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物维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7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物维修
分类号: K872
页数: 14
页码: 1561-1574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宁波市一些文物的修缮和维修情况。其中包括天一阁、秦氏支祠、白云庄、张苍水故居、清真寺、关帝庙、居士林、月湖景区部分古建筑和天宁寺塔(咸通塔)等。
关键词: 文物维修 文物保护 海曙区

内容

民国21年(1932),鄞县设县文献委员会及古物陈列所,整理修葺文物古迹。1957年3月,宁波市人民委员会公布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2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1963年3月,白云庄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天一阁为第二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钱业会馆、林宅、天宁寺塔(咸通塔)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全祖望墓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永丰库遗址、水则碑遗址、灵桥、伏跗室、张苍水故居、翁文灏故居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和区曾先后公布一批市级和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永丰库遗址、天宁寺遗址、钱业会馆、浙东学派史迹(白云庄、全祖望墓等)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162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6处、市级6处、县(市)区级20处,有市级文物保护点121处、区级文物保护点23处。
  文物保护性维修一般分三种情况:国家拨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出于使用需要;列入政府大型市政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文物维修始于1951年。至2008年底,维修过的有天一阁、白云庄、贺秘监祠、郡庙、清真寺、天宁寺塔(咸通塔)、范宅、鼓楼、张苍水故居、药皇殿、全祖望墓等。水北阁、董孝子庙等则易地迁建保护。
  天一阁维修 1949年人民解放军将渡江南下时,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指名要求保护好宁波天一阁。1951年,市文教局拨款400万元(旧币)对天一阁藏书楼进行维修。其后,对天一阁进行多次修缮、改建、扩建。(详见第三十编“天一阁”)
  秦氏支祠维修 秦氏支祠在宁波沦陷时曾被日寇强行占据作为驻军营地。解放前夕曾一度被国民党军队用以关押壮丁。1951年移作针织厂用房。1958年改作药材仓库,至20世纪80年代末。1990年,国家文物局与市政府共同出资维修。维修以“修旧如旧,恢复原貌”为原则,凸现建筑中木、砖、石三雕工艺的地方特色。祠堂大殿、两侧配殿、看楼配置门窗,作陈列室之用。整个维修分为屋面工程、室内外工程和地面工程三部分。屋面工程达到瓦流正直。屋顶装饰如“四线屋脊”砌筑,有大型框线与砖刻制作。雕塑工艺由艺匠手工精雕细镂,矗立于屋顶上的人物、动物、花卉达到逼真、生动的艺术效果。室内外工程主要是屋架、梁枋及门窗的维修,如花板制作,为“显山露水”之处,与大殿上的褶锦绣、堂门一样,展示宁波“朱金木雕”的工艺水平。除在门上采用图板雕饰外,刻意采用宁波小木作绝技“一根藤”栲头工艺。建筑木构件,一律采用中国大漆髹刷,凡梁枋、门窗、花板、栏杆的显要雕刻部位,皆加贴金箔。金箔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金碧辉煌。地面工程主要是重铺石板和修补柱础,恢复原有明堂和台阶风格。
