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青年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560
颗粒名称: 第八章 青年组织
分类号: D432.855
页数: 7
页码: 1107-1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青年组织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学生运动、共青团组织、共青团代表大会、主要活动、少先队工作、少年警校。
关键词: 海曙区 青年组织 基层组织

内容

境内青年素有革命光荣传统。解放前,广大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通过各种青年组织,引导青年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解放后,建立共青团组织,团结和带领青年投入区委、区政府各项中心工作,做好党的助手。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组织通过各种活动,激励青年锐意创新,开拓进取。
  第一节 学生运动
  民国7年(1918)5月,效实中学、浙江省立第四中学(简称“省立四中”,今宁波中学)组成“学生团”,反对北京政府私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8年(1919)5月19日,省立四中和效实中学发起成立“宁波学生联合会”,开办义务学校和图书馆,开展提倡国货和抵制日货宣传活动。其间,另有同盟军救国十人团,张贴标语,散发传单,露天演讲,化装宣传,动员百姓抵制日货。14年(1925)6月5日,境内中学生参与宁波各界人民反对英、日帝国主义侵华斗争。16年(1927)大革命失败后,学生联合会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下,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斗争。20年(1931)“九一八”事变以后,省立四中、效实中学、甬江女中等校学生,成立各种群众团体,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慰劳抗日军队的募捐活动。27年(1938)进步学生组织“学周社”宣传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34年(1945)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境内学生在共产党员带领下,开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行宣传运动。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市区2000余名中学师生在中山路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7月8日参加庆祝大会和游行。
  第二节 共青团组织
  民国13年(1924)5月成立直属团中央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宁波地方团组织,6月23日改属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委领导。13年(1924)7月至16年(1927)3月期间,境内省立四中、甬江女子中学、启明女子中学、中等工业学校、部分工厂等相继成立团支部。16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境内竹林巷、闽邦、小梁街、24间、西门外5个团支部仍坚持活动,发展团员33名。解放后,海曙、镇明两区即于1949年5月分别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成立团支部。1952年10月和1953年1月,两区分别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改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海曙区工作委员会和镇明区工作委员会。1954年6月,两区分别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海曙区委员会和镇明区委员会(简称“团区委”),全年发展团员256名,输送78名团员入党。1956年2月,两区团区委撤销。1960年7月建立共青团海曙人民公社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共青团组织活动处于停顿状态。1971年1月,海曙、镇明人民公社团委分别改称共青团海曙区、镇明区委员会,并恢复活动。10月和12月两区分别召开团员大会,选举团区委委员。1974年5月“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团组织活动再次中止。1982年5月,两区分别召开共青团代表大会,选举团区委委员。两区并建后,两区团委也随之并建。之后,共青团队伍不断壮大,基层组织日益增加。1991年,全区有基层团委15个,一类团支部95个,二类团支部170个,三类团支部11个,共青团员4629人。1992—1994年,区街道工委、区文化馆、西门街道、海曙房产实业公司、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区农经委、市场建设公司等单位相继成立团组织。1997年,西郊乡前丰村、徐家漕村,开展规范化团支部建设。太平鸟集团、宁波和平俱乐部、区机关分别成立团委、团支部、团工委。1999年,西门街道24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团组织。2000年实施《海曙区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实施方案》。2001年,57家新建单位建立团基层组织,动态建团率95%。47个社区建立团组织,初步形成社区团组织网络。2004年,顺通话机世界、天海大酒店等非公企业相继建立团组织。南门街道成立社区青年协会。2005年开展“全团抓支部”活动,以达敏学校为特殊青少年群体团建试点,成立业余团校。2006年,青年中心建设启动,西门、月湖、白云、鼓楼、望春等街道部分社区相继成立青年中心。
  第三节 共青团代表大会
  1954年6月至1984年3月,海曙、镇明两区分别召开3次共青团代表大会。1954年6月29—30日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海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正式代表40人、列席代表10人。会议总结和检查团区委一年半来的工作和劳动前途教育工作,提出今后任务。选举团区委委员,马祖苗为书记。同年6月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共青团镇明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议程基本同于海曙区,周梅生当选为副书记,11月转为书记。1971年12月11—12日在市人民大会堂召开共青团宁波市海曙区代表大会,会议肯定全区团的工作成绩,提出今后工作任务,选举区委委员9名。1971年10月召开共青团宁波市镇明区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区委委员。1982年5月7—8日,召开共青团宁波市海曙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65名,选举委员7名。8日,召开共青团宁波市镇明区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10名、列席代表10名,选举委员。1984年3月,团海曙区委与团镇明区委合并,至2008年,相继召开团代会8次。
