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民防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65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人民防空
分类号: E256
页数: 7
页码: 1287-1293
摘要: 海曙作为沿海城市宁波的中心城区,历来重视防空。抗日战争初期,建有防空指挥部,有专业的防空队伍,报警系统完善,不时举行防空演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波被列为国家人民防空重点城镇。1984年建立区人民防空办公室,为区国防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受区政府和区人民武装部双重领导。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本地区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民防空警报通信建设与管理,组织人民防空宣传,筹措人民防空建设经费,开展人民防空平战结合,组织培训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居民的防空意识也不断增强。
关键词: 军事 海曙地区 人民防空

内容

海曙作为沿海城市宁波的中心城区,历来重视防空。抗日战争初期,建有防空指挥部,有专业的防空队伍,报警系统完善,不时举行防空演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波被列为国家人民防空重点城镇。1984年建立区人民防空办公室,为区国防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受区政府和区人民武装部双重领导。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本地区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民防空警报通信建设与管理,组织人民防空宣传,筹措人民防空建设经费,开展人民防空平战结合,组织培训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居民的防空意识也不断增强。
  第一节 组织机构
  民国28年(1939)8月1日成立宁波防空指挥部,经费由宁波救济事业基金保管委员会拨补,区域内防空任务由当时宁波市防空组织承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9月成立市人民防空指挥部。次年8月,组建宁波人民防空委员会,开始有计划地构筑对空防御设施。1953年11月,宁波被列为国家人民防空重点城镇,人民防空办事机构列入公安编制(“文化大革命”期间终止)。1962年6月,整顿和健全人民防空指挥组织,建立海曙、镇明两区人民防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防毒救护、治安纠察、宣传教育、抢救运输、工程建筑、物资供应、人员疏散等科。1963年12月,人民武装部划分为海曙和镇明人民公社武装部。公社设防空指挥所,街道设指挥小组。1966年2月,海曙、镇明分别建立防空分指挥部和反空袭专业队伍。5月,镇明、海曙公社党委将公社的防空指挥部改称防空领导小组。1969年10月,镇明公社建立宁波市镇明地区战备防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公社革命委员会、辖区内市属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有关领导共23人组成。1984年3月两区并建,建立区人民防空办公室。1985年11月,成立区人民防空委员会和人民防空领导小组。1996年1月,根据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联合发文通知,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与区委的人民武装委员会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原设立的人民防空委员会、交通战备领导小组自行撤销。区人民防空办公室作为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区政府人民防空工作的主管部门,受区政府和区人武部双重领导,挂牌于区建设局。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本地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民防空警报通信建设与管理,组织人民防空宣传教育,筹措人民防空建设经费,开展人民防空平战结合,组训人民防空专业队伍等。2007年9月,区内8个街道均成立人民防空办公室。
  第二节 组织指挥与警报建设
  组织指挥
  城区防空袭预案防空袭预案以防空袭总体设想和总体部署为内容,根据各个时期的形势特点和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修改完善,作为平时进行战备建设、战时组织反空袭的依据。1997年,区拟订第一本防空袭预案。1999年,各街道也相继拟订街道防空袭预案。2004年,区、街道两级再次修订防空袭预案。2008年制定全区重点目标防护方案。