  白云庄维修 白云庄位于环城西路东侧白云公园内,为盛极一时的浙东学派发祥地,清代末年已废弃。民国23年(1934),甬人杨贻诚等一些热心乡帮文献人士,在一片菜田中寻找到庄园层基,其西有万泰父万邦孚和子斯选、斯昌墓等及石牌坊,遂发动社会贤达集资重建白云庄。重建中将原西门外白鹤庙正殿迁到庄屋原址,作为白云庄正屋,即今白云庄内坐西朝东三开间单檐硬山顶厅堂建筑。牌楼式大门上有沙孟海所书“白云庄”三字。又建造三开间后屋和坐北朝南偏房。当地人习惯将朝东正屋称为“白云庄”,朝南偏房称为“万家庄”,统称白云庄。“文化大革命”期间,白云庄被生产队当作牛棚,建筑毁损严重,部分房屋倒塌。20世纪80年代着手维修,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始于1980年,维修主体建筑“白云庄”和万氏三座墓葬。第二期始于1983年,修复已倒塌的南侧“万家庄”,风格体量与主体建筑白云庄相统一的原佑圣观一座五开间迁建至原“万家庄”遗址上,即今坐北朝南、紧靠“白云庄”的单檐硬山顶建筑。位于白云庄西侧的万邦孚墓,早年墓圈条石被搬去建造姚江大闸,维修时将西门外万安桥西南明代丁继嗣墓墓圈条石移至万邦孚墓圈墙上,两者均系明代墓,条石石质同类,规格一致,十分契合。二期工程耗资2.5万元,由浙江省文管会下拨。1986年为“国际黄宗羲学术研讨会”召开,增建附属设施,开辟陈列室修筑围墙200米,迁建台门一座作为白云庄朝北入口处的正大门。1988年9月,白云庄改由宁波市文化局直管,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经管。1989年春,万邦孚十二世孙、旅港万春先生偕同十三世孙旅印尼万三源先生、旅美万三权先生来乡探亲,出资委托在甬族孙万慎煦先生重修祖墓。修复万邦孚墓墓圈墙,墓前增设石护栏,铺设祭台、神道、石板地面等。同年11月,征用白云庄西侧万邦孚墓地周围土地4.95亩,为绿化用地。1990年制定《白云庄总体规则》。1991年从带河巷迁建约175平方米的五开间清代厅堂一座。1995年后,陆续将文保所收集的古碑集中至白云庄保护。2002年12月,天一阁博物馆在庄内辟“白云庄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馆”。
  张苍水故居整修 张苍水故居系其父张奎章所建,距今400余年。原规模东至市体育场,南至苍水街。今存故居为三合院,坐北朝南,由正厅五间重楼和两侧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66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平方米,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群以大门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对称,大门前有旗杆、台门、仪门,颇具规模。1998年因建造中山广场,动迁故居内居民20余户,下拨文物专项经费150万元。原拟将原存建筑迁建至市第一幼儿园后面,因市民反应强烈,“两会”议案、提案呼声极高,决定调整中山广场建设方案,将原定中山广场中轴线、下沉音乐广场东移,保留主雕“奔腾”,取消副雕,张苍水故居得以原地保护。维修工程于1998年8月开工。因故居历多次整修,部分楼板、柱子早已掉换,很多构件改动,仅屋檐“滴水”就有四五种纹饰,门窗纹饰图案更杂,牌楼台门上方部分砖雕脱落遗失。施工单位秉着“修旧如旧,保留原状”宗旨,参照原有纹饰,仿制修复。需增添的围墙采用同样材料和工艺。整修工程于1999年1月竣工。
  清真寺维修 1956年特大台风,清真寺(见第三十八编“宗教”)门上方两层望月楼被毁。“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遭严重毁坏,寺内重要文物古迹悉数被毁,寺院被工厂占用。1979年清真寺修缮,恢复大门上阿拉伯经文及“清真寺”字样。1987年6月至1988年8月,再次维修,寺内布置展览,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遭回族穆斯林群众反对,改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1995年8月,市政府拨款20万元维修,扶正大殿倾斜面,重新翻修屋顶,南北厢房升高0.8米。辟出小净室,扩大大净沐浴室,寺院粉饰一新。1996年3月开始筹建修复大门望月楼。原规划道路避开清真寺向对面推移3米多,望月楼在原位重建。1997年2月,工程竣工。
  关帝庙维修庙 初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晚清及民国时期,由百姓集资多次修葺。百姓每年抬关老爷(关羽塑像)出游,在庙内搞祭祀活动。解放后改作粮站、商场。2001年8月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由佛教居士林接收经管。2003年11月投资150万元,修缮主大殿、后殿、原古戏台、前院左右厢房及后院厢房,翻新屋面,修缮被损梁柱,全面粉刷油漆,铺设地面红石板。整个工程于2005年1月竣工。
