段河道称日湖符合习惯。日湖中心区小于月湖中心区,雍正《浙江通志》卷十三称日湖“周围二百五十丈奇”。中心区大致在今三角地尖端与莲桥街之间,长度约为百米,大体与“周围二百五十丈有奇”相符。日湖是一个完整的水系,呈现为朝东的“E”字形水系状,至少有4个出水口,一条通过月湖水系进入余姚江,三条通向奉化江,解决了城中心商业区用水问题。延庆寺实际在日湖三河间陆地上,为日湖岛上一座寺院。日、月两湖完全对称,形成一“明”字形。
  岁月沧桑,污泥堆积,日湖面积逐年缩小。民国年间,仅存约3000平方米的水域面积。民国《鄞县通志·县邑城厢图》上,莲桥街到捧花桥的日湖中心区仍存,延庆寺前一段河道标为“日湖”,说明日湖中心区已经转移到延庆寺前。日湖沿岸建筑有水月桥、余相国祠、吕祖殿、延庆寺,多为宗教建筑,故这段湖也被称为放生池。据民间说法,民国30年(1941)日军占据宁波,两个大队驻今东恩中学(原宁波中学),营地北面即日湖。晚上常发生日军士兵尤其是哨兵死于日湖的现象。日湖遂被填没。日湖水系消失,可能还要晚,20世纪50年代仍有一条小河,到1958年修南大路(今解放南路)才被完全填塞。莲桥街南面和药行街边日湖水系,消失还要迟一些。1960年后旧城改造,拓路建房,日湖及周边水系河道才被完全填死。日湖就此只存其名,无有其实。
  2006年,江北新建一个开放型城市公园,园中有一水面,截余姚江江湾而成,借名日湖,公园也名“日湖公园”,此曾引起地名之争。是年6月,海曙区文物保护协会和江厦街道办事处联合在莲桥街与解放南路交叉口立“日湖遗址碑”。
  第二节 文化遗存
  日湖虽小,却是一湖碧水,是宋、元、明、清宁波人的活动中心之一。与月湖周边一样,日湖周边也相当繁华。有天封寺、兴教寺、白龙王庙、吕祖殿等宗教建筑,终日香火缭绕。更有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于此居住,学者文士、诗人墨客在此传道讲学、结社赋诗,可谓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
  南宋著名学者黄震(文洁)有“别业在日湖”,宋亡后隐居同谷宝幢山中,誓不入城府,日湖居所图书、器物为人掠取。黄震字东发,慈溪人,任浙东提举,迁宗正少卿不拜。曾与宰相贾似道兄子争辩,被罢官。著《日抄》100卷。
  湖尾左绕门,临捧花桥街,明初有周礼(瞶庵)授徒之所,后为周氏世居。周礼字吾学,穷研经史,以讲学论文为事,他无所闻,因号“瞶庵”。湖边有仓基陈氏,人称“忠谏望陈氏”。陈禾(文介),字秀实,宋元符三年(1100)进士,擢监察御史。禾性不苟合,立朝廷有风操。抗疏劾童贯、黄经臣,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说:“陛下不惜碎衣,臣惜碎首以报陛下。”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后知舒州,命下而卒。著有《〈易〉解》、《〈春秋〉解》、《〈语•孟〉解》。宋元际著名学者袁桶,号清容居士,住南湖(日湖)。曾任翰林院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著有《清容居士集》、《延祐四明志》等10余种。胡三省曾在袁氏家修订抄完《通鉴注》。
  日湖西藕尾漕,有明代大学士余有丁居所,称余相国第,大门旧有“天朝师相”直额。余有丁,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入阁办事。入相不及3年,卒于京邸。其人素达生,有高世之志,喜访故乡佳山水。著有《文敏公集》15卷。陈公廨有《日湖竹枝同》:“名园遥似日湖头,飞盖曾随公子游。今说内祠先相国,不知太傅本风流。”诗人陈允平有诗集《日湖渔唱》(2卷)。黄润玉有《鄞城草堂》:“古郭三面海通潮,地局西来雉堞高。日月两湖环作岛,坎离双港抱成濠”;陈民俊有《日月湖竹枝词》:“郭里天开日月湖,楼台岛屿俨仙都",可知当时日、月两湖周边一带之繁华。
  清初黄宗羲曾讲学于日湖延庆寺内,后移万氏白云庄。全祖望《湖语》道:“直抵城南,同流异浦,则又别有奇焉!……访昔人之遗迹,求二豪之故所。彼其分清洞以左旋,如捧花之娇女;引修渠以斜行,盼夕阳以延伫。所捧何花?芙蕖容与。中有莲心,清芬一缕;翠盖亭亭,以迎红雨。”可见清时日湖依然风光旖旎。
  附录1
  日湖遗址碑文
  三江交汇,一湖居中,昔州治之南有一大湖,后中沍涸,分为二湖,遂拆明州之“明”字而名日湖、月湖。日、月两湖千载相伴,烟水空濛,风光绮丽。日湖又称细湖、南湖、竞渡湖。惜湮于二十世纪中。湖虽废而名永存。其范围在今解放南路以东,大沙泥街之南一带。莲桥、莲香为其旧迹,延庆、观宗为其标识。更有南湖龙湫、黄钟竞渡、金太仆第、余相国祠、南湖黄氏、袁氏书窖及开元寺、吕祖殿等诸多胜迹,载于志书,传于口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城之遗产也。
  (许孟光撰文)
  附录2
  “日湖公园”冠名之争
  2001年2月,10多位人大代表向市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关于要求重视延庆观宗寺的规划、恢复与开放,以丰富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建议》,“建议宁波市政府重视对这一地块(指原日湖所在地)潜在功能的认识与发掘,以治理建设月湖那样的气魄来治理建设这一地块,以大手笔、高起点来规划这一景点,并且把它与恢复宁波历史上曾有过的、位于该寺旁的'日湖’景点结合起来,使日湖与月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完整的'明'字,使宁波明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得以再现。”
  2002年8月初,江北区湾头利用姚江故道一段水域新建一大型公园并以“日湖公园”(暂名)取名,引起市民,特别是文化、文物工作者的关注,对该公园冠名“日湖”引起争议。反对者认为日湖为宁波古城地名的专用名字,对宁波的地理、历史有特定重要的意义,不应该张冠李戴被移用。8月底,宁波市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旨在以发掘历史名城内涵、弘扬优秀文化为目的的“日湖文化座谈会”在古日湖原址(海曙区政协会议室)召开,文化界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认为:在宁波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中,在保护市级文保单位延庆观宗寺的同时,在这一地区统筹规划,建日湖公园是切实可行的好方案。这样不但可因地制宜恢复部分景观,使明州古城日、月争辉,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气脉。
  2004年4月28日,宁波主要报刊刊载消息:湾头两岸的大型公园建成,“五一”节开放,并以“日湖公园”称呼,已没有“暂名”两字。
  2004年7月8日,市城管局组织人大、政协、教育、文保、建设等部门的23位专家召开公园命名听证会,并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结果湾头公园冠名“日湖”一项得零票。同时,省内部分知名文物专家著文表示反对宁波市的日湖移名行为。
  2005—2006年,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会议上,30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提交4份议案和2份提案,要求公园更名成为“两会”的热点之一。
  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宁波市海曙区历史遗产保护者协会与江厦街道在日湖原址上建立“日湖遗址”碑。
  2007年9月4日,宁波地名网公布:“日湖公园”为江北湾头新建公园名字。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