  防空演习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后,日寇对中国大举进犯。为模拟应付日机空袭之害,8月12日,鄞县防护团主席陈宝麟(县长)召开防空演习会,报告灯火管制、消防、救护、避难以及交通管制等各项准备工作。是日下午3时举行防空演习,西郊航船埠头临时宣告戒备,中断交通,消防股和工务股工作人员施行扑灭火灾及遮蔽工程演练。预设鼓楼前、开明街、南门外、西门外等处电话、电灯、道路均遭破坏,工务股工作人员即时修复,返队复命。4时解除警报,恢复原状。次日下午3时,东门口、鼓楼前、西门口等处各救护队防毒人员续演防毒与救护,路旁观看民众甚多。15日下午3—4时,举行交通整理避难管制,天宁寺、大庙设有县第二、四分团,每个分团均指定临时避难所,入所难民均须登记、编号,以便管理。
  1969年12月,海曙、镇明两区响应毛泽东主席“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参加市和地区两级指挥机关及抢修、救护、消防、通信、水上5个分队共同参演的防空演习。1971年10月,两区参加宁波市防空战备演习。1973年10月,两区又参加了全市防空演习。10月25—27日,海曙区组织人口疏散演习,762人参加工事效应试验,其中包括23名医务人员和10名气象站工作人员。试验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数据。30日下午3时,全市发出空袭警报,东方红大街(现中山路)实行交通管制,各种防空专业队伍进行各科目演习。晚上7时到7时30分,又实行灯火、交通管制。2005年9月,市举行防空袭演练。为配合市防空袭演练,8月23日至8月31日全区组织包括机关干部、学生、企业人员、居民群众等8000多人参加的疏散演习。9月20日下午2时40分,在宁波工程学院举行防空袭实兵演习,3幢教学楼分别扮演战时通信枢纽、电视台、电台等重要机构目标,演习取得成功。2007年4月,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协同区人武部调集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在鼓楼街道进行区民兵点验暨重要目标警戒演示。2008年4月,接受市人民防空应急行动能力检验。同年9月18日,组织鼓楼街道13家单位300余人,开展城市人口应急疏散演练。
  专业防空队伍 民国24年(1935),鼓楼设有防空监视哨,配备一个哨兵班,这是较早的防空专业队伍。鄞县防护团成立后,防空专业队伍组织有很大完善。1954年,《宁波市人民防空暂行条例》中确定,消防、抢修、救护、服务等人员以队为单位,在接到空袭信号后集中待命,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基本组成。1998年依据《人民防空法》和新修订的防空袭预案,全区组建4支人民防空专业队伍。2007年5月,在区直属单位选定50名素质较好男青年组建区人防合成专业队。次年,共组建抢险抢救抢修、医疗救护、防化防疫、通信4支专业队伍共600人。
  警报建设
  民国22年(1933),民间防空机构建立后,防空警报借用永耀电灯公司信号,或用号笛、传声器发出特殊声音,以此向市民报警,以示敌机来袭,并在防空演习中使用。30年(1941),宁波防空指挥部警报大队订立城区补助警报实施办法,利用警钟及寺庙大钟警告住民。境内的南郊区为第三补助警报组,通信处设南安救火会,电话号码为428,警报器设置在南郊夏家桥一处。西郊区为第四补助警报组,通信处设西郊万安救火会,号码为1016,警报器设置在西郊路航船埠头一处。灵桥区为第五补助警报组,通信处设灵桥普安救火会,号码为501,警报器设置在灵桥路佛教会一处。在一处发放警报时,当即由第二警报联络站发电通知各区组发放警报,声响遵照防空法规定。
  1949年6月,宁波警备司令部为防敌机袭扰,制定《防空袭警报暂行实施办法》十条,确定区内鼓楼警报钟为第一警报台,实际上是全市警报指挥中心。1962年1月,在当时中山公园内安装市防空警报总机。1981年,区第一台电动警报器安装。以后多处安装电动警报器,扩大音响覆盖范围。2005年,区第一台电声警报器安装,又配置移动警报车1辆。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鸣放防空警报,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同年9月18日下午4时至4时33分,为纪念“九一八”事变77周年,组织60辆绿色车身出租车志愿者车队,车上安放防空警报器,贴“人民防空志愿者车队”标识,在天一广场、中山广场等地进行防空警报试鸣。
  第三节 工程建设
  境内防空工程建设始于抗战初期,主要是为防御敌机空袭骚扰。时宁波当局和民间防空组织在粮油、水电、银行等主要部门构筑了一些简陋工事。1954—1968年,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人民防空建设方针,人民防空工程建设搞群众运动,各街道、居委会和工厂、企事业单位遍地开花,构筑大量小型、分散的简易工事。20世纪70年代,在“深挖洞”号召下,构筑马路地下主干道,开挖、掘进横道及坑道。1972—1974年,镇明区建造全区重点防空工程,构筑深挖地道工程。1978年贯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人民防空工程质量有较大提高,清查和报废质量低劣的防空工事和非防空工事,陆续建设一批附建式人民防空工事,多数具有“三防”(防核、防化学、防生化武器)、“五能”(战时能容下、能生活、能生产、能工作、能学习)功能,结构和抗力基本符合人防工程技术要求。1986年后,抓住宁波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契机,逐步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一批高层建筑防空地下室建成。1992年,区内以地方自筹资金为主,建设规模较大的平战结合两用骨干工程,同时进行早期工事的综合治理。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颁布,人民防空工程走上依法建设、健康发展的轨道,区境已建人民防空工程总数列市第一位。