  居士林维修 居士林维修前破败不堪,原大殿破败,西侧和殿后砖墙倒塌,栋梁断裂,成为堆放煤饼、停放自行车场所。1989年,宁波佛教居士林筹建组首先在东边厢房建立“居士林筹建办公室”和小佛堂,然后着手修复大雄宝殿、三圣殿、念佛堂、藏经楼、佛教图书室及接待室,最后修复斋厅、放生池及原月湖湖心亭(水云亭)。修复工程历时10年,全部由居士自愿捐助费用和义务助工。至1999年,经精心设计、装潢的韦驮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三进殿宇及两边厢房完全修复。
  月湖景区部分古建筑迁建和维修 1999年扩建月湖景区,拆迁月湖东岸、南岸大批传统建筑,对部分建筑进行维修和迁建。维修或迁建的古建筑有银台第、大方岳第、蒋宅、卢宅、杨宅、袁宅、月湖庵、花果园庙、吴氏支祠、宝奎庙和宝奎故里(具体维修、迁建为整个月湖景区工程一部分)。
  天宁寺塔(咸通塔)维修 天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原名国宁寺,北宋崇宁二年(1103)改称崇宁万寿寺,政和二年(1112)改称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改称报恩广孝寺,不久又改称报恩光孝寺、宁国报恩寺,成为追崇徽宗道场。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称天宁禅寺。民国初年改称天宁寺。其东西双塔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故又名咸通塔、唐塔。两塔在寺门中轴线左右并列,东塔崩塌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寺院毁于解放初期,仅存西塔。1995年3月加固西塔,用标准青砖、低标号砂浆在塔底层内外壁砌筑高2.20米围墙,既增强塔身抗压、抗剪强度,又便于拆除,不给今后正式维修留下后遗症。同年7月,制订天宁寺塔维修初步方案,8月初,正式进入维修设计。10月下旬,由清华大学郭黛恒教授指导、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蒋大忠高级工程师协助、浙江考古研究所张书恒工程师基本完成维修设计。11月1日开挖塔基两边,发现西塔基与东塔基结构明显不同,其承载力较东塔基薄弱,且底层塔壁残损风化严重。为确保千年古塔安全,决定塔基四边加宽0.80米,砌筑大方脚,增大基础底面,减少基底压力,增强塔的稳定性。同时在高出地面部分的大方脚(约60厘米高)砌筑成须弥座,使塔底残损得到有效修补。塔南侧开挖防震沟,减少大吨位车辆通过时对古塔的震动。11月26日,西塔维修工程正式开始,12月30日竣工。
  董孝子庙迁建 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重修。“文化大革命”时期,遭破坏。1990年前后,成种粮大户住所。1996年7月,区政府发出《关于加强对区重点文物董孝子庙保护管理的通知》。1998年萧甬铁路复线建设工程动工,庙需迁建。省铁路建设办事处出资150万元,民间集资20余万元,作为迁建资金,在距原庙址东南百米之内的农田中重建董孝子庙。新址东邻尹江岸小区,南与南郊公园(今盆景园)毗邻,北为规划中的24米宽道路。1998年6月,区人民政府向省文物局递交“关于董孝子庙迁建修缮工程的报告”,办理正式迁建手续。同年7月,迁建工程动工,1999年4月竣工。
  药皇殿维修 殿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供祀神农氏,为当时汇集南北药材及名医坐堂、同业聚会的场所。雍正年间(1723—1735)重修,道光五年(1825)再次扩建,至20世纪70年代末已破败不堪。1984年10月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建设天一广场,原拟拆迁,后决定在建设区域内原地保护药皇殿,建成宁波医药业博物馆,并在殿四周留出近2000平方米空间,使其与附近环境相协调。按“修旧如旧”原则,将原牌楼式大门、单檐硬山式五开间前殿、正殿和厢房修缮一新,恢复昔日原貌。天一广场开发时,药皇殿东侧工地出土两块宁波迄今发现的体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元碑座赑屃。传说龙生九子,赑屃是九子之一。赑屃碑座各长2米余,宽1.50米,高近1米,重约3吨。维修时在药皇殿西侧建仿宋风格六角碑亭,赑屃碑座置于其内。碑座后立一“巨灵碑”。正面刻郑玉浦书“海宇靖平”,背面刻郑玉浦撰、曹厚德书并篆额“巨灵碑记”。