  第四节 主要活动
  学雷锋、树新风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全区共青团员和青少年掀起学习雷锋热潮。1979年学雷锋、树新风,抓好青少年共产主义道德教育。1982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1990年召开学雷锋动员大会,烟糖公司团总支团员青年发出“比学习,比贡献”倡议。1991年开展“雷锋在我们中间”、“结合本职学雷锋,多作贡献树新风”主题系列教育,组织近2万名团员上街为3000多人次群众理发、修理电器等服务。开展“建功杯”劳动竞赛和“学三明·创三优”,创建文明岗位。1991年9月至1992年6月开展“爱党、爱国、求知、成才”青少年读书系列活动。1993年开展以学雷锋为主的“文明在海曙”系列活动。1994年10月开展“今日海曙”主题系列活动。1995年10月25日至11月3日开展敬老、爱老教育以及“希望、爱心”有奖储蓄活动。1996年开展为民服务和“捐书献爱心”活动。2000年组织境内10余家单位400多个青年,设立9个为民服务点,接受服务者4000余人次。2002年开展“学雷锋为老服务金晖”行动和“一助一”等活动。2003年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组织团员便民服务。开展弘扬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和“三五”献爱心等活动。2006年学习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三五学雷锋”、纪念五四运动87周年、“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等主题实践活动。2007年和2008年,相继在中山广场和天一广场举办“牵手和谐海曙播撒志愿火种”、“绿色三五你我同行”等大型活动。
  青年志愿者活动 1993年12月组织开展“倡文明新风、为甬城添彩”海曙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3月6日成立区青年志愿者协会。1996年以“1996中国青年技能月”为主题,开展“清除城市牛皮癣、争当护美卫士”、爱国主义优秀影片展映、“捐书献爱心”、纪念五四运动77周年、“奉献于事业、服务于青年”等系列活动。1997年2月成立区“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联手助万家活动服务站,牵手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联合举办首届区“十佳青年”、“十佳外来青年”及“十佳雏鹰”评选活动。2000年组织60余名青年志愿者投身“清洁甬城、美化家园”的城隍庙商城广场和开明街保洁行动。2001年开展“新世纪从做志愿者开始”系列活动,引导志愿者服务做到定期化、长期化。召开境内大中专学生2001年暑期社会实践洽谈会,400余名大中专学生赴社区实践。2002年万名志愿者社区大行动中,32名志愿者与20名贫困学生结对助学。2003年联手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开展“你我同心·共建美好家园”志愿者服务行动,白云街道团工委联合辖区单位成立首个社区志愿者协会,城管、卫生、教育系统等团组织在全市率先开展“告别陋习·远离非典”城管志愿者服务。2004年组建南站广场城管志愿者队伍,组织农村青年志愿者治安巡逻。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宣传推广《宁波市青年志愿者服务条例》,2500余名青年志愿者注册。2005年统一印发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和“心·手·和平鸽”志愿者徽章,落实一证一徽“证册制”,3万余名志愿者注册登记,其中核心志愿者2000余名。2006年联合社会各界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团,开展反扒窃、治安巡防、“警民共创平安路”、公交文明礼让、迎“三五”、“保护母亲河”等青年志愿者生态环保活动。2007年,区注册志愿者协会召开成立大会。同年,组织80名志愿者在境内23个公交车站(点)参与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2008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发动团员青年捐款捐物支援汶川地震灾区。至2008年,全区共招募注册志愿者26650人,设置志愿服务站67个,组织志愿服务队伍490支。
  “号·手”活动 1994年4月响应团中央创建“青年文明号”号召以来,通过成立区创建领导小组,拟定创建申报制度,推介创建试点经验等手段,落实创建工作。城隍庙国泰金银饰品有限公司名牌饰品专柜于2000年被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中国银行海曙支行、公安巡特警二中队522岗段等11个岗位被命名为市“青年文明号”。2001年以“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行动”为重点,通过技术比武、技能培训、“导师带徒”等活动,培养“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技术之星”等优秀青年。2002年修订《海曙区“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统一全区青年文明号服务卡,聘请特约监督员明察暗访开展情况。2003年撤销不符合“青年文明号”创建标准的“青年文明号”单位荣誉。同时在太平鸟集团推出青年人才工程,开展非公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及青工创新创效活动。2004年召开纪念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10周年表彰大会,完善“青年文明号”评比程序和制度,17家单位新获区“青年文明号”称号,4家单位获市“青年文明号”称号。2005年修订完善《海曙区“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15家单位新获区“青年文明号”称号,2家获市“青年文明号”。2006年,个私工商业界、公检法机关、商务楼宇等部门开展“青年文明号”工作,引导“青年文明号”集体进社区开展便民服务、结对帮困等活动。2007年召开全区“青年文明号”推进大会。2008年新增8家单位为市级“青年文明号”。