  防空掩体和单位工事 解放前,区内建有防空掩体12个,可容纳850人;地下室18个,可容纳500人。1954—1965年,结合基本建设贯彻人民防空技术措施,新建一批单位掩蔽工事。1966—1968年,群众防空掩蔽坚持自力更生、土洋结合、因地制宜、小型分散的原则,能达到“四防”(防弹片、防倒塌、防子弹、防火)要求。其时建造的多数是半地下室、砖石结构。桂白居委会试点,居民四处搜集废砖碎石,建成防空洞4个,仅耗资50多元钱,用去水泥半吨。1971—1981年,很多单位纷纷建造人民防空工事,特别是1978年,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按照规定战术技术要求,建造一批附建地下室,规模和质量都上档次,为平战结合创造条件。
  人民防空公共工事 1970年,市革命委员会按照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关于防空工程通盘规划、分期实施的要求,组织实施第一期防空工事建设,构筑马路地下公共工事。1973年由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和交管局、建设局、二轻局、房管局、商业局、地区电信局组成人民防空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人民防空工事。是年,全区开始深挖工程建设。
  自建工程 指由人民防空部门利用国拨人民防空经费或自筹地方人民防空经费,自行组织或委托代建的人民防空工程。从“七五”计划始到“九五”计划末,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代表性重点工程上马建设或建成。
  结建工程 1984年始,结合基本建设修建地下室或二级防空洞的“结建”工程。起步阶段碍于各种阻力,漏建很多,进展缓慢。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进度加快,“结建”防空地下室作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的“主源”,相应得到重视,发展较快。这一期间,严格设计质量审查、平时跟踪监督和竣工验收把关,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使人民防空“结建”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从2000年开始,“结建”工作重点从高层建筑转向新建居民住宅小区。2007—2008年,全区18个结建项目工程竣工,新增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计人均面积0.6平方米。
  维护管理 20世纪60年代前,人民防空工程“群众建,群众管”,全区没有专职人防工程管理机构。进入70年代,人民防空工程大干快上,维护管理采取发动群众和专业人员相结合的办法,区、市组建人民防空工程修建队。1980年始,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体制改革,单位内部工程由单位维护管理,市人防办负责技术指导;公共工程按属地范围由区人民防空办维护管理,市人民防空工程部门负责计划管理;“结建”工程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市人防办督促检查,确保工程处于良好使用或战备状态。2003年后,市人民防空办下放“结建”工程监督管理权,区内“结建”人民防空工程由区人民防空办负责督促检查。2007年,利用GPS定位仪对人民防空工程进行普查,对14个“结建”人民防空地下室进行平战功能转换方案的编制。
  普查统计 1977—1980年,市人民防空办连续组织3次较大规模的普查,特别是1980年下半年,依据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关于对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现状进行彻底清查和鉴定的指示,对区内工事进行测量检查,鉴定登记和建档,填写人民防空工程档案卡,绘制了人民防空工事现状示意图。1986年,市人民防空办又组织建档普查,对区内工事根据档案资料逐个进行实地调查,完善归档图表。2004年1月,区人民防空办组织力量分别对区内人民防空工事和普通地下室进行全面调查,人民防空工事做好紧急清空方案。2007—2008年,先后两次开展人民防空工程安全大检查,消除工程安全隐患,确保安全无事故。
  第四节 宣传教育
  人民防空宣传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提高战时防空、平时防灾的防护、救护能力。
  人民防空宣传
  1966年,区内开展防空战备宣传活动,向群众进行形势教育、回忆对比教育和战时人口疏散动员,在宁波郡庙大殿举办历时4个月的防空展览。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以战备为纲”,开展战备教育,宣传防空知识。1970年,海曙、镇明两区组织发放人民防空宣传资料,培训多名防空常识宣传员。