  郡庙维修 庙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文化大革命”初期,毁损严重,后被工厂占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一民间访华团访问宁波,团长是位建筑专家,熟知宁波城隍庙,向市领导进言:“城隍庙是典型明清建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不予珍重,实在可惜!”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作出搬迁工厂,修复郡庙的决定。修复工程始于1983年,重点为前、中、后三殿。修复中加固大殿西厢房,新建砖混结构东厢房(后为娱乐场所),前天井与民乐剧场对应位置新建一座与老庙风格统一的古色古香两层楼房(后为城隍庙酒楼)。经加固的西厢房因是危房,拆掉重建为木结构全新两层楼房。修复中,拆除一切附加物,铺设各种管线和下水道。恢复中天井与东西厢房原来的高差,重新铺设红石板和青石板。“天一阁”提供部分原古建筑拆迁时保留的石材。工程另一重点是翻修屋面。老庙大殿净高15米,屋面脊高坡陡,上复特型筒瓦,具有不凡气势。原有筒瓦长近一尺,重逾10斤,具各种形状,然多半破碎,须揭顶重盖。后请宁峰砖瓦厂仿照原物设模特制。筒瓦内部填充壳灰,以确保屋面质量。大殿屋脊按原样修复,前题“国泰民安”,后写“风调雨顺”,中置宝瓶,两边则各踞两条卷尾龙。画龙点睛的“点睛”则采用针灸用玻璃拔火罐,使整座大殿神采奕奕。庙内原有精美的木雕、砖雕及石雕和部分壁画,历尽沧桑,毁损严重。整修中予以清理、修复和增色。重葺时,从“天一阁”找回书有“宁波府城隍庙”正门匾额,字为慈城人钱罕(1882—1950)所书,弥足珍贵。庙内碑刻,除大门东侧的明正统十一年(1446)所勒“宁波府城隍庙碑记”外,其余大都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所立,碑文内容多为地方政府的布告、禁令之类,亦有部分记载乡规民约,是研究宁波近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宝贵史料。
  贺秘监祠维修 祠始成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详见本编第三章)。民国初建造马路,祠前进拆去一半左右并后移,前天井缩成带状。因风雨侵袭,年久失修,除主体建筑用材粗大基本完好外,附属建筑毁损严重。1992年4月,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来甬举办“敬乡画展”,将5幅作品捐赠给市政府,以义卖所得为修复贺秘监祠资金。其中台湾著名实业家应昌期出资4万元认购题为《老夫老妻》的花鸟画,宁波白纸板厂也出资3万元认购一幅,由此进入维修筹备阶段。祠内居民和托儿所由区政府负责动迁安置,搬迁所需17套房源由宁波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提供,市财政拨款40万元,市文物经费中拨出10万元,市文联拆迁补偿经费中列出30万元作为维修经费。1995年2月15日,维修工程开工,至同年9月18日告竣。重修后的贺秘监祠向前拓展2米左右,前宽18.50米,后宽18.20米,进深31.90米,总建筑面积为596.93平方米。正面为水磨青砖实叠墙,正门为半边石砖牌楼式台门。所用砖材从城区拆迁旧宅门楼中物色,十分般配。祠额采用元代《重修贺秘监祠堂记》石碑上著名书法家周伯琦篆额拓片放大后砖雕而成。前进卷棚廊屋加装花格长门,利于放置石碑和陈列贺秘监祠史迹。天井扩大成长方形,面积增至66.60平方米,基本恢复原有建筑格局。大殿马头墙升高至8.60米,屋脊与东侧佛教居士林、关帝庙主体建筑屋脊持平。为充分利用大殿宽敞的空间,在不改变基本结构前提下,东、西梢间回转楼梯做成假两层,外墙开窗。后殿及厢房梁架归正,按清代祠堂规制重建。祠内地坪全部采用石板铺设。原有霉损、断裂的建材全部更换,装饰性木结构残缺的逐一补全,窗格花形统一选用龟背式和海棠花式两种,屋面用小青瓦。祠与居士林之间通道出口改用传统民居式石框墙门和廊檐。第二期工程拨款50万元,由市文联续建二层仿古建筑1幢,高平屋3间,与祠主体建筑相配套。