  外来务工青年服务 1998年举办首届区“十佳青年”、“十佳外来青年”评选活动。1999年成立西郊乡外来务工青年联谊会,制定联谊会章程,制作会员卡,建立分支活动机构。2000年健全外来务工青年联谊会会员登记制度和工作制度,加大外来务工青年服务工作力度。2002年,西门、灵塔两街道建立流动团支部,3家非公有制重点企业建立团支部。推行《进城务工青年文明手册》,举办外来青年文化艺术节、十六大知识竞赛、免费体检等活动,帮助进城务工青年融入文明城市生活。2003年以“进城务工青年建好家,让进城务工青年回到家”为目标,从建团组织、建阵地、强作用3方面加强进城务工青年管理和服务。2004年重点实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进城小公民援助计划”和“希望工程”拓展工作,60余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弟享受学费补助或减免待遇。2005年深化“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工作,落实“金龙鱼助学基金”发放。至2008年,26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得到每学年600元的学杂费补助。
  青少年服务阵地建设 团组织成立以来,着力推进社区青少年志愿服务、维权服务、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社区青少年服务阵地建设。2002年6月,月湖街道平桥社区成立宁波市第一个“天天”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并随即运作。落实“宁波市大学生助学计划”帮扶工作,“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不能上学或辍学”。深化“青少年社区预防犯罪计划”试点工作,探索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组织网络建设路子,建立社区青少年基本情况档案、问题青少年回访预警制度和结对帮教制度,开展远离毒品、“青春红丝带”等活动。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主、客观双管齐下预防机制。2005年深化“青少年社区预防犯罪计划”试点工作,开展青少年绿色上网、青春拒绝毒品、“青春红丝带”等活动。2006年创建“青少年零违法犯罪率”社区,发挥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作用,打击侵害青少年权益不法行为,营造青少年成长良好的社会环境。2007年举办网上招聘会服务高校毕业生,初步达成就业意向800多人。2008年在段塘街道开展社区矫正志愿者阳光行动,与宁海县深甽镇和黄坛镇5个村163名低收入农村青少年结对助学、助业、助医和助困帮扶活动。
  社区团组织建设 1999年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京甬毛纺”进社区活动。2000年以“一街一品”项目化模式推进社区团组织建设,全区团组织共申报活动项目20多个,3个街道成立社区青工委,14个居委会成立在职团员联络站或类似组织,54个居委会聘请青年干事。2001年以月湖街道为示范点,围绕团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活动载体4个方面内容推进社区团组织建设工作。这项工作后在全市社区团组织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作了介绍,《宁波日报》、《中国青年报》、《青年时报》等媒体先后作专题报道。2005年探索凝聚团结青少年的有效手段,“天天”青年社区、青少年协会、警官俱乐部、网上青年志愿者等组织成为交流新平台。2006年建设城市青年中心,西门街道龙柏,月湖街道平桥、月湖,白云街道白云,鼓楼街道秀水,望春街道望春等社区均成立城市青年中心。2008年,有2个青年中心、2个街道和6个团支部获“市级先进”称号。
  学习型团组织创建1988年学习和讨论生产力标准。1991年举办“党在我心中”青年教师演讲比赛和书画、摄影比赛。:1992年5月5日开展建团70周年纪念暨“高举团旗跟党走”主题系列活动。1993年12月组织青年进行“毛泽东诗词”钢笔字比赛。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邀请区委领导为100余名团员青年作形势报告。1998年8-11月,开展“红五一”杯“知我宁波、爱我中华”读书活动,组织20余名优秀团队干部,参观东阳鸦片战争拍摄基地。1999年,机关团工委实施“国土”杯“五十年辉煌,新世纪畅想”青少年读书计划。2000年,直属团组织开展学习会、主题团日、演讲比赛、讨论会等活动。2001年开展“实践'三个代表',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2002年开展团员先进性教育和海曙精神大讨论。联合区委宣传部举行“弘扬海曙精神,争创一流业绩”演讲比赛。2003年举办“书海扬帆.伴我成才”读书征文比赛、“我的海曙,我的家——海曙寻根数码摄影大赛”、“读书与成才”、周末聊天等活动组成的区首届青少年读书节。2004年组织千名青少年参观上饶集中营图片展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005年举办“夏日书香”第三届青少年读书节。2006年开展“树先锋形象,扬青春风采”团员意识教育和“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全区团员青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007年和2008年,团区委组织全区团员青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举办专题辅导会,推出“好书互换、真情互动”为主题的好书交换活动。
  第五节少先队工作
  解放后,取消童子军.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名“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1950年6月,湖东中心小学(今镇明中心小学)成立市第一个少年儿童队组织。“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停止,由“红小兵”取代。1978年10月恢复。1988年10月26日,首届“中国少年先锋队海曙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区少工委”)成立。日常工作主要由区文教局普教科负责。1991年.区少工委被全国少工委评为“全国学习列宁活动”红旗单位。1992—2006年,召开少先队代表大会5次。
  第六节 少年警校
  在市十一中、东恩中学等校形成的流动少年军校雏形的基础上,1989年8月1日区人武部、团区委、区文教局等单位与市二中联合筹建市区首所青少年教育军校——海曙青少年军校。1990年开始,办学方式由区办转为军(警)校结合办学。军校除了组织学员上岗执勤和宣传交通法规之外,境内11所中学建立分校,同时进行国防教育。海曙青少年军校成立以来,相继举办3期骨干培训班、千人阅兵式、国防知识竞赛、战地救护竞赛、革命史迹考察等活动,扩展了国防知识,增强了国防观念和实际操练能力,做到了国防教育制度化。少年军校在1999年全国第二届“少先队员与解放军手拉手”少年军校大检阅中获团体一等奖,2004年市第四届少警大检阅中获优秀表演奖。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