  20世纪80年代,重点宣传人民防空建设“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16字方针和《人民防空条例》,以放映人民防空战备电影为主,组织机关干部,科技、建筑设计人员和防空专业人员观看。1984年后,人民防空宣传形式转为放映“三防”知识电影和录像,举办街头展览,为街道居委会干部上课等。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正式颁布,区人民防空部门多次利用在人民防空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开展宣传系列活动,内容有召开座谈会、举办人民防空知识竞赛、在报刊开辟人民防空专栏等。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后,区人防着重宣传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人民防空的重要作用,进行战备人民防空教育,举办人民防空宣传黑板报展评。2003年以后,区人民防空办探索在高等院校、行政机关、大中型企业单位和街道社区开展人民防空宣传教育的新路子,开展人民防空知识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院校、进企业、进网络的“五进”活动。2004年,人民防空宣传与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开展人民防空知识和爱国主义宣传周活动。2005年“关注人防、关爱生命”大型主题人民防空宣传活动拉开序幕,以举办防空演习和“五进”活动为载体,全区接受各种形式人民防空宣传教育人数逾12万人次。2007年7月与南门街道郎官社区联合举办暑期“人防夏令营”活动。其后,在2所大专院校、28所小学进行人民防空、国防宣传和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活动,接受教育人数近2万人次。
  “三防”教育
  1958年,根据浙江省人民防空委和省科普协会要求,对干部、职工和中学生开展人民防空科普知识教育。境内各学校积极实施。1964年9月,市防空指挥部在观宗寺举办人民防空“三防”展览会,向市民介绍原子武器、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的防护常识。1971年,市将核子、化学、生物3类武器的防护结合起来进行群众性教育。境内群众也在受教育之列。
  1984年4月,根据中央下达的“教育部门要把人民防空纳入大、中、小学教育计划”的指示,在校学生中开展以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为内容的“三防”知识教育。是年,宁波第一中学完成教育试点。1987年1月,国家人民防空委、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初级中学进行人民防空“三防”知识教育的通知》,“三防”教育以初中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1986—1987年,区人防部门多次组织各类师资培训,发放“三防”教材、教具。1988年后,学校“三防”教育安排在初中二年级进行,教育部门负责落实开课学校和课时计划,人民防空部门负责师资培训、提供教材教具和经费补助。1991年,“三防”教育抓巩固提高,其名称改为防空知识教育。至2005年,全区有11所初级中学开设人民防空课,开设率达100%。2007年,中学生人民防空教学管理由市教育局移至区教育局。次年,为全区8所初级中学订购3500册人民防空教科书,购置发放防毒面具、防毒衣及教学光盘等器材。
  业务培训
  1969年11月,区举办人民防空常识骨干培训班。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民防空业务培训更加专业化,着重抓学校“三防”师资和防空专业队骨干培训。1986年暑期,举办学校“三防”师资培训。培训对象为学校分管领导和“三防”任课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现代战争与人民防空、高技术常规空袭及防护、人民防空知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人民防空工事使用、防护动作训练、自制简易防护器材、防火灭火等。培训形式采用参观交流、集体备课、公开观摩、技能训练和举办讲座等。防空专业队培训主要结合民兵训练和各自专业岗位进行,大的培训活动由市统一组织。2004年11月,区组织了防化防疫、医疗救护人民防空专业骨干培训。2007—2008年,先后两次召开初中人民防空教育工作座谈会,举办两期人民防空师资培训班。
  第五节 开发利用
  人民防空工程实行平时战时结合(以下称平战结合),最早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海曙在进行基本建设时,注意防空措施,构筑一些能平战两用的简易人民防空工事,但数量少、质量差,大部分闲置未用。1973年,全区构筑单位人民防空工事日渐增多,平战结合工作局部展开。至1977年,全区有9个单位工事平战两用。到1984年,投入使用的人民防空工事达到30个。但这一时期,使用单位不够稳定,利用效果并不明显,一些小型分散工事逐步退出使用。1986年,区人民防空部门根据国家人民防空委《关于人防工作改革几个问题的通知》精神,强调人民防空建设要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对已建人民防空工程因地制宜、广开门路,充分利用。工程改变以往单位内部工事独家使用的局面,开始面向社会,发挥效益,为城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是年,区内有14处工事和内部用房提供给用户作为经营服务场所。90年代,一批新的经营服务项目脱颖而出,如一些建筑物的地下咖啡厅、地下旅馆、地下游乐场、地下修布车间、地下机物料仓库等,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被南京军区、省、市评为平战结合先进单位。区与市农业局合作,利用市拨科研经费,在人民防空通道内试种天麻药材和各种食用菇获得成功。1993年,实行市、区两级经济效益责任承包,把人民防空工程作为特殊建筑商品进入市场,招商引资,开发利用。1995年,针对公共工程平战结合难以拓展的现状,提出“以下为主,以上为辅,以上补下,滚动发展”的新思路,通过改造利用人防口部设施,租赁承包,兴办第三产业,境内人民防空工事平战结合利用连续3年保持经济效益快速增长。1999年后,全区单位工事和公共工事的平战结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