  范宅维修 宅为范仲淹第十七代后裔范亿于明万历、天启年间所建。历400余年,据记载未经大修。然聚居者日众,致瓦裂渗漏、椽子朽残、墙垣坍毁,整幢建筑岌岌可危。此宅是修是拆,争议十载,1996年6月始对范宅进行全面整修。范宅八字台门已全部毁弃。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挖出台门墙脚,并查到1962年测绘图,又派人去绍兴、天台等地考察明代台门风格,在此基础上复原。仪门剩下两根已下沉的梅园石方形石柱,维修时用原木将已损坏的石柱紧紧夹住,用起重机慢慢起吊,再按照石柱基础,参考白云庄明式台门样式修复。中进留有大量苇编泥壁,为明代民居隔离墙特色,具有比模板墙更好的隔音、防火、防白蚁效果,维修时保留了这一明代建筑特色。被白蚁蛀空的柱子,采用现代技术“偷梁换柱”的方法,用同质本料替换。一些柱木的蝴蝶、雀替照原样雕刻。照壁墙砖大部已毁,采用经打磨的旧砖制作模子,然后再到瓦窑烧制补全。原来的门窗都已破损,采用磨、补、换的办法按原貌安装格扇、门窗,连吊钩都按原样仿制。修复后的范宅具有明代风貌。范宅后进廊柱正好在人行道红线,下檐连同廊柱在改造中山路时已全部拆除。如去掉檐廊就不算整体保留。经各方努力,将檐廊补建。中山路改造时将路基填高,人行道彩砖路面高出范宅内地坪18.9厘米,既有碍北立面观感,更不利于排水。维修时将范宅前人行道彩砖下沉,以平坦坡面过渡,既保留彩砖拼放线条不变,使其有整体观感,又保证范宅排水顺畅。整修工程历时年余,费工3万余,投入经费1600万元,于1997年7月竣工。
  超然阁迁建 阁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在鄞县县令程璋倡导下,由徐桂林(徐时栋之父、吴章址、陈良琨等捐资兴办柳汀义学时所建。历经百余年风雨侵袭和人为损害,至20世纪80年代已破败不堪。1992年柳汀街道路实施拓改工程,决定将超然阁迁建到月湖马衙街口湖面最开阔之处。1994年正式动工迁建。迁建后的超然阁占地225平方米,建筑面积164.06平方米,1/3利用水面。正面朝东,底层卷棚外加装门窗,上悬“超然阁”匾额(集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行书而成)。两旁配柱对“风月逢知己,湖山得主人”,采自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诗作《咏众乐亭》。正门前有平台,凸入湖中,临湖处围有栏杆,两侧与月湖公园相通。北面紧贴偃月街建筑红线(处于马衙街口),加装槛窗,地面高出原地0.45米,设三级台阶。二、三层将原四面各三扇移窗改为四面各四扇外开花格窗。第三层仍为圆形藻井承歇山顶。屋檐长短统一,檐角翘起,屋脊增设吻兽。该阁迁建4年后,宁波市政府为保护月湖,在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从马衙街西端天一阁博物馆(秦氏支祠)前的马眼漕向东开挖一条河道,从南、北两侧绕过该阁,与月湖接通,阁由原来的一面临水变成四面环水,南侧架圆木小桥可供出入,小桥边立《迁建超然阁碑记》一方。
  天封塔重修 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后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封年间(695—696),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两次犯明州时被毁,绍兴十四年(1144)重建。元至顺元年(1330)又重建。后历经天灾、兵火,多次毁损重葺。1956年遭台风袭击,塔身向东北倾斜加剧。1957年,宁波市政府拨专款抢修,以“不倒、牢固、省钱”为原则,未能加固塔基。维修后塔身倾斜度仍在增加,1984年塔顶向东北偏离塔基竟达1.25米。经省文化厅正式批复,决定对天封塔进行落架大修。是年7月,首先进行落架拆卸考古,弄清全塔共七级,分七明七暗,连地宫共14层。塔身内发现梁、枋和固木等构件残存,壶门顶上砌有放置佛像的穹窿和龛。地宫出土镌有绍兴十四年(1144)铭文的混银塔模型和元代天封塔外貌等文献记载,成为恢复天封塔南宋原貌的依据。8月,召开天封塔设计工作座谈会。次年6月,邀请专家学者举行天封塔设计方案研讨会,确定现存天封塔系南宋绍兴年间遗物,历经八百年沧桑依然屹立于宁波城中,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决定依照南宋古塔原貌落架重修。重修工程总投资160万元,1987年9月正式动工,1989年11月竣工。整个工程依据考古发掘遗迹、遗物和实测科学数据,采用现代技术复原,增建了塔院附属设施和台门、围墙等,并立《重修天封塔记》石碑。
  钱业会馆维修 宁波钱业会馆落成于民国15年(1926),由宁波63家钱庄共同出资9万余银圆建造,是当时宁波钱庄业议事、银圆交易、聚会和活动的场所。1952年,钱庄退出宁波历史舞台,会馆由宁波市商业幼儿园使用。1988年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支行出资120万元,将钱业会馆收回并全面维修。修葺工程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以恢复会馆原貌为主旨,突出建筑地方特色,同时兼顾修复后的使用功能,定位在金融博物馆。后因金融题材范围太广、实物史料不足而搁浅。1992年将工作重点放在筹办一个钱币博物馆上。1994年9月,宁波钱币博物馆对外开放,是为全国第一家由金融系统自办的钱币博物馆。2001年,钱币博物馆处境困难,停止接待参观者。2004年2月再次对钱业会馆全面维修,批准正式把钱业会馆建成钱币博物馆。2006年4月开始全面筹办宁波金融史迹陈列,同年底,关闭数年的宁波钱币博物馆再次对外开放。
