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和近代对外文化交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7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和近代对外文化交往
分类号: G125
页数: 3
页码: 1602-1604
摘要: 本节概述了中国海曙地区与日本、朝鲜以及亚洲、非洲和欧美国家的历史交往。提到了早期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以及近代的贸易往来和外交关系。
关键词: 文化事业 对外交流 海曙区

内容

与日本交往
  春秋时期,境内属吴、越。越王勾践灭吴,楚威王熊商灭越,吴越人驾船东渡,成为日本弥生时代最早的大陆移民。秦汉时,避乱的移民接踵而去,使日本列岛文明进程出现飞跃。其后,佛教盛极一时,和与佛教有关的建筑雕画工艺也从中国经由朝鲜传入日本,建寺造像,促使日本产生飞鸟文化,汉字在日本普遍流行。唐天宝三年(744)冬,鉴真第四次东渡,从明州经宁海到天台国清寺,带去天台宗《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佛经典籍。日本遣唐使横渡东海,从长江口或宁波一带登陆,是为吸取中国文化最显著时期。唐显庆四年(659),日本第四次遣唐使从北路来唐,漂流到越州鄮县(即今宁波)。贞元二十年(804),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来华,在明州登岸。唐开成三年(838),日本遣唐使270人到达明州港,这是日本最后一次遣唐使。其后,民间商船经明州往返日本更趋频繁。会昌元年(841),明州李邻德商船规模甚大,称为“唐商”。商团自明州起航,以日本九州港为目的地,往来不断。五代吴越商人与日本贸易文化交往少于唐代。北宋时日本采取锁国政策,往来于中日之间的均是中国商船。宋熙宁六年(1073),明州商人孙忠船自明州港赴日,日本入宋僧成寻和弟子赖缘等5人及宋僧悟本搭此船去日,带去在宋求得的新译经及宋帝赠给日本政府的泥金《法华经》。南宋时,明州港与日本之间商船往来不断。元代,中日关系日趋恶化,但商船往来依然不绝。庆元(宁波)港是中国对日交往最重要的港口。明初日本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与明修好,中日开始“勘合贸易”。明嘉靖二年(1523)发生“争贡事件”,中日间官方贸易中止。后实行“海禁”,时间长达200年,私人贸易被禁绝,对日贸易的宁波港地位丧失,文化交往也被窒息。隆庆元年(1567)虽开“海禁”,但对日贸易仍在禁止之列,终明一代未能恢复。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但正值日本锁国,仅中国商船来往于中日间。康熙二十七年(1688),宁波港去日商船达37艘。清代前期,宁波港为中日交往重要港口。鸦片战争后,宁波港对外交往力度虽有拓展,但已无昔日地位。
  与朝鲜交往
  唐以前,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高句丽有一定的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大唐时代,海上交通发展,交往更趋频繁。新罗商团中最为著称的是张保皋商团。商团从新罗清海镇出发,经黑山岛横渡东海到明州,停泊在东渡门外江厦码头。东渡门内是当时主要商贸区,商团居住地大多在镇明岭一带。新罗商人带来绸缎、麻布、金银、人参药材、马匹、毛皮和工艺品,带走陶瓷。张保皋将明(越)州青瓷窑工带回朝鲜,烧制出“新罗青瓷”。北宋熙宁七年(1074)以后,明州成为通往高丽的重要港口。明州港与高丽礼成江之间,商船和使团往来不绝。元祐二年(1087),高丽僧义天至明州,“遍历丛林,传法授道”,除学习佛教教义外,还收集佛经章疏3000多卷,回国时带去雕版刊印。义天根据带去的佛经资料,编《新编诸宗教藏总录》,收书1000部计4700多卷,按目录镂版刊刻。宣和五年(1123),宋廷在明州建造两艘巨型海舶,“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鹚首,屈服蛟螭”。两船行驶到高丽时,高丽“倾国耸观”,“欢呼嘉叹”。宋使徐竞回国后写成《宣和奉使高丽图经》40卷,记载高丽建国立政之体和风俗习惯。政和七年(1117)明州城内建高丽使行馆,接待高丽使者。高丽国都开城设有清州、忠州、回店、利宾四馆,接待中国商旅。南宋朝廷通过明州舶商与高丽传递文牒,《宝庆四明志》载庆元府(宁波)“与其(指高丽)礼宾省以文牒相酬酢,皆贾舶通之”。元代,庆元港与高丽仍保持海上往来,“中国人所喜欢的高丽镶嵌的青瓷、铜器、纸张和蒙古人喜欢吃的新罗参、高丽松子、鹞鹄肉等高丽食物大量运来。中国的茶、瓷器、丝织、书籍也增加对高丽的输出数字”(张政烺《五千年来的中朝友好关系》)。1976年,韩国西南木浦海出土的元代沉船上装载的青瓷中,有一件镌铭“庆元路”字样可以佐证。明代起,宁波港与朝鲜交往渐稀。
  与亚、非诸国交往
  中唐以后,越瓷从明州港运往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马来西亚、伊拉克、埃及等国。五代时,大食(今伊朗、阿拉伯一带)商人来明州贸易,用香料、象牙、犀角换取绵绮、瓷器。北宋时,明州港与东南亚、西亚诸国互通贸易和贡使往来。西亚的波斯、阿拉伯人来明州经商者尤甚,多居住狮子桥北和市舶务一带。南宋时,来明州贸易的南洋国家有阉婆(爪哇)、真里富(柬埔寨)、暹罗(泰国)、勃泥(加里曼丹北部)、波斯(伊朗)等国,有的商人长期留居明州直至终老。元代,庆元港仍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国有往来,《真腊风土记》(周达观撰)提到“明州之席”。明代实行海禁,宁波港与亚、非诸国往来甚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宁波港与暹罗、菲律宾、安南(今越南)、柬埔寨等国贸易频繁。清政府在宁波府设有榷关,“置吏以范之”。在18世纪,宁波商人“往来东洋者十之一,往来南洋者十之九”。一些宁波商人在南洋诸国开洋廛肆,“且有娶媳长子孙者”。至光绪年间(1875—1908),宁波港地位为上海港取代。
  与欧美诸国交往
  明嘉靖年间(1522—1566),葡萄牙人在宁波设立商会。清代宁波设立海关后,“外洋红毛馆诸国番船”至宁波者甚多。乾隆元年(1736),英国诺曼顿(Nomaton)号商船来宁波通商,终未能入。后英人几度上京要求开港均遭拒绝。鸦片战争后,宁波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此后英、美、德、法、丹麦、暹罗(泰国)、俄、挪威、瑞典、荷兰、比利时、日本、葡萄牙、西班牙14国商船进入宁波港。抗日战争爆发,宁波港遭破坏,至1949年,境内对外文化交流几乎停止。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