  桂花厅维修 桂花厅位于中山广场北面,始建于明代,为甬上望族倪氏介石园内花厅。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单檐五间两弄。清代至民国时期,多次修葺。20世纪末,历经风雨沧桑的桂花厅已呈破败之象,部分梁柱断裂,椽子霉烂,分隔墙倒塌,属于危房。1999年9月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2005年,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其进行整修,对东边倒塌的一弄按“修旧如旧”的精神修复,调换部分霉烂的檩、椽、柱。维修后的桂花厅依然形制古拙,呈现明代建筑风貌。
  翰香小学原教学楼维修 翰香小学原名翰香学塾,南门仓基举人陈愈守始创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为宁波市最早的小学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翰香小学堂。民国15年(1926)于原址新建校园,定名为鄞县私立陈氏翰香小学。2005年4月原北侧教学楼、南侧花园及西侧外墙等历史旧迹被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因周围建房打桩,原教学楼地基沉降,四周墙体出现裂缝,屋顶漏水。同年7月对这幢五开间两层的近代建筑进行全面维修。竣工后的原教学楼仍为四坡顶,人字梁架,明间设楼梯,较好地保持了历史原貌,还开辟了校史陈列室。
  灵桥维修 灵桥(详见第四编“宁波古城”)历经千年,屡坏屡修,仅明以前就大修重修20余次。民国23年(1934)重建灵桥。抗日战争间,灵桥遭受日军飞机轰炸,仍屹立不动。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宁波,灵桥又成轰炸目标,但仅在桥面炸出几个窟窿,整座桥梁并无大碍。1949年5月至1977年7月,是桥一直由人民解放军守护。1951年、1958年全面大修,以后每隔5~7年油漆保养一次。2005年5月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进行油漆和桥面养护。
  湖心寺(月湖庵)保护维修 湖心寺位于月湖花屿东南,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是宋代《宝庆四明志》所列明州六大律院中唯一现存古刹。宋神宗赐名“寿圣院”,宋高宗题额“湖心广福寿”。司马光曾有诗“横桥通废岛,华宇出荒榛。风月逢知己,湖山得主人。”“华宇”即指湖心寺。王安石、曾巩、刘珵、舒亶等都留下过赞美诗篇。湖心寺为当时明州标志性建筑之一。明成化四年(1468)日本画僧雪舟创作的《宁波府图》,就有湖心寺远眺风貌。嘉靖年间(1522—1566),兵部尚书张时彻利用湖心寺部分建筑为母建“月湖庵”,其名沿用至今。湖心寺走过近千年风雨岁月,依然透露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美感。庵内花篮斗拱,大殿柱拱象鼻造型,屋顶天花彩绘,踏脚石云龙雕刻,荷花石板铺路,至今仍保存明、清时代建筑和石刻构件,精美传神,殊显珍贵。1981年,湖心寺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月湖桥保护范围。1993年,湖心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登记名称为“月湖庵”。后筹备为宁波佛教老年修养院用房,一部分由市房地产管理部门包租给市政工程管理处。同年11月,市政工程管理处决定拆除月湖庵原来的大门,在雕有云龙、荷花的石板上浇上水泥,改为停车场。筹备组心急如焚,几次与管理处交涉得以推迟。1994年9月,市政管理处又一次把大批木材运入庵内,准备对月湖庵进行装修,改作他用,并切断庵内水电。庵内居士只得白天从别处抬水生活,晚上秉烛照明。经多方努力,月湖庵才收回被占的430平方米房屋使用权。1998年10月,月湖景区改造启动,月湖庵列入拆迁范围,引发新的争议。有人认为宁波类似月湖庵古建筑太多,如果“见古即保”,旧城改造将举步维艰,难以为之。杨古城、王介堂等一批热心文化保护人士则联名呼吁,要求“抢救保护宁波月湖千年文化古迹湖心寺”,指出月湖是宁波历史文化精华之一,古湖心寺、放生池与周边古桥、花果园庙是月湖幸存的一组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观,一旦拆毁,其损失无法弥补。天童禅寺、阿育王寺、雪窦资圣禅寺、七塔寺等僧人也先后呼吁,要求保留月湖庵。是年12月,市房屋拆迁办向月湖庵发出拆迁通知,又一次切断水电。1999年2月,宁波市“两会”(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陈春玲、水存谷提交三份提案,要求妥善保护千年古刹湖心寺。3—4月,《之江晨报》、《民主与法制》、《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支持保护湖心寺。《人民日报》编者按说:“宁波之大,何以没有月湖庵容身之地?”3月9日,日本雪舟画宣扬会副理事长西尾真里女士踏访日本画僧雪舟行踪抵达月湖庵,写信给当时宁波市市长张蔚文,请求妥善保护湖心寺这一日中人民文化交流的见证。4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文物专家毛昭晰借参加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会议之际慷慨陈词,呼吁保护湖心寺。17日,月湖建设指挥部拆迁工程队进驻月湖庵动手拆房。21日,月湖庵大殿屋顶瓦片几乎全部揭光,热心人士全力阻止未果。毛昭晰闻讯十分生气,当即联系有关部门阐明己见。几经周折,拆房之举终于得以制止。然原来古朴的月湖庵已面目全非,所幸主体建筑结构尚未拆毁。6月21日,市城乡建委颁布月湖景区建设改造方案:“保留月湖庵,作为文化遗产供游人观赏。”9月,月湖庵被正式列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正式保护下来。其后,经古建筑队精心修缮,湖心寺(月湖庵)终于重光,千年古刹与古桥、古池、古街融为一体,成为月湖景区一道怡人胜景。
  望春桥维修 横跨望春街道西塘河上,为单孔石拱桥,系西塘河与后塘河(原广德湖)间的界桥。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是宁波城区仅存古桥之一,2004年8月31日被列为市文保点。两侧桥栏竖刻“乾隆庚申年初修,光绪丁酉年重修”“董事捐资安竣”等字。2005年4月,生于斯、长于斯而业成于异乡之港胞钟宝昌老先生,效仿先贤,慷慨解囊捐资人民币23万余元,邀宁波环宇古建园林有限公司承建维修,使文物古桥得以妥善保护。
  鼓楼维修 位于中山东路公园路口。原为唐子城南城门.明万历十三年(1585)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咸丰五年(1855)重建。民国时在上层加设大时钟和铜钟。1981年12月被列为第一批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市文保所委托海曙区古建园林工程队用孝闻街拆迁的民房材料修建鼓楼城墙上的建筑。
  延庆寺维修 位于灵桥路203弄8号。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详见第三十八编“宗教”)。1961年5月5日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成为粮油库房。1997年,因居民灶间起火,烧掉方丈殿西边两间半,由市粮食部门出资修复。后宁波佛教协会进驻后再次进行装修。2002年对天王殿又进行维修加固。
  观宗讲寺维修 位于解放南路18弄6号。始建于宋元丰年间(1078-1085),原称“十六观堂”,民国元年(1912)由天台宗缔闲主持,扩建殿宇,正式命名为观宗讲寺。:1961年5月5日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详见第三十八编“宗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为市委党校等单位和居民使用。1993年9月,宁波市佛教协会聘请曾在国清寺代理方丈的益行法师为观宗讲寺修 复委员会主任。当时的观宗讲寺破旧不堪,大殿天王殿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法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10万元全数投入,用以殿宇维修和购置僧众日常生活用品。经两年多的努力,大雄宝殿、天王殿及部分寮房焕然一新。自此,梵音重响,香火日盛。后随着寺内居民的不断外迁,原僧房多次进行全面整修。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